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活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1:53:12

毕业活动论文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1篇

6月17日晚,青年扬琴演奏家史将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个人扬琴独奏音乐会。史为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这场音乐会由中国音协民族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北京亚太精英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在南京独奏音乐会上,史将演奏不同风格的扬琴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是为音乐会而创作改编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创作的《灵动》,运用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曾在史北京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好评。扬琴作品《竹林涌翠》,描绘了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由于加进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打击乐而显得别有趣味,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突破。作曲家杨春林先生创作的一首扬琴与电子合成器演奏的《天空》,想像置身梦幻般仙境的美妙,值得期待。他还特意为此次音乐会改编了传统乐曲《旱天雷》,运用了扬琴重奏的形式,挖掘了乐器深层次的内涵。在音乐会上还有一首由史本人作词作曲的扬琴曲――《弦韵》,表达人世间最真最美最浪漫的爱情故事,把学院派的古典风格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体现了民乐的时代性。史将通过风格多样的演奏,展示艺术追求和教学成果。

史自幼随父学习扬琴,后师从扬琴名家钱方平、桂习礼、黄河、刘月宁教授,并得到了项祖华教授的指点。曾在“星海杯”民族器乐比赛中连续夺得了三个一等奖,成为唯一获得三连冠的选手。1998年组建“林月冉冉”民乐组合,成为这一活跃在乐坛上的最年轻、学历最高的组合成员。2004年,在北京举办“弦韵――史扬琴独奏音乐会”,把器乐、声乐、舞蹈巧妙的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优美的视听享受,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2005年,出版个人首张音乐会DVD。2006年12月应邀赴香港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与当地民族管弦乐团合作,举办两场扬琴与民族交响乐大型音乐会。

史把艺术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倾心培养扬琴艺术的接班人,其学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主要论文《示范演奏在扬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初探》,荣获由教育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论文评选三等奖。出版两套个人扬琴教学VCD、DVD专辑,改编作品《五哥放羊》《Minutes》等,创作《弦韵》,扬琴与MIDI《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新民乐作品。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理论基础

( 一) 方法论基础——系统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被引入到会计学科研究中, 中外学术界及准则制定机构以此为方法学基础, 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于会计定义、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与职能等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系统论的方会计毕业论文法学意义体现在用于区分现象描述的各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类比, 不同事物现象表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逻辑的相应, 虽然事物现象所包含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不同, 但可能受结构上相同的定律支配; 第三个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解释, 即对存在于个别事例中的条件合理的陈述, 以及由此推出的定律的陈述。系统论可以作为一种分析相似事物或理论的工具, 以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 使一个领域的定律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定律, 选择适当的概念模型就能阐述出精确的定律。本文在分析会计问题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将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相关问题, 并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相关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

( 二) 会计理论基础———管理活动论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会计学界在关于会计本质、目标和职能的讨论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基于对会计双重属性的认识,“会计管理活动论”得以提出, 该理论认为, 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管理活动论从管理职能主体本身来对待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 为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成为我国会计界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提供了指导会计活动的目标, 也提供了会计系统目标的理论基础。本文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中, 强调并着重分析会计管理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 同时, 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论的启发, 本文所设计的结构模型也力图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机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重点讨论微观的企业会计系统。

二、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 一) 会计系统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概念会计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 由所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会计要素,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的输出, 一是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本企业财务信息, 二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按企业既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在本文构建的会计系统模型中, 更着重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可行的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进行会计控制。会计系统结构是会计系统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是为了实现对会计系统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会计系统内部结构推测会计系统的功能, 采用文字、图表和图像的方法对会计系统的要素定义、过程描述和框架结构进行系统某些属性的描述。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建立在会计系统网络模型多维会计概念之上的, 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模型。其中, 网络模型是将初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库问题和数据要求的集合作为一种输入并使用, 从而扩展出有层次的数据结构, 而这个数据结构将以最小化记录的数量来回答一组期望的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研究会计系统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型。

( 二)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目标及设计原则模型目标是通过设计一套有用的会计系统理论框架, 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一方面体现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从而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原则如下: 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强调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针对会计系统的模型设计首先要做到整体的最优化。会计系统模型首先着眼于系统所强调的主要属性要全面完整地描述系统的某一个主要属性, 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仔细分析与属性相关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层次性原则。会计系统由若干层次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在会计管理上第一层次体现为会计技术, 第二层次指会计准则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次属于会计对“过程控制”的内容。从动态上看, 影响会计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 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结构层次。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概念是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时对理论定义进行严格的限定和具体说明, 使之程式化, 以运用于实际研究。虽然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技术越来越复杂, 可采用的会计方法也有多种, 但其一系列的核算、计量和记录都需要有严格的限定, 以利于会计人员实际应用, 会计系统设计也要求科学合理。

三、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要素分析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和分析系统时, 更注重对整个系统抓住其本质特性来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宏观模型, 并将此模型与微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由一系列的构件和要素组成的模型。

( 一) 目标层目标层是会计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按照现有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路, 会计系统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系统的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建立结图1 会计系统结构图———金字塔模型目标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控制层基本理论层环境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财务会计要素层管理会计要素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17•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构模型, 构建会计管理理论体系; 实现系统目标和要素之间关联,强调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和反馈; 通过会计系统运行和输出,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系统结构模型构成的必要因素, 本层主要基于财务会计相关内容。会计系统所涉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括会计客体, 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1) 会计客体可以理解为会计工作所作用的对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集和管理的全过程, 会计客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 2)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是一种主观要求。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 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派不同, 会计目标在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决策有用学派”而言, 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对于“受托责任学派”来说, 会计目标则是以尽可能准确的方式反映和报告经济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解释, 综合以上两个学派的观点, 笔者认为, 会计的总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3) 会计要素是按照一定标志对经济

--> 业务的分类, 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

( 4) 会计的计量与报告。会计的计量要求企业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目前, 对会计要素中资产的计量属性已由历史成本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报告需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 定期提供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应的会计政策等。

( 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会计真实、准确计量、记录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 三) 会计控制层会计控制层也可理解为操作层, 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都强调有反馈的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控制是会计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整个会计控制过程包括预测( 也称为预算或计划) 、决策、控制、检查、考核、分析、提出新预算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会计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控制的标准,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模式, 其主要步骤有: 确定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核算过程为被控对象;对被控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对被控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形成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控制的模式。在会计控制过程中,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执行、及时监督反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 四) 基本理论层会计理论所提供的是一套以逻辑为导向的前后一贯的原则, 提供了一个用以评价和开发会计实务的参考框架。研究会计的理论基础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哲学基础、方法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辨证唯物论是研究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哲学基础; 涉及系统论方面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论; 与会计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契约理论等; 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包括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等。

( 五) 环境层环境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会计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基础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法律环境涵盖了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 经济基础环境包括与制度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 技术环境则是支持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及其内部对会计系统有影响作用的系统, 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会计控制系统。

四、会计系统结构各要素层之间的关系

( 一) 目标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目标层是结构模型的最高层。“会计目标起点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 会计理论界较普遍接受的观点, 会计目标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 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对于任何一个系统, 首先要考虑系统目标的问题, 不明确会计系统的目标, 这种人造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系统运行也将失去方向。目标可以说是一门理论学科需要研究解决的根本问题。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结构模型的第二层, 其内容主要涵盖财务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在明确的会计目标指导下展开, 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是提供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 三) 会计控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控制层是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核心层, 主要强调管理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系统不仅是一个对会计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该系统要求把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 遵循一定的控制规则进行会计管理活动, 并按照设定的标准对收集或处理的信息做出反馈, 达到控制的目的。

( 四) 基本理论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缺乏理论支持的结构模型是无法接受实践检验的, 基本理论层属于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第四层,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基本理论层在环境层的基础上, 涵盖了结构模型设计的方法学、应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它既受到环境层的影响, 又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起支持作用。

( 五) 环境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环境层是结构模型的最基层,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会计理论和实践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计发展对会计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会计概念框架层中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对资源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控制层中强调的会计监督则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等。企业制度的不断演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都促进了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 也使得会计工作得到相应发展和改善。会计环境层在整个系统结构模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系统运行的成败与否受系统结构最基础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

五、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评价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尝试建立一个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的理论框架,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一) 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合乎理性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关于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则可以从形式、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来评价。一是形式的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 是纯形式的、客观的、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以一定的方法学为基础,18•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强调会计控制的作用, 设计形式是合理的。二是内容的合理性。内容的合理性表现为模型设计的合目性。本文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自始至终以会计目标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构建的五层三维模型均围绕该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并以系统工程方法, 对模型应用进行分解, 会计系统管理内容详实完整。

( 二) 模型设计的现实性模型设计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模型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模型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缺乏应用的基础,无法在实践中运用, 就不具备基本的现实性。任何一个模型都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在现阶段, 本文所设计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所涵盖的各项内容是适用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模型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 模型中的原则和计量属性等可能存在不适应性, 则需要对模型进行相应调整。任何一项模型应用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即模型所指向的制度运行实施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厘清了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管理活动的层次, 便于会计工作者理解会计相关制度, 有利于节约制度执行成本, 提高制度效率。

( 三)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价值模型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按照规范会计学派的观点, 会计理论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 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根据会计的内容、特点, 对会计目标、

--> 会计计量与记录、会计报告等要素进行解释, 并强调会计管理控制的作用,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该理论框架也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特点。此外, 模型设计是一种方法学应用创新。综观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以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为主导, 更多的是围绕会计概念、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会计准则制定等。本文会计系统概念模型则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会计视为一个会计子系统, 围绕系统运行进行理论构建, 在方法学上有一定的应用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 1] 薛惠峰、张骏主编:《现代系统工程导论》,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 2] 王世定、徐玉德:《it 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 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会计研究》2004 年第9 期。

[ 3]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 王世定:《我的会计观———关于会计理论的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3篇

别为自己留后路

人生不过百年,生命就如子在川上所曰:逝者如斯夫。人生如此短暂,怀揣希望的人们应该时常告诫自己:要成功,就别为自己留后路。

不为自己留后路,才能坚定地向前走。有一句谚语:“如果你想翻墙,就先把自己的帽子扔过去。”诚然,只有这样,你才会打消一切放弃的念头,不再去找逃脱的借口,你才能更加坚定地朝目标去努力。美国西点军校有这么一条校训:没有借口。作为一个军人,他必须无条件地完成任何任务,没有退路,没有借口。这毫无疑问地铸就了他们坚韧的品质。

不为自己留后路,才能抓紧梦想的翅膀。曾经有一个人梦想成为一位作家,但为了应付各种事情总没有时间安心写作。最后他把头发剃成秃子,没有办法出门,断绝了自己的后路,经过几年的苦练,最终成为有名气的作家。如果他没有断了自己的后路,恐怕他就会离自己的梦想远去,生命因此而虚度。把握生命,拥抱梦想,狠狠心,别给自己留后路。

不为自己留后路,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兵书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正是有了当年项羽的破釜沉舟,才鼓舞了士气,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取得大胜。而韩信背水一战,善用计策,给赵军生路,赵军纷纷逃跑,不堪一击,赵军大败成就了韩信的千古英名。倘若赵军奋力抵抗不给自己留后路,他们怎会轻易败给实力悬殊的韩信,要想取得胜利,需要的正是一个“逼”字,不为自己留后路,勇往直前,胜利的号角正为你吹响。

不为自己留后路,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昨天已经过去,而今天却刚刚开始。迎着地平线冉冉升起的太阳,开始踏上希望的征程。别把希望留在昨天,更别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因为今天就要在人生的白纸上画上最出色的一笔。不要为自己留后路,你的眼里应该只有今天,珍惜今天,过好今天,生命的质量将会有巨大的飞跃。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以明天为借口,以他人为借口,以日头为借口,生命就会在借口中香消玉损了。

人生就如一条漫漫的长路,要印下最美的脚印,那脚印应该是坚定的,应该是紧拥梦想的,应该是怀揣胜利的喜悦的,应该是步履沉重的,所以你必须谨记,没有借口,没有退路,别为自己留后路,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不要等待 立即行动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人一生的日子仅仅两万余天,我们并没有很长的时间来等我们去希望,去憧憬,去梦想,我们只能这样做:不要等待,立即行动。

不要等待,立即行动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舍弃。勇气来自于自信心,我们要有信心,有压倒一切的无畏气概。智慧要求我们有向导,有伯乐,有智慧的人来点起你的灵感火花。舍弃就要让我们抛弃一切私欲杂念、繁琐之事,一直向前。

有一个女孩大学毕业了,她一直梦想着能进百老汇,做一名出色的演员。她对老师说:“我毕业后,先去欧洲旅行一年,把当地的风土人情都了解一点,积累一定的经验,等有经验之后,我再向百老汇进军。”老师听后说:“为什么要先旅游一年呢?你可以利用大学假期去啊,旅游一年之后去和假期中去有什么区别呢?”女孩思考了一会儿,说:“对啊,很有道理。”老师又说:“你也可以现在就去纽约报名!”女孩说:“我得准备几个月啊,机票、钱、衣服等等。”老师说:“百老汇那里什么都有,甚至连房子都很容易租到,你为什么不立马去呢?”女孩说:“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吗?我真的可以现在就去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你明天就可以去,只需要带上钱,一切都可以准备好。”第二天,女孩就飞到纽约去了。刚开始,她只在百老汇当一名清洁工,后来,厚积薄发成为百老汇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4篇

编者按: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政治传播的教学、科研机构。荆学民教授领衔的政治传播研究团队,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基地项目等,2011年成功申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政治传播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研究团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政治传播的“组团”学术论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现在,研究所已经逐步成为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地聚集国内外学术骨干及其研究成果,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在政治传播方面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战略理论和有效的策略建议。本期前沿访谈栏目组有幸约访到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荆学民。让我们一起感悟他精彩的研究经历,领略他的学识素养及传道解惑之路!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荆所长您好,欢迎您做客我刊前沿访谈栏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及您担任所长以来所里明显的变化?

荆所长:首先感谢《今传媒》对我的信任!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支撑“政治传播”研究的基础学科,即政治学与传播学,均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主体和优势学科。2008年,我调入中国传媒大学工作,基于我对政治传播研究在目前以及未来中国的重要性之学术自觉,我向学校提出成立了政治传播研究所。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以“政治传播”命名的研究机构。研究所成员多数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学与研究人员,具有共同的学术理想和研究目标。为支撑政治传播的研究,基于高等学校的优势,研究所以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学科依托,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政治传播”的硕士招生方向;在传播学二级学科下设置“政治传播”博士招生方向。实现了政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交融对接。博士研究生2008年当年就开始招生,今年已经有毕业生,就业很受欢迎。

我担任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同时担任第一届政治传播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除了正常的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之外,致力于研究所的基本建设,尤其是凝聚学术方向,聚焦政治传播研究。建所四年多,步步为营,稳步前进。最突出的成绩是,2011年我们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独特的优势一举中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个关于政治传播的重大项目,也是我们中国传媒大学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南大哲学系毕业的,当年因为什么原因使您对政治传播学产生浓厚兴趣呢?这些年又在哲学、美学、政治学、传播学方面有卓越建树。现在还经常出国参加课题研究和讲座,能谈谈您在各国演讲的大致情况及演讲对各个国家在学术建设方面有何影响?

荆所长: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也可以说提到了我的“痛处”。我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即77级学生,1982年毕业,当大学老师一直是从事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期间,穿插着研究过美学。在哲学研究领域,从1986年在《哲学动态》发表第一篇关于“信仰”的学术论文起止2008年的20多年时间里,我一直专注于研究一个“东西”,这就是“信仰”!这里我给你“晒”一下2011年我刚出版的《现代信仰学引论》一书后记里的几句话:“学术生涯二十年,‘信仰’使我‘魂牵梦绕’,我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一直围绕在‘信仰’这个主题上。可以说,毕生研究信仰已然成为我的‘信仰’。信仰这条奔腾不息永远流向未来的精神之河仍在吸引着我。”瞧瞧,多有感情啊。可以这么说,2008年之前,学术界对我的“认知”与“检索”,是与“信仰”这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我现在主持着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每年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前沿》两门讲座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课程邀请的都是各个学科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每每直接地、间接地讲到与“信仰”有关的学术话题,我在点评时就充满着难以名状的冲动与激情。

从2008年我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之后,我逐步“转型”,开始全力研究政治传播。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创造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和世界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已经构成了人类政治文明中引世人注目的壮丽景观。这种背景之下,研究、总结、提升、构建和传播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建构与中国的实力和政治文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由此而展开的政治传播研究,在未来中国的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将大展宏图、前途无量。而我自己此前的学术、知识积累以及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强烈关注的学者品质和使命感,都可以为我接下来的政治传播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比如,哲学高度和深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表达方式用之于政治传播研究的优势,是仅止于用传播学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政治传播所难以达到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有意义的。2009年,我们在《现代传播》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政治传播研究的论文《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辨析》,迅即就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几乎每篇都被《新华文摘》至少“论点摘编”。以我的判断,国家将高度重视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因此,从2009年便密切关注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果不其然,在2011年第二批招标中就出现了“政治传播”的招标课题。我们可以说是有备而去,因此申报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5篇

一、因地制宜,创造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孩子外表健康高雅

品德教育首先要从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着手。农村的小学生从外表上就不难看出他们的脏、乱、差,他们受教育程度远远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方面更是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为了改变农村学生的外表,我们深入实施"333"工程,创造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1节体育课外活动。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由于具有本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江苏教育电视台专程到校采风,予以高度评价。

(一)开展好阳光长跑活动。学校没有操场,为了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到实处,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自主与规定相结合,贯彻安全第一原则,跑前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跑完带领学生做整理放松,多采用自然地形跑,螺旋形跑,往返接力跑等形式,校长、分管校长带头跑,中层干部分到各级部,师生参与率达100%,使"健康第一"落实处。

(二)开展好大课间和体育课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的民间体育内容,如:滚铁环、胶圈、掷沙包等,充实和丰富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每天安排两次,分别是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下午两节课后30分钟,合计60分钟。上午的大课间活动采用先集中做广播操(希望风帆),再按项目分块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活动项目设置上,既安排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有关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喜欢的、活泼多样的游戏.下午的大课间先做一套自编特色绳操,动作富有童趣,旋律轻松活泼,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立足农村,扎实开展"五好"活动,让孩子言行文明礼貌。

学校是一个学知识,讲文明,树新风的地方,应该具备有十分优良的品德教育环境,在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的过程中,坚持以"八荣八耻"为做人标准。从细节入手,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五好"入手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要做"五好学生"即写好字、唱好歌、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

(一)"走好路"带动"做好操"。我校学生原来做操进退场都是便步走,进场地的队列也不统一,看上去学生没精神,也不整齐。本学期刚开学,学校先从"走好路"入手,用了四周时间专项练习踏步进退场,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的踏步走路姿势,并将走路姿势编成童谣,让学生熟记。经过两周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进退场路队便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精神振奋,队列整齐。在"走好路"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教授新广播操。校长和体育老师先学,再教其他老师,最后教学生,所有老师参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每每遇到看图解有争议的时候,还要看录像。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校的新操教学任务便顺利完成。同学们的广播体操做得整齐、规范、到位,同时一排女教师站在队前领操成了学校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唱好歌"规范升旗仪式。我校学生由于之前未能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国歌唱得既不整齐也不雄壮。升国旗唱国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契机,唱好国歌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特别是国歌中的附点音符节奏学生不容易唱准确。学校请音乐教师先分班级教,然后集体练习,要求唱准节奏、音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同学们的唱国歌有很大的起色。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学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教育。以此为突破口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每周的升旗仪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基于校情,有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情感纯洁高尚

教育向来是以关注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加大人文主义关怀的一项重大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习惯的培养就要从活动入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几乎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这就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确立一个实施模式。为了便于课程的有效实施,确立"长线为主,短线穿插,长短结合,促进发展"的实施模式,遵循"集中安排和分散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将两节综合实践课连排在周二下午,另外一节灵活安排在其他时间。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思考,学校上、下学期分别以"种大蒜"和"孝敬教育"长线活动为主,同时穿插"叶贴画、制作书签、手工制作、编织、十字绣"几个短线活动,通过长短结合的形式推动课程向常态化发展。

(二)建立一种实施制度。为了帮助教师们克服畏难情绪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疑难困惑,学校建立"教师帮扶激励制度",对综合实践老师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学习,引导教师熟悉课程性质,提高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并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自学等手段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良性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搭建一个成长平台。每学期学校组织两次阶段性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实践经验和体会并提出实践中的疑难困惑,同时展示各班的实践成果,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教师在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同时,多学习,多研究,多笔耕,每个月写一篇综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每学期写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或高质量的活动案例。今年我校的赵士凤和姜洪琴老师的论文就分别获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一、二等奖。

四、追求实效,用心开展"孝敬教育"活动,让孩子道德高尚文明。

"孝"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孝敬文化是学校德育的根基,孝敬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孝敬文化贯穿孝敬教育,孝敬教育依托孝敬文化。孝敬教育实践操作旨在知行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挖掘古代、现代身边的"孝敬"教育资源,确立教育目标及行为规范准则,不断实践,营造良好的"孝敬"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从小培养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道德情操的新一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凸显实效性和针对性,寓教育于活动开展之中。2009年9月29日我校以"孝行天下,爱满校园"为题成功举办了新浦区中小学生"成长体验"暨"三养成教育"系列主题活动,连云港市教育局基教处杨庆真处长、新浦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王宏新局长亲临会场并作重要讲话,现场以"真实、鲜活、有特色"受到与会代表一致好评;2009年10月22日,我校以"孝敬教育"为载体为抓手,成功创建"新浦区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顺利通过验收,受到乔月亮书记、燕书记等领导充分肯定。继而又成功创建"连云港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作为新浦区唯一学校推荐参加省级验收。"孝敬教育"逐渐成为林场小学的德育特色。

除了平时,我们特别利用寒暑假,以"孝敬教育,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主题,要求孩子们在假期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请家长督促和指导孩子写下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请家长协助填写"家长感言"。家长非常支持。学校发放的表格在开学报名时如数收回,并在开学典礼上作了全面的总结,达成预期目标。

活动成效:

1.学生方面,由传承孝心走向播洒爱心取得初步成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了明显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的转变,尤其是毕业年级的孩子更是自觉勤奋,对知识如饥似渴。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取得好成绩,就是孝敬父母这个朴素的道理。孩子遵章守纪,以前那种追打皮闹、满口脏话,做操、跑操嘈杂无序的现象得到根本好转。劳动的时候更能表现出农村孩子的那种不怕脏不怕苦的淳朴。

2.教师方面,由学生的孝敬教育走向教师自觉地敬业爱岗取得初步成效。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抓住师德建设不放松,要求老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由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转化为自身的爱岗敬业。

3.家长方面,由家长的"被动抵抗"走向家长的"主动配合"取得初步成效。我们这里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得不够全面,对学校的工作不够关心,甚至冷漠,比如开家长会的时候都来不了几个人,通过开展孝敬教育,看到自己的孩子变了,家长对学校的看法也变了。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 学前教育 实效性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收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入学阶段的音乐基础不太牢固,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迫害,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处于学习阶段,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有些高中及学生将音乐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从思想上就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可是,这种状态给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形成不利的客观条件,不过这仅是造成声乐教学暂时失效的外在原因,制约声乐教学的真正原因还是由于声乐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墨守成规,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教学相同,难以确保声乐教学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最终目的,致使声乐教学实效性差,甚至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如何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效性低的困境呢?该问题已经引发很多音乐教育专家的思考。

一、掌握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有效的教学活动规划是保障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不过掌握幼儿生理及心理特征是规划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孙敬修被上个世纪的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故事爷爷,主要是由于他在中央儿童广播电台使用贴合儿童心态的感情和腔调叙述了无数个儿童向往的美好故事,成为儿童心中最亲切的好朋友。孙先生之所以会变得如此成功,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熟悉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可是依据该自己的身心特征,使用孩子喜欢的音调语气讲述适合孩子聆听的故事。即使幼儿园的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可是他们每个人的身心特征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不过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知识面狭窄、好奇心重、爱模仿、聪明好动、喜欢热闹的地方、渴望被人关心等等。唯有真正掌握孩子的内心特征,体悟学生的真实情感,我们才有可能接触到学生的审美观念,才能了解到学生会使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声乐演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声乐之美。也就是说,唯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我们才有可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具有更加确切的目的性,进而在培育学生时,让他们可以在心理与专业能力上为培育学生的声乐技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假使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幼师职业中让幼儿感受到声乐的真实、美丽,就可以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实效性。

二、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声乐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同时重视学生幼儿声乐教育技能的训练过程,使得学生可以在未来的从事行业中具有允档睦砺刍础和实践经历。因为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是前往幼儿园从事幼师工作,所以牢固的教学基础和实践经历十分重要。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即使已经步入幼儿园进行学习,可是对社会还不够了解,知识水平很低,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幼儿较为熟悉的歌曲演奏知识,比如《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一些歌颂宏观精神的乐曲;《狼来了》《小燕子》等讲述诚信做人的乐曲;《手拉手》《找朋友》等重视友谊的乐曲;《月儿弯弯》《彩虹》描述自然美景的乐曲等等。通过该类型的歌曲演奏可以让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儿声乐教学时,能够将自己在学前教育专业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经历运用到幼儿教学过程中,从而让幼儿可以在愉悦的心情下领悟声乐之美,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阶段有一个敏感部位,就是他们的自尊心,学生在学习时,一定不要挫败他们的自尊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开始阶段,他们的音乐基础都不太牢固,针对这一普遍现象,身为声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对学生的最大尊重,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得学生可以相信自己,从现在开始,只要自己愿意学习,勤奋刻苦,就可以习得声乐技能,而且可以在以后的幼儿园声乐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因为老师的鼓励与尊重,学生就会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下产生学习声乐的动力。再者,教师应该在声乐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依据从浅到深的原则,先让学生掌握基本声乐知识,然后再讲儿童歌曲演奏为重点,训练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演奏技巧能力。

音乐的学习难以局限在单纯的学习与模仿上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感悟与体会,在学习声乐美之后,自己要敢于创造新兴音乐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不可否认的是,声乐教学最基础的要求是声乐老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规范演奏动作示范,让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奏技巧的同时,还可以独自演奏,在舞台上展示出声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代丽莎,杨鑫.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5).

[2]张海波.如何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2).

[3]吴彦君.构建多渠道培养的社团活动模式以及评价方式探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4]覃怡.指导学生自主管理校电台,实现自我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Vivid of Teaching Form and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Methods

――Take Social Security course teaching as an example

FAN Zhongwen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1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Social Security" is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single teaching metho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methods need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should reform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ays and means two aspects, such as to take the thinking, case studies, social security forum, and other interactive teaching forms and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can also reform from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uch as take-on experiments, monographs, practicing and training, and other 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form

0 引言

社会保障学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它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社会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金融学知识的综合性课程,理论性更强,知识面更广。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通过教师在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通过学生完成作业,学习和巩固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的互动性差,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保障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为此,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 生动性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更强,涉足的内容更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由于枯燥的教学方法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参与意识不强。为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社会保障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问题思考、案例分析、自由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对社会保障知识的理解。

1.1 问题思考教学

问题思考教学,即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某一理论分析或问题探究,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措施,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原理的理解、问题的解决等教学目的。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准备讲授的内容中提炼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准备发言提纲。下一节课教师主持问题讨论课,由学生针对问题发言,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也应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给予点评、概括总结、提炼观点、肯定表扬学生发言中的亮点,最后总结问题讨论的内容、主要观点,形成本次问题思考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些归纳、总结和观点来自于学生的讨论、思考,学生容易接受、认同,也容易记住。

1.2 案例教学

社会保障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选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热点的案例。在案例教学组织中,案例教学不要由教师直接给出案例的内容、说明的问题、给予的警示等分析结果,案例教学应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由心得,不要硬性规定讨论要求、思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读了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每个学生都可以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给出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组织一次“瑞典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案例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后,会有什么心得或感想呢? 学生可能会比较分析两个国家不同的制度模式,从而提出两国的制度差异,各自的优点缺点;学生也可能会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可以建立这样的制度,从而提出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因素。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对这个案例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心得。这些不同的思考与心得,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更主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与讨论,自己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社保论坛

社保论坛,是指每一章节后,组织一次专题性的讨论课,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相关主题,进行自由发言,发言作为平时成绩。这种形式不同于案例教学,也不同于问题思考,而是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自由侃谈,没有压力、没有约束。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事件,再加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做一篇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2 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安排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课堂讲授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对知识点加以理解、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保障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完成专题论文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也可以采取上机实验的形式,运用社会保障专门软件,开展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实训;还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在企业或劳动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障专业工作,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运营与管理活动内容,增加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经验,巩固专业知识。

2.1 指导学生完成专题论文

专题论文的完成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如作为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不低于1500字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论文;作为专门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实践教学,除完成实习报告,还需完成一篇专题论文。其它如我院“公管协会”专题活动论文、“挑战杯”论文、系“学生科研扶持基金”论文等,也可作为论文完成的形式。专题论文的完成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理解,还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上机实验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技术能力。社会保障学上机实验,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企业版、机构版)软件、“医疗保险”软件、“失业保险”软件的运营操作,让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专业网站收集社会保障信息,查阅社会保障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工作。

2.2 组织专题实践教学

为提高教学效果,社会保障学课程还应设立实习或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社会保障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理解能力,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实习、实训教学,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实习实训课时;其次是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实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社会保障学的实习实训教学的关键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实习基地应主要选择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如我院的龙泉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成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宜宾劳动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泸洲劳动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也可以选择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独立的社会保障部门。实习指导书应明确规定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在设置时,应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营实际相结合,设立劳动监察实习、劳动争议仲裁实习、社会保险实习、劳动培训实习、“低保”救助实习、企业年金实习、农村五保实习等内容或环节。这样,学生实习内容才可以更好地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实际,才可以为未来的工作作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 高灵芝.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学会2005年度论文集.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本主义

一、案例介绍

李某(化名)平时喜欢自言自语,很少跟同学交流,跟陌生人交流时略微口吃。他总喜欢跟在漂亮女同学的后面,甚至有时为了能遇到漂亮的女孩子,他下课后一直逗留在教学楼门口,东张西望。他的异常举动有时会吓到一些女同学,很多认识他的女生都非常讨厌他。最近一段时间,他痴迷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原因是他很喜欢该门课程的老师,该老师长相漂亮,说话温柔,年龄在45岁左右。前几天的一个课间,他抱着一束玫瑰花送给该老师,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自己喜欢她。

此外,他还有半夜起床的习惯,他会在凌晨2、3点钟突然起来,然后把舍友都叫醒,逐一问他们:他是不是很丑?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才继续睡觉。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过不止一次。

李某基本情况:男,大三学生,身材高大,体态偏胖,略显腼腆和紧张。家庭经济中上等,市区人,从小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依赖性强,父母离异,均再婚。

二、案例分析

为了帮助李某走出心理误区,使其健康成长,辅导员跟他进行了多次谈话,了解到:在李某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不久父母均再婚,李某自两岁至今一直跟随姥姥、姥爷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姥姥、姥爷因担心李某缺乏家庭温暖,对其疼爱有加,百依百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李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疏远,以及隔代教育造成的,李某长期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老人安静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还容易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姥姥、姥爷对李某的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得李某利己主义严重。李某2岁的时候,正好是依恋建立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会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如果这时缺少母亲的关爱,在以后的发展中容易出现恋母情节。本案例中,李某对英语老师的情感表达就是恋母情结的一种表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已无法挽回,辅导员们能做的是正确分析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理性、健康地成长。

三、解决方案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案例中李某正处在一个“心理断奶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恋爱这种亲密关系就给了大学生以爱与归属的高级需要。案例中李某渴望恋爱,渴望被对方接纳、关心、信赖、理解,但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他对爱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同时由于依恋期安全的缺失,李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恋母情结。案例中李某的性格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情绪不稳定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他觉得自己缺乏异性吸引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对于大一新生,首先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早地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并逐渐锻炼其独立生活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入大学二、三年级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慢慢定型,在学习目标和态度上开始出现分化并日益明显,并且爱情心理开始萌动。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社会,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并且面对就业或升本这些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又会产生焦虑情绪。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们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四、经验与反思

辅导员应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高尚人文精神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学校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摆脱乏味的样板生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中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异往,引导大学生形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平衡。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人本主义确信人都具有向善发展的潜能,它可能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来实现。这就要求辅导员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分析与处理,不因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放弃对问题自我转变的信心。同时,对于问题学生的学习与行为问题的转变,要求辅导员们有积极、耐心的态度,并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来不懈的努力,力争使问题生克服自身的缺陷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朱艳新,张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格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3(05)

[2]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

[3]鲁焱,孙波.人本主义人的发展观的哲学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6)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106-03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严重滞后于学分制的发展,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种现状已成为制约高校教学改革的“瓶颈”,也是素质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因此,进行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构建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必须在彻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评价结构,改革现有考试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运行保障体系,加大教学资金和设备物资的投入,使教学评价的改革和学分制的深入发展相得益彰。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观念是先导,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前提。作为教学改革主体的学校首先要在观念上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如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等认识问题。

(一)加强对学分制的认识

学校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建立起学分制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和实施体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观。要加强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学分制切实落到实处。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评价方式多是学期末一次性的笔试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它极易束缚和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观以知识继承为中心,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学习方法多为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转变学习观就是要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对知识信息能够进行消化筛选和优化组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质疑、探求、调整和控制,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能;具有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包括对书本知识的超越,对教师教学的超越,对自我学习现状的超越。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覆盖全面

评价内容应当包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还要评价个体的兴趣态度、策略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改进;不仅要评价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也是高校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

2.评价方法综合应用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要改变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仅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百分制与等级制的交叉运用。

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切实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还要使用一些其他方式,如口头测验、实际操作测验、成果汇报、讨论、答辩等,从而更全面客观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3.评价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的评价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本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策略、学习成绩、知识能力水平等因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不必总是由教师统一规定。为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和进步,在一些知识、技能的测试上可以给学生两次评价的机会。评价活动的结果不要求整齐划一,而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二)改革考试制度

1.明确考试目的

从实行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想来看,考试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主体发展和自我肯定与认同。因而要改变目前将闭卷笔试作为惟一的考试方式,并且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应该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适当的考试方法,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2.考试形式多样化

其一,公共、专业基础类课程。对其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进行论文、答辩、大作业或其他方式的考核;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由两三人组成考核专家组,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操作任务的情况评判合理的成绩。

其二,社会科学类和经济管理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可以采用专题研究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课堂专题研讨、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经济及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其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环节。学校在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学生在学术刊物上或科技成果通过鉴定的,根据刊物等级及科技成果等级给予相应学分。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性的学分项目,让学生自选或自己设计题目,自己动手完成,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考试内容、题型科学化

考试题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判断、多选、简答、释词等;另一类是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论述、分析、计算、证明等。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应尽量避免过于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让考试真正起到考察学生真实水平,尤其是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作用。要提高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增大主观题的比例。在确定考试内容和题目类型时,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性质特点,保证课程考试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不能以牺牲对技能和理解力的考查为代价追求题目的数量和学科知识内容的考查广度。

4.成绩构成、评定科学化

将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相结合,对学生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学生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平时成绩来源于平时作业、专题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参与程度等方面的成绩测定。随着平时成绩的构成不断多样化,平时成绩在最终课程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应逐步上升。在考教分离的形式下,应统一评分标准,严格阅卷要求,最好做到集体、流水阅卷。在具体的评分细则制定上,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考试题型等采取灵活、科学的评分办法,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5.健全考试质量保障制度

一方面,要完善科学命题制度,保证考试命题质量。对于一些选课人数较多或性质特殊的课程,必要时可组织预测,以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课程考试抽查、质量评比,请兄弟高校协作命题,以立项方式资助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考试改革研究等。另一方面,要加强考后的分析总结工作。考后工作除了阅卷和登分等任务环节,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分析、经验总结,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反馈和整改提高等后续工作。此外,考试管理部门还必须制定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规范地执行程序性的管理规定,并对考试进行监督和评价,从制度层面保证考试质量。

6.加快考试管理现代化进程

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学分绩点折算、考试结果分析等信息输入、储存、计算、等工作,都需要通过管理软件来实现,并辅以网络和通信技术来完成。高校应购买使用或积极组织科研力量自主研发与学校管理制度特点相符的考试管理系统,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升级,以提高考试管理效率。

三、建立高水平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教学评价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自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心理素质、责任心等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要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要适当加大教师编制,基本满足国家规定的师生比要求;其次,要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打破院系界限,实行跨系跨院聘任教师,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修课程,从而提高师资管理效益;最后,教师要不断钻研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积极探索科学的育人方式,强化自身的教育素养。

进行教学评价改革还必须建立一支既熟悉教学规律,又兼具一定科学管理知识的教学管理队伍。一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二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使之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运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手段;三要使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四要适当放宽教学管理人员编制,以满足学分制管理的需要。

四、完善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一)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加强课堂管理

考勤制度是保证教学秩序,确保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条件之一,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必须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学生一旦选定课程,必须按时上课,无故不得随意缺课,因事或因病不能按时上课时必须提前向任课教师请假并获得批准。一学期内学生缺课累计达到某门课程总学时的1/4或1/3时,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该门课程学分以及绩点都以零分计,并记入累计修读学分和累计平均学分绩点。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上课出勤的管理,采取可行的措施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可用准确提供学生名单,签到或点名的方法进行约束。

(二)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实行学分制、进行教学评价改革需要非常严格和规范的教学管理来支撑,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诸如课程的选修、课程安排、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确保优良学风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管理部门应根据学分制的特点,制订并贯彻执行如《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分制考试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选修辅修重修管理办法》、《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规定》、《学生守则》等,以制度来约束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充分投入资金和设备物资

不论是学分制的顺利实施还是教学评价的改革,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硬件保障。当前,不少学校都存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解决教学业务经费不足的问题,校级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把教学业务经费作为重点,予以优先保证。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各种专项经费,如优秀课程经费、名师工程专项经费、优秀教材专项经费、双语教学奖励经费等,通过各种专项经费的设立,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在教学物资设备投入方面,首先,学校在保证一定额度投入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通过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使各项投入发挥最大效益。其次,要创造条件使设备投入实现社会化。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联系吸引社会企业、公司建立挂牌实验室。最后,在学校内部打破条块分割管理实验室的模式,建立大实验的概念,集中投入,集中使用、集中管理。另外,还要改变管理体制和方法,保证管理投入,革新管理体制是在确保经费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径。

总之,教学评价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投入等许多方面。高校必须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反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舒希贵,苏子成,彭丽红.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课程选修与考核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1,(10).

[2]黄光扬.关于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考评及管理的理论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毕业活动论文范文第10篇

编者按:上海大学新闻研究中心主要以新闻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体制改革及新媒体发展变革等为研究方向。多年来,中心秉承理性、科学的研究理念,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使得中心团队成员在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担任中心主任的是多年热衷于新闻传播研究的郝雨教授,近几年,郝教授集中于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以及中国媒介批评学原创体系建设,新媒体时代人文精神重建与弘扬。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探寻新的传播规律。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郝雨主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作为现代文化学者,所独具的现世文化担当与特有的人文情怀。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郝教授您好!很荣幸能采访到您。我们知道,您原来的专业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后来转为新闻传播研究,请您谈谈如何实现了这一过渡转型?

郝雨: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是的,我原本的专业是现当代文学,我也从事过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研究。我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始于我大学毕业以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后来,研究方向转到新闻传播。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正值国内的传学发展兴盛期,我没能亲历和参与这一最活跃阶段。但是,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无论是早期的现当代文学还是后来的新闻传播,都有其互融共通之处,在我出版的第三本专著《告别世纪》里,相关文学研究部分就采用了大量诸如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学的西方批评方法。另外,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等一些在传播学领域广泛应用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基本上都有借鉴和应用。所以,我从文学研究转到新闻研究领域,虽然算是半路出家,但也并非完全另起炉灶。

记者:请您谈谈您完成学科转型的最初阶段,也就是转入传播学理论思想研究的知识迁移过程。

郝雨:其实我转入传播学研究的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起初,我是想把传播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带入现当代文学研究,来借鉴应用的。我发现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现代文学的生态现象、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很是奏效。于是,我开始了一个系列化的研究,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高潮的这十年,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传播现象。在我早期的专著《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中,采用了一些传播学理论,来深入剖析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高潮和影响。研究了陈独秀、梁启超、鲁迅、郭沫若等一代文化先驱,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开辟以及中国现代传播思想、研究方法的影响等。此部专著还获得了上海市图书展前二十名的最佳图书入围奖。

记者:早在2001年,您完全转入新闻理论教学。请您谈谈这个时期您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教材的编写过程。

郝雨:从2001年起,转入新闻理论教学,就开始了对新闻理论全面的了解与研究。研究初期,我搜集了大量国内外的理论教材,包括我国80年代最早的甘惜分版人大内部教材等大量基础教材、文献,以及学界的最新理论成果,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于2003年正式出版自己的新闻理论教材《新闻学概论》,但就现在看来,其基本的体系框架还是脉承了李良荣、童兵、邵培仁、黄旦等的教材内容,只是稍微做了思路编排的调整与改造。当然,这个教材编写的过程十分重要,尽量广泛地收集和研究先行著作的特点、优点,并且在书中一一如实地作了介绍和分析。这本书虽然写得很匆忙很粗糙,当时还是得到了童兵教授的肯定与支持,他为我写了书的序言:《以丰富的知识扶持理论创新》。通过这本书的编写,我不仅对于我国整个新闻理论的研究与教学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也从中认识到了国内专业教材出版的各种窘况,照搬陈旧,缺乏独立创新,特别是全球化进程及互联网、新媒体产生与发展,伴随新媒体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日益显现了教材理论与时代的脱节,我越来越意识到,应及时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的禁锢,开始尝试用新体例来重新编写教材。因此,出了这本书,并在几轮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用过后,我又开始着手一部更加具有探索性的教材编写。

记者:请您就《新闻学引论》等专业理论教材的编写,分别从结构创新和内容创新两方面做一阐述。

郝雨:好的。我这本教材的重新编写,根据当时理论研究现状,首先将编写体例进行结构创新,划分为四个版块,更有利于实践教学中师生对其脉络的整体把握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呈现。第一个版块是“新闻本体论”,阐述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它的本体构成,以及其核心与本质;第二个是“价值功能论”,深度挖掘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功能;第三个是“传播活动论”,新闻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传播活动,认真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第四个是“媒介生态论”,研究新媒体时代、全球一体化背景影响下,媒介环境乃至整体生态发生的重大变化,新闻如何适应与发展。当然,我觉得对教材的重新编写,更重要的是对具体观点概念的解释,尤其是对重要理论问题的阐述,都必须有一些出新的探索。比方说新闻价值的概念问题,以往的研究一直是争议不断,本书则从两个所指的内涵入手,来进行全新解读。我首先把新闻价值的两种含义界定为尺度性价值标准和功能性价值标准,而独辟蹊径地提出将尺度性新闻价值要素为如下5点:关注性、关情性、关利性、关智性和关趣性。关注性是指新闻事实是受众比较关注的;关情性是指和受众的情绪情感关联度较强的;而后的三个同理,亦是强调突出受众中心地位的价值要素。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尤其是根据市场化和新媒体的现实环境,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较大调整。

记者:请您谈谈,2005年以来,您是如何探索得出“世界图景”这一中国新闻理论哲学化研究的新思路,以及您所致力于的传播学本土理论体系的“中国原创性”研究。

郝雨:2005年以来,随着我在本专业研究上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越来越意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上升到哲学化高度,才能真正达到学科的成熟和体系的完善。新闻理论当然也是如此。所以,我国的新闻理论建设,必须向哲学化的高度和境界提升。我当时查阅和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最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努力寻找中国新闻理论哲学化研究的新思路。当然,新闻理论的哲学化研究,需要有许多路径和方法,需要百家争鸣,需要多种探索。而其根本原则是,要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框架都要是完全创新的。首先,寻找到一个核心概念,就应该是整个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作为新闻理论哲学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其核心概念是什么,能否统领、支撑起新闻理论哲学化的整个理论框架。我通过反复研究,根据李普曼的世界图像说,提出了“世界图景”这样一个具有哲学范畴意义的概念,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新闻学哲学体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于是,在《当代传播》刊发了《“世界图景”——新闻学哲学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一文,将其上升为一个哲学命题整体地把握与系统地研究,力图由此而延伸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努力将新闻理论体系的研究推向哲学化的高度。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自从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人与世界的关系就一直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和最为根本的关系。而说来说去,现代人所看到的或者感觉到的与认识到的世界,基本上都是媒介所展示和重现给人们的。而在人对于媒介的依赖中,新闻是最主要的媒介形式和通道。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从李普曼到霍尔的“世界图像”说也就为我们从哲学层次上研究新闻,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点和总体思路。这样一个基本构想,未来将会作为一个重大工程去逐步完成。但就目前而言,我研究的侧重点还是传播学原创性的问题。众所周知,国内传学西学东渐的三十年中,“中国化”一直是最为强烈的呼声,然而,至今也并不曾有过真正的创立或是落实。整个的概念结构、理论体系,依然是西学中心。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中国化”这个提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我之见,提倡“中国化”,不如强调“原创性”。就是说,我们的本土原创意识应进一步加强,逐步摆脱西方中心,摆脱单纯地吸收和改造,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传播实际,建立一套或几套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理论体系。

记者:请您进一步谈谈中国原创意识怎样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并生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创新理论体系?

郝雨:传播学体系的原创,无疑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而如何原创,如果是一定要完整地综合性的体系原创,则难度巨大,且无从下手。所以我就想到,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西方传播学派的经验。比如文化研究、法兰克福和政治经济学派等等,他们都各成门派。而他们又都是在某一种思想视角或批评方法上独树一帜,而且都是批评学派。故而,我认为中国传学体系,是否也可从建构批评体系的角度来切入?所以,我就想尝试,开创建设一套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体系。当然,理论体系的创立,不能单靠主观臆想。我之所以相信我们中国学者应该而且能够建设一种甚至更多的媒介批评体系,首先就是由于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有深厚的原创文化土壤,滋养出了博大而厚重的中国智慧。所以,我就设计了一套完全基于中国文化的媒介批评体系,并申报成功了目前在研的教育部课题《中国媒介批评学原创体系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了先期成果若干篇,在各杂志发表,其中《中国媒介批评的原始雏形及历史渊源》,已被《新华文摘》转载。

记者:能谈一谈这个原创性批评学体系项目的整体框架吗?这个项目目前的进展如何?

郝雨:在媒介体制上,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体制结构;在文化构成上,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因而,中国的媒介批评,也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化的道路。根据这样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在这方面的研究,着重以下几方面:(一)要探索符合中国传播现实的原创性批评学体系,而这体系的理论核心,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我们高扬“人”的旗帜,在抵抗现代商业社会的物质化和精神腐化的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在媒介批评的特色和风格上,特别提倡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人文精神内核,作为媒介批评体系的基本立场和理论建设的灵魂,并从我们的经典文化中寻找媒介批评的思想方法和思维逻辑,创造一套真正符合中国传播现实的原创性批评体系。

其实,我对于传播学原创体系的主张,也并不完全是凭空臆想,空穴来风。在之前的十几年研究中,我一直很在意从基本概念的原创。我的一些论文中经常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比如“人的新闻”、“类虚假新闻”、“世界图景”、“媒介延伸与媒介功能延伸”、“新闻价值观”等等。这样的一种原创意识对于我们的整个学术界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我本人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原创力,但是很希望能呼唤起更多的大家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不断提升原创意识,增强原创精神。

记者: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您还在矢志研究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人文精神重建与弘扬等,主持了“人文精神再讨论”,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请您就此做个权威性的解读。

郝雨:由于跨学科的学术背景,我在理论视野上会更开阔一些,近年来,在我的一些文章当中,我已谈到新闻传播对于人的价值的关注,如何做到以人为本,2009年,我的获奖论文《论人的新闻》,就是对新闻传播人文精神的全面阐述。2012年以来,我又和《文学报》等联合,连续主持全国性的关于“新媒体时代人文精神重建与弘扬”的主题征文及学术研讨。

到2013年,全国范围曾发起过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已整整二十周年。据此,我感到应该立足于这样的时间点,再看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人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根本解决。于是,依托《文学报》这个平台,开展了历时近一年的“新媒体时代人文精神的重建与弘扬”的主题征文,先后收到了国内征文300余篇,并于2013年10月召开研讨会。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作了活动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今,人的问题相比新文化运动时期似乎已经更加严重。我们面临的既有物质化、商业化对人的压抑;又有新媒体产生的大量信息的垃圾和泡沫对人的淹没。人的异化甚至比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还要严重。文化学者本应该是人的启蒙者。人的主体丧失,人的被淹没。这些问题急需去科学地解决。

上一篇:品社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深度学习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