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压积范文

时间:2023-03-21 05:19:10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胎儿生长受限; 脐血流; 红细胞压积; 妊娠结局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and umbilical blood flow and matelnal hematokrit.Method:64 pregnant women with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72 normal pregnant women were selected at the same period as control group.Umbilical blood flow ratio and matelnal hematokri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The abnormal rate and mean value of umbilical blood flow ratio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Umbilical blood flow; Maternal hematokrit;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

小于孕龄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应有体重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其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胎儿生长受限是指无法达到其应有的生长潜力的小于孕龄儿,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危害严重,即使能生存,也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影响胎儿生长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有母亲营养供应,胎盘转运及遗传等,但仍有40%患者病因不明[1-2]。胎儿的血液循环与母亲通过胎盘相连,胎儿的氧气供应、营养输送及代谢产物的排出均通过胎盘以渗透方式进行。脐动脉血流S/D比值是反映胎儿胎盘循环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红细胞压积是反映血液红细胞密度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发现,在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脐血流比值及红细胞压积与其关系密切[3-4]。本文通过检测孕妇脐血流比值与红细胞压积,观察妊娠结局,探究胎儿生长受限与脐血流及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4月-2014年12月接诊的64例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设为观察组,72例胎儿发育正常的孕妇设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妇均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均符合标准)。观察组年龄27~36岁,平均

(31.34±4.51)岁,孕周28~39周,平均(31.36±3.14)周,

经产妇23例,初产妇41例;对照组72例孕妇,年龄25~38岁,平均(30.42±4.77)岁,孕周30~39周,平均(32.12±4.51)周,经产妇26例,初产妇46例。两组孕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不同孕周的孕妇脐血流比值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孕周配对记录;测量并记录孕妇的红细胞压积;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观察有无孕期合并症出现,记录孕妇及胎儿的妊娠结局。具体测量方法:使用广州三瑞SRF608胎儿脐血流检测仪进行脐血流比值的测定,选取脐动脉与胎盘附着处最近一段脐动脉,取样角度

1.3 评判标准 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标准:(1)子宫长度、腹围值连续3周测量均在第10百分位数以下;(2)胎儿发育指数=子宫长度(cm)-3×(月份+1),-3到+3之间正常,小于-3提示可能;(3)孕妇体重增长停滞或缓慢,提示可能[5]。脐血流异常判断标准: 当 S/D值大于等于3.0,或大于该孕周正常范围第90百分位者, 脐血流缺失或返流者为异常[6]。红细胞压积判断:红细胞压积≥50%为异常,提示血液黏稠度高[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 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孕周的脐血流比值 对照组脐血流比值均小于3.0,观察组脐血流比值大于等于3.0者35例(54.69%),两组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红细胞压积比较 观察组红细胞压积异常31例,异常率为48.44%,对照组异常4例,异常率为5.56%,两组红细胞压积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妊娠合并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等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早产、新生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剖宫产(排除患者要求剖宫产者)、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胎儿生长受限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不仅仅影响胎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威胁胎儿生存,同时也会诱发各种妊娠合并症[8],严重影响孕妇的健康甚至生命。胎儿生长受限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孕妇的营养、年龄、生活习惯,胎盘的转运,以及遗传因素等。研究表明,造成胎儿生长受限的常见原因,为胎盘血流灌注不足以及孕妇血液过黏稠[9]。

本研究通过测量两组研究对象不同孕期的脐血流比值,发现观察组脐血流异常率明显较高,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0,可认为脐血管阻力偏高[12-13]。胎儿生长受限的患者的胎盘绒毛血管分支减少, 绒毛间质与血管比增加, 绒毛发育迟缓,导致胎盘容量减少, 绒毛小动脉总面积减少,循环阻力增加,脐血流灌注不足[14],脐血流比值升高,氧及营养供应受限,胎儿生长受限。因此,妊娠中后期,脐血流比值>3.0,可以作为诊断胎儿生长受限的指标之一。

比较两组的红细胞压积发现,观察组红细胞压积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随访本研究观察并记录了两组的妊娠合并症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观察组的妊娠合并症患病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胎儿生长受限与脐血流比值以及孕妇红细胞压积关系密切,脐血流比值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妊娠合并症的发生,都会导致脐血管灌注不足、血液黏稠度过高,加剧胎儿生长受限,最终发生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孕产妇进行胎儿脐血流和孕妇红细胞压积的监测,配合其他产前监测,可早期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的情况,对指导医生及时处理,临床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钟湘平.硫酸镁与丹参在胎儿生长受限中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51-52.

[2]任明清.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晚期妊娠脐动脉血流S/D比值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65-66.

[3]李志英,谭峰.胎儿生长受限与脐血流及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39-40.

[4]黄暖英.胎儿生长受限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147-148.

[5]苏 慧.脐血流在胎儿生长受限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261-262.

[6]田燕妮,崔世红,程国梅,等.238例胎儿生长受限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9):4206-4209.

[7]连文艳,陈倩,初晓丽.胎儿生长受限与脐血流比值及孕妇红细胞压积的关系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6(4):55-58.

[8]文黎明.胎儿脐动脉血流测定15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药,2009,15(15):170 .

[9]纪秀娟,刘艳庚,孙晓波.胎儿生长受限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4):89-90.

[10]张小燕.胎儿生长受限监测脐血流速度比值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182-183.

[11]林素文.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2(251):170-171.

[12]杨芳,袁岩,梁国贤.胎儿生长受限的超生诊断与评估[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 电子版,2010,2(2):35-40.

[13]孙文艳.脐血流速度比值在胎儿生长受限监测中的价值[J].中国微循环,2009,13(5):430.

[14]赵影庭,余艳红,龚时鹏.胎儿生长受限脐血流变化规律及其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3):227-229.

[15]周晓玲,李俊芹,周巧兰.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胎儿生长受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32-339.

[16]张 琳,何广慧,王爱玲.重度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计数与胎儿预后[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34(1):76-77.

[17]彭晓容.妊娠高血压的评估与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31-132.

[18]金继红,刘月华.妊娠期糖尿病 45 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132-133.

[19]杨颖, 陆启升.胎儿生长受限 72 例脐动脉血流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86-187.

[20]江金香,周沙英,吴松美.胎儿生长受限孕妇脐血流监测与胎儿预后关系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61-62.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纤维蛋白原;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

[中图分类号] R725.5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37-02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对在我院就诊的12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2006年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26例中,检测尿分析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者62例,设为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3~8岁;单纯型15例,关节型17例,腹型12例,混合型18例。12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检测尿分析正常、尿微量清蛋白增高者53例及紫癜性肾炎11例为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3~14岁;单纯型11例,关节型12例,腹型14例,混合型16例,紫癜性肾炎11例。

对照组为同期正常体检儿童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11岁;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血栓性、出血性疾病,检测尿常规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过敏性紫癜患儿于发病5~10 d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正常体检儿童亦测定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FIB测定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用109 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 3 000 r/min离心15 min,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用清晨空腹1 h尿液,2 h内检测。

1.2.2 检测方法纤维蛋白原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于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RRAY360速率散射免疫比浊仪上检测,试剂均采用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FIB、HCT指标在三组间比较均有差别,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高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和对照组,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各组间FIB与HCT的比较结果(x±s)

与对照组比较,*P

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比较,P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可形成高凝状态。紫癜性肾炎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肾小球免疫性损伤有关,免疫反应异常是引起肾小球疾病的关键。在非免疫因素中,凝血或纤溶障碍是促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均证实,肾脏损伤常伴有纤维蛋白沉积、血小板聚集,导致肾小球内凝血,加重肾脏损害[1]。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有肾脏损害者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增高更明显。纤维蛋白原是肝脏细胞合成的不均一性蛋白质,作为凝血因子,是参与止血、血栓形成的主要物质[2],其增高可使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黏附在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易于血栓形成[3]。纤维蛋白原可与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并通过氧化应激来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黏聚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加重高凝状态[4]。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压积有密切关系,当Hct超过0.45时,血液黏度随着Hct的增高呈指数增高[5]。因红细胞压积增高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加,结合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易于形成微血栓,阻塞小血管,造成组织缺血、低氧,该因素又进一步促使肾脏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实验证实,血流变紊乱可通过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引起蛋白的排泄,同时可直接导致肾动脉硬化,加速肾脏损害的进展[6]。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升高可使机体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升高是患者易患紫癜性肾炎的高危机制之一。定期监测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尿微量清蛋白,及时改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高血红细胞压积可减轻高凝状态,可能对缓解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胜达.高凝状态对小儿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影响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3(5):265-267.

[2]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2-203.

[3]沈晓刚,沈汉超.高凝状态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7(25):539-542.

[4]刘子英.纤维蛋白原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3):199-200.

[5]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0-51.

[6]Grllden G, Perin PC, Bazzan M, et al. PAI-I and factorⅦ activity are higher in IDDM Patients with microalbuminuria [J]. Diabetes,1994,43(3):426-429.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331.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01-0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疾患,占全部妊娠的5%-10%,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的死亡总数的10-16%,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下肢和腹壁水肿,蛋白尿,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甚至抽搐昏迷若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控制则可出现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对已妊高症的预防与研究十分必要,造成妊高症的原因很多,包括有滋养细胞侵袭异常、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内皮细胞损伤、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常涉及胎儿,胎盘,母体,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其中血管内皮损伤是导致妊高症的重要因素,血脂又与血管内皮损伤有着直接相关性,所以研究脂类对妊高症影响极其重要。对于妊高症必须早预防,早治疗,尽量把疾病控制在早期,因此对于妊高症的病程要十分了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妊高症主要表现为患者血压增高,而血压升高常伴有血容改变,红细胞比容直接反映了血容的变化,可从侧面反映妊高症的程度。所以我们选择血脂与红细胞比容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6月份至2013年3月份本院收治的孕妇。在重度妊高症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为妊高症重度组,孕周30~40周,年龄23~34岁。在轻度妊高症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为妊高症轻度组,孕周30~40周,年龄23~35岁。随机选择同期体检的正常孕妇30例为对照组,孕周25~40周,年龄22~35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其他会影响结果的病史和药物服用史。

1.2研究方法

所有受试者需空腹12h抽静脉血两份一份4ml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UZS-300测定血脂水平包括TC,TG,LDL-C,HDL-C,apoAI,apo-B,另一份2ml于真空采血管EDTA抗凝管混匀,用贝克曼COULTER LH 780/LH 785血液分析仪测红细胞比容,所有操作都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与试验规范进行。

1.3研究内容

比较妊高症患者重症组,轻症组与正常对照组TC,TG,LDL-C,HDL-C,apoAI,apo-B与HCT结果比较,从中找出差异。

1.4统计方法

采用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成正态分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血清脂比对

妊高症重度组TC=6.45±1.17mmol/L、TG=2.32±0.85mmol/L、apoB=1.16±0.32g/L LDL-C=3.77±1.05mmol/L,这几项结果都比对照组高,差异较明显(t=26.95 p

2.2HCT比对

妊高症重度组HCT=33.20±8.22,对照组HCT=37.85±4.08普遍妊高症孕妇H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3讨论

在妊娠期间为了维持妊娠,以及胎儿的正常发育,产后哺乳等的需要,需要大量的脂肪储备,自妊娠第13周开始血脂便有明显提高,从而造成生理性高脂血症,在正常妊娠时TC,TG,LDL-C,HDL-C,apoAI,apo-B检测结果均偏高。而妊高症孕妇TC,TG,LDL-C,apo-B偏高,apo-AI,HDL却较正常偏低。由于LDL(apo-B为LDL的标志性蛋白)主要将肝中产生的胆固醇运抵肝外组织,而胆固醇直接刺激血管产生血管粥样硬化,所以LDL的升高会导致TC的升高造成血管的破坏。而HDL会将血液中胆固醇及磷脂转运回肝进行代谢保护血管。由于HDL对LDL制衡作用,所以正常孕妇虽然血脂升高但血管不会遭到破坏。而妊高症患者胎盘螺旋动脉存在广泛的动脉硬化,而且妊高症的程度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妊高症与LDL的升高有正相关。(正常妊娠与妊高症疾病血脂系列指标变化的探讨)

HCT,红细胞比容,反映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它的降低常反应各种贫血,升高则反映脱水情况临床上常用于补液的参照。以前的研究表示妊高症常有HCT的降低,但实验表明只有在妊高症合并贫血是才会出现HCT的明显降低,现在由于营养关系,在妊高症中HTC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实验中HCT的改变与子痫的出现有一定的联系,说明HCT与妊高症的程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上应给与HCT较高的病人以解痉扩容的治疗,并发现在给予上述治疗后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综上所述,妊高症是一个发病率高,症状严重,严重影响的患者及胎儿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做好产前检查尤其是在妊娠36周以后由于妊高症常伴有血清脂及脂蛋白的升高每周血清脂及脂蛋白的测定及监测对于妊高症患者的发现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已发现有轻度妊高症的孕妇应尽量使其心情放松,规律饮食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密切监测病情,由于HCT与妊高症的轻重程度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其对于妊高症患者监测HCT十分有必要,对于临床治疗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辉,刘勇,黄建华.孕妇临产前血细胞参数及凝血功能状态的观察[J].江西医学检验,2010(6)

[2]刘芳兰,吴时耕,张忠平.妊高症孕妇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变化的观察[J].江西医学检验,2011(5).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全血粘度;影响因素;血液流变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Theanalysisofmultiplelinearregression onthe factorsaffectting bloodviscosity

Dong Yujiang,Chen Shouqia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pital of Shandong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handong 2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dependent relationship on blood viscosity and the factors affectting it. Method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as adopted to analyze 66 patients’s blood viscosity (at 10s1,351 and150s1, BV),plasma viscosity (PV),hematocrit (HCT),the index of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EA) and the index of erythrocyte disfiguration (IED). Results BV(10s1)=0.083+8.067 PV(0.481)+0.319 HCT (1.155)+4.310IEA( 0.671)+17.867 IED (1.047);BV(35s1) = 19.120+4.297 PV(0.498)+0.183 HCT(1.288)+ 1.435 IEA(0.434)+9.433 IED(1.074) ;BV(150s1)=9.625+2.532 PV(0.482)+0.122 HCT(1.408)+ 6.033 IEA (1.129).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cofficient of partial regression, the factor of maximum relative contributiom to BV was HCT,then was IED、IEA and PV at 10s1.The factor of maximum relative contributiom to BV was HCT,then was IED、PV and IEA at 35s1.The factor of maximum relative contributiom to BV was HCT,then was IEA and PV at 150s1.The factors affectting BV and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reating hyperviscosaemia or hypoviscosaemia.

【Key words】 Blood viscosity;The factors affectting blood viscosity;Hemorheology;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全血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其改变将直接影响机体内的血流阻力与组织血流灌注,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除切变率以外,影响全血粘度的因素还有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红细胞变形性等[1]。本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低切、中切和高切全血粘度与上述影响因素的依存关系,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9例,门诊患者37例,共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27~82岁,平均57岁。

1.2 方法 空腹取肱静脉血7 ml置于肝素抗凝管中混匀,用北京产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测定低切全血粘度(10S1)、中切全血粘度(35S1)、高切全血粘度(150S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AS数据库,分别设低切、中切和高切全血粘度为因变量,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根据条件指数、方差膨胀因子、学生化残差和库克氏距离等指标,低切、中切和高切三种情况均满足多元线性回归条件。三个回归方程及其截矩项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低切全血粘度=40.083+8.067血浆粘度(0.481)+0.319红细胞压积(1.155)+4.310红细胞聚集指数(0.671)+17.867红细胞变形指数(1.047)

中切全血粘度=19.120+4.297血浆粘度(0.498)+0.183红细胞压积(1.288)+1.435红细胞聚集指数(0.434)+9.433红细胞变形指数(1.074)

高切全血粘度=9.625+2.532血浆粘度(0.482)+0.122红细胞压积(1.408)+6.033红细胞变形指数(1.129)。

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前的数值为偏回归系数,正号表示该项对全血粘度有正面影响;其后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可用于比较度量尺度不同的各影响因素对全血粘度相对贡献的大小。

3 讨论

除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之外,全血粘度的影响因素还有白细胞体积、血小板体积、纤维蛋白原等。一般情况下,白细胞、血小板所占体积甚小,远不及红细胞对全血粘度的影响大,因而本研究不予考虑;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很大,二者存在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因此予以剔除[1]。

依据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大小,在低切情况下,各影响因素对全血粘度的相对贡献,以红细胞压积最大,其次为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粘度;在中切情况下,各影响因素对全血粘度的相对贡献,以红细胞压积最大,其次为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在高切情况下,各影响因素对全血粘度的相对贡献,以红细胞压积最大,其次为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对其无明显影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和许多常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如休克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障碍。一般来说,血液流变学障碍包括全血粘度的增高和降低,但最有意义的是前者[2]。在临床实践中,对全血粘度增高或降低患者,深究其因、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宜考虑上述影响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大小,慎重选用相应药物,以提高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秦任甲.血液流变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51.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左卡尼丁;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贫血;疗效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85-01

肾性贫血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引起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不足或尿毒症患者血浆中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生成和代谢所致。临床上已经成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着左卡尼丁(肉毒碱)的缺乏,可引起贫血等表现[1]。有些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欠佳,易出现副作用。为此我们在血液透析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基础上,对60例患者加用左卡尼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1年在本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性贫血患者120例,男56例,女64例,平均年龄(45±19)岁。120例患者均为维持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血红蛋白≤75g/L,细胞压积≤0.23,无铁、叶酸及VitB12缺乏,无失血、溶血、感染。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间、透析剂量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肌酐浓度(SCr)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治疗方法血液透析为2-3次/周,每次4小时;同时口服铁剂、叶酸;两组均同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100-150u/(kg・周),分2-3次皮下注射;治疗组于每次血液透析结束后将左卡尼丁1g溶于0.9%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疗程为12周。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分别上升至100g/L、0.30后开始减量,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分别维持在100-120g/L、0.30-0.35。

1.3疗效观察12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查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记录血压升高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结果均采用χ±s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治疗4周后,Hb、HCT均开始上升,至疗程结束后,两组Hb、HCT均显著升高,两组对比,治疗组Hb、HCT的升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调整治疗组于治疗后4、8、1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分别减少为20%、35%、55%,而对照组用量分别减少为5%、10%、16%。

2.3高血压的发生率以治疗后舒张压升高≥10mmHg为血压升高标准,治疗组为4例,对照组11例。治疗组60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轻度不适5例,对照组13例,停药后均可自行消失。血小板减少共8例,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贫血是尿毒症血液透析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左卡尼丁(肉毒碱)缺乏也是肾贫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国外文献报道,肉毒碱缺乏可以导致正常红细胞脆性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合成不足,透析过程中显著的丢失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促红细胞生成时可能消耗大量的左卡尼丁,从而造成肉毒碱缺乏。人体内肉毒碱主要由饮食摄入和内源性生物合成产生,肝脏和肾脏是其主要的合成器官,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透析清除,内源性合成减少,摄入减少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存在肉毒碱的缺乏,且随着血液透析时间越长,肉毒碱缺乏越来越严重[3]。肉毒碱是一种四价氨化合物,参与脂肪酸的氧化,作为转运载体携带脂肪酸穿越线立体内;肉毒碱可改善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白蛋白合成,提高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红细胞比容。在本项临床观察中补充肉毒碱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提高。说明肉毒碱减少红细胞长链酰基内碱的积聚,改变了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增加红细胞对不同类型应激的抵抗,降低红细胞的脆性,最终延长了红细胞寿命。同时肉毒碱通过对骨髓红细胞作用,提高的疗效[2]。本项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显著减少。另外,治疗组血压升高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升高系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剂量有关,我们通过加用肉毒碱,从而减少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因此降低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血压升高的发生率。

通过本项观察结果,我们体会到肉毒碱对慢性肾衰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用能显著提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少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上难治性肾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丹,沈清瑞,血液透析病人的肉毒碱缺乏[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2(3):1071.

[2]龙杰文,邓红环,陈其铭,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丁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65-661.

[3]张晓洁,刘惠兰.左旋肉毒碱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情况;贫血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62-01

维持血液透析时间长患者贫血纠正效果优于维持血液透析时间短的患者,临床上注意早期检测血红蛋白,调整用药。 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所选取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探究患者血液当中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积压的相关数据,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情况,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总结出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治疗方法以及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和方法恰当地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临床治疗当中,提高患者的贫血治愈效率和质量。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某院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进行3个月以上的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其中包括50例男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女性血液透析患者,患者的血液透析时间最长的为4年,在这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当中有2例多囊肾,1例狼疮性肾炎,4例结石性肾衰竭;10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7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选取的这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我们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这两组中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时间、性别以及年龄等不存在明显的区别。

2.研究方法

观察该医院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前的血液,详细记录他们的贫血情况,分析探究他们贫血的原因;依据本院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时间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的50例血液透析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的50例血液透析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的血液透析患者要输适量的血液,观察组的血液透析患者要给予“口服铁剂治疗”或者“静脉补充蔗糖铁治疗”,同时还要在透析结束或者皮下注射时将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到血液透析器的静脉端。在治疗之前我们通过测量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的红细胞压积以及血红蛋白,了解患者的贫血情况,分析他们贫血存在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实施治疗的过程当中记录治疗的第2、4、8等周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细胞压积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数据,通过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变化情况,探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最适宜的方法。

二、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在选取的这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当中,患者血液当中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在500ug/L以上的占1%,患者血液当中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在400ug/L至500ug/L之间的占7%,患者血液当中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在300ug/L至400ug/L之间的占23%,患者血液当中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在300ug/L以下的占69%;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在60g/L以下的占5%,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在60g/L至70g/L之间的占15%,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在70g/L至90g/L之间的占80%;患者红细胞压积在0.3以上的占6%,红细胞压积在0.2至0.3之间的占22%,红细胞压积在0.1至0.2之间的占72%。

贫血是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以引起组织氧供与氧耗下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扩大、心室肥厚、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认知能力和思维敏度下降等,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病情进展。在这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当中血液透析过程失血或者透析不充分导致的贫血占10%,红细胞丢失引起的贫血占23%,铁剂不足引起的贫血占65%,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贫血占90%。

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的第二周观察组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出现下降;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第四周观察组中有15例的患者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有上升的趋势,其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达100克,红细胞积压达到35%,对照组中有23例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含量出现下降;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第八周观察组中40位患者的红细胞积压高达35%,血红蛋白达到100克左右,有2例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的第一周至第八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积压都没有变化,对照组当中几乎所有的患者在第八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积压都明显下降。

三、结论

通过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态,分析贫血相关因素,并根据数据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贫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通过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并不能阻止贫血的出现,由于血液透析过程当中的失血、透析不充分、红细胞的寿命减短、红细胞的缺失、摄入铁不足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等原因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贫血的症状。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肾脏所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无法满足机体的需要,同时,贫血在血液透析患者当中出现的另一的重要原因是缺乏铁。血液透析患者缺铁现象的存在是由于抽血化验的频繁性,导致胃肠道失血和透析器与透析管路上残留血液等慢性失血的出现。为了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积压,我们需要将补充铁剂与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积压的快速上升,又可以确保他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并且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

通过分析探究我们可以得出: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铁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因此,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时候,可以将“铁剂治疗”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相结合,这样既能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费用,又能够增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大量的临床实验和研究都表明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摄入能够很好地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在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铁剂治疗”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防止由于铁剂摄入过度而造成心脏、脾脏以及肝脏的沉积,因此,在铁剂静脉注射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降低医疗风险,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王美岩;292例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情况及贫血原因分析[J];吉林大学;2013

[2] 徐会强 李新华 蔡巧芬;血液透析病人贫血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卫生产业》;2012年31期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比容

Changes of hemodynamic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 disease of respiratory system,which can severely destroy pulmonary function.But little attention was taken,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anges of blood flow and COPD.Methods 88 cases of COPD were chosen to analyze their indices of blood flow and 109 healthy cases as control.Results The scores of blood viscosity,blood sedimentation rate,hematocrit,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and plasma viscosity in COP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ones (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and plasma viscosity were still within normal limits).Conclus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an be observed between COPD group and the control.Oxygen deficienty,respiratory acidosis and repeated infection of COPD may lead to changes of blood rheodocyte and increase of blood viscosity.

[Key words] pulmonary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hemodynamics flow;hematocri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指人的呼吸道受到长期的外界刺激引起气道不同部位的病理改变,合并不可逆性气道阻塞。主要症状为长时间咳嗽、咳痰以及气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COPD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4位。在我国,COPD是肺心病的主要基础病(占82%),COPD患者预后不良,最终常死于呼吸衰竭和肺源性疾病。如能在发病前期或早期给予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其预后比较乐观。所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成分流动性、变形性等血液流变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受血中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及血浆大分子物质如纤维蛋白、各种球蛋白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红细胞、血中氧气、二氧化碳和pH的影响,它们能够使血液流变学中相应的指标发生改变。血流变指标的改变能够提示COPD的代偿期、发展状况、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对预防和延缓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及方法 采用重庆产MDK32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分析仪,静脉取血,肝素抗凝。血沉在室温15℃~25℃下用Ainwi atrobe法测得(W氏法),红细胞压积采用4000~50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测得。实验操作均按统一规定并由专人操作。

1.2 标本来源 测定组88份血液标本均来自呼吸科住院患者,男49份,女39份,年龄21~84岁,临床诊断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期间血气分析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慢性缺氧。对照组血液标本109份,来自健康查体人群,年龄25~75岁,男65份,女44份。

2 结果

男女两组共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109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分别比较,见表1表2。男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电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也高于正常组(P<0.05)。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血液的黏稠度和血液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数量有密切关系,高黏血症是COPD重要的病理生理组成部分。

表1 男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略)

表2 女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略)

表3 男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略)

3 讨论

血液黏度与红细胞比容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黏度随比容增高而升高,但两者间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在低红细胞比容范围,血液黏度随比容按指数关系增高,在高比容范围,按对数关系增高。红细胞比容轻度增加即可使血液黏度显著升高,在灌注压不变的情况下,血流速度将减慢,流量减少,最终又导致氧运输量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长时间缺氧和低氧血症,可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聚集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全血黏度;同时二氧化碳呼出不畅,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pH值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增加血流阻力,血液黏度增高[1],导致微循环障碍[2];此类病人长期慢性缺氧,还可引起红细胞本身营养不良导致红细胞刚性增加,红细胞内黏度升高,使血液中黏度增加。

血液高黏滞状态会使血管阻力增加,此时血流缓慢易造成血液淤滞,肺血流量的供应减少,右心负荷加重,从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由于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而导致活性氧增加,使免疫功能受抑制,肺组织损伤加重。长期反复感染使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多,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引起血液黏滞。低氧可致肺小动脉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狭窄、肺血管床破坏及堵塞,加上血液红细胞增多,变形性降低,血浆黏度增高,肺血流减慢,形成肺动脉高压,导致肺心病。

从表1、表2中亦见患者组血沉、红细胞压积都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血中的氧、二氧化碳和pH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红细胞质与量的变化,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表面电荷减少,红细胞愈趋向聚集,使红细胞之间互成串状、堆状,血液流动减慢,全血黏度增大,血沉加快,红细胞压积增高。

表3结果中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男女差异无显著性的有全血高切、压积和血浆黏度(P>0.0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及全血低切黏度,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但这与男女正常值差别较大有关[3]。由此可以认为,COPD的患者血流变指标的改变,无性别差异,其改变的幅度与患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血沉和红细胞电泳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红细胞的分散和聚集状况。

血浆作为红细胞悬浮的介质,亦有一定的黏度,从上述两表中可以看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浆黏度虽在正常范围,但已明显高于正常组,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的改变,使整个血液的黏度受到影响,所以COPD患者血浆黏度的增加,在减缓肺血流速度、加重肺毛细血管缺氧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虽然在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等方面有所表现,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结合血中二氧化碳、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进行综合分析。上述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因此,及时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况,降低红细胞压积,调节血液黏稠度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措施。人的肺部如果有30%发生病变,仍然可以正常生活,所以有5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COPD。但是当病变达40%这一临界点时,肺功能会成倍的恶化,而出现咳、喘、憋等症状。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减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进程,并可预防由它引起的肺组织破坏;血流变指标的改变,可提示该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对诊治该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茂元.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检验医学网,2005-10-31.

2 吴云鹏.临床血液流变学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21.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球浆比例;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7—0050—02

Different proportions red blood cell vs plasma exchange transfusion on neonate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SHEN Yucai HUANG Weiben CHAO Weicong ZHENG Zhiling CHAO Liuyan XU Liro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Guangdong Province Conghua City Central Hospital,Conghua 510900, China

[Abst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RvsP(RvsP,Red blood cellvsplasma) exchange transfusion on neonate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 Fifty—five newborn infants with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by exchange transfusion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mixed blood(red blood cell and plasma),were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20 patients were in the 1∶1 group,19 patients were in the 2∶1 group, 16 patients were in the 2.5∶1 group.All of 55 patients received double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accordance (150~180) mL/kg. 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patients in the 1∶1 group and 2∶1 group received RBCs with (15~20) mL/kg,while patients in the 2.5∶1 group did not.The indicators,which included total serum birubin(TB), direct bilirubin(IB),red blood cell count(RBC),hemoglobin(HGB),hematocrit(HCT). Results In the same group, TB,IB were declined after the exchange transfusion(P < 0.05),RBC,HGB,HCT in 1:1group and 2∶1 group were declined 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P < 0.05).However,in the 2.5∶1 group,RBC,HGB,HCT were no obvious decline 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P > 0.05),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RBC,HGB,HCT were lower in 1:1 group and 2∶1 group than that in 2.5∶1 group(P < 0.01),RBC,HGB,HCT in 1∶1 group were even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2∶1(P < 0.01).Conclusion The rate of anemia in 2.5∶1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1∶1 group and 2∶1 group 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therefore,2.5∶1(the RBCs vs plasma)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linical needs in exchange transfusion process.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9篇

从心脏泵出、流动在全身血管内的血液由有形成分(细胞)和无形成份(液体)组成。有形成份占血液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其余55%为无形成分是呈液体流动的血浆。针对细胞学检查是血常规。针对血浆的检查包括各种物质定量的血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激素、微量元素、血流变学等检查。

目前用血常规仪检查包含18项,其中关于红细胞7项、白细胞7项、血小板4项。

红细胞是人体的呼吸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内也没有细胞器。而有大量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血液的颜色就是由血红蛋白决定的。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供给全身组织代谢活动所需要的氧,并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针对红细胞的检查主要是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定量、红细胞压积(HCT)等三项。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的减低提示可能为贫血,增高则提示为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指红细胞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主要用于创伤、休克、大手术后血容量评价。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经过上述检测数据计算的“红细胞平均指数”,作为分辨贫血类型的参考指标。如果没有发生贫血则意义不大。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容积大小的变异范围,作为贫血的参考指标。因此红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检查是否贫血。

针对白细胞的检查主要是白细胞总数(WBC)和各类白细胞的计数绝对值及百分比。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御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吞噬并分解外来微生物和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或成为免疫细胞,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病毒和毒素。白细胞根据染色特点又分为5种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的7项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GRAN)、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的细胞计数和百分比。白细胞总数的增加或减少,需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百分比,作为判定是否有感染的发生及其类型。如果白细胞总数偏高,而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也增高,大多为细菌性感染。如果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而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增高,大多为病毒性感染。如果白细胞总数增高过多或出现幼稚细胞则可能为白血病。其中中性粒细胞计数(GRAN)的增加或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大体同步。

针对血小板的检查有4项,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是止血生理过程的重要因子。未激活的血小板与其它血细胞一样在血管里流动,但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通过激活、聚集、粘附红细胞形成血凝块,实现止血、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可能有出血倾向,再生不良性贫血。增高时提示高凝状态,可能与红细胞血球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脏切除等有关。平均血小板容积是对单个血小板平均容积大小、血小板压积是血小板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是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分布范围,这三项是协助评定血小板功能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的18项中以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定量、白细胞总数(WBC)、血小板计数(PLT)4项为重要指标,单项异常有重要诊断意义。其它14项需结合这4项的结果综合分析,单项过低或过高应先服从这4项,提供诊断价值。

红细胞压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运动生化学;运动性低血色素;血液流变学;大鼠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115-04

在周期性耐力运动中线粒体有氧氧化产生ATP为主要供能方式,这需要有充足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参与氧的运输及其他代谢产物的运送。然而营养学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员中仍存在运动性低血色素的状况,这会影响机体运送氧的能力,进而影响有氧代谢及运动成绩。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血液运氧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探讨长期大强度跑台运动所致的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为合理进行体育运动,有效监测运动强度,防治运动性低血色素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运动模型

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体重(300±10)g,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养殖中心,选用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干饲料喂养,自由饮水。环境温度22-24℃,相对湿度为45%~55%。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CGl和运动性低血色素组(spons hypoehrosis group,sG)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不运动,运动性低血色素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跑台坡度为O°,速度为30 m/min,每周训练6 d,前2周每天训练1次,后3周每天早晚各1次。第1次训练时间为1 min,之后每次训练时间增加2 min,最后1次训练时间为95 minm。运动性低血色素组体重在第3周开始下降,到第5周末体重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19.18%(P

1.2 取材

末次运动后36 h取材,以消除急性运动的影响。取材前禁食16h,降低肝糖元。大鼠称重后用质量分数0.4%戊巴比妥钠麻醉(0.01 mL/g,右心房取血,注入肝素管,待测。

1.3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取抗凝血4 mL,用悬丝血液流变仪(BV-100)测定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1.4 血涂片

取3μL抗凝血滴于载玻片一侧,用盖玻片与血液相接触后拉成涂片,将瑞氏(Wright)染液滴满血膜染色区,染色2-3 min,显微镜(Olympus)下观察。

1.5 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l 1.5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实验结果

2.1 大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运动性低血色素组大鼠Hb和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大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血涂片结果显示,对照组红细胞呈粉红色,边界清晰,细胞折光性好(图1)。运动性低血色素组红细胞边界模糊,有红细胞碎片,折光性差,红细胞大小不均一(图2),这与血常规检测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是一致的。

3、讨 论

5周的大负荷跑台训练后,大鼠出现运动性低血色素,全血黏度在各个切变率下均显著降低。血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全血黏度受剪切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性和血浆黏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黏度最主要的因素,红细胞压积越高血液黏度越大。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不断把氧运送到运动中功能活跃的组织和器官,使线粒体通过有氧氧化产生大量ATP,以供运动所需,血红蛋白质量浓度与运动能力呈正比,血红蛋白降低会使机体的运氧能力显著下降,使机体在运动中不能充分利用有氧氧化产生充足ATP,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同时,降低的血红蛋白不能把机体代谢产生的C02通过血液循环尽快运出,易导致局部酸性物质堆积,诱发运动性疲劳。5周的大负荷跑台训练使大鼠红细胞聚集性降低。红细胞聚集状态受血浆大分子桥联力、细胞表面静电排斥和流场剪切应力等因素的影响。红细胞聚集主要影响低剪切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降低时,低剪切率下全血黏度下降。本研究大负荷跑台训练使红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导致全血黏度降低,机体产生了运动性低血色素,运动能力下降。关于运动引起的全血黏度变化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还有一些不同的报道。Immanuel等研究表明40-60岁受试者长时间中等强度有氧训练可以使全血黏度降低,而血浆黏度不变、红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这会降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说明不同的运动强度对全血黏度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不能单纯地通过全血黏度变化来评价运动对机体的影响,而应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综合分析。

5周的大负荷跑台训练使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通过直径较小的微血管的能力,其影响因素有红细胞内黏度、红细胞的几何形状和红细胞膜的黏弹性。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使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能力下降,影响红细胞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导致微循环障碍、供血供氧不足。变形性低下的红细胞还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而且大负荷运动使大鼠体内自由基产生数量大幅增加,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体内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从而引发运动性低血色素。Brzeszczynska等研究发现过度运动降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剧膜蛋白质构象改变。本实验中血涂片显示有较多的红细胞碎片,这与其变形能力下降有关。此外,本研究的相关实验表明运动性低血色素组红细胞膜上的MDA明显增加。同时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往往会降低大鼠红细胞的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ATP酶活性下降会影响红细胞膜的离子转运,细胞不能顺利地建立细胞内外离子梯度,使细胞内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红细胞膜变形能力下降,造成溶血,加剧运动性低血色素的程度。全血还原黏度代表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对血液黏度的影响,本研究表明5周大负荷跑台训练后运动性低血色素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导致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降低。最近Cakir-Atabek等的研究表明以70%的一次重复最大值(one-repetition maximum,1-RM)进行6周抗阻训练对青年男性受试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好于85%1-RM,说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对红细胞变形性影响效果有一定的差异。

上一篇:淋巴细胞范文 下一篇:单核细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