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礼仪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08 17:17:10

婚礼礼仪常识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1篇

青年男女处对象,一般都是先由“介绍人”给“介绍对象”,然后再进入“处”的阶段。“介绍人”(也有称“红娘”或“媒人”的),来往于男女两家或双方之间,相互介绍对方情况,进行“提亲”。男婚女嫁要经媒人介绍,这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明媒正娶的一种传统婚俗。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明媒正娶的传统婚俗已从根本上受到了冲击。但由于男女双方不认识、不了解,经介绍人给“介绍对象”,这种情况今天仍比较普遍。双方是同学、同事或同乡,互相熟悉,早已了解,并有一定感情,自由恋爱,自己“处朋友”、“处对象”的情况,正日趋增多。也有因性格缅甸,心里有意,不好意思开口,特意请人从中给“搭桥”,穿针引线的,这在社会上也为数不少。还有通过电视、报纸进行征婚的,或通过中介机构“婚姻介绍所”介绍的,目前尚属新生事物。

青年男女处对象,除自由恋爱的以外,一般都由双方父母、直近亲友出面帮助相看,俗称“见面”、“相亲”。基本同意后,开始约会、相处。双方一“处”上,便开始接触婚礼礼仪方面的问题。

订婚礼仪

对象处到一定程度,男女双方都同意选对方做终身伴侣,一般都要“订婚”。这时,介绍人沟通双方情况,商定好给女方的聘礼(主要是衣物和钱)。订婚时往往是男方在长辈陪同下,携带双方事先商定好的聘礼到女方家去,这种情况也叫“串门儿”。“串门儿”也叫“过彩礼”或“过财礼”。

民间普遍都比较看重“串门儿”。“串门儿”时,女方亲友长辈都到场,还摆上几桌酒席。“过彩礼”后,男方对这顿酒席要赏“厨钱”。解放后,订婚仪式一度从简。有的男女双方同意终身为伴,照张订婚像,相互交换一下纪念品。有的男方将女方及家长和介绍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饭后向女方赠送礼品及钱物。

现在,订婚过程又渐被看重,而且,有的是男女两家分别举办订婚仪式。串门儿时主要是男方给女方过彩礼,此外,双方一般还要给对方买套高档衣服和高档鞋,男方给女方“三金”,即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男方老人根据自己的条件,还要给未来的“儿媳”“99”元或“999”元作为“见面礼”,意在未来的“儿媳”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又取其谐音九九十成,表达老人的美好愿望。现在又兴给“101”元或“1001”元的,也是寓意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的。女方也有给男方金戒子的。订婚时往往介绍人在场,彩礼由介绍人经手。(除聘礼外,赠送首饰和钱,也有的在结婚仪式上进行。)

以后,如果一方不同意了,要“退亲”(即“退婚”),那么有关彩礼问题就要按“退亲”习俗办:如果是男方提出“退亲”,“串门儿”时给女方的聘礼及财物不得索要;若为女方提出,“串门儿”时男方所下的聘礼及财物必须如数退回。这时,介绍人在这里就起公证员的作用。

应该说从“串门儿”开始,两家婚姻关系就算正式订下来了,一般都不会轻易反悔。

订婚以后,男女双方由过去背地约会到名正言顺的公开相处,自由随便到对方家去,频繁接触,加深了解,恋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婚礼仪

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成熟以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双方同意结婚的,经过政府指定的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身体检查,合格后便可以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然后举行婚礼。举行婚礼,俗称“办喜事”,这是婚礼仪式中最为隆重、最有讲究的。尽管政府一再提倡节俭,但往往都要大操大办。

确定婚期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2篇

仔细认真聆听,椅子要浅座一坐着和亲属拍照时,上半身的姿态最关键,所以,若有了“啊,好不容易能坐下了”这种想行,瞬间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猫起腰来,很难看的。不能大意,要时刻保持紧张感,特别是如果新娘穿着低胸礼服,坐在椅子的中心处,扭着腰,这样显得肩幅宽,体型苗条,穿细长礼服,把腿斜地垂下,可以使腿显得修长,新郎无精打采地坐着时,裤腿会自动向上提,露出袜子,不雅观,所以要特别注意,坐下去前,先提一下膝盖部的裤子。

站姿

自然地挺直背脊,互相有意识拼成“八”字形,无论迎接客人还是拍纪念照,站立姿态很重要,因此要特别注意才好,背部有向上伸展感,头部,臀部和脚后跟成一条直线,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觉,站立时特别有精神,新娘应站在新郎身边靠后约15厘米处,右手挎新郎右胳膊,两人的位置象八字,正面拍照感觉最佳,新郎轻曲左胳膊,让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着新郎的衣服,让人有胆怯的感觉。

另外,新郎不应该为了挺直背要过分突出腹部,不要紧挽着新娘,以免踩到裙子,也不要离得太远。不要死死地抱着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会逃跑似的。

行走

引人注目的入场仪式

有些新娘由于不习惯穿婚纱和高跟鞋,可能会有踩到裙子的意外情况,所以礼服不宜过长,且正确的走路方式是:用脚尖轻踢着裙边,足底轻擦过地面,徐,严格地讲,新娘的目光应该是始终直视前方,尽量将视线放于10米前,这样有利于拍照,但为了安全起见,新娘的视线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过以免影响形象。

亲吻

自然大方地完成,羞羞答答反觉得很怪

仪式上的亲吻具有神圣的意义,二人应该表现得自然,大方,婚礼上当进行宣誓亲吻时,莫名其妙的害羞,扭扭捏捏或做作地突出嘴唇接吻反而令人厌恶,照片也好录象也好,都会相当不自然,正确姿势如下,新郎轻轻抓着新娘的胳膊,另一只手搂住她的腰,以次作为暗示,新娘将脸稍稍抬,让旁观者感觉二人是以很自然的姿态靠近,有一种神秘感,显得漂亮,接吻的时机由二人先说好,这样到时候才不会出差错,新娘应事先用餐巾纸轻轻试去表面浓艳的口红,免得在新郎脸上留下很清晰的唇印。轻轻抱住胳膊,将脸略上抬更自然,别像盖章一样。

穿礼服

轻轻抓住礼服的衣襟,迅速转身

礼服和一般衣服不同,想只改变一点方向是做不到的,不拖着裙子以夸张姿态转身的决窍在于,转身时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手轻轻抓住裙边和裙撑稍微向上提,在穿着长裙,披着长披纱时,把它们挂在自己的手腕上,瞬间地快速转身。

笑容

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嘴角上翘,柔和地微笑一对新人脸上的幸福笑容是宾客们喜爱看到的,很多人拍照时的笑脸是刻意堆出来的,拍完了,脸上的笑容也没有,这样的笑很假。笑脸的练习方法是:嘴里横含一根筷子,嘴角上翘,样子看上去像笑一般,保持嘴形不变,把筷子拿出来,便完成了笑脸,然后反复操练,练到笑不露齿的程度便大功告成。

鞠躬

文雅的鞠躬姿势记在心中,一边微笑一边微微弯曲上半身并点头寒暄

婚礼上免不了频频鞠躬要领:第一,背要直,腰部以上的身体向前倾。第二,鞠躬时要满怀感情,弯腰的幅度约15度左右,两个人要配合,不要"此起彼伏"。可以保持一秒钟的停顿,在音乐声中向主婚人鞠躬时不要忘记必须整个身体正对着他。注意不要突出下巴,只点头行礼或弯腰过度都会显得不文雅,注意鞠躬的时候不要抬眼看人。

换戒指

实现最浪漫的一幕

“紧张了,连戒指也戴不进去!”有此尴尬的经历的人不妨事先多练几次,新娘帮新郎戴戒指时,新郎弯曲肘部,把手伸到自然弯曲的高度,新娘用左手托新郎的手,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握戒指,戴入新郎的无名指,通常,在戴不上去时,新娘会不自觉地夸张起来,紧紧抓住他的手,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仔细将戒指往他无名指上套,其实这种姿势很失态,拍出的照片出不好看。:

切蛋糕

绝好的拍照机会

在婚宴中拍照次数最多的场面就是一对新人切蛋糕的时候了,如此近距离拍摄,手指尖的细微动作都会令新郎新娘感到紧张,切蛋糕的正确姿势是新娘右手持刀,新郎将右手盖在新娘的右手上,新郎的左手搂住新娘的腰,新娘的左手辅助右手切蛋糕,这种是最美观的姿势,并在站姿上依旧保持亲密的八字形,而且,两人的视线保持一致,有利于把照片拍得更完美,新娘右手持刀,新郎将手上盖住新娘的手。新娘也可以用左手来辅助。两人的视线必须一致回头时不要只转脸,整个身体都要转。新郎的左手轻搭在新娘的腰部。

点亮喜宴蜡烛

如画般的景象

挺直背脊是基本中的基本。经常有人在这一点上失败,因为新郎新娘拿着点火棒在离蜡烛很远的地方伸手点火,这种姿势会让二人突起下巴,张开嘴巴,样子很可笑,且两人手臂长度不同,若新郎把手臂完全伸直,新娘就会身体前倾。所以,新郎要考虑新娘手臂的长度以决定站的位置。这称为“新郎引导式”。新郎的另只手放于新娘腰上,像跳舞一样,通过手指的暗示来调节距离,将新娘引到离桌子半步之遥处,新娘则要注意,不要忘了将手中的花束正面朝外。离得很远伸手点蜡烛,由于姿势不当,下巴随即抬起,嘴巴出张开了,形象极差,尽可能靠近桌子。姿势漂亮,收拢下巴,新郎的手放于新娘的腰上,花束面向外侧握着。

干杯

一边轻举杯,一边注意举杯方式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3篇

对象处到一定程度,男女双方都同意选对方做终身伴侣,一般都要“订婚”。这时,介绍人沟通双方情况,商定好给女方的聘礼(主要是衣物和钱)。订婚时往往是男方在长辈陪同下,携带双方事先商定好的聘礼到女方家去,这种情况也叫“串门儿”。“串门儿”也叫“过彩礼”或“过财礼”。

民间普遍都比较看重“串门儿”。“串门儿”时,女方亲友长辈都到场,还摆上几桌酒席。“过彩礼”后,男方对这顿酒席要赏“厨钱”。解放后,订婚仪式一度从简。有的男女双方同意终身为伴,照张订婚像,相互交换一下纪念品。有的男方将女方及家长和介绍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饭后向女方赠送礼品及钱物。

现在,订婚过程又渐被看重,而且,有的是男女两家分别举办订婚仪式。串门儿时主要是男方给女方过彩礼,此外,双方一般还要给对方买套高档衣服和高档鞋,男方给女方“三金”,即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男方老人根据自己的条件,还要给未来的“儿媳”“99”元或“999”元作为“见面礼”,意在未来的“儿媳”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又取其谐音九九十成,表达老人的美好愿望。现在又兴给“101”元或“1001”元的,也是寓意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的。女方也有给男方金戒子的。订婚时往往介绍人在场,彩礼由介绍人经手。(除聘礼外,赠送首饰和钱,也有的在结婚仪式上进行。)

以后,如果一方不同意了,要“退亲”(即“退婚”),那么有关彩礼问题就要按“退亲”习俗办:如果是男方提出“退亲”,“串门儿”时给女方的聘礼及财物不得索要;若为女方提出,“串门儿”时男方所下的聘礼及财物必须如数退回。这时,介绍人在这里就起公证员的作用。

应该说从“串门儿”开始,两家婚姻关系就算正式订下来了,一般都不会轻易反悔。

订婚以后,男女双方由过去背地约会到名正言顺的公开相处,自由随便到对方家去,频繁接触,加深了解,恋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婚礼仪

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成熟以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双方同意结婚的,经过政府指定的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身体检查,合格后便可以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然后举行婚礼。举行婚礼,俗称“办喜事”,这是婚礼仪式中最为隆重、最有讲究的。尽管政府一再提倡节俭,但往往都要大操大办。

确定婚期

传统礼俗是由男方找人“看日子”,选择“良辰吉日”,确定婚期,再直接或由介绍人通知女方。结婚日子一经确定,一般不轻易改动。改动认为对男方父母不好。现在婚期往往由双方共同确定。婚期一般选在节假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即喜庆,有纪念意义,又因放假有时间;选公历和农历都逢双的日子的比较多,意在成对成双;也有取谐音图吉利,选“六六”(六六大顺)、“八八”(发发)、“九九”(天长地久)、“五.一七”(我要妻)、“五.二七”(我爱妻)、“九.一七”(就要妻)、“九.二七”(就爱妻)的;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个别也有找人专门择日子的。

做好结婚前准备工作

婚期确定后,要购置家俱、家用电器,布置新房,买婚礼服装、选订婚纱,照结婚纪念相。双方落实伴郎、伴娘,通知亲友,主办一方(一般为男方)订饭店、车辆,聘请主持人、宾相,落实录像、摄影、礼炮、乐队、婚礼会场等事宜。

结婚庆典前,一般还必须做好以下准备:

四彩礼:离娘肉一块;大葱4棵;粉条2斤;棉白糖2包。四彩礼是接新娘时新郎到女方家必带的礼物。离娘肉要一刀,带二根肋骨,以示女儿虽然离开娘出嫁了,但仍然和母亲骨肉相连,没离开娘。大葱要带根,意在生活充裕,孩子聪明,牢靠。粉和糖示意婚姻甜蜜长远。四彩礼中,也有在鲤鱼(2--4条)、粉(2把)、酒(2瓶)、糖(2包)、烟(2条)、茶叶(2代)中选四样的,因离娘肉和大葱必带,不算四彩礼。

红毯子(1条):新娘换妆和坐福时用。

红腰带(2条):新娘换妆时新郎新娘互扎。

红鞋(1双):新娘上喜车穿。

喜花:新郎、新娘、伴郎、伴娘、证婚人、主持人、宾相花各1个,主婚人(双方父母)花4个,嘉宾花若干。

鲜花(3束):新郎向新娘献花1束、典礼时向新郎新娘献花2束。

喜蜡(4颗):新娘换妆和新婚之夜用。

鞭(不少于8挂):喜车出发、到女方家各放1挂,到新房、饭店下车和典礼时各放2挂。

礼炮(18—21响):新郎新娘饭店下车或结婚典礼时鸣放。(一般富裕人家有此项安排)

喜字:大号—新房门、饭店大门各贴2个;中号—迎送喜车1车1个;小号和艺术字—若干,新房室内张贴。

喜联(2幅):新房和典礼会场用。

扬花(6代)、彩条(6桶):新郎新娘到新房、到饭店下车和结婚典礼时用。

头花(若干):新娘化妆戴。

婆婆花(1朵):新娘给婆婆戴。

发卡(若干):婆媳戴花时备用。

花篮(1个):典礼会场上用。(可用喜车上花篮代)

红纸(10张):盖井盖、垫果盘用。

水果糖块糕点瓜子烟:新房接待、典礼会场主席台上、礼账桌上用。

红双喜烟和火柴(若干):新郎新娘敬酒时用。

红气球(20个):迎送喜车1车挂2个。

相卷(至少4个):结婚全过程摄影用。

斧子(1把):新郎迎亲时和新娘换妆、坐福时用。(斧子最好用桃木制作的工艺品,红纸剪的也可)

礼账本、笔、礼账兜1—2套。

男方家红包:新娘改口、压炕、压车、新娘换鞋、挂门帘及挂钟、新娘点烟及赏嫁妆、新亲小孩、喜车、厨师、摄影师、录像师、伴郎、伴娘、献花小孩、主持人、宾相用;另备几个机动红包。

女方家红包:新郎改口及点烟、给新娘压腰、赏喜车、新亲上礼、加菜时赏厨师,新娘赏双方嫂子、小叔子用,另准备硬币1包,抓福时用。

女方家备水果糖块糕点瓜子烟;1碗合喜面、2个荷包蛋(新郎新娘吃);1挂鞭,喜车返回放;聚宝盆1个、红纱巾1条;红手帕若干个(遇喜车抛、作赠品送人);门帘、挂钟各1个、秤砣1个(挂门帘及挂钟时用)。

新郎、新娘交换的信物。

双方家庭沟通商定事宜

举行婚礼之前,男方家人要和主持人一起礼节性的到女方家进行一次走访,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双方家庭需沟通商定的事宜有:

(1)落实迎亲人员(有长辈一人带队)、送亲人数、小孩数。

(2)迎、送亲车辆双方各出几台,如何赏钱。

(3)商定迎送亲时间、车行路线和迎送亲、入洞房(新房)、结婚典礼仪式、议程。明确在女方家换妆、照相和在洞房坐福、照相等仪式,均不超过一个小时;典礼仪式20—25分钟。

(4)赏钱沟通:新郎新娘改口钱,压炕钱、新娘换鞋钱、新亲压车赏钱、挂门帘及挂钟赏钱,赏新亲小孩钱、赏嫁妆钱,新亲上礼钱,给新亲加菜赏钱等。

(5)落实证婚人、婚礼庆典讲话人员、献花小孩、放鞭扬花人员。

(6)迎亲礼品返回问题:大葱、喜蜡各返回2颗。

(7)落实女方家执事和男方家宾相,双方有事直接由他们联系沟通。强调伴郎为新郎携带礼品,为新郎新娘上下车开关车门;伴娘协助新娘化妆、换装;伴郎伴娘为新娘铺红毯,点喜蜡,做好交换信物、喝交杯酒和敬酒准备工作,随时关照新郎新娘仪表。

(8)双方习俗沟通、忌讳或注意的问题及其它有关事宜。

迎亲送亲仪式

结婚前夜,新郎在布置好的新房内,由未结婚的弟弟或侄儿、外甥陪伴下过夜,俗称“压床”、“暖房”。

结婚当天,从清晨开始,男方家门前便鼓乐喧天,大门上张贴大红喜联,室内外门窗、家具上张贴红“囍”字。房前或大门外以“88”或“99”为造型摆好烟花爆竹。清晨一早,由鲜花专卖店装好迎亲喜车,迎亲车挡风玻璃窗上粘贴“囍”字,迎亲喜车车门两旁悬挂红气球。新娘起早盘头化妆,由伴娘陪伴在家等候。

(1)新郎换装。新郎在新房换装,披红戴花。儿子要成家了,母亲对其嘱托。主婚人(新郎父母)、主持人、宾相戴喜花。

(2)迎亲车队出发。新郎由长辈带队,在伴郎、介绍人、亲友和婚礼主持人的陪同下,手持鲜花,带四彩礼、压炕钱、换鞋钱,乘车去迎亲。迎亲人员有一人负责带新郎新娘花、伴郎伴娘花、主婚人(新娘父母)花、两条红腰带、一双红鞋、一条红毯、四颗喜蜡、一挂鞭。伴郎为新郎坐下垫“福”(斧子),出发时放一挂鞭炮。如请有鼓乐班子的便开乐齐奏。一路上逢村过桥燃放鞭炮。两家相距近者故意绕远路,以显示荣耀。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附近,放鞭炮给女方家报信,女方家出人迎接至大门外,迎亲人员下车。

(3)新郎改口叫门。新郎手提礼物走在前面,至房门前改口叫“妈!开门”,须叫数声(谓“憋性子”,女方到男方家后亦然)。岳母开门后,新郎给岳父、岳母鞠躬施礼,岳母接过礼物,对女婿改口赏红包,然后让宾客到客厅等候,以烟茶糖果招待,并由介绍人介绍双方亲属关系。在迎亲宾客进屋的同时,新郎又叫新娘开门,给新娘献花。

(4)新娘换妆。新娘父母戴主婚人花.伴郎伴娘铺红毯,点喜蜡,摆大葱,伴郎在红毯下放压炕钱,新娘在红毯上换妆。新娘换妆后新郎新娘互扎红腰带,互戴新郎新娘花,伴郎伴娘互戴伴郎伴娘花,女方家人和新郎新娘照相。

(5)吃合喜面。新娘母亲煮一碗面条,放二个荷包蛋,新郎新娘合吃一碗喜面。

(6)新郎给女方家长辈人点烟,长辈对其赏钱;长辈给新娘赏压腰钱。(比较讲究的人家有此项安排)

(7)新娘抓福:女方家人在红毯上撒硬币,新娘抓钱放入由红布包裹的洗脸盆俗称“聚宝盆”中,新娘端盆,母亲对女儿嘱托。

(8)喜车返回。新郎抱新娘上喜车,新郎给新娘换鞋,新娘弟弟接旧鞋,新郎给赏红包。迎亲人员带回红毯和两颗喜蜡、两颗大葱。女方家人对喜车赏钱,迎亲车起车燃放鞭炮返回。一路上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压车人和其他亲属相随送至婆家。姑娘出嫁,女方家一般要陪送几大件嫁妆,如高档家俱、家用电器等,所有的嫁妆都要系上红布条,嫁妆随车到达。

入洞房仪式

(1)迎喜车、接新亲。喜车到男方家后放鞭炮,新郎新娘下车,青年男女给新郎新娘扬喜花、喷彩条;男方家人接新亲、接嫁妆;给压车人赏钱,给喜车赏钱。

(2)新娘改口叫门。新娘在新房门前改口,叫“妈!开门”,连叫数声。婆婆开门后,接聚宝盆,给儿媳赏红包。(也有新娘改口、婆婆接聚宝盆、给儿媳赏红包,在新郎新娘下喜车时进行)

(3)儿媳给婆婆戴喜花。戴喜花后,儿媳给公婆施礼,婆婆再赏红包。(也有接聚宝盆和戴喜花赏一个红包的)

(4)给洞房(新房)挂门帘及挂钟;新娘弟弟挂,男方家人给赏红包。

(5)新娘坐福;伴娘铺红毯、伴郎毯下放斧子,双方嫂子整理被褥,新娘对双方嫂子赏红包;小叔子拉新娘下床,新娘给小叔子赏红包。

(6)新娘给男方家长辈人点烟敬茶,长辈给新娘赏钱。(比较讲究的人家有此项安排)

(7)双方长辈见面认亲;新郎父母对新亲小孩赏钱,对女方家人赏嫁妆钱。

(8)男方家人照全家福相。亲友、嘉宾和新人合影。

结婚典礼仪式

(对新郎新娘、音响师、摄影师、录像师、鞭炮手、献花人、结婚证书、信物、交杯酒具做好安排;主婚人、证婚人、新郎新娘双方单位领导、亲友和嘉宾代表,佩戴喜花,到婚礼主席台上就座)

(1)、结婚庆典开始,奏乐,鸣放鞭炮;

(2)、向新郎新娘献花;

(3)、证婚人为新郎新娘颁发结婚证书并作证婚讲话;(新郎新娘向证婚人鞠躬,证婚人向新郎、新娘颁发结婚证书)

(4)、举行拜堂仪式:(一拜高堂;二拜来宾;三夫妻对拜)

(5)、交换信物;

(6)、喝交杯酒;

(7)、致贺词、答谢词:

主婚人(新娘父母)作主婚讲话;

致贺词:新郎新娘双方单位领导、双方亲友代表、来宾代表讲话;

主婚人(新郎父母)作主婚讲话并致答谢词;

新郎新娘讲话;

(8)、闹花堂。

举行喜宴

结婚庆典仪式结束,喜庆宴会开始。新亲专有新亲席,新亲席摆在正位。此时新亲上开账礼。席间,乐队演奏,宾朋献歌助兴,厨师给新亲加菜,新亲赏厨师。

喜宴进行期间,新郎新娘在主持人和伴郎伴娘陪同下给宾客敬酒、点烟。敬酒时,新郎新娘按长幼顺序先给新亲席敬酒,点烟。给其他宾客敬酒时,如来宾较多,主持人则要求每桌各选一、二个代表,由新郎新娘敬酒、点烟。新亲和宾客散席后,男方家人在饭店门口送客。

吃团圆饭

宾客走后,新郎一家人团团围住,新娘给公婆敬酒,男方一家人吃团圆饭。

晚上,洞房里要把从新娘娘家带回的喜蜡点燃,大葱摆上。新郎新娘要吃饺子和面条。饺子叫子孙饺子、面条叫长寿面(也有叫宽心面的)。然后开始闹洞房。闹洞房传统习俗是由新郎的嫂子、婶子等人给新人铺被褥,同时往新郎新娘床上扔枣、栗子(意为早生贵子),扔花生(意为姑娘儿子插花生),还有扔大豆(意为孩子多、象金豆),扔木墩(意为孩子长得结实)。现在,新婚之夜,青年人嬉戏新郎新娘节目很多,而且花样翻新,妙趣横生。往往闹到深夜,直到新郎新娘再三告饶为止。:

回门礼仪

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偕新郎,带着礼品,回娘家串门儿,俗称“回门”。因这是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家,又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式到岳父岳母家作客,所以女方家在接待上比较隆重。宴饮时新郎坐在首席,由女方家的近亲好友陪席。“回门”时居住天数不限。女方家往往在女儿女婿“省亲回门”期间宴请宾朋、大操大办。

新婚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家”一次,居住天数不限。

第一个春节,新郎要偕妻子带礼品正月初二去给岳父岳母“拜新年”,最迟不超过正月初六。新郎新娘对新娘的直近长辈亲属,要备礼品逐家拜望。长辈族亲一般都设宴款待,并在返回时给新人赏钱。

婚礼注意事项

1、迎亲人员和迎亲车辆,去时为单数,返回时迎送亲人员和迎送亲车辆为双数(意在成双成对),到女方家和返回新房时,行车往里拐(意在不往外去)、不走重复路线(意在结婚值此一次)。

2、四彩礼挂红包装,斧子、秤砣用红布包好。

3、新郎新娘互扎红腰带时切忌不打结(意在夫妻感情和顺,不结疙瘩)。

4、典礼前,新郎新娘下喜车后喜车花立即拆除(意在结婚坐喜车就这一次)。

5、喜蜡要对灭不要吹灭(意在一生到老,生生死死都在一起,不被吹散)。

6、新娘抓福时尽量多抓,但不要抓净(意在把福根给留下)。

7、喜车返回遇喜车、过路口或过桥时,新娘对窗外飞红手帕(意在喜上加喜)。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仪礼;经;记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43-01

一、关于《仪礼》的书名、来源、成书、流传等方面的简述

《仪礼》在先秦时期只称《礼》,汉代有《士礼》、《礼经》之称,但没有出现《仪礼》之称。从记载来看,最迟到晋元帝时,已经有了《仪礼》之名了。《仪礼》中仅记载了十五种礼,只是古代礼仪中的很小一部分。关于《仪礼》中所记载诸礼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周初年周公所创以及以后诸王时添加和完善起来的。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已成为一种社会局面。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以拯救现实社会为己任,要维护和宣扬周礼,想要重新建立起一个像西周那样的安定的礼制社会。于是对周礼做了一些加工和修订,写成了教材,用以教育学生。是今本《仪礼》的初本。关于成书的年代从《仪礼》记载的内容来看推测为春秋末期。

由孔子编订的《礼》,经其弟子和后代学者的递相传授,由于种种原因,经战国、秦至汉,已经非其原貌,多有散佚、变动。两汉间有今文学派所撰的诸《礼》,又有所谓的《礼古经》五十六卷,可惜都已失传,无从可考。到了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参照今古文经学两家给《仪礼》作注,同时又对其原文进行了一番整理工作,这就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仪礼》了。

二、《仪礼·士昏礼》的结构和内容

《仪礼·士昏礼》中记载了古代的士娶妻的礼仪。《仪礼·士婚礼》全篇共有三十九小节,按《经》和《记》的关系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第一小节至第十五小节为《经》,余下的为《记》。但是按照成婚的过程来讲,又可以把经文细分为两个部分,故共可分为三部分。从第一小节至第六小节为第一部分,分别记述婚前(下达)纳采、问名、向使者行醴礼、纳吉、纳征、请期一系列礼仪,主要是由男家派遣使者去女家进行的。自第七小节至第十五小节为第二部分,记亲迎、成婚以及婚后见舅姑即公婆的礼节,这是本篇的中心部分。此前两部分都是《经》文。余下的从第十六小节到本篇末第三十九小节为第三部分,为《记》文,主要是起到补记婚礼中各节的有关礼仪及致辞,兼记婚礼诸变例的作用。

三、《仪礼·士昏礼》中经和记的关系

在论述《仪礼·士昏礼》中《经》和《记》的关系之前,首先很有必要明确“经”和“记”的概念。中国古代所谓的《经》指的是儒家的典籍,是由中国封建统治者钦定的,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和培养仕人的教科书。《经》的确立在汉武帝“摆出百家,表彰六经”之后。而《记》则是此后的弟子及后世的学者对《经》所做的补充和发挥,具体包括对《经》中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致辞的补充,同时还说明一些《经》中所没有的特殊情况等方面。正所谓“凡言‘记’者,皆经不备者也。”更加详细系统的来说,《记》的功能就更加丰富和实用。例如今人沈文倬归纳《仪礼》记的内容,认为《记》的功能包括:一是阐发礼的意义,二是追述远古典制,三是详述因故变易其制的不同仪式,四是备载因爵位不同而引起器物、仪式的差异,五是叙说所用器物的制作、形状和数量,六是记录礼典所用的“辞”。

《仪礼·士昏礼》中《经》和《记》之间,从总体上讲显然遵从了上述《经》和《记》之间的关系。《仪礼·士昏礼》中,《记》文的二十四小节,根据它们与《经》文的关系,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十六小节到第二十五小节。主要作用是解释和补记婚礼中的礼节。其中根据《经》与《记》的对应关系,则有可以分成两小部分。第一小部分为第十六、十七小节,杂记婚礼的时间、地点、辞命、用物的禁忌以及许嫁女笄而教之之事。尽管了这部分记载了士昏礼举行的必要条件、事前准备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这部分与《经》中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纵观《仪礼·士昏礼》的《经》文,并未记录婚礼的时间、地点等一些常识,所以《记》中的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非常有必要的发挥和补充。例如:“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诸祢庙”,说明了士昏礼举行的时间和地点。“辞无不‘腆’,无‘辱’”,说明了士昏礼中辞命的用语要求。又如“挚不用死,皮帛必可制。腊必用鲜,鱼用鲋,必殽全。”说明了士昏礼中用物的规定。“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中说的是许嫁女笄而教之之事。

第二部分,第二十七小节至三十七小节,即致辞,补充了进行纳采、问名、向使者行醴礼、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婚一系列礼仪中的致辞。这十小节《记》与《经》的关系可以说是对《经》文中一个方面的补充。纵观《仪礼·士昏礼》的十五小节虽然对各种礼仪的细节和过程有详细完备的记述,但是士昏礼进行的过程中,包括主人、宾者、赞者、女家主人等人是不可能没有言语的交流的。而《经》文中恰恰没有记载这些,因此显然很难对士昏礼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而《记》文中的这十节致辞恰恰又弥补了这些,对于全面了解《仪礼·士昏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婚礼;拜堂;传统文化;民俗

中国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最有意思的可能要数中式婚礼了。中国人结婚和西方人大不一样,西方人要进教堂,而中国则要大摆筵席;西方人要上帝赐福,而中国人要拜天地,拜父母;西方人穿在洁白的婚纱举行婚礼,而中国传统的婚礼需要新郎新娘穿红衣服,因为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利和喜庆。从结婚这件事情上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有着不同于外国的民俗文化。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西风东渐,这样的传统婚姻礼仪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化西方,中国的新娘们迫不及待地穿上白色的婚纱,与西装革履的新郎站在舞台中央,这让我们开始纳闷了,如此喜庆的事,怎么能穿白色?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并不是吉祥和喜庆的颜色,现在我们不是还说,红白事吗?红事就是喜事,白事就是丧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基本的崇尚色,象征着吉祥,喜庆。白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是枯竭而无血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和凶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色却象征着高雅纯洁。穿着白色婚纱再来进行中式礼仪,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终归不像个样子,婚姻岂能儿戏?不同的文化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与文明面前,我们怎么能如此怠慢?

传统的婚姻仪式要选在黄道吉日,日子的选取是很重要的,而现在虽然也有看日子,但一般都集中在“五一”“十一”,春节前后。仪式也变得简单,讲面子,讲排场,房子,车子,票子,婚宴,红包……婚姻仪式不再具有以往的内涵,不再具备神圣而严肃的意义,反而在一片喧嚣和聒噪中,消解了这终身的大事。如若婚姻成为物质,婚礼成为一场闹剧。从第一天起,婚姻就没有被严肃、认真地对待过,这样的婚姻的命运,如何期待?

传统的中式婚礼,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具有哲学性和深刻性,古朴而又热闹,隆重、喜庆并且礼节周全,寓意深刻。婚礼上有告上礼、亲迎礼、拜堂礼、同牢合卺礼、执手礼等一系列仪程,虽然整个过程下来并不简单,但这样也就是要新人严肃对待婚姻,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婚姻不是儿戏,要慎重对待。

拜堂成亲,是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也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这里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拜堂时,新人走到天地桌前,上面摆放有装满粮食的斗,斗的四周写上“金玉满斗”四个大字,以红纸封口,斗内四角放若干硬币,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热闹的亲朋好友掏出来求取吉利之意。斗中要插一柏枝,枝上缀有铜钱,这个柏枝便被称作“摇钱树”。斗旁放一杆秤、一面镜、织布机杼(现在估计没有了)、一灯或一蜡烛。新郎在右,新娘在左,并肩站在天地桌前,执事人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男女只有在拜过天地之后,才能算作真正的夫妻。因此对拜堂的仪式非常重视。

其他的陈列摆设,暂且不讲,且看着三拜,便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深融其中。

一拜天地,首先便是中国人的天地人观念。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我们第一个要跪拜的,是孕育我们的天地乾坤,万物之始祖,我们虔诚地感谢天地造化之恩,敬畏生命因天之序,天地作证,恩爱永远。

《庄子・达生》有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精神训》中有道:“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其次,男女的关系,就如这天地的关系,男为天,女为地,男为阳,女为阴。天能做的,地不能做,地能做的,天不能做。这个天地阴阳关系要和谐统一,天地和合。只有婚姻和谐,家庭才能和谐,民族的繁衍和社会的秩序才能和谐,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间的乾坤万物才能和谐,天人合一。

二拜高堂。拜祖先以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高堂,古代社会对父母的一种代称。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新娘离家出嫁时,要拜别父母和宗庙。嫁入夫家后,要接受男方父母和历代祖先的认可。

有万世之德者,必有万世子孙保之保之。正是祖宗福德的佑护,父母精心的养育付出,才成就儿女的幸福,在这幸福的时刻,感恩祖先,感恩父母。

中国人将奉亲养老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相信只有那些在家里无微不至地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的人,才能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感恩图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其中的精华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婚姻也宣示了绵延子嗣、传续宗族、承上启下、孝养双亲之责,意义任重而道远。

夫妻对拜。夫妻互拜,相互感恩,夫妻平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婚姻让彼此成为一家人,夫妻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从今以后,无论贫富,不论贵贱,互敬互爱,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有了婚姻,以后两人便要一起生活了,夫妻对拜,也表示在以后两个人的生活中,男女双方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感恩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修身,齐家,让这个小家庭成为大社会的一个细胞,和谐和睦共处。

在天、地、亲、师、友的共同见证下,新人正式结为夫妻。而这三拜,就让他们在婚礼上,就要学到尽到对彼此的责任,对宗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婚姻的神圣。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婚礼绝不仅仅只是聚会、宴饮、取乐,它被认为不可轻慢与亵渎,更是伦理和哲学的一场庄严的宣告。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礼义之邦。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不管是仪式的衣着,颜色,还是流程,都是中国几千年来思想精华的具体而形象的展现,这种思想文化根植在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心中。让自己的婚礼回归生命的本性吧!(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文化常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10重印)

[2] 李欣芸.我的完美婚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

[3] 董强.婚嫁卷-中国民俗文化丛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4] 郭兴文.中国传统婚姻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9.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6篇

如果从广义上来讲,婚礼职业人包括婚礼主持人、婚礼策划师、婚礼摄像摄影人员、场地布置人员、后期制作人员等。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除了婚礼策划师、场地布置人员,其他人员兼职的情况更多。

婚礼主持人

婚礼主持人的工作主要是新人入场与台上婚礼仪式的主持,他要不断地对新人做提醒和引导。

工资收入:一个月收入至少也能在三四千元。

技能:策划+幽默+机灵

一个婚礼主持人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一部分策划师的角色,他必须知道怎样与新人进行沟通,要对婚俗、婚礼常识了解得透彻。除此之外,主持人要有幽默感,不断挑起现场的热烈氛围,并机灵地应付一些突然事件。另外还要把握仪式时间,30分钟左右为好。

婚礼策划师

整个婚礼从开始到完成都必须经过策划师的策划。后期制作中,策划师也要加入一些意见,或者转达新人的意见。

工资收入:一个月收入在四五千元左右。

技能:+知识+创新+沟通

策划师首先要具有销售技能,他要让公司的服务得到客人的认可,然后才是策划。策划师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沟通技巧。

婚礼摄像摄影人员

婚礼摄像和摄影人员就是要把新人的每一个美丽瞬间捕捉下来,给新人留下一生最难忘的回忆。

工资收入:底薪1000元左右,出场费一般一场30到50元不等。

技能:摄像+导演

摄像摄影人员起到了半个导演的作用,他必须会调动新人的情绪,要具备幽默外向的性格,更适合来做这一行。

婚庆策划

如今,都市准新人都追求独特、个性甚至另类的婚礼,婚礼策划师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婚礼策划师,是新人最好的参谋。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有条理地安排婚礼,并且策划出匠心独具、打动人心的婚礼。策划一台婚礼好比导演一部电影,需要撰写脚本、策划、执行等多个步骤,再配上导演、剧务,其间还必须与新人不断沟通,力求挖掘出最出彩的亮点。

好的婚礼策划除了运用先进、奢华的元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细节上做文章,让宾客感受到新人的独特心思。只有渗透了文化理念的婚礼,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婚礼。否则形式做得再好,也只能是走过场。

新娘秘书

所谓新娘秘书,就是指新婚夫妇的私人助理,帮助新婚夫妇完成举行婚礼过程中一切需要解决的事务。近日刚刚操办完婚礼的王君夫妇说,从定下结婚日期那天起,他们就为繁琐的婚礼过程开始筹划,但仍觉得力不从心。后来,他们聘请了一位“新娘秘书”,从开始筹备到用品采购再到婚庆筵席,从下帖宴请到祝酒谢辞,新娘秘书全包了。

新娘秘书一般都有身高、文化程度、长相以及言语表达的要求,还要接受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作为新娘秘书关键要有亲和力,有了亲和力才可以和新人无话不谈,才能领会新人的意图。亲和力如何培养,微笑是第一步。新娘秘书王倩说:“必须擅长和别人交往,告诉新娘,你是真诚的,这样的秘书才是合格的。”

职业伴娘

结婚时,伴娘是少不了的角儿,一般都是新娘的好友或亲人担当这一角色。可如今,婚庆市场出现了职业伴娘。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未婚的女孩子不愿意过多担任伴娘的角色。同时,时下晚婚的人越来越多,在结婚时身边找不到未婚的朋友或亲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便为职业伴娘的出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对婚礼的程序相当熟悉,细心、冷静,有一定酒量,能说会道,综合素质比较高,相貌不能太好,也不能很差,这是职业伴娘的要求。职业伴娘小薇说:“说形象点,我们就是新娘的‘贴身丫环’。从新娘出门开始,一直到进洞房,我们都要保持警惕,要让新娘在人前永远保持最美的状态。一般来说,婚礼当天情况会比较混乱,所以最好能预见当天新人可能会遇到的意外情况,做好足够的准备,并满足新娘的各种要求。”

除了在婚典上伴随新娘左右,帮着补妆、换装,职业伴娘还是婚典的总策划,为新娘选婚纱,甚至决定婚宴的菜肴,所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比较高。职业伴娘接一次业务,一般有300元至500元的收入。在上海,一位职业伴娘一年的收入和外企白领差不多。

婚庆主持人

“亲亲我的新娘,你是我最真最美的新娘,我是你今生棒打不散的傻鸳鸯。千年万年的等候虽然漫长,只要能永远与你携手同行……”伴随着礼仪主持人饱含感情的配乐朗诵,新郎和新娘在含情脉脉的对视中,喝干了交杯酒。现场彩带飘飞,礼花齐放,掌声阵阵。婚礼上,请个婚庆主持人来助兴,已成为眼下婚庆场合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

近日,国家正式公布将婚庆主持人列入新职业。婚庆的“灵魂”无疑是主持人,一场婚礼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现场发挥能力。婚庆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独立策划及主持能力、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懂得中外礼仪的基本规定,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在主持婚礼时,既要风趣、生动,又要避免低级庸俗、不礼貌的语言,同时也要吸收 的精华,避免由于不懂民俗而乱发挥。

与客人签订合同以后,婚礼主持人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制定婚礼进程的项目、布置场地的安排等工作。然后就是婚礼现场,主持人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力求使整个婚礼更加充实、热闹和温馨。“结婚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主持人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婚礼的节奏、氛围和进程,让参加婚礼的所有人都感到喜庆和舒心。”

酒水配送员

目前,不少酒店承接婚宴时都默许了自带酒水,这样,就给承办婚宴的新人省下了一笔酒水费。现在,酒水已经成为婚宴中的一个重要道具,仅仅是把一箱箱酒水搬来搬去就是个不小的工作量。为此,有人也动起了这方面的脑筋。现在,原来一些做食品配送的,都开始做起了专业婚宴配送的生意。这些专业从事酒水配送的公司,提供的酒水品种五花八门,仅啤酒,就有近10个品种。酒水价格甚至还优于一些超市价格。一般这类专业的酒水配送公司都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可以根据客人的预算给你列好酒水单子。在你填好时间和地址后,只要付上一些订金,就会准时把酒水送到相应酒店。由于婚宴酒水以跑量为主,薄利多销,有好的进货渠道和物流相当重要。

职业送帖人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7篇

鞠躬适用场合:

鞠躬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场合。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表演者对观众等都可行鞠躬礼。

领奖人上台领奖时,向授奖者及全体与会者鞠躬行礼。

演员谢幕时,对观众的掌声常以鞠躬致谢。演讲者也用鞠躬来表示对听众的敬意。

遇到客人或表示感谢或回礼时,或是遇到尊贵客人,这时可行鞠躬礼。

鞠躬动作要领:

行鞠躬礼时面对客人,并拢双脚,视线由对方脸上落至自己的脚前1.5米处(15度礼)或脚前1米处(30度礼)。男性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女性双手合起放在身体前面。

鞠躬时必须伸直腰、脚跟靠拢、双脚尖处微微分开,目视对方。然后将伸直的腰背,由腰开始的上身向前弯曲。

鞠躬时,弯腰速度适中,之后抬头直腰,动作可慢慢做,这样令人感觉很舒服。

鞠躬的分类:

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除了向对方说早安和您好等的打招呼之外,还是广泛地表示感谢或道歉等的时候,普遍使用的一种礼仪。另外,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主要可分为三种。按照上身倾斜角度的不同可以将鞠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鞠躬礼仪类型

一度鞠躬:上身倾斜角度约为15度左右,最一般的鞠躬角度。微微低头,身体上部向下弯约15度。常用于与熟人打招呼,与长辈或上级擦肩而过的时候。向对方表示感谢关照的时候,口头致谢固然重要,若再加上点头鞠躬,更能体现您的诚意。

二度鞠躬:上身倾斜角度约为30度左右,商业上的往来中普遍使用的鞠躬方式。身体上部向下弯约30度。尤其是进出会客室、会议室和向客人打招呼时,常用来表示敬意。

三度鞠躬:上身倾斜角度约为45度左右,表示向对方深度敬礼和道歉,常用于中国传统的婚礼、追悼会等正式仪式,服务场合中很少使用。

三种行礼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人员最好使用一度鞠躬;在参加重要活动、接待重要来宾时可以选择使用二度鞠躬;三度鞠躬在服务工作中较少使用。

几种错误的鞠躬方式:

只弯头的鞠躬。

不看对方的鞠躬。

头部左右晃动的鞠躬。

双腿没有并齐的鞠躬。

驼背式的鞠躬。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8篇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餐桌上的礼仪小结: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疆世居少数民族;婚姻礼仪;性别民俗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达十二个,各民族民间文化互相沟通、融合成为事实,并形成文化交流吸收的历史关系,多种文化荟萃既有相通共性,又有个性表达。各族群婚姻礼仪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同时又隐性或显性地表现出受性别影响的文化因素,在性别观念日趋平等、女性意识不断提升的现在,传统婚礼中性别民俗的回顾与讨论不仅对于地方性与时代性有整体意义,更益于深入勾画性别意识的文化变迁与发展转向。

1 婚姻形式中的性别结构

1.1 一般的婚姻形式

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夫一妻制婚俗基本上都可粗括为定亲和娶亲两个阶段。无论是提亲还是结婚,男方都是主动方,前往女方家中表达结亲的愿望。其后问婚期、送彩礼等环节女方也是在家中静静等候。维吾尔族适龄青年彼此认可后,男方家庭会在对女方家庭进行了解后请人去女方家中表达结亲愿望。哈萨克族男青年对某个姑娘产生好感,一般也是男方父亲和一位德高望重的朋友或男性亲属到女方家说明来意。俄罗斯族更为开放自由,基本上不存在媒人参与的程序,小伙子与姑娘相爱后,在时机成熟时男性会直接向女性求婚。

男性气质的彰显以至于男方所在的家庭都带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男性有责任和担当的表现,男性就被定义为阳刚的、逻辑的、控制的,并且被民众所接受,与此相应,女性会被认为是服从的、温和的、依赖的,被动的女性和女性家庭使得主动权握在男性家庭手中,建立了一种隐性的权力关系、性别秩序,婚姻程序一定要男性和男性家庭迈出第一步,这样女性似乎才可以获得“尊严”。男人和女人作为截然不同的性别角色,性别区分演变为了刻板印象式的性别偏见,透过日常生活的熟悉化、定型化,渐渐成为一种民众行为常识,换言之,女性的声音往往是选择之后的表达,只有如此才会获得普遍认可,并得到规范性的延续。

1.2 特殊的婚姻形式

特殊的婚姻形式,在历史上也一度也被认为是合乎婚姻制度的现象,比如抢婚。直到现代社会,新疆蒙古族、锡伯族和满族的婚姻中还可以找到模拟抢婚仪式的痕迹。在哈萨克族的历史上,受“安明格尔”制的影响,丈夫去世了的妇女要嫁给亡夫的兄弟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即使亡夫没有亲兄弟,堂弟和本氏族中的其他男子成员都是被考虑的对象。过去柯尔克孜族的姑娘出嫁,男方要给女方家一大笔财物,骆驼、马、牛都在彩礼清单上,如果男方拿不出这么多的彩礼,就要借贷或是“换亲”。

无论是通过暴力、再嫁,或者是部分的“买卖”,达到“家庭”继而是“家族”的归属,无疑都是将女性视为弱势群体,至少在性别民俗的传播过程中,女性的能动作用被大大削减了,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社会活动,支配与从属的地位操纵着性别秩序,维持着性别惯性。男性有强大的控制力,或者说男性社会对于“自我”是肯定的,让女性生活同男性生活结合起来,并且这一行为的前提是认为男性生活对于生活本身来说社不可或缺的,只有在男性高体力、强竞争的庇护下,女性的私人生活才会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特殊婚姻形式反映出对于“哺育性”问题的认识。生理学划分了两性区隔,但文化意义上女性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被简单的定义为子嗣的承继,获得女性的方式就被淡化了,女性自身也被边缘化了,婚姻关系中的女性就被划入了私人领域,婚姻形态就会呈现极不平衡的病态。

2 女性在传统婚姻中的地位

2.1 女性的“物化”

女性的地位是女性群体相较于男性群体而言的,表现为对社会资源的拥有权、享用权、支配权和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等。以抢婚为例,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男方年龄偏大,没有姑娘与他相爱,就组织人去抢婚。这种抢婚不是盲目的、随性而至的,在抢婚之前是要做一番调查的,如女方有没有许人家,年龄是否相仿等。调查清楚,准备充分了才会行动。这一过程忽略了女性的意愿,不顾及女性的感受,只把女性当作了一种物件,凭个人意愿、喜好进行掠夺。另一方面,彩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女性地位的标尺,是女性在出嫁时身价的表现,男方要娶回一个女子时,要给女方家一定的财物,这财物的数量由被娶的女性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有时女子的“地位太高”,男方拿不出那么多彩礼,就会以自家的女子作为交换,娶回那位高身价的女子,女性实质上还是被用来交换的“等价物”。

2.2 女性的“德行”

在传统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女性必须要以家庭为中心,这样才会满足基本的生命安全需要,男性是主体性的,女性自然就要满足男性存在,从而生发出一系列的女性规范。女性的德行,最主要的即是服从和奉献。比如婚姻关系中女性对丈夫从一而终,是男权社会把女性看作是男性私有财产的痕迹。时至今日,离婚在新疆一些民族中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主动提出离婚则是困难,即使放弃一切财产及子女,历经千辛万苦后离了婚,就会面临“出嫁易,再嫁难”的尴尬局面。服从与奉献有时甚至不止针对于男性个人,也同时指向男性家庭。转房婚在客观上也实现了自家的财产不会随着女性的改嫁转入其他人家。无论是回族还是满族,都在他们的婚姻史上经历过表亲婚。虽说都是亲,但在联姻时还是有一些内在的隐指,即“表哥”才是成婚的选择,否则就会“骨血倒流”。性别观念的形成使得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她们从开始就得到和男性不一样的要求。

当然,差异性的婚姻地位与不对等的性别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迅速消解,除却以婚姻习俗而保留下来的部分遗存,现代女性早已经摆脱了物化的命运,也不存在绝对化要求从而趋向于男女平等,男女文化界限变得不再是难么森严,道德权利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没有任何自然秩序的因素使得女性必须以女性的刻板形象存在,女性的独立与自主,地位的迅速提升与保持,对于男性家庭的核心的依赖性降低,体现出性别地位差异不是本质性区别,往往是社会文化氛围作用的结果。在当下婚姻礼仪中,女性一样可以自由表达情感,实现自身价值。

3 男女有别的婚礼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哭别歌”是在婚礼进行中演唱的,实际上更多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与情感的宣泄。其他新疆世居民族虽然没有大段规整的哭别歌谣,但出嫁的姑娘在离开“娘家”之前,也会向自己的母亲以哭泣的方式诉说离别之苦。反观男性,则没有流泪的惯习。

如果不以性别差异为出发点,就很难理解婚礼现场欢笑与泪水的交织。新郎一方载歌载舞,极尽欢乐之事,而新娘却跟家人挥泪道别。双方态度的差别虽然也包括对从夫居生活的未知,男子结婚是对结束上一个社会身份,开始一个崭新的身份的庆祝;女子结婚更多的是附加另一个社会身份的任务。婚前有经验的伴娘要对新娘进行教导,让其熟悉为人妻、为人儿媳的职责所在,因而女性在举行婚礼后最要紧的是送给婆家自己做的衣物等物件,表明自己能操持家务,照顾家人。

4 小结

总体来看,一方面无论是婚姻形式中的女性的消极被动还是婚姻地位中根深蒂固的从属观念,亦或是婚礼进行中与家人的难舍难分、进入婆家后的小心翼翼都以一种两性不对称的方式存在着,但另一方面,考虑到相应的婚姻制度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惯习,由于男女双方婚前关系、婚配条件及之后的权利、分工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支配关系的不平等,并不意味着如激进女性主义所言在婚姻礼仪中存在着必然的等级甚至压迫,性别民俗作为媒介承担和固化了其中的性别区隔,性别差异是婚姻礼仪中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理解男女承担有别责任与义务的基点。从其发展轨辙可以明显看出,现代女性在权力的表达上有了极大提高,她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价值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国杰,程适良主编.中国民俗大系・新疆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2]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马元曦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作者简介

婚礼礼仪常识范文第10篇

王蒙的言论看起来很有道理。他的道理就是所谓内容或实质重于形式的哲学。中国人在学校里所受的哲学教育比任何国家的人都多,但其中却存在严重偏颇。比如,片面地强调内容高于形式。这在某些时候是成立的,但是仔细想来,其实,形式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其实是哲学常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形式决定事物的性质。汽车的实质是由引擎驱动、有四个轮子可以行驶。那么,是什么把三万元一辆与三百万一辆的汽车区别开来?人们又何以普遍喜爱后者呢?就是因为形式。

文明也是由其形式规定的。人的实质就是“食色”之性,文明让人“化性起伪”,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规范人,从而让人看起来是文明的。生活在不同文明体、不同阶层的人,其实质如肉体构造、智力结构,不会有明显区别。真正决定人与人的差异的,就是形式。最简单的如衣着的形式,其次是日常生活与节庆日的礼仪、制度,深层次的是人们所说的思维方式,其实也不过是特殊的语言形式与思考形式的结合。正是这些形式,把中国人与日本人、印度人与美国人区别开来。甚至于穷人与富人、有教养的人与没有教养的人的区别,也在形式。

或许可以说,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文明体的成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形式。因此,中国文化就是由中国人的行为的某些特定形式来规定、来表现的。比如,普遍地信仰孔子,普遍地拜谒关公,那就是中国人;或者,女性穿上旗袍,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她是中国女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持续衰落,以至于基本断裂,其主要标志就是,能够体现中国人特定生活方式的形式逐渐地消失。比如,今天大陆人不知道如何行礼,下辈人不知道如何对待长辈,长辈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下辈。人们也普遍不知道该如何相互称呼,“先生”犹在耳而“小姐”已变质,“师傅”、“老师”满天飞,小孩则见了异性长辈乱叫“阿姨”。称呼的匮乏,其实是语言匮乏症的一个表现方面。

另外一项重要的形式缺失是中国人普遍不知道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中国虽然宣称自己是文明古国,但在重大而严肃的场合,大大小小的人物们却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哪怕是在纯粹中国式节日中。比如,戏曲演员在台上清唱着传统戏曲,却西装革履,令人倍感失调。在传统节日,日本、韩国很多民众都穿着自己的传统礼服,但在中国,即便在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在婚礼、丧礼这样的人生重要场合,人们也不知道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有人曾经说过,由于形式的丧失、遗忘,中国人的生活更接近于实质了。然而,接近实质的结果,不是生活更美好了,而是生活的粗鄙化,人际关系的野蛮化,使文化的普遍退化,甚至形成了一种反文化的气氛。只是,在漫不经心之中,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焦虑。

恢复传统,其中包括恢复一些传统的礼仪。把生命重新置于这些礼仪之中,赋予生命以形式之美,这些形式本身也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礼仪反而可以让生活文明化,让生活更轻松,让生命更有意义。

当然,目前很多人士试验的种种传统礼仪,未必合理。但对这些试验,人们不妨多一些宽容。毕竟,他们顶多只是一些草根性试验;毕竟,恢复传统其实总是一个创造过程,而没有人能够确保每一个被创造出的传统都是合理的。让他们去试验,让公众去判断,即便出了错,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显著的损失。

上一篇:文化传媒推广范文 下一篇:文化宣传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