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20:08:07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22-03

1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崔波等(2008)选取了2001~2006年7年共208篇文献,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专题、外国思想的引进和评介以及变量关系情况进行了总结。杨艳等(2009)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了十种管理学核心期刊2000~2008年以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献共777篇,就文献的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行业、研究主题、研究质量等进行了分析,描述了近9年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上学者研究的文献均在2008以前,已不能反映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进一步掌握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动态,本文拟对2007年以来国内的核心管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文献来源

本研究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的重要期刊目录,并且综合考虑CSSCI收录的管理类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选取了6种刊载了较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刊物,它们分别是:《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和《心理科学》。以CNKI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称为检索词,检索2007~2012年发表的文章,依据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和内容判断文章是否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共检索到534篇文献。

2.2 研究内容

对检索到的534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数据:期刊名称、文献发表时间、文献类型、研究方法、数据类型、研究设计、统计工具、统计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情况。文献类型主要是判断文献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组织行为学领域,文献采用问卷调查、二手数据、实验法、访谈、综述、案例研究还是其他方法研究问题。数据类型分析文献使用的数据时横截面数据还是纵截面数据,文献研究变量的中介作用还是调节作用,或者两者的结合。文章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用到数据分析中的哪些统计方法,文章研究的是个体、组织、群体还是跨层次研究,若是变量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同源数据还是异源数据。

3 数据分析

3.1 各期刊文献数量统计

根据的期刊统计,各期刊近6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心理学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文献数量相近,《管理科学学报》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差距,《南开管理评论》的文献数量也较少。这六种期刊均是管理类的期刊,文献数量的差异源自期刊性质的可能性较小。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篇幅的限制,《管理科学学报》每期收录的论文只有10篇左右,而其他期刊收录论文每期在20篇左右。其他期刊均为月刊,而《南开管理评论》为双月刊,每年收录的文献较少。剔除掉2012年的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年11月,部分期刊没有刊出,CNKI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更新有一段时滞期),图2统计了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和所有期刊每年的篇数,《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南开管理评论》平均每期2篇,《科研管理》和平均每期1篇,《心理学报》平均每期1.5篇,而《管理科学学报》平均每年才有2篇。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比较稳定,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学研究中占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比重,是管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因此,以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在考虑论文类型、投稿周期和各期刊论文选择偏好的基础上,可根据各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篇数选择发表机会较大的期刊投稿。

3.2 文献收录类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学术领域研究的两个主体。本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文献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进行归类。统计显示,共有342篇文章属于组织行为学领域,占所有文章的比重为64%,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192篇,见表1。由此可见,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如积极组织行为学,学者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热门领域选择研究点,以提高研究的价值和连续性。

各期刊的侧重点不同,其收录的文章类型有一定差异,各期刊文献类型对比(见图3)。《心理学报》有104篇属于组织行为学,占组织行为学文章总数的30%,是组织行为学文章的主要来源,这与《心理学报》的期刊性质有关,其主要收录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管理世界》和《管理评论》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论文数量比例相当,两期刊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占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6.5%和27.1%,这两种期刊是人力资源管理类文章的主要来源。而《南开管理评论》和《科研管理》两者的文章总数接近,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文章的比例相似,此两种期刊在收录文献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但组织行为学文章仍多于人力资源管理文章。

3.3 论证方法分析

从总体上看,使用最多的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占论文总数的63%,其次是文献综述,占论文总数的26%。案例研究使用的次数最少,仅有26篇文献用到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都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做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也是研究的重点。

从不同的期刊来看,这六种期刊使用的论证方法都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管理世界》的论证方法最为多样化,其中使用二手数据的文章为42篇,是二手数据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虽共有9篇文章使用案例研究,但占案例研究文章总数的35%。《心理学报》收录的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明显的偏好,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综述,这三者占其使用方法的比重高达92%。使用最多的仍然是问卷调查法,是所有期刊中使用问卷调查法最多的期刊。而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有46篇,虽少于问卷调查法,但占期刊文章总数的40%,占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总数的82%。文献综述共58篇,占所有文献综述文章的42%。《管理评论》收录文献的主要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综述。同时也是所有期刊中使用访谈法最多的期刊,共有18篇文章使用了访谈法。

从年份上看,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和二手数据的文章篇数每年没有太大变化,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2011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30篇使用实验法,占实验文章总数的54%,其他每年的篇数保持在5篇左右。同样,2011年文献综述的文章共有53篇,而其他年份保持在15篇上下。由于2012年部分数据的缺失,无法看出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文章的发展趋势。但根据2012年目前已有的数据,实验法和综述法分别已收录7篇和21篇文章,与2010年以前的最高数据持平,我们不妨假设在2012年未做统计和还未刊出的文章中,仍会有相当数量的实验法和综述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猜测:近两年以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正尝试改变以往的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由于近年来国际学术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国内学者将国外的研究进行整合将这些新的研究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进中国。

3.4 数据来源和类型分析

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来源可分为同源数据和异源数据。在本次研究的534篇文章中,变量数据同源的文章比重为65%,变量数据异源的文章比重为19%。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收集时间的不同可将数据分为横截面数据和纵截面数据。使用横截面数据的文章共有332篇文章,占总篇数的62%,使用纵截面数据的文章有129篇,占总篇数的19%。说明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收集的数据倾向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较为容易的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这既与研究的主题有关,也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和数据收集的风险规避性有关。

3.5 研究设计和层次分析

在研究设计方面,有21.7%的文章有中介变量,14.4%的文章有调节变量,10.9%的文章研究设计为有中介的调节或有调节的中介,无以上三种情况的比重占了文章总数的52.8%。没有用到中介或调节变量的文章包括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使用二手数据、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文章等。

在研究层次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群体层次。个体层次研究的文章共有214篇,比重为40%,组织层次研究的文章为126篇,比重为23.6%,而群体层次研究的文章有116篇,比重为21.7%。从以上的数据分析表明,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组织和群体研究,缺少跨层次研究。因此,学者以后可以更多的进行跨层次研究,丰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从各期刊来看,《管理世界》收录的文章内容较为全面,其中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71%,群体和跨层次的研究虽比重较小,但篇数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优势。《南开管理评论》是跨层次研究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共收录35%的跨层次文章。个体和组织层次的文章比重也较大,但群体层次的研究文章较少。《科研管理》更倾向于选择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研究,这两类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84%,相对来说个体和跨层次研究文章较少。《心理学报》选择文章的偏好是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成果,90%的文章属于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这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有关。《管理评论》收录的文章有一半属于个体层次的研究,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研究文章较少。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可根据各期刊的文章选择偏好投稿,文章投其所好被录用的机会更大。

3.6 统计工具和方法分析

从统计工具方面来看,使用的最多的统计工具是SPSS,其次是LISER和AMOS,其他的统计工具如SAS、EXCEL、STATISTICA和EVIEWS使用频率较低。除《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难以对统计工具的使用进行判断,其他期刊收录的文章使用SPSS、LISER和AMOS的频率相近,没有很明显的区分。

在使用的统计方法方面,本研究统计了每篇文章使用的所有统计方法。使用的较多的是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这些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常用方法。均值比较和T检验和方差分析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而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和非参数检验使用的次数较少。统计方法的使用,在期刊之间和年份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管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稳定的比例,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向。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更倾向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对国外先进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统计工具的引进较多,但是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实证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比重较大,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案例分析类的文章较少。数据类型方面,倾向于收集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异源数据和纵截面数据的使用那较少。在研究层次上,个体和组织层次的研究较多,而跨层次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中,学者应扩大研究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的选择范围,使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更为丰富。

在期刊方面,国内权威的管理学期刊在收录文章的类型、数据类型、论证方法和研究层次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偏好,研究者可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期刊投稿,以提高文章被录用的比例,缩短因退稿造成的投稿周期和研究成果迟滞期较长的问题。

本研究数据的收集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学识和判断能力,因此研究者的人为误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本研究只选取了6种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和研究,没有涵盖收录了人力资源研究主题的所有重要期刊,比如学术水平较高的各大学学报就不在研究范围之内,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建议后续的研究应该扩大文献搜索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崔波,白茂林.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项文献的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6):60-61.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编制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该规定应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质量是指组织需要什么类型的雇员,数量是每一中类型需要多少名雇员。工作分析、工作祥述是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信息人力资源规划来说,首先要分析不同类型的信息工作,然后描述信息工作,进而祥述完成信息工作的具体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拟定规划。

1.信息工作分析。为了招聘、雇佣到适合某项工作的人员,组织有必要事先了解该项工作自身的需求,这个步骤就是工作分析,它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信息工作分析是对组织的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以确定每一项信息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需的技能。在进行信息工作分析时,重点在于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谁来做这项工作?(2)在这项工作中,已经完成了哪些工作?(3)在什么时候完成这项工作?(4)在什么地方完成这项工作?(5)如何完成这项工作?(6)为什么要这样做?

2.信息工作描述。信息工作描述在信息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份对组织中某一项信息工作的目标、内容、所需技能、涉及的责任、该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条件进行描述的局面报告。这份报告常用于新雇员的挑选、信息工作人员定位、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信息工作绩效评价等工作。

3.信息工作详述。信息工作详述与信息工作描述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描述从事某一信息工作的人员抽应具备的专门资格的书面文件,包括技能、学历、所需的工作经验等。它与信息工作描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从事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而信息工作描述强调的是工作本身的内容。

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与挑选

招聘工作是组织获得人力资源的基本方式。其核心任务是为组织中设置的不同职位配备适当的人选,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招聘标准。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信息工作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且对从事不同信息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岗位人员的招聘标准也不尽相同。

1.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当组织中的信息管理部门出现职位空投或者设置了新的职位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信息工作人员招聘的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内部招聘,即通过组织内部人员晋升或调动来实现。二是外部招聘,即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信息工作人员的内部招聘。主要通过下属文件、内部资料、布告栏等方式公布招聘职位和标准,在组织内部公开进行招聘。内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完善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申请人能尽快进入角色,能节省评价时间和费用。主要缺点包括:难以摆脱原有各种关系的制约;无法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助长论资排辈。

信息工作人员的外部招聘。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人才市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熟人推荐等渠道在组织外部进行招聘。外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促进组织创新、节省培训费用;增强组织内部的竞争压力。主要缺点包括:招聘费用偏高;易造成招聘失误;外聘人员融入组织文化的时间较长。

2.信息工作人员的挑选。面对前来应聘的申请人,组织的下一步工作便是人员的挑选。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效用最佳的人选,是人员挑选工作的中心目的。组织应参照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详述、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及招聘标准等衡量申请人,并辅以面试、试用等手段进一步考察申请人的实际能力,从而作出聘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搜索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论文联盟首页管理论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背景:阅读论文

论企业信息人力资源管理

[日期:2009-01-22]来源:作者:李国芹马瑞平[字体:大中小]

三、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在员工招聘、挑选之后,在员工培训之前,并与二者相辅以成。绩效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劳动的客观过程的产物。员工的绩效是指员工经过考核评价,被组织管理层认可的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以及工作结果。儿评价是组织对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业绩、行为等作出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组织确定报酬,改进员工工作绩效,这培训、晋升及选任或留用员工提供标准或依据。

一般来说,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另一类是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

1.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非参与性的绩效市政府方法又分为客观评价方法和主观评价方法两类。客观评价方法主要侧重于评价员工的付出,评价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由于信息工作的特殊性,信息工作人员生产的信息产品不能简单地套用物质产品的讲师方法,如某程序员设计了两个程序与某员工生产了两个零件对组织的贡献为可相比;而两位程序员每人均开发了一个新程序,也不能简单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相同。因而客观评价方法不太适用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2.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目标管理法。这种方法主张各层管理人员与员工必须参加制定目标和实施计划,要求上下级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充分交流意见,在确立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目标管理能够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行为人,以便于行为人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当目标明确、可衡量、有实践性时,目标管理法用于绩效评价很有效,它注重于对员工绩效的定量评价。但对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来说,目标管理的缺点主要在于较高层次的信息工作难以量化。

四、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部门不仅要向本部门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应承担提高组织全体员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责任。这实现这一目的,内部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较好的方法。

1.内部培训。对信息工作人员实施内部培训是为了使信息工作人员具备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技能,从而改善组织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使信息更有效地为组织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可以弥补现行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和组织?扰嘌档牟蛔悖?而且可以优化信息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应时展的需求。信息工作人员教育的目标是为各级各类组织造就多层次、多门类的,融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是为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而开设的深层次教育。信息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层次性,必须采用多类型、多途径的方式进行。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258.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1-0065-04

1 引 言

公共图书馆作为大众终身学习的场所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升公民素质等重要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队伍素质日益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文化支撑。[1]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2001―2010年10年间我国在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进行年文量、核心期刊载文量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的统计与分析,试图揭示近10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学术成果、研究主题倾向等,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题名”为检索途径,选取“公共图书馆”为检索词,时间限定在2001年至2010年。同时,为了提高检全率,选取了全部期刊;为了提高检准率,将匹配限定到精确,同时剔除那些属于通知、会议、纪要、讲话、征稿等非原发性论文,统计出共有相关论文4 813篇。

2.2 处理方法

主要借助Excel作为数据分析处理工具,采用信息计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近1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发展规律。

3 数据分析

3.1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国内对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但进入21世纪之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笔者统计到的4 813篇论文的具体年代分布见表1。

表1的统计数据表明,论文的年度发文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态势,尤其是2006年、2007年和2009年发文增长速度更为明显,平均年发文增长率为3.0%,而20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量达到972篇,约占10年间发文总量的20.2%。这说明现阶段公共图书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和农民工服务、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的服务以及公共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评估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亮点。

3.2 核心期刊载文量分析

在CNKI中以“期刊名”为检索途径,期刊范围限定在核心期刊,确定在核心期刊上刊登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1 154篇。通过对检索到的1 154篇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得出载文量较多的前10种核心期刊及占核心期刊总载文量的比例(见表2)。

表2中的数据显示,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仅在《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杂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5种期刊上刊登的数量就占在所有核心期刊上刊登论文总数量的62.1%。这5种期刊在公共图书馆研究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很重要,同时也促进公共图书馆领域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从表2还可以看出,载文量较多的前10种核心期刊均属于图书情报类专业的期刊,这说明国内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图书情报界。

3.3 主题分析

主题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有利于了解公共图书馆目前研究的现状和水平,帮助研究人员正确地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运用内容分析法,笔者对检索到的4 813篇研究论文进行微观主题分析,运用Excel处理后,将对“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分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管理、公共图书馆工作、公共图书馆功能、公共图书馆建筑(馆舍建筑标准)、公共图书馆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的思想、精神、价值以及理念)、公共图书馆运动和活动、其他类型的公共图书馆、技术应用、公共图书馆其他问题研究内容14个主题。如果从宏观角度将上述14个主题再进行分类,又可以分为下面6个方面:公共图书馆管理、公共图书馆工作、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建设、先进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等。

3.3.1 公共图书馆服务主题分析

(1)弱势群体服务主题分析。自2001年“弱势群体”作为外来词引入国内,国内图书馆界对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研究日益显著。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尚未有权威的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10类群体: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乡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体弱多病的离退休人员、孤寡老人、特困户、未成年人、伤病残人等。[2]由于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理念以及对农民、农村、外来工、农村留守儿童等的重视,笔者也将这些特殊群体归入到弱势群体当中进行统计、研究。

基于以上定义,在统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论文中,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论文共有384篇,约占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论文总数的31.3%。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机构,而弱势群体是公益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论文中关于为农民、农村、农业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论文有134篇,约占为弱势群体服务论文总数的34.9%。为身体残疾的弱势群体以及老年读者服务的论文数量分别是141篇和36篇,分别占为弱势群体服务论文总数的36.7%和9.3%。统计数据表明,为身体残疾的弱势群体服务的研究仍然是2001~2010年10年间的研究热点。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服务农村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工作,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公共图书馆倡导的服务均等化、公平化的服务理念。

(2)信息服务主题分析。[JP〗现代图书馆要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就必须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及地方形象的树立等提供直接支持,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具体地说,就是要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3]

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有162篇,占公共图书馆服务论文总数的13.2%。其中信息服务工作的论文64篇,占信息服务论文总数的43.0%。公共图书馆开展的信息服务主要有社区信息服务、政府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企业信息服务、电子信息服务、知识信息服务以及情报信息服务等。其中政府信息服务文献23篇,占信息服务文献总数的14.2%。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来说,政府信息服务是一项新业务。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自此,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这不仅使公共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有了法律依据,也成为一种法定职责。[4]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为公共图书馆开展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以及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提供了平台。

信息服务论文中关于服务理念的论文有157篇,占公共图书馆服务论文总数的40.9%,服务体系方面论文88篇,服务模式论文35篇,服务原则和理念论文34篇。数字时代,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要适应社会和用户,就必须转变服务理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公共图书馆服务还包括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均等化服务、网络服务、社区服务、有偿服务、知识服务以及情报服务等服务,相关论文分别有58篇、58篇、42篇、20篇、23篇、21篇、15篇、10篇,这些数据表明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具有多元化形式。

3.3.2 公共图书馆管理主题分析。

公共图书馆管理主要包括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主要是对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业务流程的管理,行政管理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危机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等。公共图书馆管理论文有1 147篇,其中业务管理论文有561篇,约占公共图书馆管理论文总数的48.9%;行政管理论文有586篇,约占公共图书馆管理论文总数的51.1%。

(1)业务管理主题分析。业务管理中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论文有200篇,约占业务管理论文总数的35.7%。数字化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数据库建设与开发和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等。其中关于数据库建设的论文75篇,占业务管理论文总数的13.4%。其中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文章43篇,特色数据库建设论文29篇,还有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资源门户系统构建等方面的论文3篇。统计数据表明,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面。

信息咨询的论文87篇,占业务管理论文总数的15.5%。这里的信息咨询指的是参考咨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活动之一,是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有以下几类:咨询台、网上信息查询、网络导航、特色数据库、提供二次文献、SDI(定题服务)和用户教育。随着信息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现代参考咨询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参考咨询、虚拟信息咨询和企业与政府的决策参考信息服务等内容,服务对象逐渐多元化。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服务对象和范围仍然狭窄。在国外,据2005年的文献显示,数字参考咨询已经可以为开业医生和消防队员服务等。[5]因此,国内参考咨询服务范围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业务管理研究论文中关于文献采编工作的论文有57篇,关于阅览室的论文56篇,关于流通服务的论文39篇,关于业务外包、业务统计和典藏的论文共7篇。这说明图书馆业务流程中的文献采访和编目工作仍然是图书馆的业务核心。对阅览的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电子阅览室的发展、服务和管理方面。

(2)行政管理主题分析。公共图书馆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图书馆评估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92篇,约占行政管理的论文总数66.9%;规章制度建设论文122篇,约占行政管理论文总数的20.8%,均位居研究前列。

数据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近10年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研究中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图书馆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包括绩效管理、人才建设、人才培养、馆员素质和教育、馆员情绪、情商教育和管理、馆员心理健康、馆员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等。统计资料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的有258篇论文,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总数的65.8%;绩效评估论文54篇,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总数的13.8%。图书馆服务于广大读者,靠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各种服务,图书馆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绩效评估是对图书馆工作效率、技能、态度等的考评,以此达到图书馆业务效率的改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指标体系,更加重视定性与定量测评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更加重视评估体系的发展和创新。[6]

在122篇规章制度建设论文中,有关图书馆立法方面的研究论文39篇,占规章制度论文总数的32.0%,图书馆制度、标准、管理办法、条例和行业自律规则论文共计83篇。我国图书馆法的制定于2001年启动,但又于2004年中断。2008年11月18日,文化部召开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会议, 明确了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图书馆法从制定公共图书馆法做起。自此, 我国的图书馆立法工作在2004年中断以后又进入到再次启动并加快进程的阶段。因此,2001年至2008年间有关图书馆立法的研究偏少,仅有10篇。2009年1月初,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9年新年峰会在北京召开, 专题讨论、部署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事宜。之后对图书馆立法的研究普遍开展起来,2009―2010年该方面的研究论文已达29篇,占图书馆立法研究总数论文的74.4%。图书馆立法问题是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之一,立法是改变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包括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弊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7]

行政管理研究中还有公共图书馆安全、经费管理、危机管理和战略营销管理等。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和经费管理的研究有发展的趋势。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服务部门,图书馆面临着各种各样影响安全的危机因素,如近年来的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图书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图书馆做好相关工作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势在必行。[8]

4结 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公共图书馆的研究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和管理两个方面。为大众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必须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而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推动服务的改革,是图书馆向前发展的“护航船”。可以预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共图书馆服务和管理仍然是公共图书馆研究的两大核心主题。

[参考文献]

[1] 许建业.当代中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之比较[J].图书情报研究,2009(1):28―31.

[2] 于良芝,李晓新,王德恒.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1 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5.

[3] 李松妹.现代图书馆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30―131,150―151.

[4] 李国新.推进和深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0(1):1.

[5] Rockliffs,PetersonM.,MartinK.,CurtisD.. Chasing the Sun: A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Between SAHSLC(SA)and SWICE(UK)[J].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2005,22(2):117―23.

[6] 李志忠.关于图书馆的绩效评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2):2―5.

[7] 蒋永福.当前公共图书馆研究的三大问题[J].公共图书馆前沿,2009(1):20―23.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检索结果如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工商管理类论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

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

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

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

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

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

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硕士生实践基金,资助硕士生开展社会调查,这类基金项目在指导思想上也应有所侧重,主要用于有一定的学术性的项目资助,而不是社会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硕士研究生带着学术的态度去开展调查,有利于学术精神的培养和管理学研究方法知识的应用,这与本科生实践基金也有所区别。开展一项小的实证研究,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的人际资源来看,以发放3侧}一500份问卷为宜,除去其他开销,项目资助金额在10以)一20(X)元之间,视各学校的财力而定。这样的金额与硕士毕业论文调研费相当,足以支撑一项小规模的实证研究。

我校为研究生提供了研究生创新基金的机会,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或者学院的基金管理组织在审核项目的可行性时,应侧重项目的可行性和学术性,对项目实施者的毕业论文是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立专门小组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项目结项时,亦可根据情况设立若干奖项,激励学生的调研热情;对于质量较差的研究,应有相关处罚措施出台。

(三)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从严把关

硕士毕业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开题答辩期间论文指导老师要从严把关,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法上应提出较好的建议,在指导方向上以培养学生学术精神为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实证研究,从经验来看,实证类论文相比理论类论文更容易通过,在行文上规范性更强,只要认真开展,被评为优秀论文的几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证论文侧重学术性,与案例分析类论文有所区别,后者用单案例或者多案例研究来完成毕业论文,集中阐述深人剖析,对作者的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而实证类论文虽然在文献综述部分也需要很强的能力,更侧重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论文答辩期间,作为论文答辩老师对实证研究方法也要有所了解,从而能够在学生答辩过程中充分与之交流,从而给以后的学生一种信号,在实证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自身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才能妥善应付答辩。在优秀论文的选拔上,对积极探索实证研究的论文适当倾斜,也能起到比较好的信号传递作用。所以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大答辩难度,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领导应加强重视、导师应积极鼓励

领导对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应在不同的公开场合予以强调,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领导的态度能够左右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走向。一个学校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自下而上,一大批有实证热情的老师和学生纷纷专注于学术研究,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这种学术气氛的培养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传统,是一种自下而上,逐渐普及的过程;另一种模式是领导重视实证研究,积极倡导实证研究,在师资和经费上适当的考虑,从而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这种模式对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提高的促进较明显,形成良好学术氛围的周期较短,效率较高。

导师对实证研究的鼓励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有条件的导师可以在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中开展实证研究,或者采用博士带硕士开展实证研究,前提是博士具备较好的实证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对于硕士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效果明显。“l暂时没有项目的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并培养严谨的学术精神,定期听取硕士研究生的汇报,对于学生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经济上予以适当支持。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领导重视,导师鼓励的学术气氛,那么毕业生在毕业论文质童可以得到保证。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工商管理类学术论文逐渐倾向于实证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学术研究重要后备力童的研究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普遍不高,从繁荣学术研究、培养学术力量和提高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两方面考虑,迫切需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证研究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尚处于比较容易控制的阶段,本文阐述了提高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模式的四个方面,从而也能为提高博士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未雨绸缪。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检索结果如表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工商管理类论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硕士生实践基金,资助硕士生开展社会调查,这类基金项目在指导思想上也应有所侧重,主要用于有一定的学术性的项目资助,而不是社会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硕士研究生带着学术的态度去开展调查,有利于学术精神的培养和管理学研究方法知识的应用,这与本科生实践基金也有所区别。口开展一项小的实证研究,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的人际资源来看,以发放3侧}一500份问卷为宜,除去其他开销,项目资助金额在10以)一20(X)元之间,视各学校的财力而定。这样的金额与硕士毕业论文调研费相当,足以支撑一项小规模的实证研究。我校为研究生提供了研究生创新基金的机会,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或者学院的基金管理组织在审核项目的可行性时,应侧重项目的可行性和学术性,对项目实施者的毕业论文是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立专门小组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项目结项时,亦可根据情况设立若干奖项,激励学生的调研热情;对于质量较差的研究,应有相关处罚措施出台。

(三)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从严把关

硕士毕业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开题答辩期间论文指导老师要从严把关,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法上应提出较好的建议,在指导方向上以培养学生学术精神为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实证研究,从经验来看,实证类论文相比理论类论文更容易通过,在行文上规范性更强,只要认真开展,被评为优秀论文的几率更高。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证论文侧重学术性,与案例分析类论文有所区别,后者用单案例或者多案例研究来完成毕业论文,集中阐述深人剖析,对作者的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而实证类论文虽然在文献综述部分也需要很强的能力,更侧重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在论文答辩期间,作为论文答辩老师对实证研究方法也要有所了解,从而能够在学生答辩过程中充分与之交流,从而给以后的学生一种信号,在实证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自身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才能妥善应付答辩。在优秀论文的选拔上,对积极探索实证研究的论文适当倾斜,也能起到比较好的信号传递作用。所以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大答辩难度,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领导应加强重视、导师应积极鼓励

领导对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应在不同的公开场合予以强调,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领导的态度能够左右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走向。一个学校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自下而上,一大批有实证热情的老师和学生纷纷专注于学术研究,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这种学术气氛的培养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传统,是一种自下而上,逐渐普及的过程;另一种模式是领导重视实证研究,积极倡导实证研究,在师资和经费上适当的考虑,从而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这种模式对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提高的促进较明显,形成良好学术氛围的周期较短,效率较高。导师对实证研究的鼓励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有条件的导师可以在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中开展实证研究,或者采用博士带硕士开展实证研究,前提是博士具备较好的实证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对于硕士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效果明显。“l暂时没有项目的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并培养严谨的学术精神,定期听取硕士研究生的汇报,对于学生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经济上予以适当支持。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领导重视,导师鼓励的学术气氛,那么毕业生在毕业论文质童可以得到保证。

四、结论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企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企业资产管理视角,即指在企业具体活动中,管理者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所依据的往往是成本付出与回报之间的有机关系。有效的资产管理能够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对企业投资活动与经营行为进行准确的预判,从而检测出资本投资与应用的风险。就企业人力资源而言,当前在资源管理视角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人员冗杂、团体工作效率低等后果,进而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管理活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人力资源问题并探求其产生的原因,用以指导分析强化企业人力资产管理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节制人力成本,完善企业资产管理活动。

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落后

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其产生源头都来自于落后的管理理念。之所以称之为“落后”,具有两方面含义:首先是在管理活动中理念的落后。具体体现为当前在公司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相关的管理者所秉承的依就是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的看法仍然停留在肤浅的“上行下效”观念层面,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主动学习性与自主创造力,实质上是遏制了人才的逐步成长与能力的提升。其次是投资活动中理念的落后。传统的人才投资活动往往是基于成本考虑,所采用的是低成本的招聘会、内部推荐等形式,这样一方面限定了人员招聘的准入门槛,一方面又在不断缩减人员引进的渠道与范围,长期以往,尽管人员投资的成本得到了明显地控制,但是企业补充的新鲜血液其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却饱受争议,最终只能得不偿失。

(二)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即指在资产管理视角下,企业管理者并未重视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针对人力资源而制定推行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生产与经营活动中,管理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市场,认为即使准确的市场信息才是当前应当着力获取的重点。尽管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手段是降低经营成本,然而管理者片面将其理解为降低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在实践活动中也就没有制定完善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此外,企业在进行市场拓展时,往往又把中心过多地放在市场上,而没有充分利用好科学的用人策略,从而进一步恶化了人力资源地位下降的结果。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尽管企业是一所大型公司,然后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在进行相关决策研究讨论时,企业员工往往缺乏主见。习惯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个人经验与个人决策。这就从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无法在不良的企业经营环境中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差异,即使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执行问题。管理制度无法被有效地执行实施,意味着管理者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良、修正等活动,而上述活动又进一步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这说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管理活动陷入了恶性循环。

(四)员工投资的力度小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问题之中,人力资源投资问题是才能当中的重点问题,而员工投资则是人力资源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企业设置的工作内容与工作任务对员工的专业性水平和综合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对员工投资,包括人才引进投资与人才投资投资。而在实际情况中,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方面企业不愿意花大价钱来吸引众多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另一方面,在人才培训方面,企业往往采用内部交流学习的方式,没有邀请专业性讲师进行系统科学地讲解。所以,在员工投资方面所体现出的扶植力度不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群体的集体工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五)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否能够正常开展与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企业重视资产管理和管理体系建设,向管理要效益,人力成本控制和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效率改善卓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重点解决的课题。但部分企业“上智下愚”的管理梯队或是“赤贫与原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仍旧成为阻碍组织工作效率、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规划、人心涣散等现象的始末缘由,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低下终究导致了组织发展瓶颈。

二、强化企业资产管理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具体对策措施

(一)革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这一问题,管理者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革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具体来说,企业管理者首先应当敢于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切实了解当今金融社会、市场经济及其本企业发展现状等诸多信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讨企业应着意于更广阔市场与更强市场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在危机感与忧患感中充分体会到革新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其次,管理者应当主动学习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发展实情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摒除自己在传统观念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即是“上行下效”的关系这一错误理念,充分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真正重视企业员工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企业管理者在革新自我管理理念之后,应当根据从上到下的基础原则,向广大企业员工宣传科学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管理者可以通过开讲座、建立讨论组、开办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竞赛等方式,确保企业全范围内的员工都能够及时转变自身的观念,着力消除自己的依赖心理,从而强化企业所有员工的人力资源全员管理意识。

(二)制定并执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这一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当重新审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制定并执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具体来说,企业管理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时,应当将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同时放在市场和人力资源两方面,既要及时关注市场信息,又要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活动。此外,在进行具体的市场经营销售活动时,管理者还应当依据具体工作任务与工作安排,将每一个员工安置在他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员工的才能与创造力。

(三)加大对员工投资的力度

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员工投资力度不大这一问题,企业管理层应当从多方面着手,加大对员工投资的力量。具体来说,加大投资力度包括加大人才引进投资力度与加大人才培训投资力度。加大人才引进投资力度即要求管理者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不断扩大员工招纳渠道与范围,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行企业,并给予企业内部员工以自信心,显示出管理层对员工问题的关心与重视加大人才培训投资力度则要求管理者应以多种教育方式阐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念,充分利用好当前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最大限度地提高在任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四)“根治”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低下的症结

企业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不能采取就事论事的态度,而要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突破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缺位的限制。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培训,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着眼于长期利益的、任重道远的人力投资活动,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此外,组织文化和历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企业还需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激励制度,形成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发展的合理、完善、健全的激励体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激发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贡献精神。

综上所述,从资产管理的视角看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确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承载着知识、信息、技术等一切要素,因此,要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就必须顺应其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力度,企业才能在愈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局势中力挽狂澜,处于不败之地。同时,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企业管理者应当革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制定并执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并执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及其加大对员工投资的力度。只有从不同方面努力,才能真正达到劳务成本节制与人才能力最大化体现之间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

[参 考 文 献]

[1]闫杰.企业投资行为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8):135

[2]丁茂胜,张增远,杨伟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和防范策略[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HR重点项目

一、信息化概念

人力资源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HR信息软件的管理,很多公司在未统一软件系统前,内部人员信息资料缺乏共享途径,局域网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实行信息共享,但局限于资料上传的及时性以及资料保管的问题,实施效果及日常工作开展的及时性都将大打折扣。HR软件开发工作的目标是通过VPN建立了公司各分支机构的链接,拥有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硬件基础,从而搭建一个整体的数据库,构建符合公司管理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现有应用系统业务功能,驱动公司HR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消除信息孤岛;并且通过集成系统应用,实现公司HR业务需求,以及HR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适应未来公司发展对HR系统的扩展应用需求,为公司战略目标与远景达成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支撑。

二、工作步骤与目标

1.人力资源信息整理完善。HR系统开发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整合各单位人力资源信息,并通过一定方式载入软件模块,在汇总各项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要求,添加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人员岗位与职位编码等,整合人员身份及基本信息、工作简历、任职历史、薪酬资料、劳动合同信息、绩效考核历史记录、培训项目等,意求最大限度完善人力资源数据,并规范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及记录格式。

2.规范数据出入及报表功能。HR软件模块附载的相关信息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财务、OA及办公管理等其他模块有着很大联系,考虑到其他模块及整个系统的稳定,HR相关资料的进入输入及调整修改与以往做法会有很大区别。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按照一般理论,可以分为六大块:人力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这六大块都有相对独立的数据信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规范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报表体系,但是,这绝大多数的报表都需要人事工作人员手工填入或汇总。HR模块开发工作需要归类整理各类人力资源信息资料,借助软件系统的实时更新及信息共享平台,需要重新设定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报表内容,通过规范各项数据汇总格式,整合并重新设置相关报表,达到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各项数据了然于心。

3.实时分析与决策。一方面,报表功能需要倚照人力资源原始资料的完善,另一方面,生成的报表静态存在也毫无疑义,这就引申到数据及报表功能应用的第三步:分析决策。以上三个步骤可谓环环相扣,如果第一步还没有实施好,就去做第二步、第三步,打个比喻就象“没有打地基就直接盖三层楼”一样。事实上,如果一个单位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还没有网络化,还处在单机操作阶段,那么距第二个步骤“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与报表功能”就比较远了,公司人力资源信息使用人员必须熟悉系统平台的应用,并有责任、有义务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与实时更新。分析与决策的工作内容,可以按管理层级进行区分。公司领导班子、公司人力资源部及其他职能部门、各单位决策层及人事工作部门、各单位用人部门都有对人力资源信息分析决策的必要。

4.人力资源信息智能监控。智能监控在这里指的是人为设置相关标准后,人力资源系统平台在进行日常统计运作时,在相关数据触发到人为设置指标的警戒线或是其他标准线,可以按相关格式要求出具智能分析报告,报告的格式一般采取图标或其他可以让数据监控者一目了然的形式。具体的内容可以结合报表内容,不局限于劳动合同、人员结构、人才储备、人工费与收入统计、培训积分、绩效管理、岗位任职资格、人员优才计划等等。

三、管理思路

1.日常工作观念转变。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消极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表现的就是“重信息使用,轻信息管理”的日常做法;或者把HR软件系统理解为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个考核体系、建立一个薪酬系统、搭构一块培训信息录入平台等;还有些存在着追求一步到位的思想,把HR系统理解为一套大而全的“完美”软件;甚至,还有些人员认为所有人力资源信息都需要保密,而不可见光的。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充分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赋予行动上的执行动力,而有些基础数据库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或是不完善的单位,想要靠上HR软件来实现一步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

2.基础信息的完备。人力资源基础资料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档案材料、根据国家相关法规需留存备查的资料、员工管理总结、日常工作资料等,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可按如下原则整理完备:

①核心业务。信息化是为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对核心业务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六大模块进行业务纳入就非常必要。

②先进性。工作流程与数据处理信息化是为了体现计算机管理与日常人工管理相比较的先进性,如果更耗时耗人工,就无所谓先进性了。

③经验。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人力资源工作者很多有着相当丰富经验,这些员工是一笔财富,他们的工作方式对日常管理工作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如何将起日常经验化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结合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指的是可以借鉴移植已经已经信息化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例。

④可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工作不是水中月、雾中花,而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思考的一些理念、工作方法或是创新都无法在计算机软件中实现,这样只有两个选择--舍弃这个软件;不然就是迁就这个软件而暂时舍弃我们的需求(也可以在软件之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3.配套保障。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一个过程,需要很多方方面面对之进行护航保驾,以求尽善尽美。HR软件也是一个新生物,除开各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有文件制度、人员安排、计算机配置等方面配套保障。

①制度保障,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日常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约束各项数据提交及保管的格式,规范信息管理端口,并按组织架构层级分解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责任,分级设置各项管理指标,并通过目标考核盘点各阶段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任务。

②人员保障。各单位应设定专职的信息管理岗位,实时监控责任单位内的人力资源信息情况,针对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措施,并定期提交相关数据及分析报告。

③计算机配置保障。主要是指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维护方面,需要各单位对信息化工作的载体进行确认,并按需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

4.管理规范化。

①组织架构规范化。根据公司经营战略目标需要,规范各单位组织架构的设置及人员配置,切实做到定岗定员,因岗设人,同时考虑到外界影响因素,做到组织架构可弹性化,避免日常运作的经常调整变动。

②日常业务规范化。根据政府及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将人力资源工作业务分模块归类整理,明确各岗位职责与任务,使人力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套路化,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③信息数据规范化。HR系统平台是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的集成,是供各单位共享使用的载体,各自为政、依工作喜好及个人习惯建立的数据信息将逐步退出数据库系统,所有人事工作人员应该将个人日常工作保留的各项数据信息规范化,避免一人一个数据库、一人一套工作方式的现象,从而发挥HR系统集成管理的便捷与先进性,建立人力资源各大业务模块的信息管理网络,通过一定途径实现程序互通及资料关联,提高工作协助效率。

④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报表是数据信息化的产物,是指对数据的简单统计。规范各类报表,需要梳理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按一定标准对各项工作进行分类整理,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显性与隐形指标,指标按需整合公司各单位各项报表数据。

⑤分析决策规范化。人力资源信息的服务作用对象是公司和员工,对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控也要以满足组公司发展需要及员工素质提升为前提。所以,我们进行日常人力资源信息的分析决策时,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与组织及个人绩效考核指标相关联,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发展需要及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程序的分析决策体系。

四、结语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当中,我们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始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的专长、兴趣及需要,而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要素。

而且人是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的、决定性的资源。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人这一要素,为他们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当组织内的员工受到尊重时,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是组织的主人。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序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在用人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用人之长,避人这短”这是我们学人力资源管理要懂得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使我们要懂得人力资源在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力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我们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力资源问题往往牵涉文化、制度与人三个层面。

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所以我们为了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做到一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方法

由于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

3.创造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服务,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4、给予员工的福利与待遇、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

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的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

工,留住员工。5.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公司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

同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6、热爱、理解、关心员工

热爱自己的员工是经营者之本。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了>:请记住我站域名/

我们要谨记:尊重和欣赏你的员工,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做起。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如果你的真诚地赞美第一个员工,那么人就足以促使员们更加友好交往和努力工作。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1、首先我们企业应该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2、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即使生存也会面临危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

1)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还必须要满足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2)物质鼓励是基础,但不是万能的,精神鼓励是根本,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企业真正留住人才

4、我们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

在我国企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加之入世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层次,采取积极行动,减少人才流失的损失。

建立企业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适合员工发展的内部环境,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总体能力以最终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全球性企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但最终必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而且我们现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企业应该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加以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后序话:

不知不觉与老师一起上课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真的很高兴,多了一个好老师,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了一位好朋友。在你身上学了好多有关人力资源的知识,课外的知识。是你让我接触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让我接触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例如:美的空调的案例。让我接触现今高校继续就读的情况。这一个过程是很值得我回忆的。

令我收获最深的是分析美的空调的案例的时候,我作为我们组的组长,就要对这个案例负责,我尽量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应付。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采取的办法是让每一位组员去看一看美的空调的案例,然后将她们的想法告诉我,我再将她们想法好的采取,不好一起商量讨论。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有关组员,下课时还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好感动,我觉得真的每一位人都参与其中。我还深深记得我为了做powerpoint整整一个下午座在电脑旁边,为了就是做好这次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就是我代表我们这组上去发言,虽然平时我有做过主持,在公众面前发言,参加演讲比赛。但今次的感觉与前面几次是完全不同,尽管以前我们在上公选课时也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也是代表我们组员出去,但今次我更懂得为我们组员着想,因为我们今次不仅有我们班的组员,还有其它系的组员。我现在代表是我们整组的成员,代表我们这组组员的想法。而且尽管我在这次案例分析中,可以未必是最好的一组,但最后得到组员的支持,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不是她们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也不会派我上去,也不会后来对我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团体合作的精神,因为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全部人一起合作做出来远远要比人一个人做要好。这是我在今次案例分析中得好最宝贵的一点。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结束,就结束有关方面的学习,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继续去对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此,我也希望在以后,如果我有相关方面的疑难,请老师多多帮助,我也会继续与我们这组的人讨论,看一看她们的观点是怎样的。

因为如果将来有机会,我想继续深造,而人力资源是我其中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把它学好,学精。也希望老师出给一些宝贵的意见。

最后,很感谢老师在这段日子里给予我们的。

参考文献:

1、周占文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__

2、陈刚吴焕明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广东经济出版社20__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引言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地位的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多的企业为了提升竞争能力、管理能力。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引进企业实现了又一次跨越。我国国营企业也已经将战略人才管理纳入营运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积极学习借鉴外国比较成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国营企业仍然缺乏如何具体对企业战略进行匹配的模式,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理论远远大于实际, 缺乏系统,管理更是流于形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撰写关于国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这篇论文的构想。

研究国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从四个有利于说明它的研究意义。一、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组织绩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绩效问题多的难题;二、有利于企业通过绩效激发鼓励员工,提高人力资源优势;三、有利于国营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提高国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四、通过有效的战略人力资源系统的根本转变,有利于激发潜在的国营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从而提高经营绩效。这四个有利于对于国营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

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SHRM)定位于在支持企业的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职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健全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实现了管理职能和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具有指向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来说,它具有战略性、系统性、人本性、价值导向性、知识性等特征。具体的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是指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组织战略相匹配,系统性表现在将人力资源管理构建成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着重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整体思想,以便更好的组织服务,人本性,注重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对员工的态度的转变,注重与员工的沟通。价值导向性突出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价值贡献,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价值创造的重要途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性是指知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核心要素,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对象,知识性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国的各个国有企业中都陆续地拉开了有关绩效管理的序幕。一般来说,各实施情况和考评结果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目的,但经过调查不难发现,一些企业目前在绩效管理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绩效考核结果不理想。如多数绩效管理体系尚不完整,没有形成健全体系;有关绩效考评方面尚不完善,绩效考评在绩效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关执行的力度不够,其监督方面的机制相对非常薄弱。

(二)国有企业现行激励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三种,即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而现行的激励机制则是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工资激励机制,即将工资与企业经营者的行政级别联系在一起,行政级别高者工资就高;奖金激励机制,奖金为企业给职工支付的劳动报酬之外的奖励,即额外报酬;经营者持股激励机制,适用于上市公司,可以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其工作的积极性;年薪制激励机制,是以年为单位确定劳动报酬的分配方式。

(三)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其现状如下:1、培训没有整体的安排,各地方各企业都各自为政;2、培训的课程与实际需求落差较大,其内容不紧贴实际;3、其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培训时的到课率低;4、硬件建设达不到培训需求;5、培训教师不稳定。

(四)国有企业人员管理概述

有效的人员管理是保证公司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方法,国有企业的人员管理制度从公司的生产制度、企业制度、财务制度和员工制度上体现。一般方法有目标管理、例外管理、系统管理、参与管理、分权管理和漫步管理等。

(五)国有企业战略人力理念

由于全球竞争的商业环境、日趋多元化的个人需求与价值观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发展的眼光来说,人力战略理念将是一个国有企业能否继续成功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在实施人本管理,建立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培训力度,紧扣企业需求培养人力资源。

(六)国有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应当重视精神内容,轻视物质形式,不该重成本而轻人本,重技术管理而轻员工培训。更不能使得文化建设变得庸俗化、教条化,而应该重视形象塑造,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文化管理建设中,绝大多数单位是积极且有效的,他们都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并建立了一些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

(七)国有企业价值管理

由于全球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造成企业价值管理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企业价值管理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现在必须克服企业在现行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业绩考核缺陷,要把全面的价值管理作为重点,将资本价值最大化作为最终的导向,使之与国际化和市场化完全接轨,实现企业价值管理达到最优化。

四、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一)国有企业战略人力机制

人力资源是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所以,如何有利的对员工采取激励措施,就成为当今国企发展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在提高员工的素质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员工通过企业对其的激励,可以在工作过程中更加有效的了解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不断的加强学习;其次,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潜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更好的生存并发展,所以企业就必须通过大力的激励员工,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组织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战略人力制度

首先,要将国有企业的目标进行量化和具体化,并且要将企业的实际状况作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有效分解,各个部门还要根据情况拟定自己的具体目标;其次,要根据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工作规章和绩效评估标准;最后,还要进行有效的反馈。将绩效实施情况作为评判的基础,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以及不同的层面展开分析和评价,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国有企业战略人力流程

首先,人力资源部要编制相关的入职培训大纲以及人事管理制度,并上报至管理中心审批。其次,确定各个岗位的任职要求:第一,人力资源部要根据企业要求,组织各部门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及要求》,经审核和复核后由总经理批准;第二,各部门确定该部门的《岗位职责及要求》,经审核批准后备案,并归档;第三,人力资源部将审批后的《岗位职责及要求》作为招聘的主要依据;第四,要根据需要不断的更新《岗位职责及要求》。然后,进行人员招聘,各部门填写“招聘需求申请表”,通过审批后进行实施,并由人力资源部的招聘组负责人员的招聘工作。再次,进行人员的使用,根据《试用人员管理规定》对试用人员进行考核和试用。最后,决定录用人员。

(四)国有企业战略人力技术

当人力资源在20年前左右首次与技术接触时,它的用途是非常基础的,并且不具备很充足的战略意义。但此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引入了资源信息系统的概念之后,人们就尝试着将一些绩效信息通过计算机来处理。人力资源技术的三个重要的趋势是:第一,通过互联网访问主机。第二,社交网络的使用,这种社会化的媒体使员工参与工作的机会增加了不少,并且比传统的方式交流起来更加舒适。第三,使人力资源数据的可分析性比起以前增加了不少,越来越多的企业之外的人要求人力资源来判断费用以及成本,并与外包分析比较,但人力资源系统往往不能掌握足够的复杂性,因此不能很好的帮助他们做决策,更好的分析软件将会使该任务易于管理。

五、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策略

由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系统性,所以对其进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在制定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策略时,首先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保证战略制度性执行力度;接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塑造,时刻秉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对企业战略远观进行很好的规划,一方面要探索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最后,要加强企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为了更好的对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管理,完成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的,对企业现在和将来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就是必不可少的。对企业人力资源以及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行科学地规划,不仅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管理,同时可以起到极大的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更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不仅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突出表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所以国有企业一定要按照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积极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制定相应的策略,建立多样的组织机构,对岗位进行编制,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使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能够很好地进行实施。

(二)战略制度性执行力度

为了让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更加有效,就要加强战略制度性执行力度。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于制定的相关制度一定要严格的实施,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一视同仁。在执行制度烦人同时,国企不仅要改变平常凭个人印象来评价员工的业绩、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的想法,而且要避免在绩效管理中认知方面所带来的各种认知误差,和员工进行及时、真诚的交流;在员工表现优秀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起到激励其他员工的效应;在员工没有突出的业绩,或者没有完成人物的时候,在进行批评指出的同时,要调查清楚情况,并且提醒、鼓励员工积极的改进正。

(三)企业文化塑造

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中心就是以人为中心,在企业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将人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和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个人价值,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利益。如果企业以这种文化作为基础,就能够很好的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进行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四)企业战略远景规划

企业战略远景规划首先要建立激励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想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按劳分配的制度,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出员工的潜力,以更快的完成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运用各种激励方式的同时,国有企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秉着公平、实事求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等原则,多种激励机制综合应用,让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激励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成为事实。

出克要建立激励体系以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第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管理机制,与市场和行情相互照应;第二,加强对绩效的考核,让员工自己的工作业绩决定工资分配;第三,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体系,在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职工以前对企业做出的贡献。

(五)企业人员素质培养与塑造

为了培养与塑造企业人员的素质,就要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对国有企业来说,为了更加科学的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就要对人力资源工作者进行培训。在培训时,要有完整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为了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可以将员工的素质培训与其自身的考核、提升以及晋级等统一起来,尤其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让他们担负起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他们进行培训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培训的内容可以在工作中体现出来,更大的增加企业的效益,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

总结

目前我国国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阶段,结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策略。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需得到进一步探讨,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与企业绩效的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等理论研究。最后本文总结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转化为国营企业的经济绩效。(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战略[J].人力资源,2007,(49).

[2]杨飞.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问题的思考[J].海洋管理,2004

[3]郑碧娇.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4]张艳兰,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2013

[5]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析2010-09-03

[6]熊通成,曾湘泉从十七大报告看国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趋势[J]中国劳动,2008 (1)

[7]赵曙明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的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5 (3)

[8]程承坪,伍新木.竞争论!产权论与管理论的理论缺陷及其变革限度),兼论国有企业改革.改革.2004(3):12一17页

[9]程德俊,赵曙明,唐翌.企业信息结构!人力资本专用性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1):63一69页

上一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