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1 02:20:54

材料类专业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 教学思考 应用型人才 材料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36-01

材料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不能沿袭传统本科的教学模式,又不能只注重应用而削弱理论基础的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加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理论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材料专业本科生。

材料力学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经典理论在现代工程和科学技术中一直被广泛使用。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已相对成熟,在这个基础上,面对材料类专业学生,在短学时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我们就这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改革。

1 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通常是按照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来组织的,而杆件的每一种基本变形又几乎都按照“截面法求内力,几何变形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平衡关系,推导应力公式”的流程进行。这种按杆件的基本变形进行组织的多重循环教学体系,耗费学时,不适合短学时的教学安排;并且缺乏新意,学生容易学习疲劳,失去兴趣。

如果把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直接从杆件组合受力的一般情况出发,按照结构材料需满足的三大基本要求,即强度要求、刚度要求和稳定性要求,来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可凝练为“内力分析,应力与强度计算,变形与刚度条件,压杆稳定性计算”这样一个主线。把各种变形条件下的共性问题(如内力、应力、应变等)集中讨论,有利于节约课时,突出共性,强化概念。

2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众所周知,理工科的课程性质本身就比较严谨,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而材料力学教学内容中又包含很多公式推导、力学模型和数理方程等。如何让材料力学课程具有生动性、有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则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解梁的弯曲变形前,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梁,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根据材料力学的知识讨论梁为什么是竖方向比横方向长,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又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的时候,可以先在课堂上做个小实验,将一张薄纸片竖着放在桌上,则纸片很可能站不稳;如果将纸片折一下,模拟角钢的形状,则发现纸片可以站稳,并且在上面放一本作业本都没问题;而如果把纸片卷成圆形,模拟圆形截面钢,则纸片的承受能力更强了。用这个小实验首先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然后再用材料力学的知识加以讨论和解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传统的板书基础上,辅以先进的教学工具也是使课堂生动有趣的方法之一。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融为一体,可以营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课堂气氛,一改传统的枯燥、抽象的语言教学。并且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对于短学时教学尤为合适。如果能把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探索新的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要按照老师给的实验步骤操作就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只动手不动脑的实验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讲这种实验模式称为被动式的实验教学。如果将被动式的实验教学转变为主动探索、创新式的实验教学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4-5个学生一组,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小课题,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写结题报告。通过此类实验,锻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开设一些材料力学的模拟实验,比如ANASYS软件在材料力学分析中的应用等。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已非常普及,由于计算机模拟实验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和实验耗材,因此具有低成本、易实施的优点。经我们证实,加入模拟实验,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进一步掌握书本知识。

4 结语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特定的授课对象,我们将不断的就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验项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以期培养出材料类专业方面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鸿文,林建兴,曹曼玲.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马崇武,车京兰.对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6).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材料专业;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科技合作日趋增多。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很强的专业英语交流及应用能力,这也是教育部要求在大部分工科专业中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目的。在本论文中,笔者结合材料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就该课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方法,提出一些思考。

一、正确处理基础英语和材料专业英语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高校中,对于像材料类这样的工科专业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而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材料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材料专业方面的阅读、写作与交流的能力。

从开设课程的学期来看,基础英语是在入学第一个学期即开始开设,一共学习四个学期。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英语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一般是在第六或者第七学期开设。

从课程学时数来说,以笔者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学为例,基础英语的课堂教学共计272学时,而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学时仅仅只有32学时。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学时数明显不足,造成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很难实现。

二、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现状

在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由于考级、考研,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英语学习、轻视专业英语学习的现象。同时,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语句普遍比较难,这也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产生了畏难心理。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类的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这个学期有50%左右的学生忙于考研,也是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学习不认真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是采用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主动性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比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技巧: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当代的在校大学生,对上述多媒体手段都非常感兴趣。例如,2009年下半年笔者在讲授玻璃这一章内容时,讲到了有关光纤的内容,恰好当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刚刚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高锟以及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笔者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了有关这方面的新闻以及光纤介绍的中文和英文短片。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相关内容,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增强了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记忆力;再者也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听力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上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2.改变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式以及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多设问,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中间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于材料专业英语课程来说,比较难的章节、句子或者词汇,由教师来讲解,采取精讲的方法;难度比较小的部分,可以让学生采取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提问的方式,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改革教学内容。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限于教材。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下载最新的材料类的英文科研学术论文,既能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能使学生了解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同时接触到最新的专业词汇。一些材料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讲座的视频、录音,都是非常好的材料专业英语听说训练的素材。这些都能很方便地在互联网上找到。与材料有关的产品说明书、仪器操作规范等等,也是很好的、很生动的教材。

4.根据材料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因材施教。专业英语和普通基础英语有所不同,专业英语的特点是:(1)专业词汇多且难;(2)句子长且复杂;(3)翻译难;(4)文章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有的放矢地去讲解。材料类专业词汇量多、长度长,学生在大学普通英语学习中,大部分都无法接触到。这些词汇很多是由一些含有具体意义的词根、前缀、后缀等组合而成的,在讲解这些词汇过程中,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进行讲解,重点提炼前缀和后缀的意义,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意义,学会举一反三。专业词汇在专业文章中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在混凝土材料中,“place”一词的含义是“浇注”,“cure”含义是“养护”。要根据词汇在文章中的位置,充分考虑上下文的内容,才能准确翻译单词的含义。专业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句子很长,各种被动句、倒装句、从句等使用非常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对于句子含义理解的难度。对于长句子的讲解和翻译,可以采用顺译、倒译、拆译等方法,使学生逐渐改变他们固有的机械式翻译方法。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于材料专业英语教师来说,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又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要熟悉陶瓷、金属、高分子等各方面的材料专业知识,要熟悉相关专业(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材料类专业英语在词汇、语法和文体等诸方面的运用特点。目前,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材料教研室自己安排,由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教师担任。既懂专业又擅长英语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这需要学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需要教师努力进行业务学习,专业英语教师不足的局面才能得以改善。

五、教材内容需调整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开放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16-02

实验教学是整个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实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实验教学的培养模式、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材料类专业的特点出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分析目前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够。由于受到教学进度的制约和实验仪器数量的影响,目前,实验室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够开放,很难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掌握相关技能,更别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了。此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实验教学观念的开放程度不够。传统实验教学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学时比较少,以材料类专业为例,功能材料专业的《材料物理性能实验》实验课,仅有24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教会学生使用仪器,学会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考核也不够规范,导致实验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都不高[2]。

3.实验室的管理不够。实验过程中,学生相对分散,这会给实验室的安全和有效管理带来新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人数多,实验技能差异大,几十个学生同时在一个实验室做实验,使教师的指导力度小,容易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量大[3]。另一方面,由于人数过多,教师不好管理,担心学生把实验仪器弄坏,只把最简单的实验、最便宜的仪器拿出来,给学生使用。

4.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对教师的指导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这是因为每种综合实验都有一本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基本上完全按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根本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会分析原因。作为实验主体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处于机械式照搬实验书籍和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开放、创新思维起到抑制作用,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5.实验教学中经费投入不够。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许多高校资金短缺,实验仪器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随着学生的增加,势必需要购买更多的仪器,需要更大的实验空间,这就要求学校投入更多的经费。

二、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改革。

1.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欲实现实验教学模式上的开放,首先要实现时间上的开放。对设计实验而言,需要较多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及实施,不可能让学生在同一时间集中进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情况,提前把需要做的实验安排下去。不过,这种情况只针对理论课和实验课都是同一个教师时才容易实施。我们的做法是:让设计实验或者研究性实验成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分析实验课程中,在第一次课时公布一些题目,让学生参考并自由选择,告诉他们所用的实验方法、大致的实验过程和要求,让学生根据所选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做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计划。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学会对问题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在生活中寻找研究对象。

其次,空间上的开放。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间却超过正常实验学时,只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因此,实验室应对学生开放,而且是24小时开放。开放实验室,可以让对科研、实验有兴趣的学生随时可以参与进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师资力量与资源,根据高校实际特点和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开放,因材施教。最后,选题上的开放。所谓选题上的开放,是指在选题上不限制于书本和教学计划上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可以是教师给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实验类型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作为实验主导者的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还对学生实验技能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很大程度的提高。

2.转变实验教学观念,不再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补充,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实验功能,完善实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对开设的实验灵活转变。例如,在材料类实验中,实验室开出的“铁电材料的制备”实验项目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以是综合性、设计性甚至是研究性的,实验方案、材料、方法和实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此实验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采用多方位思维方式,进行分组,一部分学生做验证性实验,一部分学生做设计性实验,另外的学生做综合性实验。在制备方法上,一部分学生采用溶胶―凝胶法,一部分学生采用水热法,剩下的学生采用固相反应法等,鼓励学生主动地采用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5]。

3.实行教研结合。充分利用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将项目进行分解,以子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拓展学习领域,学习邻近学科知识。在做好教学计划中的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对本学科领域的前人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充分利用教师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子课题进行实验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本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专业领域中国际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专业发展前景,对研究方向范围内的知识有更为透彻、深刻的了解。指导教师给予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一定的经费补助,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的积极性[6]。另外,充分利用各级组织举办多项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有些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教师一边上理论课,一边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大,所以在实验上对学生的指导就会偏少。因此,可以聘请专门实验员,除了对实验所需仪器进行摆放、维护外,还要协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主要集中在仪器使用方面。

5.重点是经费投入。由于学生数量增加,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一方面,必须增加仪器和实验室的数量,这就必然会增加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必须增加学生实验批次,势必导致实验教师工作量增加,因此,应适当提高实验教师报酬,以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4]。

6.考核制度的转变。现阶段对实验课程的考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时成绩,主要看学生平时实验的出勤率及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对实验结果的考核,以教师印象和学生实验报告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然而,这两种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对平时考核而言,只要学生出勤率高,不管平时的实验做没做都能得到高分。这是因为仪器比较少,学生只能分组进行,每组由三五个学生组成,只要有一个学生做实验,那么小组就能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因此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做实验;对期末考核而言,这种实验结果考核模式存在一些不良效应。比如,实验成绩的评定结果很难如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操作实验水平,实验报告是课后完成的,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导致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因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亟须创新改革。

三、结语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更好地做好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少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工作研究,2010,3:71-74.

[2]刘明远,张立山,孟德光.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14-116.

[3]陈华絮,杨素娇.开放实验室模式与管理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3):55-57.

[4]王勇,关斌斌.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219-220.

[5]阮尚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合材料;教学改革;实训环节;教学方法

为了克服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积极响应教育部的高校本科生教学模式改革号召,专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结合实践、高水平、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许多高校的诸多专业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宽口径的大专业,主要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毕业生。《复合材料》作为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涵盖知识点很多,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制备工艺和实际应用[1]。该课程对于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复合材料》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案和措施。

1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培养目标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材料、复合材料等相关工作、科研、工程应用的必备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常见复合材料的分类、加工制备技术及应用背景,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等。在毕业设计、科研实践中掌握上述几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工艺技术,是材料类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设计及界面作用机理,掌握复合材料的种类和制备工艺方法。了解复合材料界面及性能测试表征方法,学会分析材料研究和生产中的复合材料如金属基、聚合物基、陶瓷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成分、组织形貌和结构性能,并能够适当的调整配方或改进制备工艺最终实现目标所需的力学性能或特殊功能。

2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复合材料》课程内容繁多,涉及三大类材料金属、无机非金属和聚合物的配方、加工、性能及应用,涉及到大量的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制备工艺参数和配方,使得学生难于寻找重点内容,学习起来很难抓住重点,接收效果差。另外,学生也不清晰自己将来所面对的就业方向。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感兴趣的复合材料及相关产品,增强对某一材料产品及其知名企业的了解。在加深对这门专业课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知道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就业方向[2-3]。这门课程一般期末考试成绩权重大于80%,平时成绩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学生缺乏主动的学习意识,学生对于琐碎繁杂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也很吃力,上课时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玩手机、精神溜号等现象。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期末时候考前突击,只会应付期末考试,只求分数不求甚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系统,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虽然经过突击性理论学习,但是仍然缺乏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往往考完试后再问就什么也答不上来,遇到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也不能马上想起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对知识点所对应的实践、范例的了解。

3《复合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以工业产品、科研信息为导向,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复合材料的深入理解

本课程涉及到金属基、聚合物基、陶瓷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等理论方面的内容,理论较深奥、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知识面的拓宽和不同复合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产品应用开发为导向,对复合材料的理论配方、制备工艺、性能要求、开发新产品的思路等方面的进行强化,在保持课程系统性的前提下,对一些次要的偏理论的内容适当删减。着重对近期出现的新型复合材料在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实例进行介绍。通过引入实际产品和工业化生产问题,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每种复合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前景[4]。将目前与课程有关的科研动态带入课堂,让课程有足够的吸引力。如讲述通过介绍阻燃电缆护套料配方及工艺让学生深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加工原理和应用场合;通过介绍现有的锂电池正极材料让学生了解碳基复合材料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有近期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的最新纳米尺度金属的伪弹性、功能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微观尺度研究及其在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中的最新应用。这些科研实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以查找和阅读期刊文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每一章节都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关键词、主题词,让学生去期刊网或外文电子资源网站查阅相关章节关键词的期刊论文或发明专利,填写文献资料统计表。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讲解文献,学生需要提问互动。通过这种能力培养,加深学生对某一复合材料的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阅读能力和课堂表达能力,发挥互动、让更多同学参与到课题讨论中,从兴趣和讨论中掌握复杂的知识点。“学生讲,教师听”的这种新模式可以增加教学互动效果,课堂上适当增加学生汇报文献、专利的内容,可以增进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种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显著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和科研精神。

3.3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训环节,让学生到实验室动

手参与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作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以材料生产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训环节,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意义摆脱课本的死知识[5]。要求老师到实验室亲自指导,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参与某些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要求每组学生实践不少于7个工作日,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小实验,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所学、所做、所感,是如何将文献知识转化为直接的功能或结构材料并实现其应用价值。让学生亲手参与实验设计和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再次回到课堂后能够更深刻听讲,认识到课本上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结束后最终以实验报告形式上交并考核。这种实训环节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避免“读死书、死读书”。

4《复合材料》课程的教改考核及预期效果

该课程在增加课堂文献讲解、答辩和课外实训环节后,期末考核时弱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侧重上课过程中文献讲解、答辩和课外实训的考核,即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具体成绩比例可以调整如下:(1)期末考试分数:占考核总成绩的50%。(2)文献调研、讲解、讨论环节分数:每名学生不少于两次文献调研、讲解、讨论,共计占总成绩的30%,其中文献整理情况10%、课堂讲解10%和回答问题10%。加分条件: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可以查阅英文文献,考察学生对英文文献的理解,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加分0.5~1分;课堂讲解文献后能够准确回答课堂老师或同学提出所有问题的学生得满分。(3)课外实训环节分数:两次实验占总成绩的20%,其中两次实训过程中的动手实验及实验报告各占10%。通过在《复合材料》课程教学中增加文献讲解和课外实训环节进行教改,改革后的保守目标是:100%学生能系统掌握查阅期刊文献和发明专利的方法,并且能够读懂科技论文的核心研究思想和理论内涵;90%的学生应能掌握课程重点知识,熟悉课本知识中的某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实例;20%学生能掌握英文期刊文献的查阅能力并且能够读懂英文文献含义,具备书写科研论文的基本素质和功底。上述比例都以学生总数为基数,各部分不互相独立,存在相互重叠。希望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由大学的应试教育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5结语

作为一门材料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复合材料》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了解专业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作者针对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上课死气沉沉,学生玩手机,期末考试突击复习等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教改方法,主要是增加课堂上的工业产品、科研信息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文献讲解、答辩环节和课后的实训环节来弱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这样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能够活跃课堂互动,通过课外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曦亚.复合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25.

[2]马庆宇.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4):53-55.

[3]杨继年,丁国新,王周锋,等.《复合材料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43(3):167-168.

[4]张俊珩,李婷,程娟,等.《复合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5,42(22):197-199.

[5]马庆宇.《复合材料概论》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8-50.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 学生工作 就业工作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给学生、高校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加之近几年大量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而产生的“海归潮”以及全球性经济发展的放缓等因素,使得国内的就业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材料类专业作为传统工科,尽管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然而,由于受毕业生猛增、材料行业人才需求量稳定、企业和学生期望值不吻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材料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首先必须明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笔者通过自己几年的材料专业毕业班管理工作,总结出了以下一些体会。

一、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猛增

1.近几年,由于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前进,进而拉动了相关人才的需求。由此,人才市场对材料学人才的需求也是持续增加的。另外,我国对材料人才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全国高校纷纷增设材料类专业,导致毕业生的数量近几年一直在猛增。

2.行业需求饱和。化工、材料行业发展迅速,猛增的材料类毕业生纷纷涌向了该行业,导致行业需求趋于饱和。

3.学生与企业的期望值不吻合。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的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导致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面对现在的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大学生的素质、工作经验、适应等问题也都被提了出来,而企业最渴望的是学生能在那里安心的工作,不跳槽。学生对企业所给的福利、休假等要求较高,由此也暴露出了大学生的怕吃苦,变动性大等缺点。

二、就业趋势分析

现代材料类的大学生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社会价值观淡化,注重职业的经济利益,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希望进入国企,享受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而结果大多数人只能进入民营企业。同时,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偏高。这导致毕业生眼高手低,不切实际,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的机会。一些毕业生自身素质有所欠缺,出于多种原因自身素质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反映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自身毛病不少,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很多毕业生已经认识到这些已成为影响其就业的几大问题,就业的心态也逐渐趋于理性。

反观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态度也越发理性,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认可,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浮躁心态相当“感冒”。许多企业都对即将到职的大学生提出了诸如“不能做了几个月就走”、“先在车间锻炼一段时间再确定你适合做什么岗位”等要求,企业这种期望在对毕业生入职前后方方面面的安排待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校原为中石化院直属校,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材料类毕业生被石化企业录用,然而现在中石化企业也开始偏重招收硕士生,对材料类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机会也愈加紧张。

三、就业工作的开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一个值得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促进他们顺利就业。

1.做好考研动员、指导工作,通过提高考研率来提高就业率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且公费名额较多,而材料学作为我校首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给材料类专业学生攻读本院研究生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鼓励、指导学生考研也成为就业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考研录取学生的增多,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而且一部分学生参加考研本身就能对参加就业的学生进行分流,增加了其他不考研学生的就业机会。

2.就业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

(1)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应该穿插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实现规划的有效模式就是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真正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笔者认为,工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所侧重。

对一年级大学生,应着重进行适应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同时,请高年级学生与他们座谈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请走上工作岗位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回校谈工作体会,也可聘请企业家谈他们对人才的要求;还可邀请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教授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以及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等。

而对于大二学生,应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局限,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向他们宣传自身综合能力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开始具有就业的压力和危机感与紧迫感。可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人际交往心理学》等两门课。

学生在三年级时,应围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开展培训工作,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情况,帮助他们认清所学专业能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或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调整。同时,还可以联系定点单位接纳同学前去实习,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可以开设《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求职策略与技巧》等两门课。

学生进入大四后,应针对择业期间的问题进行指导。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刊物、网站、就业专栏、就业咨询、讲座、座谈、情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同时,学校也应多方联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机会,使毕业班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有关工作的性质,在思想上和能力上做好就业准备。这样就能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心态、形成就业紧迫感,进而增强其主动求职的欲望。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教师要经过培训,重点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等知识。除了应具备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能以一个职业成功者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了这支队伍,就有了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去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正确地择业和就业。

(3)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测评工作

开展学生素质测评工作。这项工作是以调查、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性格和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达到“知己”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全面、客观、规范、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发奋成才的积极性,规范和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选择今后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4)将职业指导工作与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是让具有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系统地指导学生认识社会需求,引导毕业生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开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实现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职业指导教师的作用。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职业指导,并以各种形式将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去。

3.主动与企业联系,拓宽就业渠道

一方面,我们从每年11月初就开始联系往年的企业,了解现阶段企业所缺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上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明确自己的不足,摆正自己的位置,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此外,学校举办的大型地方企业招聘会,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依托学院“产学研”基地,拓展就业渠道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愈加紧密,科技与生产力的转化越发便捷,在学院构建“产学研”基地将充分发挥学院的师资、技术、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装备、资源优势,实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在生产、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使材料类毕业生实现与社会零距离,上岗零适应期,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达到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校企双赢。我们材料学院刚刚落成的“产学研”基地已经有企业开始为部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乃至就业岗位,逐步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相信随着“产学研”基地的不断完善壮大,定能推动材料类学生就业工作稳健前进。

5.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多方面促进就业工作

面对大学生就业愈渐困难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学生蠢蠢欲动谈创业,因此学校对学生们的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创业不是做学问,不是坐而论道,它需要经验,需要较好的协调能力,需要较强的团队意识,而在这些方面大学生也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我们要对于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性的教育。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领悟,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创业道路铺设更好的平台与基础。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科学合理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前途、高校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认清当前的形势,客观分析就业趋势,掌握市场、企业、学生的动态,并采取鼓励学生考研、务实地做好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依托“产学研”基地等方法,多管齐下,扎扎实实地做好就业工作,为学生创造就业机遇,切实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使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军,朱存梅.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探.交通高教研究,2004,(2):77-78.

[2]陈雁.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探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6):39-40.

[3]罗红,陈磊.材料学就业前景.中国青年报,2007-5-29.

[4]赖晓桦.多途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15-16.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之间更加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新的科学前沿理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提出,体现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综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

一、教学内容优化的动因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中提出的引导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高校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重新设置,“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其材料类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材料类专业,各成体系。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从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专业开设“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其重点是无机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内容相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未单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大部分相关的理论分散在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制备科学而关于高温烧结、扩散、固相反应和相变过程及晶体结构和缺陷理论则涉及的较少。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也正在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故必须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考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特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原则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具有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其重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用能力;加强相关课程的综合,一起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专业的相近课程,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其重新定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先进性原则,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过程管理

一、前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工科材料类本科生完成全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毕业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总结和升华的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即将走向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还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锻炼和增强学生在资料收集分析、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3]。因此,材料类专业均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所占学时较大。如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时共17周。通常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可分为选题与开题、课题实施、答辩总结等阶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管控措施[3,4]。下面结合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进行说明。

二、选题原则、思路与对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具有明显特色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主,努力做到一人一题,难度适中,以便使学生得到综合训练[5]。在具体选题过程中,要结合各学校及专业的定位、行业背景与特色。选题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选题;选题要有工程应用背景,并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真枪实弹,实战演练;选题难度要适中,还要针对能力不同的同学,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一人一题,互不相同,但应允许同一研究方向下不同分工的选题,可在选题内容、要求上有所区别,这样同一指导教师名下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既需要独立工作,完成各自的主要内容,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共性的内容,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为此,笔者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6]:(1)实行开放式师生双向选题,将选题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了解选题的内涵与目标;同时增加提高选题数量,增大选题数目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增强题目的可选性。(2)允许和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选题,以拓宽选题来源,提高选题针对性。(3)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进行校企联合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4)提前选题,以延长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笔者通常于大四第一学期后期就开始向指导教师征集选题,并及时向学生公布,进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以确保在学期末就完成选题工作。

三、开题目标和任务

开题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和分析整理能力,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验设计方案,为后续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7]。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会,并进行实验室管理及安全教育。向指导教师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结点及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正确理解未来工作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关系,向学生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各环节的时间流程,介绍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要求,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在业论文(设计)一开始,就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下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由指导教师详细说明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名称、研究意义、基本内容、工作要求、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和实验条件等。在开题阶段,通常要求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等资料。指导教师对学生所撰写的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审阅并签署同意开题的明确意见后,由专业组成开题小组统一进行评阅并组织开题考核。开题小组对学生选题的工作量、难易程度、时间进度安排、技术方案、实验条件、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并给出开题是否通过的明确结论、需要修改及修改的具体意见。为了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切实落实好指导教师负责制,建立定期的讨论和汇报制度,以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明确相关师生的职责[1,3]。(2)重视和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的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可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文献资源的搜集及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3)严格执行开题制度[8]。可由专业统一进行开题工作,并对任务书、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文字格式和字数等做出规范具体的要求,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了解开题要求,使开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指导思路与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都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通常一个指导教师要同时指导多名本科生。指导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专业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培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指导教师每年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都不同。显然,指导教师作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责任心以及指导方法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1]。因而,首先要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资格进行审查。一般指导教师应为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学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独立科研工作的经历;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指导效果好。每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具体学生人数可根据指导效果每年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光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指导教师还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作风以及真挚的教育情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的精神境界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重视教学法研究,注重指导方法,多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的指导方式。通过启发、答疑和引导,耐心指导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直至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指导教师要勤于指导,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对待,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坚守岗位,经常与学生见面进行讨论,掌握学生的情况,检查工作进程和质量,把握正解的课题开展方向,做到及时答疑解惑。此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查,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提出评价和指导意见。在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考勤记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勤纳入到评语和成绩中。

五、(论文)评阅及答辩

通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打分、论文评阅人打分和答辩小组的评分等综合评分后给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书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平时表现、论文撰写以及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等情况,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给出成绩。论文评阅人评分主要通过评阅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毕业论文或设计图纸,根据文献查阅、实验结果与分析、设计图纸、论文或设计书撰写质量等方面,判断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给出,并就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意参加答辩与否给出明确结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由专业统一组织。通常根据学生人数组成若干个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5—7名指导教师组成,并邀请企业导师参加。由答辩秘书负责对答辩过程进行记录。答辩由学生自述及回答问题两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或设计成果,并对自己的课题内容进行讲解说明,以便答辩小组对学生的学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给出评价,并按照相应的评分标准,给出答辩成绩。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成绩、评阅教师评分成绩和答辩委员会评分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加权计算后获得。通常提交学校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只需将百分制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转化成五分制即可。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评分结束后,专业需将毕业论文(设计)全套资料整理装袋后归档,以备查用和调阅。

六、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为使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流程,建立校、院、专业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与反馈体系,并加强过程质量管理与监控[2,3]。专业也要根据其各自所在的学科门类和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出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进度及要求均有章可循[9]。为了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计划进度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程监控与跟进,并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本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组通常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和专业教师组成,检查共分三个阶段,即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初期检查主要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工作进行,由指导教师和检查组分别完成。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开题资料认真检查,检查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撰写是否符合规范以及是否达到开题要求等,并签署同意开题与否的明确意见。检查组通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着重检查选题情况、学生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课题方案的制订情况,课题进度和安排情况等,以确定学生能否进入课题实施阶段。中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进展的时间中段。在指导教师自查的基础上,由学生向检查组汇报已完成的研究内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等。检查组着重对照任务书,检查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是否按计划进度执行、工作方向是否与任务书相符等;同时检查学生出勤等情况。专业要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改进。后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末期,主要结合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进行。预答辩前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情况、论文格式是否规范、相关资料是否齐全、答辩准备是否充分等。正式答辩前指导教师要对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毕业设计工作情况等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并明确学生是否具有正式答辩资格。正式答辩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随机列席答辩小组,听取答辩过程,检查毕业论文和资料,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反馈,以供其专业持续改进。

七、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工科本科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本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对选题、开题、指导、评阅及答辩等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控。

作者:张忠明 马蔚蔚 李继红 邹军涛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牛锐锋,唐文亭,吕振林,张忠明.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3-25.

[2]马蔚蔚,张忠明,邹军涛.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黑河学刊,2015,(10):95-96.

[3]张忠明,马蔚蔚,邹军涛.做好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247-248.

[4]高琪,李位星,廖晓钟.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93-397.

[5]文九巴,张凌峰,任风章,张柯柯.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7-178.

[6]张忠明,马蔚蔚,徐春杰,邹军涛,梁淑华.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4):222-225.

[7]付晓茹,方华,黎飞虎.加强过程控制切实提高工科毕业论文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65-267.

[8]王春明.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198-199.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材料类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是工科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材料学科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于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材料工程学院自2007年起对材料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及实验内容建立了以改革试点,率先在校内建立了以独立设课为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多年来,我们从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对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原有实验教学体系的滞后及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影响,我院材料类专业在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总是把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把实验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不能形成较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原有教学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实验项目严重依附理论教学课程。

表1显示了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部分主干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项目严重依附于理论课程,而且从属性较强,规模也不大,有的课程实验项目在内容设置上有重复现象,整个专业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与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衔接,这种实验项目的设置不利于相近课程或专业知识交叉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表1 材料类专业部分主干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1.2实验学时偏少,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我院材料类专业过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总是把实验学时限定在理论课时的一定百分比之内,再加上实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学时严重偏少,有些课程的实验学时只有4学时,实验项目只有1~2个。从表1可看出,除了实验学时偏少外,还存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的问题,有些课程实验内容由于受实验条件、教材、师资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多年不变,导致实验内容陈旧,与生产实际、科研严重脱节,不能及时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动向及成果。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实验教师都是对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或示范,而学生则是依葫芦画瓢地操作,这种实验教学内容的陈旧呆板和实验教学方法的落后,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

1.3实验教学条件体系存在不足。

实验教学条件体系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高水平工程师型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讲授,缺少工程实际的历练。部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只能适应一般性技能训练,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的需求;三是校外实践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由于受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接收学生实习的热情下降,未能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社会责任,致使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普遍较差,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

2.构建新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

2.1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学院以自身的定位、办学特色及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确立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材料类行业(如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材料类工程教育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重基础训练、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化综合素质”为理念,建立“一主线、二保障、三模块、四层面”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一主线”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二保障”是软件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和师资队伍)和硬件保障体系(实验设备和场所);“三模块”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专业综合模块;“四层面”指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层面的工程能力,按“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综合应用―工程创新”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2.2实验课程体系。

在新构建的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建立了以材料基础技能素质训练、材料工程测试技术和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素质训练、设计性专业综合实验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对应上述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及“专业综合实验”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每门课程课时分别为:前三门均为48学时,后一门为4周;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对应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设置了“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性能测试技术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及加工技术实验”及“专业综合实验”4门独立实验课程,这些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全部为学位课程,分别在第5、6、7学期开出。这些实验课程不仅具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而且具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不仅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打破传统的割裂式教育,而且有利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进而推动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3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课程内容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工程素质、创新意识的内涵,在构建新的实验课程内容时,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将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出的教学实验(并结合以前未开设实验的其他理论课程)经过科学的归纳、分类、添加、删减、更新,分别整合到相应实验课程中,每门实验课程内容由不同的实验项目组成,这些实验项目之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组合,而是依据某一主线串联而成的有机整体,并依照理论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介绍如下: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是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化学”、“材料测试方法”、“工程力学”等课程群为依托,以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设置材料的晶体与显微结构分析、扩散与固相反应动力学、相平衡及相图、材料的烧结传质方式和机理、材料的物理特性等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三者关系的感性认识,掌握材料组织性能分析基本手段的操作技能。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以“材料工程基础”、“热工过程及设备”、“粉体工程及设备”等课程为依托,以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两个测试技术为主线,即:粉体工程测试技术和热工过程测试技术,主要设置了粉体粒度与比表面积测试、粉体堆积和流动性测试、粉体力学特性测试、粉体粉磨功测试、粉体除尘系统测试、燃料性能测试、材料传热过程测试、工厂烟气成分测试、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平衡测试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粉体工程测试和热工过程测试这两个测试环节在硅酸盐产品(如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了在硅酸盐生产过程中原燃烧料品种及性能、加工机械、传热方式的选择等都会对产品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以“胶凝材料工艺学”、“玻璃工艺学”、“陶瓷工艺学”、“混凝土科学与工程”、“生态环境材料”等专业课程为依托,以水泥、混凝土、玻璃及陶瓷等制备工艺参数及产品性能为主线,设置了相应的实验项目,如: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水泥标准稠度测定、水泥凝结时间及体积安定性测定、水泥胶砂强度测定、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测定、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含量测定、水泥中混合材掺加量的测定、集料(砂、石)性能测定、混凝土坍落度测定、混凝土强度测定、混凝土耐久性能测定、混凝土外加剂减水率的测定、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品质指标测定、玻璃密度测定、玻璃应力测定、玻璃软化点测定、玻璃化学稳定性测定、陶土的可塑性测定、陶瓷白度测定、陶瓷吸水率、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的测定、陶瓷砖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的测定等实验项目。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工艺参数和产品性能的了解,巩固了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

“专业综合实验”是一门具有设计性质、命题式综合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各项实践技能,同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和工艺参数,然后选择相应的实验仪器,直至方案最终实施,如:学生要完成“425硅酸盐水泥的制备”这一命题式的专业综合实验,必须经过从原燃材料选择、原燃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水泥生料制备、熟料烧成、熟料性能测试、水泥制备、水泥性能测试七个实践环节的锻炼,并且要了解水泥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如:三率值选取、熟料煅烧温度、冷却制度、熟料f-CaO含量、混合材掺量、产品细度等)对水泥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影响,并在水泥的制备过程中根据实验结果情况及时对这些参数进行选择、调整与控制,而学生经过这七个实践环节的锻炼,能进一步了解水泥的工厂工艺制备过程,掌握并巩固“胶凝材料工艺学”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弥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未能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对材料成分与组织结构、制备与加工工艺、材料性能三者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3.优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效果

新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的实验兴趣与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学生实验报告抄袭现象逐年减少,彻底改变了以往全班实验报告1~2个版本的不良现象;四是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的热情明显高涨,学生申报的校、省、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数年年增加,现在学院每年获批的省级及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达15项以上;五是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的热情高涨,如: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参与这些竞赛的学生人次数占全院学生人数的70%以上,并在这些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优胜奖多项;六是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现在材料类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位于全校第一,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2012年金属082班单班考取率高达45.8%;七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全部为自主选题,题目更加贴近工程实际,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更能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成果及动向,改变了以往论文题目由指导教师选题,题目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实验方法落后,研究内容陈旧过时等现象;八是学生首次就业率近几年都稳定在95%以上,特别是近几年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4.结语

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最终目的是验证与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内容的改革及实施涉及多方面因素,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诸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和支持,其中,实验体制改革是关键,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是条件,管理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动力。目前,我院材料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内容虽然已进行了初步改革,但还处在尝试阶段,要想真正实现我院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天模,冯大碧,郑忠.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169-171.

[2]杨通,范新会,王正晶.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71-73.

[3]黄学辉,周静,徐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1):114-115.

[4]杨明波,杨惠,唐丽文,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8-10.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量子力学;材料类专业;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22-02

对于普通高校的材料类本科教学来说,要求学生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材料设计、性能优选、工艺优化的原则,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材料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量子力学是半导体、固体物理以及计算材料学、材料测试表征技术等学科的基础,在材料科学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是基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等前期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而大部分学生对前期课程多有遗忘,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很多,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复习前期基础课程和预习相关知识。由于知识间衔接紧密,需要逻辑推理内容非常多,学生稍有走神或缺课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也丧失信心。此外,对于工科大环境下的学生群体来说,学生普遍对实用的专业课程较感兴趣,而对基础理论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习非常枯燥也没有大多的用处。种种原因造成了在工科大环境下的理论物理教学特别是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困难重重,因此将理论教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量子力学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消除学生对本课程的畏惧心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的同时也要自觉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习是解决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本文结合材料类专业的综合情况,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几点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突出课程的重要性

备课之前先熟悉所授课专业的培养方案,了解学生的已修课程、同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后续的专业课程。材料类专业的量子力学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修完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等前期课程。同时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材料类的专业课程,例如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等,在之后的第五以及第六学期将有大量的学科专业课,如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计算材料学等。教师在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知识框架有了整体的了解以后,有针对性地翻阅一下一些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材,将专业课程当中涉及量子力学基础的内容筛选出来以备用。在给学生讲授第一堂课时既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告知学生,哪些课程在后续课程种会涉及到相关知识,哪些领域会用到本课程的知识,以及量子力学对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继续深造时的必要性。让学生一开始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心理上的重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将量子理论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包括已修课程和后续课程。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将整个材料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贯穿,凸显出量子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意识到量子力学并不是高高在上毫无用处的理论公式,同时也使得量子力学的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与前沿科学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

当下的高校教师除了教学很大一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科学研究。平时实验或看文献时可以将所涉及的一些前沿科技成果加以搜集,课堂上通过多媒体以图片、音响等直观的方式将其进行简要的介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可以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结合理论的应用领域,结合材料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的特色。作者所在的本校是有着交通特色专业背景,本校材料类专业也有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工程材料方面的课程,学生就业也有很大比例在交通相关领域。结合本科的这一特征,教师讲课时可以作一些前沿材料在交通领域的最新进展。在讲解知识基础的同时穿插该部分知识的应用方面的展望,展示过程中采用借助多媒体以图片、音响和板书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让量子力学这种看似“高大上”的学科也有“接地气”的一面,不至于全是枯燥的理论和生硬的公式,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对于自己的科研课题也可以作一些介绍,还可以挑选部分基础较好的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或者参观学习,零距离的接触前沿科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鉴于量子力学的理论抽象、知识量大、数学推理公式繁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以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物理思想的和基本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为主,对于需要推理演算的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首先可以拓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但是学期内平时的表现也是必要的。可以考虑适当增大平时考核的分数比例,便于调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其中平时表现又可以分为多个方面来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激情。课堂教师讲授为主,适时设问作为课外思考作业,作业以书面形式或者学生在下一次课作简短的展示的方式。才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小论文,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写一两篇小综述。在第一堂课即向学生说明考核的方式和比例,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自然会积极准备相关内容。在应对这些平时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巩固了量课程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和传统的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信息涵盖量较大,对一些复杂又必须的推导过程可以采用PPT作快速的展示,而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及定理则需要采用板书加以强化,通过教师边书写边口诉讲解,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多展示一些图片、动画等内容,尽量在枯燥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增添一些有趣的小插曲,例如该理论提出的科学家的肖像及简介、名言名句,小故事等。在W习原子的波尔理论以及氢原子模型的时候,使用PPT展示基本公式和理论,再辅以教师在黑板上作图的方式讲解。可以将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类比于在操场跑步以及天体的运动,在做计算近似时甚至可以将近似级类比于上课教室内的座次对个人学习效果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亲疏对个人情感生活的影响程度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科普书籍以及最新出版的一些学术专著,例如上帝掷骰子就是很通俗的前沿物理科普书籍。通过多种渠道将量子力学枯燥难懂的教学过程生动化、有趣化。

作为材料类专业核心课程的量子力学一直都是教和学双方都感到很困难的课程。由于量子力学的理论性较强,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学科的实用性不是很明显,学生容易厌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与学校特色想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最新的前沿科学研究,多方面入手使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笑天.地方普通高校量子力学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12.

材料类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材料类专业 多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ak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Enrollment as an example

LIU Yula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High class material multi-use talents are the demand of society for materials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a major problem facing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problem of college class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materials exis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ulti-use materials talents that need to be taken.

Key words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1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处于改革和创新阶段,虽然个别高校有创新并有些许成效,但这也是只在小规模内试行。就目前情况而言,材料类本科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3.5+0.5”四年本科制模式,前面7个学期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最后一个学期用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国内缺乏完全可以直接借鉴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1.2 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材料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以强调学科逻辑发展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突出 。课程体系大体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设置,而且课程设置主要以本专业内容为主,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衡。这些因素使得本专业学生知识专业面较窄,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基本上高校都能意识到目前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在具体如何解决及实践中存在太多难题。

2 加强多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探讨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材料物理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

2013年材料学院已全面施行大材料一本招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好的生源,因类施教,培养出高质量的继续深造的材料类研究型人才及步入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院目前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自身的特殊情况,培养出多层次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明确办学思路

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首先领导阶层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统领全局的发展。根据本专业整体发展形势及学生对专业的规划及选择,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明确多用型人才培养具体在研究性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区别。学术研究型教学主要是突出理论教学,强调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技术全面,注重理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往往在高校或研究所继续从事创新开发或更深入的研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为高技术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等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两者的不同表现在实践环节中尤为突出,如何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具体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要求、教学模式、教师分配等方面着手,严格实践教学每一环节。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院计划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全部进行一年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大二的材料类学生将面临一次专业分流,也就是进行自己的专业选择,基本上通过学校宣传、多媒体了解等多渠道学生对每个专业基本上有了大致的了解,学院目前暂设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化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其次在每个专业4~6个班的大二进入大三的学生中,学院可以组织人力进行统计调查,是考研继续学习还是就业每个同学心里基本上都有了答案,通过统计结果及往年的情况,综合考虑设1~2个考研班,其余班级为就业班级。对于就业班和考研班,学院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在公共基础课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区分对待,有意识地增加或调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课时比例,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工作或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正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改革。

2.3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传统教育在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附属于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纵向连贯性和系统性。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学院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上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知识结构和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的交叉融合,以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以应用型或研究型课程体系为模块。结合实际,以学生为主,实施自主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特别学分制等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班级设置上形势多样化,以基地班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以实践班来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形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4 研究型、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区分、组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对师资队伍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历、而且还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大学教师既需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又需要兼顾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若两者之间协调不到位,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精力,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协调好教师自身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关系,这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调解。在我校2014年全校中层干部大会校长讲话中已明确将教师人员结构的调整作为2014年学校的主要工作进行部署,具体从教师研、教分类、分级与分流政策,优化教师结构进行实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勇,孙丽丽等.高校面向“卓越计划”培养材料类创新工程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6):21-22.

[2] 田仕,王发洲等.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36-39.

[3] 李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4] 卞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 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6] 蔡培阳.地方院校材料类专业“三证”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上一篇:无机非金属材料范文 下一篇:功能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