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6 15:23:22

高校学风教育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第1篇

一、高校存在的不良学风

高校中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表现在抄袭、逃课和作弊。如今的校园内,抄袭无处不在,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一些学生抄都懒得抄,随便找人替抄,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样。更有甚者,居然能把写报告人的姓名都抄上,可谓抄得“彻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如此,利用发达的网络,一个学生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几篇论文,可谓“高效”。

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与显性逃课比起来,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不少同学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逃课,上课时听音乐、睡觉、玩手机、不作课堂笔记,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甚至大有日益泛滥之势。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五花八门,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作弊,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生对待不良学风的态度

有调查表明,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中间,从不抄作业的占10.5%,很“少抄”作业的占33.8%,有时抄作业的占42.5%,经常抄作业的占13.2%。不同年级抄袭作业的程度也不一样,低年级要明显好于高年级,三年级最严重。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很坦然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抄得心安理得。很多同学并不认为抄袭作业有什么不对,还认为浪费那么多时间做题没有意义,抄会了也一样。

如果学生能为自己找一个让自己信服的逃课理由,倒也不失“光明磊落”,可偏偏有些同学逃课的时候心里并不踏实,所以会雇人去替上课,或让别的同学在老师点名时替答,表现出不诚信或欺骗的行为。另外一些学生却并不自知这是一种不诚信,或并不认为这种不诚信很严重,相反如果没有被老师发现,还会有一种成就感。

在传统观念中,严谨的学校教育是不允许作弊现象存在的,一旦被发现,必将为他人所不齿。而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作弊的看法偏向中性化。对于作弊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若遇到有同学正在作弊,大部分同学会不予理会,采取默许态度。大学生对于作弊的心理认同率较之以往有所提高。这使得作弊没有被发现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宣扬“不作弊是傻瓜,作弊被抓住更是傻瓜。”在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中,让很多同学会觉得“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轻松瞟几眼。”由此而导致高校作弊之风的蔓延。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报以的漠视。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因此,在高校中应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及校风的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1.注重德育成效。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讲,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的统一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学校里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罚过于严格,如勒令退学或取消学位资格等,导致一般的监考老师都不愿上报作弊的学生,尤其是对本院学生更会手下留情。老师的纵容会助长学生的作弊之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摸清监考老师的心理,所以高年级学生作弊之风要盛于低年级。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处罚力度要合理,既不过重也不过轻。而且制度的执行要有延续性、一惯性。例如对考试作弊的监管通常在期末要比平时抓得严,国家级考试要比校级考试抓得严。而这些信息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觉得有些考试绝对不可以作弊,有些考试是可以作弊的。

要构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仅有制度上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加强学生诚信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如设置“诚信考场”。在保证不作弊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在“诚信考场”里考试,“诚信考场”里只设一个考务人员,不设监考人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别人的信任,体会到诚信所带来的光荣和尊重。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感叹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教师的素质也“一辈不如一辈”了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教师的诚信也出了问题,如何要求学生要诚信呢?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讲课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用一种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如果教师能够认真、严谨地对待学生的作业、考勤,学生自然也就不敢随便地逃课、抄袭。如果教师能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学生,学生的不诚信也就少了滋生的环境。

3.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对学生的优劣评价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甚至入党、找工作均与考试成绩挂钩。这样的评价机制就使得学生只看重成绩,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很容易把学生引向误区。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是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使高校考试管理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目前高校中普遍实行的考试办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甚至潜在地鼓励了种种作弊现象。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对一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设置免试机制,例如学生如果能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一篇相关论文,就可以享受免试。我记得上大学时教有机化学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宣布,如果期中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以后可以不交作业。结果学生们都为不交作业而努力,反而做得更认真。学生看重的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不交作业的结果。教师可以试着探讨其他可以激励学生的考核办法,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而对于学生的奖励也不能只凭考试成绩,在鼓励学习优异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特长奖励。如创新奖、社会实践突出奖、文体类奖项、进步奖等。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择手段,导致诚信缺失。还有人提出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大学生的档案里记录学生在校时的全部失信行为,以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参考。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随时记录一个人的诚信状况,促使他时时用诚信来自我约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第2篇

诚信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探讨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建设优良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学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四)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其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所塑造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需要高校从诚信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时刻感受到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传统诚信文化、民族诚信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感;可以将广告牌、标语等和诚信内容相结合,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认同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对话、诚信主题晚会、诚信大讲堂等各种诚信活动,建设诚信校园行为文化,激发大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规范诚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诚信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他律作用,增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自律性。

四、结语

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展开教育,通过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打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大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做人、做事、做学问,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做事风格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张文娟 单位: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庆华.诚信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戚志林,杨敏.论学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3]肖跃.崇尚科研诚信树立优良学风[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

[4]秦朝霞,严敏芬.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08).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0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12-03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W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榇笱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四)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其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所塑造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需要高校从诚信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时刻感受到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传统诚信文化、民族诚信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感;可以将广告牌、标语等和诚信内容相结合,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认同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对话、诚信主题晚会、诚信大讲堂等各种诚信活动,建设诚信校园行为文化,激发大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规范诚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诚信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他律作用,增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自律性。

四、结语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风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45-02

现代管理学提出,人的创造精神与进取意识需要不断加以强化,强化手段有两类,即惩罚与赏识。惩罚为消极强化,赏识为积极强化[1]。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从情感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在点滴感化中努力学习,从而达到使受教育者“乐学”、“好学”的目的。

一、赏识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周弘提出的赏识教育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的本质就是爱。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激发孩子潜力;但是,赏识教育并非只是一味的表扬和鼓励,也有批评和挫折教育,能够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自尊,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与个性,最终实现学生健康、长远发展。

(二)赏识教育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人之初的青少年,自信心培植十分重要。自信方可主动,主动才有机会尝试,尝试才能获得经验与真知。《西邻教子》中写道:“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子皆不患饮食焉。”由此可见,学生的聪明才智、先天禀赋不尽相同,关键是教育者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与评价。因此,提倡对学生理解激励的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的聪明才智、先天禀赋并非差异很大,但最终成就大相径庭。教育者要以欣赏的眼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对学生的特长要充分肯定并助其发展。赏识教育注重鼓励学生积极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挖掘潜力、发挥特长[2]。

3.培养学生学习意志、毅力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激起学生对榜样“模仿”的热情和促进积极情绪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尝试中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毅力。

二、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理想

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是考入理想的高校,但在进入高校后,则失去了学习目标,对大学生活没有合理的规划,面对宽松的高校环境,他们选择放松,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效果差;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认为“实用”的就多学,认为“无用”的就少学或不学,忽视了部分课程的学习;也有部分学生一味追求成绩,将学习成绩与能否就好业联系起来。显然,以上几类学生并没有掌握高校教学的特点,对于为何学和如何学缺乏正确的把握和认识,这对大学生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制能力

部分学生缺乏努力进取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纪律松懈,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在上课却做“低头族”,作业相互抄袭,甚至有少数学生少交、不交作业,情况严重时甚至考试作弊、旷考;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娱乐和休息等方面的关系,用于休息、娱乐等方面的时间过多,沉迷网络情况严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较差

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差别较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很好地消化课堂知识,学习抓不住重点,往往学习效果较差;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正确地处理学习、社团、社交之间的关系,要么忙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么忙于参加勤工俭学的活动,要么忙于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四)专业思想不稳定,厌学情绪严重

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是为毕业后好找工作、尊重家长的意愿或者受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填报的专业,对专业认识不到位,进入高校后发现与自己的想象有较大的差别后,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认知迷茫、对前途感到困惑等思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

三、高校大学生赏识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举措

结合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赏识作为学风建设的激励手段,在于“奖”,更注重“励”,通过目标激励、榜样引领、夯实基础、督促后进、创先争优,达到逐步强化学风建设实效的目的。

(一)赏识先进,树立典型带学风

1.赏识先进个人,实现榜样引领

赏识先进,奖励个人,工作应做在平时。首先,做好优秀学生奖学金的预申报、审核工作,公平公正开展奖学金评定,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注重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关联性,党员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典型示范作用等因素;最后,做好总结评优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做好先进典型的奖励与树立工作,通过优秀学子宣讲团、典型事迹报告会、“学霸”讲堂等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好以“筑梦”、“追梦”、“圆梦”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立典型,宣传典型,以典型示范教育推动学风建设的长效开展。

2.赏识先进集体,推动班风创建

赏识先进集体,重点做好优良学风班创建。为加强同年级整体学风建设,在各班级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学校或学院可结合实际,制定《优良学风班奖学金评定办法》,具体规定奖励政策和奖励条件。每学期开学,做好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树立并宣传班级典型;同时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鼓励各班对照评比条件、上学期水平,制定新学期学风建设方案,有的放矢,有效实施,在班级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3.赏识竞赛人才,抓好竞赛促学风

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抓好高数、物理等基础学科竞赛,赏识竞赛人才、打造冠军团队是提升低年级学生基础学科水平、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基础学科竞赛,作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兵家必争之地”,此类竞赛通常以各学院新生年级为参赛单位,属于团队竞赛,既注重质,又注重量,对于学风建设颇具影响。在此过程中,学院重视、良好传统是基础,学生主动参与、兴趣使然是关键,教师抓好辅导、有序组织是保障,团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则是取得竞赛成功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学生受赏识、提学业,最终达到学风建设的实效。

(二)赏识后进,转化后进提学风

对于后进生这一群体,开展好赏识教育是提升整体学风的重要“突破口”,应做到“奖”、“帮”结合。一方面,学校或学院可根据实际,在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增设进步学生奖学金,对于进步较为明显的学生予以物质奖励。以“奖”的形式,赏识、鼓励后进学生,则会大大增强他们的受重视感受,增强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重拾学习信心与兴趣,同时通过目标激励,则有利于引导后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通过后进学生学习档案建立、学业规划、党员“一帮一”等工作的开展,重点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后进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全方位帮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通过赏识教育、人文关怀,进一步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潜能。故赏识后进、转化后进,对于提升整体学风意义重大。

四、结语

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其本质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通过赏识的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帮助学生的学业发展。赏识教育应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要注意赏识有章、赏识有度、赏识有法,最终做到赏识有方、赏识有效,让学生在赏识教育的氛围中塑造自我,真正做到乐学善学,促进高校学风内源性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晓云.谈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J].安阳大学学报,2004(2):123-124.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教育 学风建设

面对当前新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也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适时的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生教育,其模式与内容也在逐步扩大。传统的适应性教育已经不能涵盖新生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能体现新生教育的重要性。同样,高校的学风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并能够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理念,一代代继承下去,学校将会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然而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每一届学生来讲是贯穿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之中,就学校而言是贯穿在学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新生是大学生活的开始,如果对新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教育,“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风自然形成。所以新生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生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1.关键起点

处在高等教育的始发站,新生是否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否接受了科学的观念?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大学四年,以至将来。同样也关系到这一批次学生的教育质量。新生在进校后,开始接触全新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所有信息都是最初概念,这是最基本、最深刻的。在他们深深感受大学应有的学习态度、作风后,他们会很快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作风。所以在新生入学后,我们要安排一系列入学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尽可能快地进入状态,采用配套措施减弱或消除新生的负面因素。

2.最佳时机

新生正处在的人生转折点和心理矛盾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指导,在思想和行为上很容易受到引导和暗示,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我们要因势利导,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新生寻找定位和人生目标的时候,给与他们灯塔的作用。

3.重要组成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势,我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学风建设教育。在新生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长效保障

如果学风建设仅仅停留在“运动式”的表面,没有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就谈不上学校的校风建设和长足发展。在新生教育阶段就形成良好的学风,在良性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学风建设的机制也会不断完善。这样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前期保障。

二、我们要了解新生的特点,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

对于大学生来讲,从高中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学生活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面对重新定位人生目标、重新确定社会角色、重新适应学习方法和环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带着兴奋、憧憬、迷惘、孤独的复杂感情开始了新的挑战。大一新生是一块璞玉,“琢磨了璞玉,美玉出焉。琢磨了君子,圣贤出焉。”

1.定位人生目标困惑

考大学之前,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这是他们从小开始家长和老师不断灌输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也是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等跨进大学们后,宽松、灵活的自我管理模式让他们一下从思想上松懈,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信念,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马上又让他们感到了遥远的危机,他们内心有些抓狂。新生很难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很难有一个与新环境相符合的人生定位。

2.社会角色的认知困难

大学新生必经的一个过程就是――角色的认知。在高中,他们也许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带着自豪步入大学校门,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中他们的自豪感受到挫败,情感产生强烈落差。知识、才艺、家庭背景等存在许多差距,他们必须进行重新“洗牌”。大家又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豪感与自卑感的撞击,让新生产生认知困难。

3.学习方式的重新掌握

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新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内容单一的高中阶段,大学教育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和增强专业指导和实践。新生虽然有勤奋好学的态度,但不知道怎样学,面对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他们也要重新掌握学习方法。

4.生活环境变化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许多新生都是习惯了凡事父母包办的家庭教育模式,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差,凡事都要按自己意愿,进入大学后开始过集体生活,寝室成为主要生活环境,许多琐事都要自己解决,他们感觉不能马上适应。在中学,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然而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环境,他们感到孤独,急切的需要认识新朋友,可是在寻找朋友的过程中,

他们碰壁了,这使得他们沮丧、不安。

三、谈一下如何利用新生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1.系统化的入学教育

按照惯例,大部分高校都会把入学教育放在新生进校的前两周,抓好这两周是非常关键的。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新生当时的思想状态充分结合,新生教育就开了个好头。

1.1新生军训的重要

每个学校军训的时间不一样,通过对高校在新生刚进校军训和大一结束后军训的比较,笔者认为军训应该放在新生刚进校的时候。原因如下:1.最佳的收心时间。高考结束后,学生们经历了三个月的“放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状态上都呈现出松散,不能马上进入大学的学习状态。如果马上接受大学较为自主和宽松的学习、生活方式,他们会措手不及,反而影响了良好习惯的养成,造成新生刚开始的学风就不是很好。通过军训可以让他们收心。

1.2良好品格的形成

军训是人生旅途中一次不可多得的意志磨炼,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尤其是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军训为刚进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大家庭的环境,在军训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能够很快增加集体荣誉感。3.最佳的校纪校规教育时间。通过军训,新生们懂得了并且亲身体会了部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原则。学校只要适时对他们进行校纪校规的教育,能够让他们马上理解和接受,为学风建设奠定基础。

2.专业思想的教育

在新生进校后,他们渴望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此时,应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资深教授,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还可以让师兄师姐对专业做感性的阐释。通过对专业背景、专业特色、专业发展、培养方式、师资配置、就业前景等的介绍,让新生充分认识专业特点,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在这个时候举行一些与专业背景有关的活动,吸引新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专业的特色,培养专业兴趣,慢慢开始喜欢自己的专业。例如外语系,就可以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大赛等。

3.心理健康的教育

我们一直都说新生是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用敏感的心去接触新的环境,在这个阶段,辅导员的工作就要非常到位。通过开大会、开班会、下寝室、单独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新生的思想状态,并进行团体或个人的心理辅导及疏导,让他们有步骤的接受新环境和新朋友。同时也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关注新生在大学的适应过程,并有效指导他们形成好的习惯。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关心、关注贫困学生、孤儿或单亲家庭的学生。

4.社会化的教育

在高中,他们没有太多接触社会,也没有想过会马上接触社会。可是到了大学,他们开始有了社会角色和责任。所以从新生进校开始,就要进行四年大学计划和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形式也有很多种,例如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我的大学生活”座谈,考研或找到很好工作的学生进行“我的人生规划”演讲等。

5.校园文化的教育

良好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深深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感染力。新生在进校后,就马上被丰富的、高品质的社团活动吸引,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寓教于乐的活动,加强了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教育。

四、人性化的管理教育

从新生跨进学校的第一步,就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让他们马上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就需要我们人性化的管理。我们学风建设一直在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我觉得在新生教育中应该更好的体现“三全”。

1.热情的接待工作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安排好每个环节,尽量做到人性化。例如志愿者的安排,可以多安排一些志愿者帮助新生家长搬行李;在校园内设置明显的指示牌;制作新生指南,告诉他们怎么做才能马上熟悉环境和目前应该做些什么;在家长休息室设有饮用水;新生宿舍应该都安排好,打扫干净,设施齐全等。“细节决定一切”,在新生刚进校就感受到了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这无疑也是爱校荣校教育最好的方式。

2.辅导员的细致工作

在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辅导员,从辅导员的角度看,如果想带好自己的学生,新生教育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在刚开始就能给同学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于将来开展工作是很有利的。那么辅导员就要做好预习。

2.1提前拿到学生名单,熟悉学生的姓名、来自哪里。在现场报名的时候,要熟记学生,并能够和学生有第一次的亲切对话。在后来的见面中能主动打招呼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2.2在新生入住寝室的第一天晚上,到寝室去了解情况,与新生亲切交谈,解决他们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温暖和亲切(这需要辅导员在前期要有充分准备,对学校、系、专业等有充分的了解。)

2.3在军训过程中,始终陪着他们,和他们共同经历大学的开始,要有与学生“同甘共苦”的思想,能够让自己从行为上和思想上融入新生集体中。并且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

2.4要和学生的家长建立沟通,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模式。

2.5能够在新生进校一个月内,与每位同学有一次深刻谈话,初步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并建立学生档案。

2.6加强对新生的习惯教育,从开始就要“立好规矩、做好样子”,这为日后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新生教育是个短期的过程,学风建设是个长期的工程,短期是为了长期做准备的。我们把好前期关,后面的工作就会好做。所以,新生教育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只要我们做好科学细致的新生教育工作,学风建设就能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鲁洁等,德育新论[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风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55-01

引言:学风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心理情感、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等都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学风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导向、约束、激励等诸多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对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以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学风问题,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就指出:“高校下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集中在学风和党建两方面,抓好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依托,创建良好的学风,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促进大学生勤学、乐学,从而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标明方向性指引

大学生是社会较高层次的人才,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纪观念尤为重要。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广大青年学生既富有时代气息也存在不少迷惘与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和思想先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学风建设涉及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师生的价值观、行为、道德、作风等事务要素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等,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同时,积极采用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觉悟和认识能力的科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教学、科研、艺术等活动和设施为主要建设载体,把学生作为创造的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和主体意识,呼唤人的创造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满足人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目的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觉行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效果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风建设中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习精神和气质,都是整个学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他们共同组织学风建设的整体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培养自主性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一是学生群体环境的营造。积极营造良好的同辈学习环境,通过身边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正面教育引导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二是学习环境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一方面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学术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学习标兵的带动作用,发散学习风气,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三是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情绪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突出学生喜闻乐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加强对学生自身觉悟和思考方式的引导,使学风建设协调发展。通过督导机制维护良好的自习环境,使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推动式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教风带学风,推动学风建设科学发展。通过健全和创新教书育人机制,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形成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与育人工作中。建立师德建设监督机构,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估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与津贴分配、奖惩和聘任制度直接挂钩。培养教师严谨治学和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透过行为示范的点点滴滴,彰显教师的道德风范,感染着青春昂扬的大学生,带动学生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实现人生理想的风气。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专业方向发展。可以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文化沙龙、读书交友会等专业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开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已知和未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风气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结语:学风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情感、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等都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教育与学风建设彼此渗透,这就使抽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具体而有效的运作载体,也有了比较具体的操作目标与成果体现。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寄希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单打独斗”,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各机构、各部门的精诚团结,长抓不懈。我们应当结合当前的新形势,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学风建设的规划以及各个时期学风建设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措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养成优良学风。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李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依托 创建良好的高校学风》.《学理论》.2010,(5).

[2]单丽囡,骆欢欢,钟亮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2).

上一篇:神经网络技术范文 下一篇:双减课堂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