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05:42:50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物 生物课效率 教学经验 多媒体课件

近几年我们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大有改观,特别是生物课的器材已基本配备齐全,再不是前几年的“一本书,一间只有几张方桌的实验室,几张旧挂图”组成的理科类学科。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跟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生物学知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实验思维”?如何使初一、二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实验教学,走出“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误区,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是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促进学生“三维”(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临的迫切问题。本人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限,讲动植物的主要类型时,很难拿出相应的标本让学生观察、鉴别,讲起来十分空洞,学生很难理解、区别。如何解决?近几年教学图片或其它图片反映动植物分类的较多,教师可以搜集;网络资源便捷,教师可在网上搜集常见的动植物,分类制成幻灯片,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再辅之以专业的比较、分析、讲解,学生会很感兴趣,也更易懂易掌握,记忆更深。

二、有效开展调查研究

一些实验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讨论研究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记忆深刻。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若遇到有四级以上营养级的生态系统,学生就很难判断中上级的动物数量的变化,因为上一级和下一级都对它有影响,但哪一级对它影响更大一些呢?我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学生按村分组去调查他们所在地的家鼠和猫的大概数量,田鼠和蛇的大概数量关系,以及近三年它们数量变化的大致情况,然后交流讨论,总结它们数量变化的动态关系,可得出他们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从而更有利于分析这类问题。

三、设计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谈到游戏,很多人以为只是玩玩乐乐,其实则不然。如讲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句简单的话,其中有一名学生面向黑板领悟黑板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用动作示意其他几名背对黑板的学生,结果这几名学生表述的不尽相同,从而证明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该教学设计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学生在游戏中激发思维,提高了理解力。学生从动手动脑的参与,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感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使其学习兴趣倍增。

四、引导学生学会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生物学中生理理论知识较难理解,学生要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相关知识。但若用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理解,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我在讲尿液和汗液的成份时,让学生回忆夏天干农活和体育运动训练后,汗衣放一天后有什么气味?家中的小便桶储存小便一天后有什么气味?与你家中用过的化肥有相同的气味吗?若是深色衣服,汗衣上会什么痕迹?小便桶储存小便时间较长后会有什么痕迹?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一结合,学生就豁然开朗。我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搞清这些东西的主要成分,学生便感到一点不难。

五、在实验课上注意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精神

团队的作用在于提高组织的绩效,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体业绩的简单之和,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是天才,但不可能是全才,所以只有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利益而紧密协作,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最终实现团队目标。在分组实验的教学中,我都要求每组选出小组长,并要求他们循环担任,让他们体验“领导”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要求每组的同学都要分担任务、各司其责、通力合作。且组长每次要详细记录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使他们不会陷入“一个演员,其他是观众”的不良局面,在分组实验中,一定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3]李玉玲,王春永.冲破大一统束缚 尽显多样性原则――解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文教资料,2005(25).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同辈导师 新生 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

近年来,为了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一种新型帮学手段“朋辈辅导员”“导生”制度在一些高校陆续推出。2011年开始,上海大学在大一新生中推行“同辈导师”制度。

同辈导师制是在以往“迎新导生”制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朋辈教育、同伴导师、同辈群体等理论,根据上海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培养特色,推出的一项工作制度。同辈导师制是上海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地帮助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在同辈导师制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

一、同辈导师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同辈导师制以同伴教育为其理论基础。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它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优点。

在实践过程中,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学长制,即通过学长对学弟、学妹进行各方面引导、帮助、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它最早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称为学长辅导制度),日本早稻田大学还将其作为一种学校的领导机制。同时,学长辅导制度在欧美高校也逐渐流行,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学长辅导制度的理念就是帮助指导新生面对大学挑战,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学长提供提高领导能力的机会。

18 世纪英国学者兰卡斯特创立了班长制度,就是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再教育其他学生。在美国,同伴导师是指那些有志于从事为新生服务的高年级学生,亦称“朋辈导师”[2]。

上海大学同辈导师制借鉴了同伴导师新生服务功能、朋辈导师的心理辅导功能、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影响功能,从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同辈导师,充分挖掘朋辈教育的资源,以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为服务对象,从新生适应、活动参与、心理素质、理想信念、目标树立、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阶梯式的指导、培养、塑造,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行自我定位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同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及效果缺失

从“新生导生制”到“同辈导师”制的探索,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互动交流,提升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发挥了大学生主体性,提升了自我教育能力;搭建了新生与辅导员的桥梁,探索出教育管理新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在选拔制度标准化、同辈导师的个体差异性化、培养监督体系化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同辈导师选拔标准不一,制度不够完善

社区学院两届的同辈导师选拔制度方法不一,标准不一。两届的同辈导师选拔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选拔组织比较分散,标准不一。没有统一的选拔组织和人员,各组织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选拔制度规范性不足,选的同辈导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其次,选拔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要求不明晰。同辈导师的选拔以主动报名为主,在报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核选拔。由于选拔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每个选拔组织标准不同,造成同一批的同辈导师选拔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对后期同辈导师工作的失效运行埋下伏笔。

(二)同辈导师的经验传授易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同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大学生活经验传授、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法传授、价值观引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个体的经验传授前提是同辈导师个体对大学的自我认知和积累。而作为学生个体的同辈导师的认知与价值内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好,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在同辈导师与新生的交往中,易将自身带有主观色彩的喜好和所谓的“攻略”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新生。新生往往对同辈导师的经验深信不疑,一旦达成价值认同,形成思维定式,就很难改变其固有思想。这样新生在学习中很可能通过所谓的“攻略”走“捷径”,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同辈导师培养机制简单,定向跟进及反馈制度不足

同辈导师选定后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同辈导师培训计划,存在匆忙“上岗”的现象。在工作要求、责任划分、沟通技巧、语言把握等方面没有完善系统的培养方案实施,一般在开学迎新生前,辅导员进行简易操作,短期培训。这种辅导员包干统筹培养的方式往往造成同辈导师对自身工作内容不清晰、同辈导师群体间工作指向不明确等缺陷。

在同辈导师服务期方面,每个辅导员不同,有的同辈导师只是迎新工作期间,完成新生适应性教育及军训导生任务;有的同辈导师则在整个秋季学期坚持同辈导师工作,在新生活动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同辈导师的服务期限没有统一规定,一般由辅导员自行把握。

无论服务期长短,对于同辈导师的定向跟进机制缺乏,没有及时反馈渠道,不利于同辈导师向辅导员系统传达新生情况,也不利于同辈导师工作效果的优化进步。

三、同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策略

上海大学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

(一)优化同辈导师选拔标准,规范选拔制度合理性

同辈导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推行同辈导师制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同辈导师的选拔工作。

首先,要明确选拔同辈导师的标准。优化选拔机制是培养优秀同辈导师的基础。同辈导师是新生入学期间的第一任“人生导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对新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严把“选拔”关。

其次,要建立规范的选拔程序。选拔可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亦可由从事学生事务的专职干部或者任课教师联名,实名推荐,经过各院( 系) 学生工作办公室审核,报学生工作处批准并正式聘任。

再次,在选拔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亲和力、群众基础。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同学思想过硬,能力很强,就是在沟通时亲和力不够,往往会给人留下老师的“帮凶”的不良印象,不仅不能起到伙伴作用,反而给管理者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到该同学的群众基础。

(二)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完善培养制度

虽然同辈导师具有学生的身份,但却承担着引导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高校育人质量的重大责任。开展持续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培训是他们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同伴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不断加深同辈导师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掌握必备的工作方法。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培训。不同专业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乃至思维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相应地设计实用和贴近实际、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提高其工作能力,增强工作实效。

最后,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多采取专题辅导式、案例分析式、难点诊断式等教学形式,根据同辈导师自身的特点,采取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及时跟进工作开展情况,建立良好的效果反馈

同辈导师大多是老生的优秀代表,大部分都能积极完成任务,与新生建立起融洽、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得到新生认可,并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指导、帮扶新生,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但也有少数同学由于自身或其他原因,工作上虎头蛇尾,由积极变消极,而此时学院对其工作的跟进力度不到,就很难及时掌握情况。因此,加强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的跟进和监督非常重要。

首先,制定同辈导师管理制度,召开工作交流会,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朋辈教育者的工作效率、个人风格、工作方式,定期做工作情况交流,将工作开展中的遇到困难、难点等问题及时讨论、总结,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对今后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在学期末进行考核总结。

其次,将同辈导师组成一个团队――同辈导师团,借助团队的平台,使同辈导师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合作共进的关系,通过必要的行动协调,发挥团队的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的效果,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每个同伴导师都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以使得每个成员感到在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起更强的工作动机。

(四)健全考核机制,调动同辈导师能动性

同辈导师制要求同伴教育者在与所指导学生的广泛交往中,协助和指导受教育者顺利开展大学学习和生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同辈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既可保障同辈导师制的顺利推行,又可激励同辈导师再接再厉,将同辈导师教育引向深入。

首先,要坚持激励的考核导向。将考核与经验总结、表彰先进相结合,激发同伴导师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考核内容上,可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作为考核重点。即要重点考核导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其次,要坚持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体性考核与差异性考核相结合,强调受教育者参与考核的广度,强化同伴导师工作过程考核的精度。在途径上来说,需要通过辅导员、新生代表、学习导师、全体同辈导师来进行集体评议。在考核形式化上,建议可以采取个人总结――同辈导师内部互评――新生评价――辅导员评价――同辈导师工作组评审的操作模式,对同辈导师进行360 度测评。

最后,要注重强调工作日志和工作总结的考核,鼓励同辈导师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在考核时间上,学校往往在新生军训结束后对同辈导师中的“军训导生”进行表彰。

【参考文献】

[1]吕姿之,高源. 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1).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方法

学习不比劳动,它既不可强制也不可硬压,靠的是个人的自觉与主动。一个人能自觉主动的去做某一件或某一项事,那就说明他(她)对这件事或者这项事有很大的兴趣。为了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也许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心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课堂教学的方法: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沃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着无可代替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创设好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首先,教师不妨从班级布置做起。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在班内布置书画板报,宣传那些生动感人的刻苦学习的成功人物故事,来感化学生;其次是不定期举行班内小组学习比赛,张贴班内优秀学生的作业,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经常为学生讲述一些名人有关学习的事迹来熏陶学生。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老方法了,但是,这些老方法激励的却是一代一代的新人。

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身边的或者是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特别是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曾经给学生讲过我们本地的明代学者李自金进京去考取功名时一段故事,他在进京赶考的途中,在一家饭店里用观察法精确的测试出饭店房屋的高度,深得饭店老板和同行们的羡慕。学生们听后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极大地提高。

2 课堂预设要精细精心

课堂教学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设定,它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具有真实性和动态生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精细还要精心。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我曾经听了一位教师的小学数学“分一分”这节课,课前老师准备了许多颜色不尽相同,大小一致,画面各异的卡片,零乱的放在各小组学生们的课桌上。课始,老师让学生们把那些零乱的卡片收起来。学生们就马上动起手来很快的把那些卡片收了起来。不过,不同小组收拾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小组整理成一摞,有的小组整理成多摞。老师分别让各小组回答是如何进行收拾整理的。有的回答是把那些零乱的卡片直接收在了一起;有的回答是按照卡片上的图片的种类收在一起的;有的回答是按照卡片的颜色收起的——从这节课来看,教学是精彩的,气氛是活跃的。老师不只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课件的色彩、图案、大小来看,都体现了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细精心的设计,给学生留下了自主的探索空间。这节课是圆满的。它圆满的来源不仅在于教者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上,也在于教者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精心的处理上。由此来看,精细精心的课堂预设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变得更精彩,把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更活跃。

3 课堂教学要和生活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极为抽象、深奥的学科,枯燥的讲解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怠慢情绪。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我们不妨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比大小”这节课时,我是这样教的:我和学生们在教室内模拟商场情形,在课桌上摆放有乒乓球、羽毛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圆珠笔、还有其他玩具等物品,并且在各个物品上具体标明其价格。要求是让学生用2元钱来自由选择购买其中的物品,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购买到与自己手中的钱数最合适的物品。选购时,有的学生选取了两个羽毛球,有的学生选取了一对乒乓球拍。还有学生边选边说:“我手里如果再多些钱,我就能得到那个玩具小汽车了。”等等。当学生们各自选取好自己的物品后,我问学生们:“在这些物品中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一件呢?”他们回答有喜欢飞机模型的,有喜欢玩具枪的,多数回答的却和他们手中所选的不相称。我又问:“为什么你们不选择你们喜欢的物品呢?”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钱不够”。有的说:“我如果再有8毛钱就能买到我喜欢的东西了”;有的说:“如果我再有2元钱就能买到一个我喜欢的那个玩具了”。学生们个个神采飞扬,设想着,回答着,比对着。

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这一节课不仅把数学融入到了生活之中,让学生运用了非智力因素自主进行比对,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现了生活数学的理念,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给学生留有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它的无处不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增添了兴趣。

4 课堂教学要善于用多媒体来辅助

新课改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当今,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表演平台”,使数学教学获得“效率高、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的效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抽象的东西改变为直观,把静态的改变为动态的,大大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轻松,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利用,让教师讲的少了,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便于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小时等于60分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5 预设作业要有层次

作业是反馈教师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慎重预设学生的课堂作业。以往的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制。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要求,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认识到作业不仅是做习题,而且要做与习题有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和培养能力的场所,作业才能真正发挥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新课堂观下与之匹配的新作业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

然而,人的天赋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同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其接受能力不会一样,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参差不等,教师在预设课堂作业时如果简易程度设置得都相同的话,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太简单了,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会产生自满情绪;太难了那些学困生会有自暴自弃的情绪。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预设课堂作业时要有层次之分,让学生选择性做作业。我曾经预设了这样的几道比大小的作业题:①比32小的一些数。34( )、1( )、30( );②和70最接近的数。80( )、50( )、100( );③爷爷今年的年龄比57大,比65小,爷爷可能是( )岁。54

( )、60( )、66( );④书包是55元,橡皮泥比书包便宜多了,橡皮泥可能是( )元。50( )、10( )、45( )

这四道小题虽然都是比较大小的题目,但是它们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层次由易到难,有很大的差别。1、2两题很容易,直接观察法就能得出答案,3小题则需要学生加以思考判断,而题4相应来说较前三题难了一些,需要学生细致的思考、推理、比对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来。有的学生很快的就能把这四道小题做出来,部分学生很快的做好了前三小题,少数学生只能做出1、2小题。尽管如此,学生们都有一种获胜的喜悦,因为他们都能把自己能做的题目做对了。如果把做对了1、2小题的认为是小胜,全做对了的是大胜的话。无论小胜还是大胜,学生们都有获得了胜利感,他们就不会对数学产生畏惧感,为下一节的数学学习做好了基础,为学习数学培养了兴趣。

几点的闲谈只是本人的拙见。总而言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课堂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生活与数学相结合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认识到数学存在的普遍性,而且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混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119-01

我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相似形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举了这样一道题:如图所示:慢慢的将电线杆竖起,如果所用力F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则电线杆竖起的过程中所用力的大小将(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同学们一看题,就大声说:“老师,这是一道物理题,应该物理老师讲。”

我笑着说:“物理老师讲是从物理角度,今天咱们解这道题,看它体现数学里面的什么知识,先看这道题在物理书上体现哪一部分知识呢?”

齐声答:“是杠杆部分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动力臂是谁?阻力臂是谁?”

答:“在这个图里OB是阻力臂,OA是动力臂。”

又问:“在这个题里阻力臂和动力臂有变化吗?”

答:“有变化。阻力臂与动力臂都减小。”

问:“动力与阻力分别是谁呢?”

答:“作用力F是动力,重力为阻力。”

问:“阻力在不变的条件下,你认为动力在这里应该选哪一项?”

下边回答“变大”“变小”“不变”“不能判断”的都有,有的同学闭口不言陷入沉思,有的看着我的脸,似乎想从我的脸上找到答案。有几个同学争吵着“变大”“不变”。

我提高了嗓子说:“不要吵,说变大的说出变大的理由,说不变的说出不变的理由,利用你学过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加以说明。向来就是理不辩不清,有谁站起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感觉OB变小变的量小一些,OA变小变的量大一些,根据杠杆原理,作用力F应该变小。”

我说:“大家认为如何?再说做题一定要有根据,不能凭感觉。用什么说明OB变小变的量小一些,OA变小变的量大一些呢?”

下面又是一阵议论。

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们学的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是不变的,这个题里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在变,没有学过。”

我点点头说“是,但是咱们现在正在学相似形,这道题出现在数学题里面,并且是在相似形部分,肯定与相似形有关系,看用相似形知识能不能解决?图里面有没有相似三角形?”

答:“有,OBD与OAC。”

问:“相似的理由是什么?”

答:“因为重力和作用力F所在的直线都垂直于地面,所以两直线平行,故OBD与OAC相似。”

问:“动力臂与阻力臂分别在两个三角形里面是什么关系?”

答:“对应边。”

问:“相似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齐声答:“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问:“那么再观察一下,该怎么解呢?”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说一下我的思路,我认为不论电线杆的质量是否均匀,其重心都可以确定,假如就是图里面的D点,这样一来OD与电线杆的长度OC都不变,那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就有OB/OD=OA/OC,得到OB/OA=OD/OC,这样在举起来的过程中,OB与OA同比例的增大或减小,再根据杠杆原理得到OB・mg=OA・F,得到OB/OA=F/mg,所以有OD/OC=F/mg为定值,重力不变,作用力F也不变。”

我示意他坐下,并让大家讨论他刚才的叙述。

一阵辩论过后,最后得到一致认同,不变。

我又接着问:“同学们做这道题有何感想?”

有的说:物理题应该出在物理里面,不应该出在数学里面;有的说:这道题出的好,即考查了数学知识,又考查了物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做一道题巩固了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最后大部分同学提议以后多做这样的题。

我说:“同学们其实不在意,我们有时做的题,就是物理方面的,比如:速度、路程、时间方面的题,在物理里面是物理题,在数学里面可以编一些应用题,本来物理与数学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是人为的把它分成两部分去学习,到将来你们长大了,有的会成为科学家,如果你去研究卫星,你要研究卫星的运动轨迹,即是物理问题又是数学问题。大体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工具,物理要用到这个工具,工具掌握好,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望你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时候,同学们都显得非常兴奋,个个跃跃欲试,我趁机又提出下面的问题:给你一把尺子,你怎样去测量一棵树、一幢建筑物的高度,以及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我又提出怎样利用相似的性质设计出一件可以方便测量圆筒的内壁直径的工具。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方法。如第一个问题,大家得出利用相似形的知识完全可以把这些问题解决。

最后,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的作用真不少。我说:数学本来源于生活,前人把他们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就变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下面做一道练习:现在有一个人,他向前伸直胳膊的长为50厘米,手里拿一把刻有厘米分化的尺子,当他站在距离一根电线杆25米的地方,把手臂向前伸直,小尺竖直,看到尺上约12个分化恰好遮住电线杆,求电线杆的高。

同学们很快利用相似形得出电线杆的高为60米。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既是一门理论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并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已成为我系经济学老师面临的一个共同教学课题。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经济学学习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课程本身来讲,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接受。它从经济学基本概念出发,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而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也使得该门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学生们普通反映学习起来很难、很吃力。本门课程经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其次,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学生基本都是90后,学习经济类科目的目的相当明显,以为学了经济学就可以为自己挣更多的钱,但面对许多的公式、图形以及原理,他们显得茫然,加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性案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往往对基础理论知识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普遍年龄小,平均为18岁至22岁,大部分都是从高中直接考入高校,社会阅历浅,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知之甚少,即使学生们接受能力较强,但辨别与创新能力不够,普遍尚未走出中学学习方式的圈子,这些都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的难度。

最后,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一般会将经济学内容压缩在一个学期,这就造成经济学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如果按照教学计划,用一学期讲完微观、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的话,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就难以两全。

二、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教育的发展表明,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适用所授学科的专业特点。对经济学教学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同时又直接参与经济实践,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优化教育模式,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更扎实、更全面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

(一)因材施教,提高内容针对性

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经贸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要学,而且诸如信息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但对于专科生来说,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在讲课时不必刻意追求体系,而是集中力量讲解学科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

(二)设疑导思,注重思维启发

从目前大一新生的学习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采用积极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有利于优秀学生的独创性及个性的发展。

当然,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繁、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灵动。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就可以先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而对于需求定理存在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装载、储存知识的口袋。

(三)理实一体,丰富课程内容

经济学是一门抽象、深奥的社会科学,其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而此课程开设对象往往是大一学生,他们由于受中学时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容易被枯燥的理论磨灭斗志,陷入一种被动地为学习而学习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只有寻找他们熟悉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起到以教带学,以学促教的良性互动作用。《经济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选取的案例既可以是经典的经济学案例,也可以是身边的具体事例。

运用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搜集案例,并且在理论章节中穿插相应的案例,比如在讲到价格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生猪肉的价格为什么突然上涨?”、“现在幼儿园的学费为什么越来越高?”在生产理论中,以经典的“三个和尚无水吃”的故事作类比。又例如在学习“机会成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可不可以用机会成本原理解释为什么不鼓励在校生谈恋爱”、“从机会成本角度看NBA球员科比不上大学是不是正确的选择”等等,通过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生活现实的密切结合,可以将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的有效工具和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正因为案例有如此大的魅力,因此,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就成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好的案例更多的是贴近生活、反映时代背景,并且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大量的本土化的案例对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讲授都会有帮助。

(四)讲练结合,促进知识巩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为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我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来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通过做习题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习题,并在每次课结束后直接把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习题让学生及时解答。通过及时的练习,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讲练的及时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能够直接通过相关题目掌握所学知识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五)授之以渔,训练专业思维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课本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掌握一定知识的技术人员,更应该是成为可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到的,还包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个人的观点,如何发展个人的决策能力和信心,并能够认识到世界是丰富的、多样化的,知识体系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和发展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教师,教一门课,不是建造有关这一科目的一个小型的现代图书室,而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自己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每一个项目的知识点讲完后,设置一定学时的讨论课,就某一问题进行现场讨论。讨论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事先布置讨论题目,论题一般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和当时社会上的热点经济问题。讨论要求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内容就专题进行准备,然后回到课程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包括搜索资料的能力、信息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

总之,《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需要老师与学生双方的有效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苓.浅谈高职经济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集体经济,2009(12).

[2]任中玉.论高职经济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0(8).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校图书馆 阅读疗法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6-01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而大一新生处在入校初期的适应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中抑郁就是普遍存在的情绪困扰。阅读疗法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集预防、发展和治疗于一体的辅助心理治疗方法,正成为图书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领域关注的热点。

一. 大学新生中抑郁情绪普遍存在

1. 环境因素。首先,大多数新生入学后,中学时期的优越感受到威胁,竞争压力增大,这种心理落差得不到及时缓解和调节,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其次,自主的学习方式,课程的专业性强,造成部分新生难以适应,自身又不能及时调整,出现畏难甚至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问题。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爱好等不同,而且独生子女数量剧增,一部分人“自我中心”观念较强,主要表现在交往沟通障碍、社交恐惧、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人际敏感等方面。

3.贫困问题。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贫富差距等原因,出现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所导致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性格内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多疑、妒忌、自暴自弃、孤僻等。

4.自我意识问题。表现在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过分的自尊或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等,常伴并随着情绪消沉、焦虑、虚荣、嫉妒、抑郁等现象。

5.情感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步成熟的时期,由于大学生涉世太浅,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太少,没有形成成熟的婚恋观,往往不能恰当处理恋爱双方、爱情与学业等各方面的关系。

6.网络问题。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聊天、玩网络游戏、网恋等。虚拟的生存方式造成了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网络依赖、逃避现实、网络道德缺失、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副作用,严重的会引发身体上的不适或疾病。

7.将来就业问题。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现实,也给新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

二. 开展阅读疗法的作用

1.振奋精神。高校图书馆的书刊,具有质量高、内容新、积极向上的特点。新生因失恋、厌学、人生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通过读书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2.排遣烦恼。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与作者的感情进行交流。从而松弛情绪, 排除烦恼,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

3.获取知识。图书馆中许多心理方面的书刊都是心理专家们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交际方面就有《 交际与口才》、《做人与处世》、《涉世之初》等书刊。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大学生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办法。

4.解除困惑。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有 90.9 % 的大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于是,图书馆便成了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到图书馆进行阅疗,不会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伤害自尊心。因此,阅读在解除性困惑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阅读疗法的局限性和优化措施

局限性:

1.阅读疗法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对确诊的抑郁症和比较严重的症状,应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同时进行阅读疗法的辅助治疗。不能夸大阅读疗法的价值,需要更合理地使用阅读疗法。

2.受适应对象限制,是否能够接受阅读疗法,受是个人阅读喜好、身体和情绪状态因素的影响。

3. 少数非常内向的学生见效慢。阅读疗法是一个互动的心理辅助治疗方法,性格非常内向的学生进入状态的过程比别人会稍长一些,因而他们的阅疗见效时间也要长一点。

4. 受学生认知水平和意志力水平限制。同样的阅读材料,同样的指导者,同样的干预流程,产生的效果会因人而异 。

优化措施:

1.在筛选阅读治疗对象时,采取自愿原则,不夸大阅读治疗的作用.

2.做好阅读治疗的前期铺垫工作,科学引入阅读治疗的材料的时间,增加阅读的吸引力。

四、阅读疗法遵循书目的配伍原则:

为新生提供对症的配伍书目,是高校图书馆员工作的难点。因为只有让患者阅读对症的文献,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样的抑郁情绪,发病原因不同,性别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阅读治疗文献也应是各不相同。

从实证研究发现,阅读疗法最常用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文学作品和一般知识类图书;二是专门指导人们解决困难的自助类图书。文献内容应该与大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既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简单;图书讨论的问题应该和大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相匹配,文献中描述的问题应该有现实根据和可行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治疗时,必须要考虑阅读者的阅读爱好、发病原因、与作者类似的坎坷经历以及书目的治疗作用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找出对症的阅读配伍书目。为读者提供对症配伍文献和书目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对解决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以便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消除抑郁困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波.阅读疗法[M].海洋出版社.2007.

[2] 陈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0

[3] 陈燕.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实践基地的运作模式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 张璇.对于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8

[5] 宫梅玲,丛中.阅读治疗抑郁障碍典型案例剖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9 395-397

作者简介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生班干部 教育培养 案例分析

作为同龄人,班干部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朝夕相处,互相了解,是上传下达,沟通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想更好地管理班级,更多地了解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班干部的作用不可估量。一个好的、有素质的班委集体,能够很好地驾驭班级、引导班级,促进班集体良性、健康地发展。所以,班委会的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班干部的培养,除了对他们进行常规性的思想政治引导、具体事务工作的指导外,对班干部培养中的难点,还必须善于抓住契机,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攻克。有时常规性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不足以引起班干部的重视,效果不大,如果善于利用各种鲜活的实例进行教育,尤其是各种经验教训,则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以下是我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对大一新生班干部进行培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以案例分析为手段,进行针对性培养

(一)正面鼓励为主,及时表扬先进个人和团队。

新生初来乍到,对环境比较陌生,新任班干部缺乏工作经验,缺乏信心,最怕工作干不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得不到同学们的信任。对此,辅导员要热诚地关心、支持和鼓励他们,对他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明确工作职责,培养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可以及时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例如,入学不久,学校要求每个班举办迎新生晚会。由于我所带的班是大班,共有120名同学(平均分为三个小班),如果只有班长一人去做工作,发现和鼓励有特长的同学参加晚会表演,恐怕会很吃力,于是他组织了三个小班长,共同去宣传和鼓励大家去参加活动,结果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很多同学踊跃报名。在班委会上,我及时表扬了班长会做工作,能够与别人配合,共同很好地完成任务。帮他总结分析:善于分配工作任务,注重团结,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班长谦虚地说,一开始也没想这么多,只是觉得班里人太多,才分配小班长一起做的,没想到效果居然这么好,真是人多力量大,以后会更加注重集体的力量的。在鼓励班长的同时,无形中也帮助班委树立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班里的两个宣传委员第一次组织有才艺的同学布置了墙报,图文并茂,图画非常美,文字很整洁,我看到后,在班会上立刻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夸他们工作认真,还大力表扬了在布置墙报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帮助的其他学生。我又对班委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给予了充分肯定,帮助班委提高了自信,树立了威信。受到了鼓励,大家都干劲十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认真,墙报越办越好,工作越做越顺畅,受到了同学的欢迎。

(二)反面教训为辅,明确是非得失。

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做事欠考虑,易冲动。在学校里,学生聚餐很常见,醉酒闹事、打架也是屡见不鲜。为了起到预防的工作,尽量减少因聚餐和喝酒而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往往反复进行教育,但是简单地说教、苦口婆心地劝说并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用实际案例来说话,就会事半功倍。

例如,某高校发生了聚餐打架事件,与该校辅导员交流、了解情况后,我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班委会,向班干部叙述了这起事件的经过。原来,临近毕业,该高校某班同学之间依依不舍,班委组织了全班同学聚餐,地点是火车站附近某自助饭店,时间是中午12点开始。结果聚到下午3点左右,饭店人员因为学生浪费饭菜而多收钱,学生不服,双方因争论而打架。叙述完毕,我让班干部们分析该校学生聚餐打架的原因。大家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学生临近毕业,情绪波动,人心浮躁;喝酒后口不择言,行为失控;火车站附近人多,环境复杂,饭店情况不明;浪费严重,并且聚餐时间太长,无组织性和纪律性,引起饭店工作人员反感。经过分析,大家纷纷表明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三思而后行,尽量不组织班级的聚餐活动,同学之间表达感情可以用更加健康的活动形式来代替;喝酒误事且坏事,学生当以学习为重,不能鼓励和助长饮酒的风气,更要杜绝酗酒;无论组织何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事先都要经过周密考虑,对时间、地点、要求等方面,都要提前做好规定,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如果发生打架事件,要尽量息事宁人,必要时报警,第一时间送伤员入院诊治。班干部们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积累了经验,学会了明辨是非,学会了应该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预防为重中之重,保证师生之间沟通顺畅,未雨绸缪。

班主任对于班级学生的状态必须要及时了解,善于发现不好的苗头,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有时,学生对于自己的事情不愿或者不敢告诉老师,有什么困惑更愿意向同学、班干部诉说,并且要求同学保密,尤其不要告诉老师。碰到这种事情,班干部左右为难:告诉老师,似乎有告密、打小报告之嫌,容易失去同学信任;而不告诉老师,又有失职之嫌。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老师也不会去探听学生的私事。但是如有违反校规校纪、法律法规之时,班干部隐瞒情况则贻害无穷。怎样向班干部进行教育,不向老师隐瞒情况,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新生班干部没有经验,不知道事情轻重,单纯地要求他们有事要汇报,效果并不好。相反,如果结合实例来进行教育的话,学生就会清楚地知道事情的利弊,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某高校发生了两名男学生打架事件,一名男生的眼睛被打伤,可是他们怕惊动老师,学校会给予处分,所以要求班干部私下解决,班干部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由于生活经验过少,虽然班干部尽心地进行了调解,打架的同学却都不满意,而受伤学生的眼睛经过几天的休养也没有好转。班干部不得已才向老师汇报。学校立刻安排受伤的学生去医院诊治,但是因为没有及时诊治,延误时机,不得不手术治疗。得知受伤学生的眼睛视力很难恢复,曾帮忙调解的班干部非常自责,后悔没有早点告诉老师。听完这个案例,班干部受到了震撼,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抓住这个时机,我对他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涉及违反纪律的情况,或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之时,班干部有责任向学校汇报,不得包庇隐瞒,以免发生更严重、无法掌控的后果。这样,他们知道了什么事可以不汇报,什么事必须汇报。同时,向他们明确了汇报途径:若有事情发生,无论何时何地,第一时间向辅导员汇报,若辅导员恰好联系不到,马上向系领导、院领导汇报。

二、可喜的培养效果

新生班干部占班级人数的10%,基本上每一个宿舍都有一名班委。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对班级工作渐渐得心应手,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学会了很多工作方法,班级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对班级工作能够定期汇报;对学生中的贫困生、残疾生、学习困难等特殊群体的思想状况能够及时汇报,共同想办法解决,为他们排忧解难;真诚地团结和帮助同学,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班风正,学风浓。因此,作为辅导员,我对于班级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做到了成竹在胸。

三、案例举例

一个周六的晚上,班长给我打来电话,说男生张华追求另一个班的女生李倩,遭到了拒绝,这两天心情不好。尤其是今天,不怎么说话,一直闷闷不乐地坐在阳台上,晚上甚至一度打开窗户坐上窗台。宿舍长连说带劝将他拉回宿舍,随后通知了班长。班长找他了解情况,他承认了心情郁闷,但他说自己没事,要求不要告诉老师。班长觉得这件事不能隐瞒,最终说服了他,给我打了电话。我马上让班长再次劝导他,随时向我汇报情况,并安排宿舍长时刻陪伴他,同时通知家长,和家长共同进行劝说。我迅速赶到了学校,见到了班长和宿舍长陪伴着的张华,他看起来已比较平静,但是情绪很低落,说话也有气无力。经过40多分钟的耐心劝说,他说想通了,不会再做傻事了。但是,他追求的那名女同学是他老乡,还是高中的同桌,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她拒绝了他,还有了男朋友,不知道他们的友谊还能不能继续。所以他提出,要和那名女同学聊聊天。我想,感情的事只能疏,不能堵,有话憋在心里反而不好。经过考虑,我让班长陪同他去,他同意了。我事先给那名女同学打了电话,她说她已知道了情况。我告诉她,目前张华情绪不稳,希望她帮忙劝解,并且应该尊重追求自己的人,她说她知道该怎么做了。后来她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聊得很愉快,以后还是好朋友。在与父母联系之后,张华很羞愧,觉得对不起父母,今后会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在同学、老师、家长多方面的开导下,他终于解开了心结。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理学;技术学科;联系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正确认识大学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对充分发挥物理课程的作用有重要意义。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联系紧密,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物理的学习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大学物理的教学更应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1 物理学与数学

物理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学科,也是大学学习中比较难的一门学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大学生学习物理学困难大多不是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上,而是不能熟练地运用微积分理论解释物理规律、概念,因此,学好高等数学是学好大学物理学的关键,从物理学和数学的关系上,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物理学不是数学,但是数学是物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可以从物理学定律建立的过程看出,物理定律的建立是以基本的实验定律或经验为依据,提出假设、定义物理模型,建立起数学符号与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经过哲学思维、逻辑推理或严密的数学推演,形成系统的物理理论并使之数学公理化、规范化,进行科学预言,再用实验来检验。例如,电磁场理论是现代通信技术基础,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这个方程的四个数学公式被认为是物理理论中最具有对称美的四个公式,历史上有很多人做过电磁学实验,获得了许多直接经验,但是,只有把这些经验总结成数学公式后,才能使理论得到升华,最终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样,万有引力定律与哪些因素有关,在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中,也有其他人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但是,只有牛顿利用自己建立的微积分知识把它变成了数学公式,也只有建立了数学公式后,才让我们能够运用它计算出人类脱离地球引力需要多大的速度。从中可以看出物理定律最终建立离不开数学知识,是数学使物理定律显得更简洁、更完美,也使物理定律变得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数学作为物理学的研究工具,它贯穿于物理定律的发现与应用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在物理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天地,学习物理学可以使数学知识不再显得空洞,学习物理学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

2 物理学与技术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由一系列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组成的知识。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和各门技术科学有很强的相关性,物理学为技术科学原理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例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理论为建筑科学、机械科学中的力学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习力学知识,为相关的专业理论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是电子科学和通信科学的理论基础。从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史来看,每个新的物理效应的发现,每个新的物理规律的得出,都会形成新的技术原理。

技术科学是在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某类技术的特殊规律,并解决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技术科学的任务是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技术运用科学及其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技术使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科学知识的应用有了直接目的,技术使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也有了直观的意义和价值,便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大学物理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理解,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多地是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中学阶段处理的物理问题大多是一些理想化的情况,这主要是学生的理解力与数学基础的原因,当遇到实际问题以后,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这时所用的工具就是微积分知识,大学物理学习就是为各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微积分知识应用方面打下一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物理模型,运用合适的数学工具进行处理。第二,大学物理教育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除了包含科学知识以外,还包含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就像穿过一个陌生的、长长的、黑暗的隧道去取东西,这隧道里面可能有危险,还有很多分支,科学家要最终取得成功,信心和毅力很重要,失败了不放弃,合理的方法、灵活的态度都是在漫长的求知过程中所必须的。这就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它们不仅仅对学生学习技术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参与其它活动也有重要作用,对学生一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作用。这些隐性的知识贯穿于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全面地学习物理知识,就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这些隐性知识的熏陶,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全面的能力。如果教学中仅仅为了学生学习技术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些更重要的知识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地位。第三,物理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意义。物理知识的建立和发展大多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服务,如:热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当时蒸汽机能源利用效率低这一难题而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电磁学理论是随着人们对电现象和磁现象的逐步认识而总结出的,理论的建立为电和磁的进一步利用打开了空间,为人类进入电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工业的发展曾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享受的飞跃,对科学技术的赞美一度曾是对科学技术的主导评价,但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全球性污染、一些物种的灭绝、人文精神的失落现在正逐步被大众所认识。许多科学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技术的进步,也会考虑技术进步对自然、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影响,许多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科学技术的和平利用上,就很好说明了科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为技术服务,还要为技术的合理运用服务。学习科学知识不仅要从理性上帮助认识科学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更培养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探索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即科学为社会服务的途径。

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物理知识学习与学生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3).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本土文化 主题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教育资源,我们试图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从家乡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中科学地筛选和归纳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主题活动,使本土文化资源与主题探究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起本土意识。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师幼整体性和谐发展;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让幼儿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范围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莲都区机关幼儿园大一班20名幼儿,其中男女各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各种材料并进行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研究,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研经验,为研究活动积累材料。

三、过程分析

1、幼儿对本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

我们面向幼儿科学地设计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表,问卷从丽水的风光、历史、人文、特产等几大方面进行测查,旨在了解幼儿对家乡的了解、熟悉程度。

2、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1)目标上的整合。

本着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的原则,我们在制定主题探究活动以此为准绳,尽量在落实的过程中,体现出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体现目标上的整合。

(2)内容与形式的整合。

在研究中,我们提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关心幼儿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因此,我们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教育形式,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以目标的整合为基点,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

3、主题的建构与开展。

主题建构的原则应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有关专家认为,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是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我们在主题网络的架构与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这些原则。

丽水地处浙西南边陲,拥有多种香飘万家的绿色生态名茶、脍炙人口的?崭毯拖愎降壬??夭?2⒂?昧巳??谝桓觥爸泄?阌爸?纭钡拿烙?g圃葡啥蓟频垤粲睿???啻捎牍沤#?嗵锸?瘛⒃坪湍局破返龋?薏簧⒎⒆庞凭美?肺幕?挠南恪@鏊?褂凶哦捞氐娜宋木肮郏?绶篮榈獭㈢圃葡啥肌⒘?级?餮摇⒛厦魃侥ρ绿饧恰⑺觳?霞庋乙约案鞔Φ钠?鞯鹊任薏惶逑至死鏊?娜私艿亓椤U攵岳鏊?庑刑厣?谋就廖幕?试矗?颐茄裥缘乜?沽巳缦轮魈饣疃?荷阌拔幕?ㄉ阌敖凇⒓蚁绲拿谰啊⑿⌒∩阌笆Α瓷阌白髌氛埂担?⒉栉幕?ú枰丁⒉璧奈幕?⒗鏊??瑁?⒓蚁绲奶夭?ǜ涕俜崾樟恕⑶嗵锸?瘛⒘??啻桑?⑽野?盖缀樱?览龅姆篮榈獭⑸?止?啊⒒繁P∥朗浚┑龋???卑胙?辍

四、结果分析

(一)幼儿对本土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和熟悉

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本土文化,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从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在研究初期我们对幼儿开展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的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在经过为期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之后,在对原有问卷进行问题的深化与补充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幼儿进行了本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经过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二)幼儿得到了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通过对幼儿的问卷及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发现幼儿对家乡的概念很模糊与淡薄,甚至有部分幼儿根本不了解家乡的概念。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标的主题探索活动,幼儿在收集资料、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熟悉了家乡的文化,慢慢强化了家乡的概念,并从对家乡的了解过程中自然地衍生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如在“摄影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应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幼儿参加“国际摄影文化节”后高涨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小小摄影师”的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并举办了幼儿摄影作品展。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幼儿手中的相机,镜头均采自丽水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及人物、花草等,虽然拍摄的角度很幼稚,拍摄的镜头不尽美观,但这些却是幼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幼儿对家乡的美好观感和殷殷热情。

(三)师幼互动得到充分体现

良好的师幼互动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行为空间,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才能使他们主题探索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启发指导幼儿。例如在“茶文化”这一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带幼儿参观了茶园。回来的途中有一幼儿问:“树上的茶叶是绿的,但我们家的茶叶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针对幼儿的这一问题,我们又设计了炒茶、泡茶和品茶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通过录像和实地参观工人的炒茶工作,让幼儿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品尝过程。通过这些师幼互动活动,幼儿对茶文化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了。

(四)幼儿的多项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较为完整的主题活动计划,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它的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探索、交流、分享、合作多种形式,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幼儿了解了家乡资源的珍贵,使他们懂得了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五、思考与建议

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

家乡丽水的文化资源无穷无尽,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在制定主题活动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无限的本土文化,所以如何选择本土文化资源为课程、为主题服务,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家乡中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让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生动的教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主题开发、实施的一部分,能够更好地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比如在“我爱防洪堤”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让家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和体验家乡防洪堤的美丽,并让幼儿在保护母亲河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亲近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观察力、审美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通过教育合力,能进行教师在幼儿园所不能充分开展的补充活动,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主题的兴趣更浓了,对主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1.9

[2] 《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 陈鹤琴2001.9

上一篇: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平面广告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