集贸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6:11:14

集贸市场论文

集贸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城市集贸市场反映了城乡商品经济的交融及城市居民多种成分、多种层次消费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城市集贸市场的布局特点,进而对集贸市场布局原理进行探讨。

一、城市集贸市场布局特点

1.城市集贸市场是城市商业网络的组成部分

每个大、中型城市一般有商业网络,其间包括大、中、小型不同规模的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固定摊位与流动商贩,国营、集体与个体并存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商业企业等等。集贸市场作为城市市场的一种形式,在商品交换和流通中担负重要角色,为城市商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

集贸市场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1)拾遗补缺泄余,调剂市场供应。其中经营者具有高度的自,经营方式、手段、品种、价格等方面灵活性很强。例如经营方式可分为终日集市、早市、晚市、批发市场等等,顾客可随时进入市场选购。集贸市场能自发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能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货源,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也可以疏通渠道,宣泄积压商品;(2)负担菜篮子工程的主体任务。集贸市场以销售农副产品占主导地位很多销售者本身就是生产者,能每年向城市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禽蛋、海鲜、瓜果等。集贸市场对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意义重大,与城市其他市场相互补充长期共存,共同促进城市发展。

2.城市集贸市场布局区位存在对立统一

以理论演绎为基础,证明城市集贸市场布局在城郊结合部经营经济效益最高,区位最佳符合买卖双方利益,便于农民的销售与城市居民的购买。在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优势更为明显。有关人员提出最佳位置是:既不在闹市区,又不离开闹市区。这种布局区位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对此我们尚需予以进一步的认识与论证。

3.集贸市场布局向居民区集中和设置灵活

城市集贸市场宏观区位不像大多数商场,专业商场等高度集中在市中心的商业区内,而是星罗棋布于市区各个街区巷内,趋向于居民区。如石家庄市80%的集贸市场都分布于居民区或接近于居民区。哪里居民集中,哪里就容易形成集贸市场,这是很自然的。城市集贸市场设置的形式非常灵活多样,石家庄市区共有44个集贸市场。

二、城市集贸市场布局原则

1.注意与其他市场相协调

城市集贸市场不同于城市各种大型商场,又有别于农村集市,具有买卖自、自负盈亏、产销挂钩、信息发达、渠道畅通、商品循环率大等特点。在城市地域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集贸市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城市商业活动中心的功能机制,形成与城市各大商场、专业商店等密切联系的商业网群。集贸市场布局要与其他市场相互协调,要考虑自身优势、城市其他市场的特点,建立起以城市中心商业区为依托,与城市其他市场相互调节、相互补充的合理分布的商业网络,使集贸市场在与城市商业活动的协调中不断发展。

2.遵循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集贸市场大规模地在我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的一种具体体现。由于发展时间短,来势迅猛,所以大部分集贸市场没有纳入城市统一规划中。由于集贸市场会给市容、卫生等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鉴此,集贸市场建设一定要以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应加强对集市的管理,增加建设投资,把建设文明城市与文明集贸市场有机统一起来,使集贸市场成为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窗口。

3.注意避免影响交通

集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农民进城和农副产品进城,加剧了人、车、货集结程度,加之集贸市场分散布局和简陋的市场设施,导致了交通问题的出现。为避免交通问题,集贸市场建立在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以减少财政浪费,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无阻。4.方便居民购买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节奏不断加快,在集贸市场购物省时省力,让人满意,分布于居民区内的市场,体现了方便居民购买的原则。

三、城市集贸市场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选地

集贸市场的建设布局,首先是场地选择,而实现科学选地,是使集贸市场兴旺发展的关键。集贸市场的布局要达到科学、合理性,应该本着集贸市场布局原则进行,还应预测新市场的吸引能力,包括居民密集程度,人员流量,交通条件及其他对市场的影响,客观地评价新场区在城市的商业地位,以及其变化趋势等;旧市场的改造和建设应结合城市规划进行,使新市场与旧市场的改造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合理分布,更好发展其商品流通的作用。

2.结构

集贸市场的结构包括若干方面,商品结构、规模结构、分布结构等等,都直接关系集贸市场布局是否合理。在收入水平高的居民区内宜建立高档商品为主的市场,反之不然。根据居民区人口多少的差异,应建立规模不等的室内集市,以平均每十人1平方米销售面积为宜。集贸市场在城市应以广泛分布、星罗棋布、大中、小结合为主。在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宜建立大型的综合集市,充分利用其人口流动性大、商业集聚效益应显著、人口数量多、购买力强的特点;在城市的边缘应建立批发集市,充分利用场地开阔的条件;在居民区内应发展以蔬菜、水果为主的集市。

3.标准规模集市的建设

集贸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二手车市场;现状;问题;建议;前景

1 我国二手车市场的特点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汽车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而随着我国新车销量的不断攀升,二手车的业务也的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1.1 二手车市场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二手车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步,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二手车市场作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根本性转变。

1.2 交易相对集中,流向趋势明显

我国二手车交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大的大中型城市,且流向趋势明显。二手车流向呈现四大趋势:一是从城市流向乡镇;二是从东部流向西部;三是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四是从高收入者流向中低收入者。

1.3 二手车交易市场功能日趋完善

二手车交易市场是我国现阶段二手车流通主要渠道,这种集贸市场形式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具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为供需双方提供集中交易场所,使消费者在一个交易市场内就能够对本地旧车市场行情一目了然;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现场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⑶市场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和交易程序,保证了入场交易车辆的合法性;⑷市场通过加强对经纪公司的管理,规范经纪公司的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1.4 置换业务开始起步

海大众、一汽大众、广州本田、北京现代、长安铃木等品牌轿车企业陆续开展了汽车置换业务,但由于政策限制,由生产企业推出的置换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

2 我国二手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来年我国二手车市场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作为新车流通的延伸,发展相对滞后,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交易行为不规范,鉴定评估随意性大;交易主体和交易市场功能单一,交易方式落后,不具备现代营销手段;缺乏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交易量与新车销量比例明显偏低。二手车流通滞后已成为制约汽车市场发展的瓶颈。

3 完善二手车市场体系的建议

3.1 统一二手车交易税收标准,确保国家税款的合理征收

二手车进入市场再流通,属固定资产的转移和处置范畴,按国家有关规定应交纳一定的税费。我国各地对二手车交易中的税收基本上都按当地有关政策,因此各地税收的种类和标准都不一样。造成了一些地区二手车的成本过高,经营二手车的企业利润微薄,一些地区采用交易不过户来逃税,场外交易、私下交易、非法交易,扰乱了二手车交易秩序,可以说二手车交易税收问题制约着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因此,旧机动车鉴定估价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多少及其公正、合理性。

3.2 统一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及监管机制

我国目前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二手车鉴定评估行业不统一、不规范、不科学。很多二手车市场仍然采用简单的平均年限折旧法进行价值的评估。因此,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国二手车市场的评估标准及方法尤为重要。这需要科研机构、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联合起来制定评估标准,从根本上规范我国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业务。并建立包括法律规范和准则规范在内的二手车鉴定评估规范体系,指导行业行为向合法化、合理化、有效化方向发展;在适当时机建立自上而下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协会,实施行业自律管理。

3.3 加强二手车技术检测,消除安全隐患

目前二手车鉴定评估可以采用技术设备进行,共有五大项,一是车辆信息验证,比如手续的合法性,是否是盗抢和拼装车等;二是发动机性能检测及电子故障码解读;三是环保检测;四是电子底盘检测,判断车辆是否发生过碰撞及修复是否合格;五是二手车动态安全检测及外观检测,通过对侧滑、悬架、轴重、制动检测,确保车辆行驶安全是否达标,漆面厚度检测判断车辆是否经过钣金维修等等。这些检测项目能基本对一辆二手车进行价值判断。

3.4 建立我国二手车鉴定评估信息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二手车鉴定评估基本用手工来处理信息资料,鉴定评估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贮存各种信息资料。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鉴定评估工作中去,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处理有关信息,减轻鉴定评估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决策等创造性工作中来。

3.5 培养优秀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师

要规范二手车市场鉴定评估行为就需要培养大批格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师。二手车市场发展十分迅速,评估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断更新,需要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师的再培训制度,取消职业资格终身制,使二手车鉴定评估师不断接受再教育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万隆.二手车市场的4S模式及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5).

集贸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7月23日下午,香港杏花,本刊记者与呙中校在地铁站旁一家麦当劳里相见。

这个生于1975年的湖北青年,现在就职于香港,而我们的话题,仍旧是与几年前轰动一时的那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相关,那时候,呙中校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我为伊狂”。

深圳“抛弃论”

发生在2002年与2003年之间的“抛弃论”事件的高潮部分,是当地媒体促成的时任深圳市领导与网民“我为伊狂”于2003年1月9日的会面。回忆起来,呙中校记忆深刻的是当时一位陪同会面的深圳市政府官员的话。

“他说,其实,深圳也,没那么多危机,没那么严重,按照深圳市的经济基础,十年二十年都会发展得不错。”呙中校回忆,而他现在的评述是:“的确,按照深圳的经济基础,这几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都不成问题,而自写那篇网文后的这些年,我觉得深圳的发展一直都‘四平八稳’。”

呙中校是在1999年底来的深圳,他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先在武汉工作了三年,来深圳后,在一家财经网站任职,后又到一家金融公司做金融分析研究。像生活在这座城里的其他一些年轻人一样,呙中校以“我为伊狂”名字活跃在一些网络论坛上。

“那段时间,深圳金融业非常低迷,2002年,股市行情很不好,深圳证交所停发新股,一些金融人才开始往上海走,”呙中校回忆说,“我在这个行业当中,有很直接的感受,就想写一篇关于本行业的文章。”

文章还在构思当中,2002年9月,呙中校利用休假机会去了一次上海,“上海当时要成为金融中心,气势逼人,深圳则与之相反,很低迷,我发现它已经不是一二十年前那种特区的状态了。”

从上海回来,由感而发,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长达1.8万字的文章很快完成,在这篇文章中,呙中校从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国企改革、政府效率、治安、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直指深圳发展积弊。当年的11月16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下午,呙中校把它放到了网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过了一个月时间,就有数万网友阅读了这篇文章,“甚至传闻深圳90%以上的机关工作人员都读过,而市里的大小会议上,《深圳,你被谁抛弃》也成为不能不谈的话题。”

“抛弃论”在那一时期,不仅在深圳坊间庙堂热议,也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而这种争论发生的一个背景,是随着2001年11月中国成功“人世”,人们对“经济特区”是否要继续存在下去存有争议。有人甚至认为,经济特区执行国内税、关税等优惠政策,与WTO的精神相违背,“人世”之后,经济特区的这些优惠政策都该取消。

失落的情绪弥漫在深圳人身上。

而随着会面的大幕落下,呙中校的个人命运也发生一连串的逆转:不久,他即被所在的公司辞退,后在一家地产公司短暂任职,2004年底,以“专才”身份被香港一家杂志社招揽,担任财经版块编辑。

这5年来,呙中校频繁奔走于深港之间,对“双子城”的融合与差异感触直接而又深刻,现在,他侧重关注的话题之一是深圳能向它的这位近邻学习些什么。“特”与“不特”:胡鞍钢厉有为之争

“谈这个问题,你应该去找前市委书记厉有为,因为争论,他都跟胡鞍钢拍桌子了。”82岁的经济学者梁文森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胡鞍钢与厉有为之争发生在1994年春至1995年秋,这是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资料显示,1994年3月,经济学家胡鞍钢写了一份上呈高层的报告,认为特区不能再“特”了,不能再无限制享受优惠政策,必须要对中国经济特区的政策进行彻底调整,坚决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取消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优惠于某些地区的经济特区。

胡鞍钢认为,“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任何地方都不得享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经济特权,即使是经济特区也不能享有和保留经济特权。”

“一柄锋利的匕首戳在了深圳最敏感的部位上。”有人当时这样评述道。但是,胡鞍钢的这份报告并没有在深圳引起反响。

同年6月,在中央党校讲课时,胡鞍钢将其“特区不能再‘特’”的观点予以公开,9月,在上海做报告时,他再次阐述了其相关观点。

深圳仍是保持沉默。首先做出回应的是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的刘福垣,1994年10月7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刘福垣与胡鞍钢观点截然相反,认为非但不能取消特区之“特”,而且,特区还应更“特’’。同年12月,胡鞍钢撰文说,要“以学者的无所畏惧的气派”来驳斥刘的论说。1995年7月,在厦门召开的特区研讨会上,胡提交了题为《特区还能再“特”吗》的论文。

深圳终于回应了。第一个站出来驳胡鞍钢的,是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生于1938年的厉有为是1990年12月从湖北省副省长任上调到广东任职的,先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市委党校校长,1992年11月任深圳市长,1993年4月开始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是深圳建市以来的第五任掌舵者。

厉有为的回应是1995年8月7日发表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的长文《深圳的实践说明了什么――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访谈录》,厉有为说:“现在有人否定特区,主张取消特区,说什么特区培养了特殊利益集团,是和中央争利分利的特殊利益集团,是用寻租的手段发展的。政治寻租是向中央要特殊政策;经济寻租是向京官行贿。这不仅仅是把脏水泼在特区建设者身上,而且还把中央领导诬陷在里边了。东北话叫‘埋汰人’。”

厉有为谈到深圳特区创建15以来取得的成就,说,成立特区时,中央只给了1.5亿元的开办费,以后就不再给了,到了1988年后,深圳经济有了一定的实力,开始向国家上缴财政收入。厉有为算了四笔账:

一、1988年后,深圳向中央、省财政上交34亿元;二、国家直接从深圳取得的海关税、海关税,铁路、邮电、银行在深圳实现的效益15年来超过500亿元以上;三、各省市在深圳投资企业,现在已经在收获;四、在深圳外地就业人口有210万,剧几个省统计,目前在深圳的打工者每年寄回家乡的钱人均最少达到3000元,也就是说,打工者每年最少寄出了印亿元到全国各地。

此后,这场论战再经几番较量,直到是年秋才止息。“不同阶段,争论的话题与焦点不同”

1991年,一个名叫黄东和的来自湖南永州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深圳,随后又到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再次来到深圳,就再没有离开。在深圳,黄东和另外一个名字更为知名:老亨。

自1997年定居于深圳,直到2005年,

老亨都是在做公务员,因为工作稳定,又有兴趣,“就观察与研究起深圳这个社会,把深圳历史都翻了个遍。”2001年,老亨建了一个叫做“因特虎”的网站。因同样喜于激扬文字,他与“我为伊狂”、金心异一度被称为因特虎“三剑客”。

倏忽20年过去,老亨是这样描述他所经历的深圳的变化的:“1991年时,深圳很有商机,只要有钱倒卖肥皂、电子表这些东西,就一定能赚到钱,到了1997年再来的时候,这种机会已经过去了,生意就不好做了。”

老亨回忆,他第一次来深圳,深圳还像一个庞大的工厂或集贸市场,当时内地人过来,“能进工厂的进工厂,进不了工厂的就回去,熙熙攘攘,都在买卖东西。”1997年,深圳已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了,已经没有了农村,但生活设施还不配套,幼儿园或老人修养设施还很少,而现在的深圳则已是“一个生活气息很浓厚,生活与经济发展平衡的城市,人们已经开始讲究生活的休闲、品位与闲适了。”

“因特虎”是深圳著名的网络意见平台,聚集着一批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在老亨看来,2000年以前,从内地来深圳的人群分为两个极端,“一是社会精英,像袁庚他们,还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有能力,很自信,是为了改革与国家前途而来,而另一个层面,则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待业青年,是来打工,只要赚到钱就行,没有把深圳当作自己的家。”根据老亨的观察,2000年以后,这种人群的分层发生了变化,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到深圳,“就像我这样的,既不像社会精英那样能把控社会,有坚定信念,又不像那些打工者一样赚一把就走。”而他的“因特虎”网站就是聚集了这样一批年轻人。

当时,在这个人群的老亨、我为伊狂、金心异三人,“都在找出路”,后来的发展路径也大同小异:老亨于2005年辞去公职,现是一家杂志社的副总编辑,金心异是一家财经报纸的编委,而逐渐淡去“我为伊狂”名号的呙中校在香港也已做成资深编辑。

在老亨看来,对于深圳定位与发展路径的争论,从特区成立以来就几乎没有止息过,“不同阶段,争论的话题与焦点也不同。”最初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的要不要办特区、特区“姓社”还是“姓资”之争,1997年香港回归后,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也已逐渐形成,“深圳不再是惟一的先遣部队了,而深圳对于自己的发展定位也一直拿不定,就有了失落感。”

尽管如此,在老亨看来,“从2000年到现在,这10年当中,深圳自身惯性发展是非常好的,成绩非常大。比如,深圳的产业升级抓得非常好,它的社会转型,包括从游民变移民,从移民变市民,公民社会的建设与摸索,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另外,在全球企业范围,行业内第一的企业深圳就有很多家,他们都找到了市场的点,抓得很准。”

要GDP深圳,还是要幸福深圳

今年5月31日,在深圳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市长王荣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确定了今后五年深圳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接近新加坡的总量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

对此,曾做过深圳市体改委主任的徐景安有自己的理解。在1987年调任深圳市体改委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之前,徐景安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69岁的徐景安对本刊记者描述,自1993年离开公职后,他开始投入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经济在增长,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恶化,特别表现在自杀率越来越高,人的精神障碍越来越严重。”2009年4月,由他任主任的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开始运作,“到今年7月,接了近5000个电话,避免了18起自杀事件。”

“深圳每年约有2000人自杀,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徐景安说。2010年1月,徐景安的护理中心接到一个男子打来的电话,声称要杀两个外国人,这立即引起徐景安的注意,他坚持约见这名男子,次日在徐的办公室里见了面,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他向徐景安描述说,他是皇岗口岸的保安,孩子在从老家到深圳的路上幸夭折,他的侄子有病要动手术,没有钱,他四处求助,得不到帮助,因此感到社会很冷漠,受到接连发生的校园血案的影响,也想行凶。徐景安努力对其开导,成功避免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这个事情不复杂,”徐景安说,“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个渠道,他就杀人了。”

徐景安以及他的团队正在进行的工作也许会对近期发生的深圳富士康跳楼事件有着直接的启示意义。因为成功制止了深圳巴士集团一名司机的报复性自杀行为,徐景安等人的工作得到巴士集团领导层的重视,情感护理得以进入巴士集团与深圳农产品股份公司等企业,“就员工感受与意见进行调查,反馈给公司,然后进行解决”。

在徐景安看来,深圳特区进行了30年改革,进行了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制度改革,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但是,他更为关心的是,深圳下一步该怎么走,下一个30年会是什么样?

7月11日,在广东一个公众论坛活动上,徐景安做了一场题为《深圳未来的选择:GDP深圳还是幸福深圳》的演讲。徐景安说:“2010年,深圳迎来特区30周年。改革开放30年,深圳名副其实地当了中国的排头兵。深圳未来怎么走,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深圳不应再走以GDP为中心以及‘深圳速度’的老路了,应该创造一个幸福的深圳。”徐景安对本刊记者说。

在徐景安看来,“幸福深圳”就是要制定幸福指数,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环境等各项指标,涉及民生的收入、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以及他一直呼吁的降低自杀率和精神障碍率都纳入这个指标体系。

上一篇:农贸市场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