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3-13 09:33:54

健康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利用SPSS17.0和Excel2003软件完成土壤、川芎中Cd含量的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方法进行不同土壤和川芎不同部位Cd含量的显著性检验。川芎不同部位Cd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采用靶标危害系数法(THQ)。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利用方式下川芎种植土壤和川芎中镉含量的统计分析

表1显示四种方式下土壤中Cd的含量范围在0.34~1.16mg/kg,均值为0.73mg/kg,超出国家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0.3mg/kg)。土壤镉的来源主要有成土母质和人为外源两种途径,研究区川芎种植土壤母质为岷江和各山溪第四纪全新统紫色洪积物[10],本底Cd含量较高[11],可能是土壤中镉的主要来源。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酸碱度不同。其中以菜-药种植的菜园土中pH值最小,镉含量最高(1.10mg/kg)这可能与菜园土中腐殖质和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关,促进了土壤对镉的吸附[12]。免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肥力,降低了土壤pH值,增加了土壤镉的累积[13]。在P<0.05水平上,稻-药翻耕和旱地中镉含量显著低于前两种土壤,且土壤pH值接近中性,表明提高土壤酸碱度,增加透气性可以适当降低土壤中镉的含量[14]。就不同部位而言,川芎地上部分镉含量在四种土壤中均大于地下根茎,二者差异(地上与地下镉含量比值)在菜园土中最大(1.67),在旱地中最小(1.18)。将四种土壤镉含量分别于川芎地上部分和根茎镉含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镉含量与川芎根茎镉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图1-A),而与川芎地上部分成显著线性相关(图1-B)),表明川芎根茎中镉含量除了来自土壤外,还受外界环境、人为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川芎地上部分中镉含量主要受土壤中镉的影响,后者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差异显著,进而说明川芎地上部分镉含量与种植土壤的耕作方式和轮作作物的种类有直接影响[15]。

2.2川芎不同部位

Cd的富集特征富集系数是元素在植物中与在土壤中含量的比值,体现植物从土壤中累积该元素的能力。川芎全株中镉的含量除与土壤中镉含量有关外,还与川芎本身对镉的富集能力有关。图2所示,在P<0.05水平上,川芎根茎Cd富集系数在翻耕土中为0.21,显著低于其他三种土壤,根茎对Cd的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旱地(0.32)>菜园土(0.31)>免耕土(0.29)>翻耕土,在旱地、菜园土和免耕土间川芎根茎对Cd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显著,表明翻耕方式可有效抑制川芎根茎对土壤镉的富集。川芎地上部分对土壤Cd的富集能力在四种土壤间差异显著,依次为菜园土>免耕土>旱地>翻耕土,在菜园土中富集系数最高(0.478),可能受菜园土镉含量高影响。总体而言,川芎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在四种不同耕作土壤下均大于根茎,这与镉在鱼腥草[16]中的累积规律相同,而与莲藕对镉的累积相悖[17]。

2.3川芎健康风险评价

2.3.1川芎根茎、地上部分中的Cd污染由于川芎根茎为传统药材,地上部分既可入药,也可食用,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蔬菜、食品污染限量和药用植物绿色行业标准对川芎地上和地下部分进行评价。表2显示,与川芎地理标志产品相比,川芎根茎Cd含量在四种土壤中均已超标,在菜园土中超标倍数最高为5.66,免耕土次之,表明川芎镉污染上与都江堰地理标志产品间存在较大差距。以食品标准衡量,川芎根茎在免耕土和菜园土Cd含量略有超标,而在旱地和翻耕土中合格。除菜园土中略有超标外,川芎根茎均达到绿色行标中Cd含量要求。与根茎相比,川芎叶片在相同标准下超标倍数较根茎大。与地理标志产品相比,本研究中川芎地上部分Cd含量在菜园土中最大超标倍数为9.46,表明川芎地上部分要进行深加工和作为特菜发展,必须严格控制镉含量。菜园土中川芎全株超标倍数均较其他土壤高,表明与蔬菜套种(轮作)的传统耕作方式有待优化和改进。

2.3.2健康风险评估靶标危害系数法(THQ法)是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于2000年建立的一种评价人群健康风险的方法。其中EFr为暴露频率,d/a;ED为暴露持续时间,a;FI为含镉药物的每日摄入量,g/d;MC为镉在川芎中的浓度(见表1),mg/kg,Rfd为药品最高摄入量,mg/(kg•d),BW为成人平均体重,kg,AT为非致癌物暴露时间,d。计算结果THQ<1,表明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明显;THQ>1,表明该重金属可引起人体的健康风险,THQ值越大则表明该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越大。本研究中,采用默认值EFr=365d/a,ED=70a,FI=10g/d(2010版《中国药典》部川芎药品允许最大值[21]),Rfd=0.001mg/(kg•d)(USEPA推荐值),BW=60kg,AT=365d/a×70a。按《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我国居民的蔬菜日摄入量在300~500g,根据成都市统计局2010数据所示叶菜类蔬菜占总蔬菜种植面积的31.6%计算,川芎地上部分在产区日最大摄入量为95~160g,本文取中间值128g/d。以人体每日摄入镉的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来看(图3所示),在P<0.05水平下,菜园土中种植的川芎地上部分和根茎THQ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壤中的川芎,分别达到111.62%和18.52%,表明来自菜园土的川芎对人均摄入镉的含量贡献较其他土壤大,其中川芎地上部分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根茎,具有明显的镉健康风险。这与叶用蔬菜、三七中地上部分与地下根茎的规律相同。四种土壤中川芎地上部分THQ平均值为63.18%,是根茎(11.50%)的5.49倍,表明川芎地上部分对人体镉摄入贡献大于根茎,以蔬菜形式食用地上部分的镉风险大于服用药材。从土壤利用方式来看,菜园土对人体摄入镉的风险贡献最大,其他依次为免耕土>翻耕土>旱地。要减少川芎药材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以采取旱地种植和稻田翻耕土种植方式。

3结论

1)四种不同利用方式下,川芎种植土壤Cd含量平均为0.73mg/kg,超过国家二类土壤标准,其中菜园土显著高于免耕土、翻耕土和旱地。2)川芎地上部分镉含量与土壤中镉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川芎根茎与土壤中镉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在菜园土中地上部分镉的含量最高,是同土壤根茎的1.67倍,川芎根茎与地上部分镉含量大小在各土壤中均表现为菜园土>免耕土>翻耕土>旱地。3)川芎地上部分在四种土壤中镉含量均超标,在菜园土中超标倍数最大,分别达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9.46倍,是食品污染限量标准的1.62倍。川芎根茎除在菜园土中略有超标外,在其余土壤类型中均符合绿色行标要求。4)四种方式下,川芎地上部分对人体镉的健康风险贡献平均为63.18%,其中地上部分在菜园土中最高达111.62%,表明菜园土中川芎地上部分作为蔬菜食用对人体镉健康有明显影响。根茎平均贡献值为11.50%,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明显。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锰酸钾;土壤;重金属;场地环境调查;健康风险评估

伴随国内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更迭,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持续推进,大量工艺落后工业企业关停、破产或者搬迁,遗留大量疑似污染地块。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地块生产时期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相对落后,造成地块内土壤存在一定程度污染的情况[1]。这些地块内往往遗留有构建筑物、生产设施设备、零散原材料、废渣、废水等,由于长期无人监管且未得到有效的处置,经过风吹雨淋,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地块后续的再开发利用。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金属光泽,溶于水和碱液,较为稳定但接触易燃材料可能引起火灾。高锰酸钾主要为无机物强氧化剂,在医学上,高锰酸钾用于消毒,在工业上,高锰酸钾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高锰酸钾主要生产企业分布在重庆、云南、北京、广东、湖南和山东等地[2]。因氧化工序的工艺技术不同,高锰酸钾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3],生产主要原辅料为氢氧化钾和锰粉。因锰矿石伴生重金属元素较多,有砷、镉、铅等[4],因此在高锰酸钾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锰、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在城镇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基于风险控制的工业污染场地管理策略,对于保护场地周边人群健康、评估污染场地再开发合理性和开展污染场地治理及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区以湖南省某高锰酸钾生产企业遗留地块为对象,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采集分析,通过危害识别确定场地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成因,进一步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并定量表征场地健康风险;同时,基于风险控制值、相关标准限值等,提出污染场地的修复目标值,为工业污染场地特别是高锰酸钾生产企业重金属污染地块的管理与防控提供借鉴。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选取湖南省某高锰酸钾生产企业遗留地块为研究对象,该地块占地面积约16500m2,于2008年停产关闭,未来规划为工业用地。在生产时期,其主要产品为高锰酸钾,厂区内短暂生产硫酸锌、镉红、镉黄产品。其高锰酸钾年生产能力为1500吨,生产过程以氢氧化钾、锰粉、煤等为原辅料,采用固相法生产工艺。厂区内遗留有破损厂房、车间,调查阶段均未拆除。生产区域内遗留有少量废渣和废水。本地块高锰酸钾生产工艺为固相法,生产工艺如下:氧化焙烧软锰矿经粉碎机,管磨机粉碎,与氢氧化钾溶液混合成悬浮浆,用压缩空气将物料喷入焙烧转炉加热,除去水分,使二氧化锰转化成锰酸钾和亚锰酸钾,此产物进入第二个焙烧转炉,温度稍低,使锰酸钾进一步氧化完全浸溶,电解氧化锰酸钾焙烧物在溶解槽用稀碱液回收洗涤水溶解,然后经沉淀分离器除去不溶杂质,残渣经过滤、洗涤后去除。净化后的锰酸钾溶液连续进入多级电解槽。电解槽采用镍阳极和软钢阴极,相互串联连接。电解液流经电解槽,使其氧化成高锰酸钾溶液[5]。

1.2采样布点

现场取样采用网格布点法,网格密度为20×20m,采样点位基本位于网格中心,兼顾厂区平面布置情况,部分土壤采样点位根据实际情况稍做调整。共布设土壤采样点45个,共取得土壤样品392个。厂区平面布置及采样点位分布见下图1。

1.3检测方法

所取得土壤样品检测指标为镉、铅和砷。镉和铅检测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砷检测采用原子荧光法。

1.4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高、空间差异性较强[6]。土壤质量评价标准选用《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标准[7]。根据本地块土壤污染情况,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综合污染程度评价[8],其计算方法如公式(1)。

1.5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地块样品检测结果,将土壤重金属超过筛选值的污染因子作为关注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9]及ALM模型[10]进行评估。

2结果与讨论

2.1土壤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土壤检测数据结果,该地块内土壤镉、砷和铅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各类土壤类型中的重金属含量变化范围也比较大。砷含量在4.91-~113mg/kg,超标样品数量为29个,占土壤总样品7.4%;镉含量在0.08~366mg/kg,有4个样品超过镉含量的筛选值,超标率为1.0%;铅含量为21~3250mg/kg,超标样品数量5个,占总样品数量的1.3%。由超标总数情况看,砷污染是主要污染因子,其次是铅;其余污染因子占比重较小。土壤重金属检测结果统计见下表2。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综合污染程度评价,直观的表示场地内每一层主要重金属污综合染物程度的空间分布,依据土壤详细调查点位、不同深度样品检出污染物含量采用ArcGIS软件,对场内超标重金属元素采用插值法得到场地重金属综合污染空间分布图。由综合污染分布图可以判断,地块内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在0~0.5m层,主要集中于原生产车间及原材料堆存区。

2.2风险评估

2.2.1污染识别根据地块生产历史、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及原辅料等相关情况,通过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潜在的地块污染物包括:高锰酸钾生产过程主要原料锰矿粉,矿石伴生铅、镉、砷等元素;硫酸锌生产主要原料氧化锌,其含多种杂质如铜、铅、锰等;在镉黄和镉红生产主要原料镉盐(碳酸镉)。因此本地块重点关注的潜在污染物包括铅、锰、镉、砷等金属元素。重点关注污染区域包括:原料区、生产区、固废区等。2.2.2暴露评估根据当地用地规划,该地块未来规划为工业用地,因此本地块按二类用地进行风险评估。二类用地方式下,本地块主要污染受体为企业生产工作人员及周围的居民,在地块建设阶段地块内的施工工人将是主要的污染受体。在第二类用地情景下,土壤和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本地块内地下水不直接接触和直接饮用。地块所在区域周边为居民区和农田,因此本项目地块考虑地块土壤作为污染源时对原场和离场敏感受体(人体)产生的风险和危害。地块未来作为工业用地,地块内的污染物为重金属不具有挥发性,因此0~1m表层暴露途径为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吸入颗粒物三种类型;如果地块未来开挖1m以下层,则有可能扰动的下层暴露途径为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吸入颗粒物三种类型。暴露因子是计算污染物进入人体暴露量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体重、皮肤面积、平均寿命、暴露时间、土壤摄入速率、和呼吸量等。受体暴露参数主要采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所推荐的第二类用地建议值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说明建议值。地块特征参数指标容重、含水率、渗透系数等主要采用该地块实测数据,其他指标采用HJ25.3建议值。2.2.3毒性评估毒性评估包括致癌效应及非致癌效应,是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本次评估涉及到的污染指标为镉和砷。污染物毒理学参数见下表3。2.2.险表征风险表征是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土壤和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单一途径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计算单一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和危害指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本次风险评估过程中,将致癌性可接受风险水平设置为1.0×10-6,非致癌性危害熵设置为1,以评估相关污染物的健康风险是否超标。在二类用地情境下,土壤污染物浓度最大值风险表征结果显示,砷致癌风险和危害商均不可接受,镉致癌风险和危害商均不可接受。2.2.5铅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由于铅对儿童认知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强烈毒性,通常认为不存在允许铅暴露量最低限值的安全水平,因此美国EPA建议采用血铅浓度来表征儿童暴露于环境中铅产生的危害,一般认为儿童血铅含量超过10µg/dL将对智力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目前我国尚未制定血铅评估方法,铅对人体健康最显著的危害是降低儿童的认知能力,敏感人群主要为发育中的胎儿以及婴幼儿[11]。其主要通过土壤、食物、饮水和空气进入人体。本次评估采用ALM模型评估非敏感用地情景下怀孕妇女暴露于铅污染土壤导致的胎儿的血铅浓度水平[12],并反算土壤中铅的控制水平。ALM模型参数及取值见下表4。基于调查数据,评价结果表明,对二类用地中的最大值进行成人血铅超标评估,土壤铅引起成人中孕妇胎儿血铅水平超过10µg/dL水平的概率为6.8%,超过临界水平风险概率5%。因此需要对土壤铅进行治理修复。

3结论

(1)该高锰酸钾生产遗留地块土壤受到重金属砷、镉和铅的污染,其中砷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污染范围主要集中在原生产区及原材料堆存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深度主要集中在0~0.5m层空间范围内。(2)根据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地块土壤污染物砷致癌风险和危害商均不可接受,镉致癌风险和危害商均不可接受。基于ALM模型铅风险评价,有6.8%概率引起孕妇中胎儿血铅水平超标。(3)该地块土壤重金属修复指标为砷、镉和铅。建议修复目标值分别为60mg/kg、113mg/kg和1023mg/kg。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3月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计划怀孕夫妇120例并对他们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调查,收集夫妇的一般资料,并以此平均分为2组(n=60)。实验组产妇年龄21~33岁,平均年龄(25.03±2.43)岁;配偶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93±2.66)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3±1.02)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4.79±3.12)岁;配偶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8.33±3.01)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89±1.21)周。2组夫妇年龄、孕周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夫妇实行常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方式,即婚史、疾病史、子宫、肝健康程度检查等;而实验组夫妇则采用风险评估分类法支持下的健康检查方式,具体过程如下。

1.2.1风险归类

在计划怀孕夫妇前来检查时,详细收集夫妇二人的相关信息,如详细询问检查者的家族史、婚史以及相关病史等相关信息,并按照检查者信息对其进行定义归类,参照我院常见的实际情况,将风险归类为A、B、C、D、E5种,且危险度以此增大。

1.2.2健康指导

将检查者按照怀孕风险评估后,由专门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指导夫妇二人日常饮食方式、生活习惯等,根据检查分级,发放宣传手册。

1.2.3社区服务

在此次参与研究的夫妇所在社区内,与社区服务卫生中心的医生进行沟通,利用现有健康教育网络,组建优生优育健康服务小组,制定工作任务及目标,定期为夫妇进行健康教育,以网络教育的形式为准备怀孕的夫妇传授最新优生优育知识。具体包括:

(1)生前保健:贯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重点检查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包括严重的遗传病及精神病,指定传染病特别是性传播疾病,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为生育一个健康婴儿作准备;

(2)环境保健:适宜受孕时夫妇身体应保持良好状态,向夫妇二人传授一些放松运动疗法,使二人保持身体放松、舒心状态,培养孕妇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二人将妊娠安排在双方工作或学习都不太紧张的时期,并告知生活工作中常见的有害环境与物质,在孕时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尽力避免;

(3)出生后保健:待新生儿出生后,妇幼保健人员要及时做好准备工作,向家长传授新生儿保健知识。如母乳喂养、健康育儿等知识,并向家长传授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相关知识,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定期为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进行营养指导,树立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意识,并及时进行预防免疫接种。

1.2.4定期随访

建立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定期对检查者进行上门随访,对日常饮食及生活锻炼情况进行监督,对于风险较高的检查者,嘱咐定期于医院进行体检,并根据检查者常见的询问问题进行解答。

1.3观察指标

(1)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方面,在临床上以妊娠结局的的优良作为衡量两种检查效果的标准,妊娠结局分为产妇和新生儿2个方面。产妇分娩后出现出血、疼痛以及产周异常的情况较为普遍,产妇的不正常分娩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影响;待新生儿生产后,对婴儿进行临床检查,检查婴儿是否为早产儿以及是否出现窒息症状;

(2)在2组健康检查方式的服务满意度方面,本院自制护理措施满意调查表,对产妇进行两种检查方式的满意度的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维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种健康检查方式妊娠结果比较产前实施风险评估分类法的健康检查模式的实验组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使用常规检查方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于2010年联合推出的健康检查项目,目的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便于对计划怀孕的夫妇进行有依有据有效干预,提高怀孕安全率。目前,已经在部分医院进行试点实验,取得了一定实验效果,但仍有待于提高。本研究尝试将风险评估分类法应用于孕前优生健康的检查中,由跟踪随访的妊娠结果看,实验结果较为理想。一般说来,产妇极易出现一些不良并发状况,实验组夫妇在孕前接受分类风险评估模式支持的健康检查后,产妇怀孕分娩出现出血、疼痛、产周异常分别只有2、3、0例,而新生儿只有1例出现窒息情况,3例早产状况,而接受孕前传统优生健康健康的对照组夫妇却出现出血、疼痛、产周异常分别有10、8、6例,而有高达7例新生儿出现窒息情况,8例早产状况。由这2组数据对比看,经过风险评估分类支持下的孕前优生检查,实验组夫妇在新生儿的监控率及产妇的分娩治疗较传统检查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在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夫妇对风险分类评估支持下的健康检查模式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夫妇有35例对风险分类评估法持满意态度,而仅有2例夫妇有不满意情绪,此两项数据都明显优于接受普通常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方式的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风险评估分类法对夫妇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满意度更高,提高了检查者的满意率。综上所述,对于部分基层计生机构来说,医疗资源较为匮乏,但检查人数较多,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针对性的对检查者进行指导干预。而风险分类评估可以合理的根据检查者的一般性资料和相关病史进行归类诊断,之后可有针对性的支配医疗医院,有节制、有重点的进行预防和防治,为检查者的后来的怀孕和定期检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后续干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有效的改善妊娠结局,随访也可以为夫妇提供针对性的监督,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支配,有效的间接推动着优生、优育的进行。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铅 食品安全 健康危害 风险评估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of Pb to Health Hazard

ZHOU Yujie

(Xiangchen Center for Disease and Prevention,, Henan 400299,china)

【Abstract】Pb has significantly poison to nervous system, bone marrow hemopoiesis, alimentary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other function in body, especially to gravida,infant and children .on the basis of risk assessment theory(hazard identification, hazard characterization, exposure assessment and risk characterization), the research on harm risk assessmen of Pb was summarized from food safty

【Keyword】Pb; food safty; Health Hazard;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74-02

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观念仅仅局限在农药兽药残留和假冒食品上,对重金属污染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知之甚少。铅是对人体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铅向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不断迁移,再加上食物链的累积作用,人类对铅的吸收急剧增加,吸收值已接近或超出人体的容许浓度。铅的摄入已经成为危害人体健康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从食品安全角度研究铅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评估铅给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评估框架

1995年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风险评估所下的定义是:对由于人体暴露于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已知或潜在的作用的发生可能性与严重程度所做的科学评估。这一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危害特征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风险特征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1]。

1.1 危害鉴定

危害鉴定是指对某种已知有潜在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的认定。危害鉴定的目的在于确定人体摄入化学物的不良反应,对这种不良效应进行分类和分级[2]。铅是典型的慢性或积累性毒物。当个体暴露于低剂量铅时,一般观察不到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文献没有报道过它的LD50值。经过短期铅盐饲喂,从实验动物得到的最低可观察致死剂量范围为300~400mg/kg[3,4]。

1.1.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人暴露于高浓度的铅时,最明显的临床病症是脑部疾病。症状常为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头痛、肌肉发抖、失忆以及产生幻觉,严重的将导致死亡。该种情况通常在血铅水平超过了300μg/dl时发生。在血铅水平为100μg/dl时还观察到了其他一些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间歇作用[4,5]。这种综合症常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特别是当血铅水平超过30μg/dl时,神经传导速度的降低常被认为与之有关。

1.1.2 对肾脏的影响。铅可能会导致两种肾病。一种是常在儿童中观察到的急性肾病,它是由于短期高水平铅暴露,造成线粒体呼吸及磷酸化被抑制,致使能量传递功能受到损坏。这种损坏作用一般是可逆的。有文献报道,可检测到肾功能损害对应的最低血铅水平为40μg/dl[7,8]。另一种肾病是由于长期铅暴露导致肾丝球体过滤速率降低以及肾小管的不可逆萎缩。

1.1.3 对血液的影响。人体因为铅慢性毒害引起的最主要病症之一是贫血。铅引起机体产生贫血,原因之一是通过干扰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铁血红素的合成而阻滞血红蛋白生物合成,红血球生命周期缩短,血液合成受阻。造成贫血的另一个原因是铅引起溶血,铅与红细胞膜上的三磷酸腺苷酶结合并对它产生抑制作用,该酶可以控制红细胞膜K+、Na+、H2O的分布;当酶的作用被抑制时,K+、Na+、H2O的分布失控,红细胞皱缩、细胞膜弹性降低、脆性增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易受伤破碎,造成溶血,最终引起贫血。当血铅水平达到80~100μg/dl时,血红素的抑制作用能被检出[5]。

1.1.4 对发育的影响。Needleman等人曾报道,波士顿一组妇女在怀孕期间有过铅暴露,她们的后代出现先天性畸形的机率增加[8]。还有报道,新生儿体重的减少以及妊娠期的缩短与子宫铅暴露量有关[9,10],但与之相悖的结论也有报道[4,11]。

在非职业性铅暴露水平下,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是铅对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曾报道了儿童血铅水平与儿童智商(IQ)值减少之间的相关性。很多类似的典型实验都研究了这个问题。

1.1.5 对心血管的影响。铅暴露可能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加[4]。

1.1.6 对生殖功能的影响。流产和死产可能与孕前以及孕期内铅暴露相关[4];另外,严重职业性铅暴露会导致男性数量减少和畸态数量增多[4][7]。

1.1.7 致癌作用。铅对动物具有肯定的致癌作用,对人的致癌作用目前证据不充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分类为2B类,即对动物是致癌物,对人类为可疑致癌物。有报道,铅冶炼厂和电池厂工人的肺癌、消化道癌以及肾癌的标准死亡率从1升至2.5,其对应的血铅范围为40~100μg/dl [4]。

1.1.8 致死效应。由于职业性铅暴露,血铅含量超过50μg/dl时,死亡率增加在该种暴露情况下的死亡原因常与铅污染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肾病以及癌症相关。

1.2 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指由此危害引起的不良健康作用的评估,该步骤的核心是剂量―反应关系评估,即确定暴露于化学性、生物性与物理性因子的大小(剂量)和与之相关的不良健康作用(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或频率的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拟合模型是在相应暴露模型的基础上加上剂量―反应部分发展而得。Schwartz在Bellinger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血铅含量与IQ值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该模型包含13个变量。结果发现,一个IQ分数变化对应着2~4μg/dl的血铅含量变化,并且在高血铅含量时影响更为显著。Schwartz还进行了七个研究的转换分析,根据文献中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回归系数来估计相关的变量。在该分析中发现,血铅含量从10μg/dl升至20μg/dl时,会导致约2.5个IQ分数的下降。但以上分析对于风险评估的目的来说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将人口变化(易感人群)以及评估的不确定性(测量误差、采样偏差、模型选择等)考虑在内。国际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委员会(CCFAC)使用三种关系模型(linear,hockey stick,Hill)来代表剂量一反应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两种关系模型(normal,lognormal)来代表人口变化因素。其中三参数的Hill模型被给予了更多关注,因为它在低剂量铅暴露下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吻合。

1.3 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指生物性、化学性与物理性因子通过食品或其它相关来源摄入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估[l]。对于大多数非吸烟人群,铅暴露主要来自食物和水。对于婴儿和幼童,食物、空气、水、灰尘或土壤都是造成铅暴露的重要潜在途径,同时对于4~5月大的婴儿,牛奶、配方奶粉和水是铅暴露的最主要来源[7]。

食品摄人量调查主要有三种:食品日记、24h膳食回忆调查以及膳食历史调查。

铅是慢性毒物,需要对长期的暴露进行安全性评估。对于经常摄入的食物种类,消费者常对某一特定食品消费很多次,这时的铅摄入量用食品的消耗分布与食品中铅含量的算术平均值的乘积来表示。总铅摄入量通过在蒙特卡罗(Monte―Carlo)模型中拟合不同的分布得到。然而,简单的加合不同分布并不能将特定食品种类的相互关系考虑在内,因为一种食品的高摄入量可能伴随着其他种类食品的摄入。这种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引入统计关系模型来关联各种食品,或者对食品消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精确地拟合。对于较少食用的品种,个人的铅摄入量用一段时间内铅摄入量的平均值代表。如果铅暴露偶尔发生或是短时间内的高水平暴露,常用0’Flaherty药物动力学模型来表示。

铅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其水平大致符合log正态分布且向高水平倾斜,在平均铅水平很低时,很多人实际上已经处于铅高暴露状态下,特别是婴儿和儿童。城市儿童以及低收入家庭也常常可能处于铅高水平暴露下。Lacey等人很好地评估了婴儿血铅值与膳食摄入铅之间的关系。对于婴儿与幼童铅摄入量与其血铅含量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拟合应该有如下的对应:膳食铅摄入量为0时,血铅含量应大致为15μg/dl。

另外,在进行暴露评估时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专家的意见是另一重要资料。虽然专家判断的本身不能作为证据,但他们的推论是以可获得的资料为基础的。

1.4 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指依据危害鉴定、暴露评估以及危害特征描述的结果,考虑不确定性,定性和/或定量估计特定人群的已知或潜在不良健康作用的发生概率[1]。根据国际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委员会(CCFAC)的数据,当前膳食中含有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总的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含有高水平铅含量的食品仍然在流通领域中存在。

婴儿和儿童以及职业性人群是铅污染的高危人群。如果以单位体重计算,婴儿和儿童需要更多能量、水、空气以及食物,并且他们的肝、肾、神经及免疫系统不完善。同时,婴儿和儿童的行为习惯也可能是造成铅高暴露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吮吸手指或其他物体,吞食非食物类物质如异食症等。根据CCFAC的评估,如果按照单位体重摄入量来计算,儿童及婴儿的铅摄入量是成人的2~3倍。其中,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是铅对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低浓度铅暴露造成儿童认知能力低下、智力水平降低。很多研究都证明,血铅含量与儿童IQ值有着相互联系。另外,由于孕产妇的铅暴露会对腹中胎儿的生长发育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孕产妇也是铅污染的易感人群之一。

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暴露评估和危害特征描述中有重要意义。用数学形式的剂量反应关系代表实际生物性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数学模型仍然是当今预测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最常用方法,并且在制定政策中也是行之有效的。

2 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因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铅作为重要的有毒重金属之一,其对人体的毒性已有相当多的研究积累。但在设计铅剂量―反应评估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大多数研究都是个体研究,不利于得出较全面的评价。有必要在获得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归纳,以某种统一的格式,设计选择适合的模型,模型应包含所有变量;第二,涉及很多潜在变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通常取决于所用的模型,当模型不同时很难将不同的研究进行比较;第三,用最适合的测试方式衡量不同的终点,如衡量IQ值时,最好选择其认知能力以及运动能力作为其测试指标;第四,大多数研究都只建立了铅暴露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评估铅暴露与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都只是基于比较铅高暴露和铅低暴露组的统计学意义,而不是真正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估。在对铅的风险评估中,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待发展;以机制为基础的、致癌和非致癌统一的随机性暴露模型是风险评估的发展方向,在此领域尚有待进行深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FAO/WHO.Application of risk analysis to food stand ards isues.In: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Geneva switzerl and WHOGe lleva1995.

[2] 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3] Lewis,R.J.,et al.Sax’s Dangerous Properties of In dustrial Chemicals, 8th Ed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hinhold, 1992.

[4]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Toxicologica1 Profile for lead,Atlanta,GA:De一Partment of Hae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7.

[5Goyer,R.A.Toxic effects of metals.In:Klaasen,C., ed., Casarett & Dolu’s Toxicology: The Bacis Science of Poisons, New york: McGraw一Hill, 1996: 691一737.

[6] Food and Drug Admillistration (1) Residue monitoring.J. AOAC Int.1993一1996,77一80.

[7] WHO Environment Health Criteria l65.Inorganic Lead, Geneva,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ty.1995.

[8] Needleman,H.L., Rabinowitz, S,Leviton,A.,Limr, S. & Schoebnaum,S.The relationahip between prenatal exposure to1ead and congenital anomalies. J.Am.Mde.Assoc.1948, 251, 85-62959.

[9] Baghurst,P.A.,Robertson, E.F., McMichael, A.J., V im Pani, G.V., Wigg, N.R. & RobeSrt, R.R, The Port Pirie cohort study: lead effects on Pergnancy outcome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Neurotoxicology,1987,8,395一402.

[10] Dietrich, K.N., Krafft, K.M, Bolllscllein, R.Lhammond, P.B., Beger. SuccoP,P.A.& Bier,M .Low-level fetallead exposure effect on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in early infancy Pediatrics,1987,80,721一730.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架空输电线路;风险评估;CBRM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电的需求。国家电力战略不断推进,致使我国的输电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架空输电线路数量也急剧增加。由于新线路和老线路一起投入到电网运行之中,造成了一定的架空输电线路风险存在。

1. 架空输电线路的健康状态

每一条输电线路就是电力系统的每一根神经,它的状态决定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状况。因此要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对性能不同、制造工艺有差异的输电线路完善管理。电力系统中的老旧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要进行定期的检测,排除电力系统隐患,才能够有效把握它的运行状态,延长线路的使用周期和维护电力资产。架空输电线路长期处于野外,面临的环境恶劣复杂,经常受到风、雪、雷电、高温、寒冷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条件作用下,输电线路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对线路的状态进行评估,为电网机构对设备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在人为因素中,电力检修和检修力量的矛盾也一直存在着,如今电力检修主要形式还是周期性的检修,但是电网中电线密度越来越来,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导致了的工作质量下降,检修力量不能满足检修需求,也让输电线路的健康状态存在着威胁。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要制定合理的计划,以最高效的完成检修工作,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检修对设备的损耗,明确需要检修的对象,使资源得到最高的利用。设备少,线路简单的地区可以开展周期性检修。但是在设备多,线路复杂的地方检修工作开展就比较困难,就可能造成检修人员疲劳而出现违章检修,并且时有设备故障发生,这种状况下安排定期检查不能及时的排除电力故障,也让架空线路健康水平下降,因此盲目的电力检修制度对现代电网发展会造成损害。

2. 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

2.1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将这种不确定性加以确定是排除输电线路风险首要步骤[1]。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不仅包括自身线路存在的风险评估,还包括风险状态下对用户、电网企业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甚至包括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它不仅存在着设备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且还存在着维修风险以及管理风险。但是设备风险是引起其余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设备风险的评估地位很高,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对于电力设备风险评估就要考虑到故障发生之后的隐患,比如对人身的伤害,对电力系统的损坏,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了解线路相关信息,记录设备故障历史资料的同时也要了解输电线路在电网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才能完善的评估风险和管理风险。

2.2风险评估的缺陷

目前架空输电线路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电力设备的状态、发生故障的案例、电力系统安全信息[2]。事实上,架空输电线路评估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在传统的风险评估流程中往往会因为存在主观因素而造成评估精确性欠佳的情况。同时在电力风险评估中还出现其他问题:风险评估方法简单,结果不具有可信性;评估信息获取不全面,设备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状态监测与风险评估不适应,评估和维修工作脱节;评估的方式不对造成评估结果有误从而不能正确指导维修决策的实行。根据上述情况可知,现存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存在很大的缺陷,风险评估理论依据匮乏。

3. 基于CBRM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

CBRM是较为完善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弥补当今风险评估中的缺陷,它能够结合设备的信息和工程学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对电力系统中的各项设备的状态、性能以及风险进行数字化评价,能够综合得出电力设备的健康水平、故障风险率以及设备使用年限,还能够根据设备的使用状况校正评价结果。因此保证了包括架空输电线路在内的电力设备的安全以,降低了由于设备造成的其他风险几率。

CBRM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主要为电力设备风险控制提供状态评价、风险预测评估以及辅助决策三个方面的防范管理[3]。

状态评价功能是对设备的健康状态及可靠性分析,并计算出设备的健康状态值、故障存在率和设备使用剩余年限。为设备的维修、改造和重新规划等决策提供了指导依据。

风险预测评估则是对设备发生故障的风险进行评价,包括对故障发生后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各项电力设备引发故障的因素进行计算测出风险值。更加有利于设备的风险管理,为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资源和高效利用起着很大作用。

辅助决策是基于风险评估基础上,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对电力设备性能要求对电力机构提高科学检修计划的机制。它能够帮助电力机构制定科学的设备改良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4. 结语

科学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防范电力风险,保证电力设备系统的安全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人身财产安全、国家资源安全,对国家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凯,蔡炜,邓雨荣,朱时阳,吴彪,王海涛.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和管理平台[J].高电压技术.2012(05)

[2] 文习山,蓝磊,蒋日坤.采用Marko模型的输电线路及绝缘子运行风险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1(08)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6篇

1健康管理和风险评估控制

健康管理是一个对于健康造成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的过程,其能有效提高人、集体以及社会的积极性,进而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源运用于保持人类健康之中。健康管理最早出现于北美地区的临床预防服务,目前在我国的教学材料中也将健康管理称为临床预防服务。其实现个性化健康干预的方法是合理改善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在近两年来随着医疗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健康管理已经从由家庭医生承担的临床预防护理模式发展为医院、保险机构以及IT等行业共同参与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师目前在我国率先成为一种新型行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健康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只能采取健康风险评估手段和进行健康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实现健康管理,并且能有效控制慢性病,让患者摆脱病魔困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常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其通常专注于研究临床医学,并且更希望将来成为临床医生或某科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情况。因此对于慢性病更需要健康合理的维护,未来对于临床预防医学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2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和运用

健康管理是由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健康干预3个部分组成。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主要有个人一般资料情况、行为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医学体检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过程是将个人健康信息输入计算机软件,之后分析和预测个人在之后一段时间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高危、中危以及低危分级。健康干预是根据上2个部分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措施,并且动态追踪效果,从而起到促进患者健康的效果。以上3个部分是长期的、连续的,且周而复始的服务过程。在对患者实施健康干预之后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效果来制定进一步的干预方案,这样才具有长期预防疾病的效果。

3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进行健康管理时需不断建立和完善多种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有单因素加权法和多因素模型法两种,单因素加权法的基础是单一健康危险因素和发病率,以危险性作为强度,从而计算各个因素得出患病的危险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需少量的数据分析,且计算方法较为简单。多因素模型法是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数学模型方法确定患病的危险性与健康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这种方法能采用健康危险分级的方法制定出不同个体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案。根据实际对学生的教学情况可将健康风险评估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是根据指定的案例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干预,其二是学生自身健康风险的评估和干预。但是因为学生有学时的限制,使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内容不能在课堂内完全学习完,所以导师在前一部分案例讲解完后,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自己或家属所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学生自己父母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更应该注意查找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学生维护健康的积极性将健康管理理念完全教授给学生,进而尽可能地提高预防医学的质量。

4建立健康管理教学基地

学生在完全掌握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后即可给予实践机会,这样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应当提供学习讲座和技能的培训,建立教学实习的基地,使学生在进行社会时间时不仅能熟练掌握健康管理的全部过程,还能够服务于社会,积极地参加到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工作中,使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

5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对于预防医学人才的需求率较高,健康管理也在近年来成为一门学科和规范行业,其在健康管理服务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在多数实施国家内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将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引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中,从而不断增大现代医学对于预防医学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医学保障。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7篇

2011年和2012年夏季在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进行恶臭气体监测,通过GCMS分析恶臭气体的浓度及恶臭指数,同时选取24名(男11名,女13名)被试者佩戴HOLTER进行急性暴露实验,评估其健康风险。实验共检测出67种恶臭物质,格栅处恶臭气体浓度最高,以硫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为主;格栅处的急性暴露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血压反应正常,最快心率明显偏高,且多出现于现场测试时段,HRV参数值均偏离正常范围,表明受恶臭气体刺激被试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对污泥脱水间恶臭气体进行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评估可知,二氯甲烷和苯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恶臭非致癌危害指数HI小于1,其非致癌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恶臭;心率变异性;健康风险

污水处理厂作为环保工程,缓解了污水直接排放对地表水的污染,但污水处理厂的恶臭问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恶臭气体刺激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影响,比如危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同时也影响人的精神状态[1]。Aatamila等[2]通过对废物处理中心附近区域的恶臭气体评估发现恶臭气体对居民的健康症状(如呼吸急促、眼睛不适、声音嘶哑、发烧以及肌肉疼痛等)有较大影响,OR均在1.4~1.7之间;同时有研究表明工厂附近VOCs暴露量高,增加了人们患喘鸣和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3];卫生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人群暴露于苯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甚至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4]。

恶臭主要是由含硫化合物、醛、丁酸类物质引起的,唐小东等[58]研究了广州一个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挥发性恶臭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苯系物、2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甲硫醚等是该污水处理厂重要的分子标志物,污水进水区、污泥处理区是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的主要污染源。Cheng等[9]对费城东北污水处理厂恶臭中有机硫化物进行检测表明二甲基硫醚为主要物质,其平均浓度为419 μg/L;Lasaridi等[10]探讨了希腊污水处理厂的恶臭问题,共监测了硫化氢、氨、苯、甲苯等10种物质,其中硫化氢为重要组成(0.01~200 mg/m3),与Cooper等[11]在佛罗里达州的研究结果相近;Lehtinen等[5]监测了污水处理厂非甲烷类VOCs和厂内工作人员个体暴露量,结果显示TVOCs浓度为149.8~7 719.0 μg/L,工作人员的个体暴露量不会引起重要的健康问题,但会引发恶心、过敏等症状。笔者选取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进行研究,实地监测各构筑物及厂界处恶臭气体的浓度,分析恶臭气体排放特征,并通过急性暴露实验探究恶臭气体对人体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同时进行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估。

王秀艳,等: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健康风险评估

1实验方法

1.1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简介

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54万m3/d,污水处理采用了脱氮AO工艺、脱氮除磷AAO工艺以及除磷AO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浓缩中温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处理工艺[12]。

1.2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按照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依次在不同的处理单元设置采样点,设置顺序为:格栅、初沉池、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间及厂界,在采样的同时监测风速、风向。使用8 L聚四氟乙烯采样袋对源进行采样,采样袋在采样前先用现场气体清洗袋子2~3次,再采集样气,采样时间约60 s,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点选取在各处理单元下风向边界线上,采样头高度为1.5 m,即人体呼吸带高度。将采样袋中的气体注入GCMS自动进样分析仪,分析样品中气体成分及浓度。

研究中实验人员还进行了恶臭强度调查,分别在每个构筑物下风向处进行臭味嗅辨,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同时选取24名测试人员(身体健康)佩戴HOLTER,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佩戴人员在休息室静休15 min后,测量血压,记录其5 min心电信号后;在格栅前记录4~5 min的心电信号;回休息室测量血压,静休0.5 h,观察延迟反应。

2结果与讨论

2.1组成特征分析

对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7种恶臭气体,其中烷烃21种、烯烃5种、芳香烃15种、卤代烃14种、含氧化合物7种、含硫化合物5种,不同处理单元恶臭气体中各物种的浓度(取自然对数值)如图1所示。

图1各监测点不同恶臭物种的浓度自然对数值

从图1所示各监测点恶臭气体浓度值可以判断各处理单元恶臭气体以硫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为主。各监测点恶臭气体浓度大小为:格栅(2 775.43 μg/m3)>污泥浓缩(814.73 μg/m3)>污泥脱水间(574.04 μg/m3)>初沉池(565.30 μg/m3)>厂界处(521.97 μg/m3)>二沉池(513.07 μg/m3)>曝气池(436.99 μg/m3),格栅处恶臭气体总浓度最大,其中硫化氢的含量为2 286.74 μg/m3,占该处恶臭气体总量的82%,是其嗅阈值的5.6倍。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3],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硫化氢为0.06 mg/m3,实验监测得厂界处硫化氢浓度为0.1 mg/m3,是标准值的近1.7倍。

2.2污水处理厂恶臭指数评估

恶臭混合气体中,采用阈稀释倍数作为衡量物种对臭气强度贡献指标,阈稀释倍数计算公式为

Mi=Ci/ui (1)

式中:Mi为物种i的阈稀释倍数;Ci为物种i的物质浓度,ui为物种i的嗅阈值。恶臭物质的阈稀释倍数越高,该物质在臭气中的贡献值越大。按照总和模型法,混合物的臭气浓度等于各成分阈稀释倍数的总和[14]。

根据式(1)计算可知格栅处的恶臭气体浓度远远高出其它点位,恶臭气体总体阈稀释倍数为5 737 141,恶臭气体整体嗅阈值为0.000 484,与硫化氢相近,硫化物对总恶臭强度的贡献率为997%。厂界处的臭气浓度为258 067.62,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3],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恶臭浓度为20,表明该厂厂界处远远超出标准值。格栅、厂界处各物种的阈稀释倍数如表1所示。

2.3健康风险评估

2.3.1恶臭气体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对于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一般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表征。心率变异性HRV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窦房结自律活动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断受中枢神经及压力、化学感受器传入的心血管反射等因素调节[1517]。

以HRV作为研究指标,选取24名18~30岁大学生(男11名,女13名),进行HOLTER急性暴露实验,测定的参数包括血压、心率、HRV时域指标(SDNN、rMSSD)、HRV频域指标(LF、HF、LF/HF)。图2是19名被试者现场测试前后的血压值,其中SBP1、SBP2分别代表现场测试前、后被试者的收缩压,DBP1、DBP2分别代表现场测试前、后被试者的舒张压。

图2被试者的血压值

图2显示,被试者在现场测试前、后的血压值(SBP/DBP)无显著性差异,对比SBP、DBP,除了个别试验者略超出正常范围外,其他均在正常范围内,由此可知污水处理厂格栅处的恶臭刺激对被试者的血压值未产生明显影响,即受恶臭刺激人体血压指标反映正常。

由十二导全息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了24名被试者在室内安静时间段—现场测试—回到室内安静时间段整个过程的心率变化情况,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值如图3所示。

图3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率在70 b/min左右,实验中被试者心率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最慢心率均出现在室内安静时段,最快心率多出现在现场测试时段,由图3可知,最快心率明显偏高,说明在现场测试阶段被试者受恶臭气体刺激心率变化较大。

由HOLTER测试所得的心率变异性(HRV)各参数值与参数正常值[18]的对比,如图4、5所示。

图4HRV时域指数

图5HRV频域指数

HRV时域指数是以RR间期的变异为基础,SDNN、rMSSD参数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总的调控情况,即窦性心律不齐的程度,男、女组SDNN平均值只为正常值的50%,受恶臭气体影响,rMSSD明显集中于正常范围的平均值以下。HRV频域指数中,高频带(HF,0.15~0.40 Hz)成分由迷走神经的张力所决定,主要代表呼吸变异,低频带(LF,0.04~0.15 Hz)成分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影响,其中交感神经占优势,LF/HF比值代表交感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状态[1920]。男生组LF值为正常值的7倍左右,而女生组LF值是正常值的近10倍;男、女生组HF平均值均低于正常范围平均值,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减弱;男生组LF/HF平均比值高出正常值2.8倍,女生组LF/HF平均比值高出正常值7.3倍,说明被试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能降低心室活动阈值,严重者将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对比图4、5中女性和男性的实验结果可知,同时受到恶臭污染的刺激,女性比男性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所产生的反应更为显著。

2.3.2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估致癌风险评估,一般用终生致癌风险(Lifetime Cancer Risk, LCR)为衡量指标。用慢性摄入量(Chronic Daily Intake, CDI)作为潜在剂量评估职业慢性暴露,公式为:

由表2可知,二氯甲烷和苯的终身致癌风险值(LCR)均介于10-6~10-4之间,表明其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间非致癌危害指数HI为0.11,其值小于1,表明非致癌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3结论

1)各监测点恶臭气体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格栅、污泥浓缩、污泥脱水、初沉池、厂界处、二次沉淀池、曝气池,恶臭气体以硫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为主。影响污水处理厂恶臭指数的主要物种为硫化物、芳香烃类。

2)急性暴露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血压反应正常;最快心率多出现在现场测试时段,且受恶臭气体刺激在现场测试阶段心率明显偏高。HRV时域指数中,男、女组SDNN平均值只为正常值的50%,rMSSD明显低于正常值;HRV频域指数中,HF值均低于正常值,LF、LF/HF值远远高出正常值,说明被试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能降低心室活动阈值,严重者将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对比男、女生组的实验结果可知,同时受恶臭污染的刺激,女生组比男生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所产生的反应更为显著。

3)通过对污泥脱水间恶臭气体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可知,二氯甲烷和苯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间非致癌危害指数HI小于1,其非致癌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杨晶. 恶臭污染及防治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5,7(1):1820.

Yang J. Odor pollu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J].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995, 7(1):1820.

[2]Aatamila M, Verkasalo P K, Korhonen M J, et al. Odour annoyance and physical symptoms among residents living near waste treatment centres [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1, 111:164170.

[3]Tanyanont W, VichitVadakan N. Exposure 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health risks among residents in an area affected by a petrochemical complex in Rayong, Thailand [J].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2012, 43(1):201211.

[4]Greenberg M M.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exposure to toluene: a risk characterization [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97, 72:17.

[5]Lehtinen J, Veijanen A. Determination of odorous VOCs and the risk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irborne compounds at the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s [J].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2011, 63(10): 21832192.

[6]唐小东, 王伯光, 赵德骏, 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挥发性恶臭有机物组成及来源[J].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4):576583.

Tang X D, Wang B G, Zhao D J, et al. Sources and components of MVOC from a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 in Guangzhou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31(4):576583.

[7]Frechen F B. Odor emission inventory of Germany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odour flow rates and odour emission capacity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50(4):139146.

[8]郭静,梁娟,匡颖,等.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2):4142.

Guo J, Liang J, Kuang Y, et 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odour pollution from sewage treatment plant [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02, 18(2):4142.

[9]Cheng X, Earl P, Burlingame G A. A study on volatile organic sulfide causes of odors at Philadelphias Northeas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lant [J]. Water Research,2005,39:37813790.

[10]Lasaridi K, Katsabanis G, Kyriacou A, et al. Assessing odour nuisance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composting facilities in Greece[J].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2010,28(11):977984.

[11]Cooper C D, Godlewski V J, Hanson R, et al. Odor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at a WWTP in Orange County, Florida [J]. Environmental Progress, 2001, 20(3):133143.

[12]杨国瑞. 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除臭工程结构方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4]包景岭,邹克华,王连生.恶臭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5]Poyhonen M, Syvaoja S, Hartikainen J, et al. The 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respiratory rate and tidal volume on huma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4, 48:93101.

[16]Bickel A, Yahalom M, Roguin N, et al.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positive pressure pneumoperitoneum [J]. Surgical Endoscopy, 2002,16(9):13411344.

[17]高知义. 大气细颗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响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8]全国心率变异性分析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心率变异性正常值及其重复性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3):165170.

HRV Cooperation Study Group. Multicenterstudy of HRVs normal field and its reproducibility [J].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2000, 4(3):165170.

[19]Atsushi M, Kazukiyo K, Naomichi Y, et al. A novel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health impacts caused by VOC exposures using realtime VOC and Holter monito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0, 7:41274138.

[20]Malliani A, Lombardi F, Pagani M.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tool to explore neur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J].British Heart Journal, 1994,71:12.

[21]Kim S, Cheong H K, Choi K, et al. Development of Korean exposure factors handbook for exposure assessment [J].Epidemiology, 2006,17(6):460.

[22]王宗爽,武婷,段小丽,等.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我国居民呼吸速率暴露参数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0):11711175.

Wang Z S, Wu T, Duan X L, et al. Research on inhalation rate exposure factors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22(10):11711175.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塑料包书皮;挥发性有机物;模型;风险评估

塑料包书皮样式繁多、图案鲜艳,同时具有防水功能,将其包裹到书本上后,既可以使书本外表美观,也可以保护书本,使其不易褶皱或沾染污渍。因此,很多中小学生在拥有新书本后都会包裹塑料包书皮。为了更加美观和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大多塑料包书皮表面印刷了鲜艳图案或卡通形象,而大量油墨的使用会导致产品有溶剂残留,进而使其带有异味。此外,带有自黏胶的包书皮,其胶黏剂部分含有更多的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危害。为了解塑料包书皮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及其对使用者的危害,本研究以市售塑料包书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并建立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与检验方法

从各大型商场、批发市场、文具店以及网店随机购买不同品牌的塑料包书皮40批次,其中包书膜和包书套各20批次。按GB/T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1]中的方法进行前处理后,参照QB/T2929—2008《溶剂型油墨溶剂残留量限量及其测定方法》[2]对塑料包书皮中的乙醇、异丙醇、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苯、甲苯、二甲苯、丙二醇乙醚、丙二醇甲醚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参照GB19340—2014《鞋和箱包用胶黏剂》[3]对塑料包书皮中正己烷、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进行检测分析。

1.2暴露评估模型

塑料包书皮产品中的溶剂残留可以通过呼吸道以及皮肤两种途径进入体内。参考美国EPA和欧盟对化学物质暴露量的计算模型及其他相关研究,根据包书皮产品的特点,建立了上述两种途径的暴露量计算模型,分别为:式中:Exinn为经呼吸途径的化学物质日均暴露量,mg/(kg•d);w为产品中各化学物质的含量,mg/m2;Qinn为产品使用量,m2;Fv为挥发系数,%;D为稀释因子;ET为暴露时间,即人群每天暴露的小时数,h/d;ED为暴露持续时间,即接触人员的持续接触天数,d;ATd为平均暴露时间,d;Vroom为使用人体空间体积,m3;AIR为呼吸速率,m3/h;BW为人体体重,kg。Exskin为经皮肤途径的化学物质日均暴露量,mg/(kg•d);S1为产品与皮肤接触的面积,m2;S为产品的表面积,m2;Qskin为产品使用量,m2;ABS为各物质经皮肤转移到人体的质量分数;n为每天暴露次数,次/d。

1.3健康风险评估

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类型的风险(致癌性及非致癌性风险),因而须采用不同模型进行表征[9]。式中:Rn为非致癌物造成人体健康风险的危害商值,Rn≤1时表示暴露量低于会产生不良反应的阈值,预期将不会造成显著损害,Rn>1时表明暴露量超过阈值,存在风险,数值越大则风险越大;RfD为非致癌物参考剂量,mg/(kg•d);Rc为致癌风险,美国环保署推荐的可接受致癌风险值为10-6~10-4,若所得结果大于10-4,则表明致癌风险高,如小于10-6,则认为不存在致癌风险;SF为斜率因子,(kg•d)/mg;Ex为人体的日均暴露量,mg/(kg•d)。

2结果与讨论

2.1样品检测结果

经检测,40批次样品中有23批次检出挥发性有机物,这说明部分塑料包书皮存在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问题,相关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3批次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样品中,有13批次检出苯系物,5批次检出卤代烃。所检出的苯系物为甲苯,检出值范围0.04~1.70mg/m2;检出的卤代烃为1,2-二氯乙烷,检出值范围0.03~0.49mg/m2.从产品类型看,塑料包书套和包书膜均有部分样品检出苯系物,另外,仅部分包书膜样品中检出卤代烃,这可能是由于其胶黏剂中含有挥发性卤代烃。

2.2塑料包书皮中甲苯和1,2-二氯乙烷的暴露量

塑料包书皮中检出的挥发性有机物包括酯、醇、酮类、苯系物和卤代烃,考虑到甲苯和1,2-二氯乙烷的毒性较大,本研究仅对甲苯和1,2-二氯乙烷进行暴露模型评估。2.2.1参数取值2.2.1.1塑料包书皮中甲苯和1,2-二氯乙烷含量为了简化分析,本研究只对检出挥发性有机物的样品进行分析,且仅对样品中各单一化学物质进行风险评估。对于每种化合物,采用四分位稳健法的中位值P50作为产品中对应化合物的含量均值,检出最小值及最大值作为对应范围[6,9]。各物质检出结果的中位值、最小值及最大值见表2。2.2.1.2挥发系数Fv和稀释因子D由于未能获得塑料包书皮中挥发的甲苯和1,2-二氯乙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按照风险评估从严的原则(从对人体最不利角度),挥发系数Fv取1。本研究的暴露环境为室内,通风率较低,稀释因子D设定为1。2.2.1.3产品使用量Qinn和暴露空间Vroom塑料包书皮的面积在0.06~0.1m2之间,平均面积为0.08m2。使用塑料包书皮的主要为中小学生,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规定[10],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小学不低于1.15m2,中学不低于1.12m2,取人均面积1.14m2,教室高3.1m,假定每个学生有10本包有塑料书皮的书,且包书皮中均含有甲苯和1,2-二氯乙烷,则塑料包书皮的面积Qinn为0.8m2,人均暴露空间Vroom=1.14×3.1=3.534m3。2.2.1.4人均体重BW和呼吸速率AIR我国常用的儿童标准体重计算公式为:儿童体重(kg)=年龄×2+8[9]。本次评估的中小学生的年龄在6~14岁之间,为简化计算取中间年龄值,则儿童平均体重为28kg。我国塑料包书皮的主要使用人群为中小学生,其年龄在6~14岁之间,根据王宗爽等[11]的研究,取6~14岁男性和女性长期暴露呼吸速率的平均值,则呼吸速率AIR为10m3/d,按模型单位换算为0.417m3/h。2.2.1.5暴露时间ET、暴露持续时间ED和平均暴露时间ATd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也会在家里学习一段时间,由于家里的学习空间大、时间短、所使用的书本少,为了简化计算,仅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作为暴露时间ET,取值为6.5h/d。另外,由于使用塑料包书皮的学生年龄在6~14岁之间,持续接触9年,一个学期在17~23周之间,取23周,折算成暴露持续时间ED为2898d。进行非致癌评估时,暴露持续时间ED等于平均暴露时间ATd。进行致癌评估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2015年全球卫生统计报告[12],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男性74岁,女性77岁,为简化计算取75岁,折算成平均暴露时间ATd为27375d。2.2.1.6产品与皮肤接触的面积S1、产品面积S、产品用量Qskin塑料包书皮平均面积S为0.08m2,根据风险评估从严的原则,取产品与皮肤接触的面积S1为0.08m2。产品用量Qskin取产品面积0.08m2。2.2.1.7各物质经皮肤转移至人体的质量分数ABS目前尚无关于人体皮肤对甲苯和1,2-二氯乙烷吸收率的报道,本研究参考上海市质检院杜英英等[5]的相关研究,将甲苯和1,2-二氯乙烷的迁移量均定为10%。2.2.1.8每天暴露次数n塑料包书皮产品在学习过程中会多次接触,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挥发性物质含量将越来越低,设定每天暴露次数n为1次/d。模型中涉及大量参数,大部分参数尽可能参考已公布的数据资料,部分参数则进行均值处理,对于无法确定的参数,一般选取可能导致最危险状态的值。综上,塑料包书皮中甲苯和1,2-二氯乙烷暴露量计算模型中涉及的各参数因子取值见表3。2.2.2暴露量计算结果根据建立的暴露量计算模型,将各参数带入公式(1)、(2),计算经呼吸和皮肤暴露时塑料包书皮中甲苯和1,2-二氯乙烷的暴露量,结果见表4。

2.3风险健康评价

通过在EPA网站综合风险信息系统(IRIS)查询可知,人体慢性摄入甲苯参考剂量RfD为0.08mg/(kg•d),1,2-二氯乙烷的斜率因子SF为0.091(kg•d)/mg。应用建立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公式(3)、(4),对塑料包书皮中甲苯和1,2-二氯乙烷在不同暴露途径下的非致癌风险及致癌风险水平进行计算,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两种途径下,甲苯的非致癌风险Rn均小于1,表明塑料包书皮中甲苯含量不存在健康风险。1,2-二氯乙烷经呼吸的致癌水平Rc在10-6~10-4之间,经皮肤暴露的风险水平范围上限在10-6~10-4之间,表明塑料包书皮中的1,2-二氯乙烷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3结论

本研究检测了40批次不同塑料包书皮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立了塑料包书皮中甲苯和1,2-二氯乙烷的暴露量模型,并对其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40批次塑料包书皮有23批次检出挥发性有机物,其中13批次检出甲苯,5批次检出1,2-二氯乙烷。(2)塑料包书套和包书膜均有部分样品检出苯系物,另外,仅部分包书膜样品中检出卤代烃。(3)部分塑料包书皮中的1,2-二氯乙烷会对青少年带来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9篇

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193;2海南大学食品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利用原子吸收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18种食用菌中铅、砷的含量进行检测并统计其集中趋势,计算北京市居民常用食用菌中铅、砷的平均摄入量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食用菌铅、砷含量范围、算术均值和置信区间以干重计分别为0.003 ~1.564、0.595、0.549~0.641 mg/kg;未检出~2.221、0.132、0.113~0.154 mg/kg,样品中砷含量卫生标准的综合超标率为3.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北京市居民食用菌铅、砷的人均摄入量为1.67~1.83、0.323~0.440 〖WTBZ〗μ〖WTB1〗g /d,其中铅、砷含量在北京市居民膳食摄入可耐受范围内。

食用菌; 铅; 砷; 质量安全

研究表明,诸多大型真菌都具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且其富集重金属的种类及富集量都远远超过绿色植物。食用菌主要通过生物吸附富集重金属,包括细胞表面吸附和细胞内累积。细胞表面吸附是一种被动吸附,细胞外多聚物、细胞壁上的官能团如巯基、羧基、羟基等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形成不溶性物质沉淀在细胞壁上。细胞内积累是主动吸附,沉淀在细胞表面的金属离子可与细胞表面的某些酶(如透膜酶、水解酶等)相结合,改变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从而转移至细胞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用菌营养保健价值的认识,食用菌的消费量逐年提升。近年来,北京市食用菌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自2004年以来,北京市食用菌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50%、产值增长41%,2008年北京市食用菌总产量为13.8万吨。因此,对于食用菌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目前,有关北京地区常见食用菌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报道仅限于少数几种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测定,关于食用菌重金属含量整体趋势未见报道。测定食用菌中重金属的含量,是对其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金属污染途径及进行人工控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18种食用菌中铅、砷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的整体趋势,评估食用菌中铅、砷含量的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估;医嘱依从性;高血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很大的改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健康改善的意识也在增强。但健康意识增强的同时,大多数人仍不能正确意识到高血压危险因素所造成的发病风险,更不能保持这种对健康风险的意识,有时甚至到了疾病出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这种意识相当危害人们的健康,造成身体及经济上的损失。健康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健康的综合风险,鼓励人们修正不健康行为,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量化的药物分析,多层次的营养膳食监督,科学的运动指导,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达到控制慢性病风险,促进健康的目的。我院体检中心通过对全市各单位预防性健康体检,对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至2009年体检中心高血压阳性患者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龄27~79岁。将20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另一组作为对照。

1.2 方法 采用中华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应用的健康风险评估专用软件,在体检之后配合详细的健康问卷调查,计算出高血压若干年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以及个人患病危险性在人群中的高低。帮助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对健康干预的行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追踪访问,了解其医嘱依从性状况和药物疗效。对照组常规治疗,只说明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和复诊时间。

1.3 医嘱依从性评价 ①遵医嘱服药;②患者按要求复诊;③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病情控制情况。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6个月后两组患者医嘱依从率及疾病控制良好率比较见表1、2。

3 讨论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已成为首位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1]。2002年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知晓率30.2%,服药率24.7%,控制率6.1%,医务人员的知晓率还不如美国普通民众[2]。可见人们明显缺乏对各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充分认识,有时甚至还存在误区:不信任医生;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时用药方式不便利,嫌麻烦;有时太忙不能坚持服药;也有因经济困难不能服药等不依从医嘱,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作者通过对个体患者主要慢性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其若干年内罹患该种疾病的可能性(绝对危险性),并能和同年龄及同性别的人群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患病危险性在人群中的高低(相对危险性)。譬如一个严重吸烟者在体检中血压偏高,看到自己的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比同伴高5倍,因此心生警惕,同时开始积极避免各种危险因素,依从个性化健康改善指导,很好地达到了健康标准。医务人员更应增强高血压的防治观念,提高防治知识,做好健康风险评估,让更多的人主动自觉地掌握并参与到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3]。促进个人积极作出行动,以达到早治疗,早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高血压与脑卒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574-576.

[2] 武阳丰,王增武.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3):264-269.

上一篇:风险控制决策范文 下一篇:风险投资项目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