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02-27 07:43:10

发明专利申请书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1篇

1.格式发明专利申请书

────────────────────────┬───────────

发明│①

③│

名称│

──┬─────────────────────┤(发明)

④│姓名├───────────

发├─────────────────────┤

明│地址│②

人││

──┼─────────────────────┴───────────

⑤│姓名或名称电话

├─────────────────────────────────

│邮政

申│地址

请│编码

人├─────────────────────────────────

│国籍或总部所经常居所或营业所

│在地国家名称所在地国家名称

├─────────────────────────────────

│代表姓名

──┼─────────────────────────────────

⑥│名称地址

专├─────────────────────────────────

利│专利局给出的机构所在地区

代│

理│机构代码邮政编码

机├─────────────────────────────────

构│代表人姓名登记号

──┴─────────────────────────────────

⑦已在中国政府主办或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

已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请求费用减缓

可能涉及国家重大利益

────────────────────────┬───────────

⑧申请文件清单│⑨附加文件清单

1.请求书份每份页│要求优先权声明

2.权利要求书份每份页项│优先权证明材料

3.说明书份每份页│要求提前公开声明

4.说明书附图份每份页幅│实质审查请求书

5.说明书摘要份每份页│不丧失新颖性证明

6.摘要附图份每份页幅│材料

────────────┬───────────┴─┬─────────

⑩上述以外的发明人│⑾上述以外的申请人│⑿申请人或机构

││签章

││

││年月日

────────────┴─────────────┴─────────

2.说明

专利是指国家专利机关依照《专利法》的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对某项发明

创造在《专利法》规定的期限内享有的独占实施权。

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产品、方法或者改进所提出的

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针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

新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

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取得专利权的条件是: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

实用性。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

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

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

件中。但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

新颖性:①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②在规定的学术

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③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创造性,

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

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但是,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①科学发现;

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④动物植物品种;⑤用原子

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但对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专利法》的

规定授予专利权。这是申请人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之一。

取得专利权一般要经过申请--初步审查--早期公开--请求实质审查--

进行实质审查--公告--异议--复审--批准九个步骤。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专利通常不需要经过早期公开、实质性审查阶段而直接进入公告。申请是第一步。

申请要填写申请书,交由专利机关。专利机关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经初步

审查后,即可早期公开,自申请人提交申请之日起18个月内,将申请的内容在专

利公报上予以公布,供公众自由阅览。专利局对此专利申请给予临时性保护。

专利的申请是取得专利权的先期条件。申请专利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1)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

利要求书等文件。请求书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

姓名,申请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以及其他事项。

(2)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必要的时候,应当有附图。

(3)摘要应当简要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

明书为依据,说明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以

及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等文件,并且应当写明使用该外观设计的产品及其所

属的类别。

(4)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

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起十二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在

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

际条约,或者依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5)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

内,又向专利局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申请人要求优先权

的,应当在申请的时候提出书面声明,并且在三个月内提交第一次提出的专利申请

文件的副本;未提出书面声明或者逾期未提交专利申请文件副本的,视为未要求优

先权。

(6)一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应当限于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属于

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一件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应当限于一种产品所使用的一项外观设计。用于同一类别并且成

套出售或者使用的产品的两项以上的外观设计,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申请人可

以在被授予专利权之前随时撤回其专利申请。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

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

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图片或者照片表示的范围。

(7)发明专利是指对一种从创造活动中产生的对现有技术问题的崭新的解决

方案所授予的专利。发明人对自己的发明可以依法向专利机关申请专利。因此,就

需要填写发明专利申请书。填写发明专利申请应当注意的问题有:申请发明专利,

应当提交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摘要等文件,申请文件一

式两份,允许使用复印件,但申请人或者机构签章不得复印;填写申请书必须

使用中文,外国人名、地方如无统一中文译文时应注明原文:本表填写不下时,可

以另附白纸填写,但必须与本表规格大小、质量相同,续写时,应当注明栏号;其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利权;侵权认定;特征变异

[中图分类号]D9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6-0189-04

市场上一种新的产品问世,往往假冒产品便接踵而至。假冒的技术信息被带入市场却无需向技术的拥有人或发明人支付费用,无成本或低成本使假冒产品的生产者变本加厉。耶鲁大学教授曼斯菲尔德等人(Mansfieldet al.)在研究假冒技术进入市场时发现:利用48个专利产品计算出假冒产品生产时间占专利产品生产时间的70%,假冒产品成本大约占专利产品成本的65%。曼斯菲尔德初步计算了专利信息被泄露的速度,他发现关于开发战略的专利技术信息落入了竞争对手手中只须12-18个月,而关于专利技术工艺操作方法或新专利技术特性信息泄露时间大约在1年内。为了保护新产品,特别是新专利技术,我们必须加大对专利侵权的打击力度。可是,认定专利侵权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提出发明专利侵权认定方法,即特征变异排除法,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希望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前言

任何一项专利它所具有的核心权都是“禁止权”、“垄断权”,而专利侵权就是打破垄断进入的一种违法行为,如何认定专利侵权是整个专利法的核心部分。传统的判断专利侵权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否在国家授予专利的有效时间内——时间性。专利权不具有所有权的绝对性,专利权人获得某项专利后,不会无限期地受到国家保护。在国际上发明专利保护期通常为15-20年,自授权之日起计算。我国发明专利保护期是20年,从专利申请之日起计算。

第二,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垄断性。由于专利权是一定的人所拥有的,所以侵犯权利的行为肯定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凡经专利权人许可的实施行为,如书面许可、口头许可或默示许可等都不构成侵权。我国专利法规定,如果一项发明专利权是新产品授予的,任何以经营为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专利产品必须经专利权人许可。创新方法被授予专利的,如果以经营目的使用专利方法,或者许诺销售、使用、销售进口用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就必须经专利权人许可。

第三,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营利性。侵权行为人在专利权人所具有的专利有效时间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擅自实施专利权人的排他性权利的行为。这种行为必须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即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才构成侵犯专利权行为。如为了科学研究和试验使用专利技术以及为课堂教学而使用专利技术行为则不属侵权行为。

第四,专利权的有效地域发生——地域性。由于专利权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所以行为必须发生在专利权的有效地域范围内,才能被认为侵犯专利权的有效地域,它是以专利申请国的管理范围为标准加以划定的。因此,如果一项发明创造没有在我国申请专利而在外国申请了专利,即使专利权人是中国国籍,该发明创造也不受我国法律保护。

第五,保护的范围属于专利授权范围——保全性。关于专利的保护范围,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都规定: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于解释要求,发明专利的技术特征应当在权利要求书中加以清楚并简要地表明。专利权保护范围是确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法律依据,某一行为只有侵犯了这一保护范围才构成专利侵权行为。

在构成侵权要件中,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关键。侵权行为人往往通过产品的特征变异使产品的技术方案跳出专利的保护范围。专利产品的技术特征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问题,为帮助非专业人士,特别是参与专利侵权案件审理的法律工作人员或当事人有效排除变异的专利产品技术特征,正确认定侵权,笔者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发明专利的专利侵权认定方法——特征变异排除法。

二、特征变异排除法的内涵及价值

(一)特征变异排除法的内涵

特征变异排除法是指在发明专利中找出构成完整技术方案的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或将技术方案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再分别找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将这两组技术特征按照最相类似的原则找出对应关系,并逐一排列进行比较,如果发现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存在对应关系,但是部分技术特征发生变异,如果变异技术特征存在法定排除是由,即可认定被诉侵权技术方案侵权。

这一认定方法的重点是对专利必要技术特征的判断,必要技术特征应当从专利整体的技术方案认定,如果某项被控侵权物的技术特征是实现某项专利目的、达到预设效果和功能的必要技术措施,那么它就是必要技术特征。在认定必要技术特征的时候,应当以专利权利要求书为准,参考附图及说明书,最终确定必要技术特征,不要简单地依靠权利要求进行认定。

专利权人在申请专利时必须在专利申请书中提出权利要求。对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产生一定限制作用的是记载在权利要求中的每一技术特征。权利要求中写入一个技术特征就表明该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中应当包括该技术特征。在授权之后,如果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的技术方案包括了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就构成了专利侵权。

技术特征反映在权利要求上,则表现为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根据专利实施细则第21条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有独立的权利要求,也可以有从属权利要求。就是说,一份权利要求书可以没有从属权利要求,也可以有一项或者多项从属权利要求,但至少应当有一项独立权利要求,在独立权利要求中至少应当记载该发明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从整体上反映发明的技术方案。

从属权利要求是在所引用的权利要求基础上加限定特征,其核心在于用附加技术特征来限定所引用的权利要求。其不仅记载必要技术特征,还记载附加技术特征。因此,判断是否侵犯专利权是由独立权利要求来确定的,从属权利要求是在独立权利要求基础上对专利的范围作了明确的进一步限定。专利权人将其希望得到保护的内容全部写在要求书上,这样,在审查时或者公众规避时都能明白其权利的界限。权利要求书是各国法律都承认的,是界定专利权范围的法律文件。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我国专利法规定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其中专利文献中的说明书及其附图可以用于解释专利权利要求。权利要求的依据是说明书和附图,得到说明书和附图支持的是权利要求内容。如果附图和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内容一致,专利权利要求取得了附图及说明书的支持,就说明权利要求是确切的;当专利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及说明书记载的内容有差异,说明专利要求保护的内容不能被其附图及说明书准确或清楚地反映。可见,说明书和附图对权利要求发挥支持和解释作用。

此外,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说明书及附图亦发挥一定的作用。

1 当权利要求书中的技术特征不容易理解时,为了权利要求书能够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往往可以根据说明书和附图对权利要求作出适当的限制。

2 当权利要求书中的保护范围过大时,可以根据说明书和附图对权利要求做出适当的限制,以便权利要求书能够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3 当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较小时,能够进行扩大理解,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根据说明书和附图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从宽理解的案例。对此,笔者认为虽然这种从宽解释的行为只是在诉讼中发挥作用,但是会对以后的案件发生影响,所以应当慎用。它只能用来限制权利要求,而不能扩大权利要求。

(二)特征变异排除法的价值

笔者曾经对发生在广东的50起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5.6%的被诉侵权方案与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在技术特征上完全相同,有68.2%的被诉侵权方案与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在技术特征上发生改变。采用特征变异排除法认定专利侵权,可以把复杂的专业性与法律性极强的案件简单化,易于理解和掌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下称《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依据,解决复杂的专利技术侵权问题;将零散的法律条文集中和条理化,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和明确化。它改变了以往依据法条纯粹地一一对应法律适用的做法,是专利侵权认定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是为专利侵权案件的审判人员及涉案人员提供一个规范而简洁的《专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认知平台,从而提高我国司法部门对专利侵权认定的绩效,对于专利所有者及侵权人都有一个提防及警示的作用,进而可以预防专利侵权案件的发生,减少纠纷。

三、特征变异排除法的适用

(一)实施例(或专利产品,下同)特征变异

侵权人抗辩事由为:专利实施例必要技术特征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比对不构成侵权。

这是专利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变异,我们应当适用特征变异排除法认定其侵权,即排除实施例,以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全部必要特征为依据进行侵权判断。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依据专利法规定是“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专利实施例是专利权人生产专利的产品或对发明专利的实施方式的具体举例说明,它反映的产品技术特征不一定是专利权利人在其权利要求书中要求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技术特征源于实施例没有公开在说明书的解决技术方案中更没有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有所提及,不是专利保护的有效范围。

(二)专利技术特征被部分变异

侵权人抗辩事由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某一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的某一技术特征部分相同,不构成侵权。

这是技术特征部分变异,是指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某一技术特征是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某一技术特征的部分删减,这一技术特征对该产品来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如我们将专利申请书中的权利要求假设为四个(其中一个可以被拆分为两个概念M与N),那末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技术特征除了包含专利申请书中的权利要求三个技术特征外,还包括第四个技术特征的部分特征M。这种类型的专利侵权行为有一定的隐蔽性,从表面上看其不符合与技术特征完全逐一对应的要求,专利权利申请人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特征逐一对应并且相同。这实质上是对专利的某一技术特征的某一部分的删减,这种经过删减变异后的没有新的技术发明与创造的侵权技术方案其技术特征涵盖在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的全面技术特征中,这是一种故意规避专利技术特征行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包含与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相同或者等同的技术特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内容,以此判断上述情况,应当认定侵权产品构成侵权。

(三)某一项或多项现有技术变异

侵权人抗辩事由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虽然具备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但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或多项技术特征,不构成侵权。

这里首先应当认定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增加的一项或多项技术特征是否为现有技术,如以现有技术使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发生特征变异,则应当认定侵权。所谓现有技术是指:专利申请日以前该技术已经出现在国内外出版物上,或该技术已经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如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的必要技术特征假设为四个特征,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或多项技术特征P等,即为4+P技术特征。无论此时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与专利技术是否相同,由于其仍具备了专利权利要求中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而且新增加部分是现有技术,这些都是在未经在先专利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也必然是对在先专利权人的侵犯,依据《解释》第十四条:应当认定被诉侵权人实施的技术属于现有技术的应当是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与现有技术方案中的相应技术特征无实质性差异或完全相同。“现有技术抗辩”在世界各国专利侵权判定中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及做法,但是在国内外的专利侵权诉讼中已得到普遍认同并应用,我国的司法实践也将其作为正式的专利侵权判定和处理原则。故此种情况也应当判定构成侵权。

(四)排除从属权利特征变异

专利侵权人抗辩事由为: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在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出现,而且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新的方法或新的用途,不应当构成侵权。

侵权人在原有专利申请书提出的权利要求基础上,发现了原专利权人未曾发现的产品新的用途,在原有方法专利方案的基础上,发现了新的原专利权人未曾发现的方法,这些新的用途和方法的技术特征完全具备了原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书中提出的技术特征。这些新的用途和方法是原专利权人的从属权,根据《解释》第十三条和《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使用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中的从属权的技术特征总是完全具备在先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实施从属权利的行为如果未经在先专利权人许可,就必然是对在先专利权人的侵犯。但是,如果某项技术方案减少了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一个或几个必要技术特征,同时又利用了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中的其他技术特征,该技术方案便不构成侵权。

四、特征变异排除法的适用依据

特征变异排除法是否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是这一方法能否成立的关键,也是本文论证的重点内容。笔者经过考察发现,这种方法不仅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予以应用,而且也表明我国立法机关已经默许这种方法在我国判定专利侵权案件中的适用。下面笔者从这种认定方法的法律依据入手,探讨其合法性。

我们从特征变异排除法的内涵中看出,该方法是以判断专利申请人主张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为要件,这一命题利用假设侵权成立一定会有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与存在逐一对应关系。

(一)特征变异排除法认定专利侵权是以专利保护范围为准

侵犯专利权实质上是专利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破坏,那么特征变异排除法认定专利侵权就应当以专利保护范围为准。“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这是我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的,这说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以专利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一被诉侵权方案是否构成侵权时,要以专利权人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内容为准。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应当是专利权人申请保护的专利技术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附图及说明书只能用于解释权利要求,而不能替代专利权利要求。

(二)特征变异排除法判断专利侵权以被诉侵权产品的全部技术特征与专利保护范围的全部技术特征以字面侵权或全部技术特征覆盖即构成侵权为原则

这种原则被称为全面覆盖原则,即如果被诉侵权技术方案(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包含了全部必要技术特征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则被控侵权产品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当事人均拥有专利权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下称《批复》)第四段中明确指出:判断是否构成专利侵权,应当依据原告的专利权保护范围,审查被告制造的产品主要技术特征是否完全覆盖原告的专利保护范围,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七条:“——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包含与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相同或者等同的技术特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等等。从以上《批复》、《试行意见》或《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判断专利侵权应当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包含相同或者等同的技术特征为原则,而特征变异排除法正是在全面对比的基础上找出差异,没有“找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再将这两组技术特征按照最相类似的原则找出对应关系,并逐一排列进行比较,如果发现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存在对应关系”这一过程,就没有后边的变异判断。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利文献;著作权;专利权

中图分类号:G306.7

文献标识码:A

专利文献的著作权问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知识产权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是专利文献是否能够成为著作权的客体。争论的结果现在几乎已成定论,即专利文献属于官方的法律文件,不存在著作权问题Ⅲ。然后在实践中,又出现大量的剽窃,歪曲等非法使用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的专利说明书等文件的行为,如果全然认定专利文献不存在著作权的话,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利益不平衡,不利于保护发明创造,有违知识产权的立法本旨。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的裁判中并不一致,而且该类案件出现新的类型,使得该问题又重新被关注,笔者在此做出分析。

在我国,专利文献主要包括专利公告,专利索引,专利分类资料等等。有一个问题是专利申请文件是否属于专利文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 988年编写的《知识产权教程》定义现代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是包含已经申请或被确认为发现、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试验成果的有关资料,以及保护发明人、专利所有人及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注册证书持有人权利的有关资料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件(或其摘要)的总称”。由此可知,专利文献包括正在申请中的专利申请文件。各类专利文献,因为其法律性质不同,所以是否具有著作权也不同,下面逐一分析。

专利申请文件是申请人必须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交的各类文件,如果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则是专利请求书,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如果是外观设计,则是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图片或者照片等。专利申请文件中的专利请求书首先被排除在著作权客体外,因为它是专利局专印的表格。而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都可以是著作权客体中的文字作品,而外观设计图片或者照片则是美术作品或者摄影作品。

专利说明书是具体阐述发明创造内容的书面文件。很多专利申请被授予之后,专利说明书一般都有专利局官方汇编出版,很久以来被认为是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笔者认为国家专利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与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同。从行政法角度而言,国家机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该法律文件一经做出,可以被反复使用,包括复制,而专利局出版专利说明书是为了社会大众特别是利害关系人查阅,并不适宜复制,因为可能会被剽窃,歪曲,损害权利人的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国家专利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不是法律文件,它的功能如同字典,可以被反复查阅,但是存在著作权。认为专利文献不存在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因而认定专利文献不存在著作权。笔者认为,由于专利文献的特殊性,专利文献的著作权内容没有清晰的呈现在人面前,但是其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依然存在。笔者认为,专利权利人为取得专利权,将著作权的部分内容让渡于专利局与社会大众。首先,发表权。专利说明书一般在公告前不会向外透露,一般作为技术秘密,如果未经专利说明书作者同意而发表专利说明书,专利申请人可以提出泄露技术秘密,专利说明书作者也可以提出侵害著作权。作者向专利局申请公告其专利,使之公布于众,可以视为专利说明书的发表。其次,署名权。专利申请如果在申请中专利申请文件被引用时,应当注明是申请人的姓名。其他专利文献在被引用时,应当注明专利号,这也是形式署名权的体现。再次,保护作品完整权。笔者认为,专利权人将保护作品完整权部分让渡于专利局。专利局作为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有权保护专利文献免受被歪曲等非法引用。同时,专利权人也有权保护其专利文献完整。这是保护智力成果创造者的需要,也符合知识产权法的立法本意。最后,著作财产权。笔者认为,由于专利文献著作权依附于专利权而存在,所以专利文献的著作财产权不是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包含于专利权的财产权内。有以上分析可知,专利文献存在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

公告文献在我国主要有《发明专利公报》、《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和《外观设计专利公报》等三种周刊,笔者认为,专利公告刊物如果是国家专利局的关于专利审定方面的公告,如专利权的授予公告,终止公告,则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的法律文件,不具有著作权,如果是专利说明书等资料,则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具有著作权。文献专利分类资料,专利索引都是专利局为检索专利文献而制定的工具,是不具有著作权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专利文献除专利分类资料、专利索引,专利申请书等之外,一般存在著作权。那么专利文献著作权与专利权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专利文献是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的附属材料,所以专利文献著作权附属于专利权存在。专利文献著作权与专利权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应当认为是利与从权利的关系,专利权转让时,专利文献著作权应当一并转让。但是专利文献著作权并不是专利权的衍生权利,因为专利文献著作权可以独立存在,如专利申请未被批准时,申请人没有取得专利权,但是申请人可以取得专利说明书的著作权;专利权因没有缴纳费用等事项终止、被撤销后,专利文献著作权并不当然灭失。等等。

由专利权与专利文献著作权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以下侵权类型:第一种,假冒他人专利,又剽窃专利文献的,根据专利权与专利文献著作权的主从关系,这种行为应当只以侵犯专利权论处,而不宜另行论处侵犯著作权。第二种,没有侵犯他人专利权,但是有剽窃专利文献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前不久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知产庭受理的要求确认《宽槽形多晶硅连栅晶体管》发明专利说明书著作权的案件便是属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当确认专利文献的著作权。第三种,冒充专利产品,又在冒充专利产品过程中剽窃专利文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当认定为既侵犯专利权,又侵犯文献著作权,但是只以侵犯专利权确定赔偿数额时,因为如前所述,专利文献著作财产权全部包含于专利权的财产部分内。

参考文献:

[1]岳亚.专利文献的著作权问题刍议.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03-22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利受审 初审 审查业务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17-02

1 专利受理及初审面临的挑战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认为:“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新形势下,知识产权既要当好“攀枝花”,又要做好“顶梁柱”。知识产权的发展与保护要与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契合、相适应,要发挥知识产权的自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随着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未来五年我国申请量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制定《专利审查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过程中,以三种专利年平均增长率15%的速度增长进行保守预测,到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将达到75万余件,三种专利的申请总量将超过250万件,分别比“十一五”末期翻了一番,分别为1.9倍和2.0倍。

随着知识产权申报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专利受理和初审阶段的工作压力也是大幅增加,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在专利受理和初审阶段存在如下几方面的挑战。

1.1 数量的挑战:专利申请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截至2013年12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受理三种专利申请237.7万件,相比“十二五”规划的250万件,已经非常接近,预计在2014年底之前,就能到达规划目标;其中,对于发明专利申请的受理量已经达到82.5万件,已经提前2年实现专利申请75万件的目标,而且,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总量比例五年来首次超过三分之一,同比增长26.3%。

另外,在2013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2万件,占全球申请总量的比重首次超过10%,在《专利合作条约》体系中跻身至第三位。

1.2 审查能力的挑战:申请量的快速增长考验着我局的审查能力

申请量的快速增长对我们的审查能力提出了挑战,据初步估计,未来2年中,我局需要审结发明专利申请将超过180万件,而三种专利申请审结量在整个“十二五”时期将超过800多万件,相比“十一五”期间审结发明专利申请均将翻两番甚至还要多。

审查工作负荷快速增长与审查人力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日益突显,按照我局“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缩短至22个月的要求,要实现审查处理能力的目标,据测算,我局的审查员缺口将至少5000人。

1.3 面临国际上审查周期缩短的挑战:世界强局审查周期目标都在缩短

包括美国专利局(USTPO)、日本特许厅、欧洲专利局,为了占有更多的世界专利市场,赢得知识产权审查的竞赛,进一步缩短审查周期已经成为赢得这个竞赛的关键。其中,美国局提出在2014年实现所有新专利申请从申请日到申请人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时间控制在平均10个月内;日本局已经在2013年将一通周期降为11个月的目标;欧洲专利局2011年便已实现将专利审查周期降至9个月。

所以,大部分专利世界强局的专利审查周期相对我国2015年实现缩短至22个月的目标,已经取得了很大的领先,为我国知识产权申请、审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 专利审查受理及初审阶段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的专利审查实践,对我国专利现有审查制度下影响审查周期、审查能力、审查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专利审查流程和业务的整体分析、数据比对,笔者认为在专利审查受理及初审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 专利申请量大,文件扫描环节需优化

在现有的受理流程中,专利局在收到申请人申请后,首先对这些资料进行扫描,实现文件的代码化,之后便交给审查员进行形式审查和合规性审查。

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电子申请文件总数1524万件,其中表格类文件的数量为 800多万件,约占需要扫描文件数量的一半多。随着专利申请量逐年的递增,同时电子申请率也逐步提高,文件扫描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对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文件扫描环节中,完成单一案件文件的扫描平均费时约十分钟,如果扫描处理结果不理想或者失败,那么这个案件需要重新由审查员重新进行处理,有的案件最长需延长几天时间才能完成扫描,这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个案的审查周期。在实际审查中,由于操作或原件质量等原因,造成请求文件扫描失败现象不是个案,而是常常发生,占用审查员大量时间进行处理,极大地影响了审查业务正常执行。

由此可见,电子申请表格类文件的扫描处理,不仅增大了审查员工作压力,占用了大量审查资源,还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审查质量的提高。

2.2 专利初审环节,一般性审查智能化不足

在初审环节,要对申请是否存在明显缺陷进行审查。主要包括:是否属于《专利法》中不授予专利权的范围;是否明显缺乏技术内容、不能构成技术方案;是否缺乏单一性;申请文件是否齐备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在初审环节,发明初步审查及三种专利法律手续事务处理,涉及到的文件种类多、数量大,审查内容广泛,事务繁杂。在这种情况下,审查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完成机械化、重复性高的工作,与发明的实质审查相比,不能发掘和发挥审查员创造性劳动。而通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些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如果能够大幅度降低,将能够大幅度降低审查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审查员提供辅助,减轻审查员的负荷。

另外,随着全国代办处业务的拓展,除初审及流程管理部和专利审查(北京)中心参与发明初审及三种专利法律手续事务处理以外,都由来自各个地区的不同人员完成此项工作。但区域分布的广泛性也随即带来大家对审查标准理解不统一、不一致的问题,这种不一致又造成所提交申请文件的千差万别,为专利实质审查产生新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审查标准、优化系统和流程等手段统一审查标准。

3 专利审查受理及初审阶段业务优化思路

要应对以上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知识产权服务国民经济、提供有利支撑的目标,就需要从业务审查模式、管理优化、信息化辅助等手段来寻找突破,而其根本则是进一步优化审查模式,梳理并细分受理和初审阶段的任务,向业务优化和流程重整“要资源、要效率、要质量”。

3.1 加强受理阶段扫描过程监控,优化受理审查阶段业务处理模式

对于受理阶段的文件扫描,要加大监控力度,完善局内软扫系统监控的功能,及时发现扫描中的异常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将异常反馈给审查员或管理员,将问题及时化解,减少审查员等待及后续审查时间。

同时,建议借助专利局现有电子申请客户端系统,加大电子申请提交力度,并尽量将各类文件的扫描和电子化过程,交由机构或者申请人完成。申请人自主完成文件的扫描后,将电子文件随申请书一并提交到专利电子申请系统,通过分散扫描压力和扫描迁移的方式,来进一步减少占用审查人员的时间,缩短案件审查周期,充分实现电子申请及各类文书的全面电子化,可以大幅减少表格类文件的扫描处理,可取消对专利请求书、中间文件、复审无效文件等67种表格的扫描。通过这种对受理环节业务处理模式的优化和变革,对于降低审查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还可以在受理环节,减少对纸质文件实现取消扫描的表格类文件包括三种专利请求书、中间文件、复审无效文件、向外申请文件、PPH文件等,共计67种。

3.2 加强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初审智能化奠定基础

在专利审查阶段,审查员目前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包括申请文件格式和内容法律合规性审查。对于申请文件格式的审查,主要是核对专利申请文件是否齐备,其格式是否符合专利撰写规定,比如:请求书中各项信息填写是否正确、齐全,是否已按规定缴纳申请费等。

对于这些数据项的审查,可以按照专利审查指南,对这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对审查项进行标准化管理,细化数据项分类,设定数据校验标准和通过审核的规则,建立标准数据想的信息化审查模型,通过计算机对接受的待审数据进行自动化初审。对于通过初审的文件来减少这些占用审查员的重复性工作。

4 结语

综合以上的问题分析和实践体验,在专利的受理、审查环节,通过对业务的优化、规则的细化和标准化处理,能够为下一步实现专利审查模式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向业务优化、标准化要效率,让审查员集中更多智力因素于案件审查质量,通过信息化建设,将专利案件审查中的一般合规性检查交给机器自动、自主完成,帮助审查员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战略性、发现性的战略性工作中去,这将是是实现我国专利审查、受理阶段业务优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 田力普.2030:我局专利审查模式的变革和展望[J].审查业务通讯,2013(10).

[2] 专利审查业务研究与实践编委会.专利审查业务研究与实践[M].中国人事出版社,ISBN:751290603X,2013.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现状;对策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018-05

Statu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or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G Sheng-yan, GENG Li-dong, OUYANG Xue-yu (Patent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Center of the Patent Offic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R.C, Beijing 100096,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treasure of five-thousand-year civilization of China, with systemic theory and reliable clinical efficacy. As the origin of TCM, China shoul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CM beyond any doubt.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as a whole is far from optimistic currently. Targeting the differences in number and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discussed the reasons and offere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ed that the work focu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should shif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t also argued that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using reasons, and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TCM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etiveness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multi-aspect and multi-department cooper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status; countermeasure

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中药专利申请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但是,专利申请数量并不能反映专利水平的全貌。在巨大申请数量背后的另一个沉重的事实是,中药申请的整体质量并不乐观[2]。专利申请质量不高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缺少技术创新,专利将无法产业化,继而无法创造预期的经济价值,而且不合适的保护范围还会阻碍正常的科技创新,导致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许多低质量申请实际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发明,该申请不能被批准,但其技术内容已被公开,公众均可检索到这些技术内容,无形中造成我国中药信息资源的惨痛流失。因此,要提高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竞争力,加

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鼓励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更要引导其把真正优质的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予以保护,以期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国知发管字〔2013〕87号)指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专利申请质量提升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鉴于此,笔者从实际审查经验出发,对当前中药专利质量现状加以分析,并就提高中药专利申请质量进行探讨。

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开发的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patent search and service system of SIPO)中的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统计,采用分类号A61K36(植物药)、A61K35/78(动物药与植物药,现已转入A61K36/00)为入口进行检索,对其结果进行逐一阅读与手工筛选,分析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比例很小,因此,本文分析的数据只包括发明)。

1.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及授权概况

2004-2013年,我国中药专利申请总量为99 926件(根据现有法律,我国专利申请在申请人没有要求公开的情况下于申请日18个月后才公开,故统计结果2013年的数据少于实际数量)。近10年来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的总体数量保持上升趋势,10年间专利申请数量翻了3倍多,期间2004-2008年申请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申请量略有下降,2009-2012年申请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4年内申请数量增加了近1倍。与迅速增长的申请数量相比,专利授权数量并未同步增长,除2012-2013年部分申请尚未授权而使数据不具备统计意义外,2005-2011年授权数量始终维持在3000件左右。见图1。

在授权率趋势方面,2004-2011年授权率呈下降趋势(见图2),这与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专利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专利意识,授权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利质量。申请量大幅上升但授权率反而下降,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专利保护意识有所提升,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也反映出中药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并未给中药的专利保护带来成比例增长,庞大专利申请的背后包含了不少低质量的申请,这些低质量申请最终以未获得专利权而结案。我国申请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停留在追求专利的绝对数量上。

1.2 申请人情况

按照申请人不同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来自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申请量基本持平,二者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和企业。其中,国内来源个人申请超过50%,企业申请仅占不到30%;而国外来源企业申请占80%。国内的个人申请数量多,说明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高,很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希望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保护,但与企业相比,个人申请往往受到资金、研究手段、专利申请水平等条件限制,其质量较低,这可能是造成我国中药专利数量很大而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见图3。

2004-2013年职务申请量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说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近几年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专利研发和专利保护,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有所提升。而个人申请量增长同样迅猛,并在2012年出现申请量的激增,这可能是导致中药申请量2012年整体增加的原因,与图1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药申请总量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质量不高的个人申请。见图4。

1.3 授权量和失效量情况

维持授权专利需要缴纳专利年费。对于无收益或无潜在收益的专利技术,专利权人并不愿长期维持,因此,专利的存活率可以很好地反映专利质量。笔者针对2005年的中药专利申请,以8年存活率作为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存活率计算公式为ζp=Sp/Bp,其中ζp表示发明专利第n年的存活率,Sp表示自申请日起第n年仍然有效的发明专利数量,Bp表示某年发明专利申请中最终获得授权的数量[3]。

从2005年中药专利8年存活率来看,国外来源的专利存活率将近90%,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差别不大,这说明绝大多数国外来源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并在授权后的较长时间占据我国市场。见图5。

与国外相比,国内不同类型申请来源的中药专利在存活率方面差异很大。个人专利的存活率仅为32%,说明大量个人申请在授权后由于缺乏潜在收益而被申请人放弃,这进一步印证了前面得出的个人申请质量不高的判断。这些专利申请既增加了专利审查工作的成本,又增加了申请人的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存活率为50%,介于个人与企业之间。原本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大量创新技术,但其专利存活率却低于企业,原因可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未将市场需求同自己的科研目的有效联系,加之与企业互动性不够,造成大量专利成果无法产业化而遭到搁置。专利实施率低,不能产生相应效益,必然导致其在专利权维护方面较为薄弱。

相比之下,企业的专利存活率高达81%,说明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不高,但质量较理想,且专利授权后能充分挖掘市场价值,并很好地维护其权利。此外,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已与国外企业基本持平,但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仅占总体数量的不到1/3。

1.4 专利申请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页数

美国《企业技术评论》援引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杜达斯的报告宣称,随着技术的发展,专利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导致说明书页数不断上升[4]。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权利要求项数是专利高价值的一致显著性指标[5]。可见,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包括附图)页数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利申请的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平均权利要求项数、说明书和附图页数分别为3项和8页,而国外来华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8项和25页。表明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和技术复杂程度与国外差距明显。

1.5 聘用专利情况

人在专利申请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我国专利行业起步较晚,人又属新兴行业,公众对人的认知程度不高[6]。是否聘用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人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不同的申请人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聘用人情况进行了统计。由图6可以看出,个人申请聘用人的比例最低(39%),企业次之(55%),高校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最高(67%)。个人聘用人比例低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专利申请经验,也未意识到专利申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能获得专利授权,加之资金有限,因而更愿意选择自行申请的方式。相比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较高,可能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大多为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有科研经费作为支持,且多年专利申请经验使高校意识到聘用人的重要性。

企业聘用专利的比例高于个人但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笔者对中药申请量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进行了粗略研究,发现企业大多在内部设立了专门负责专利事务的法律部门,因此,虽然企业专利在申请时并未聘用人,但同样为专业人士。

结合授权率分析可知,聘用专利人比例最低的个人申请的授权率同样最低,而企业和高校聘用专利人或专业人士比例较高,其专利授权率同样较高。说明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2 中药专利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专利的质量意识淡薄

当前,政府和高校在政策与评价考核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应用”的倾向。政府将专利数量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政绩加以标榜,企业以专利数量作为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或获得税费减免政策的条件,而高校以论文和专利申请的数量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标准,由此滋生出许多不以保护创新成果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专利申请。其结果是,企业为了获取国家给予企业的优惠条件而申请大量低质量专利,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申请专利时也未将市场需求与自己的科研有效联系,导致专利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些专利申请者申请专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此外,笔者在专利实质审查工作中发现,有些申请人为回避现有技术而一味追求药物“大复方”,或在复方中加入较生僻的中药组分,但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足够验证。这些申请即使最终获得授权,也会因无法产业化而缺少实际价值。

另外,许多专利申请者不了解专利申请知识,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获得高质量专利,而未意识到专利申请书撰写的重要性。这导致部分申请者撰写专利申请书较为随意,如出于保密的目的而未充分公开其技术内容,导致无法获得专利保护;不懂得在充分公开的基础上要求合理的保护,虽然最终获得授权,但因保护范围非常小,很容易被他人在生产中加以规避;另外,由于技术研发后首先选择将技术成果发表为论文或将药物上市,导致不少有益的发明因技术方案率先公开而丧失新颖性。总之,由于缺乏专利的质量意识,原本可以形成高质量专利的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应有的专利保护[7]。

2.2 技术创新水平低

专利申请质量与发明本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密切相关。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流传了很多优秀经典名方,但这些药方的作用机理、有效组分并不明确,而且不少复方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公开而失去了新颖性[7]。许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掌握着疗效优异的中药复方,但这些复方通常源于临床经验总结,仅能提供临床有效性数据,缺少系统而规范的研究和试验对比,不利于专利授权。相比之下,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研究手段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并阐明作用机制,这样的技术更容易得到国际认可,但该部分专利申请数量较少。

2.3 专利文件撰写质量差

专利申请文件是一种法律文件,其撰写需要高度的法律和技术方面的技巧,撰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技术方案能否得到授权及授权后的稳定性。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者长期专注于实验研究,对专利法不熟悉,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撰写的经验。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既懂法律又懂技术,可以从技术、经济、法律等多个角度维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弥补科研工作者对专利法不熟悉及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经验的不足。然而,当前通过国内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数量较少,既有中医药专业背景又懂专利知识的专门人才稀缺。而且,专利行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内部不够规范等问题,相当一部分申请是由对中药专利特点缺乏了解的人所撰写的。由于缺少高水平的撰写技巧,使很多原本有重要技术价值的技术缩减了其本应获得的保护范围,甚至失去专利保护。

3 对策

3.1 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意识

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宣传专利质量的重要性,使申请人充分认识到只有高质量的专利才能使创新技术最大限度实现其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还应建立奖励政策,将专利申请质量指标纳入奖励指标,对专利质量、技术价值、市场效益进行评估,评选高质量核心技术专利,提高其奖励额度。对那些为套取专利资助和奖励资金而弄虚作假的申请人应严肃惩处。

专利申请目的是获得授权,而我国目前中药专利审查的标准低,授权要求过松,会使申请人产生中药专利容易授权的假象,导致产生大量低质量申请的出现,并进一步对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国家专利审批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提升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手提升中药专利申请的审查质量,以督促申请人提升科研水平和专利申请技巧,促进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3.2 提升中药的技术创新水平

国家应积极推动中药科技研究,不仅要加大中药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激发广大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还要积极制定中药质量管理规范,通过提高行业标准,夯实中药的创新基础。中医药研究者应调整研发思路,视情况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发策略。经典名方在长期使用中失去了新颖性,建议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寻找复方中的有效成分,阐明作用机制,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从而实现对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对临床经验方,建议结合现代研究方法,用现代技术和研究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使药物获得充足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提高专利法对中药复方创造性的认可程度。而以有效成分提取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研究也要改变传统的技术含量低、制备工艺简单的现状,借助现代先进的工业技术,提高产品和配方的技术含量,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对中药的有效保护。

3.3 提高专利文件的撰写质量

学校和企业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在医药院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专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科研院所可以定期举办专利法基础知识、专利申请撰写技巧等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申请高质量专利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申请人聘用人申请专利。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提升申请质量。人协会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介绍和宣传,鼓励和引导申请人选择正确途径申请专利,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从而有效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3.4 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挂钩

高校和科研院所本应是创新技术的密集产出区域,但因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核心技术并未以专利形式得到保护,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无端浪费。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专门平台,使市场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专利情况,也使高校认识市场的需求。必要时,可通过特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配套政策刺激高校成果知识产权迅速转化为产品,从而形成科研与市场的互动。还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对高质量专利的奖励额度,鼓励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针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必要时对疗效确切的西药进行引进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将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构建中药专利研发和申请的国际市场合作平台。

4 小结

近年来,我国中药专利在研发和保护方面得到了加强,但专利(申请的)质量尚待提高。对企业而言,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可得到丰厚的回报;对国家而言,专利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则是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因素很多,提高申请质量需要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行政部门要提高全社会的专利质量意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创新技术投入;立法部门要完善专利制度;社会人士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实施专利战略;人和审查员要提高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专业技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真正实现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胡明悦,杨媛.浅谈中药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1):15-18.

[2] 李林,傅晶,张溪,等.外国企业在华中药专利申请及其申请策略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39-41.

[3] 黄庆,曹津燕,瞿卫军,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18(5):25-28.

[4] 黄鲁成,张静,吴菲菲,等.基于专利的北京动漫游戏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2,25(6):101-105.

[5] TONG X E, FRAME J D. Measuring national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with patent claims data[J]. Research Policy,1995,23:133-141.

[6] 宋铁军.一项好的发明最好请[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8):83.

[7] 宋江秀.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成效及引发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91-92.

(收稿日期:2015-03-19)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6篇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知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部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部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3)应当减少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申请及维持的费用。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论证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揭示我这国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及其原因,强调应当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项目立项、验收的评价标准、增加其在成果完成人获得利益方面的作用,减少成果知识产权化申请、维持费用。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知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部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部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3)应当减少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申请及维持的费用。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8篇

委托人:王悌,男,1938年6 月8 日生,汉族,山东省济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公司退休高级工程师,住所地: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机床一厂宿舍。

法定代表人:廖涛,该委员会副主任。

委托人:高雪,该委员会审查员。

委托人:耿博,该委员会审查员。

再审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济宁无压锅炉厂,住所地:山东省济宁市吴泰闸路42号。

法定代表人:汪和忠,该厂厂长。

委托人:冯永革,山东文思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了上述请求后即通知无效被请求人舒学章在指定期限内答复。舒学章认为本发明专利的申请日在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日之前,本发明专利的颁证日及授权公告日均是在实用新型专利8 年有效期限届满、权利终止之后,不存在两个相同专利同时有效的问题。后济宁无压锅炉厂进一步补充陈述了意见,认为其提供附件所涉的实用新型专利和本发明专利是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

济宁无压锅炉厂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第3209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在法定期限内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讼。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济宁无压锅炉厂请求宣告本案所涉发明专利无效的理由是本发明专利不符合修改前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所提交的附件是公告号为CN2097376U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从独立权利要求书所载明的内容来看,第三人舒学章在后申请的发明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只涉及上层炉排的技术特征,而其在先申请并被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涉及上、下两层炉排的技术特征。发明专利技术特征包含在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特征中,故舒学章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属于相同的发明主题,是同样的发明创造。

针对实际中发生的有关情况,原中国专利局《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对修改前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适用进行了具体规定。由于本案所涉发明专利在授权时,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期限经续展后已经届满,不存在权利人选择的问题,因此发明专利权的授予并不违反上述规定及修改前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

专利复审委员会、舒学章服从一审判决。

舒学章不服二审判决,于2002年5 月13日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主要理由是:舒学章的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专利不是同样的发明创造,两个专利在技术方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方面存在实质不同,原一、二审认定是同一专利,在认定事实上存在错误,应予撤销。

发明专利属于重复授权正确,专利复审委员会关于其审查决定未违反专利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的再审申请理由无充分证据支持。综上,原判在认定事实及适用法律方面并无不当,有关再审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再审条件。该院于2003年12月17日和2003年12月18日分别针对舒学章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2003)高行监字第8 号驳回再审申请通知书,驳回各自的再审申请。

“反烧炉排为平面波浪型布置”即达到了提高燃烧强度的预期效果。通过对两个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等对比分析,可以明显地判断出二者的预期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同样的发明创造。(3 )当事人在庭上的陈述和书记员的记录难免会有失误,不能断章取义抓住一句庭审笔录作为判案的依据,更不能套用侵权诉讼中的“禁止反悔原则”。二审庭审记录中舒学章自述“实际上是同一专利……”,原意是“二专利的关键实质部分是相同的”,发明专利只是消除了漏风的错误,改进了效果。(4 )济宁无压锅炉厂的无效请求理由是两个专利属于“相同的主题”,而现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显然“相同的主题”与“同样的发明创造”并非同一概念。因此,专利复审委员会不应当受理该无效请求。2 、本案发明专利授权不属于重复授权。(1 )二审判决认定实用新型专利到期即进入公有领域于法无据。本案即使把舒学章的两个专利归为同样的发明创造,实用新型专利在发明专利申请日前并没有公开,在发明专利申请日时不是公有技术,在实用新型专利到期时,该技术方案在发明专利授权前仍处于临时保护期,不能说已经进入公有领域。(2 )是否重复授权应

以专利法所规定的新颖性为判断标准。我国法律不限制同一发明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提出实用新型和发明两份申请,也没有限制在不同时段上对两份申请分别授权,但为了避免出现重复授权,依据《专利审查指南》的有关规定,当选择发明专利时,应放弃已经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也就是在不同时段上先后进行了两次授权,使权利不重叠,不同时存在,这是我国的一贯作法。本案发明专利授权时,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到期,不存在需要选择放弃的问题,更不存在两个专利同时存在的问题。(3 )原中国专利局《专利审查指南》和《审查指南公报》对修改前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都作了正式合法的解释,二审法院不能以学术争论观点作为判案依据。

术认定为发明申请的现有技术,而没有考虑发明申请日的最基本因素,故此才会得出发明授权是把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又赋予专利权的错误结论。这种结论与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判断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的原则相悖。3 、二审判决关于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理解存在严重错误。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没有禁止同一申请人同时或先后就同样的发明创造分别提出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申请。原中国专利局1995年9 月28日的《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的规定坚持了禁止重复授权的原则,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符合立法本意。本案由于发明专利授权时,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期限经续展后届满,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因此发明专利权的授予不违反原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解决重复授权的方式并不是当然地将授权在后的专利宣告无效,也就是说先后两次的授权行为并不是构成重复授权的充分必要条件;解决重复授权的方式是放弃其中的一项专利权,也就是说构成重复授权的标准是有效专利的共同存在。4 、该终审判决如不撤销势必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中国专利局立足国情,自《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以来一直在按照这种精神处理同一申请人同时或先后就同样的发明创造进行重复申请的情况。这种处理方式既解决

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尽早得到保护的问题,又保证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侵害。按照该公报处理的案件数以千计,如果按本案二审判决的逻辑,那些按照《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放弃了在先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取得在后申请的发明专利权的专利权人,将全都面临着发明专利权要被自己已放弃的在先的实用新型无效掉的危险。由于《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在2000年伴随专利法修改而对《专利审查指南》的修订时已被采纳,它已成为发明专利实质审查部门必须遵守的规定,还会有更多的类似本案情况的发明申请不断地被授权。

新型专利反烧炉排的结构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双层炉排反烧锅炉来说,其主燃机制是反烧炉排上反烧机制,即反烧炉排的技术特征是其实质性特征,由此理解,两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是相同的。而且发明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是取自实用新型专利,但又具有比实用新型专利宽得多的保护范围,这显然是不适当的。此外,本案一审判决认定两专利是同样的发明创造,再审申请人舒学章对该事实认定并未上诉,而且在二审庭审调查时还明确表示“我认为实际上是同一专利”,其陈述构成自认。2 、本案发明专利的授予属于重复授权。(1 )禁止重复授权原则是指在任何时候,对于一项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意味着专利局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授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能作出一次。本案专利局对于一项发明创造先后两次授予专利权,属于重复授权。(2 )把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又赋予了专利权人以专利权,对公众显然不公。本案实用新型专利于1999年2 月8 日因权利期限届满而终止后,该专利技术即进入公有领域。(3 )如果将禁止重复授权理解为“同样发明创造不能同时有两项或者两项以上处于有效状态的授权专利存在”,将导致如下法律问题:首先,不合理地延长专利独占权时间,超越和规避

专利法规定的保护期限,违反了专利法第一条所规定的立法宗旨。其次,削弱了我国专利法规定的本国优先权制度。本国优先权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申请人选择是申请发明专利还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而设立的。申请人出于利益的考虑,总想兼顾两者的优点,但他只能选择其一,申请人并不能兼收发明和实用新型两者的优点。按照现行《专利审查指南》关于同一申请人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处理规定,申请人依据该规定会得到比本国优先权更多的好处,就不会利用本国优先权制度进行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申请选择转换,使得本国优先权制度名存实亡。(3 )本案发明专利重复授权的原因系专利局审查错误造成的。在对本案发明专利进行实质审查时,专利局由于工作失误没有检索到已经授权的涉案实用新型专利文献,没有通知当事人进行选择,导致重复授权,对社会公众是不公平的。3 、舒学章再审申请的提出已经超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的2 年期限。舒学章签收二审判决书的时间是2002年4 月28日,其再审申请书打印时间为2004年6 月1 日,显然超过上述时间规定,其再审申请应予驳回。

对于舒学章在本案再审中提出济宁无压锅炉厂是以“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不应当受理本案无效宣告请求的问题,济宁无压锅炉厂答辩称,请求人陈述过程中的用词存在问题不能认为没有依据法律;专利复审委员会在本院庭审中亦说明,请求人是根据原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提出无效请求的,不能因为请求人的个别用词不准确而不予受理。

之间任择其一;如果申请人书面声明放弃其在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则可以对发明专利申请予以授权或者维持该发明专利权有效。有关的基本处理原则也被2001年和2006年的《专利审查指南》所采纳。

(一)关于涉案两个专利是否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

以专利权,而是应当根据对新颖性、创造性等其他专利授权条件的审查来决定是否授予专利权。《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以及之后的《专利审查指南》对于同样的发明创造的概念界定和判断方法逐渐清晰,现行《专利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更加明确。

就本案而言,涉案两个专利分别只有一项权利要求。按照前述的判断方法,应当通过对这两项权利要求所确定的保护范围的比较来判断两个专利是否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对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的确定,按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在使用说明书及附图解释权利要求时,不应当将仅反映在说明书及附图中而未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的技术特征读入到权利要求之中,用于限制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也不能直接以仅在说明书附图中所反映出的具体结构来限定权利要求中相应技术特征的含义。

根据涉案两个专利的权利要求,结合各自的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看出,两个专利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均涉及一种由反烧炉排(上层炉排)、正烧炉排(下层炉排)和炉体构成的双层炉排反烧锅炉,二者只是在对上下层炉排结构的限定上有所不同。发明专利要求保护的是上层炉排为平面波浪形排列的双层炉排反烧锅炉;实用新型专利要求保护的是上下层炉排均为波浪形排列的双层炉排反烧锅炉。按照前述权利要求的解释方法,在该发明专利权利要求并未对下层炉排的具体结构作出特别限定的情况下,不能仅依据说明书附图中有关下层炉排的表示来限定其具体结构,该发明专利的下层炉排不排除也可以是平面波浪形排列的炉排。由此可见,本案中发明专利在保护范围上不仅包含了实用新型专利,而且大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相对而言,可以将实用新型专利看作是发明专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实用新型专利在保护范围上完全落入了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小于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按照前述关于同样的发明创造的判断原则和方法,涉案两个专利的保护范围并不相同,二者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

需要指出的是,同样的发明创造与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案中无效请求人和一、二审法院均混淆使用了这两个概念。我国专利法在禁止重复授权问题上使用“同样的发明创造”的概念,在优先权问题上使用了“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的概念。应当说,就发明和实用新型而言,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都是指比对对象之间在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预期效果上相同。《专利审查指南》对有关概念的界定在不同时期的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实质上均体现了这一基本含义。但是基于不同的立法目的和操作需要,两个概念分别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各自的对比判断方式因比对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混同或者替换使用。优先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为同一申请人的国际或国内专利申请提供便利,将在优先权期限内提出的相同主题的在后申请看作在首次申请的申请日提出。在判断方式上,“相同主题”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是以在后申请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首次申请中的全部内容(包括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进行对比。这与新颖性的判断方式基本相同,但与同样的发明创造仅就权利要求书进行比对的方式明显不同。

在先申请并被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与其在后申请的发明专利符合上述相同主题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定义,故原审判决认定舒学章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属于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是正确的”:“舒学章在后申请的92106401.2号发明专利因与91211222.0号实用新型专利系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该院复查驳回再审申请的有关理由与一审法院相同。可见,二审法院也未对同样的发明创造与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的概念作出严格区分,亦属概念混淆。

本案无效请求人和一、二审法院虽然均混淆了同样的发明创造与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的概念,但实质上均认为涉案两个专利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专利复审委员会第3209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虽然没有明确认定涉案两个专利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但其结论却是两个专利并非共同存在,不违反禁止重复授权的法律规定。其逻辑起点实际上也是认可两个专利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否则,就无需判定是否违反禁止重复授权规定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通过对涉案两个专利的权利要求的比对,涉案两个专利并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无效请求人济宁无压锅炉厂的有关主张不能成立,一、二审法院的有关认定有误;专利复审委员会和舒学章在本案再审中提出的涉案两个专利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的意见应予支持,有关申请再审理由基本成立。

此外,当事人对判决未提出上诉不表明其对该判决认定的事实以及有关判理的当然认可。本案不能以当事人对一审判决有关涉案两个专利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的认定未提出上诉而推定当事人对该认定的承认。同时,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涉及对经法定程序形成的专利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解释和运用,不仅包括事实认定,也涉及法律适用问题。有关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必须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专利文件,而不能仅以专利权人事后的个别言辞或者误解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当然,这并不影响专利权人在行使权利时主动放弃其部分或全部权利内容。本案中舒学章在二审庭审中有关涉案两个专利“实际上是同一专利”的表述与其上诉主张明显矛盾,不能构成有效自认,其表述也不能改变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客观状态。因此,济宁无压锅炉厂有关舒学章对涉案两个专利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构成自认的答辩意见不能成立,二审法院复查驳回再审申请的有关理由亦欠妥当。

(二)关于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理解

本案涉案两个专利本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即不存在适用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前提事实。但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作法是否符合专利法上的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始终是本案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之一,一、二审判决对此也各执一辞,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

本案一审判决认为,禁止重复授权应理解为,“同样的发明创造不能同时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处于有效状态的授权专利存在”。二审判决认为,“重复授权是指同样的发明创造被授予两次专利权,基于同样的发明创造的两项专利权同时存在并不是构成重复授权的必要条件。”二审判决实际上是认为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次专利权。

利于及时保护有关发明创造,有利于他人避免重复研究和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改进创新。再次,这种作法在我国已经实际执行了十多年,如果简单地否定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涉及到众多的相关专利的效力,显然不利于对已有的专利或者专利申请的保护。

此外,如果把重复授权理解为是指同样的发明创造被授予两次专利权,也会造成专利审查与授权的实践操作困难。如在一项发明专利申请提出后公布前的时间段内,他人若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此时,如果简单地认为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次专利权,则该发明专利申请就不能被授权,这显然违背了专利授予的先申请原则;如果必须将实用新型专利无效后再授予发明专利权,也会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允许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作法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如按照《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的规定,沿用在后申请本身的申请日计算专利保护期,将可能导致对同一技术的专利保护期限变相延长。又如现行《专利审查指南》要求前一专利权自申请日起予以放弃,该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这在实际上产生了相当于前一专利权被无效的后果,将导致曾依据被放弃的专利权而行使权利行为的法律效力的确认等复杂问题,可能会造成当事人的诉累和权利保护上的实际困难。这些问题,应当通过修改有关规定和进一步明确有关规则加以解决。

在多数情况下专利权的终止会导致该技术进入公有领域,但作为一种排他权的专利权,其终止仅表明权利人不能再就该技术向他人行使该专利权,并不表示在该技术上已经不存在任何其他权利,不能得出一项专利权一旦终止有关技术就进入了公有领域的结论。如从属专利在期限届满前的终止并不意味着从属专利技术就当然进入公有领域,如果基本专利仍然有效存在,他人仍然不能自由实施该从属专利技术。在允许同一申请人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情况下,申请人应审查要求放弃一项在先的实用新型专利权时,该发明专利申请处于临时保护期,也不能认为有关技术已经进入公有领域。因此,二审判决关于“一项专利一旦权利终止,从终止日起就进入了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对该公有技术加以利用”的结论,过于武断。即使本案两个专利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则情况亦与前述分析的情形类似,只是在本案发明专利授权时,实用新型专利已经过期,按照当时的《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的操作规定,不存在由申请人选择放弃实用新型专利的可能和必要,但该发明专利申请在实用新型专利过期前已经处于临时保护期,不能认为有关技术已经进入公有领域。

造成本案实用新型专利过期后发明专利申请才授权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周期过长。从这一点上看,也不宜让申请人承担由于专利局的审查原因而造成的不利后果。同时,这也不会对社会公众造成不公。任何理性的市场经营者不仅应当认识到某一项专利权的终止并不当然意味着其可以自由使用所涉及的专利技术,而且应当能够注意到本领域所有已经公开的专利文件,而不能仅关注某一份文件即下结论并据此鲁莽行事。

专利申请人确实可以利用本国优先权制度在优先权期限内实现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转换,这与允许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作法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重合,但二者所针对的问题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如前所述在判断方式上的比对对象不同,其他一些具体条件的操作也不同,相互不能够完全替代。优先权制度主要解决在后申请使用在先申请的申请日问题,即将判断在后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时间标准提前。当申请人要求本国优先权时,作为本国优先权基础的中国首次申请,自中国在后申请提出之日起即被视为撤回。此外,优先权制度有优先权期间的限制以及在申请时即应提出要求优先权的书面声明的手续要求。

允许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主要是考虑为发明创造提供及时的专利保护。两份申请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判断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申请日;不存在前一申请被自动视为撤回的问题,而是由申请人或专利权人选择放弃其一;在后申请的提出时间以在先申请未公开为限;尚未规定申请人的声明义务。根据上述分析,济宁无压锅炉厂提出将重复授权理解为“同样发明创造不能同时有两项或者两项以上处于有效状态的授权专利存在”将会削弱我国专利法规定的本国优先权制度的主张,理由并不充分。申请人可以自由选择其认为最为有利的制度或者作法,不能因为有本国优先权制度的存在,而否定允许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这一作法存在的意义。

一、撤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2)高民终字第33号行政判决;

本案一审案件受理费和二审案件受理费各一千元,均由济宁无压锅炉厂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蒋志培

审判员王永昌

审判员郃中林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四日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技术企业;技术专利;外部资源整合

如何整合外部资源对于新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们既严重缺乏资源同时又急需大量资源来度过短暂的青春期①。但由于新企业的内在质量始终是一个存在很多争议的问题,因此外部资源持有者向新企业投资资本、时间或其他资源的决策必然是在关于新企业生存概率和财务前景的大量不确定性下做出的[1]。更为严峻的是,创业者和资源持有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新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以至于只有创业者本人掌握关于新企业拥有较好内在质量的信息[2],因为他们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最清楚其创意和机会的可行性及发展潜力。因此,资源持有者不愿将其宝贵资源投入到新企业中。对于那些试图商业化尚未经历市场考验的新技术的新企业而言,跨越与资源持有者之间的信息鸿沟显得更加迫切。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是一个成本高昂且不确定的过程,通常需要第三方的资源支持和协助。然而,识别孕育中的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和商业前景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外部人士而言[3]。虽然一些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者修补”(entrepreneurialbricolage)②重新组合手头资源来达到目的,但绝大部分创业者,即使是那些从事修补的创业者,在创建新企业时都会面临从外部资源持有者那里整合资源来启动新企业成长的必要[4].

先前研究认识到了上述困境,考察了能够影响外部资源持有者对新企业的质量和利润潜力做出有利判断的大量机制,包括创始人的能力和承诺、新企业的组织专业化程度、与利害关系者的关系质量以及与享有声誉的第三方机构的联系,如合作伙伴、风险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等[4]。stuart等[1]指出,“由于新企业的内在质量通常不能直接观测,评估者必须根据一些与新企业内在质量共变(co-vary)的可观测属性来进行评估。外部资源持有者通常也是根据新企业的可观测组织特征来估计它们取得成功的概率,进而评估它们的投资价值。”由于技术专利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新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因此技术专利作为一种可观测的组织特征很可能会提高投资者对新企业的内在质量的感知。本研究将新技术企业的质量视为受其拥有的技术专利影响的归属物[3],认为专利可以影响资源持有者对新企业质量的感知,考察了资源持有者对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决策如何受到技术专利的影响以及这种作用关系的情境依赖因素.

1 理论回顾

虽然资源持有者对新企业的投资决策取决于他们对创业者识别到的机会的吸引力的评价,但金融学、经济社会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创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大量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阻碍了投资者对新企业的价值评估并使得资源持有者和新企业之间的契约过程变得极为复杂[5].

1.1 新技术企业资源整合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由于新企业面临大量的新进入缺陷(liabilityofnewness)并且缺乏外部投资者能够用来评价其质量的信用记录,因此针对新企业的投资决策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某些类型的组织中被放大了,尤其是那些追求新技术商业化的新企业[6].

新技术企业所要开发的机会具有两个独特特征[7].

首先,机会通常是短暂易逝的,发现了机会的创业者必须在信息传达到其他人那里之前或者被技术上更加先进的机会替代之前开发机会。先前研究已经表明,那些发现机会的创业者一般缺少快速开发机会所必需的资源,如果能够获得外部资源持有者的支持,这些机会可以加快开发。然而,技术机会的第二个特征使得资源的外部整合极为困难,即创业者对机会真正价值的感知是不同于他人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资源持有者很难评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因此不愿意做出投资决策.

雪上加霜的是,新技术企业通常比其它类型的新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资助早期阶段的研发项目,而收入和利润只能等到未来才能获得。而且,新技术本身就是高度不确定的:尚未建立的市场可能会遭遇不可预期的变化、率先开发的技术经常比它们引发的其他企业做出的技术改进更容易失败,以及不可预期的缺陷使得以前承诺的研发项目偏离轨道。因此,新技术企业的质量、试图开发的潜在市场机会的规模以及企业在技术孵化早期阶段所需的投资数量和时间长短很难进行事前评估[5]。由于这些原因,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在新企业群体中显得更加突出.

因此,如何整合资源对于新技术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研究强调了能够帮助创业者整合资源的大量启动条件和创业活动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创业团队的质量、资金、地点和竞争条件、商业计划技术关联企业和机构的声誉等[4]。但迄今为止,关于外部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者如何依靠个人的社会资本来应对上述挑战。社会资本方法强调了创业者与潜在资源持有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对于资源整合的促进作用[8]。通常,社会资本的水平决定了哪个创业者会出现在风险投资家的面谈邀请函上[9]。大量证据已经表明,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创业者的成功。特别是,高社会资本可以使创业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他人的合作和信任。例如,hsu对149家初创阶段的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显示,具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创业团队将会获得较高的风险投资家价值评估。shane和stuart利用1980-1996年间成立来开发mit发明的134家企业的生命史的数据,通过事件史分析表明,那些与风险投资家拥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创业者更可能得到风险投资并且更不易失败.

但是,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个人历史成就,为资源持有者提供的是不太精确和相关的信息[10]。例如,创业者与其他机构的连带关系可以揭示他们本人在先前的情境中表现如何,但那个情境可能涉及不同的市场、技术和组织挑战。类似,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不会给新企业带来多少合法性,因为这种合法性来自于个人而不是组织层面.

因此,即使当创业者拥有较高社会资本时,资源持有者也会对新企业的质量和合法性表现出担忧。考虑到创业者社会资本对于降低新企业不确定性以及提供合法性的局限性,资源持有者可能会将其投资决策基于新企业创建以来取得的组织成就。不同于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新企业的组织成就预示着新企业在解决最初面临的市场、技术和组织挑战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由于这种组织成就很容易观察到、难以伪造并表明新企业很可能是高质量的,因此资源持有者更乐意在投资决策中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10]。例如,rao考察了1895年到1912年间美国汽车产业的“认证竞赛”,发现新企业在“认证竞赛”中获胜的累积性次数为其产品和能力“出具了证明书”。同样,在现实中,很多创业者在整合资源时会向投资者重点介绍他们已经荣获的国家、省部级奖励或者“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1.2 技术专利对资源整合的影响

由于新企业的短暂历史无法使它们在传统的绩效指标上积累长期的信用记录,因此一些创业者试图通过强调企业初步的或临时实现的成就来进行补偿,如进入测试阶段的技术、技术的突破性程度或者拥有专利的数量。其实,对高科技行业的新企业来说,一个最重要的组织成就可能就是取得的专利数量,这不仅是因为专利持有者拥有可以产生利润的发明的所有权,而且因为这意味着新企业的潜在技术能力的深度:拥有很多专利的企业更可能拥有高质量的科学和工程人员[1]。在那些创新是重要的竞争基础的产业中,企业拥有很多专利意味着创造未来技术轨道并利用外部科学进步的能力[11]。资源基础观也认为,技术能力决定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基,包括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因为它们都是有价值和难以模仿的。很明显,在高科技企业中,特别是新技术企业,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允许新企业单独商业化新技术开发成果、捕捉市场机会并形成与既有企业的差异化,由专利法保护的知识产权预示着价值创造.

按照hsu和ziedonis[3]的观点,技术专利非常符合spence对信号的最初概念化:获得成本很高,并且提供了识别和分类新企业创新能力的质量的一种机制。甚至尚未批准的专利申请也会构成这样一种信号,因为专利申请的准备工作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和时间:专利申请人必须遵循严格的指南和要求,以极其结构化的方式将技术信息编纂成一个文档[12]。然而,关于技术专利与资源整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并且主要基于新企业发展后期的资源整合活动,即面向公众权益市场的ipo[3]。例如,deeds等[13]考察了专利申请对于生物技术企业ipo的影响,发现新企业在ipo之前都会大肆宣传其获批的专利以及正在申请的专利,但实证结果却显示专利申请对于新企业的市场价值只有非常小的影响甚至没有显著影响。heeley等[14]的实证研究则显示,在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产业,技术专利提高了公众投资者对新企业的价值评估,但在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没有发现类似现象。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专利对于新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资源整合的影响。例如,mann和sager调查了专利与融资轮数、融资总额、后期阶段融资等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正向相关关系。hsu和ziedonis[3]针对半导体产业新企业的研究发现,专利申请正向影响投资者对处于创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新企业质量的感知.

hsu[15]认为,如果专利申请活动能使新企业在更加优惠的条款上获得外部资源支持或帮助它们收集优先获得杰出风险投资家的“外部财务服务”的通道,那么新技术商业化的征程将变得更加快速和富有成效。但是,我们对于专利是否有助于新企业在初期阶段的资源整合以及这种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还了解的很少。通过考察专利对新企业资源整合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特定情境下的效应,本文可以帮助新企业获得资源整合的新工具.

2 研究假设

质量信号可以广泛地定义为能够改变观察者对不可观测的变量的概率分布的信息[4],而专利恰好可以扮演新技术企业质量信号的角色。首先,专利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法律权利来防止他人在专利所宣称的领域内模仿其技术。专利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量越多,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工艺侵犯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导致其他企业进行模仿的技术空间也就会较小。结果,投资者会对新企业独享新技术利润的潜力充满信心。例如,shane的研究已经证实,创业者所掌握的新技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越广,就越容易吸引外部投资.

其次,作为专利申请的一部分,申请者需要透露与技术发明相关的细节,因此需要将新发明的运作原理的信息编纂成书面文件。由于每项专利都包括对一个技术问题的新颖的、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的详细解释[16],因此它意味着拥有专利的新企业已经清楚阐述了研发项目的潜在有用性和商业可行性,所以已经申请了专利的新企业要比那些没有申请专利的新企业在创业机会的潜力价值上具有较低的清楚阐述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降低在新企业的早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关于机会的知识将会是缄默性的[7]。而且,专利还保护企业的缄默性知识免遭机会主义伙伴的盗用———率先申请专利的申请人将会被授予专利,并获得排除其他人制作或使用发明的权利[16].

最后,专利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了有关新企业具备成功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的信息。例如,long[17]发现,专利组合能够传达企业正在进行的系列研究以及研究的进展速度。专利数量越多,说明新企业的研发进展正在有序进行并且成效卓越,提高了投资者感知到的新企业技术可信度。此外,大量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已经证实,新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成为吸引大型企业与之建立联盟关系的重要预测指标,而这种联盟关系也会改善投资者对新企业的质量感知.

虽然专利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并非所有专利都具有同等价值。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个类型,其中发明专利是专利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也是唯一具有与国际意义上专利可比性资格的专利。外观设计在国外很少称为专利,实用新型这个专利种类很多国家也不设立,与发明专利没有可比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专利2,089,286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数量分别为364,451件、988,264件和736,571件,在总量中的比例分别为17.4%、47.3%和35.3%。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发明专利对资源整合的影响.

h1:新技术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与外部资源整合效果正相关.

从上述讨论可知,当资源持有者无法掌握关于新企业的足够信息来做出关于其未来发展前景的独立判断时,会依靠新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所释放出的信号效应,但专利的信号效应会随着新企业质量的感知不确定性水平而变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投资者并不拥有足够的新企业信息来做出一个关于其未来发展前景的独立决策时,他会依靠其他与质量可能共变的变量,如技术专利的数量。结果,当存在大量关于新企业质量的不确定性时,技术专利的数量对于新企业质量评估具有强大的影响.

但是,当投资者对自己基于新企业先前的财务记录来评估新企业的质量充满信心时,就没有必要基于其发明专利的数量来推测其质量,因此技术专利的数量对资源整合就没有什么影响[1]。简单来说,技术专利的信号效应对于外部资源整合的影响是情境依赖的:对新企业质量感知的不确定性越高,发明专利数量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越大.

关于新企业质量的感知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于这样的简单事实:新企业只拥有很短的信用记录,因此不可能存在可观测的财务记录用于质量评估的任务。换句话说,资源提供者用来评估新企业质量的理想信息是不可观测的,除非等到创业者已经获得了资源、建立了一个发挥机能的组织并开始生产产品[5]。在创建初期阶段,新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产品开发的巨大技术不确定性和需求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资源持有者在评估新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时面临更高的挑战,因此专利产生的质量信号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在新企业发展后期阶段,已经开始进入正规运营,组织专业化程度较高,也开始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可能有其他投资机构介入了对其的投资,因此关于新企业质量的感知不确定性较低,发明专利对新企业质量的影响就会降低.

h2:随着投资者关于新企业质量的感知不确定性程度的降低,发明专利数量对外部资源整合效果的影响逐步降低.

3 数据和变量

3.1 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分析了一个独特的数据文档,即2006年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申请书,内容包括企业成立时的基本信息、发展历程、产品技术、市场竞争等。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根据lerner和hsu的研究,我国的创新基金属于公共风险投资项目,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私人风险投资。创新基金以技术创新项目为对象,重点支持技术第一次商品化过程,重点支持初创期企业,目的是扶持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①。由于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因此创新基金成为众多新技术企业看重的资源整合手段。同时,创新基金资助力度相对较大,每个项目在20~200万元之间,因此对于那些资源匮乏的新技术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外部资源来源.

2006年天津市申报创新基金的企业总数达278家,剔除掉那些严重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共有229家企业的创新项目最终进入到技术审查和评审程序。在这些申报企业中,成立时间从1991年到2006年不等,虽然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但平均年龄为3.13年(见表1),表明绝大部分成立时间不长。此外,由于创新基金支持的是技术创新项目,对于这些创立时间不长的企业而言,创新项目实际上就是企业主要的技术资产,因此创新项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等同新企业本身。我们最终的数据还包括天津市科委公布的创新基金评审结果以及与部分创业者的深度访谈.

3.2 变量测度

外部资源整合。我们将新技术企业能否获得天津市创新基金资助作为测度新企业资源整合的指标。这是一个虚拟变量,1代表企业获得了创新基金资助,0代表没有获得资助。目前,西方很多主流创业研究将能否获得风险投资以及能否ipo作为测度新企业绩效的主要指标,考虑到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的现状以及创业企业上市的难度,因此能否整合到公共风险投资是考量我国新企业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指标.

技术专利。我们用新企业在申请创新基金时已经获批的技术专利数量来测度新企业的技术专利,其中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三类。在创新基金申请书中,三种类型专利的数量是一个必填项.

不确定性。根据stuart等的研究,我们利用新企业的年龄来测度关于新企业质量的不确定性。年龄越小,表明新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越早,这时的信用记录非常少,所以质量评估的不确定性最高.

与先前研究一致,根据年龄大小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年龄<3年,年龄为3-7年,以及年龄>7年,均设置为虚拟变量.

控制变量。考虑到不同产业内的企业对资源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如医疗设备企业平均所需的启动资金显然会高于软件企业,同时不同产业在资源市场上具有不同的吸引力,我们选择将产业类型作为重要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三大类:软件、医疗以及化工产业,均作为虚拟变量考虑。此外,文献已经证明先前经验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变量对于资源整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将其纳入到了控制变量中,分为创业经验和工作经验两种,均为虚拟变量,“1”代表拥有先前的创业经验和工作经验.

表1、表2分别给出了上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和相关系数矩阵。从表1可以看到,能够获得天津市创新基金支持的企业占本研究总样本数的38%。从表2来看,发明专利的数量与新企业能否得到创新基金资助显著相关.

4 结果与讨论

表3是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的结果,共包括3个模型.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编号变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1资源整合010.380.492发明专利数量0150.541.343实用新型专利数量060.691.114外观设计专利数量020.030.235创业者先前管理经验010.990.116创业者先前创业经验010.260.447新企业年龄083.132.34表2 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编号123456711.0020.16**1.003-0.010.021.004-0.070.010.18**1.0050.01-0.07-0.11-0.43***1.0060.01-0.06-0.030.040.071.007-0.010.010.10-0.010.09-0.20**1.00

注:*表示p<0.10;**表示p<0.05;***表示p<0.01表3 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因变量:外部资源整合模型1模型2模型3软件产业-1.176-0.398-0.267生物医药产业1.201*0.4380.124化工产业1.5210.9670.988年龄<3年-0.296*-0.210-0.199年龄3-7年-0.0620.261-0.008年龄>7年0.2580.1980.036创业者先前工作经验0.475*0.3910.876创业者先前创业经验-0.169-0.145-0.149发明专利数量0.287*0.475*实用新型专利数量0.0310.064外观设计专利数量-0.787-0.856发明专利数量×年龄<3年1.189**发明专利数量×年龄3-7年0.292发明专利数量×年龄>7年0.144log-likelihood284.736257.322261.263pseudor-squared0.0050.0360.035

注:*表示p<0.10;**表示p<0.05模型1只纳入了控制变量和新企业在3个年龄段上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显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资源支持(β=1.201,p<0·1);新企业年龄越小,越不容易获得资金资助(β=-0.296,p<0.1);若创业者拥有先前的工作经验,则显著提高了获得外部资源支持的概率(β=0·475,p<0.1)。首先,根据美国inc.杂志对美国成长速度最快的创业企业的跟踪调查,快速成长的新企业是明显存在产业分布差异的,本研究的实证发现与此相一致。此外,从专利的角度来看,现有研究也已经证实生物制药产业的专利保护更加有效,而软件产业的企业即使申请了专利保护,竞争对手也可以绕过法律保护围绕技术专利进行新的技术发明,如ibm在个人计算机领域申请的bios专利的例子。其次,新企业的年龄越小,新进入缺陷越高,投资者对新企业风险的认识也较为显著,因此很难获得外部资源支持。最后,在先前工作经验方面,本文的研究发现是与先前研究相一致的,因为工作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掌握了有关市场、产品、资源等有价值知识,因而强化了其发现创业机会的能力。shane进一步指出,个体先前工作经验中所积累的顾客问题知识、市场服务方式知识、市场知识造就了创业者的“知识走廊”,解读出的往往是与其先前知识密切联系的机会。在先前创业经验方面,本文支持了hsu[18]的研究发现,即有创业经验并不意味着创业者能够更好地管理新企业,重要的是创业者先前创业经验的数量以及创业的成败,即资源提供者可能会考虑创业经验的具体内涵.

模型2加入了三种类型专利的数量,但只有发明专利在统计上是正向显著的(β=0.287,p<0·1)。这表明发明专利所体现的新企业技术能力水平和质量水平要明显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虽然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三种类型专利都是专利法保护的对象,都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但发明专利在传递关于新企业的质量信号时,在三个方面明显优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1)创造性高;(2)保护期长;(3)审查手续和时间更加复杂和漫长。因此,资源持有者更加重视新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h1得到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外观设计专利的β系数是负的(虽然不显著),这表明投资者可能会对拥有过多外观设计专利的新企业持有更多的负面态度,会怀疑其实际的技术能力.

模型3加入了发明专利与新企业质量不确定性的交互项。本文假定新企业质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决定了发明专利对资源持有者关于新企业质量感知的影响程度。由于资源整合效果是年龄依赖的,因此我们加入了发明专利与企业年龄的交互项来考察发明专利对资源整合的影响如何随组织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在年龄<3年时,发明专利与年龄的交互项才表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β=1.189,p<0.05);年龄为3-7年和>7年时,均不显著。这表明,拥有发明专利的技术优势取决于投资者对新企业质量的不确定性程度的感知。不确定水平越高,资源持有者越可能依靠新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来推断新企业的质量.

5 结论及启示

本文认为,技术专利是释放新企业优异内在质量这一信号的一种重要因素。但是,与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新企业的战略联盟和担保机构相比,专利作为新企业质量信号的角色尚未在现有研究中得到系统性的检验。此外,根据hsu和ziedonis[3]的研究,先前关于技术专利与资源整合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新企业后期阶段的ipo。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在新企业初期发展阶段技术专利对整合生存和成长所必需的外部资源的影响.

统计分析显示,在不确定环境中,技术专利是资源持有者评估新企业的重要依据,显著正向影响资源持有者对新企业质量的评估,可以帮助新企业整合到外部资源。由此可见,在那些影响投资者对新技术企业质量判断的因素中,新企业获批的发明专利的数量是非常关键的,是新企业整合外部资源能力强弱的关键决定因素。总体来看,我们的实证分析证实了发明专利对于新企业资源整合效果的强大影响。而且,在将产业分布、年龄分布和创业者人力资本等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后,技术专利的影响仍就存在。因此,对新技术企业而言,拥有技术专利的优势是极为重要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技术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初期阶段,唯一能够证明其价值的有形资产就是其拥有的技术,而申请了专利的技术则更为投资者所看重。在新企业发展的后期阶段,组织规范已经建立,产品和收入等其他有形产出大量出现,这时,投资者判断新企业质量的依据就会较多。因此,当不确定性较高(即新企业成立初期阶段)时,专利的信号价值尤为重要。我们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模型3中,对于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企业(意味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言,技术专利对资源整合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是与hsu和ziedonis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的.

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第10篇

“入托了。”

近来,类似的对话成了大足区五金工业园区里企业老板之间流行的问候语。

这种现象源于重庆针对中小企业推行的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模式。

发展之殇

2007年3月的一天,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

“什么?我们成了被告,说我们侵犯专利权。那原本就是属于我们的技术!”董事长王绪其拍着桌子怒吼。

原来,华浩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开了一家粉沫厂,在把华浩公司生产有色金属粉末产品的技术申请了专利后,反过来状告华浩公司侵犯他的专利权。

官司输了,华浩公司为此赔付了38万元。

“这感觉,就像自己的娃儿被别人抱起跑了不说,自己还被捅了一刀,真是身心俱损。”站在綦江区三江镇的山头上,俯瞰依三江河而建的原重庆冶炼厂整个厂区,王绪其心中不禁生出一阵悲凉。

在重庆,吃过专利亏的,并不只是华浩公司一家。

“渝企的知识产权意识曾经一度低得可怕。”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袁杰一声叹息。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企业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重生产、轻创牌。所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抢先获得专利授权的事件几乎每年都有。

2007年的侵权案,给了王绪其一个教训:企业必须重视专利保护。

然而,王绪其也有说不出的苦衷。

我国目前有超过65%的发明专利和超过80%的新产品都来自中小企业。然而,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却没有知识产权部门。

目前,企业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除了要提交申请书、专利说明书等一揽子文件外,申请的时间也得八个月至两年不等。此外,企业的知识产权要进行转让、评估时,必须找相应的中介机构操作,但目前社会上此类机构太少,且良莠不齐。对于普遍缺乏信息和专利管理人才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些情况就像一道道门槛,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谁能帮助中小企业越过这一道道门槛?

企业“入托”

2009年2月的一天,大足工业园区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

“总经理,专利申请的专业性很强,我们聘请一位员工专门从事专利的申请工作吧。”助理向总经理邓修建汇报。

“我们一年申请的专利最多几件,有时一年都没有专利可申请,要是招聘一个员工,一年成本就得多出好几万元,耗不起。”坐在靠背椅上的邓修建思考片刻后说。

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面临的问题,是重庆众多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

“企业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我们必须突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难这个瓶颈。”2011年,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的领导开始思考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此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了《中小企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指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小企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托管工作。

但是,对于重庆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说,“知识产权托管”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江浙等地中小企业较多,这些地区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托管开展得比较早,有经验,不如我们到这些地方去‘取经’。”有人建议。

随后,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相继派人到江浙、北京等地学习取经。

什么是“知识产权托管”?

“知识产权托管是指将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需求与中介机构专业化的服务相结合,中介机构在严格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接受企业委托,代办所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包括咨询、申请、维护、维权、经营等。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针对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分别提供专利与商标申请、专利信息分析、专利运营、专利侵权预警、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维权打假、战略规划、咨询培训等不同类型的托管‘套餐’。”回到重庆后,袁杰就不断向人讲解。

随后,重庆开始如法炮制,并选取九龙坡区摩托车中小企业集聚区、涪陵区金渠孵化园、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和大足区五金工业园区及四家托管服务机构进行试点。

从此,重庆正式开启“入托”。

专利布局

有了知识产权托管,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逐渐明晰起来。

“我们生产的一款甲板锯产品想申请海外专利。”重庆明友钢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友走进知识产权托管中介机构重庆前沿专利事务所所长郭云的办公室。

“这款产品不但能在国内销售,而且能够进军海外市场,因此希望在海外同步申请专利。”陈明友对郭云表明自己的想法。

“在一个国家申请一项专利,动辄需要一二十万元。如果在世界各地同时申请,对公司而言将是一笔极大的开支。你们还是先在企业进军的海外目标市场印度尼西亚申请吧。”郭云建议。

陈明友接受了托管机构给出的建议,在印尼提出专利申请。

在托管机构的帮助下,明友公司先后有九项专利获得授权,有五项专利在受理中,还有四项专利正在积极申报中。公司所有专利都已经应用到生产中,新专利的研发涉及小五金、热处理等专业领域。

明友公司还申请了知识产权海关备案。海关在对进出口货物实施监管时,一旦发现进出口货物涉嫌侵犯明友公司在海关总署备案的专利权,就会立即通知明友公司,并阻挡侵权产品出入境。

如今,陈明友在与印尼客商谈价的时候,因拥有专利许可,其价格远远高于本地生产的其他同类产品。

“有了知识产权托管后,我们将专业的业务外包给中介机构办理,企业省钱、省心、省力。”陈明友说。

知识产权托管燃起了许多中小企业的雄心壮志,这些企业有意识地开始了专利布局。

“预计到今年年底,集聚区内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将达到70%,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0%以上,集聚区内的每个工业企业至少拥有一项专利权,企业授权专利实施率达到90%以上,促进集聚区专利产品产值由去年的254.6亿元增长至350亿元,经过专利质押融资达20亿元。”袁杰颇为自豪地说。

上一篇:大学转专业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岗位调动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