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7:24:58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基于中国计量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材料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对照政府和社会加快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希望,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和创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共同搭建分院专业培养学习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培养实践能力的生产实验(校内综合性实验、自主创新型实验、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等)两大平台,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两个平台的搭建,把材料专业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教学平台建设及管理体制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院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对原有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除课堂正常教学外,搭建专业教学课程平台,实现教学课程资源网络化,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通过BB平台的课程建设,实现专业教学课程资源网络化。现在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推出了多门重点建设课程,例如《应用电化学》《材料表面处理》等,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大多数同学,课上按教学大纲讲授基本要求范围内的内容;对于能够进行更深度学习、对课程某方面需要进行知识面扩展的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料、相关文献、实验视频、应用软件、学习网站等,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加深知识理解;最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及知识的巩固。教学网络平台的所有课程,将对本专业所有学生公开,方便他们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及问题反馈。

3实验平台建设及优化

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科研反哺理论教学是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实验及实践,才能更有效率地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完善。

3.1实验内容的改革

首先,改变传统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体系的横向模式,超越单门课程的范围,建立实验课程之间的系统联系,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设立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的课程,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专业实验课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和贯通。其次,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学生学习团队。最后,根据实验教学内容,重新确定了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4个层次结构。重点开发了几个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现论和方法的实验。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中,减少了验证性、分析性实验项目,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3.2依据功能实验室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科研平台往往拥有大量贵重实验设备,根据仪器属性,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利用仪器,充分发挥仪器能效。部分科研设备课充当实验教学过程的资源。学生通过学会仪器操作,能掌握仪器基本原理和简单维护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部分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课余时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甚至仪器设备熟练操作后,独立自主完成其中的一个实验环节,培养其科研的缜密思维及细致耐心、精确的实验操作能力等。目前,不少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承担了省级、校级、院级等科研项目,在综合利用实验室资源的条件下,获得了有效的实验成果,并在SCI收录的国际杂志及国内核心杂志发表数篇论文。

3.3实验管理网络实时化

实验管理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平台管理,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实验前、后的部分互动。对于学生来说,可在网上自主选择时段并预约感兴趣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网络平成预习、学习、复习、提问等各项学习任务;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诸如学生网上分组、网上考勤、数据整理及分析、网上答疑等功能,从而使学生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

3.4建设产学研基地,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要以高性能磁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炭材料、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化学电源等为研究对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及生产中存在的各种关键性难题,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达到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我院与企业共建校内产学研平台3个、校外产学研基地21个,建立了材料类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以及课外创新实验教学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近期我院又与绍兴康健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中国计量学院——绍兴康健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磁性材料研发中心”,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平台搭建、奖学金资助等全方位的合作,支持和激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在生产科研基地,要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团队指导,让学生参与到协作单位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在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管理,让学生接触技术的核心,使学生通过实战锻炼掌握工艺创新技能。

4结语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材料人才是推进材料领域发展的关键。通过认真研究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特点,探索并执行“两平台双能力”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制定并落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必定能够促使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不断的完善,促进学生在实验实践创新平台培养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有些教师对撰写教学论文存在一些误区,或因心理上的纠结,或因工作忙碌,很少或懒于动笔。教学论文虽然没有作为硬性要求(不像备课,批改作业)每个教师都要撰写,但教师应把它当作一种内在需求,去记录,总结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感受、种种思考。它不仅是教师职称评聘所需,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和警示作用,教师要走出一些心理误区,来撰写教学工作中的教学随想。

一 变个人所属为大众所属,走出“李白效应”

很多老师会认为撰写教学论文是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的专利,不敢动笔去尝试,即使有时在教学中有一些感想,也认为别人写过,而担心自己水平不如别人而不敢动笔。这种心理在一千多年前的李白身上就出现过。《唐才子传》记载了这样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李白是诗仙,尚且有别人题得好便不敢再题诗的心理,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教师。其实,这种“李白效应”,是一种心理上的误区。同一个内容,同一个主题,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正如同是写明月,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有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都借助明月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都照样写得很美。同样,教学中的问题教育中的理念,作为一线教师肯定都会遇到,但每个教师对此事的感受,解决办法都不尽相同。比如,同是研究辅导后进生的问题,以前的文章大都是教师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使后进生因受关注、感受到温暖,而转变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最终学习成绩有了可喜的进步。一些教师在阅读这类文章之后,也效仿这种做法,去对待、解决他们遇到的后进生的学习问题,结果发现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方法,所以对辅导后进生的学习问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文章又出现了,这类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每一篇对撰写者来说无疑都是他们在教学中经历的困惑、思考、再实践的深层次的研究感受,撰写下来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也对观阅者在教学中有启迪指导作用。所以,撰写论文应该走出“李白效应”,大胆写出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

二 变“厚积薄发”为“边积边发”,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很多不敢撰写论文或少写论文的教师,其实不是不想写,而是想积累多一些再写,写出让自己更满意的论文,这是厚积薄发的心理,很多人都有,但究竟积累到多少才算“厚”,是要看多少书、教多少年才是厚的标准。而且,随着阅历的丰富、年岁的增长,每个人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厚”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实际上每个人是达不到心中的要求的,因而想厚积薄发是怎么也发不起来的。所以持厚积薄发的态度来撰写论文实际上是水中望月,无法实现。

常言学以致用,其实是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不用又怎知学有何用处,以及该再学习什么。撰写论文也应是边积边发。教学中的教学感受、随想、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转化成书面材料,日积月累,这些心得感想就是一笔财富,它会指导你的教学,使教学更有方向性,更有研究性,教学不再是忙碌琐碎的生活,而是有思考、有研究的一项事业。它不仅是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同时,在撰写这些论文时,需要查阅一些有关的书籍,又能促进我们去阅读更多的相关的书籍。查阅是一种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方式,查阅所带来的相关的知识对教学工作也会有指导价值。所以,撰写论文要边积边发,学以致用。

三 变被动为主动,常反思,勤练笔,多观阅

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班级管理,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学中的实践,应多思考,别停留在日常的琐屑教学生活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忙碌中度过,却没有思考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教书是琐碎的、忙碌的,亦应是快乐的、充实的。如果教师只是前者,那只是教书匠,而如果有了后者,即使谈不上是教育家,也是教育思想者。有所思,必有所得,平时的感受记录下来,通过总结、研究、再学习,人的思想会得到不断提升,而我们就不是刚出来的新教师或逐渐累加教龄的老教师,而是有着丰富经验和教学思想的教师。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因工作繁忙、琐碎以及家庭负担而不能常练笔。其实,时间永远是靠人挤出来的,平时的工作是很忙碌,如果有动笔的念头和习惯,相信是可以腾出时间的。另一方面,也要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有些事情是否因为方法上的问题而致使效率低下,要想办法去改进。在练笔的过程中,我们会去查阅更多的相关知识,查阅知识又会带动和促进我们去多阅读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著和与教育有关的边缘学科,阅读与练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能逐步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是博学多才、口才出众的人,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广泛阅读,并把相关经验通过组织语言汇成书面材料,这样做,一个人的知识层面和理论将会不断得到提升,内外兼修,终能熟能生巧,厚积薄发。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论文。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这应考虑到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设置问题的“四性”

下面以“鲫鱼”一节课为例谈谈设置问题的“四性”。

1 准确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鲫鱼”一节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七门动物,然后提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这七门动物身体里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无脊椎动物。有些动物的身体里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类动物就是脊椎动物。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动物,于是就顺理成章引入“鱼纲”这一课题。

2 具体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鲫鱼的身体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鲫鱼的身体呈什么颜色?分为几部分?体表有什么覆盖着?”等。

3 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鲫鱼的外部形态的学习。刚提出“鲫鱼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趣味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课文中[小实验]的办法步骤做实验,可提问学生“剪掉每一种鳍的鲫鱼,它们在游泳姿态和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设置问题的“四度”

1 难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 跨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 梯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讲述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时,我先采用复习提问的办法。让学生对种子、根、茎、叶、花各章里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忆。这就是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重新综合,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密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1~2天?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以前曾学过用什么办法鉴定种子内贮藏有淀粉?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近10年来,笔者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为依托,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勤于撰写专业论文,并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化学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有关教学及其实验的文章近百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谈谈化学教学论文的写作经验,以期对青年教师抛砖引玉。

一、开展教学研究,善于从实践中提炼文本

一般来说,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教学和教研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发现论文选题、激发写作灵感、筛选创作素材,这样谋篇布局也就变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撰写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一篇教学设计要想发表,必须充分体现简约性、独创性和实用性,绝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教学设计要在课堂上使用,要结合同行的评价和学生的反馈等进行修改。经过这样处理的教案,投稿后发表的可能性就较大。

例如,笔者备《复习“物质的分类”》这节市级公开课时,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多了要分班,知识多了要分科,生物多了要分种,物质多了要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分类”(虽是寥寥数语,却点明了主题)。“随堂演练”这个主要环节是这样安排的:通过播放《爱拼才会赢》歌曲,过渡到随堂演练(采用抢答的形式);视频播放结束后,课件上出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三句经典歌词;歌词中的15个字分别链接了一道中考模拟题,抢答到的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字,就打开了一道题目。这段视频承上启下、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教育学生。

依据上述预设,这节复习课上出了精彩、显出了新意、获得了实效,完全避免了简单重复、“热剩饭”、枯燥做题等弊端。课后,笔者根据反馈意见将教学设计进一步润色,投稿后不仅发表了,还被《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近年来,笔者承担的公开课和考评课有十多次,这些课的教学设计(或说课稿)经过反复修改后投稿,大多公开发表了。

2.改进化学实验,发展创新能力

作为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创新实验的方法(如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移植法、组合法、替换法等),从而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

例如,沪教版“化学变化的现象”实验,就是利用“煤油燃烧”“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碘化钾与硝酸银反应”这三个小实验来说明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但是,“煤油燃烧”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这两个实验污染较重;硝酸银试剂价格高、碘化钾试剂一般初中化学实验室没有,而且上述实验没有体现化学变化放出气体。于是,笔者利用缺点列举法和替换法改进了该实验:用发光、变色、冒烟、放热的“镁带燃烧”实验代替“煤油燃烧”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这两个实验;用既产生红褐色沉淀、又放出气体的“硫酸铁与小苏打反应”实验代替“碘化钾与硝酸银反应”实验。

另外,笔者还用缺点列举法改进了“二氧化碳灭火”实验,用希望点列举法设计了“氨分子扩散”实验,用移植法研制了“检验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装置”,用组合法设计出“气体爆炸实验仪”,用替换法设计出“排石灰水收集尾气”等,这些实验创新方案都先后发表。

至今笔者已发表实验创新类论文近30篇,由这些成果汇总的“初中化学实验装置创新研究”,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3.撰写科普作品,提升化学素养

撰写科普文章,可以提高学科素养,充实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情境;把科普故事用在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至今笔者已发表科普文章近40篇,这些文章主要来自于备课时收集的教学资料。

例如,笔者备《常见的盐》这节省评优课时,收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将它们整合、加工后,写出了3篇科普文章并先后发表。其中《我国的食盐资源》和《漫话食盐的用途》这两篇知识短文,内容浅显,适合中学生阅读,就投给了教辅类刊物;《绿色农药波尔多液》一文,介绍了波尔多液的来历、杀菌机理、配制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写作角度新颖,内容充实,有深度,学术性强,于是投给了化学专业类期刊。

需要注意的是,科普文章以叙述和说明为主,它涉及的事实(尤其是化学史、科学家轶事等)固定不变,所以绝不能把收集的素材简单堆积,应善于在领会原材料的基础上整合,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命制原创题目,提高命题能力

组题不能总是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必须学会命制原创题。笔者在命制原创题时,注重选取与初中化学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和专业文章作为命题材料,注意关联巧妙、铺垫适度、设问恰当,并最终达到“知识无错误、表述无歧义、内容无超纲、导向无偏差、答案无争议”的要求。

近年来,笔者已发表80多道原创题,并凭借着自己对命制原创题的深入思考与丰富经验,撰写并发表了《浅探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命制》《例谈初中化学原创题的命制原则》等论文。

5.参加评课活动,丰富教学内涵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名特优教师)既要能上好课,还要会评价课堂教学。听课时,认真记录、勤于思考、准确诊断;评课时,实事求是、尊重教师、讲究艺术。成为特级教师以来,笔者已听了300多节公开课、评优课和随堂课,点评了其中60多节课。笔者从听课、评课活动中吸收了营养,得到了启示,补充了能量,丰富了教学内涵。

例如,某教师在主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竟要求学生分组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显然,该探究没有悬念(课本上就有现成的装置)、没有必要(涉及水平层次要求很低的知识)、没有价值(学生根本不具备设计这类实验装置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在评课时,对探究课题的选择提出了导向性意见:探究的内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动结束后,笔者根据自己的听课资料和评课感悟,连夜写出了《初中化学不需要这样的科学探究》论文,投稿后也很快发表。

为了提高评课水平,笔者还注重广泛学习,力争每一次评课都能言之有物、头头是道,言之有理、以理服人。笔者根据自己的这些评课经验,撰写了《例谈化学教师评课的原则》,已公开发表。

6.承担课题研究,引领专业成长

近年来,笔者注重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不仅长年有自主课题,还主持了七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每项课题的研究成果都能发表,并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例如,2000年参加首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时,学员中专家云集,笔者非常渴望成为名师,于是申报了课题“中学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并充分利用培训班学员的丰富资源,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情况,使研究如期结题。研究成果之一《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另一成果《浅探中学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获中国化学会的论文评比二等奖。这些成果得到了师训部门的重视,引起了许多同行的关注,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社科成果奖,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熟悉写作技巧,善于在教学中创作论文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仅要有创作热情和写作基础,还要熟悉一些写作技巧,尤其需要脚踏实地、不畏困难。

1.选题抓小放大,内容贵在创新

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视野等局限,研究课题宜小不宜大、宜深不宜宽,正如一位行家所言“四下挖沟不如一处打井”。笔者的论文选题都很小,如《“常见的盐”教案》《“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的改进》《例谈初中化学原创题的命制原则》等;另外选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

写论文贵在创新,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真正体现创造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如果人云亦云、缺少主见、东拼西凑,那种文章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切记:千万不要抄袭,否则那将是你一生的耻辱!

2.灵感抓住不放,文稿快写慢磨

论文创作需要灵感打开思路,尤其是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急稿,更应抓住灵感、速战速决,力争达到“别人还在想、我已笔下有”的效果。像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热点问题、期刊论文中的漏洞、化学实验中的创新、上课后的反思、听课时的感悟等,都是写作灵感的源泉。

例如,有位化学教研员撰文认为:在二氧化碳灭火实验中,若烛火由高到低熄灭就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观点引发了笔者的深层次思考,于是夜以继日地论证,终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下转页)

(上接页)

只要在高于烛火的位置缓慢倾倒二氧化碳后有烛火熄灭(烛火怎么熄灭已无足轻重),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笔者立即把自己的论证过程,写成图文并茂的论文《由“烛火异常熄灭”引发的思考》,投稿后很快发表。

文稿有了雏形,再不厌其烦地打磨,力争论点、标题、素材、字句、语序、图形、标点符号等都恰到好处;也常常请教同行和专家,指点迷津;有时候还要冷处理几天,以期有新的发现。在确保文章无可挑剔后,再投稿。事实证明,“千锤百炼产好钢,快写慢磨出华章”。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人都对运动员使用的“镁粉”产生了兴趣,于是笔者立即着手撰写论文《水合碱式碳酸镁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其间查阅了大量有关“镁粉”的资料,并亲自找来“镁粉”做实验。奥运会闭幕时,完成6 000多字的初稿;随后几个月20多次易稿,确保了论文“内容充实具有创新性、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文通字顺具有可读性”,因而在核心期刊发表。

3.笔耕持之以恒,甘耐寂寞寒暑

做文章虽然不像曹雪芹说得那样“字字看来皆是血”,但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尤其来灵感了或有约稿时,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时半夜来了灵感也要立即记下来。撰写论文时,还要甘耐寂寞、心静如水,绝不能受花花世界的干扰,更不能浮躁不安,一定要做到“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

近十年来,研究中的辛苦笔者几乎没有感觉到,品尝到的都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舒畅。

三、结束语

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完成教学任务、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继续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创作、在创作中提高,从而永葆特级教师的先进性、示范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丁步洲.论文写作:研究型语文教师的重要素养[J].教学与管理,2009(12):23-24.

[2] 张肇丰.教师为什么要写作:关于写作与研究关系的学理分析[J].中小学管理,2011(4):41-42.

[3] 范杰.从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谈化学教研论文的撰写艺术[J].化学教育,2005(8):41,64.

[4] 李德前.复习“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8):39-40.

[5] 李德前.沪教版“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2010(7):5-6.

[6] 李德前.“常见的盐”教案[J].化学教学,1998(3):26-28.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科研;专业发展;教学论文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幸福一般是指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由于人们理想和追求的不同,对幸福涵义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为教师的幸福,从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涵义。如,“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1]”,“如果说幸福是主客体相统一时的体验,那么,教师的幸福就表现在他与教材、与学生、与自己的融合之中[2]”。教师的幸福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你(指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回忆30年来的教师生活,最感到幸福的是自己一直走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是研究促进了笔者专业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同时也保障了个人教师职业理想的不断实现。

1 质疑起步

质疑就是利用证据,提出疑问。一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学习前人知识或从观察和实验开始的。但是,“如果不从所接受的前人知识中引出问题,那么这仅仅是在已有知识的体系中吸吮知识,并不会引导你去探索‘未知’”;“如果观察到了事实并不引起问题,那么,这种事实,甚至是人们以往所不曾观察到过的‘新事实’,决不会引起你的任何触动,更不会引导你进入研究”。为此,中山大学林定夷教授认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问题从怀疑产生”[5]。笔者研究工作的起点恰是林教授观点的一个例证。

1982年秋学期末,即将进入毕业季的我们就从老师提供的选题中确定了自己毕业论文的课题,笔者选择的是“无机物性质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的无机含氧酸方向。1983年春学期开学不久,笔者就开始筹备毕业论文的写作。在搜集前人工作的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包括鲍林(Panling,L.)和徐光宪等在内的10多位中外著名学者针对无机含氧酸强度所提出的经验公式,比较中发现,形式简单的误差甚大,误差小的参数很多而且形式复杂。为此,笔者抱着对已有文献质疑的态度,期望自己能够建立一个形式简单而误差又小的经验公式,在征得指导老师同意之后,便将课题中的“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调整成了“与结构的关系”。经过3个多月的研究,终于如愿以偿,笔者的经验公式的平均偏差只有0.25,小于徐光宪院士的1.68。结果笔者的毕业论文“关于无机含氧酸和氢酸强度变化规律的探讨”在获得优秀等级的同时,发表在了母校《扬州师院自然科学学报》1983年第2期上,1986年还被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联合编写的《无机化学》教科书列为参考文献[6]。

初次质疑的成功,使笔者有了不畏权威、不迷信课本的批判精神。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笔者在适应教学和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多次对教科书或化学教学中某些沿袭多年的结论或行为习惯的合理性做否定的判断,并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等多重途径寻求正确或更科学的表达,这类文章在中学化学教学和研究领域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如发表在《中学化学》1990年第2期的“苯酚水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吗”一文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苯酚溶液不仅能使石蕊试液变色,而且还能使其他许多指示剂变色,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从1992年版开始便删去了“苯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的叙述。又如发表在《化学教学》2002年第1期的“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一文形成了“产物是碳酸氢钙和次氯酸”而不是教科书中的“碳酸钙和次氯酸”的结论,2004年出版的人教版、苏教版和山东科技版的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同时在正文中回避了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再如“过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探讨”在《化学教育》1994年第10期发表后,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凌华光在《化学教育》1995年第9期上撰文认为“值得推荐”。其理由是,“中学教本中指出了Na2 O2 与CO2 反应,于是被读者误以为Na2 O2 就不与NO、NO2 反应了。中学生使用的许多复习书中频频出现以这种错误认识为基础的试题和试题解法,实在不容忽视”。

2 合理迁移

迁移一词的基本含义,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上,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有学者取迁移在心理学上一种情境对另一种情境的影响之意,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思维迁移,具体是“由这个专业想到那个专业,把别的学科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学科上来[7]”。与此对照,笔者也是思维迁移的受益者。

笔者大学毕业后有1983年至2001年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工作的18年经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师范教育》编辑部组织了两届全国中师青年教师教学论文评比活动。首届于1989年举行,包括语文、数学和教育学3门学科[8];第二届分1992年的文科和艺体科[9]、1993年的理科和教育学科[10]两次。笔者在准备参赛论文的过程中,从《化学教育》杂志上读到了一位学者有关化学实验能力的论述,笔者在领悟其中关于实验能力构成要素的精辟论述之后,构建了具有师范特色的中师生实验能力结构,并以关系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师范生实验能力的相应策略。当时的学科评委、江西九江师范高级讲师潘留芳老师认为,该论文“指出实验思维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核心,又将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分解成与教学程序相适应的六个要素,颇有新意[11]”。结果笔者的论文在获得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的同时,还发表在了《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5期上。

思维迁移在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实现迁移的关键是要广泛涉猎并形成多重的学科专业背景,要在领悟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其他学科知识以及他人的思维方式。如“前馈信息与化学教学”(《天津教育》1994年第2期)、“一卤代正烷烃密度变化的回归分析”(《化学世界》1998年第7期)分别迁移了系统科学中前馈信息的概念和数学中回归分析的方法,是对有关教育理论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合理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广洲教授在为笔者的一本小书作序时指出,陆军将“用于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回归方法,用于探讨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定量关系”,真是“别出心裁”[12],这实际是对笔者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肯定。另外,如果仅从文章的题目看,从他人的“差异性:一节同题异构课的比较”到笔者的“题同构异、精彩纷呈、形异神同——对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同课异构的几点认识”可以发现,其中不仅实现了思维的迁移,而且还透过同课异构在“题同构异”等方面的“差异性”,看到了各自针对相同教学内容探索理想教学方法所呈现出的“精彩纷呈、形异神同”的表现,从而实现了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3 自我补白

补白,即填补空白,原意是指填充报纸或期刊上空白的短文。其实,补白也是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选题方法,具体是指从与得出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而且研究中的补白,要从为他人补白逐渐过渡到为自己补白,使自己的研究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笔者在反思自己研究的过程时,深深地体会到补白特别是自我补白的意义,及其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

2001年夏,笔者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调到江苏省南通中学工作,此时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轫之时。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看,这一轮课程改革除了主张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以外,还以课程标准替代了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围绕自己主持的省市“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进行了多角度选题,不断进行自我补白。2010年,在准备“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时,将自己近10年的成果归纳为互补的5个方面,具体包括“尝试构建了三维一体的课程知识体系、辩证思考了新课程化学教学的部分内容、探索实施了新课程模块教学的有效策略、实践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策略、客观评析了新课程高考的特点和影响”。笔者该成果获得了“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全面总结个人新课程研究成果的“做新课程实践的领航人”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3期发表后,又被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7期全文收录。

补白最讲究的是角度。以“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知识体系”为例,笔者在撰写“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和“新课程下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构建”(《化学教育》2007年第12期)之后,逐渐认识到可以将认知领域的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方法知识和观念知识3大类”,其中,“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方法知识和观念知识的载体,方法知识和观念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13]”。于是,又撰写了“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学科观念体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5期)。在有相互补白的3个角度之后,又进行了上位统整,撰写了“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维度与策略”(《教学月刊》2011年第12期,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3期全文收录),这样“以获取化学事实为基础,掌握科学方法为重点,形成学科观念为核心,提升学科素养为宗旨”的化学教育主张就日臻完善了。

4 走向无意

心理学上有一组概念叫“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它们分别是指“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和“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如果不是“有意”,没有“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上的努力”,这条幸福之路是难以通畅的。随着研究技能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和幸福感的强化,研究已经成为笔者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笔者生活的自然状态。

2011年秋季,笔者入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行列。笔者所在的第二期中学教师一组有11位培养对象,省教育厅从南京大学、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聘请了5位教授担任我们的导师,在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我们按照培养工程制定的“专家引领、自主研修、集中研修和研修实践等操作策略[14]”开展活动。培养对象都非常珍惜这样的研修机会,积极参加每一项活动,认真完成每一份作业,以促进自身专业的充分发展。2012年下半年在导师们的组织之下,我们对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一书进行了学习和研讨,笔者的体会文章“教师课程实施中的忠实与创生——以化学教学为例”发表在了《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5期,并被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8期全文收录;2013年5月,省教育厅以“农村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组织了培养对象“牵手农村教育”巡回指导活动,笔者的“对江苏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考察报告”刊登在了《化学教学》2013年第10期。另外,导师们还十分强调思考学科基本问题对促进学科发展及自身专业提升的积极作用,多次组织我们开展学科基本问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笔者撰写的“关于‘学科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已被《现代中小学教育》录用。

早在1999年7月,那时笔者还在师范学校工作,在江西省九江师范学校观摩全国(华东赛区)中师化学教师创意实验评比活动之后,笔者撰写的“对教师创意实验评比的几点认识”一文发表在了《化学教育》2000年第2期,那是笔者参加教研活动的体会文章获得发表的最早记录。这些年笔者还将各类专著的阅读体会及评课发言稿进行了整理投稿,并陆续被录用。

以上从质疑、迁移、补白和无意4个方面描述了自己在教科研这条幸福道路上留下的履痕。表面上看,无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与质疑、迁移和补白等确定课题的技法不在同一个视角,其实笔者的无意也是确定课题的技法,那就是“任务即课题,工作即研究”,也就是用研究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任务。在30教龄之际,用此小文记录自己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的身影和专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以志纪念,同时祈望对后来者有所启示。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41~45.

[2]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22~26.

[3]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7.

[5]林定夷.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29.

[6]北京师范大学等编.无机化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99.

[7]朱华贤.教学论文写出新意六法[J].小学教学,1999,(7):20~22.

[8]全国首届中师青年教师论文评比座谈会纪要[J].师范教育,1989,(7):8~10.

[9]小流.推进《教学方案》实施 扶持青年教师成才——第二届全国中师青年教师教学论文(文科和艺体科)评比圆满结束[J].师范教育,1993,(3):12~13.

[10]梁人.实践出真知 改革促成才——第二届全国中师青年教师教学论文(理科、教育学科)评比活动综述[J].师范教育,1994,(3):8~9.

[11]潘留芳.发扬成绩 改进不足[J].师范教育,1994,(4):13.

12]李广洲.序[A]//陆军.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3.

[13]陆军. 2008年江苏化学高考说明的特点和应考策略[J].化学教育,2008,29(1):44~45,57.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部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预期成果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 树立正确的观念

写文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一是动因观念,那就是要内因促使自己写作,而不是外因逼迫自己写作,要有感而发,写自已熟悉的东西,素材不足考虑不成熟时暂不动笔。有些老师因评职称急需文章而匆忙动笔;有的老师看到别人写文章,好像很轻松,不顾自己积累不够也尝试写一写等等,如此为写文章而写的文章常常成功率不高。如果动因不对,成功率低,就会挫伤今后继续写作的自信心,于写作是有害的。我认为写作应成为一种自发的意识,应成为个人发展的内需,应成为创作冲动的渲泄,应成为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是成败观念,对于写作,心态要放松,不要急功近利,不能纯粹为了发表而写,也不能因为文章没有发表而灰心、气馁而不再动笔。文章如能发表,意味着成果被别人承认,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即使不能发表,作为自己个人经验的总结、资料的积累,也是很值得的,也为今后文章的发表奠定了基础。其实,写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只要充满信心,真心投入,坚持不懈,认真对待,收获是多方面的,发表文章也必然是水到渠成。

二、 万事开头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我从教20多年,任教高三年级达16年,教学可谓得心应手。从87年开始,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产生了一种想把我在教学中自认为独特的东西讲出来的欲望,即创作冲动。起初由于经验不足,绞尽脑汁写了几篇 “得意” 之作,结果不是原稿退回,就是石沉大海。于是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一度热情大减。那时,我经常对全县开公开课,在一次赛课中,我把课本上的一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既生动、又有趣,且操作简单,得到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后来,我抑制不住这种创作冲动,把我的这一实验改革方案写成500多字的小文章投给《江苏教育》杂志社,不想一个多月后,竞刊登了。稿费虽然只有5元钱,但我永远难以忘记。在这篇短文的激励下,我兴趣倍增,不断创作,在88年这一年中相继在《中学化学》、《中学生化学报》、《化学之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

从以上经历,我体会到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关键是要有恒心,不要为一时汗水白流而气馁,成功总是偏袒辛勤耕耘的人,只要持之以恒,终会结出硕果。

三、 文章是逼出来的,要勇于承担、敢于实践。

人都有惰性。遇到上公开课、开讲座、教案评比和论文征集等,许多老师往往自感心有余力不足,生怕失败,能推则推。这样,且不谈与获奖无缘,实际上失去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因为,你精心准备的一份教案或学案,一条说课思路,一则实验方案,一篇讲稿或交流文章,都可能成为你流光溢彩的处女作,从而步入创作之路。

近年来,我先后承担了市教研室编写教学参考书和开备课讲座的任务。开始我心中没底,硬着头皮承担下来。为了完成这些艰巨任务,逼着自己查资料。苦思冥想,笔耕不辍。经过努力,我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熟悉到熟悉。我多次开的备课讲座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我写的教案已在《中学化学》杂志上发表。最近我写的各章导学、学习指导多次在《中学化学教与学》杂志上发表。回头看看,我得出一个结论:自加压力,抓住机遇,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的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尽显自己的才华。

四、 文章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要做有心人。

我经常听到有些老师在看到别人的文章时讲:“哟,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我早有同感,我的想法比他更详细、更全面,可惜我没能将它写出来。” 这种“马后炮”实际上说明并不是自己水平不够,只是没有进入“角色”,在工作中没有做有心人。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最基层的实践者,天天与课堂、学生打交道,接触的东西多,可写的题材多,只要你留心,就能发现不经意的某个创作点,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例如你在课堂上的一次有趣的即兴发挥、一个新颖的创新思路、一场出色的师生互动、一条独特的归纳总结、一项得意的课堂改革,一则别致的巧思妙解,都应即时捕捉,记备忘录,然后加以构思,再延伸完善,一篇篇教学文章由此而诞生。例如,我在高三新教材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存在着几种科学性、操作性错误,大胆质疑,写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存在问题探讨及修改意见》在《化学教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理科老师,能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写一些论文还不够,还必须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方面有所研究、有所突破,这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可写的东西非常丰富,只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哪怕是与学生的一次谈话、一次家访;一场主题班会、一个班级活动,都可由感而发。只要你的工作有独到之处,就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就容易被发表,而

不在乎你的文字功底有多深。我在《班主任之友》、《江苏教育报》、《中国石化教育》、《小学教师管理》、《教书育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班主任家访九要九不要》、《与学生谈话的技巧》、《也谈表扬、批评的艺术性》、《提高班主任应变语言艺术七法》、《转达意见的技巧》等文章就是在南化一中几年班主任工作中提炼和浓缩出来的。许多事例都是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真实事例。我如果不当班主任,也就不可能写出这些文章。我如果不当年级组长,不抓2000年高三高考工作,也不可能发表《动静相宜、劳逸结合》、《高中教学与高效能力测试的探索与实践》等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章。所以说文章是干出来的,不完全是写出来的。只要乐于工作,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和创作欲望,就能有新的收获。

五、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技巧和方法

有了创作动机、有了创作素材,要成文、要能够发表,还需学会一些技巧和方法。

1、 大量阅读,博闻强记,积累资料为我所用。

平时教学之余,要多读书,包括专业书和有关教育理论以及相关的期刊杂志。一是为了学习现行教育法规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所写文章的品位;二是模仿人家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三是触类旁通,展开联想;四是搜集语言素材,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名人名言要摘录,篇幅长的可记下杂志的名称及刊号,便于日后查找。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引用一段精彩的理论或几句恰当的名人名言,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会更有文采。若要引用,应在文章末尾注明出处,这样显示出你对他人的尊重,也反映出作者对学术问题的严肃态度,也可避免“文责自负”的麻烦。

2、 选定写作内容,确定投稿目标。

写作的重点在选题,选好一个论文题目就等于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所以要重视选题。在这方面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切忌选题过大,面面俱到,力求用最短的语言说出最富有哲理的话,用最小的篇幅介绍最实用的事。华丽词藻的堆积、不厌其烦的赘述、牵强附会的罗列只能使人读而生厌,我在投稿前总要反复修改,下功夫删除多余的字。刚开始写作的朋友可以选择小巧的点展开分析,有新意,能把问题说透就好。第二, 还要考虑文体和读者对象,弄清是教法指导还是学法指导;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总结。哪些杂志适合你投稿,这些杂志各有什么栏目,我是针对什么栏目而写的。你是写教学类、解题类、实验类还是教育管理类,既取决于自己资料积累的情况,还要注意你准备投稿刊物的各栏目的宗旨,二者要结合好。第三,撰写文章还应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原则。选定好题目,准备好资料后,可以先定框架,编拟提纲,再从你的资料库中提取相应材料,然后组稿成文,再反复修改、润色、定稿。

文章写好以后,还要选好合适的投稿刊物,对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类的多种刊物的特点要有所了解。比如,你写的文章适合于教师、教研员看,不妨投向《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等刊物;如果你写的文章倾向于中学生读者,那么,你可以将它投向《中学生理化报》、《中学生学习报》、《数理化学习》等刊物。而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投《中学化学》、《化学教与学》等杂志。

3、注意时效性和热点。

对于教学杂志,一般都与教学进度相配套,对于一些辅导文章、学法指导等要注意教学进度(太早用不上,太迟赶不上),一般提前2-3个月为宜。例如,去年高考前一个月,我突然感觉到目前很需要考试心理疏导的文章,于是就写了《减轻考试压力自我调节五法》一文,投到《课堂内外》杂志,仅二十多天就发表了。另外还需注意热点问题。例如以前谈德育工作;后来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现在谈新课程目标体系。写这些热点文章就是供其所需,命中率高。

4、 论文题目要简捷、鲜明、醒目

标题是内容的集中反映,要准确到位,一个好的标题能打动编辑的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以前发表的《守恒——化学计算之魂》、《“生死辩”的启示》、《盘旋 攀登与穿越》、《表水涉雍雍难渡》《化学题中的距离美》等文章,不能不说题目的新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文章的最后一般应该有一个结束语,对所论述的问题做结论、诂计或畅想等,这样,首尾呼应,有始有终,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对提高稿件的录用率大有裨益。

5、 写作时间安排及修改

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写作火花要及时采集。一个论点、一个公式、一件事件、一句话,要及时记下来,哪怕是夜间半睡眠状态突发的灵感,也要立即起床记下,否则转瞬即逝,会失去宝贵的东西。对于记下的三言两语进行构思、再联想,待打好腹稿,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提纲,就用一个较完整的时间(最好是夜间)一气呵成。写好修改几遍后,不要立即投寄,放置几天后再修改,此时你已经较冷静,与前几天处于创作冲动中的思路会有所不同,修改后的质量会更高。对于投寄后未能发表的文章,应反思其原因。如是时间不当,可到适当时再经修改投寄;如是所投杂志不当,可修改后改投其它杂志;如是质量不高、观点错误、没有新意就不要反复投寄。另外,决不能为了提高命中率而采用一稿多投,这是不明智的,若两个杂志同时刊登同一篇文章这是一件丑事,以后这些杂志再也不会刊登你的文章。

6、 注意其他几个问题

在投稿前,要检查你在稿件上是否注明了你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等;稿件投出以后,要记录你的投稿时间、刊物名称、论文题目等,以备查发表与否。另外,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错别字、不科学的用语、不规范的符号、不准确的插图,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编辑可能认为你写作不严肃或学风不严谨,录用你的可能性不大。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2017年三八巾帼标兵事迹材料报告(一)

提起xx镇文化村千亩拐枣园建设者但xx,周围群众夸她是个赛过男子汉的铁娘子。她1961年出生,中专文化,中等身材,因长年在山上干活,脸部冻伤的留痕依然可见,由于风霜日晒,漂亮的脸蛋变成酱红色的斑驳,一双手也很粗糙,但卷发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放谢出智慧的光芒,正在实施的绿色产业昭示着憧憬和希望。

悬壶济世,缔结拐枣情缘

但xx住汉滨区江北办广景花园,老家在xx县xx镇早阳村三组,她1982年毕业于xx县中医卫校,同年分配到原xx区xx乡卫生院工作,从事中医坐诊32年,精读《本草纲目》,医术高明,是xx著名中医世家金氏家族的第八代传人,2011年从xxxx中学医务室提前退休。在她从医的实践中,注重拐枣药用价值的应用,用医技晋济众生,对20多位得了乙肝吃不起药的患者,在她的指导下,通过服用拐枣配制的膳食,患者很快从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奇迹般地产生抗体,逐渐恢复健康,并用拐枣酒泡药医治数百名风湿麻木和跌打损伤患者,从此,她对拐枣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锲而不舍,攻克育苗难题

拐枣,学名枳棋,因为长得拐弯抹角而得名,又因形态像万字符,所以又叫“万寿果”、“鸡瓜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 药用价值。拐枣在陕南适应性很强,但由于多年来不受人重视,资源锐减,商品奇缺。为了发展拐枣,绿化秦巴山川,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绿色保健食品,但xx从1998年开始实验研究拐枣的育苗,掏高价买回拐枣籽,播种育苗,连续5年出苗率很低,但xx并没有因失败而退缩。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她分析判断未发芽的种子一是受厂方烘烤拐枣时的温度影响;二是籽种果皮油质厚,不易吸水的结果。于是,她就走村串户将农户采收回来的拐枣,亲手把籽一粒一粒地摘下来,背回家倒在晒席上凉干,2005年春季,她用碱水搓洗除去油质,然后一层湿沙一层种子,放在温室里摧芽,待胚根凸起,他小心翼翼地播在苗床上,出苗率达95%以上,2006年春季,她将20多万株拐枣幼苗移植到大田里,培育矮化壮苗,为规模种植拐枣奠定了基础。

规模种植,实现绿色梦想

拐枣苗育成功了,但xx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她到处考察适宜规模栽植拐枣的地块,在xx镇农业综合站站长梁向斌和文化村两委会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在文化村六组流转山地750多亩,在汉中流转土地300亩,筹资百万元,规模建设拐枣示范园,从去10月开始,她租用钩机一台,早上7点多钟把工人带上山,中午把饭送上山,晚上七八点才回家,与工人同吃同劳动,修建生产道路1.5公里,挖标准树坑41000多个,在山下挖水井5口,在山顶建蓄水池30立方米。今年惊蛰刚过,她就组织车辆从老家xx调运拐枣苗,进行大坑大苗栽植,正直春旱,她购买发电机和水泵抽水浇树。3月30日,笔者随车到园区现场慕名采访了这位铁娘子,问她下一步有何打算?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是从湖北引进优质拐枣种,当年建成百万株种苗基地;二是幼林抚育期间,林下种植人参1000亩;三是建设正规化标准烤房,酿造人参拐枣酒,填补国内富硒食品空白,目前厂房和发酵池正在筹建。

2017年三八巾帼标兵事迹材料报告(二)

黄xx,女,xx市第一中学,化学高级教师。1991年大学毕业,多年任备课组长或者班主任,毕业班的教学。2003—2004年任年级主任,2004年12月任教研处副主任,2012年3月任教研处主任。多年担任年级的下级领导,指导级组的全面工作。

她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毕生的贡献。90年代初,师范毕业就如愿以尝地成为xx一中的一位化学教师。大学毕业虽然有很多选择的空间,但她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任教期间也有到富裕他乡任教的机会,但她还是选择了和家乡的孩子在一起。

22年来,为了在三尺讲坛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断地探索进取。她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在学生家长中口碑好,在同事领导眼中有威望、能力强。工作中勤勤恳恳,有思路、有方法,教育教学的管理效果突出。

一、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平凡,但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并不那么简单,从走上讲坛以来,运用所学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虚心向同行学习,深入到教学实践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每备一节课、每上一节课都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细心从学生的各方面搜集反馈信息。她的每一节课都追求高效、创新、富于语言感染力的最佳效果。而学生和同行的口碑便是教学效果的证明。在历次参加xx一中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或各类公开课中都荣获一等奖。在每次参加xx市中学化学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都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在xx市、xx省的课例比赛中曾获一等奖,其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了多少汗水也可想而知。

敢为名师,授业解惑,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钟泉老师在读大四期间,黄xx老师就要求他假期回来听课,并大胆放手并指导他上课。在一中参加工作后,黄老师在教学上对小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自己备课,再听别人的课,再二次备课,最后才上课(自备课—听课—再备课—上课);每一次公开课,从教学设计、试讲都在黄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的磨课,才是最后的精彩亮相。虽然短短的5年,但他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黄xx主任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成长的过程也有困惑,记得去年的一个晚上,钟老师电话跟黄老师说“最近有点烦”,想找黄老师谈谈心,黄老师放下手头紧张的工作,很有耐性地和钟老师聊了几个小时,她了解到,小钟的烦恼来自于他的积极上进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总会有一些异样的目光和声音。小钟是备课组长,他不但要把自己的班带好,也有责任把备课组的其它教师带好,可感觉得自己有压力,这压力来自于有极少数上了年纪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小钟还无奈的说了一句话“我真希望能像黄老师你一样,敢想敢做,在教学上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成就”。黄老师明白小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不断的冲击着他的心态”的思想负担,主动约他谈心,使他从矛盾到磨合,从磨合到适应,从适应到快速成长。

近年来黄老师带领多位徒弟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如陈乐意、李德靓、李剑镔、梅丽娟、崔美丹等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化学科组在她的影响下,出现了正如化学科组长陈圣锋所言“在黄xx老师的影响下如同一条链一样传承下来”。

2012年10月她又成为xx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能够借助于地方政策与专家引领平台环境,实现她自己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将是她新的起点。在高中理科名师培养对象班中,具有许多优秀的教育专家与名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强

作为年级主任,她精心管理,使年级的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在xx的学年统考中,各科成绩名列前茅。2006年以来均担任年级的下级领导,分管教学工作或主管级组的全面工作,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特别2009年高考,校上重点人数x人,获xx市第一,超额完成了xx市和xx市教育局下达的任务,获得xx市化学类、生物类总分状元, 650分以上占xx市的x%,600分以上占xx市的x%(居xx市第一),640分以上占xx市x%(居xx市第一),有10位同学荣获xx省理科基础满分状元,有6个科目获xx市状元。

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中,提出“责任体现素质”的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思路,效果显著,在学校三个年级中起到了标杆的作用。作为教研处主任,她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带动其他教师积极投身教改,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注重课题研究和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她领衔承担课题研究。本校现有研究中的省级立项课题6项、市级立项课题14项。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她提出“135”工程:一年过关验收,三年胜任教学,五年成为骨干,效果显著,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多名青年教师在观摩课、优质课、传统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大赛等方面的评比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近七年她均为xx市高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班的班主任,并负责相关教学的专题讲座。如《谈青年教师的成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使学生喜欢你的课》、《新课程理念》等专题,这些讲座给即将走上讲坛的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与导向。

无论在教研还是在教育管理中都推行“要使别人做到,首先自己先做到”的“正人先正己”的管理理念。

教育就是爱。下面是黄老师曾任教的一位学生,2009届高三(10)班黄经磊于第29个教师节写给她的一封信。

“2008年8月份,我刚刚升上高三,而您则担任我的化学教师。刚刚进入高三,有一次摸底考试,而那个时候我的成绩只是专科的水平,我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同时父母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课堂又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又不甚小心打球摔伤脚踝,请了三天假,回来之后就跟不上学业了。学业还不是最难的事情,脚伤到了筋骨,一时半会好不起来。最难的是生活,每次上课都得提前三十分钟起床,从宿舍忍着疼痛一步步地走完那几千步的距离到教室。周围的同学都在为学业繁忙,没有什么人会好心到慢下自己的脚步来扶自己,也只能忍着自己帮自己擦药酒换药。一边是巨大的学业压力,一边是生活的诸多不便,让从没吃过苦头的我顿生退意,高考是一座翻不过的高山,大学只是想象中的美好,而我只能向命运低头。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也不会忘了帮你打开一扇窗。就在那个时候,曾经连续一个星期,黄老师您都以聊天的名义找我去办公室,过问我的学习情况,给我加油打气,关心我的生活,给我做思想疏导,劝我不要放弃。我也能听进去老师讲的一点道理,但是退意已萌生,很难消除。对于一个已经放弃自己的学生,老师做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仁至义尽。

一次周末打电话回家报平安,顺便跟母亲提了自己的想法,让亲朋好友多点留意有没有好一点的工作,我决定高考完就出去社会闯荡了。说完,母亲没有意想中的动怒,反而是心情平和,接着说了一大通话。大致意思是黄老师您已主动与母亲通过多次电话,黄老师您关心我的程度、对我的期望无异于母亲她自己,所以希望我能坚持下去,认真备考考个好成绩。

就这样在黄老师点点滴滴的感化下,我开始变得勤奋,不再怨天尤人,成绩开始逐步提升,最终高考时候考上了重本,在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我的学业,开始我的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插曲,使我彻底明白了一句话。“人很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看到希望”,这一句从恩师嘴里说出的话,五年以来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回看五年前备考那段时光,我很庆幸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在恩师长达二十多年的教龄当中,我只是其中一个受惠者,而现在我亦为人师,誓要将这份精神发扬广大。只要她带过的学生,都能领会到她深厚教学功底、母亲般的关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xx一中,有一批像黄老师这样兢兢业业的教师,怀揣着一份关爱学生的心,不去计较付出的多少,去感化去教育好她的每一个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是母校、恩师留给我宝贵的财富,是我以后为师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典范。”

这是一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在教师节写给黄老师的信,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黄老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

三、潜心教研,成果显著

从教以来,历任初中、高中的循环教学,近年来,任高中实验班化学教学,深受师生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在高中化学竞赛中,有多人次获奖,如2013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决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有简xx、袁xx共5人(xx市仅8人),国家二等奖有黄xx,获省一、二、三等奖共13人。特别2009年的高考成绩显著,张昌夸、黄经磊、刘贻豪囊括了xx市单科的前三名;2011年高考有何美健、杨楚楚、何时光获得xx市理科总分前三名。

在搞好教研的同时,她十分注重经验的总结,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从教以来,有二十多篇论文分别获得部级、省级、市级的奖励。近几年部分论文获省级奖励情况有:2006年9月,论文《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发表于《xx教学》〔CN44—0702(/F),并获2007年xx省学术讨论会论文一等奖。论文《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2007年xx省学术讨论会论文特等奖,该论文入选《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2009年1月,论文《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探究》获xx省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并在会上发言,同年3月,该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一等奖,该论文均获xx、xx论文一等奖,2011年被xx教研室编入论文集。2009年11月,《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获省学会三等奖。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 高师院校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 结合当今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出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进行了探讨与反思。要成功地实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做到:(1)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2)要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3)要与化学学科特征衔接;(4)要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5)要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支撑。?

目前,各种高校教育教学类刊物和高校化学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中有关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文章很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例如,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西安•2009,7)的论文集中共有21篇论文[1],其中,实验中心教学与管理论文7篇,基础实验教学论文1篇,综合实验教学论文1篇,专业实验教学论文1篇,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教学论文6篇,化学实验论文5篇。可见,化学专家、学者及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人员都极力关注、探讨实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疑问甚至困惑,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与反思。从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等方面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反思并提出观点。?

1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学校的任何教学改革,都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多数要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素质。?

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化学院系将原有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化化学、化工基础和化学教学论6门实验课程分设的局面完全打破,重新设置3门实验课程,分别为: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和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其中,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就是原有的化学教学论实验。?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是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门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原理、过程、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化学实验课程(例如以前的无机化学实验课、有机化学实验课和物理化学实验课等,或者现在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和综合化学实验课)。后者着重帮助师范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前者则是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它以师范生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着重训练和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初步能力,为师范生毕业后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创新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和掌握相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2)学会化学实验探究,提高解决中学化学实验疑难问题能力;?

(3)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学会改进和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4)研究国内外化学实验研究成果,学会设计新的化学实验,为中学化学教学服务。?

基于上述目标,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应该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不仅要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做一名合格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验研究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对新型化学教师的要求。?

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与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这一目标相一致。否则,就成了教学改革秀。?

2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在明确了化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是否了解培养的对象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否符合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是否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理念?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实验更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科学探究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和亮点,改革后的中学化学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化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实验探究能力。而目前的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居多,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师范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增加探究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属于综合实验,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增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有多方面,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2]。?

3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实验教学历来都受到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特征。实际上,化学是一门动手做实验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将化学实验放在突出的教学位置,才能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纸上得来终觉浅,晓知此事须实践(实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因此,化学教学中,与化学相联系的教学问题,能够用实验去探究的教学问题就不要用纸上谈兵或凭空想象的现象或脱离实际的争论,而应多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来说出有与无、对与错、好与差、行与不行等。这种教学理念完全符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3]。在让学生探究之前,化学教师对自己积累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案例应亲自动手试做一下,这样既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又能完善其方案和掌握其操作关键,还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例如,在用蒸发皿、医用碘酒和打印纸做碘蒸气检验指纹实验时,出现了蒸发皿口径大小的深蓝色斑块的异常现象而使指纹迹不明显,意识到打印纸里含有大量的淀粉并进行了验证[4];又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是土红色,教学中人们一直认为土红色物质是氧化亚铜,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土红色物质就是金属铜[5]。?

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要突出化学实验的功能。化学实验中常有异常发生,而学生对此往往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还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实验。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这充分揭示了实验在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

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与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差距,实验课程教学都习惯于循环式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一般按3个环节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操作、课后写出实验报告,各个环节都以教材为主。这种模仿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范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师范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不要出现“用新坛装陈醋”的教学改革。?

根据化学实验教学规律,任何专业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可以分成4个层面,即:第一层面为重视基础实验,强化训练实验技能,要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主动练习”的教学方式;第二层面为增加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要采用“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重点指导”的教学方式;第三层面为加强设计实验,着力培养实验能力,要采用“学生自主设计,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第四层面为拓展课程内容,提高实验创新能力,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创造新的实验”的教学方式。这四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渗透,有分有合,有多有少,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师范生学习兴趣,发挥师范生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师范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

5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相支撑

一个好的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好的教学配套政策来支撑,这样的教学改革才能持续进行。尤其是在既要财力物力又要智力体力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更要有好的教学配套政策来支撑,否则,再好的实验教学改革设想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教学配套政策相支撑。任何专业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相关实验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和相关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来支撑,使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够持续、高效进行下去。?

5.1 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不同于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光说不做或多说少做都是不行的,它要有大量的物质条件(必要的实验室数和仪器设备台套数,以及充足的实验消耗品等)支撑,要有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较高的师生比(1:12~1:15),一定比例的实验员队伍,合理的实验课时数和实验室开放制度,才能保证师范生人人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和有效的实验效果,使他们从中获得实验体验,迸发出创新的灵感,产生出创造性的行动,这样才能确保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真正成功。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2个90 m?2的学生实验室,1个40 m?2的预备室和1个20 m?2的药品仪器室,8位教师,实验课时数将由现在的51学时调至85学时。?

5.2 应有相关实验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

教材是人类育人智慧的沉淀,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资源。一本优秀的教材,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愉悦。但是,就化学而言,高等师范院校所编教材大都是东拼西凑,没有重大突破,今天使用的物化实验教材跟50年前的教材相比,有许多实验无论是格式还是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6]。可见,实验教材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相关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任何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而言,教材编写要遵循整体性、层次性、渐进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等原则;要有熟悉专业实验教学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队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步完成相关层次的实验教材编写。这样编写出的实验教材,才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学院成立以院领导负责的实验教材编写组,统一组织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专家,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初步编写出相关层次的实验教材稿,近期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基础化学实验ⅰ、ⅱ》、《综合化学实验ⅰ、ⅱ》和《专业化学实验》教材。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的教材名称为《化学实验研究与设计》[7],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5.3 应有相关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还在于实验教学人员。如果没有相关实验教学激励政策,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无从调动,实验教学改革还是低效运行的。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存在一种现象:搞科研工作好比体育竞赛上的个人项目,成果(论文、科研项目等)好记载、好评价、好奖励,且奖励力度大;搞理论课教学工作好比体育竞赛上的集体项目,成果(按课时计教分、学生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分值高低等)比较好记载、比较好评价、比较好奖励,但奖励力度不够大;搞实验课教学工作好比国家号召全民健身运动,教师不是固定指导学生实验,而是分组轮流指导学生实验,成果难记载、难评价,唯一奖励的是教分酬金。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的精力主要是投入到科研上,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理论课教学工作,而愿意从事实验课教学工作的人则更少,即使有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工作,有的是为了增加一点教学工作量,以满足教师岗位验收需要,其精力不在实验教学上,也不去研究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却一直处在低效运行和应付之中。?

鉴于此,要想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关键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极大限度地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可有:(1)尽量固定教师指导同组学生不同实验,强化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价的力度;(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并与评优和职称评定挂钩;(3)加强实验课时监控,调高实验课教分计算办法;(4)鼓励实验室开放,加大力度奖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目前,我们学院已初步在这些方面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政策,并对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研究、实验室开放和发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都给予了一定的奖励。?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必须要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和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相支撑。?

参考文献?

[1] 陕西师范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9?

[2] 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化学教育,2006,27(1):4254?

[3] 熊言林等.化学教学,2007,(1):1112?

[4] 李世凤,熊言林.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8):1618?

[5] 熊言林,魏先文.化学教育,2006,27(2):5960?

[6] 杨 红.浅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2009:58?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本书集中关注和讨论新世纪课改以来在“课程理念与建构”“教材研究与应用”“课堂策略与实践”“评估”及“教师教育”等五个领域的问题。

其中,大陆语文教育研究集中于创新教学、有效教学、整体阅读、文本解读、比较阅读、人文素质、作文考试与命题、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香港主要研究中华文化、品德情意、口语交际、聆听测试、修辞教学、主题阅读、网上阅读、批判性思考、教师个案研究等;新加坡则研究互动教学、滚动式泛读教学、有效学习、电影教学、思维教学、公民道德教育、语言交际等。通过比较,笔者发现研究内容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阅读与作文教学;香港及新加坡视野开阔,如香港2009年明确高中语文必修部分包括9个学习范畴,即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尽管我们也将听说读写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范畴,但对于聆听、说话等真正展开深入研究的并不多。

其二,大陆开展的研究比较笼统粗疏,如创新教学、有效教学等,宏观跟风研究较多;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比较具体细致,如《大陆与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语文教学语言的影响:PMI与CMI课堂策略选择的比较研究》等。

其三,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内容创新程度不高,多沿袭旧说,如《构建创新型语文教学结构》《请站在“语文”的角度关注语文教材》《比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运用》等,而对于当代多元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的关注与探究极少;香港及新加坡既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关注当下的现代化语境,如《论香港中学语文新课程之单元组织——中华文化学习范畴的问题》,新加坡的《促进学生多读:主题阅读活动的组织与评估》《华文网上阅读计划的学习效能评估》等。

其实,不仅在研究内容上有区别,在研究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极少量化研究;香港及新加坡则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笔者粗略统计:本书中大陆研究者17篇论文,仅有3篇有量化研究;而香港及新加坡28篇论文中,26篇论文有量化研究。如《香港新高中课程中国语文科的品德情意教学》、新加坡学者的《认知维度“临界区域”初探—思维教学的一个反思与探索》。

第二,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多以感性的概括研究为主,香港及新加坡则注重实验研究,理性成分更多。

仔细研究香港及新加坡的语文教育论文,会发现作者往往很下功夫。如新加坡永青中学华文部的一位教师写作《让歌曲为学生插上翅膀——新加坡中学“用华语歌曲教学华文”可行性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的量表就有12个,附录材料有7则,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的实验过程,也能深切体悟到研究者的反思历程。

第三,研究成果表述文体存在差别。我们的研究表述文体基本以教学论文为主,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文体多样,不仅有教学论文,还有教学案例、调查报告、课题总结等。从选题到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结论等,均见到清晰的研究过程。其实,我们做课题的数量是惊人的,但真正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总结的研究者极少。同时,大陆语文教育专业刊物对调查报告、课题报告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

上一篇:德育工作范文 下一篇:材料物理化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