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04 12:05:54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192几年的老北京,已经热闹非凡。在城南,住着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英子。六岁的小姑娘英子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疯”女人秀贞,似乎她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特别的故事,吸引自己。秀贞告诉自己,曾经她与一位大学生暗中相恋,而且怀孕了。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独自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小桂子。小桂子被被家里人扔到城根下,后来再也没有了消息。英子对她同情万分,就在她身边当她的好伙伴。英子意外得知自己的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简直是一模一样,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急忙拉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激动万分,便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圆。不幸的是,母女俩在途中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来,英子一家搬走了,搬到了新帘子胡同。英子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的嘴唇很厚。英子觉得他是一个善良和蔼的人,但也分不清他是不是好人。年轻人为了让自己的弟弟读书,牺牲自己,不得不去偷东西赚钱。有一次,英子在荒草地上见到了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的暗探发现,带人把这个年轻人抓走了。英子看见他被抓走,十分伤心自责……九岁那年,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家中。英子知道了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意外掉进河里淹死了,女儿也被狠心的丈夫卖给别人,心里难过万分,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别人家带小孩。英子快要小学毕业的时候,爸爸病倒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宋妈被自己的丈夫接回乡下。英子的妈妈带着英子和弟弟妹妹离开了胡同……

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快乐时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我脑海中慢慢放映……缓缓前行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里的老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残留着英子的脚印,也篆刻着她的快乐。

我的童年,更加无忧无虑,更加幸福。

小时候的我对待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看到有什么新鲜的事物都喜欢摸一摸,看一看。就是我的这点好奇心,惹出了一个个笑话。

记得五岁那年,有一天,爸爸新买了个剃须刀回家。看着爸爸在自己的脸上抹上泡沫,然后照着镜子前剃须刀刮胡子,我也一下子来劲了,也想试一试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我盼星星盼月亮得,终于等到了机会。

吃完饭后,爸爸说他要出去一趟,我想,诶~这是个好机会。于是——

爸爸前脚刚踏出家门,后脚我就溜上了楼,跑到爸爸妈妈房间去。我小心翼翼地从第一个抽屉里取出了剃须刀,可怎么也找不到爸爸用过的那个泡沫。“算了算了。”我自言自语道,“少个泡沫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说罢,便开工了。我从盒子里拿出剃须刀,亲亲在脸上一刮。咦?怎么什么都没有刮下来?可能是我的力气太小了吧。于是,我用力一刮,终于看见剃须刀上有一块小小的东西。我心满意足,又在脸上刮了几下,每次都成功了。就在我刚准备放下剃须刀时,就感觉脸上有刺痛,照了照镜子,呀,脸上被刮破了,还流血了。“呜呜……”我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妈妈一听到我的哭声,立马跑了上来,看见我脸上破了好几个地方,就一边安慰着我,一边从柜子里拿出了OK绷,往我的伤口处粘。妈妈把我扶了起来,我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上有四个OK绷,和小花猫一样,不禁笑了起来。妈妈问我脸上怎么弄的,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她,妈妈不禁笑了起来,还说我是小傻瓜,而我却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还没反应过来,闹了一个大笑话……

童年像一锅粥,酸甜苦辣竟在其中;童年像一幅画,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名著导读课其实就解决两大任务,一是激趣,二是导法。

激趣就是激发孩子们阅读整本书的欲望,是导读课的最根本的任务,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找到与文本的切合点,以他们感兴趣的,简单的话题切入。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重要任务,简称“导法”。导法包括猜测阅读,梳理主要情节内容,赏析片断。导法有两大指向,一是指向内容情节,二是语言形式。其中语言形式往往是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容易忽略的,应当在导读课上有意识地培养。

不难看出,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对名著导读这种课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上好这样的课呢?如何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驶向快乐的阅读之路呢?

一、充分阅读,整体把握

1.认真细读原著

要想引领学生阅读某本书,教师要先认真读好这本书,没有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的阅读,根本就没有什么深切的见解,没有对书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就不会高屋建瓴,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因此,老师应该有文体意识,关注书的内容及形式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比较和以前读过的书有何异同,用儿童的心灵来体会,细致地解读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语言特色等内容。如果不细读名著的话,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误导。

2.查阅该书或作者的资料

有关一本书的简介、评价、发行状况以及作者的成长历程、获取的成就、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以及这本书的写作特点都要通盘把握。这些对丰满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在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

二、找准导点,精心设计

在整体把握全书的基础上,应该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什么角度去激发,要找到恰当的导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推荐的书,阅读前,可让学生对照书名进行内容大预言:想想书里面可能写了哪些内容?可能会有怎样的故事情节?还可以对目录大预言,对目录进行阅读猜测:你有哪些发现?你觉得可能是哪篇最吸引人?哪篇最奇怪?看目录猜想整本书写什么内容?

在导读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悬念的预设,可以在悬疑处打住,让学生猜测故事接下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最终让他们带着无数个猜测继续听教师读故事,也可以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点,让孩子在感受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由此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由此引发孩子持续阅读的欲望。

程芳老师在执教“城南旧事”时,创设了一个个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了解英子,程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是谁?你猜她在干什么?

出示:英子图片。

师:读读这段文字就知道,请大声读。

出示:“我站在骆驼前面……”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后你知道英子在干什么?

生:英子看骆驼咀嚼。

出示:我给英子画张相。

师:你眼中的英子是什么样的?

在学生一个个大胆猜测后,程老师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英子呢?读读‘城南旧事’就知道。”

这样一个读读“城南旧事”就知道,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好多孩子的眼中流露出期盼与渴望,看得出孩子们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在导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真实的阅读策略,传授必要的阅读方法。片段赏读就可以凸显这样的作用。

片段赏读只需向孩子们呈现作品中的一个片段,并运用赏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获得对作品最真切的感受,由此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赏读的内容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要选留有悬念,让学生一心想知道下文的片段,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赏读时,应围绕作品主旨设计话题。话题设计应以板块结构出现,千万不能细碎。

三、渗透读法,教会阅读

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

程芳老师执教“城南旧事”时,先出示封面,简介作者林海音后,又出示林海音中年、幼年时期的照片及取得的成就,然后出示电影剧照,让学生大胆猜测书中介绍什么内容,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后,教师告诉学生,要想知道一本书讲了什么内容,可以读读序言,继而介绍序言的概念。当这些任务都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读目录,了解人物形象,赏析作者语言体会其风格特点,教会做读书笔记。这样的导读教学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课外时间能想方设法读书,扎实有效。事实证明,课后孩子们人手一册《城南旧事》,读得热火朝天。

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绘本读物,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还要关注画面,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除了上面大的亚瑟一次次找爷爷想办法,爷爷帮他解决一个个办法的一家人和睦生活的图片,下面还有小老鼠一家用亚瑟小毯子剩余的面料做成各种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大胆想象,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学生在绘本的引导下,表述更加大胆、准确。

对小说类的图书,学生最容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四、学做计划,便于反馈

每学期我们都有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如何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自我反馈表。导读课上,我们可以出示详细的计划表范例,让学生讨论计划内容,得出结论:计划包括每周大约读多少页码,要摘录多少内容,要随时写下感受、体会等。除此以外,让学生知道,计划的内容特别要注意捕捉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以及用什么方式记录其火花,这就让学生学会做反馈表。反馈表包括每天的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收获,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等。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宜粗放,留有余地,做到读有所获。

引导学生学会做计划和反馈表,最大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及反馈习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和反思习惯的孩子,必定能享受终生阅读之趣。

“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悠悠一部“城南事”走进千百孩子心

――从“课外阅读指导研讨会”看学校有效教研

2007年11月,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在校内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现撷其“精要”展示给大家,以期给现行“疲软”的学校教研以一定的启迪。

设计理念:

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最终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对《城南旧事》的独特认识。

2、 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

3、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两周内阅读完《城南旧事》。

2、 号召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有能力的写出同读经历。

3、 组织学生作手抄报和读书摘录卡。

教学过程:

(一) 走近林海音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展示林海音的照片,大家一起说出她的名字好吗?

生:林海音

师:那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她的相关资料?

生: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生: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出版了18本书。《城南旧事》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部。

师:那么,她的这本《城南旧事》是本怎样的书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读书摘录卡。

(二) 交流《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生1: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巡警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生2:(略)

师:(发现学生在总结主要内容的时候,普遍比较嗦,而且,有的孩子抓不住重点。)来,大有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大家浏览一下,目录中的六个故事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生:没有。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来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出示:合并法。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具体,但是不够简练,那么仔细看,是谁把这六个故事串在了一起?

生:英子。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准共同点简练概括。请大家再试着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生:主要讲了小英子和惠安官的秀贞,被赶出家门的蓝姨娘,草丛里那个没有办法只得做小偷的年轻人,以及奶妈宋妈,身染重病,过早去世的父亲之间的故事。随着这些人的离去,英子也渐渐长大和童年告别。

师:如果一本书的每个故事之间联系紧密,彼此有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该怎么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引出概括主要内容的另一种方法――要素串连法)

(三)交流对精彩句段的感悟

师:读一本书,仅了解主要内容还远远不够,还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那么,林海音为什么要写这本《城南旧事》?

(指学生说说。)

师:咱们听听林海音自己怎么说的,想想你听出些什么?播放《城南旧事》电影开篇作者的一段自白。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淡淡的忧伤。

生:她对童年的怀念。

师:声音是能传达自己的情感的,那么我们也来学着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字的感悟,请大家准备几分钟。要求每朗读完自己喜欢的句段,用几句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注意该采用什么方法去体会。_

教师总结:在欣赏精彩句段的时候,不仅要抓住修辞和重点词语,还要注意把心放进文中捕捉作者的感受。

(四)交流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师:这本书中不仅有精彩的句段,还有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谁来说说这本书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谁来评点一下?

学生主要点评了宋妈、英子、秀贞、爸爸。

当点评到草丛里的年轻人时,出现争议。

生1:我和英子一样分不清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生2:他是为了母亲和弟弟才去做小偷的,他是善良的,我觉得他不是坏人。

师:那我们听听在座的家长的评点吧!指几个家长做点评。

教师总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很难用好和坏判断一个人。草丛里的年轻人是一个本性善良,但是做了错事的人。以后在点评人物的时候注意抓住他性格、身份的特点,仔细从他做的事情里了解他的品行、精神。

(五)唱《送别》,话送别

师:这本书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咱们一起唱一下这首歌。(播放音乐)

师:歌唱完了,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以《送别》为主题曲吗?

生:因为每个故事英子都会和一些人告别。

师:文中有几个送别的场面?

生:5个。

师:出示句子:

英子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别了秀贞和妞儿,送别了蓝姨娘,送别了草丛里的年轻人,送别了宋妈,送别了爸爸。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出示句子:英子送别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别了童年。

师总结:读书的时候,如果发现类似的描写,或者对比鲜明的句段,要注意进行比较, 老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些类似的送别场面,我就进行了比较阅读,这是老师做的读书笔记。

出示:《城南旧事》中几个送别场面的比较

(六)教师总结(略)

教后反思:

因为沉醉于《城南旧事》中那淡淡的忧伤和沉沉的相思,我喜欢这本书,更希望引领孩子们能走进书中,品味英子别样的童年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手抄报、读书摘录卡的评选,目的是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会读书、爱读书, 让更多家长意识到亲子阅读的意义,我邀请了家长参与到这节课外阅读课中来。

通过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主要想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相互启发,同时感受到老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对他们读书的关注。在整个交流中,我注意到了读书方法的指导与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品评句段的方法,点评人物注意从哪些角度入手等等。最后,以教师的阅读表作为例子,引导他们阅读时注意比较。

在教给孩子必要的读书方法的同时,我注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呢?我引导孩子学唱《送别》,为自己喜欢的章节插图。上完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他们看着电影不由自主地喊出:那是西厢房的小油鸡!我知道书中的文字已经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想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我觉得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还需要我们付出太多的智慧和汗水!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养;途径;重视;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因此,我们应重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去提升?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熟读,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所以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通过学生阅读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3、及时查阅工具书。教学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总不爱动手查字典,要么读偏旁,要么望文生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平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手册》等,并传授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单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的,有时还要借助工具书,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内容等。尤其是古诗词,更需要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其中的字词的含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养成爱查工具书的学习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学生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4、不动笔墨不读书。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语文学习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写法也是多样的。可摘抄精彩的句段,优美的修辞等;可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还可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无形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习作时也不用担心学生下笔难了。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呢?通过近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到了一些启示,并总结如下: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所以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通过学生阅读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3.及时查阅工具书。教学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总不爱动手查字典,要么读偏旁,要么望文生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平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手册》等,并传授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单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的,有时还要借助工具书,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内容等。尤其是古诗词,更需要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其中的字词的含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养成爱查工具书的学习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学生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6篇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呢?通过近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到了一些启示,并总结如下: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所以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通过学生阅读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3.及时查阅工具书。教学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总不爱动手查字典,要么读偏旁,要么望文生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平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手册》等,并传授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单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的,有时还要借助工具书,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内容等。尤其是古诗词,更需要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其中的字词的含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养成爱查工具书的学习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学生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生;语文素养

本学年来,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了经典诵读,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首先,我会利用晨读或下午课前的10分钟,自主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当然,我不是夸夸其谈说这本书怎么好,而是给大家读上一个精彩片断,学生一听便会在课间情不自禁地问我:“老师,您那书叫什么名字?从哪儿买的?我也想买一本来看。”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其次,我会结合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然后推荐学生去阅读一些相关经典篇目,比如: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的词《卜算子,咏梅》之后,在我的推荐下,学生自主收集了陆游《卜算子,咏梅》,他们不仅认真诵读了,而且还有好多学生都会背了,并大致理解其中之意。此外,在我们教室左前方,有一个小小的书柜,我在里面摆放了每个学生捐来的有益书籍,并在班上选出了两名优秀图书管理员,专门在课间为学生免费借阅服务,学生心想不用出钱买,就可以看到那么多自己喜欢的书,兴致更浓厚了。

二、合理安排,保证时间

经典诵读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教学和他们的日常生活。(1)在每堂课之前,我会让值日干部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主要读一些名人警句、歇后语、谚语、古诗等。这样既可以让课前变得有序,又可让学生积累这些经典名句,何乐而不为?(2)课堂适当链接,当上了《在花山》这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在大约二十多分钟,就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这时我便把课外收集起来的关于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一些经典篇目,在课堂上当场诵读,让学生欣赏、感受,丰富学生的阅历。(3)课外有效拓展,每天中午上课之间和晚上,我会安排学生各自经典诵读20~30分钟时间,并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周下来,我会定时抽查小结,并且给学生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这样学生定期诵读得到持续地发展。

三、丰富诵读形式,以活动促诵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持久的发展,我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诵读。利用主题班会,语文课等机会开展有针对性的诵读。用教材中经典名篇和史实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利用演讲、歌咏、征文、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诵读激情,利用专题讲座,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提高诵读水平。

四、年末交流,收获多多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一学年即将结束,于是我利用一个下午时间,在班上开展一个年末读书交流会。在会上,学生以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形式,展示出各自阅读经典的成果。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读书对生活、学习的意义,那一篇篇精致的读书笔记,一句句精彩的读书心得,不时博得学生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这本《城南旧事》就像夏浪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别错过的童年。”这位学生的读书笔记对同学们有较深的启发。

总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让每位学生受益匪浅。在此过程中,我也有很大收获。我想说:“读经典著作,积累语言,一定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将成为他们幸福人生的奠基石,同时也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美好明天奠基。”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外阅读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做了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其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并未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有所阅读而收效甚微的现实,增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呢?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位重要的引路人,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加强方法指导,“教人以渔”,使之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交流课上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会阅读,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而达到提高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在读书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做浅显的探讨。

一、 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我们经常为学生推荐文学价值比较高的课外书,但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情节,并未真正体会到这类书籍的语言价值。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止于为学生推荐书目,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能系统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使之张开心灵的触角,去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的美篇章,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笔记。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最先感受到的是语言美,如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跌宕起伏的韵律美,铿锵有力的阳刚美,娓娓道来的阴柔美等。对于这些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品味呢?读书笔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指导学生动笔,或是词句文段的摘抄,并通过做笔记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以此感知文章中恰当运用字词、修辞、典故等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体味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从而提高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欣赏。在阅读交流课上,将对于学生在读书笔记中积累的内容进行交流和欣赏,学生将会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拥有与人分享的快乐,更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配上音乐,直接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和同伴合作,朗读文中的一个片断,读出景色的美,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出情节的生动;或者静静地听老师朗读,沉浸在美好的文字中。这些做法虽然简单,却是一种享受美好的语言文字的方式,对于语言的美,没有什么比高声诵读更好的欣赏方法了。如果学生愿意,也可以背诵一段,这会成为一种积累,有一天,这些积累会变成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来。那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一本好书都是有营养的,原来“读书破万卷”真的会“下笔如有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读着读着,春天的热闹就展现在了眼前。这样充满魅力的语言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了之后,会感到原来我们熟视无睹的世界竟是这么美妙,多么值得欣赏,多么值得歌颂呀!海伦.凯勒用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感受着每一个生命的可贵,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美好事物。这样的语言文字我们怎么能错过呢?

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

指导阅读欣赏,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阅读交流课上不仅可以欣赏语言的美,更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以此促进课外阅读活动有效的开展。

例如:曹文轩的作品

《草房子》这部小说用诗一般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水乡风光::蓝花、蔷薇、芦花、百合、白栅栏、甜橙树、沙丘、峡谷、芦荡、艾草……一花一草、一景一地,无不浸润着美感,它们将我们带入含蓄幽远、诗情画意的意境中,震慑人心,陶冶人性。它的意境之美也许学生已经发现了,却只是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而同学间的交流是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是最直接的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怎样去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情趣和阅读质量。

《青铜葵花》里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带我们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走进茫茫的芦荡,感受水乡独特的美感。

再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故都的古朴风光,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融在一起,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引领着学生在书中行走,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分享着阅读的感悟,读书便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三、 领悟优秀作品中的思想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备超强的表现力、妥帖的文字和独特的风格。而好的文学作品更是真善美的、是能够激发孩子想象力,滋润学生心灵,陶冶思想情操的,这些作品的思想之美是丰富的“营养品”,对于一个孩子精神气质的养成、对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大有裨益。

所以在阅读交流课上,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感悟。通过一个个话题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在尊重学生读书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使他们在交流中更深层地领悟到作品所蕴藏的思想之美。

例如:读了《夏洛的网》去思考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爱的忠诚,什么是真诚的友情。在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深受感动的细节,在一次一次的回味和分享中,小猪威尔伯的单纯、真诚和幸运,蜘蛛夏洛的善良、忠诚一定会印在大家的记忆里。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爱的忠诚?相信孩子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城南旧事》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令人思绪起伏,感慨万分。读着书中的故事,可学生一起交流英子眼中的喜与悲。英子认识的那个小偷是坏人吗?那为什么“看到他被人家抓到的时候,好像一只老鹰在欺负一只小鸡”?其实他就是生活困苦迫不得已走上这条路的一个可怜的人啊!那英子该不该举报他?在阅读中学生也会和英子一样渐渐地长大、成熟……慢慢地,他们也会发现生活中的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东西,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9篇

一、打造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

第一,从学校层面着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推进课外阅读。针对学生可阅读书籍来源少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大图书室的建设,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每年都有计划地购进各类图书,订购十种以上报纸杂志;充分发挥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天天到阅览室,每周五允许学生把书借回家,尽量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学校要使人找得到书,书找得到人,使图书室的藏书切实为学生服务。

第二,从班级层面入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设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书柜里放上部分学校的图书,鼓励学生们捐出自己的图书,教师也捐出一些书籍。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对每本书进行筛选之后,进行编号登记,再交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管理。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每到课间,图书角就成了学生最集中的地方。

第三,从学生层面动手,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号召家长指导和帮助子女买书、藏书、读书,为子女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使学生能有一个书香的家庭。利用家长会和其他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学生读书的活动中,评选学习型家庭、支持读书好家长等,使课外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保证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这些活动得到了很多高素质家长的支持,他们主动向老师咨询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如有在新华书店工作的家长,还可联系书店,把流动书店开到学校,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此外,我们还开展课外活动,定期举办“换书节”,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每班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好书换着读”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在活动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交换读物过程中就找到了接下来几个月要读的书,一读完一本书就盼着交换下一本。

二、指导推荐读物,激感体验

1.教师为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阅读书目

如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教师可推荐相关的读物如《爱的教育》《昆虫记》《格林童话》《西游记》《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华美德故事精选》《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等,从童话、故事到中短篇小说,形式多样,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教师可推荐相关的读物如《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以短、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内容可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等领域,也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

2.注重激发学生情感

如果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仅仅是喜欢、想看,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的教师在专门的阅读课上,捧起要推荐的书本有声有色地为学生朗读其中的一段,然后,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把学生的那颗心吊得高高的,让学生产生一种不读不快的念头;有的教师坚持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读书、讲故事,评选“故事之星”;还有的教师利用午休时间,让学生读书,记下书名,对读得多的进行奖励。

3.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

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教师也可及时推荐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可推荐《城南旧事》;学了《有趣的书》,可推荐《父与子》;如果是童话单元,就推荐优秀的童话作品;如果是名人故事单元,就推荐历史名人、科学家的故事;如果是红色主题单元,就推荐革命故事,等等。

三、倡导自主阅读,张扬阅读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用各种读书活动的效果评价,能促使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强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1.阅读交流汇报

为了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可注重学生的阅读交流。比如每周一第一节课,可以开展“好故事伴成长”行动,中、低年级讲故事,高年级演讲。每周按学号顺序轮流请四位同学上台讲,并提前发邀请函,邀请家长来班上观摩活动情况。学生讲完后,由学生、家长、老师点评并评分。每月评出冠、亚、季军,并在升旗仪式上颁奖。每周五早上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将课外阅读中所知的大事要闻、奇闻轶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这些活动使得很多学生对电视报纸上的新闻更感兴趣了,也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与时俱进。

2.书面交流活动

每学期可不定期地举行一两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段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评选优秀作品,在橱窗中展出。这些做法都能大大调动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喜好设立各种奖项,如“阅读之星”“故事之星”“读书卡明星”等。“读书知识竞赛”“走进童话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掌声与笑声中日渐钟情于书本,与书为友。

3.班级展示活动

班级应定期适时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把摘录的好词好句制成读书卡,进行展示,评选优秀作品,然后把卡片当礼物送给其他同学;布置教室时,留下一块墙,装饰成“智慧树”,“树叶”是同学们每周制作的评选出来的读书卡片;班级每周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班会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书进行讨论交流。

4.亲子共读活动

大部分学生独自读书,都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一碰到阅读困难就会放弃看书。但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很难有读书的伙伴,此时父母亲跟孩子共同选看一本书,共同探讨书本中的一个话题,对孩子的阅读会有一定的帮助。作为教师,应鼓励父母们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让家庭生活因为有了“亲子共读”而洋溢温馨和活力。

四、强化阅读评价,巩固阅读效果

1.班级定期检查

每周填写登记表(包括姓名、阅读篇目、做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等),并及时公布,将孩子的完成情况通报家长。每周检查阅读书笔记,根据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内容是否丰富进行等级评定,积分进行奖励,五次“优秀”换一个“小苹果”,五个“小苹果”换一本本子等。

2.积极组织参加征文活动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日记、读书心得,鼓励他们参加报刊的征文活动;或让学生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办班级作文报等。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一张报纸,会更加激发学生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3.学校进行考核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10篇

一、结合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精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稻草人》《我的老师》《小橘灯》《曹冲称象》等课文,不知激起了多少人读书的欲望。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适时介绍一些作家、作品,就更能逗得不少孩子心痒痒了。我在教《城南旧事》时给孩子们唱《骊歌》,讲林海英;教《皮皮鲁的风筝》时介绍郑渊洁,讲我小时候看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讲《舒克和贝塔》;教《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介绍曹雪芹,讲《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恨不得马上去找来一睹为快。可见,语文课堂是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的主阵地。

二、与孩子们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坚持每天阅读

首先是让孩子们制定阅读计划,特别是寒暑假阅读计划,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老师推荐适合学生读的文学作品,或者学生和家长一起选择喜欢的文学作品,列出阅读计划表,制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做到有目的地阅读。也许有人会质疑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书目会出现“乱读”、“随便读”的状况。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老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再经过孩子们的互相交流、推荐,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兴趣都会呈现大同小异的状况。因为生活环境和年龄相近,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昆虫记》等儿童文学作品,也有些孩子喜欢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因为长期坚持阅读,他们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泛。相应地,他们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可以从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和习作课上感受到。

其次是老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有人很反感边读书边摘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果要求孩子一定要每天摘抄,可能会降低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快速阅读”、“微阅读”之类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既是点滴的积累,也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从小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至于读后感、读书笔记,则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抒感,学会深层次交流。这样一来,完全是自然而然地付诸笔端,学生又怎么会不情愿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要推动孩子们的阅读,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在我们班上,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好书推荐会”、“小小故事会”、“名诗欣赏”、“演讲比赛”、“全班共读经典”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和阅读感悟,让阅读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班共读经典”,它是结合语文书每学期最后一次习作的要求制定的读书内容,每学期全班共同读一本名著。期间除了学生自由交流、写读书笔记外,老师还会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让学生复述已读到的精彩故事情节,谈谈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讨论好的读书方法等,推动孩子们进行精彩阅读,创造他们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简爱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三八妇女节致辞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