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06:57:12

郊游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备课了解学情

写教案是上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新教材更关注人本教育,所以在挖掘教材之后,备课更主要还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爱好、兴趣、对本节课内容的了解程度,渴望得到此知识的欲望大小。

然后,在教材、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包括问题的导入,问题的分析,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设计,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同等重要,更是相辅相成。但都取决与学情。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管理者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齐全,谁的备课就充分认真。其实,写教案决不等于备课,备课也决不仅仅包括写教案。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一般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教法和学法)。其实,这只是狭义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身备课,它以教学为核心,向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又包括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上要重新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明确自己的引导、启发、点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要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变“以教论学”为“以学定教”,使教案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案。

英语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几乎是最难的科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兴趣不浓的学生多,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先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设计学法。那么如何了解学生呢?

《Go For it》这套英语教材似于学生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与农村学生生活还有相当距离,我认为是“英语习得”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只是课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完成如此内容杂、知识点多、难度大的教材内容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第一个班上八年级英语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时,没有学生能说出自己的“trip”,经过我汉语和英语的反复解说,最后才有几名学生说了自己的外出活动和感受。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郊游和外出旅游,发言的学生也是鼓起勇气说了自己的上街购物和自己随父母串亲戚的经历。后来我还了解到,那些同学当时生怕被人笑话。所以这节课后来的内容只能照本宣科,本来安排的写作训练“My Trip”也只能改为教材内容的改写: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的短文。而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当我说今天要来了解一位朋友的郊游时,下面就有学生窃窃私语,我想他们也在议论自己没有郊游吧,当我正要照本宣科的时候,班里平时爱发言的一男生举手,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班里同学都喜欢郊游,前几周他们一帮还骑自行车去“白雀寺 ”,在家住那儿的同学的家长带领下还爬山、野餐、照相,他们玩得开心极了。这不正是How was your trip?的内容吗,我就趁机再问,谁还想说说自己的郊游,于是,争先恐后的发言就开始了。有说去华山的,也有说去野生动物园的,还有去法门寺的,等等。后来我引导他们学习课本内容以扩大描述郊游的词汇,最后顺理成章的进行了原定的写作训练“My trip”。 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所以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率高,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学生情况竟然大不相同,更何况同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兴趣、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是上课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教学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面对七十多个人的班级,我们该怎么去了解学生?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关注学情更是我们科学施教的重要保证。我们说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便是认识到“儿童”的存在,认识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意味着一种学情。

如果教师没有尽全力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针对学情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如何保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具体方法呢?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地关注学情,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甚至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那么,教学活动极有可能落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口口声声说的“尊重学生”、“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又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舍弃学情,不关注学情,教学便没有了“抓手”,由此,再多再好的理念和口号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沦为无的放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学情调查就在我们身边,关注学情的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一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时刻都在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洞悉学生的真实需要。试想,一面是一群频频点头、面带微笑、听得十分入神的学生,一面是一群目光呆滞、神情木然甚至鼾声如雷的学生,相信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要有所不同的“作为”――对待前者必然大加赞赏“乘胜追击”,对待后者也不可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这,其实就是关注学情。

观察、倾听、询问、问卷都是了解学情的方法。上课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否有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平时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能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和拒绝;提问时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学习在真正进行。

教师要学会倾听去了解学生。课余要有意无意地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言谈,询问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喜好、困难,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与他们交流学习方法,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可以请他们帮忙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请他们为我们出主意解决困难,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学情。

对于每一级学生,开学能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学习方法,知识的难易程度等。

说到底,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师生在这里面对面地交换信息和情感,其间所显示出的学情是最为鲜活的。只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获取各种反馈信息,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关注学情就不再遥远。

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了一堂令人叹服的公开课后,有人发现他上课没有教案。在提出疑问后,这位特级教师回答道:“虽然这节课我没有写教案,但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生。”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以毕生的精力,全部的观察力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发展而施教。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郊游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见习。这是首周的任务,目的是熟悉实习学校、班级的基本情况,接受指导老师的点拨,并随班听课,作好听课笔记,积累教学经验,为日后几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原任课入党申请书范文老师的帮助下,熟悉教材、大纲,写出至少4个详细而完整的教案,经审阅、批核并达到要求后,正式授课。

二、教学工作实习。这是第2至5周的任务,我与队友组成一个教学小组,负责普高一(3)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第3、4单元。总体看来,我能做到认真备课,努力搜集教学素材,所设计的教案、课件规范美观,内容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基本符合新课标要求;教学语言表达清楚,普通话顺畅;课外辅导耐心细致,负责到底,答疑解惑比较正确而有启发性,批改作业仔细正确,注重评点与鼓励相结合。

三、班主任工作实习。在原班主任的指引下,我较快地熟悉全班学生姓名、个性、兴趣爱好、组织情况(干部、团、队员)以及班级特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常到教室、宿舍与学生沟通,做思想辅导工作,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处理日常事务尽量讲究效率,基本做到有计划进行各项班务工作。积极发动班委的策划、组织功能,并十分注重与两位组员的合作交流,相互体谅,效果比较明显。曾成功地举行四次主题班会:《我爱我班》、《勇往直前,直面挫折》、《知识决定命运》、《珍惜•离别•相聚》,组织学生参加“配乐朗诵诗文比赛”、高一级郊游、班级足球赛、长征展览观赏等系列集体活动,并带领班级取得两次“纪律作风流动红旗”,得到原班主任的认可。

四、教育实结工作。最后一周,根据自己的笔记、工作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完成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实习工作总结、教案整理等总结性文章,为实习作一个详细而全面的总结。

郊游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见习。这是首周的任务,目的是熟悉实习学校、班级的基本情况,接受指导老师的点拨,并随班听课,作好听课笔记,积累教学经验,为日后几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原任课老师的帮助下,熟悉教材、大纲,写出至少4个详细而完整的教案,经审阅、批核并达到要求后,正式授课。

二、教学工作实习。这是第2至5周的任务,我与队友李铭声、刘付金志组成一个教学小组,负责 06普高一(3)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第3、4单元。总体看来,我能做到认真备课,努力搜集教学素材,所设计的教案、课件规范美观,内容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基本符合新课标要求;教学语言表达清楚,普通话顺畅;课外辅导耐心细致,负责到底,答疑解惑比较正确而有启发性,批改作业仔细正确,注重评点与鼓励相结合。

三、班主任工作实习。在原班主任的指引下,我较快地熟悉全班学生姓名、个性、兴趣爱好、组织情况(干部、团、队员)以及班级特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常到教室、宿舍与学生沟通,做思想辅导工作,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处理日常事务尽量讲究效率,基本做到有计划进行各项班务工作。积极发动班委的策划、组织功能,并十分注重与两位组员的合作交流,相互体谅,效果比较明显。曾成功地举行四次主题班会:《我爱我班》、《勇往直前,直面挫折》、《知识决定命运》、《珍惜•离别•相聚》,组织学生参加“配乐朗诵诗文比赛”、高一级郊游、班级足球赛、长征展览观赏等系列集体活动,并带领班级取得两次“纪律作风流动红旗”,得到原班主任的认可。

四、教育实结工作。最后一周,根据自己的笔记、工作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完成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实习工作总结、教案整理等总结性文章,为实习作一个详细而全面的总结。

郊游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改革发展 小学 语文教学 创新

1 引言

目前,新课程的标准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所以,我们的教学思路要创新,不仅要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还要从创新教学上加以努力。教师教案要创新,课堂的教学要创新,积极营造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探讨在改革发展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2 更新教学理念,开阔小学生视野

教学理念是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开阔小学生的视野,首先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要想更新教学理念,就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尝试、创新,这样才能做到冲出传统教学理念的牵绊;其次是要想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就要先开阔教学的视野,一些教师不注重新课程的学习研究,这样就不能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精神,从而导致一些教师过分注重课本中的内容,而忽略了课外延伸的环节,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科学的,而且还会影响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是在教学理念创新的基础上,将开阔小学生的视野综合进去。

3 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氛围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教案方面的创新。教案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法宝。对于教学内容,教案所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教案?笔者认为,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高效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只有将方法创新,才能促使教师积极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

高效性:认真备课的目的就是形成高质量的教案。在改革发展中,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那么,怎样来判断一篇教案的内容是否符合本门课程的标准呢?这主要就是看教案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是否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案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结构完整,其次是书写整齐规范,这样有利于其他教师的参考,同时,教师的教案还应该是灵活多样,更趋实用的。备写高效性的教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解读文本、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师要改变其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死套格式、逐条书写,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教案,更好地做好创新教学的工作。

灵活性:小学教师教案灵活性的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就此而言,教案要彰显出特色、闪耀独特的思想内容。对小学文章的解读不能够肆无忌惮地复制别人的思想以及感悟,因为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价值观、素养、阅历等的不同,那么在面对同样的小学文章时,必然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教学思路,这也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教案要体现出其独特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和学生一起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并不是要告诉学生一个现成的、完美的答案。因此,教师从备课时起,就要预设课堂上的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等多边对话的情景,必须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很多作品是根据现代小学生的特点,并且具有生命力的文章以及古诗,它们能给读者提供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总之,在教案灵活性上,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够让“专家”的理性分析阻塞了自己的创新思路。

创新性:小学教师教案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面,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教案预设的情景中要注意“互动”这一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还会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起到启发的作用。就此看来,教案的创新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开放性:教案的编写要打破条块分割式的格局。任何课堂上都存在不确定的情况,这也是创新的需要。在各项技术发展的今天,不仅是在科技探索等方面,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少不了开放性的发展。语文课堂需要适量的“不确定性”和“反常性”。因此语文教案要充分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灵动性和多元性。

4 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发挥好课堂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单向型:灌输。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学生问、教师答的模式。这样的结果就是: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另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则无法避免地开小差,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上,将传统的单向型课堂模式转变为网络型模式,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在积极营造氛围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保证,若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表现得漠不关心,那么就说明教学效果不够好,教师的工作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实际上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们对文学知识的学习情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自由地交流、沟通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课堂教学的思路,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造出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赞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可以带孩子们去郊游踏春、观日出,使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把学习语文当作是对美的享受。

5 结语

郊游教案范文第5篇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 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接纳他人能积极和他人进行合作的人。而体育课中,体育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节体育课在倡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积极动起来的同时,特别重视了体育技能的学习,也就是助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关注了下面几个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并不熟悉,也想不出哪些孩子会有哪些意外发生。所以在上课前只能创设一些轻松的学习气氛,和孩子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准备了一些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奖品,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让孩子对我这个陌生的老师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亲切感,由此能更好地配合我上好这节体育课。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课力求让孩子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并从中能体会到一定的学习乐趣,本课采用了低年级孩子普遍比较喜欢的情景教学法,以春天郊游为主线贯穿整节课,解决郊游途中遇到的困难,即过小沟,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教材的的设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即发现“小沟”尝试、探索过“小沟”的办法得出过“小沟”的最佳办法练习过“小沟”练习助跑几步过“小沟”拉大距离过“小沟”过“小沟”比赛。孩子们在这一步步的练习中能够体会到技能的形成过程,更能够激发孩子力求跳得更好、更远的欲望,在这潜移默化中掌握技能,符合孩子技能的形成规律。同时课堂中及时给表现好的孩子奖励,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三、选择合理的辅助练习设备

在器材的选择上,我结合了踏石过河的情境,在“小沟”的前面设置了踏脚石(橡胶垫),要求孩子单脚踏,双脚落,这就防止孩子双脚起跳的错误动作发生,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蹲踞式跳远的踏板动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案设计

学生人数 33人 年级 二 水平段 水平一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生能学会助跑几步,一脚踏跳,双脚平稳落地动作,感受跳跃乐趣;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学习内容 1.跳跃:助跑几步,一脚踏跳,双脚落地。2.游戏:“过小沟”

学习重点 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学习难点 助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平稳落地

安全措施 1、提醒学生双脚落地时屈膝缓冲,稳住再走。2、前面同学离开后,后面同学再跳.

程序与

时间 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次

7’ 课堂常规

播放《郊游》曲一同去郊游。

准备活动操

要求:重点完成下肢准备活动。

一.教师讲解本课主要内容,语言清晰。

二.带领同学去郊游。

三.教师做徒手操的讲解和示范。

一.学生站成八列纵队,体委整队。

二.学生精神饱满,跑步去郊游。

三.学生认真看示范,跟着做准备活动。

30’ 一.小组尝试过“小沟”得出最好的办法。

二.学习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方法。

三.学习助跑几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地动作。 一.巡视指导,找出典型动作。

二.讲解示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强调缓冲,平稳落地。

三.教师分别讲解示范助跑三步.五步.七步动作和要领。

练习

组织分排练习

一.积极练习,小组合作,尝试各种方法。

二.个别展示,总结方法,得出最优办法。

三.小组合作练习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

四.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1.学生练习时精神饱满整齐一致。

2.小组互帮互学

游戏:过小沟

要求:拉大距离,积极练习。

一.小组合作,积极练习。

二.小组竞赛 一.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讲清比赛规则。

二.巡视指导,保证安全。 一.拉大距离,小组合作练习。

二.小组比赛

分3’ 一.听音乐放松

二.小结本课,回收器材。

三.师生互别 一.带领放松

二.总结本课,表扬优秀。

三.师生再见 一.跟随音乐方松。

二.回忆本课,谈谈收获。

三.师生再见 1

场地器材:橡胶垫8块,录音机1台

课后反思:

本节课完成以后感觉孩子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有很强的展示欲望。对动作的把握上大部分孩子能够完整地做出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并能够意识到落地缓冲,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练习中体现出了小组合作,能够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并能够积极向跳得好的同学学习。课堂上整个过程学生还是比较配合的,基本是按照设计思路进行的。

由于场地上细较多,所以孩子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打滑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孩子们意识到要缓冲、平稳落地,但在加上助跑,冲力比较大的时候还是会向前滑一小步,甚至滑倒,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也对练习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语言组织和时间把握上还有些欠缺。比如落地缓冲,在孩子们明白落地缓冲其实就是双腿弯曲,平稳落地后,就应该使用正规的体育术语,即“落地缓冲”而不是“稳住后再走”。在时间把握上由于前面练习的组数过多,所以最后的放松显得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放松效果。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郊游教案范文第6篇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有同学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传达出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只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是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例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笔者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活动课《郊游》时,笔者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一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笔者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教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教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与孩子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笔者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自我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但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笔者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他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是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笔者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笔者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笔者就对大家说:“不错吗!”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 X,XX 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笔者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

郊游教案范文第7篇

为了让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让备课组内每一个教师都充分参与,积极讨论,让智慧在碰撞中闪光,我认为我们的集体备课应作如下改进。

一、“集体”可以作为教师个体备课的资源之一而体现其存在价值,但不必强求集体备课。况且,教学过程中,除了学术之外,还渗透着教师的阅历、学养、情感、智力等等不必统一也无法统一的元素,而这些,正好构成学科知识背后强大的人格资源和个性魅力。强求统一,只能导致教师教学的平面和苍白。

二、集体备课是对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方法的研讨,但教无定法,各人还应根据自身特长制定能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本身的精华在于: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师群体在教学中要有所统,有所不统,比如教学进度、资料、考试,这些就应该统,但教案是绝不能统的,不同的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相当的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教无定法,这是真理!

三、集体备课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现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教学成绩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有些教师为了得到比别人高的成绩,对集体备课只是流于形式,保守甚至误导。因此,我认为可以再加大捆绑考核的力度。

四、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智慧的碰撞、资源的共享。我校有集体备课的传统。老教师喜欢年轻人活跃的思维,青年教师喜欢学习老教师的丰富经验。这是多么轻松融洽的工作环境!通过集体备课增进大家的思想交流,用集体的智慧来处理日常的教学问题,可以感知到一种集体的温暖。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年级、学校的总体成绩上去了,获得家长、社会、学校的信任,教学压力也自然被化解了。我们经常谈到要多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其实也要多注意与关注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由于大家经常探讨问题、互相促进,大家的关系自然就融洽了;节假日时大家也时常带上家属一同到郊外郊游,起到身心放松,缓解平时工作上的压力,又为今后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集体备课是必要的,它需要的是思想的统一,形式的灵活多样。

郊游教案范文第8篇

二、课的宗旨:快乐健康创新发展

三、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

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情境教学模式为载体,以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为手段,让他们玩中乐,乐中练,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1.预期目标

(1)通过教学,努力使教师在整堂课中能自始至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帮扶者,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通过教学,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石。

2.学生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总结做事情成功的关键因素,团结协作,合理分工,积极动脑,勇于创新,有秩序地进行,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通过气球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3)通过“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主题教学,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提高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是纲,教学内容是目,教学主题是连接纲和目之间的线。因此,本课的设计包括情境教学设计、教材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

1.情境设计

本节课的情境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色彩,真正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并给其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激起小学生的兴趣。

其次,通过故事情节深入发展的牵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乐在课堂,学在课堂。

最后,教学器材的辅助,通过音乐的播放,通过种西瓜、收西瓜、庆祝丰收和吃西瓜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劳动场景之中,触景生情,使小学生体验劳动的累和丰收的快乐。

2.教材设计

依据新课标水平二学习目标中的规定:模仿简单的舞蹈与韵律活动动作。气球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因此,为了适应和满足小学生的实际要求,本课选取气球为主的教材。

3.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示范法、讲解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教学流程设计

情景导入―情景的发启―情景高潮―调整恢复

5.课时教案设计

(1)准备部分

①课堂常规:师生问好,提出要求和希望;要求:纪律、安全,提出希望。

②情感渗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③热身练习:学生散点围绕教师,师生共同做拍手操和郊游操,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2)基本部分

①游戏:种西瓜;方法:全组同学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利用工具,用最短的时间将气球吹起,系到西瓜棚上。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积极投入。

②游戏:收西瓜;方法:全组同学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合理分工,用最短的时间将本队气球收回规定地点。体验成功。

③游戏:庆祝丰收;方法:随音乐,发挥想象,尽情地唱,尽情地玩;个性张扬情感释放。

④游戏:吃西瓜;方法:将气球系于踝关节处,单脚跳,踩破他人气球。

要求:不准用手推拉他人,注意安全;收回破气球和绳;同时渗透环境教育。

(3)结束部分

①放松活动;散点队形;随音乐模仿老师动作;放松身心稳定情绪。

郊游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课堂教学

活动教学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知识的一般过程,为学生创设各种合乎学生需求的活动情境,如游戏、学具制作、表演、竞赛等,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有效发展. 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对象和材料充满热情时,便会促进学生血液循环的加速,从而为大脑皮层活动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心理学也从激励的角度论证了诸如活动所带来的兴趣,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内驱力. 所以,活动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和作用的教学方法,其本身就具备这两种基本的功能取向. 而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学生不可能靠听听、记记、抄抄、写写就能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它呼唤的是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追诉的是学生高昂热情的投入,因此,活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是水到渠成.

■ 预设详尽科学,自然生成数学

知识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实施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本身所具有的一般教学特征就决定了其必须要有一个详尽的教案设计,再加上其所独具的活动性、实践性、活跃性、逻辑性等特征,更加要求其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科学的预设作为教学的先导. 所以,初中数学在实施活动教学时,需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从初中生数学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出发,进行活动教学的全面预设,以便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预设指导,有效开展各种数学活动,自然生成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这一课,本课适合以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来进行,以引导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充分体验展开、折叠的一般过程,并领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且能画出一般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 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教学方案.

“展开与折叠(一)”活动教学方案

活动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等活动,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2. 会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

3. 亲身经历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探究兴趣,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活动教学内容

活动一: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教师首先设置了一个“审美活动”,让学生对教师所出示的一系列精美图片进行赏析,并让学生思考它们是如何做成的. (这个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美感,而且以各种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活动二: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实物,即奶粉瓶与冰淇淋模型,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活动,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成果,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先试着说说它们的侧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再拿出自己课前制作好的圆柱和圆柱模型,动手实践,检验自己的假设. (这个活动是本课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本课所授知识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渗透各种有趣的元素,以激起学生的无限探究热情)

活动三: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模型,将各个面用字母或数字进行标记,再动手实践,将正方体展开,探究其展开后的图形. (这个活动是上一个活动的延伸,旨在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认知)

■ 活动丰富多样,有效造就学习

氛围

作为师者,我们非常清楚,不同的教学内容一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教学范式,而且,相同的教学方式也不可能长久地起到稳固学生兴趣、涵养学生动机的作用. 长久以来,我们固守应试教育的老道,将学生视为可接受任何东西的容器,而采取盲目灌输的方式来施教,结局可想而知,必然走向自我欺骗和自我伤害的路途. 所以,无论何种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出发,变换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如涵养水源一般,让学生的智慧源源不断地外溢. 而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是结合两种特质对象的产物,且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和心灵,所以更应保证时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营造和谐、热情的数学课堂氛围.

例如,学习“合并同类项(一)”,本课也是一个实施活动教学的良好案例,而且组织的活动较多,教师不可能整堂课都以单一的“练习―归纳”来实施活动教学,而应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来造就有效的课堂氛围. 如在探究“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法则时,有如下方法.

方法一:直观性活动形式

直观性的东西总能为学生提供免除过多思维运作的材料,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心理环境下顺畅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而且能够保证花最少的课堂时间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数学小组讨论活动,即向学生提供几组有关同类项合并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交流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具体如下.

(1)4x与2x+2x

(2)-9ab与ab+(-10ab)

(3)3a 2b+7.2a 2b和10.2a 2b

(4)■mn4与-■mn4+■mn4+■mn4

问题?摇 观察上面各式,看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规律最多. 老师将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反思?摇 这是个直面新知的数学探究活动,没有既定的活动结果,也没有僵化的思维模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讨论交流到的规律都说出来,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展现主体性的舞台.

方法二:实践性活动表现

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景,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式来解释某种复杂的数学原理,其效果都不会比生活实例来得好,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际环境中通过实践探究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法则. 如已知某班有4a个学生准备周末去郊游,隔壁班学生听说后,有5a个加入了郊游的行列,现在共有多少个学生准备去郊游?如果中途有2a个学生有事没去,那又有多少个学生将去郊游?(a代表未知数)

反思?摇 这个实践活动简单且容易入手,很快就能给学生带来一个熟悉且亲切的主观感知,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利用这些经验更好地理解“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法则”.

……

■ 对话真情自然,引发学生思维

碰撞

正如我们所知,一个人所能看到的东西非常有限,而如果两个人,甚至是一群人所看到的东西就非常惊人,且如果他们能够实现彼此间的资源共享,那每个人所能看到的东西将非常广泛. 所以,如果初中数学活动教学只是个体间独立的活动表现,只是个体本身获得意外的收获,那成效将远不如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彼此间收获的交流和学习,因为对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灵感应活动,是集结对话者所有已知经验的行为表现,更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因此,初中数学在实施活动教学时,还应注重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仍以教学“弧长和扇形面积”为例,当师生以圆为基点,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探究并归纳得出扇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弧长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探究如何以“圆的半径”和“扇形的弧长”表示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活动. 而为了完全发挥出这个活动的功效,最好的活动方式是采取合作探究模式,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思维共享,在对话中交流探究心得,在对话中产生思维碰撞和新思维,因为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辨式的探究活动方式,需要的是学生间敞开心扉的对话和交流,应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会总结规律,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在对话中实现资源共享和心灵交流.

郊游教案范文第10篇

他的脸上始终充盈着微笑,讲课的声音不大,音质有些沙哑,形象儒雅。丝毫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学教授高不可攀的架子,我感觉他就像我的中学老师一样平易近人。几堂课下来,我们都喜欢上了刘老师。周末的时候,他邀请我们到他的家里做客。他的夫人是一位十分和善的人。他有一个女儿,那个时候十多岁的样子。

去了刘老师家之后,见到了他的家人。加上在课堂上对他的印象,那时候我感觉老师是多么幸福的一个人哪!他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性格又是这样平和。早晨的时候。他与我们一起参加晨练;平时还与我们一起去郊游。他的开朗和乐观强烈地感染着大家。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始终都是:一个永远微笑着的幸福的人,一个开朗乐观淡泊名利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大学毕业以后,天各一方,刘老师也调到了山东齐鲁书社任编审,离开了大学讲坛。潜心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司空图的《诗品》。但学生时代的刘老师的形象。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去年秋天,在新疆工作的一位同学来济南。我们邀请了刘老师一同给他接风洗尘。已经退休多年的刘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本刚刚完成的自传。看完了老师的自传,我万分惊诧,刘老师的生命中原来经受过如此深重的苦难。我们竟然一直一无所知!

这本自传中详细记录了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而我们的刘老师,在这次大地震中失去了爱妻和两个儿子。与他同时居住的岳母和妻妹一家3口也同时遇难。本来热闹的一家8口人有7人都被砸死在废墟之中。刘老师当时任职于唐山开滦一中,因为在学校加班写教案,住在简易的教工宿舍里而幸免于难。他自传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记述当时地震的情形,读来令人动容。

地震以后,刘老师被疏散回山东老家任教。他本来是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与前财政部长项怀诚是同窗好友,本科毕业以后被留校做著名学者孙昌熙先生的研究生。

1982年秋天,我有幸成为了刘淦先生的学生,那一年距离刘老师失去7位亲人的唐山大地震仅仅过去了6年时间。6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长,尤其对于经受了灭顶之灾的刘老师来说,更是不会轻易淡漠的时光。但是,在跟随刘老师读书的几年之中。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他的人生经受过如此惨烈的重创,隐藏着这样深重的苦难!

上一篇:诵读教案范文 下一篇:回家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