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高铁施工与维护

时间:2023-04-11 10:04:53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高铁施工与维护

摘要:文章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基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建设思路,然后提出了基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工匠精神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将‘双高’院校等优质高校专业资源、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经验和培训基地特色优势融合整合,形成符合创新团队建设需求和发展规律的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要重点围绕师德师风、‘三全育人’、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开发技术、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等内容,突出创新团队自身建设和共同体协作的方法路径,通过全程伴随式培训和指导帮带,全方位提高创新团队教师能力素质”[1]。2021年,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入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下,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面向西北区域和行业重点产业,依托铁路优势特色,积极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培养适应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与运营维护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建设经验有助于促进高职工程类专业教育面向行业需求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建设思路

随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行业领域逐渐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道路交通也不例外。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工程类专业,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下,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开阔办学视野,创新“两联合、三共享、三对接”校企合作机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紧抓校企两个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校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加快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水平,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同时,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对接装配化施工、智慧化管理等高铁智慧建造与管理技术,使智能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动态优化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深化产教融合,与高铁智慧建造同向同行,积极发挥“双高”院校优势,带动了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2-3]。

二、基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

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下,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依据高铁施工员、线路工等职业岗位工作标准,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作为主线,对专业进行了持续建设。

(一)弘扬工匠精神,持续深化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创新“双主体、三融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大师引领、六化联动”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开展分类培养,探索“1+X”证书试点、“学分银行”建设等[4]。1.创新“双主体、三融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依托陕西铁路建筑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打造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同时,依据高铁施工员、线路工、综合维修工等岗位能力要求,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强化五大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训练,创新“双主体、三融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使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产出质量大幅提升[5]。2.创建“大师引领、六化联动”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着眼“质量、安全、规矩、吃苦、坚守、奉献”6项铁路施工与维护企业岗位群特质要求,创建以企业大师为引领,以“精准化培养标准贯穿、一体化课程矩阵塑造、融合化文化生态渗透、协同化培养团队保障、项目化实践平台支撑、智慧化评价体系检验”为路径的“大师引领、六化联动”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深化了铁路工匠精神培养[6]。3.开展分类培养,探索“1+X”证书试点和“学分银行”建设。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根据招生类别和生源特点,提出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通过精准对接高铁施工与维护关键技术岗位,分析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研究专业“工程+工务”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全要素资源条件建设,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全方式培养职业能力,全方位保证培养质量。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积极探索“1+X”证书试点,开展“1+X”证书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书证融通”课程教学,有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主要对接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旨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两年中,学生考证率达到了70%以上,逐步形成试点经验,有效提升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建设,制定《专业学分认定、转换和使用标准》,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MOOC课程学习证明、技能大赛奖项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学生,给予相应课程的学分认定和成绩替代,服务弹性学制和终身学习[7]。

(二)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构建“三阶递进+模块运行”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聚焦高铁智慧建造,及时融入高铁施工与维护领域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装配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对接国家、行业规范和建筑信息模型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构建对接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三阶递进+模块运行”专业课程体系[8],如图2所示,实现了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可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9]。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递进的理念,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层次,分别满足学生就业、立业、成才等各个阶段需求。第一层次,公共基础课程服务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课重点突出学生在工程测量、试验检测、力学检算、工程识图、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从事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工作所需的基础能力。第二层次,依据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施工与维护特征,将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高铁路基、高铁桥梁、高铁隧道、高铁轨道四大工程,并按照不同结构所需的能力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应的施工与维护能力,使其满足施工员和高铁综合维修工等核心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第三层次,专业拓展、综合实训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岗位发展与提升需求。

(三)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

根据专业特长和知识背景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模块化授课团队,以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构建符合行业特色的课程模块,发挥校企双方教师专业优势,并对接高铁行业标准,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划分教学模块,增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实行分段协作模块化教学,实施分模块考核,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引领作用,使课程思政浸润专业课程。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铁施工与维护管理人才”为育人目标,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结合专业特色,以新时代高铁精神为引领,全程渗透劳动教育,通过职业岗位操作实践的劳动体验,从“不怕艰苦、勇于实践”的劳动意识,到“吃苦耐劳、真操实干”的劳动自觉,再到“责任担当、精益求精”的劳动追求,坚持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

(四)建设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

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顺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基于教师需求,融入新标准、新技术,校企共建集资源共享与个性定制、企业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平台,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基于“共建共享、协作共赢”的原则,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智慧职教平台,按照“结构化课程、一体化设计、颗粒化资源”的建设规范,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技术,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资源库建设,并随着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持续更新,逐步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作用。经过三年的稳步建设,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已初步将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一个有先进技术支撑的、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省级教学资源库,库内资源丰富多样,可有效支撑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11]。2.适应高铁产业优化升级,建立专业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平台。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以产业分析为基础,对接铁路建设工程领域,引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3DWeb版(网络版)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平台。专业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平台基于智慧建造职业岗位要求,紧盯“装配化施工、智能化检测、智慧化管理”等智慧建造关键技术,依托真实工程项目,开发高铁线桥隧结构认知系统、高铁工程项目施工仿真教学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施工仿真综合实训系统4个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如图3所示。同时,开发高铁架桥、长钢轨铺设、道岔组装等贯穿高铁智慧建造全过程的实训项目资源(84个),满足了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需求。依托专业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平台,可创建自主性、交互式、沉浸式、个性化的智慧实训环境,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生态。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教师主导,创设“线上+线下+职场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五)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面向高铁产业,服务国家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高铁智慧建造和养护维修关键技术,瞄准工地信息化管理、高铁结构快速维修等难题,依托院内大平台,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铁一局集团智能公司等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有效助力专业改造升级。1.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明确企业、学院职责及权益,构建“校企联动”的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并根据专业特点建成4个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同时组建创新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展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建立校企共建平台管理制度,落实师资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多方位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横向课题管理办法、技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合作方权责,以实现协同创新。2.对接高铁产业发展,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有效整合专业与企业各方资源,与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一局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合作,建设高铁施工与维护、高铁精密测量、BIM技术应用、高性能混凝土4个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以高铁行业领军人才刘东跃、国家级技能大师白芝勇等为首席专家,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拔尖学生等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智慧建造、动态监测、绿色建材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以此服务专业建设。

三、结语

基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学院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通过思路开拓与方案制定,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不突出、课程资源单一、教学方法成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工程性和岗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专业建设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专业发展,即对接职业岗位标准,紧跟高铁行业转型升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专业发展活力,经过实践探索、持续改进,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第二,促进教师发展,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发展标准化体系,通过课程改革和资源建设,全面提升团队成员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三,促进学生发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参与整体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通过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2019-05-13)[2022-05-20].

[2]门利娟.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背景、内涵及建设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41-43.

[3]高秀芬.新时代高质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山西青年,2022(18):109-111.

[4]胡丹萍,孙红权.“三教”改革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打造教学创新团队路径探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师,2022(26):81-83.

[5]岳显文.“双高”建设下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研究[J].大学,2021(10):56-57.

[6]杨建林,王伟,谢瑞峰.“双高”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6(3):27-31.

[7]古光甫.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内涵及实施路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9,27(4):13-17.

[8]陈维英,刘明学,章韵.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11):12-15.

[9]贺银娟.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2,12(2):8-17.

[10]邓子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1):43-50.

[11]张丽梅.“三融”联动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实施路径:以聊城市技师学院为例[J].职业,2022(3):29-31.

作者:陈维英 蒋平江 赵东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实训基地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 下一篇:云班课的中职数学混合式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