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8:11:31

材料工程师论文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对于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进行了初步思考。实施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校内培养方面,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各类大学都不是问题。需要研究的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完善实践型教学体系,提升教师工程素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1明确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品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造就一批综合能力过硬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品质概念,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遵从社会发展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双重标准,这不仅包含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还明确了人才培养应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拓展为核心。这就意味着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应具备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和高品质的工程技术发展要求的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对工程技术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掌握,还需通过正确的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及企业管理精神的长期熏陶,懂得工程技术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进行从事工程工作意义的教育,很多工科学生并不明确工程工作的意义及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社会对工程和工学的认知度的欠缺与偏差,导致出现了一种现象——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仅就学生生源方面,工学硕士明显优于专业学位硕士,甚至出现了工学硕士落榜的考生可以转向专业学位学习的第二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学生的理想职业是“不当工程师也要当技术员”。而且很多院校过去也常常以被命名为“工程师的摇篮”而自豪,但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提法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一般为公务员、管理者、金融会计师等一些不具有工程意义的职业。对此我们不禁要发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本科毕业生,会按照原本的设想,一部分继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另一部分转而攻读工学硕士吗?是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卓越计划”的本科毕业生主要进入工学硕士阶段,从事科学研究;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则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当然,不管答案如何,都要求我们要实践好金属材料专业的三阶段(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及时有效地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品质。

2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常规的是变革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等。而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例如“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分互认”也在积极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发展。针对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常见的按学年分为“2+2”“3+1”“5+1.5”等。高校应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积极促进通过校企合作创设工程教育的环境与条件。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学习,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相互交叉。在3年的校内学习时间内,穿插各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认识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辅修管理学、经济学、自动化等第二学位专业。在1年的企业学习中,部分学生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另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

3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必不可少。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改变原来的将专业、基础课程以教师传授的方法给学生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以通过精炼理论知识和工程训练作为辅助依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标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又各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的学时有效性不同于理论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学校开设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生可自由选择。此外,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奖励机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大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素养

跟20世纪末期相比,现在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校的教师参加到工程实践中的次数和地位也在下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更难把教学和工程设计都处理好。现在很多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没有或者很少有在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生产实际和参加到工程的机会也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正在减少,在本科的毕业设计中更是如此。因此,国内很多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突显。结合我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来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计划要求。

4.1教学相长结合

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养成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在研中学、学中教;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4.2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使用该平台可以连贯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工程实践机会。

4.3合理高效的利用

社会资源创办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整合高效利用社会办学的资源优势,发挥出社会办学的力量。通过上面2种方式可以使教学紧密的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而且可以为教师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4.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打造一支整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都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不仅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得工科类专业教师有接受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学校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资助和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中进修学习。在岗位评聘、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工程素质考核纳入指标体系也是一种提升教师在工程教学方面素质的好方法。高水平工程教师师资队伍不但要有校内专职教师,还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只有既鼓励有工作经验和科研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中兼职,才能使二者充分结合和交流,达到知识技能互补和彼此相互学习的目的。

5积极探讨校企合作方式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必须重视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接纳未毕业大学生的实习,把在校大学生实习看成是企业负担,并且有很多企业把大学生实习的时间期限规定为1年,这都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难点。同时,在校大学生在公司进行实习时,实习期间所需的实习费、安全保险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都需要学校支付,这对于学校是很难承受的高额费用,会导致实习质量“缩水”。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基本以参观实习为主,学生安全被学校和企业放在了第一位,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对大学生的培养基本难以实现。针对该问题,希望国家明确要求企业担负起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校外责任,更希望国家实施政策鼓励企业的这种行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将培养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变成企业的经营政策。事实上,开展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一项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战略。首先,高等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离不开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各种专业型人才。我校材料学院已与很多企业(如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程硕士培养关系,已经帮助这些公司培养了众多工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最后,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使高校与企业达到彼此生存共赢的目的。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合则两利,所以应该促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即高校应该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根据高校和企业的真实情况,建立各种等级的学生工作站,利用企业在生产、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技术、工作和科研环境,给高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研究课题。企业在给高校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工作站的同时,高校学生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并且出站的毕业生也可以留在企业继续工作,使企业人才得到新鲜的血液,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二结束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它涉及人才培养的各项环节。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明确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所需具备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认真制定培养方案,努力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建立和深化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方式和培养机制,积极推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社会、现代企业培养更多的卓越人才。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实践;创新

1以能力培养为前提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实验教学现状

细观我国大部分现行的工科教育培养方案,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弱项。其具体表现为:大多专业实验教学遵循实验随课程走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践的目的、对象、方法、步骤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造成了被动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脱离实际等问题。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原单课程设置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界限,改变学生被动实践的模式,按专业方向独立设置开放性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60学时)、表面工程综合实验(30学时)以及相应的综合性课程设计金属材料综合课程设计(3周)、表面工程综合课程设计(2周)。减少或取消相应课程单纯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实践。

1.2 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施

综合实验以及综合性课程设计内容的确定主要考虑各个相对独立课程前后呼应,相互融会贯通,重点体现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应用性。对于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设立了4个实验专题:(1)铅锡合金的成分配制—建立相图—铸造组织观察与分析;(2)塑性变形对再结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3)热处理工艺制度对碳钢(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4)碳氮共渗及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共渗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表面工程综合实验设立了2个实验专题:(1)金属表面耐腐蚀涂层制备及耐蚀性试验;(2)金属表面耐磨损涂层制备及性能表征。学生通过系统的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学会综合应用已学的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为:指导教师布置实验专题学生分组(5人左右)查阅文献和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答辩实验实施实验成绩评定。综合实验课程开设期间,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掌握实验进度和内容,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综合性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步骤为:学生自行选择零件绘制零件图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确定零件的性能要求零件材料合理选择制定零件生产工艺路线工艺设计(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涂镀工艺、设备选择)填写生产工艺卡绘制生产车间平面示意图设计成绩评定。综合实验及课程设计的考核成绩由学生平时工作表现、实验报告(设计说明书)完成质量及答辩成绩组成。

2以实践强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1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4年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是检验“学以致用”的试金石[1]。毕业设计的选题既有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研究,也有先进的材料表面处理研究;既有紧跟学术前沿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生产实际的应用研究。研究类选题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选题达95%以上。每位指导教师带领1组,1人1题,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教师平均每人指导5~6人;其余为2~3人。由于学生经过前期的综合实验及课程设计的训练,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对仪器的使用熟练自如,指导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本专业每届都有2篇本科毕业论文评选为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其中2篇分别获得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及三等奖。

2.2 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业导师研究团队。以学生为主体,申报江苏大学科技项目,自行组成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关联的、以科技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研究、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锻炼,使他们基本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我专业培养的学生丁赫一、汪常鹏、梁兵等人,在大二、大三时就获批了校级科研项目,课余时间积极主动进行科研,项目完成得非常好,并且在毕业前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论文。今年本专业学生参加了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承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参赛作品为论文《环保型达克罗涂液研制及涂层性能研究》,该论文就是学生大三获批的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3以企业要求为目标 开展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

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5种类型的工程师[2],第一种类型的工程师就是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工程师。当今我国机械行业的热处理技术骨干以及后备技术骨干大多来自于高校毕业生。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实施的是大材料的培养方案,虽然学生知识面宽了,但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却很薄弱,尤其是实践知识与实际技能更是缺乏,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对热处理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即便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及控制、热处理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掌握也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的老板甚至认为招来的本专业的大学生还不及技校生受用,因而存在“供需矛盾”。针对这样的现状,2010年开始我们对大三学生采用“学生自学,专业教师答疑”的方式开展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质认证,即学生自学完成由中国热处理学会出版的《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与生产密切相关,与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要求一致的项目,并将资格认证纳入创新学分之中,其目的就是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更好的桥梁,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材料热处理工程师。2010年学生首次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组织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达92%以上。目前,几乎所有本专业学生均参加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在93%以上,获得了中国热处理学会高度评价。

4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成果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五年来获得: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10篇,其中1篇获得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获批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18项,其中完成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校本科生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7篇,在投学术论文3篇;获得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证书194人,通过率93%以上;学生就业率98%以上。

参考文献

[1] 蔡璐,王章忠,巴志新.衔接专业资质认证通道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J].高教论坛,2010(7):19-21.

[2] 人民网.“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07-09.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3)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2年、硕士毕业7年、本科毕业10年。其工作业绩、技术水平和贡献以近五年内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为依据。工作业绩、论文(著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水平按现行评审条件掌握。

七、评审专业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应用型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6],我校如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关系到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本人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的实践,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的特质分析及能力要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创新为先导,以应用为目标”,集传承与创新为一体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本科层次的院校而言,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面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开发、管理等工程一线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专业的命运和特色。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的特质为:(1)能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收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数据或事件,控制和提升产品质量,改良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成品率和利润率;(2)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敏感,能根据所学的基本原理,开发新产品,设计或应用新工艺,以获得超额利润;(3)具有一定交流沟通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4)具有现代工具运用能力;(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对学校的期待和要求。

二、对照我校培养目标定位和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探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及方案。

从我校面向工业生产一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入手,按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把能力培养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中学生的具体能力或技能主要有:现代工具运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自然科学基本实验技能;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技能;专业实验技能;初步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生产控制和管理的初步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自学能力。素质要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其设计思路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非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培育。其实现方式为:课内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或非专业技能学习。设计结果见下图。

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涉及现代工具的运用、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初步训练和自然科学基础实验。现代工具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在工程和数据收集和整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因此设计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和语言实验,文献资料检索实验。交流沟通能力则不仅涉及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技巧,还涉及非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技巧。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技巧除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外,还需要通过某一事件如课内外活动加以训练,以使其系统化;非母语教育(主要是英语)则需更多的实践强化教学,才能获得初步的训练,因此在英语基础课程结束后,设计了英语强化训练。另外三四年级则通过专业课程双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专业课作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查阅和课外科研活动等确保英语四年不断线。物理、化学实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由于中学教育的缺失,安排专门的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涉及专业基础实验技能、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初步培养。专业基础实验平台是获得机电应用能力训练、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力学性质定量分析训练。专业实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方面的训练,材料表征技术是材料微观结构的分析,是现代工具在专业上运用的体现,工程测试技术兼顾工程能力培养与实验技能培养。工程能力实训平台主要涉及机械零件设计、窑炉设计、应用程序设计、建筑与工艺的相关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的重要基础。毕业实习则能够从具体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了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培养工程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或创新意识)在课内主要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培育,主要进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系统训练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初步训练。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程体系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强化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将课外活动纳入培养计划,列入学分管理(规定必须获得两个学分),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外活动获得校级以上奖励、获得某一技能证书及公开等,均可获得0.5—3个学分。并在课外设计了大学生训练计划和其他科研活动,也技术改造能力相关设计方面的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服务的。

在上述模块中,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渗透的,模块的设计仅体现了其主要的教学目的。

三、特色专业建设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效果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差距。

1.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对近六届的学生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跟踪,发现特色专业培养方案有如下优点。

(1)由于大多数实验教学都是单独设课,教学时间能够充分保证。单独设课后课程考查大多为抽查某一实验项目,改变了部分学生只看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抄实验报告的坏习惯,使所有学生对每一次实验都能够参加并认真实施,有利于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单独设课的实验教学,实验课程的系统性显著增强,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且相关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更易安排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

(3)通过近几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发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外文资料查阅、写作能力有一定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明显增强。本专业每年至少有1名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有4-6名学生获校级优秀设计(论文)奖。

(4)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或非专业技能纳入学分管理后,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的动力显著增强。改变了过去只有少量学生主动要求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被动局面,省、校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每年立项都在增加,多次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

(5)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满意度调查,90%的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部分学生1年后即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部门领导。由于学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好评,每年应届生就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相比,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其培养理念上基本一致,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上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能力及素质要求结构一致。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尚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下:

(1)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多、要求高,学生人数多,教学场所、设施略显不足,教学安排难度较大。教学经费尤其是实习经费严重不足,集中实习难度大,实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2)年青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缺乏,影响了工程教育的质量。

(3)产学研合作尚待构建。产学研合作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学校不可能建立一个比现实工程实践更好的实验室(如传统材料的设备大型化、信息化、自动化生产线更是如此),产学合作也能够聘请企业的技术或管理精英指导学生实习,传授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和经验,解决在实践教学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问题”。

(4)跨文化交流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指标,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大量跨文化交流教育的人才,因此,必须建设一些高质量的外资或合资企业的实习基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我校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我通过近几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对我校培养具有现代工程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了其优势,但与卓越工程师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指标,进一步优化特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21-29.

[2]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31(1):51-60.

[3]潘清林,黄继武,徐国富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

[4]王金淑,李洪义,刘伟张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大学教学,2008,(7):85-86.

[5]刘鑫,胡继林.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与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189-191.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我省水利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鼓励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四川水利电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根据人事部、水利部印发的《水利工程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4]24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四川省水利电力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以下简称《评审条件》)。

二、水利电力工程中级技术职务名称为工程师,高级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工程师。

三、水利电力工程专业包括:水文、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电力动力工程、水利电力工程建筑、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以及相关专业。

四、本《评审条件》适用于从事水利电力工程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技术咨询等工作的水利电力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按照本《评审条件》,经评审通过并按规定报经批准获得任职资格者,表明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其技术职务聘任与工资待遇由企事业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申报条件

(一)凡申报评审水利电力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本专业工作,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推荐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

1.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2.大学本科或大学专科毕业,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毕业,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主要贡献者。

(2)、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3)、1982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并一直在区乡(镇)从事水利电力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4、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2)、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3)编写过1万字以上的培训教材,并被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用,或发表过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著,或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4)在乡(镇)从事水利专业技术工作,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乡(镇)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中级基础、专业知识培训,并经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者。

(5)在地、市、州重大科研、工程建设、技术改造项目中解决了技术难题,或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有突出贡献,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

1.具有博士学位,担任工程师职务二年以上。

2.具有硕士学位,担任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

4.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

5.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国家星火奖,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含优秀勘测奖、优秀设计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6.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

7.公开出版本专业著作一本(五万字以上)。

8.担任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者:

(1)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星火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获奖者。

(2)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或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3)省、部级科学技水进步三等奖或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两次的获奖者。

(4)在国家或省的重大科研、技术改造、重点建设项目中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或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成果、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获得以下学历,经考核合格,可认定相应的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博士后流动站期满出站人员,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高级工程师。

2.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

3.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

(五)外语和计算机要求

1.外语要求

申报水利电力工程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除按川职改办[1999]53号文件规定符合免试条件者外,均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规定级别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2.计算机要求

(1)申报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计算机进行常规计算和管理。

(2)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能了解计算机的原理,并能编制应用程序。

分则

六、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1.水文专业:水力学、气象学、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勘测、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环境水利、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2.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专业:工程水文学、水力学、工程力学、运筹学及系统工程学、水利技术经济与水利水电规划、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与灌溉排水、水利工程及水工建筑物等。

3.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水力学、流体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工程水文学、结构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模拟等。

4.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水文学、水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建筑结构、农田水利学、水工建筑物、抽水站、农村水电站、水井排灌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等。

5.水土保持专业:土壤学、地质学原理、土壤侵蚀原理、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水文及水力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技术经济学等。

6.水利电力动力工程专业: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及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水轮机和水泵、水力机组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热能动力、电力自动化等。

7.水利电力工程建筑专业:结构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等。

8.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专业:运筹学、电工电子学、建筑材料、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施工系统分析、水工建筑物、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l.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利电力量测技术知识以及模型试验相似理论知识进行科研工作;熟悉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参加过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有关本专业科研课题的研究;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曾完成下列工作之一:

①曾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中、小型水利电力项目科研工作的全过程。

②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的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通过地、厅级以上部门鉴定。

③作为专题或分支专业,专项方法的技术骨干,参加过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全过程。

④在科研工作中,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编写研究大纲,确定技术途径或科研方案。

⑤曾参加过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方案、报告的评审工作,具有对科研成果报告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估的能力与经历。

⑥曾负责主持过一项以上模型试验的具体操作以及测验项目数据的采集。

⑦曾具体承担过一项以上水利电力科研项目的原型观测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数值计算、资料整理。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方针、政策,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及规程规范进行规划、勘测、设计工作;熟悉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曾组织或参加过中、小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曾完成下列工作之一:

①曾参与中、小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

②曾参与编写二项以上中、小型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大纲、任务书、专业技术报告说明书、技术专题报告、技术总结等技术文件。

③在参与完成的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收采用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一定成绩。

④县级及以上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主持人或二项以上的主要参加者。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方针、政策,较热练地运用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设工作;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有参与中、小型施工项目的经历;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参加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并担任专项施工负费人。

②担任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或作为技术骨干,并参加过中、小型项目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主持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的水利电力施工项目,工程质量经地、厅级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③在施工建设中,曾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施工经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一项以上,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效。

④曾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参与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如年、季,月度计划)及各种标书、承包合同书。

⑤曾参加中、小型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报告等评审工作,或工程进度、质量的检查工作,具有对施工质量、施工水平进行评估和鉴定的经历。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方针、政策,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开展本职工作;熟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职工作程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并参加某一生产运行技术工作的全过程;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参加中、小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的生产运行技术工作,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小型水利电力工程生产运行技术工作,或担任某一单项工程生产运行技术负责人,较好地完成任务。

②曾作为专项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加水利管理、抗旱、防汛、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小水电站、电网运行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任务。

③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制定生产运行管理办法或对已有的技术标准、管理办法提出过较为重要的技术性建议。

④曾参与编写所分管范围内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或独立组织分管项目的工作实施,掌握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质量管理情况,取得良好效果。

⑤参与完成过省内重点江河、重要工程的水情预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文测验、站网建设、水资源调查及资料汇编工作。

⑥曾参加完成过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价、效益分析及资料整编等工作。

⑦曾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过新材料、新技术、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试验计划项目一项以上。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的获奖者(等级内额定人员,下同)。

②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两项以上,或县级科技进步奖三项以上。

③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地、厅级以上综合研究课题工作二项以上或县级三项以上,且为单项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一。

④主持或主要参加过地、厅级研究课题二项以上,或主要参加过县级单项研究课题三项以上,并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⑤参加完成的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少于二项,并取得实效(有地、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评价的证明材料)。

⑥获得水利电力科研新产品、新技术国家专利一项以上。

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至少一项,或地、厅级重点科研项目二项以上,并经评审通过。

⑧主持制定一项以上试验研究的数学模型,并使用计算机编制成应用程序,经同行专家认可。

(2)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或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

③主笔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专项报告、科研报告等,经地、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的主要参加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的获奖者。

③地、厅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优秀设计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的获奖者,或县级三等以上科技奖等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参加完成的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少于一项,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鉴定或验收。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小流域水利规划、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工作,其成果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⑥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按期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⑦参加完成小型以上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等专业技术工作、参与编写的技术报告被审查通过。

⑧参与编写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不少于一项,并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⑨参加省、部级重点项目至少一项,并经专家评审通过。

⑩主持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项目至少一项,或主要参加上述项目至少二项,并经专家评审通过。

(2)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或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

③参与编写的工程规划、设计大纲、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技术报告、技术总结等专业技术文件,经地、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主要参加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优质工程奖或专业科技奖的获奖者。

③地、厅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

④县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⑤在施工建设中提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已被采用并取得显著效益者。

⑥在施工建设中,作为主持或主要参加者建设完成的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己竣工并投入运行,未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⑦参加完成的本专业技术标准、施工规程、管理办法等被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并颁行。

(2)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或专业学术会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③主笔编写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总结、施工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一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④主要参加编写中型工程项目一项或独立编写小型工程项目二项以上的施工方案,施工管理办法及报告已被采用。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的主要参加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含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或县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③参加完成的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少于一项以上,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鉴定或验收。

④参加地、厅级业务主管部门地方标准的制定,其编写的部分章节被采纳。

⑤工作中,有创见地提出生产运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被采纳实施。

⑥作为技术骨干完成列入地、县计划的小型工程以上技改项目,并通过验收。

⑦主要参加完成过地、县级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或担任县级小流域治理项目的负责人,完成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的验收。

⑧参加完成中、小流域的水文勘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验、水文资料整编、水情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监测评价、水文站网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或参加完成过水文测试方法的试验研究,径流试验研究,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研究等工作,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

⑨参加完成灌溉面积在一万亩以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项或灌概面积在5千亩级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二项,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⑩参加编制的水文水资源技术成果被地、厅级业务主管部门确认或采用。

参加完成万亩以上灌区的用水管理计划,大中型灌区的挖潜改造计划等工作,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2)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或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③独立编写的技术总结、生产报告、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七、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至少一门学科具有较深造诣。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见附则十二),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见附则十二),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见附则十二),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l)必备条件

①有主持重点科研项目或大、中型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经历,具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与经历,撰写过水利电力科研开题立项报告和技术成果报告。

②有指导工程师、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承担过一项以上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全过程。

②曾担任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专项、专题或二级课题负责人。

③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主持完成地、厅级重点科研项目二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④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进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提出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并通过鉴定(部级至少一项,省、部级至少二项,地、厅级至少三项)。

⑤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组织推广科研成果不少于二项,取得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并为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⑥有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的经历,并具有对科研成果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水平的评估能力。

⑦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过二项以上国际合作项目,或作为分项、分专题负责人之一,参加过一项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

①有主持大、中型〔小型三项以上〕或重点规划、勘测、设计项目工作全过程的经历,或为主承担过大、中型项目中专题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曾解决过规划、勘测、设计项目中的关键难题,有协调各专业间技术工作的能力与经历。

②有指导工程师、研究生完成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中型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中型项目的工作(或任二个中型以上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三个小型项目的工作,或曾为大、中型项目编制标书。

②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大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全过程,或作为专业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二项以上。

③曾承担二项以上大、中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且有可考证的重要技术性建议被采纳。

④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⑤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二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⑥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主要参加二项以上)。

⑦地、市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且二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

①全面掌握施工质量标准,了解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全面掌握施工程序、工艺和方法,有组织完成大、中型[小型三项以上]工程施工建设的经历。

②熟悉有关的法规,掌握有关技术标准,曾解决施工建设中的复杂的技术问题,能协调各专业工序间的技术工作。

③有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进行施工建设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担任过大型工程专项施工建设任务的负责人,或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并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②负责中型工程的施工建设项目二项以上(小型项目三项以上),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③熟练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一种以上施工技术方法,曾开发和应用二项以上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进行科学施工建设,并取得明显成绩。

④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

⑤曾参加大、中型施工项目、施工方案、施工质量、施工报告的论证、审查、鉴定,并提出重要技术建议被采纳。

⑥根据施工标准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和按招标承包制的要求,编制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标书、承包合同二份以上或小型工程项目三份以上。

⑦曾作为技术负责人,及时调整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各专业、各施工工序的施工计划,在施工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与经济核算等工作中,妥善协调各专业管理间的关系,并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

①熟练掌握有关本专业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利能力,曾为改进本部门生产运行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咨询和建议,能协调各部门间的技术工作,解决过关键的技术问题。

②全面掌握水利电力工程生产运行有关本专业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内容和要求,具有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主持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省级重点流域、中型水电站及地区电网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技术改造、水工建筑物加固改建、县级或跨县电网电力调度、自动化工程等项目的负责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②在省、部级水利管理、防汛、水文、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等工作中,曾主持一方面的业务工作,或曾在地、县级水利电力工程生产运行管理中,曾主持技术工作,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③曾是行业(含省级地方标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级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④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二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⑤作为技术骨干完成过省级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水情预报、防汛调度、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及资料整编、环境评价及资料整编等工作。

⑥作为技术骨干完成过国家重点流域、省级重点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价、效益分析及资料整编工作。

⑦曾有独立组织主管项目的工作实施,并对大、中型项目[小型项目三项以上]在运行管理中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鉴定的经历,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⑧主持完成水利电力工程技术改造等工作。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或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农业技术推广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获奖者,或三等奖的项目主持人。

④主持完成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上,或地、厅级科研项目二项以上,并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为省内先进水平。

⑤主持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决策采纳不少于二项。

⑥主持完成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或报告不少于二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

⑦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被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确定为定型产品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少于二项。

⑧获得水利电力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国家专利二项以上,并被采纳推广应用。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一篇以上。

③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以上学术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三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

④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科研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等,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定为有创见,或省内先进水平。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三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或地、厅级二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主持或作为专项负责人完成的大型项目中,专业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一份,或中型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二份,或小型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三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主要参加编制的大、中型工程的标书及承包合同被采纳,或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小型二项)工程项目标书已中标并承揽工程项目。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二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二篇以上。

③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项目的生产、专题、科研报告、技术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创新或有指导作用。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由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或地、厅级二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在施工建设中,主持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已竣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正常,未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⑤主持或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已被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作为省、部级项目(地、厅级项目二项以上)的主持人或专项工程的负责人,在工程施工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科学地组织管理,使工程提前完工或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⑦主持或负责完成的水利电力施工项目,其工程质量经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达到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⑧在水利电力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国家专利二项以上,并被采纳推广应用。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二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二篇以上。

③主笔编写的大、中型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总结、技术专题报告等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以上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业务生管部们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含优秀论文奖)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地、厅级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或在工程管理中,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采纳实施一项以上,并使生产运行水平明显提高。

④主持或主要编写的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本部门(地级以上)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被采纳或颁行,实施后效益显著。

⑤主持完成的生产运行或本专业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二份以上,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或经同行专家认可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⑥主持的中型以上工程或小型三个以上工程,其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单位。

⑦主要参加的大型工程或二项以上中型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质工程。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和译著,或作为主编出版本专业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教材。

②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二篇以上。

③主笔编写的技术总结、生产报告、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④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取得国家专利二项以上,并被采纳推广应用。

附则

八、本《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复杂程度和大、中、小型工程等别,参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项目或课题包括国家和本部门下达的或合同规定的两类。

九、大、中、小型工程等别的划分可参照原水利电力部1978年先后颁布的适用于山区和丘陵区、平原和滨海区的《水科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标准规定水利枢纽工程按水库总库容、防洪保护对象和范围、灌溉排涝面积、供水对象、水电站装机容量等划分为五等(见下表)。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根据分等指标分属几个不同的等别时,以其最高等别为准。

附件

十、省内重点江河是指省内长江干流及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大渡河、青衣江、金沙江。

十一、流域规划项目和区域规划项目,可根据其涉及范围和重要复杂程度,认定其相当的型别。例如:第八条指出的各重点江河的流域规划,全省的水利战略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总体规划、防洪规划等,均可视为大型项目。

十二、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其中与水利有关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居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防汛条例》;《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水库工程管理通则》、《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试行)》及现行的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

十三、有关概念的解释

1.获奖项目、课题的主要贡献者是指国家规定的等级额定获奖人员。

2.主持人指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大型项目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大、中型工程的专项施工负责人、专业负责人。

3.工程项目主要参加者、技术骨干指各个专业负责人、施工建设中型项目副经理、小型项目经理、主要单项建筑物(隧洞、渡槽、泵站、电站厂房等)的主设人或施工负责人,或生产运行技术负责人。

4.省、地(州、市)、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指省水利电力厅、地(州、市)水利(水电)局、县水利(水电)局。

5.地级指全省二十一个地(州、市);厅级指省级业务主管厅(局);县级包括地(州、市)业务主管局。

6.地、县级包括地、县综合管理部门,如计委、科委、农委等。

7.水利电力工程为一个专业,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性质多变的评审对象可在不同类型条件中进行选择评审。

8.实践、成果、论文各自条件中二项超过50%的可以按5舍6补的原则互补算够一项。

9.刊物级别按国家和省出版部门有关规定执行,未明确级别的刊物和学术会议交流论文由评委会根据实际认定。

十四、本《评审条件》中未尽事宜,按省职改办现行政策执行。

十五、本《评审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外语、专业理论水平、工作经历与能力,工作业绩与成果等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对未达到国家《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或资历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其评审条件按“工作经历与能力”和“业绩与成果”的业绩部分的选择条件部分分别增加一条掌握。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水利工程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4〕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水利工作实际,制定本评价条件。

第二条本评价条件为从事水利工程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生产运行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依据。其适用范围如下:

(一)科学研究

从事水利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试验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规划设计

从事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咨询、环境评价、建设后评价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施工建设管理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监理、工程概(预)算、造价咨询、审价、招标、设备安装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生产运行

从事防汛防台抗旱、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政监察、质量与安全监督等区域水利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按照本评价条件评审通过并获得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者,表明持证人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聘任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思想道德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积极为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服务。

第五条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一)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水利专业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通过省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业务考试,成绩合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评审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

2.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三)获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或初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出站人员,在站期间能够圆满完成研究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经考核合格,可认定高级工程师资格;

2.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3.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或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水利专业工作满3年(学历或学位取得前后从事水利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年限可以累计,但学历或学位取得后从事水利专业工作须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第六条破格申报条件

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或资历条件,但水利工作业绩和成果突出,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相应的水利专业技术资格。

(一)破格申报仅限于“单破”,即破学历或破资历(指从事水利专业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工作年限),破资历提前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

(二)破格申报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条件: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突出,具备下列7项条件中的2项,可破格申报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评审:

1.在省、部专业性学术会议或报刊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或正式出版过本专业专著或译著。

2.在本专业研究或技术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的参加者;或县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持者或主要参加者。

3.获得县级以上劳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不含协会、学会、研究会等团体授予的称号),或市厅级以上授予的水利行业的单项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主要负责人。

4.国家或省、部科技攻关获奖项目的参加者、市厅级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或受到表彰者。

5.中型水利工程(含单机500千瓦以上、市级重点农田水利、万亩以上围垦工程,下同)或大型水利工程分部工程的专题研究、咨询、勘察、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参加者。

6.在水利工程项目中解决了研究、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达到同行业中先进水平,并得到了业务主管部门的确认;或获市厅以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工程奖、优秀工程咨询奖等的主要贡献者。

7.具有本专业中专学历,且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20年以上。

(三)破格申报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突出,具备下列6项条件中的3项,可破格申报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

1.在国际或国家专业性学术会议或报刊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3篇以上,或正式出版过本专业专著或译著。

2.在本专业研究或技术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获省、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参加者;或市厅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持者。

3.获市厅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或列入市厅级以上人才工程培养人员;或市厅级以上科技劳动模范、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不含协会、学会等团体授予的称号)。

4.主持中型以上水利工程技术工作或重要专题研究,成绩突出,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获得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银铜质奖或省、部二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金银铜质奖、国家优秀工程咨询奖、国家质量管理奖,省优质工程奖、省优秀工程咨询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5.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发明专利1项以上。

6.具有本专业大专学历,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20年以上;或具有本专业中专学历,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25年以上。

第七条其他条件

(一)外语要求。长期在野外从事水利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人员,职称外语成绩不作为必备要求,仅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依据。除上述情况和符合相应免试条件外的申报人员,需取得有效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除符合相应的免试条件者外,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不含45周岁)的人员,申报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的,须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3个以上科目(模块)合格证书;申报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的,须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4个以上科目(模块)合格证书。

(三)年度考核等次要求。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的,近4年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申报评审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的,近5年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四)继续教育要求。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的,参加继续教育应达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评审条件

第八条从事水利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利水电量测技术以及模型试验相关理论,有参与中、小型水利工程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水利工程专题或子专题科研工作;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县级重点科研项目或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专题或子专题科研工作;

(3)作为技术骨干,在科研工作中,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编写研究大纲,确定技术路线或科研方案;

(4)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利工程模型试验、实验检测的具体操作以及测验项目数据的采集整理;

(5)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利科研项目的原型观测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数值计算、资料整理。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的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完成1项以上县级以上综合研究课题项目(且至少为单项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并经评审通过;

(4)参与完成1项以上县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并经评审通过;

(5)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

(6)主持完成1项以上应用科研专题项目,并经评审通过。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2篇以上署名为第二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九条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有参与水利规划、勘测、设计与咨询的经历和能力;(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项目专题或子专题的规划、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并编写技术文件;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小型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并编写技术报告;

(3)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编写;

(4)作为技术骨干,在已完成的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收采用了国内外新技术成果。

(三)业绩和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获得者,或市厅级以上勘测、设计、咨询成果奖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编制1项以上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并经审查合格;

(4)参与完成1项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等专题项目,或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利工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并经审查合格;

(5)主持完成1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或参与完成3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并经审查合格;

(6)参与编写1项以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并经批准实施;

(7)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2篇以上署名为第二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十条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要求,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施工方案或施工图审查、造价咨询、招标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水利工程分项目施工建设;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小型以上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担任项目副经理或技术员、施工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岗位职务;

(3)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制各时段的工作计划及各种标书、承包合同;(4)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施工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与经济核算等管理办法的制定;

(5)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制本专业技术标准、施工规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管理办法、监理工作报告、施工图审查报告或工程招投标文件、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等。

(三)业绩和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的获得者,或市厅级优秀工程奖等获奖工程的主要参加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完成1项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工作,或主持完成1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工作,或参与完成3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城市厂矿供水工程等施工建设工作,投产后运行正常,未发现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4)参与编写1项以上本专业技术标准、施工规程、管理办法等,并经批准实施。

(5)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效益;

(6)参与完成3个及以上水利工程项目的招标或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的编制或审核。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非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2篇以上。

第十一条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必备条件:

(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掌握工程运行安全管理的要求,有参与区域水利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技术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中型以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工作,或主持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工作;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县级以上防汛防台抗旱、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政监察、质量与安全监督等区域水利管理的技术工作;

(3)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制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或参与编写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或按照工作计划独立组织实施;

(4)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文测站的水雨情或重要水利工程的水情、工情等基础资料调查及资料整编工作;

(5)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行政许可的技术工作,或参与解决水事纠纷或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的技术工作。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获得者,或市厅级以上优秀工程咨询奖、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奖项的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制定1项以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并被批准实施;

(4)参与完成1项以上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的鉴定分析,制定维修、除险加固实施方案,并取得实效;

(5)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行政许可、技术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方案等技术工作,并取得实效;

(6)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或水事纠纷的调解,并取得实效;

(7)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文测站的水雨情或重要水利工程的水情、工情等基础资料调查及资料整编工作,并验收合格;

(8)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2篇以上署名为第二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四章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条件

第十二条从事水利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某业务领域技术较为精通,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大、中型水利工程应用科研项目的经历,具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经历与能力,撰写过水利科研课题立项报告和技术成果报告;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市厅级以上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研究,或主持县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2)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省部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专项、专题或二级课题的研究;

(3)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市厅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

(4)主持大、中型水利工程应用科研专题项目研究;

(5)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编写;

(6)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提出新理论;

(7)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水利国际合作项目研究。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并通过相应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为达到先进水平;

(4)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应用科研专题项目1项以上,并通过评审;

(5)主持完成县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并通过评审;

(6)主要参与编写完成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1项以上,并被部、厅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施行;

(7)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成效显著。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十三条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主持小型以上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咨询项目工作的经历和能力,或承担过大、中型项目专业负责人工作,解决过专业难题,有协调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大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或作为专业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或主持小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

(2)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大、中型项目专题项目的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或主持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

(3)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编写;

(4)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提出新理论。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省部级以上勘测、设计、咨询成果奖的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大、中型流域或区域水利规划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流域或区域水利规划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审查合格;

(4)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审查合格;

(5)主持完成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等专题项目3项以上,经审查合格;

(6)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勘测和设计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3项以上,并编写技术咨询报告;

(7)主要参与编写完成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1项以上,并被部、厅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施行;

(8)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或提出新理论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成效显著。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十四条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施工程序、工艺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主持小型以上水利工程建设的经历,或承担过大、中型项目专业负责人工作,能解决小型以上工程施工管理、基础处理、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装、测量放线等专业技术难题,能协调各工序间的技术工作;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和监理,或担任过中型水利工程专项施工建设和监理负责人,或主持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和监理;

(2)主持编制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施工方案、投标文书、监理规划和细则、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等;

(3)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在施工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安全管理与全面经济核算等工作中妥善协调各业务部门间的关系;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编写;

(5)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工程质量优良,已通过完工验收,运行正常;

(4)主持编制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施工方案、投标文书、监理规划和细则、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等2项以上,并已实施;

(5)主持招标的工程项目累计中标价达1亿元以上,或主持编制的各类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累计造价达1亿元以上。

(6)主要参与编写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1项以上,已被市、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施行;

(7)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专项工程负责人,在主持完成的工程施工建设中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并科学地组织施工,工程质量优良,按期完工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专业论文,其中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

第十五条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为区域水利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技术咨询和建议的经历和能力,能协调有关部门间技术工作,解决过关键技术问题;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主持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工程的技术改造、改建、扩建、除险加固、自动化工程等项目负责人,或担任重点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人;

(2)主持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控制运行和调度计划、防汛防台抗旱预案、水情测预报、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环境评价报告的编写,水雨情和工情资料收集整编等工作;

(3)主持县级以上防汛防台抗旱、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政监察、质量与安全监督等区域水利管理的技术工作。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调研解决区域水利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制订相应工作方案或改革办法;

(5)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编写;

(6)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查处重大水事违法案件、重要河湖清障、调解跨区域水事纠纷、重大行政复议应诉;

(7)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市厅级以上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奖项的主要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并被采纳运用;或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验收合格;

(4)主持完成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的鉴定分析报告1项以上,制定维修、除险加固实施方案,成效显著;

(5)主持编写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水情测预报、防汛防旱调度方案、防洪防台预案、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环境评价报告或水雨情和工情资料收集整编等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验收合格;

(6)主持完成水行政许可、技术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方案等技术工作3项以上,成效显著;

(7)主持完成重大水事案件的查处、水事纠纷的调解3项以上,成效显著;

(8)主要参与编写的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章制度等1项以上,被市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并施行;或主要参与制订区域水利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工作方案或改革办法等2项以上,被当地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并施行;

(9)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成效显著。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从事区域水利管理的人员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的人员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专业论文,其中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以上工作业绩、工作成果、论文论著,申报者均应提供相关的、有足够证明力的佐证材料。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评价条件为相应评审委员会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评审委员会在对申报材料充分审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产生评审结果。

第十七条本评价条件中“水利工程”,包含防洪、防台、排涝、供水、灌溉、水电、水土保持、围垦、环境水利、水运、河口海岸工程等水利相关工程。“区域水利管理”是指承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水利业务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本评价条件中涉及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均应为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后取得。

第十九条水利工程各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

(一)陆地水文专业:水力学、气象学、陆地水文学、地下水文学、水文勘测、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环境水利等;

(二)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专业:工程水文学、水力学、工程力学、运筹学及系统工程、水利技术经济与水利水电规划、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灌溉排水、水利工程及水工建筑物等;

(三)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水力学、流体力学、泥沙运动力学、水文学、结构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模拟等;

(四)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水文学、水力学、结构力学、上力学、建筑结构、农田水利学、水工建筑物、抽水站、农村水电站、水井排灌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等;

(五)水土保持专业:土壤学、地质学原理、土壤侵蚀原理、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水文及水力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上保持技术经济学等;

(六)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及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水轮机和水泵、水力机组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电站自动化等;

(七)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结构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等;

(八)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运筹学、电工电子学、建筑材料、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施工系统分析、水工建筑物、施工机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第二十条本评价条件中规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复杂程度和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等级,参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第二十一条申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行政职务、现专业技术资格、取得时间、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情况)应在本单位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无异义后按规定程序报送;经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将由评委会办公室在相应的门户网站上对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现专业技术资格及取得时间等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

第二十二条申报参加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的人员违反有关规定的处理。

(一)申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评审资格,已取得资格证书的,由发证机关收回其相应证书,并从评审次年起3年内不得参加相应资格评审:

1.伪造、变造证件、证明的;

2.提交虚假申报材料的;

3.有违纪违法行为,仍在处理、处罚、处分阶段的;

4.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曾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而受到处分,在申报材料中未反映的;

5.其他严重违反评审规定的行为。

(二)任现职期间,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

1.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含)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2.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2年申报。

第二十三条本评价条件中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一)“重点江河”是指我省水系干流和主要支流。

(二)“流域规划项目”和“区域规划项目”,可根据其涉及范围和重要复杂程度,认定其相当的型别。如重点江河的流域规划、全省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均可视为大型项目。

(三)“主要贡献者”是指项目主要研究设计、施工管理者或技术决策并实施者。

(四)“获奖者”是指国家有关机构规定的获奖项目、课题各等级内额定获奖人员(有个人获奖证书),“主要获奖者”是指排名前5位的获奖者。

(五)“主持”和“主持者”是指担任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生产运行单位技术负责人,或大型项目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专项工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

(六)“技术骨干”是指承担项目具体实施工作,独立处理各种常见技术问题的专业人员。

(七)“主要参加者”、“主要技术骨干”、“主要参与”是指项目、课题、工程的分项目、子课题的负责人,或中小型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施工建设中型项目副经理、小型项目经理以及主要单项建筑物的主要设计人或施工负责人,或生产运行技术负责人。

(八)“市厅级”指省辖市、省级业务主管部门、部级归口部门对应的市、厅、司(局)级;“县(市)级”包括县本级以及市、厅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县(市)综合管理部门,如发改委、经委、农委(办)等。

(九)“公开发表”是指论文刊登在有国内或国际统一刊号的专业报刊上或论著、译著经出版社正式出版,无正式刊号的内部报刊以及内部铅印、油印资料成果,均不得作为“公开发表”。

(十)“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是指省、部级以上专业学会(协会)或省部以上业务部门主办的公开发行的有正式刊号的刊物;大专或高职以上学校主办的学报视同省、部级以上刊物。

(十一)“佐证材料”是指能提供本人在所完成的业绩成果中地位、作用的书面证明材料。

(十二)“有指导水利专业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是指有实际材料证明经组织安排有明确的指导对象并完成了指导的全过程。如作为单位负责人,处、科室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专业负责人、部门经理等所负责的工作任务中有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工作,可视为有指导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十三)“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是指有关政府部门有明文认定的“重点工程”或“重点项目”。

(十四)实践、业绩成果、论文论著各条件中2项超过50%(含)的可以按5舍6补的原则补算够1项。如业绩与成果中某条规定,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或市、厅级2项以上,若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市、厅级项目1项可计为半条,而在另一条件中,又完成规定条件的一半以上,那么,这2项相加可以视为达到一整项条件。

(十五)本评价条件中所称“以上”均含本级。

(十六)本评价条件中所称的“年”均为周年。

第二十四条本评价条件将申报的水利工程专业划分为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生产运行等4个不同的工作性质。一人兼多个专业岗位的,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申报。专业资格评审时,将综合评价申报人的总体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五条本评价条件中的申报条件、评审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03-04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的转移以及我国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1]。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素质。

“走进企业,服务工程”是当前国内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也是飞速发展的民族工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强力推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所开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目前各高校主要开展的是针对本科阶段(3+1)培养方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大都尚在酝酿中[2]。从2009年招收第一届卓越工程师班开始,现在已有两届学生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培养,且这些学生大部分直接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卓越工程师本科阶段的教学改革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生阶段(1+1)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以强化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出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卓越工程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国自1959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3]。虽然如此,随着工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工科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4]。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工科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先进国家同类大学研究生每年在校的总学习时间比我国研究生少,但是实践环节所用的时间明显地比我国研究生所用的时间要长[1]。我国大多数工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实践环节很少,实验课的比例明显低于国外,使得研究生在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知识的培养。所以中国的研究生通常表现出理论知识或书本知识比国外学生要强,但是实验和动手能力却比国外学生差的现象,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比国外学生需要更长的适应期[5]。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设置欠合理,且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脚步,难以满足科研及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

2.工程实践参与度低。据资料显示,近十年参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1.73%,参与科技成果应用及企业科技服务的研究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5.11%[1]。笔者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有60%~80%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开展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直接面向企业工程技术的课题不到20%[6]。可见,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并没有直接参与工程技术研究,只是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从事虚拟或探索性研究,完全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这些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如果不尽快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及工程技术水平,延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高校研究生阶段考试方法大多与本科生阶段类似,主要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训练的考核,这种只进行笔试的考核显然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生的诸多能力;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审查很多都流于形式,过分强调的数量和档次,过分强调学位论文的理论价值,而弱化论文的工程价值。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笔者调查发现,现在的硕士生毕业后在企业的工作能力远低于“”前的本科毕业生,即使是博士毕业生,在企业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7-8]。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研究生阶段更应强调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包括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合作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等。所以,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真正能反映研究生知识水平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成为急需开展的一项新课题。

二、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本要求。而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其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涉及教育中的某一个环节,同时还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现在国家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已认识到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正在努力开展教育与教学改革,以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硕士层面的高级工程人才必须具有知识和技能两大优势,能够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力(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型”要求专业知识的厚实与综合,而“技能性”又要求技术思维能力好和实践能力强,能够解决生产一线的具体问题。根据现代工程综合的普遍特点,卓越工程师应该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具有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受到完整的基本训练,又要受到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显然,单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上述效果的,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出发,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笔者全程参与了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尤其对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深有体会。本专业培养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改革。(1+1)培养方案也就是1学年在校理论学习,1学年企业工程实践学习。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相比,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学分由32分增加到42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0.5%;实验与实践性课程由200学时增加到400学时,用于强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课程实验、学位论文可行性论证等环节;增设了40周(1学年)的企业实践课程。

2.学位论文环节改革。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显著不同的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的(1+1)培养体系,要求学生在企业开展1学年的工程实践训练,而且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生产或技术研发的实际项目,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论证与研究实施工作。

这种“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的(1+1)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理论上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合作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但是,其真正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导师的限制。目前高校大部分老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也很少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缺乏对工程型研究生的指导能力与经验。另一方面,这些导师通常有许多国家项目的任务需要研究生参与,不愿将研究生派往企业。这样,势必使“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工程型研究生仍然被培养成学术型研究生。第二,企业的限制。大部分企业都非常愿意接受高校研究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对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甚至在这1个学年的工程实践过程中,企业还愿意向研究生支付薪水。但是,企业一般都出于安全等考虑而不愿接受研究生的操作性实训;另外,在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问题上,企业仍心存顾虑,对研究生结合企业实际技术、申请专利等问题有所限制。第三,经费的限制。学校在实施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大笔经费,这笔经费到底由学校、企业还是指导老师承担,至今尚未理清。有些企业虽然愿意接受研究生实训和参与技术研发,但研究生为了完成学位论文而产生的检测分析等费用,学校和企业容易产生分歧。第四,管理的限制。研究生赴企业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其中存在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包括安全、保密、纪律、知识产权、考核、学籍管理等等,如果能够集中在某一家企业,管理相对容易,若分散在多家企业,则管理非常困难。

笔者有企业工作经历,且多年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以前就已经与企业联合培养过4名硕士研究生,所以对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深有体会,也深知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对于本专业已经毕业的两届“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毕业生,笔者正在指导其中的两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均已与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一人已经开始了企业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正严格按照预期计划实施(1+1)培养。实践表明,这名深入企业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已达到了企业工程师的水平,对工程技术的理解甚至超过了一般工程师,深得企业认可。但其他老师名下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大部分都停留在学校,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无异。可见,尽管我们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制定了有明显工程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但如何真正落到实处,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创新型开放式实践基地的建立与运行

与普通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研究生除了应具有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启发、训练和培养其创新意识,教给他们足够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工程实践训练的平台。因此,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举措。

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各高校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学校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企业联合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输送研究生去企业从事实际项目开发。通过基础实验、项目开发、课题实践等实践环节的训练,使研究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中南大学自2011年“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批准成立后,已与国内18家大型企业联合组建了一系列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组建了“中南大学-中国铝业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南大学-宝钛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本专业以中铝洛铜和宝钛集团为依托,组建并初步完善两个部级实践教育基地,应用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针对上述两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本专业采取校企共建的模式,从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建设,现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运行和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和“中心”一起制定并已经实施了2012版“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方案;从中心聘任了10多名企业导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目前正依托两个部级“中心”,引导研究生进行生产性应用课题研究,让研究生通过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

实践表明,依托这种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实施集中的工程实践培养,效果显著,也便于管理,但成本较高,且企业接受人数有限。大部分企业只能接受学生参观实习,或设计型实践活动,只有很少的企业能接受学生参与企业的岗位体验和操作性实践工作。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笔者多年的实践表明,在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位论文工作期间,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对研究生采取分散方式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各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紧密。依托产学研平台,高校与企业对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这是“卓越工程师”一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建立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国家教育部在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办法中规定:一是要求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国家支持和资助高校在企业设立了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虽然这项举措指明了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但是这将增加接受企业的成本,并存在多种安全和管理难题,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其推广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法律和税收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增强教育部门执行相关措施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近年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在有色金属材料领域与一大批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以技术合作项目、课题为纽带,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教育;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依托产学研平台开展大学生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努力推行并完善“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对参与企业开发项目的研究生实施双向指导,以实现对研究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联合培养。笔者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就已实施这种联合培养方案,与国内6家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联合培养了21名本科生和6名硕士生,取得明显成效和多方面的经验。实践表明,这些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其工程实践能力明显优于其他模式培养的学生,而且对企业经营和项目管理也有很深的体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这种卓有成效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只是依靠高校少部分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得以部分实施,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和制度。在高校教师中,能够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人数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因此,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仍然任重而到远。

五、结束语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在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已开展一系列积极的探索。然而,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目前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有待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元勤.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3.

[2]张文修,白永毅.四谈博士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

[3]胡之德.培养研究生创造性能力对教师的要求[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工作,2001,(1):23.

[4]林高用,邓小铁,王德志,杨伏良.结合“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研究生就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探索,2010,(5):41-42.

[5]王康平,等.高等院校各级各类毕业生供需状况的调查报告[J].集美大学学报,2003,(3):53-59,64.

[6]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姚裕群,伍晓燕.大学生扩招与就业难的讨论[J].首都经济,2003,(10):12-14.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水利工程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4〕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水利工作实际,制定本评价条件。

第二条本评价条件为从事水利工程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生产运行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依据。其适用范围如下:

(一)科学研究

从事水利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试验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规划设计

从事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咨询、环境评价、建设后评价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施工建设管理

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监理、工程概(预)算、造价咨询、审价、招标、设备安装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生产运行

从事防汛防台抗旱、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政监察、质量与安全监督等区域水利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按照本评价条件评审通过并获得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者,表明持证人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聘任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思想道德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积极为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服务。

第五条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一)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水利专业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通过省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业务考试,成绩合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评审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

2.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三)获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或初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出站人员,在站期间能够圆满完成研究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经考核合格,可认定高级工程师资格;

2.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3.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或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水利专业工作满3年(学历或学位取得前后从事水利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年限可以累计,但学历或学位取得后从事水利专业工作须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第六条破格申报条件

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或资历条件,但水利工作业绩和成果突出,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相应的水利专业技术资格。

(一)破格申报仅限于“单破”,即破学历或破资历(指从事水利专业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工作年限),破资历提前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

(二)破格申报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条件: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突出,具备下列7项条件中的2项,可破格申报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评审:

1.在省、部专业性学术会议或报刊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或正式出版过本专业专著或译著。

2.在本专业研究或技术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的参加者;或县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持者或主要参加者。

3.获得县级以上劳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不含协会、学会、研究会等团体授予的称号),或市厅级以上授予的水利行业的单项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主要负责人。

4.国家或省、部科技攻关获奖项目的参加者、市厅级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或受到表彰者。

5.中型水利工程(含单机500千瓦以上、市级重点农田水利、万亩以上围垦工程,下同)或大型水利工程分部工程的专题研究、咨询、勘察、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参加者。

6.在水利工程项目中解决了研究、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达到同行业中先进水平,并得到了业务主管部门的确认;或获市厅以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工程奖、优秀工程咨询奖等的主要贡献者。

7.具有本专业中专学历,且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20年以上。

(三)破格申报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突出,具备下列6项条件中的3项,可破格申报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

1.在国际或国家专业性学术会议或报刊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3篇以上,或正式出版过本专业专著或译著。

2.在本专业研究或技术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获省、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参加者;或市厅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持者。

3.获市厅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或列入市厅级以上人才工程培养人员;或市厅级以上科技劳动模范、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不含协会、学会等团体授予的称号)。

4.主持中型以上水利工程技术工作或重要专题研究,成绩突出,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获得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银铜质奖或省、部二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金银铜质奖、国家优秀工程咨询奖、国家质量管理奖,省优质工程奖、省优秀工程咨询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5.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发明专利1项,以上。

6.具有本专业大专学历,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20年以上;或具有本专业中专学历,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25年以上。

第七条其他条件

(一)外语要求。长期在野外从事水利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人员,职称外语成绩不作为必备要求,仅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依据。除上述情况和符合相应免试条件外的申报人员,需取得有效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除符合相应的免试条件者外,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不含45周岁)的人员,申报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的,须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3个以上科目(模块)合格证书;申报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的,须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4个以上科目(模块)合格证书。

(三)年度考核等次要求。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的,近4年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申报评审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的,近5年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四)继续教育要求。申报评审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的,参加继续教育应达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水利专业工程师资格评审条件

第八条从事水利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利水电量测技术以及模型试验相关理论,有参与中、小型水利工程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水利工程专题或子专题科研工作;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县级重点科研项目或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专题或子专题科研工作;

(3)作为技术骨干,在科研工作中,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编写研究大纲,确定技术路线或科研方案;

(4)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利工程模型试验、实验检测的具体操作以及测验项目数据的采集整理;

(5)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利科研项目的原型观测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数值计算、资料整理。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的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完成1项以上县级以上综合研究课题项目(且至少为单项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并经评审通过;

(4)参与完成1项以上县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并经评审通过;

(5)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

(6)主持完成1项以上应用科研专题项目,并经评审通过。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2篇以上署名为第二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九条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有参与水利规划、勘测、设计与咨询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项目专题或子专题的规划、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并编写技术文件;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小型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并编写技术报告;

(3)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编写;

(4)作为技术骨干,在已完成的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收采用了国内外新技术成果。

(三)业绩和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获得者,或市厅级以上勘测、设计、咨询成果奖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编制1项以上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并经审查合格;

(4)参与完成1项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等专题项目,或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利工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并经审查合格;

(5)主持完成1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或参与完成3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并经审查合格;

(6)参与编写1项以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并经批准实施;

(7)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2篇以上署名为第二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十条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要求,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施工方案或施工图审查、造价咨询、招标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水利工程分项目施工建设;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小型以上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担任项目副经理或技术员、施工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岗位职务;

(3)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制各时段的工作计划及各种标书、承包合同;

(4)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施工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与经济核算等管理办法的制定;

(5)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制本专业技术标准、施工规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管理办法、监理工作报告、施工图审查报告或工程招投标文件、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等。

(三)业绩和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的获得者,或市厅级优秀工程奖等获奖工程的主要参加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完成1项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工作,或主持完成1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工作,或参与完成3项以上小型水利工程、城市厂矿供水工程等施工建设工作,投产后运行正常,未发现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4)参与编写1项以上本专业技术标准、施工规程、管理办法等,并经批准实施。

(5)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效益;

(6)参与完成3个及以上水利工程项目的招标或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的编制或审核。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非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2篇以上。

第十一条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具体要求见附则第十九条)。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必备条件:

(1)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掌握工程运行安全管理的要求,有参与区域水利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技术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中型以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工作,或主持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工作;

(2)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县级以上防汛防台抗旱、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政监察、质量与安全监督等区域水利管理的技术工作;

(3)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制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或参与编写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或按照工作计划独立组织实施;

(4)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文测站的水雨情或重要水利工程的水情、工情等基础资料调查及资料整编工作;

(5)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行政许可的技术工作,或参与解决水事纠纷或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的技术工作。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县级以上科技奖项获得者,或市厅级以上优秀工程咨询奖、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奖项的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参与制定1项以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并被批准实施;

(4)参与完成1项以上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的鉴定分析,制定维修、除险加固实施方案,并取得实效;

(5)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行政许可、技术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方案等技术工作,并取得实效;

(6)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或水事纠纷的调解,并取得实效;

(7)参与完成3项以上水文测站的水雨情或重要水利工程的水情、工情等基础资料调查及资料整编工作,并验收合格;

(8)参与完成1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革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

2.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2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或2篇以上署名为第二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四章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条件

第十二条从事水利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某业务领域技术较为精通,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大、中型水利工程应用科研项目的经历,具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经历与能力,撰写过水利科研课题立项报告和技术成果报告;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市厅级以上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研究,或主持县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

(2)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省部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专项、专题或二级课题的研究;

(3)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市厅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

(4)主持大、中型水利工程应用科研专题项目研究;

(5)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编写;

(6)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提出新理论;

(7)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水利国际合作项目研究。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并通过相应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为达到先进水平;

(4)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应用科研专题项目1项以上,并通过评审;

(5)主持完成县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并通过评审;

(6)主要参与编写完成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1项以上,并被部、厅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施行;

(7)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成效显著。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十三条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主持小型以上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咨询项目工作的经历和能力,或承担过大、中型项目专业负责人工作,解决过专业难题,有协调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大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或作为专业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或主持小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

(2)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大、中型项目专题项目的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或主持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与咨询工作;

(3)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编写;

(4)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提出新理论。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省部级以上勘测、设计、咨询成果奖的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大、中型流域或区域水利规划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流域或区域水利规划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审查合格;

(4)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审查合格;

(5)主持完成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等专题项目3项以上,经审查合格;

(6)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勘测和设计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3项以上,并编写技术咨询报告;

(7)主要参与编写完成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1项以上,并被部、厅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施行;

(8)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或提出新理论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成效显著。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

第十四条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施工程序、工艺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主持小型以上水利工程建设的经历,或承担过大、中型项目专业负责人工作,能解决小型以上工程施工管理、基础处理、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装、测量放线等专业技术难题,能协调各工序间的技术工作;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和监理,或担任过中型水利工程专项施工建设和监理负责人,或主持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和监理;

(2)主持编制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施工方案、投标文书、监理规划和细则、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等;

(3)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在施工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安全管理与全面经济核算等工作中妥善协调各业务部门间的关系;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编写;

(5)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工程质量优良,已通过完工验收,运行正常;

(4)主持编制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施工方案、投标文书、监理规划和细则、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等2项以上,并已实施;

(5)主持招标的工程项目累计中标价达1亿元以上,或主持编制的各类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累计造价达1亿元以上。

(6)主要参与编写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1项以上,已被市、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施行;

(7)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专项工程负责人,在主持完成的工程施工建设中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并科学地组织施工,工程质量优良,按期完工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专业论文,其中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

第十五条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有为区域水利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技术咨询和建议的经历和能力,能协调有关部门间技术工作,解决过关键技术问题;

(2)有指导水利专业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主持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工程的技术改造、改建、扩建、除险加固、自动化工程等项目负责人,或担任重点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人;

(2)主持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控制运行和调度计划、防汛防台抗旱预案、水情测预报、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环境评价报告的编写,水雨情和工情资料收集整编等工作;

(3)主持县级以上防汛防台抗旱、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政监察、质量与安全监督等区域水利管理的技术工作。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调研解决区域水利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制订相应工作方案或改革办法;

(5)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编写;

(6)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查处重大水事违法案件、重要河湖清障、调解跨区域水事纠纷、重大行政复议应诉;

(7)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2项以上县级科技奖项的主要获得者,或市厅级以上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奖项的主要获得者;

(2)获得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国家专利1项以上;

(3)主持完成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并被采纳运用;或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验收合格;

(4)主持完成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的鉴定分析报告1项以上,制定维修、除险加固实施方案,成效显著;

(5)主持编写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水情测预报、防汛防旱调度方案、防洪防台预案、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环境评价报告或水雨情和工情资料收集整编等2项以上(主要参与3项以上),经验收合格;

(6)主持完成水行政许可、技术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方案等技术工作3项以上,成效显著;

(7)主持完成重大水事案件的查处、水事纠纷的调解3项以上,成效显著;

(8)主要参与编写的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章制度等1项以上,被市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并施行;或主要参与制订区域水利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工作方案或改革办法等2项以上,被当地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并施行;

(9)主持开发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项目1项以上(主要参与2项以上),成效显著。

2.从事工程师工作期间,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1)主编、参编或组编、编审过公开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3万字以上);

(2)从事区域水利管理的人员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署名为第一作者的专业论文;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的人员在省、部级公开发行专业报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专业论文,其中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

以上工作业绩、工作成果、论文论著,申报者均应提供相关的、有足够证明力的佐证材料。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评价条件为相应评审委员会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评审委员会在对申报材料充分审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产生评审结果。

第十七条本评价条件中“水利工程”,包含防洪、防台、排涝、供水、灌溉、水电、水土保持、围垦、环境水利、水运、河口海岸工程等水利相关工程。“区域水利管理”是指承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水利业务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本评价条件中涉及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均应为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后取得。

第十九条水利工程各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

(一)陆地水文专业:水力学、气象学、陆地水文学、地下水文学、水文勘测、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环境水利等;

(二)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专业:工程水文学、水力学、工程力学、运筹学及系统工程、水利技术经济与水利水电规划、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灌溉排水、水利工程及水工建筑物等;

(三)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水力学、流体力学、泥沙运动力学、水文学、结构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模拟等;

(四)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水文学、水力学、结构力学、上力学、建筑结构、农田水利学、水工建筑物、抽水站、农村水电站、水井排灌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等;

(五)水土保持专业:土壤学、地质学原理、土壤侵蚀原理、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水文及水力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上保持技术经济学等;

(六)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及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水轮机和水泵、水力机组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电站自动化等;

(七)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结构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等;

(八)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运筹学、电工电子学、建筑材料、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施工系统分析、水工建筑物、施工机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第二十条本评价条件中规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复杂程度和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等级,参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第二十一条申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行政职务、现专业技术资格、取得时间、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情况)应在本单位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无异义后按规定程序报送;经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将由评委会办公室在相应的门户网站上对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现专业技术资格及取得时间等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

第二十二条申报参加水利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的人员违反有关规定的处理。

(一)申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评审资格,已取得资格证书的,由发证机关收回其相应证书,并从评审次年起3年内不得参加相应资格评审:

1.伪造、变造证件、证明的;

2.提交虚假申报材料的;

3.有违纪违法行为,仍在处理、处罚、处分阶段的;

4.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曾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而受到处分,在申报材料中未反映的;

5.其他严重违反评审规定的行为。

(二)任现职期间,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

1.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含)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2.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2年申报。

第二十三条本评价条件中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一)“重点江河”是指我省水系干流和主要支流。

(二)“流域规划项目”和“区域规划项目”,可根据其涉及范围和重要复杂程度,认定其相当的型别。如重点江河的流域规划、全省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均可视为大型项目。

(三)“主要贡献者”是指项目主要研究设计、施工管理者或技术决策并实施者。

(四)“获奖者”是指国家有关机构规定的获奖项目、课题各等级内额定获奖人员(有个人获奖证书),“主要获奖者”是指排名前5位的获奖者。

(五)“主持”和“主持者”是指担任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生产运行单位技术负责人,或大型项目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专项工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

(六)“技术骨干”是指承担项目具体实施工作,独立处理各种常见技术问题的专业人员。

(七)“主要参加者”、“主要技术骨干”、“主要参与”是指项目、课题、工程的分项目、子课题的负责人,或中小型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施工建设中型项目副经理、小型项目经理以及主要单项建筑物的主要设计人或施工负责人,或生产运行技术负责人。

(八)“市厅级”指省辖市、省级业务主管部门、部级归口部门对应的市、厅、司(局)级;“县(市)级”包括县本级以及市、厅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县(市)综合管理部门,如发改委、经委、农委(办)等。

(九)“公开发表”是指论文刊登在有国内或国际统一刊号的专业报刊上或论著、译著经出版社正式出版,无正式刊号的内部报刊以及内部铅印、油印资料成果,均不得作为“公开发表”。

(十)“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是指省、部级以上专业学会(协会)或省部以上业务部门主办的公开发行的有正式刊号的刊物;大专或高职以上学校主办的学报视同省、部级以上刊物。

(十一)“佐证材料”是指能提供本人在所完成的业绩成果中地位、作用的书面证明材料。

(十二)“有指导水利专业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能力”是指有实际材料证明经组织安排有明确的指导对象并完成了指导的全过程。如作为单位负责人,处、科室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专业负责人、部门经理等所负责的工作任务中有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工作,可视为有指导助理工程师或工程师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十三)“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是指有关政府部门有明文认定的“重点工程”或“重点项目”。

(十四)实践、业绩成果、论文论著各条件中2项超过50%(含)的可以按5舍6补的原则补算够1项。如业绩与成果中某条规定,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或市、厅级2项以上,若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市、厅级项目1项可计为半条,而在另一条件中,又完成规定条件的一半以上,那么,这2项相加可以视为达到一整项条件。

(十五)本评价条件中所称“以上”均含本级。

(十六)本评价条件中所称的“年”均为周年。

第二十四条本评价条件将申报的水利工程专业划分为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生产运行等4个不同的工作性质。一人兼多个专业岗位的,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申报。专业资格评审时,将综合评价申报人的总体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五条本评价条件中的申报条件、评审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特殊性;策略

作者简介:陈玉华(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黄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6]卢双舫,马世忠,付广,等.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2):37-41.

材料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在本省从事林业工程的森林培育、森林经营、调查规划、森林保护、野生动物、水土保持、园林绿化、森林勘察、森林采育、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经济林果、林特产品以及相关专业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不在评审范围。

二、评审条件

申报中、高级林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林业工程师评审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定或申报林业工程师任职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

2、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林业助理工程师工作满三年,经考察合格;

3、大学专科或本科毕业,从事林业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4、双学士学位且助理工程师满三年;

5、中专毕业后从事林业专业工作25年以上,在技术工作岗位担任助理工程师满四年。

(二)林业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

2、对不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申报林业从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须任工程师5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国家认可的后续研究生学历,从事本专业满12年;

(2)取得国家认可的后续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满15年;

(3)大专毕业后直接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后取大专学历,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5年以上;

(4)中专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8年以上(含28年),后取中专学历并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0年以上(含30年)。省、市级单位(含市辖区域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具备国家认可的大专以上学历。

以上学历所学专业均指与林业工程各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第一学历为非林业专业的人员,申报林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必须有后续教育大专以上林业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申报林业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技术人员,专业理论和工作水平、实践经验、业绩成果须符合人事部、林业部人职发[]6号文件。

3、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的破格晋升条件:

必须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有关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进展动态,在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已具备晋升的基本条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由所在单位破格推荐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二等奖前两名,一等奖前三名。

(2)在急难险重各类突发事件中做出重大技术贡献的人员。

(3)在高新技术成果引进转化推广工作中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或在企业管理中求实创新、锐意改革取得了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级经营管理者。

(4)留学回国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或引进急需的特殊人才。

三、外语及计算机条件

(一)外语及计算机要求

参加过由国家或省人事厅组织的相应级别职称外语(中级B级,高级A级)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高级:5个模块;中级:4个模块)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二)外语免试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审工程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免外语考试(陕人发[]71号、陕人发[]52号、陕人发[]121号):

(一)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部级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二)年满50周岁并长期(指连续工作20年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三)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不含市辖区有关单位;不含各类中专以上的院校、科研部门和三级医院)。

(四)在野外长期(指任现职后连续工作5年以上)从事农业、林业、地质、采矿、勘探、水利水电、水文勘测、测绘、公路施工、铁路施工专业技术工作的。

(五)在山区县及县辖乡镇(除市区所在地)连续工作满20年;在平原县连续工作满25年。

(六)在国外连续工作2年以上;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需有国家留学中心出具的留学经历证明书)。

(七)取得外语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通过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水平考试(BFT)的;全国公共英语考试五级(PETS5)的。

(八)参加国家外语六级以上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申报中级职称的;

(九)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3万字以上的外文专著、译著的;

(十)获二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并经推广、转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业绩突出,获地市级政府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的;厅、局级一等奖前三名的。

(三)计算机免试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时,可申请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陕人办发[]34号)。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资格者;

2、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国家统招全日制院校毕业证书者;

3、取得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在单位受聘职称时免考;

4、全省山区县及乡镇专技人员申报高级职称者;

5、年龄满45周岁者。

四、论文答辩

从2008年开始,我省林业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评审必须经过论文答辩。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者,需在提供的评审论文中指定一篇作为答辩论文。论文答辩情况作为评审依据之一。(答辩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五、综合考核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者,受聘现职以来思想道德、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学术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为优秀;申报工程师者,受聘现职以来思想道德、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学术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为合格以上。

六、评审费用收取

根据《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高级职称评审收费标准的复函》(陕价行函号)规定,高级职称评审费为每人400元,中级职称评审费每人200元。

六、报送材料内容及要求

(一)《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此表要求贴照片;申报高级填写“呈报单位意见”一栏时,要求写明公示结果。

(二)《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1份。

(三)《林业工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简表》(附件3)一式15份,此表要求统一用A4纸打印,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学历证书、继续教育证书、任现职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任中级以来近五年的聘任证书(或聘任文件)、各类获奖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复印件要求加盖单位公章。

(五)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或外语免试证明材料原件及《陕西省职称外语考试免试申请表》(附件4)1份。

(六)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或免试证明材料及《陕西省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申请表》(附件5)。

(七)任现职以来在正式学术刊物(有正式刊号)上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中级要求两篇(合著者排位须前2名,其中至少1篇是第一作者)以上,高级要求三篇(合著者排位须前2名,其中至少2篇是第一作者)以上。

(八)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业务工作总结1份。

(九)《评审材料目录表》(附件1)粘贴在报送材料袋上。

(十)同时报送《2011年度林业工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汇总表》(附件2),要求用A4纸将中、高级人员分开汇总打印,还须报送电子表格,电子表格要求完全按汇总表的格式,用Excel编写。

(十一)申报材料复印件须加盖公章,并按下列顺序装订成册:单位推荐函(附汇总表)—单位公示结果—学历证书复印件—任职资格复印件—外语合格证复印件或免试表—计算机应用合格证复印件或免试表—获奖证书复印件—业务工作总结—论文复印件—其他材料。

上一篇:土木与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与土木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