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12:38:06

毕业音乐会总结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会;举办研究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纷纷开办了艺术专业,作为艺术专业中音乐专业在校生,参与一场音乐会的演出或是独自举办一场音乐会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得到艺术实践学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师生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己、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那么如何在普通高等学校这个大环境里,艺术类专业学生成功的组织一场音乐会就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音乐会的由来

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并非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在一朝一夕之间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是音乐史的一个突然的巨变,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音乐美学观念的变更,音乐受众的改变,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经过四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才慢慢形成的。 [1]

二、国内外音乐会演出项目市场运作模式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面向市场的音乐会都有专门的商业演出公司运作,运作模式已经很成熟。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票房是最重要的。国内市场以北京为例:“打开音乐之门”――“高水准、低票价、带讲解”的演出品牌。“打开音乐之门”是普及型的系列音乐会,旨在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品味。这一系列音乐会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普通市民的的热捧。但低票价并未降低演出质量,它云集了中国水平最高的乐团、知名度最高的音乐家和最受尊敬的音乐教育家。同时在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有: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大师会客厅、公开排练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6]

三、我国高校音乐会演出的发展

萧友梅,这位我国近代历史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创始人,他对音乐会的提倡,并积极组织音乐会,更是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对我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如今,各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音乐会演出形式已经很成熟,也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特别是在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对参加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二是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环节,三是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四是检验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观看音乐会的专业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二是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从他人音乐会的不足中总结经验,以便让自己的音乐会顺利举办;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园里的音乐会演出一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二是通过音乐会来普及音乐知识,三是培养良好音乐会礼仪习惯。

四、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组织实践

1、音乐会演出项目的任务类型

目前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即汇报音乐会、学术交流音乐会、系列音乐会和其它形式的音乐会。其中汇报音乐会又分为学年学期汇报、毕业汇报、课程结业汇报、比赛获奖汇报;学术交流音乐会根据专业和被邀请单位或人员的规格可以分为示范性学术交流、专家讲学(大师课)、一般性学术交流;系列音乐会可以分为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毕业生系列音乐会、某个乐器系列音乐会、还有主题或专题音乐会;其他形式的音乐会应该包含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义演、巡演等。

2、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应该由项目开办、实施、评价和项目的改进四个方面构成。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环节前期策划、宣传、会场布置及接待、正式演出、后期报道以及制作。(1)策划。一个好的音乐会策划是刺激观众需求的决定因素[6],策划整个流程,根据专业的不同要考虑服装、舞台布置、人员结构、邀请人员以及经费预算等等一切事宜;(2)宣传。音乐会演出宣传在整个组织流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开任何音乐会都要有观众,准备的再充分,没有观众一切无从谈起。宣传工作主要包括海报、节目单的制作、张贴,请柬的送达,重要观众的通知以及音乐会各方面的报道等等;(3)会场的布置与接待。首先根据不同音乐会的需要装饰舞台,要注意风格要匹配,然后在观众席要区分开嘉宾席和普通观众席,调试好音响,安排礼仪接待以便观众有序入场,同时还可引导观众规范鼓掌;(4)演出。前面一切的工作都是为第四个环节演出而服务的,演出时的自我心理调适、与观众的互动与其他演员的配合、以及现场的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大程度都决定着音乐会演出的成败;(5)后期制作。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可以记录下这种艺术形式,音乐会影像资料的录制、编辑、整理以及制作都是音乐会演出结束要做的重要工作,同样也为以后的学习留存宝贵的材料。

3、音乐会演出项目的控制点

成功的音乐会演出除了要有完整的流程以外,还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环节。(1)彩排的重要性。一台综合的文艺晚会演出之前的排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单独学练、连排、响排、彩排。[3]彩排是正式演出前的最后总排练,彩排时演员必须化妆、着正式服装进行表演,所有要求与正式演出一样,在彩排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解决,以保证正式演出顺利进行;(2)音乐会节目设置。音乐会节目的设置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喜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选择符合并能够发挥表演者自身水平的作品,二是要考虑到前来观看音乐会观众的群体,是否能够接受的作品,三是根据主办者的要求选择符合音乐会主题的作品;(3)音乐会主持。音乐会主持包括主持人和主持词两个内容,主持人为舞台上的主角和台下的观众搭建桥梁,起着穿针引线、调动观众情绪、控制演出节奏的作用。[4]因此,选择一位合适的主持人值得认真思考。主持词是音乐会演出主题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包括开场词、串联词、结尾词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相对固定的框架和内容;(4)演员的造型。音乐会的造型包括服装、发型、饰品等,这些只有一个原则,依据音乐会的风格而定;(5)音乐会的成本控制。本文研究的音乐会演出均为无任何经济收入的,故要考虑运行的成本,尽量满足支出少效果好的原则。(6)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类型。成功举办一场音乐会是需要多方通力协作的,无论是演员、后台服务、礼仪接待、灯光摄影、舞台监督等等缺一不可,所以承担不同任务人员既要独立完成,又要加强联络,以保证演出的顺利完成。

五、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音乐专业教学本科阶段的毕业汇报音乐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作为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那么学生举办音乐会纯属自

愿。还有我国高校音乐院系组织的交响乐团等表演团体,一般是有任务时学校才安排排练时间,没有专门作为一门课程,这样就影响了演出质量和学生表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音乐会演出项目的顺利实施,从来就离不开学校的推动,无论是具体政策上,还是机制的建立上,学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汇报音乐会以及各种实践性音乐会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为一项制度,与学生的课程以及艺术实践学分相结合,从制度上保证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音乐会演出质量不断提高。

希望本文的撰写对准备举办音乐会的单位和个人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从而更为顺利的、保质保量的圆满举办。

【注释】

[1]胡晓. 音乐会建制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海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潘家奎. 国立音专音乐会实践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3]王德彰 “彩排”前无须加“带妆”. 咬文嚼字,2012.04.

[4]王荣荣. 毕业独唱音乐会举办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5]马达, 陈雅先. 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2010.03.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2篇

6年前的3月16日,年仅19岁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生宋宁在北京音乐厅开了她的第一场琵琶个人独奏音乐会,即附中毕业音乐会;6年后的3月16日,宋宁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再一次独自走上舞台,不同的是,这一次,已是她的研究生毕业音乐会。

舞台上的宋宁较之6年前成熟了许多,同样成熟的还有她的技巧、音色以及出色的艺术表现力。音乐会上演奏了平湖派十三套大曲之一的《平沙落雁》、浦东派的经典曲目《十面埋伏》、刘德海的作品《春蚕》、温德清的琵琶与四重奏《叙事曲》、北方直隶派古曲《普庵咒》以及徐振民的新作首演《琵琶行》。宋宁的演奏或意境深邃、或气势恢宏、或精致淡雅、或古朴幽怨,一把琵琶弹得满场观众的心也随之起起落落。

对宋宁在音乐会上的表现,她的导师章红艳表示非常满意:“这场音乐会所选的曲目分量很重,古今中外的曲目都有所涉及,琵琶现有重要流派的重点曲目都照顾得很好,并且没有失误,很不容易。从附小、附中、大学到研究生,宋宁的成长可以说再次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这种特殊的、系统地、一贯性的教学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具有的可塑力。我的感觉,宋宁所长,首在天资聪明。她对音乐的敏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对演奏技巧的掌握,所有这些,往往体现在她每一次回课中。尤其她的音色,我认为是很难得的。”

宋宁2002年获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金奖,同年随章红艳赴香港参加庆香港回归5周年“万人青年音乐会”,2003年获“天华杯”全国青年琵琶大赛一等奖。自2003年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成立之日起,宋宁一直担任乐团首席,并随团在浙江、山东、山西、澳门等省市演出近20场,一路走来,宋宁的艺术之路一直走得很顺畅。学琴近20年,宋宁的刻苦用功是老师和同学们有目共睹的。附小5年级,宋宁一个人来北京读书,她是班里20多名同学中仅有的2个没有家人陪读的学生之一,正是凭借自己的毅力,宋宁一步步带着希望努力向前。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3篇

一、本科专业课授业方式及考试形式

保加利亚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古典音乐非常盛行。在保加利亚的随意一个角落,仅仅需要一台钢琴,在一座花园里就可以举行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因为观众的认可度和一流的演出市场,让学习古典音乐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站在舞台上与观众互动,用细腻的音乐去回报观众的欣赏。保加利亚的专业课教师更侧重于打好学生的基础,并能学以致用。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声乐歌剧表演艺术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的授课形式和我国的形式差不多。均由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小课练习,每次一小时,每周两次。在演唱及演奏作品方面,以本科声乐歌剧表演艺术专业学生为例,保加利亚教师给一年级的学生的作品偏重于德奥艺术歌曲及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等曲目,如此旨在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进入本科二年级,则会接触一些俄罗斯及东欧作曲家的作品,提升音乐感受力。本科三年级,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学习,用于训练学生的情感表达。到了本科四年级,教师会选择适合学生自身条件的作品,并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达到指导其就业方向的作用。专业课考试的方式,也与我国的考试方式基本相同,每个学期都会有两到三次正式的专业考试,会采取音乐会的方式,且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会向外界开放,通过票务公司正规售票,让观众和评委专家一起来检验一个学期的教学成果。每个学生的考试曲目为两首,时间基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考试的成绩会从教授评委的评分和观众的反响综合考量。保加利亚实行6分制教学,如果一个学期的考试全部打到3分以下,则会被要求退学。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毕业考试,保加利亚实行国家考试制度,只有通过了国家考试,才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在国家考试时,至少有一名音乐类院士或功勋级音乐家参加考评。以声乐歌剧表演艺术专业的本科生为例,学生需要准备两场音乐会,分别是独唱音乐会及协奏重唱音乐会。独唱音乐会要求演唱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及咏叹调,且曲目不得少于10首,时间约为45-60分钟。协奏重唱音乐会,会根据学生的声部,安排其他参加国家考试的学生二至三名共同完成,演唱曲目多为小提琴声乐协奏曲,或歌剧中的二重唱、三重唱及多声部重唱等,同样时间约为45-60分钟。鉴于协奏和重唱的曲目时间比较长,曲目不得少于8首即可得到相应的成绩。

二、乐队合乐课及实践方式

一般来说,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都会与当地爱乐乐团合作,让学生去当地爱乐乐团参加排练,并有专门的教师为学生一对一地讲解乐队合乐时的技巧,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与交响乐合乐时以及在歌剧表演时的能力。与此同时,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歌剧团的训练,学生歌剧团按照惯例,每学年会与爱乐乐团合作进行歌剧、弥撒及音乐会商演约20余场。学院每年还会举办一次音乐节,邀请知名的歌剧指挥进行指挥的排练课程讲授,并增加学生的演出机会。如果演出的次数不够,或者演出的票房没有达到20%以上的落座率,学生就会被取消或延后专业课国家考试,所以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演出,并对演出质量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场场皆为精品的程度。这种方式会将学生的演出热情激发出来,并能逐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追求演出质量的认真态度。

三、音乐高级理论课

音乐高级理论课是一门将和声、复调和曲式等音乐理论类融合在在一起的课程。音乐高级理论课在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音乐高级理论的基础,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高级理论基础科目均包含在内,在大三开设;在第一阶段考试通过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主要为理论应用实践课,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学生需要结合之前学习的理论课程加以总结分析,并应用于平时的合乐课程当中。这门课程一个班最多6个人,由3个声歌系学生及3个键盘系学生同时进行学习,两两一组交叉和伴奏,教师进行辅导并进行作品的分析处理。这种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高级理论学科在音乐表演上的重要性,并对整个音乐的表达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与此同时学生对和声学、曲式分析及复调的敏感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这些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接触新的音乐作品的时候直接做出理性分析,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自然地把握住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特点。

四、结语

就声乐与歌剧表演艺术专业而言,保加利亚各个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并不完全一样,笔者也仅仅以普罗夫迪夫音乐舞蹈艺术学院为基础进行课程分析。综上所述,保加利亚的音乐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更注重所有课程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论在哪个国家,音乐类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就业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并没有很多的专业团体或高校可以吸纳与日俱增的音乐类院校毕业生。这就要求音乐类从业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上更加多元化。在保加利亚的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中不难看出,音乐教育工作者传承着保加利亚人一贯做事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在孜孜不倦的钻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各相关部门及各个级别音乐类院校的从业教师加以探讨和关注。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硕士教育 调查问卷 课程设置 学生反馈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是在教育部批准艺术硕士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教育初始时期,试图通过对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状况在教学、学习以及课外交流活动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得到量化分析结果的跨学科研究课题。采用数据采集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体系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状况的主观意见反馈做第一手资料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是该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收集和分析目的是除了常规的理论研究之外,规范和改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微观体系,从量化的参数分析结果研究该体系是否能够达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艺术硕士教育目标的要求;研究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各个环节中的关键元素如何对教育成果产生影响;研究教学中的主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在通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学习和教学之后,对整个艺术硕士教育直观的综合印象产生了哪些变化。

一、调查问卷的背景

此次学生跟踪调查问卷是接续第一次调查问卷的思路,针对第一次问卷的分析结果和倾向性结论设计而成。学生是艺术硕士教育的受体,针对教育的主观感受能够最直接地反映浅表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切入点。这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依据项目立项的研究意图,多方面地触及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学校教学和学习方面相关问题的想法和态度。综合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其他数据采集的分析结果,完成一个初步的、基于实际接触得到的数据分析报告,同时为建立进一步分析课程设置数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在2014年。调查的目的是,直接了解学生经过音乐演奏专业硕士课程学习之后,对教学体系中的具体问题的直观感受和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2012年入学的音乐表演专业(包括钢琴、声乐和器乐演奏等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这种抽样调查的方式简单易行、问卷制作的封闭式问题对调查对象完全一致、分析归纳数据简单准确,与项目最终的目的比较吻合。这次问卷发放的范围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39所院校。

第二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9所院校中的钢琴和声乐专业的艺术硕士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了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有效率占97.5%。

二、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一共分为十个问题。前五个问题涉及学习的感受和收获。第一个问题即“艺术硕士阶段学习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最大差异”,从“课程深度、考试要求、学习目的性、没有差异”等方面了解学生从本科到硕士阶段对学习差异的综合感受。这是一个多选题。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试图得到经过两年学习的学生对艺术硕士专业课程的直观反映。四个选题的设置也是通过一个先期阶段调查之后得到具有比较典型问题的回答。再次在问卷中设置,是想进一步确认这些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第二个问题也是一道多选题,即“你认为表演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A技术技巧、B作品理解、C创造发挥空间、D稳定心理素质、E音乐会项目设计”。这个问题是针对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那一个方面而设。尽管最终的考核形式会以演奏和论文的方式,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收获会有侧重。这些问题能够反映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三个问题即“毕业音乐会能否全面反映艺术硕士学习的真实收获?A全面反映了学习成果、B需要论文的理论补充、C部分反映、D差距很大”。毕业音乐会是音乐专业表演专业艺术硕士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和演奏技艺的最终呈现方式。各个院系艺术硕士教育对表演实践和理论学习各有侧重。这个问题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如何看待毕业音乐会的考核效果。

第四个问题即“专业理论课对表演的帮助在哪几方面?A 更容易理解作品、B 使表演更趋理性、C 更容易记忆作品的演奏要点、D与提升表演水平关系不大、E 更好地把握作品整体结构”。这个多选题涉及到了目前表演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与表演实践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先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做过理论上的分析。该问题是想得到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个问题即“专业(实践)课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尖锐直接的问题。同第一个问题类似,是一个能够从数据上得出直接结论的问题。有的时候简单直接的感受更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直逼问题的实质。

后五个问题则侧重了解课程设置的几个特定内容。第六个问题,“选修课的必要性”。选修课是一个充分体现教学理念特点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一个衡量指标,也充分体现了各个学校在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的配置。第七个问题,“列出对自己能力提高影响最大的三门课程”。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范围做比对。设置的目的是试图证明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分类。是否存在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教师与学生之间等各种分类关系在学生中的影响。第八个问题,“你认为毕业论文的作用:A 音乐会作品的文字阐释、B表演技能提高的理论阐释、C 艺术硕士学习的全面总结、D与专业表演关系不大”。毕业论文是表演艺术硕士衡量毕业学习成果考核毕业成绩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原来理论硕士学位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地位可能具有了新的位置。这个问题是艺术硕士教育从尝试到成熟过程的一个标志。特别有意义的是毕业论文与毕业音乐会之间的关系。第九个问题,“艺术硕士学习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哪几方面?A提高音乐表演技能、B事业进步的阶梯、C就业的需要、D走一步算一步”。这是一个单选题,目的是考察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前瞻性判断,同时,考查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第十个问题,“简短一句话,说一说艺术硕士学习的感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套用前一题的四个选项。也就是,回答问题的性质基本上可以用第九题概括艺术硕士学习必要性的具体体现来归纳。

三、调查问卷数据简析

“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与“考试要求”占回答比例最多的两个选项。这说明艺术硕士阶段学习的方向性更强,动力更加明确。课程深度差异的比例并不占优势。当然,这与问卷没有做学校之间差异性区别有关系。

第二题中“创造发挥空间”和“稳定心理素质”这两项比较少。“技术技巧”的提高占有绝对多数。这说明我们大多数被试学校的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基本上给予了正面的肯定,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表演实践能力。“作品理解”和“音乐会项目设计”这两项的衡量标准一个是思考方式和处理方式的改变,一个是处理大型项目的筹划能力。从这方面能够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素质的正面影响和学习能力的细节方面的注重是值得肯定的。第三个问题,毕业音乐会在艺术硕士学习中,既是一个学业上考查技术技巧的方式,又是一个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时刻。同时各个培养院校对毕业音乐会的认识也存在差异。A和C项近70%的学生给予了毕业音乐会的正面肯定。B项其实是我们认为毕业音乐会在音乐表演专业艺术硕士学业中的真实功能,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更侧重后者的地位。可以看出给予这项认可的人数只有20%,甚至还有相当部分回答认为毕业音乐会并不能如实反映学习的成果。

在涉及到作品分析、表演控制、音乐演奏记忆和作品整体结构把握等学习的四个方面。回答基本上肯定了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有近40%的人给予了负面的回答。理论课与表演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还有进一步密切和完善的空间。对选修课的正面肯定其实是对表演专业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期待。

毕业论文的要求曾经是艺术硕士学习要求中的热点问题。从问题的回答来看,对于毕业音乐会的认识的回答比例比较吻合。毕业论文与毕业音乐会之间的关系的确是教学和学习两方面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回答第八题时,大约有超过50%的学生都将此作为了多选题,也就是选择了两个以上选项做勾选。这一方面说明当时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够严密,同时也说明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事业选择的压力。设计此题的意图,是想将学习的动机进行各个层次上的剥离,试图在新的就业和事业升级的形势背景下,考查学生学习的动机。

最后一题的回答结果:A 项占36%的回答认为艺术硕士的学习提高了音乐表演技能;B项 87%的回答涉及了事业进一步发展;C 项80%左右的回答涉及了就业;D项几乎没有回复。四个方面的回答比例恰好能够佐证上一个问题的空缺。

这个科研项目立项初期的计划,就是对所有采集的数据做初步的归类整理、归纳和浅层次上的分析,不做结论性的结语。这份学生调查问卷的初步数据统计,比较明确地说明了经过一个周期学习的学生对当前表演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直接想法。这些多样的想法和态度已经顺着问卷设计者的思路归拢成为一组组目的性和方向性明晰的数据,为建立数学模型做系统的分析提供了一些可靠的依据。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大项目“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编号:008-105564GK196)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2]李占秀.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2(6).

[3]徐云杰.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5篇

音乐会《一首桃花》圆满落幕国音堂

2013年6月14日,中国音乐学院应届毕业生马潇涵的个人音乐会《一首桃花》在学校国音堂音乐厅举行,为盛夏的中国音乐学院增添了一份热烈的气氛。此次音乐会得到了中国歌舞剧院的大力支持,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全程担任伴奏,为观众奉上一场视听盛宴,在毕业音乐会扎堆的季节,这一举动着实吸引人的目光。音乐会以歌曲《一首桃花》拉开帷幕,歌曲选自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由林徽因作词、周雪石作曲的经典名曲,属于小咏叹调,词句略显晦涩,对演唱者的要求十分严格。选择如此高难度的歌曲作为开场曲,甚至将音乐会的名字也命名为《一首桃花》,可见马潇涵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她说:“这首歌对我来说有很重大的意义,《一首桃花》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对着桃花想起他而唱的,从开始单纯的演唱到慢慢理解,我对这首歌的感触特别深,好几次都唱流泪了,因此这是我不能放弃的一首歌。”演唱中,马潇涵寄情于声,丝丝入扣,在唯美灵动之中,将词作者对生命的惊喜与惊叹完美的表现了出来。除这首作品外,马潇涵还演唱了《映山红》、《长鼓敲起来》、《想亲亲》等经典作品,甜美的声音,浓郁的民族风格,让现场观众都陶醉在动人的乐曲声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田彦、著名原生态歌王高保利、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歌唱家王志昕这样重量级的嘉宾特邀到场献唱,为马潇涵加油打气,三位歌坛前辈纷纷将自己的经典曲目奉献给现场观众,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将音乐会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刚刚大学毕业的马潇涵,200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郭祥义教授学习声乐。国音堂音乐会前,作为地道山东人的她已经在家乡山东师范大学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12首歌曲。那边刚刚落幕,她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备战北京的音乐会,虽然她用“一时兴起”来形容自己开音乐会的想法,但在准备上却丝毫不马虎,“一开始觉得钢琴伴奏、在阶梯教室就行了,可后来觉得从来没有尝试过交响乐伴奏的我,一定要与交响乐合作”。下定决心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两场音乐会间隔时间仅一个月,北京音乐会只保留了山东音乐会中的两首歌曲,其余都要现背。第一次尝试与交响乐和伴奏,完全不得要领,所有人都很着急,她自己看着别人演出的录像去揣摩,“以前用钢琴伴奏时,都是钢琴跟着我,但与交响乐合作,一定要严丝合缝”。音乐会现场,马潇涵与乐队完美配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但所有人都想不到,排练和伴奏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个半天。

作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研究生毕业音乐会扎堆的时候开音乐会,马潇涵也觉得“压力山大”,老师郭祥义虽然对爱徒的演唱水平百分百的肯定,也不禁为她捏一把汗。可当马潇涵站上舞台,看到上下两层的观众席坐满了观众时,她一下子放下了所有的紧张与担心,甚至轻松的与台下的观众互动,气氛十分热烈,不少观众形容她是“唯一把音乐会开成了演唱会的人。”如今音乐会已结束了一段时间,追求完美的她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她表示自己对音乐会仍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歌曲的处理不够细腻,但也通过这两场音乐会学到了很多。对马潇涵来说,这是一场里程碑式的音乐会,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和前进的动力。

历甘苦璞玉成器 结硕果饮水思源

坚持是什么?也许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说,坚持是努力加上一点点的好运气;有些人说,坚持是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对于马潇涵来说,坚持是对音乐的笃定,是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儿时与音乐结缘,对于马潇涵来说好像是一件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小时候的她喜欢唱歌,但就是单纯的喜欢,没想过系统的去学习。小学的时候妈妈为了让女儿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给她报名参加了一次歌唱比赛,正式比赛的时候小潇涵没有发挥好,高音没唱上去,还哭的很伤心,可就是这个比赛,让马潇涵被少年宫的老师看中,开始了她的音乐之旅。跟着少年宫的老师学了几年后,让她真正的爱上了音乐,也想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因此妈妈带着她来到山东艺术学院,打算正式拜师学艺。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在眼前,山艺的老师说,因为唱童声太久,改不过来,不能收她为徒。虽然老师的话给了马潇涵很大的打击,但她和父母都没有想过放弃,2007年几经辗转她来到北京找到了郭祥义教授,一个星期的等待,充满了忐忑与期待,最终郭老师听了她的声音后说“慢慢改吧。”简单的四个字,让马潇涵和父母都放下心来。2008年,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音乐,马潇涵准备报考中国音乐学院,为了考试,她从山东来到北京学习,自己一个人租房子,上课复习,终于她成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郭祥义教授的学生,当梦想成真的那一刻,马潇涵觉得一切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从2007年开始,马潇涵一直跟随郭祥义教授学习,每每谈到自己的恩师,她都滔滔不绝:“能跟郭老师学习我觉得很幸运,老师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骂的最多的也是我。但是上课的时候郭老师的脾气特别好,跟随老师学习6年的时间,每次上课老师都很有耐心,唱不好就一遍一遍的给我们纠正。而在生活中我把老师当成自己家人一样,有什么事情都去老师家里跟老师唠叨。”这一次的音乐会,郭教授给予了马潇涵大力的支持,亲自抓曲目,一些小细节也不放过。都说严师出高徒,马潇涵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能够十分到位地用声音呈现作品,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马潇涵却十分到位地做到了,并得到了众多同行艺术家的认可。郭祥义教授谈到自己的爱徒时,言语间也毫不吝啬的透漏出对马潇涵的褒奖与疼爱:“执教30年来,像马萧涵这种悟性和接受能力如此强的学生,并不多见。这些与生俱来的天分让她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难度较大的作品。因为她天资聪慧,接受能力又很强,我对她的要求也就更多一些,总是希望她能够再用功一些、更用功一些,再扎实一些,更扎实一些。”

谈未来 任重而道远

四年的学习与思考,让年轻的马潇涵对歌唱、对未来的想法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面对如今的比赛热潮,她冷静看待,“我觉得再过几年,等时机成熟,在我自己的专业更加扎实的时候,我会选择性的参加一些比赛,锻炼自己,也可以通过比赛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现在很多歌唱演员都出了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打算?她说,现在作品很多,但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好的作品可遇不可求,她一直在期待着能够遇到适合自己的那首歌。若不是马潇涵就坐在眼前,也许我不会相信这样的回答是出自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之口,严谨的态度,清晰的思路,让我们对这个小姑娘不得不刮目相看。

对未来,马潇涵也早有自己的打算:“通过两次的音乐会,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觉得平时还是要多读书,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更好的演唱,在演唱上,要提高的就更多了,目前我打算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我想继续唱歌,一直唱下去!”而对自己更长远的打算,她也似乎有了自己的坚持,她说自己大二时,曾经教过小朋友唱歌,那时她发现自己平时上课时不注意的东西,在教别人的时候都能够运用得到,这敦促她在课堂上更加注意老师一言一行,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得到运用。马潇涵说教学相长,那段时间是自己进步最多的,因此将来她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老师,“自己站在舞台上固然好,但我觉得这没有看着自己的学生站在舞台上成就感那么多。”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非师;师范;声乐;民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63-02

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思考了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陆续地把这些思绪整理出来,就是关于声乐教学课程的设计。

声乐专业:民声、美声

民声:非师、师范

非师:中国民族歌剧、民歌、古曲、戏曲、艺术歌曲

师范:以上五项、师范课(怎样给学生上课)

美声:非师、师范

非师:外国歌剧(各语种作品)、外国艺术歌曲、中国歌剧、中国艺术歌曲

师范:以上四项、师范课(怎样给学生上课)

1.关于非师范专业(以下简称非师)的学生计划

①要以未来在舞台上能胜任工作为主,按部就班地学习掌握各类曲目,要准确精细地解释好每一首作品。

②要大量安排学生在舞台上的实践演出,目前我们的音乐厅大量时间空置,可进行周密计划后逐一安排各年级的汇报、示范、星期音乐会、月底音乐会、期中音乐会、各学年音乐会、优秀学生音乐会等等。

③要安排歌剧或音乐剧片段的排练与演出,聘请校内外表演艺术家举行讲座,举办大师班。

④安排表演与形体课(这个课时比例要增多),表演将要增加台词内容。

⑤即将毕业的学生要安排化妆课与服饰课。

⑥安排歌剧欣赏课(包括中国与外国)。

2.关于师范的学生计划

①大量浏览各类曲目,在难度技巧上以普及音乐教育水平为主,少涉猎高难度作品,各类风格的作品教学都要训练。

②要开设教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教学,如何发现学苗,如何做最初级的教学工作。

③就目前各个行业都需要多少懂得素质教育,尤其是涉及到我们音乐方面的人才,我们要考虑给学生开设策划大型文艺演出或小型企事业单位的年终总结文艺演出。

④音乐欣赏课(各类音乐)。

⑤板书课(练习书法)。

在以上的前提下还可以更细化,设计出四年学生在每学期的课程,而且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都已选定自己的课程,故开学第一周就可进行授课。

3.关于学生学期演唱作品的设计

入学新生:第一学期五首作品;

第二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三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第四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五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第六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七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毕业班:第八学期五首作品。

以上是非师专业的学生作品安排,每位学生各学期还要自选五首作品。

师范专业可酌减到十首作品,自选二-三首作品。

第一学期新生入学报到、安排食宿、熟悉大学生活、军训、调整基本功、适应新任主科老师,故选择必唱与自选各五首(师范自选二-三首作品)。

第八学期毕业班准备论文,音乐会毕业实习等等占用大量时间,故安排必唱与自选各五首(师范自选二-三首作品)。

关于声乐专业的作品类型也要每学期分布均匀,师范类要在三年级上学期设立为期二年的教学课。

四年学习按规定的必唱曲目可积累一百首作品(师范专业八十首),自选作品积累下来就是二十首(师范专业十六-二十四首)。

4.关于学期期末考试之设计

学期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和老师整个学期的教学成果,所以考试曲目应从每个学年必唱的十五首歌里面,抽签演唱进行考试。另外还要从自选的曲目中抽签参加考试,这使得学生既学习了规定的技术技巧性,又学习了跟随时代特点的自选曲目。

5.关于学生考试分数的设计

仅仅是从十五-二十首作品里抽出两首歌进行考试、打分,这样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培养的是个适用于未来的舞台与讲台及社会各大事业、企业单位的艺术骨干人才,所以单一的两首歌的演唱,无法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各式各样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去完成对学生考试的核定。

①演唱好必唱与自选的作品只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②音乐会与社会实践演出及各种示范,汇报等,音乐会、演唱会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③排演歌剧、音乐剧、戏剧等等的片段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④表演、形体、台词等辅课程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⑤每学期学生要写一篇实际体会的小文,进入总成绩。

综上所述的五个小问题,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以上是非师专业所订制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而师范专业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十首-十五首的必唱与自选作品中选两首作为考试成绩的总成绩之一。

②由于师范专业是未来的老师的培训基地,所以教学得的成绩也要进入总成绩。

③关于组织与大企事业、工厂、公司、机关团体的互助协作,通过考核评定成绩,并进入毕业总成绩单。

综上所述的问题,最后形成学生的总成绩(其中最后一项进入毕业成绩)。

另外,建议艺术类的考分或设定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或设定分十制的统一标准,并形成文件做到有规章制度的评分标准可查。

严格执行考试纪律,严肃考试考场秩序,要给学生以严肃、专业、正规的影响(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是对我们国家未来的负责,更何况我们是“师范”大学),不要为节省时间而随意削减考试曲目或不完整地演唱,严格规定除去主科老师不可参与打分以外,每位教师均参加考试,特殊情况提前报学院里特别批假。

公开计算分数,不要为节省时间而不当场评定分数,要现场打分并报出最后成绩,这虽浪费时间,但却是比较准确和公正的(这个工作可委托学生会派学生优秀骨干协助完成工作)。

有学生因为生病等意外情况不能参加考试时,开学予以补考要严格按照本学期期末考试设定的内容考评,要有五人以上老师评定,如果成绩不合格者不予通融!

当学生毕业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可酌情补交学费再修,经过再修之后,仍未达到水平与未完成教学任务都不予毕业,按肄业处理。

建议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加课到一节为好,目前半节的时间不够开展教学,可把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与钢琴专业主修课程增加到一节。

应该与体育课教研室研究,对学生的体育达标课可否科学地设定达标课之时间。因为在历来的达标课之后却有大量的学生反映,一个星期之内的声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新生的军训也因学生大量的体能训练与口号的大声喊叫训练使得不少学生嗓音格外疲劳并病发声带病变或嘶哑,需经过长时间的禁声休息,才可恢复过来,而我们军训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工作,这会带来很多不良的情况的发生,建议学生在军训期间可否多少注意这方面的设计与安排?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7篇

美妙歌声伴新人领证

2013年12月4日,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民族管弦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具有浓厚戏曲风格的民族音乐会,这是该乐团成立以来的首次对外专场音乐会。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民族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由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民族器乐专业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在校生组成。此次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杨春林执棒。音乐会曲目全部由戏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组成,包括《乱云飞》《秦香莲》《打虎上山》等,并以独奏、重奏、齐奏以及合奏等形式展示。

(本刊讯)上海新人到各区县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时,将有富有时代感的喜庆音乐相伴。曾创作《真的好想你》《牵挂你的人是我》等千首歌曲的作曲家李汉颖无偿捐赠原创歌曲《我们结婚啦》播放版权,让阳光、欢快的旋律为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带来喜悦心情和美好憧憬,也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首伴随新人结婚登记的公益歌曲。

(申 申 /文)

宁夏两部

回族舞蹈全国获奖

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决赛在贵州省贵阳市落幕,由宁夏舞蹈家协会选拔推荐的回族舞蹈《阿色俩目》和《花儿与少年随想》获得作品银奖。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荷花奖”是中国舞蹈最高奖。本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共收到全国各地参赛作品280余件,最终52个节目入围决赛,参赛作品涉及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2013年11月11日至14日,1000多名舞林高手云集贵阳,在“荷花奖”舞台一决高下。由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排的女子群舞《阿色俩目》和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创排的群舞《花儿与少年随想》获得作品银奖,宁夏舞蹈家协会荣获优秀组织奖。

青少年“非遗”论坛举行

2013年年底,上海近200位青少年代表在中福会少年宫汇聚一堂,共同参加上海青少年中华文化寻访行动总结大会暨青少年“非遗”论坛。

2013年3月至10月,中福会少年宫、上海市科学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群艺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了“美丽中国魅力上海――2013年上海青少年中华文化寻访行动”,通过了解一批上海“非遗”项目,寻访一组代表性“非遗”内容,撰写一份寻访报告,举行一次青少年“非遗”文化论坛等“四个一”活动,启发少年儿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初探新年专题

2013年12月3日至17日,2014国家大剧院青少年新年系列音乐会相继亮相,北京的6所大学、中学的学生在浓浓的年味中登上舞台圆梦。这也是国家大剧院青少年普及音乐会进行专题化转型后的第二个专题系列活动。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一改过去每月举办一次的模式,开始进行专题化探索,并举办了京港台青少年系列音乐会 。

在此次系列音乐会中,北京市6所学校的学生艺术团带来包括交响乐、民乐、管乐、合唱、歌剧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外音乐曲目。

上音附中60周年校庆音乐会朝气蓬勃

(本刊讯)2013年11月28日是上音附中建校60周年校庆日,当晚陈燮阳、张国勇、张洁敏与赵晓鸥4位指挥家轮番登台上海音乐厅,执棒上音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上演了一台洋溢着蓬勃朝气的庆典音乐会。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8篇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周刊》(以下简称《女高师周刊》)为黑白4开版(创刊号为红字,见彩插4),双面印刷,每周六(日)出版一期,每期8版,三年间几乎从未间断。报刊主要包含启事通告、新闻纪要、教育研究、文艺作品四大类内容,其中启事通告用于公布部令、公函等官方文件,新闻纪要用于全校重大活动的预告,教育研究主要为女高师附属小学、中学的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文艺作品则经常发表小说、游记等文学作品。刊登的内容详细而丰富。

北大图书馆内保存了从1922年10月10日到1924年6月29日近三年来《女高师周刊》第1至73期中的58期。报纸分两本收藏,第一本刊头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周刊》,内含第1至21期中的18期报纸;第二本刊头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周镌》,内含第22至73期中的40期,均用黑色纸质硬皮装订成册。虽然其中缺失了15期,但保存下来的每期报纸都完整无缺。从最后第73期报纸的版面来看,它似乎并不是该刊的最后一期,但它出版的时间正处于女高师升格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简称“女师大”)的转折时期,它或许就是女高师时期的最后一份校刊。从这个时间我们也可以推知,女高师正式更名为女师大应该是1924年7月以后的事情。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1922至1924年正是女高师音乐系的资料最匮乏的时期,这份报刊的发现刚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女高师周刊》中汇集了音乐系的诸多史料,其中有1924年的招生简章与“课程分配表”,有“学校音乐系第五次演奏会秩序单”、“第一次毕业音乐会预告”、女声合唱曲《别校辞》的歌词,以及《本校纪事》、《本校一览表》、《女高师暂行组织大纲》、《女师大组织大纲》等行政纪要中有关音乐系的点滴记录,这些崭新的内容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子专业音乐教育的概貌。

一、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专科招生考试(1924)

有关女高师音乐系招生考试的情况,笔者尚未在学术界见到相关的资料。目前仅在曹安和先生的传记中提到,入学前需考钢琴、听音和作文三科。《女高师周刊》中的一份1924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专科招生简章》(以下简称《简章》),成为我们了解女师大音乐系招生情况的唯一资源。

该《简章》刊发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周镌》第72期(民国十三年6月22日)第1版,此时女高师刚刚于5月升格为“女师大”。从《简章》名称来看,音乐系是按照专科标准制定入学考试的,也就是说,音乐系在女师大被定格为专科级别。1920年9月,新成立的女高师音乐系招收了第一届师范生,1924年6月也正是这届学生毕业的时间,辞旧迎新,这次招生迎来了音乐系的第二届学员,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女师大的第一届新大学生。

《简章》从招生目的、名额、投考资格、报名、检查体格、试验日期、试验科目、入学手续、毕业标准、课程、纳费等11项内容介绍了女师大音乐系的招生章程,为我们全面地了解当时音乐系的招生情况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一)招生目的

《简章》第一项明确说明:“本专科以养成高初级中学音乐教员及发展女性特长为宗旨”。

培养“中学音乐教员”是萧友梅、杨仲子最初创办音乐科时就定下的目标,其目的在于为中学、师范输送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师资人才,这也正是音乐系设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基本用意。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音乐系在创立之时,很可能也明确表示了“以养成高初级中学音乐教员”这一宗旨。

“发展女性特长”,应当指的是基于女性在音乐和教育方面的天然优势而提高其音乐水平与教育技能。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话题。在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对女子读书和学习音乐都有着极大的偏见,女子学艺更是常人不齿的事情。在20世纪20年代,能够看到女性学习音乐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的人不多,以发展女性特长作为办学宗旨之一的教育机构更是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系在培养女性艺术人才方面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从20年代中期起,这种专门培养女子艺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二)投考资格

第二届招生的人数计划不超过28人,投考学生必须毕业于中学或师范学校,即“旧制中学校或完全师范学校毕业生”。同时,由于当时的新式中学存在3种学制:四二制、二四制、三三制,因此,凡在这三类学校里修满4年学业的中学生也可报名参考。报名时间定于1924年7月1日至16日,投考者在报名时须验证毕业或修业证书,还要进行体检,然后才能参加考试。

(三)考试内容

此次入学考试设有两个考点,7月10日起在位于上海小西门黄家阙的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举行,7月21日起在本校举行,两次考试内容一致。其考试科目有:(1)国文――作文解释文义、圈点诗词;(2)英文――文法、翻译;(3)历史;(4)物理;(5)数学;(6)音乐:听觉试验,简谱译为正谱,读谱弹奏左右手不同谱号的风琴谱或钢琴谱。

很显然,在这6个科目的考试中,前5科为文化知识考试。国文、英文、历史、物理、数学,文理兼修,没有重文轻理,这与我们当代高中文理分家的教育模式不同,与当今艺术院校考试重文避理的模式更不同。

在最后一科音乐专业的测试中,只考3项内容:(1)听觉试验,应类似于现在的视唱练耳考试,但程度不会太深,基本上是以检测听觉的灵敏程度、辨音能力等为主;(2)简谱译为正谱,即译谱,把简谱翻译成五线谱,以此来考核学生的乐理水平;(3)读谱弹奏,相当于现在的钢琴(包括脚踏风琴)演奏。《简章》中还指明要弹奏不同谱号的乐谱,这也意味着学生需掌握基本的五线谱读谱能力和基本的钢琴技能。

从这3项内容来看,这轮考试的程序比较简练,但它抓住了两个专业的考核点,一是“听觉”,二是“弹奏”。有了这两个基础,学生的专业水平基本能够有所保障。况且,一项“译谱”工作更能检测出考生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因此,音乐专业方面的考试并不失考核水准。

当然,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圆满地参加这3项考试的。例如,曹安和在这次考试中,由于她从未见过钢琴, 自然无法考核“读谱弹奏”这一项。但萧友梅因见她耳朵的辨音能力强,国文中的作文也颇具思想,便破例予以录取。事实也证明,曹安和在日后的学习中以中国传统音乐见长,成为我国音乐学界一位卓有建树的民族音乐学家。可见,音乐系的考试还是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个弹性的标准就是音乐的真实才能。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入学及就读

考生通过入学考试被录取后,报到时须由两名保证人随同到校,先填写具愿书及保证书,并缴纳保证金后,学生方能入学。入学后学生不用交学费,但需缴纳琴租、体育费、膳宿费、书籍讲义及乐谱费。音乐系暂定学制为5年,“以修足180学分为毕业”,但最终毕业年限还要根据学生每年修毕的学分来缩短或延长。其中“第一学期为试学期,在第一学期内经音乐系主任教授认为无学音乐能力者得命其退学”。据曹安和回忆,该年共有20人入学,但一年后只留下12人,直至毕业。可见,“试学期”并不是虚设,萧友梅对学生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

综上所述,从整体招生情况来看,女师大音乐系的第二次招生工作已经具有了比较完整的设想,它在对人才的考核、选拔、以及教学等环节中都已积累下了一套完整的经验。在经历了将近4年的磨合之后,音乐系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音乐系的教学有了新的起色。也正是在这一次考试中,有一批出色的音乐人才走进了音乐系,为自己日后的艺术道路敞开了一扇天窗,逐渐成长为中国音乐史上杰出的女音乐家。

二、女师大音乐系的课程设置(1924)

在《简章》的同时,还公布了音乐系未来5年内的课程规划,即《音乐专科课程分配表》,它们刊登于同一期《女高师周刊》上。

从这份翔实的课程表中笔者惊讶地发现,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女师大音乐系的教学竟然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不但课程的分类进一步细化,科目也更加丰富,音乐系更加成熟了。

从新的课程表里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系将课程分为了5大类:共同必修科课程、教育科学科课程、主科必修科目、普通音乐课程和选修科目,其中教育科学科课程是从原“共同必修科目”中分离出来的,主科必修科目为新开设的一个门类,与普通音乐课程综合起来相当于原“必修科目”。在这5类新的科目中,设置的课程也有了很大的调整。

第一,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全部从共同必修科目中分离出来,组成一个独立的教育科学科。这类学科的独立无形中提升了教育学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更强化了师范大学以“师范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重心,使得音乐系的师范特色更加鲜明了。与原有教育方面的课程相比,新的学科在教育学、教育史、实地教授的基础上增加了教授法、教育行政,将原来的心理学划分为普通心理、教育心理两门课程,并取消了伦理学。其中,教授法可能是原来的指挥(唱歌教授法)课,教育行政则在北大音乐传习所中已出现过。

第二,共同必修科在原有的国文、英文两课的基础上,增添了自然科学通论、文明史、神话史(Mythology)及歌剧史4门课程,又将原来的选修课“体操”选了进来。新增添的4门新课,即便在我们当今的音乐院系中也是十分新颖的课程了,这也许是身处综合性大学才能享有的一个优越条件。如果说文明史、神话史及歌剧史与音乐的关系还较为紧密的话,自然科学通论似乎显得有些牵强。然而从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国在20世纪初的人才培养中,多元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中学教师(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内在要求,这更加符合人才自身全面发展的规律。从这一点来说,这则教学大纲的制定者是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

第三,主科必修科目的开设,是女师大音乐系向专业化教育拓展的一个新起点。设立主科,就意味着学生们在主修专业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划分。音乐科设立了两个主修方向,一是钢琴,二是理论。钢琴的主科课程包含钢琴视奏与合奏练习两项,理论的主科课程则有自由作曲、配置法、钢琴、对位法、指挥练习,明显是倾向于作曲理论的主科。这种专业方向层面的划分,首先说明了音乐系设计者的办学思路变得更为清晰,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其次,这种划分更增强了音乐系的专业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就是提高了未来中学音乐师资或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萧、杨二人创立音乐系的初衷再一次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四,在普通音乐课程中,新增加的本国乐器和译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兴起。“本国乐器”是从箫、笛、月琴、琵琶四件传统乐器中任选一种来学习,有趣的是,日后迅速崛起的代表性乐器二胡却不在此列。译谱注明是将“国乐曲谱译为五线谱”,“国乐曲谱”应当是指工尺谱。将工尺谱译成五线谱,这是一个对中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综合学习的独特手段,它对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别,更深刻地领会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五,音乐系的选修科目已从原来的舞蹈、游戏、体操变为了图画、第二外国语(法文或德文)、舞蹈,它更注重文化色彩了。

总而言之,女师大音乐系在经历了4年的学科建设后又恰逢院系升格,这样一个良机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一次的升迁中,音乐系已渐渐舍弃了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一些课程,而向着更为系统化、并且带有本国色彩的新式教育体系发展了。曹安和先生说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创始于女高师音乐科,确切地说,女师大音乐系已经建立了“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基本框架。

三、首届毕业生音乐演奏会(1924)

《女高师周刊》内共刊载了两份音乐会节目单,分别是“学校音乐系第五次演奏会秩序单”和“第一次毕业音乐会预告”。“第五次演奏会”是1923年5月的一次期末钢琴汇报音乐会,由当时仅有的两位钢琴教师――嘉祉和杨仲子门下的十几位学生登台演出,同时还有音乐系全体学生演唱了几首萧友梅创作的合唱曲。(节目单见附录2)本文要重点分析的,是第二份节目单。

1924年6月,女高师音乐系的第一届11名学生即将毕业。毕业前夕,作为受业四载的首届学员,是该展示成果、汇报成绩的时候了。5月17日晚8点,音乐系毕业生在青年会大会堂举行了音乐系第一次毕业音乐会。

关于这场音乐会,每当说到萧友梅创作的合唱曲《别校辞》时都会提到它,因为这部作品是在这场音乐会上首演的。但是再想全面了解一下《别校辞》以及音乐会的具体情况,就几乎无人再谈。以往所见比较明确的资料,仅见于《北大音乐传习所研究》(韩国u)中的记载:1924年5月17日举办了“女高师音乐系首届毕业音乐会”(见北大《日刊》1469,1924.5.14:3)。他在注解43中介绍:“资料仅提‘管弦乐同奏’萧友梅合唱曲《别校辞》及莫扎特协奏曲二首。因萧同时任教于女大音乐系,因而暂定亦为该 乐队(指北大音乐传习所乐队,笔者注)。”仅此而已。

笔者根据这一资料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专门查阅该期杂志,在《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5月14至16日连续3期中,见到同一则公告――“音乐传习所启事”。公告云:“女高师音乐系开办已四载,第一班学生将于本学期毕业,特定于本月17日下午8时,假米市大街青年会礼堂开音乐大会,以表示成绩。”并列举了两个“重要节目”,一是“萧友梅博士最近作品《别校辞》”,二是莫扎特“音乐会曲(Coneert)二套”。此外“尚有该校体育系毕业生舞蹈,更有可观。”

这份资料将音乐会的来龙去脉说得比较清楚,虽然曲目不多,但重要的作品已经列举了。但是,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周刊》中,则有这场音乐会的翔实预告,不但曲目详细,还附有“乐曲说明”。“首届毕业生音乐会”的实情就此一目了然!

《本校音乐系毕业音乐会预告》刊登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周镌》1924年5月4日(第65期)、5月11日(第66期)连续两期的第1版中,并作为头版头条新闻刊登,足见学校对此次音乐会的重视态度。

本校音乐系毕业音乐会预告

此次音乐系第一次毕业音乐会拟于本月17日晚8时假青年会大会堂开毕业音乐会。演奏要目如下:

一、引子钢琴与管弦乐合奏

二、合歌:(甲)级歌(乙)毕业歌(丙)汤山

三、钢琴音乐会曲:钢琴与管弦乐合奏

四、独歌《杨花》

五、合歌《梅语》二重音

六、钢琴音乐会曲

七、合歌《别校辞》管弦乐伴奏

从《预告》中可知,音乐会由3首器乐曲、5首合唱曲、1首独唱曲组成,其中器乐曲全部为“钢琴与管弦乐合奏”,除去“引子”不知道曲目外,其他两首都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合唱曲、独唱曲都是由音乐系的诗词教师(易韦斋、伦灵飞)、音乐教师(萧友梅、杨仲子)合力创作的声乐作品。《毕业歌》由伦灵飞作词,《梅语》由杨仲子谱曲,其他皆由易韦斋、萧友梅创作词曲。这足称得上是一台中西交融的音乐晚宴了。音乐会又特别邀请了“北大管弦乐队协助”,也就是北大音乐传习所的管弦乐队,还有女高师体育系毕业生的舞蹈演出,这样一台新颖而隆重的音乐会在当时应该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

在这场音乐会中,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性突破,一是钢琴协奏曲在北京音乐会上的出现,二是新的中国合唱曲在音乐会上的演出。“乐曲说明”中写道:“北京有音乐会以来,尚未有人演奏过此种乐曲(指钢琴协奏曲,笔者注)。”也就是说,这场音乐会上演奏的两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是首次在北京乐坛上出现的协奏曲;分任独奏部分的诸位学生,无疑成为了钢琴协奏曲这种乐曲体裁在北京的首演者。它表明了北京地区的音乐会在演出曲目和演奏水准上都有了新的突破。这种高水平演出意义在于,“不独为吾校留一纪念,且可为音乐系前途做一好例也。”(“乐曲说明”语)另外,《毕业歌》、《别校辞》这两部作品在音乐会上的首演,更增添了音乐会的历史分量。(有关《别校辞》的内容见后)

“乐曲说明”在最后结语时提到:“此次音乐系毕业诸君,本拟演一歌剧,剧本已由伦先生作成,后因各种设备经费无着,作为罢论,故用此曲(指《别校辞》,笔者注)代之。”这段话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在1924年5月前,伦灵飞已经写出了一部歌剧剧本,虽未能谱曲,但剧本已成。如果将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看作是中国歌剧的最初成果的话,那么这个剧本或许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一部歌剧剧本了。

足见,作为女高师音乐系的首届毕业生音乐会,它的举办在女高师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北京地区音乐会的历史上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音乐系的师生们又一次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将他们牢牢地记录在史册之中。

四、女声合唱曲《别校辞》分析

《别校辞》(Op.40)是萧友梅专为女高师音乐系首次毕业音乐会而创作的一首大型女声合唱曲,作于1924年。当时,萧友梅正任女高师音乐系主任,他与易韦斋再度合作,为全体女生创作了这首大型的声乐作品,并首演于此次音乐会上。但音乐会后,《别校辞》再没有出版或演出过,使得它的乐谱沉寂了80年。令人兴奋的是,就在《女高师周刊》中,不但有它的“乐曲说明”,还刊载了它的歌词全文。恰好在2005年底,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教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微缩胶卷中找到了《别校辞》的乐谱,这样,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合唱曲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今人眼前。

(一)现有的研究资料

《别校辞》是目前所知中国近代最早的一首合唱曲,它产生的时间比赵元任的大型合唱《海韵》(1927)早3年,比萧友梅的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1929)早5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我们在谈论萧友梅的音乐创作、谈论中国合唱作品的发展史时,都跳不过它。但在目前出版的各种专业书籍中,几乎所有对它的介绍都是寥寥几句,甚至一笔带过。所见唯一较为具体的描述,见于梁茂春教授在萧友梅逝世40周年时所写的纪念文章。文中说:“(《别校辞》)包括钢琴前奏、间奏、后奏及十段合唱,其中有独唱、重唱、三重唱、四声部合唱等多种组合形式,表现音乐学生的生活和理想――实际上也表达了萧友梅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乐谱发现以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博士生金桥率先分析了这首作品,其研究成果《从(别校辞)说起》已发表于《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成为我国第一篇深入研究《别校辞》的学术论文。论文从乐谱发现过程、歌词及其特点、创作追求、表演形式、音乐结构、曲式结构分析、音乐系背景等多个方面做了细致的介绍、分析,它成为笔者研究此曲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唯一一点遗憾是,该文未对其音乐本体及其音乐风格特点进行剖析,而只是从音乐结构上对全曲做了概括。笔者则将在此基础上,结合《女高师周刊》中的史料,进一步分析《别校辞》的音乐本体、音乐风格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二)《女高师周刊》中记载的《别校辞》

《别校辞》首演于首次毕业生音乐会上,此次音乐会的预告应当是对《别校辞》第一时间的报道了。在《女高师周镌》1924年5月11日刊登的《本校音乐系毕业音乐会预告》上,有一段简略但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乐曲说明”:

“《别校辞》(Fare―Well Cantata)一曲,用管弦乐伴奏,分十四段,有独吟,有徒乐,有单音合歌,有复音合歌,此种组织的声乐乐曲,意语名Cantata盖有演唱而无表演的歌剧式歌曲也。”

这段文字在历份史料中,第一次明确地说明了《别校辞》的英文曲名及其体裁。Farewell即为辞别、再会之意,Cantata今译为“康塔塔”,是西方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分大、小型两类,大型康塔塔“通常是为某一个特定的重要场合(如一些庆祝和纪念活动)而作”,由一 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由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共同演出。《别校辞》的创作目的、演出形式完全符合这些特点。由此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别校辞》是一首采用康塔塔体裁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这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三)《别校辞》歌词

新发现的乐谱中,歌词是用毛笔手抄的繁体字,再经过微缩胶卷的拍摄,很多字词都难以辨认。在《女高师周镌》第68期(1924.5.25)第4版上,有一份单独发表的《别校辞》歌词全文。

现将两份词谱对照,将歌词整理如下:

音乐系毕业

别校辞

易韦斋作歌

萧友梅作曲

①引(钢琴)

②(甲独吟):

诸君呀!我提起最高亢柔婉的声音问你:

“今日至枯燥沈淡的人生,所最恳切要求我们的,是什么呢?”

③(第一组合歌):

是春花式烂漫的生涯!是春风式柔软的萌芽!呀!呀!呀!

有无间断的锦样年华!有无阶级的歌里人家!

你看看他;这其间,要靠我们的文化!

(全体合歌)[三重音]你看看他;这其间,要靠我们的文化!

④插曲(钢琴)

⑤(乙独吟):

诸君呀!刚才答复的,已经完满我们的责任了吗?

我们的希望,对这如此江山,又怎么样呢?

⑥(第二组合歌)

有无数苹果儿脸的幼稚娇娃!有无限蓬颗儿头的冷战雏丫!呀!呀!呀!

怎么样可以保护他,像笑孜孜的山茶?怎么样可以暖他,像热烘烘的朝霞?

我想想呀;这其间,要靠我们的文化!

(全体合歌)[三重音]我想想呀;这其间,要靠我们的文化!

⑦间奏(钢琴)

⑧(甲独吟):

我明白了!诸君也可都明白了?

⑨(乙独吟):

我和诸君都明白了!世界众生,也可全明白了?

⑩(第一组合歌):

求学的完满,是隔了一层纱!实行的日月,前途真是无涯!

我得到的资粮,时时一点一点的增加!但我输出供给的宝货,也应当尽情尽量的陶冶!

我和你,你和他,这光阴如宝真无价!

(全体合歌)[三重音]我和你,你和他,这光阴如宝真无价!

(11)(第二组合歌)

我学来时无价,我教他时也无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要使得遍大地都是歌声风雅!心,气;平,和。似琴韵不争累黍差!

(全体合歌)[三重音]心,气;平,和。似琴韵不争累黍差!

(12)间奏(钢琴)

(13)(全体合歌)[三重音]这就是我们音乐系毕业同人的志愿,

向我中华民国的国家,师,友,国民;道谢!道谢!道谢!

(14)尾声(钢琴)

(四)《别校辞》的音乐本体分析

《别校辞》的首演是以管弦乐伴奏的形式演出的,但是它的管弦乐总谱一直未发现,现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资料室中保存着一套管弦乐队伴奏分谱,经鉴定是由萧友梅亲自抄写的。根据这些分谱得知,乐队的乐器有:长笛、双簧管、圆号、低音长号、定音鼓、领奏小提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可见该作品的乐队编制是采用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各乐器组基本具备,但是乐器不完备。0此次陈聆群教授挖掘出的曲谱并非管弦乐伴奏总谱,而是手抄的钢琴伴奏谱,由声乐和钢琴伴奏两部分构成,共11页。本文现以“钢琴伴奏版”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鉴赏。

《别校辞》全曲共长174小节,分为14个段落,由纯器乐演奏的引、插曲、间奏、尾声和演唱部分组成。其中,纯器乐段落5个,独唱段落4个,合唱段落5个(包括齐唱、三重唱),各种段落交叉进行。所有段落中,第一段引子为二部曲式,“第八、九段为乐句,其余结构均为乐段体,且各段主题皆不相同,全曲结构应为并列的多段体”。但是,虽然各段主题不相同,它们的表演形式却有规律可循。倘若从表演形式上划分,可将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其结构如下:

全曲建立在C大调基础上,其中两次转向了属调G大调上,尤其是第二次转调停留的时间相当长(7个乐段)。在第一部分中,萧友梅还穿插了一段中国五声音阶调式的对位化的钢琴片断,在整部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乐曲的引子是一个长达42小节的纯器乐段落,小行板的速度。开场好似军乐团的开幕式之歌,威武雄壮。这段引子是带有前奏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奏―A―B―尾声),前奏和尾声完全相同,各长8小节,均建立在C大调上。旋律以附点节奏为主,富有动力,伴奏以和弦、八度为主,略显神气:

引子的A段是一个辽阔而明朗的颂歌式旋律,长16小节,给人以意气风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B段转入了G大调,10小节的旋律舒缓而悠扬,具有歌唱性,体现了萧友梅较好的旋律感。伴奏改为分解和弦,整体效果配合尚佳:

最后,尾声较自然地转回到c大调,以与前奏完全一致的片断结束了引子。这是一个方整的对比性段落,它既在调性、音乐语汇和织体上做到了对比,又在追求韵律的同时刻画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它像一部歌剧的序曲,将整部合唱曲的序幕徐徐拉开。

合唱曲的第一部分包含了5个乐段(第2至6段),是一个容宣叙调、单声部合唱、三声部合唱于一体的乐段连缀体。它采用了独唱―合唱(齐唱与三重唱)―插曲―独唱―合唱(齐唱与三重唱)的模式,由两位独唱者、两个合唱组组成演唱阵容,在表演形式上形成了以插曲为中心的反复结构。插曲前后的两部分歌词在结构上是两两对仗的,两次独唱都以“诸君呀!”为起句,两次合唱都以“这其间,要靠我们的文化!”为尾句,中间的句子框架也基本相同。这种歌词的结构很容易令作曲家在谱曲的时候考虑到其与音乐结构的关联。

这一部分的歌词有着较深刻的内涵,它采用了问答的语气,通过对“枯燥沉淡的人生”和“如此江山”的思考,表达了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炽热情怀,这正是“五四精神”的直接体现。作为一个毕业班的毕业歌曲,这也是全体毕业生的共同理想。

这些乐段(第2、3、5、6段)的主题旋律都不相同,时而平静吟唱,时而激情高歌。第2段的独唱以近乎宣叙调的旋律开启了全曲的主唱部分,曲调平稳级进,一字一音,最后的问句以上行旋律停在了Ⅱ级音上,强调了疑问的语气:

尤其是歌词的末句揭示了答案的根源所在:“这其间,要靠我们的文化!”为了强调这句主题,全体合唱者以三声部的演唱形式再一次歌唱了这一乐句,使主题的意蕴得到升华,将乐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小的高潮。

这一问一答、一吟一唱的两个乐段,先抑后扬,富有一定的戏剧色彩,显示作曲者一定的声乐创作才能。

穿插于两组演唱之间的第4段是一个充满着浓郁中国风格的插曲段落,在整首以西洋韵律为主的作品中显得格外有特点。这 是一个非常方整的平行乐段,长16小节,主题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写成,辅以对位化的二声部技法,先后建立在C宫调式和G宫调式上。旋律活泼清丽,流畅淡雅,在高音区奏出后更富有江南小童的情致雅趣。

这样一段流畅而中国韵味十足的小曲在萧友梅的音乐创作中实不多见。他之所以在这部西方传统声乐体裁中加入这么一段个性十足的中国小曲,其用意何在?综览萧友梅回国后的多篇音乐文论专著,中西音乐始终是他关注并进行实践的一个中心话题。他在《复兴国乐我见》中有这样一番话:“归根结蒂,音乐之生命乃寄托于其内容之上,形式为躯壳,演出则仅为所运用之工具而已。”“国乐与非国乐之分,应以内容为唯一之标准也”。《听过来维思(Mr.Levis)讲演中国音乐之后》:“盖欲改良旧乐,必先具有一种方案;欲作成此种方案,非借镜于西乐不可。但余并非主张完全效法西乐,不过学得其法,藉以参考耳。”

纵观萧友梅1924年以前写下的音乐作品,他在留德期间创作的20多首习作尚处于模仿阶段,作品都很规矩、工整,但个性不足;回国后,他谱曲的两本学校歌集作为声乐作品的初次探索,也未有太大的突破。从先于《别校辞》创作的《新霓裳羽衣曲》起,萧友梅开始了五声性旋律的探索写作,但囿于圆舞曲式的音乐织体,又削弱了五声旋律的特色。而《别校辞》中这段以简单的复调技法谱写的小插曲,不但两个声部都采用了五声性的旋律,而且还抓住了中国音乐线性思维的特点,使乐段的民族风格更加鲜明。作为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代表作,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以其浓郁的江南民族风味、洗练完美的复调技巧闻名于世。而萧友梅10年前创作的这个乐段,二者甚至在某些音型上完全巧合(如第1小节的开头两拍和第6小节的末拍)。尽管它的作曲技法非常简单,尽管它的篇幅非常短小,但是它却也透出了江南水乡的一丝灵气,散发出稻村田野的一抹芳香。在探索中国民族化音乐的路途上,萧友梅已率先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

关于这段插曲,金桥在他的论文中认为是“调性安排为d商调和G宫调”的“二部曲式”。但笔者对这一结论不太赞同。首先从调式上说,前一乐段是一个建立在C宫系统中的乐段,它开始具有羽调式色彩,从第3小节起转入宫调式色彩,并一直以C为主干音。虽然句尾结束在商音D上,但是整段旋律从没有将商音做为主干音,也丝毫没有体现商调式的色彩。因此,这一乐段的调性可以肯定是C宫调式。由羽调式转入宫调式,这种从其他调式转入主调式的手法,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是极为常见的。这一段句尾的商音,它既是前调C宫调的商音,又是后调G宫调的徵音。它与前调低声部的徵音G共同构成一个属和弦,形成一个半终止,从而进入属调G宫调式中,但是不能将它看成是调式的主音,并由此判断整个乐段为商调式。其次从乐段结构上来说,正因为商音D形成的半终止,因而这段插曲应当是一个平行乐段(或称开放乐段)的结构,而不是“二部曲式”。这一乐段进入新调并没有采用转调的手法,而是直接进入新调,从而形成调性对峙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这段插曲是一个“调性安排为C宫调和G宫调的平行乐段”。

也正是从G宫调开始,乐曲第二次进入G调。这次换调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第12段才回到C大调。这其中,第5、6段的演唱部分与第2、3段在调性上形成了主属关系的对比,使得第一部分的前后两端又多了一层从属关系。

在经过一段儿童进行曲般的间奏(第7段)后,乐曲进入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由第8、9、10、11四个乐段组成,采用独唱――独唱――合唱――合唱的模式,仿佛是两个独唱者与两个合唱组的对答。演唱形式再次体现了四段歌词整体的对仗结构。这四段歌词的内容刻画了女师大音乐系毕业生任重而道远的人生旅途,宝贵无价的求学已完满结束,未来神圣的教学前途光明无涯,“遍地都是歌声风雅”,“心,气;平,和”的音乐精华,要靠她们传向祖国大地。这是多么恢宏而庄严的使命!这一部分仍旧创作了全新的音乐素材,段落也长短不一,最短的仅3小节(第8段),最长的有15小节(第10段)。这一部分全部沿用G大调,创作技法上则与前一部分基本相同。

又经过一句简短而雄壮的钢琴间奏,全曲进入了最后一个全体合唱段落。在间奏时,调性终于回到了主调C大调上来。在第一、二部分中,每一次单声部的合唱之后,都会有一个三声部的全体合唱的乐句,将乐曲一步步推向高潮,到了第13段,全曲的高潮比较自然地出现了。高潮共7个小节,两句歌词,一是对前面两大部分词义的总结,表达了音乐系全体毕业生的志愿;二是对4年来学业的总结,发出了向国家、师友、国民道谢的感言。这段深表感恩之情的三重唱,洋溢着激昂兴奋之情。

最后,乐曲在整段庄严而昂扬的钢琴曲中圆满结束。

这部合唱曲不同于易、萧两人以往合作的任何一部作品。它不但在歌词上略微摆脱了深奥晦涩的语言,寻得了一种更加规范的作词技巧,在音乐创作上也处处体现出了作曲者的精心构思。

在乐曲结构上,萧友梅从歌词段落出发设计乐曲的乐段结构和表演方式,使得词曲在结构上取得统一。他安排了各种演唱形式的交替搭配,并以三重唱贯穿全曲,使得乐曲灵活而不散乱,变而有序。在调性转换与和声布局上,萧友梅仍然没有做太多的创新,基本保持着十分稳妥地进行,但还是注意到了调性对比的手法。在谱曲中,他对疑问句的配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几次问句都采用尾音上行、不落主音的旋法,较贴切地提醒了问话的语气。

但是,这部作品同样存在着一些水平上与技术上的问题。它伴奏的低音部分仍然通篇采用和弦、分解和弦、八度这三种音型,高音部又完全跟随旋律进行,很少有变化,使得全曲听起来十分规矩,而缺少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它的和声配置仍然不够丰富,偶尔也不够准确,这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性。

作品存在这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已有的研究表明,萧友梅在德国先后就读于两所学校,第一所是莱比锡音乐学院,第二所是莱比锡大学。在第一所学校中,萧氏主修的是钢琴专业而非理论作曲专业。他在作曲方面的课程只学习了复调、配器法和作曲课,因为上课时间很短而没有成绩。在第二所学校里,他在哲学院以音乐学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其问他所听的课程大多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音乐课程很少。也就是说,萧氏是一位学习了很少作曲知识的音乐创作者,他从未以作曲作为专业而去专门学习。如此看来,萧友梅能够以这样的基础创作出数十首音乐作品,其中不乏《别校辞》这样大型的音乐体裁,其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更是令人钦佩。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9篇

在德国音乐学院中有六个专业方向(相当于我国音乐学院的系)开设声乐课程,分别是:中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专业、艺术家教育、歌剧、音乐会考试、艺术歌曲。

现以国立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为例,对其声乐教育的现状予以分析及总结。下文先简单介绍—下这六个专业。

·中学音乐教育专业类似于我国的音乐教育系,以培养中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它与我国音乐教育的区别在于,学生不仅可以将声乐和钢琴,还可以将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等十几门乐器作为重点去学习。除此以外,还必须在综合大学副修一门人文或自然学科,比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等。这意味着,本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能胜任中学音乐教师的工作外,还可以兼任另一门课程的教学。学生毕业时首先要参加音乐学院组织的毕业考试,此后还要参加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家考试,以取得教师资格,即国家公务员身份。

·音乐教师专业是一个艺术和教育的结合体。在我国音乐学院无对应专业。它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其次是私人音乐教师。此专业方向设置声乐、器乐及音乐理论等主要专业。

·艺术家教育专业与我国的音乐表演及作曲专业设置类似,即声乐、器乐、指挥及作曲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各类音乐表演和创作人才。

·歌剧专业方向培养歌剧演员。

·音乐会考试是为表演及作曲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深造学习,此阶段的学习以拓展曲目、积累演出经验为目标。

·艺术歌曲方向培养两个专业的学生:艺术歌曲演唱和艺术指导。

下面从七个不同角度对德国的专业声乐教育加以评述。

一、严格的入学考试

音乐学院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入校前必须通过“资质考试”,其考试形式和内容类似于我国音乐学院的入学专业考试,但考试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曲目数量、不同时期与风格和演唱语言的要求上。

报考中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须背唱三首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一首必须是艺术歌曲,另外两首可以是民歌或流行歌曲。考生需向考试委员会展示出自己具有担任音乐教师所必须的歌唱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教师专业中主修声乐的学生,在入学考试时必须演唱四至六首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考试作品至少包含四个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其中必须有现代作品。

艺术家教育专业的入学考试曲目份量更重。在演唱的六首作品中需包括艺术歌曲、清唱剧和歌剧咏叹调。曲目必须选自四个不同时期,用原文背谱演唱,其中至少包含两种语言,演唱时间为十五分钟。

音乐会考试专业对演唱曲目的要求很高。学生需准备四十五分钟的曲目,由考试委员会指定演唱三十分钟。这些作品需选自四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学生在演唱中要表现出自己具有从事职业音乐会演唱的能力。

报考歌剧专业要参加两次考试。初试中背谱演唱三首不同时期的歌剧咏叹调,用德语朗诵一篇文章。初试通过者在复试时演唱一首或多首咏叹调,此外还可能要求演唱较短的发声练习,并按照考试委员会的要求在舞台上即兴表演。

艺术歌曲方向的考生需要准备三十分钟的艺术歌曲,第一首作品考生可以自选,其他曲目由考试委员会现场指定。

从以上各专业考试曲目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可以看出,德国音乐大学的入学考试相当严格,资质考试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

基于篇幅原因,本文主要论及艺术家教育中的演唱专业。①此专业学习时间通常是五年,即十学期。在此时间内学生应修完以下21门课程:

演唱专业课,共授课十学期,每周两课时,以个别课的形式授课。

钢琴课必修两年,每周0.5课时,授课形式为个别课。

伴奏课,对于声乐学生来说,与钢琴伴奏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伴奏课上学生不仅可以复习演唱曲目,艺术指导教师还可以对作品风格、演唱语言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声乐演唱更加完整,音乐表达更趋完善。本课程第一学年每人每周0.5课时,后四年增加到每周1课时。

朗诵课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年,每人每同0.75课时。教师从语音学的角度讲述发声的基本原理、朗诵的呼吸支持、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甚至具体到每个元音及辅音的标准口型,朗诵时的情感处理等。朗诵是演唱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辅助课程。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钢琴改编谱的读谱与演奏,每周0.5课时。第四和第五学年开设艺术歌曲课,每人每周1课时,专门学习艺术歌曲的演唱。

其他如形体训练、意大利语、其他欧洲语言、作曲法、视唱练耳、声乐室内乐、曲式与作品分析为小组课;当代音乐及早期音乐表演、新音乐、声乐体裁史及文献学、美学及文化哲学、职业讲座开设研讨课;嗓音学及嗓音心理学、音乐史等为讲授课。

考试形式主要分中期考试(ZP)、毕业考试(DP)、测验(T)、本科阶段考试(DVP)和考试(P)等五种类型。

三、灵活的教学形式

德国音乐学院的声乐专业课授课形式和我国音乐学院相似,即以个别课为主。除此以外,教师还经常组织班级观摩课,即:教师所教授的每个学生轮流上台演唱,教师当场点评并作针对性的辅导,其他学生在座观摩,外班学生也可以旁听。这种上课形式可以营造一种舞台演出气氛,有利于学生表演心理的锻炼。因为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年级不同、演唱曲目及风格都不同,所以大家在观摩中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类似于音乐会的形式中提高全面的专业素养。

四、最大限度的师资共享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第10篇

“幸福・梦想”硕士独唱音乐会圆满举行

12月2日晚,“幸福・梦想”――刘永倩硕士独唱音乐会在中国农业大学曾宪梓会堂举行。从来京求学到如今研究生毕业,刘永倩来北京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北京成为她梦想开始的起点。她以优美酣畅的歌声表达自己在追寻音乐的梦想之旅中的幸福与快乐,也以歌抒怀,述说一路走来的汗水与艰辛,这场独唱音乐会开启了刘永倩向民族歌坛进发的脚步。

精美的舞台,华美的灯光,搭配刘永倩时而清新婉转,时而大气酣畅的歌声,让到场的嘉宾都听得如痴如醉。在音乐会中,刘永倩演唱了自己的新歌《我和幸福有个约会》,同时也为大家奉献了包括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在水一方》、《月满西楼》等十余首经典曲目。在演唱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时,她的声音清新温婉,透着幸福温馨的甜美,而在演唱歌曲《报答》时,又显得庄重而大气,淋漓尽致的演唱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都沉浸在歌声里,感受着她一路走来的幸福与泪水。她清新的演唱风格和悠扬婉转的声音,也博得了到场嘉宾和观众热烈的掌声。整场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2套《为您服务》栏目外景主持人程圆圆担任主持,中国人民第二炮兵政治文工团歌队艺术指导邓担任钢琴伴奏。此外,抒情男高音池浩东以及由五位青年演奏家组成的组合“闪亮水晶乐坊”作为表演嘉宾登场,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为音乐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最后,在全场观众热情的掌声中,刘永倩返场为大家演唱了歌曲《越走路越宽》,为此次音乐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在音乐会的准备阶段,刘永倩丝毫没有感到紧张,反而觉得挺兴奋的,因为之前都在学习,现在是释放的时候了。作为毕业音乐会的首场演出,将“感悟幸福・放飞梦想”定为音乐会的主题,她表示:“这场音乐会,既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生涯的总结,也是自己追逐梦想、传递幸福的新起点。”

心声心曲 约定幸福

在刘永倩的首场独唱音乐会上,她演唱的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风格清新,旋律朗朗上口,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刘永倩介绍,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由著名作曲家戚建波亲自操刀,为刘永倩量身打造的。每当谈到自己的这首新歌,原本话不多的她一下子变得滔滔不绝,谈到兴起,她还兴奋的为我们清唱了起来,她甜美的嗓音,沉醉在歌声里的神情,让我们仿佛也沉浸在歌曲所描绘的幸福之中。

“我和幸福今天有个约会,锦绣山水携手为我做媒,前行路上,一片春光明媚,和谐家园绽放祝福花蕊。”亲切而简单的歌词,充满着幸福而甜美的味道,刘永倩说:“一听到这首歌,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心底温柔的情绪,也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首歌。”在学习的过程中,刘永倩一直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歌曲,也尝试过很多不同的风格,与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之间的缘分,她觉得多了些幸福的意味。在此之前,她与戚建波老师已经有过合作,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不断的磨合,戚老师开始慢慢了解什么样的歌曲更加适合她,所以当戚老师创作完歌曲后,立刻觉得这首风格清新,充满甜美幸福味道的歌曲与刘永倩十分贴合,并直言这就是她的歌。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歌词亲切唯美,将简单的生活与幸福深刻的融合在一起;歌曲旋律抒情委婉,朗朗上口,情深意切,通俗和谐的音乐给人十足的享受。

对这首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第一首歌曲,刘永倩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反复与老师进行沟通,多次进录音棚录制,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歌曲的创作一完成我就去录歌了,戚建波老师亲自监棚,听到完成的歌曲后,觉得感觉特别好。”刘永倩如是说,她还表示要将这首歌曲拍摄成MV播出,让更多的人听到歌曲,传递幸福。

缘定,在音乐的海洋徜徉

童年,在你的心中是怎样的定义?也许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是黑板上吱吱呀呀的粉笔,是公园里嘻嘻哈哈的放肆,是各种乐器哆来咪发的合奏。而刘永倩的童年,既平凡又多彩,她说自己有时候会很遗憾的觉得自己没有童年,如果再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怎样去选择自己的童年?也许她自己也没有答案。面对过去,我们总是应该怀抱感激,因为正是有了这些回不去的昨天,才成就了如今的与众不同。

对于刘永倩来说,与音乐结缘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文艺兵出身的父亲将自己对音乐的无限热爱,深深的灌注在她的心里。懂事后,在父亲的带领下她一步步走上音乐的道路,也开始逐渐懂得了父亲对音乐的执着。从电子琴开始,小小年纪的刘永倩在音乐的海洋里徜徉,儿时的记忆有很多已经不甚清晰,可她却总是记得父母轮流带着她去学习电子琴、舞蹈、书法、唱歌那些风雨不误的场景。她说,自己从记事起就开始学习电子琴了,父亲对她的要求很严格,经常练琴到后半夜,所以虽然年纪最小,但她的琴总是班里弹得最好的。各种各样的特长课学习,占据了刘永倩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妈妈说儿时的她很听话,也真心的喜欢弹琴和唱歌,所以从来没有闹过脾气。如今再回首那段过去,她说:“现在我常常觉得自己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童年,小时候我趴在窗台上看小朋友在楼下玩,我却总是一个人练琴、唱歌,不过很庆幸的是我都坚持下来了。”

上一篇:大专生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生班会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