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防汛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

时间:2022-09-13 09:34:46

水利防汛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多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都是我国重点部署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的改善。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对水利建设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想将中国水利建设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作为水利建设技术人员就必须将更新的专业技术引入水利工程建设中,从而使新旧科技得以更有效地融合起来,使中国水利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都达到新的飞跃。文章着重阐述了防汛技术在水利各项工程中的运用,期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给有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借鉴,为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防汛信息技术;应用;农田水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其越来越渗入人类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水利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水利防汛管理工作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着水利的工程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水利防汛水文、水利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使防汛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精准度提高保障,从而降低因严重山洪灾害给人民群众所造成的重大生命危险和财产损失,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财产安全、为国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本文针对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进行论述,重点讨论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水利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水利防汛信息技术概述

1.1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内涵

水利防汛技术指的是通过融合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并将其运用到对防汛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能够为其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让防汛工作变得更有针对性;而通讯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使实现数据的通讯与共享,保证防汛信息的及时性。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水利工程中的防汛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例如水利防汛的智能化与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与相关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够为防汛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提供保障。

1.2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特点

一是高度精确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多依靠于计算机技术,因为计算机和卫星的运动轨道都是相同的,所以卫星的高度精确性在对计算机进行信息传输时,也能够保证计算机技术的高精准度,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水利建设工程的顺利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二是抗干扰性。信息技术之所以具备极强的抗干扰性,其主要原因是能够减少人为因素为信息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指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情绪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信息的采集效率与准确率。

2水利防汛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在中的作用

2.1减少干旱与洪涝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各个地区在气候条件、地质环境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就是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农田种植方式,部分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较为缺乏,所以必须要对农田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除此以外,若地区内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方面存在不均匀的现象,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干旱或洪涝灾害,进而对农业的生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此问题的出现,在雨量较为充沛的季节时可以储存雨水,而在较为干旱的季节时可以调配储存的雨水,以此来有效降低因为受到水量分布不均匀的原因,而引起的干旱或洪涝等自然灾害[1]。

2.2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实现共嫩齐全、协调运转的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完善管理体系、先进的技术支撑下,进一步降低了农田生产环节的作业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建设力度。科学化、合理化的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具体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避免因生产手段不合理导致的农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与水土流失的现象,从源头上来遏制土地退化的现象,进而在保障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与此同时,在现代、科学化的农田水利设备的支撑下,有效实现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作物生产,以符合目前“绿色化”“可持续化”的建设发展要求。

2.3有利于实现节水灌溉

传统的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自然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天气因素的制约效果最为明显。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普遍以“大水漫灌”为主,但是有些地区在干旱无雨的季节时无水灌溉,难以保障农作物种植的稳定产量。但是通过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根据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为其进行调水灌溉,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利用,尽可能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为实现节水灌溉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3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1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水文信息系统中的运用可以形成具有丰富内存资源的数据库系统,在进行防汛管理工作时也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库系统中的有关信息。由于当前在不同流域中所包含的水文信息量日渐丰富,水文信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难度也逐渐增强,而水文信息数据库能够为决策提供精准的水文信息资源,从而构建高质量、有效的水利防汛系统,促使水文信息数据库朝着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的主要目的是为数据查询提供便利,而网络化的目的则主要是数据的传递,保证水文数据库的功能与价值充分发挥。但要想做出正确的防汛决策还需要其他参考信息,如降雨、水流量、水位变化等,而经过对原始数据的重新分类和测算后,就可以为水利防汛工作提出更合理的决策以及对信息数据的保障。现阶段,陕西省的部分水利部门已开始全面建设水文信息数据库,部分部门还设置了公共账号,以方便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可以随时查询水利有关资讯。

3.2防汛会商系统的应用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背景下,远程防汛会商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的价值也日益凸显。所谓的防汛会商指的是多个部分或多人针对某件事情进行共同商讨,并在商议的过程中得出最后结论或者是最终解决办法。在会商信息系统与水利防汛工程中的广泛使用,将能够帮助相关人员集思广益,针对于当前的水利防汛现状、问题以及未来水利防汛发展趋势进行共同的探讨,并共同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处理对策,以最终确定最佳解决办法。防汛会商系统的建设,可以直接与全国各地的水利防汛主管部门实现直接联系。防汛会商系统利以宽带互联网为载体,采用远程视频技术手段,把各个节点中的雨水信号以录像、图片的形式传输至最高管理层,决策人员就能够与在防汛现场的人员利用视频技术实现信息沟通和互动,从而共同缓解了水利抗洪工作的困难。防汛会商系统的应用不仅能为防汛工作提供及时、正确的决策,还可以减少决策人员去往防汛现场进行观察的麻烦,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防汛指挥工作的效率。

3.3信息技术在工程绘图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其工作的重点环节就是工程绘图工作,绘图阶段的准确率以及效率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水利工程建设的图纸能够体现整体的水利工程,因此,必须要在绘制的过程中保证其精准性,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工程绘图中的功能与价值。水利工程项目的传统绘图工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无疑是提高了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而且传统绘制工作大多依靠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手工进行,无法保证图纸的精准度。现阶段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BIM技术和CAD绘图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在工程绘制过程中的精确度,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数据误差,并且还可以随着水利工程项目的变动随时修改绘制图纸,进一步优化工程绘图工作的效率,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整体绘图工程运营的人工成本[2]。现阶段,已经有很多的软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绘图的过程中,且大量的实验与实践得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绘图的水平与质量,从而为绘图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为水利防汛施工环节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缓解,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保障[3]。

3.4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充分地融合,而计算机技术也将越来越成为现代水文与信息防汛科技的主要载体。在全面建设雨水测报系统之后,以末端传感器为基础的水文监测系统也将被应用到水利防汛管理工作中。末端传感器通常包括降水、含沙量、水位、温度和湿度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具有相当广泛的分布区域和广泛的分布面积,主要分布的地点在较偏僻区域,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可以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收集和传输到中央决策平台和国家防汛监测中心。传感器采用的先进通信技术分为GPRS、短波和卫星网络,其中短波网络传感需要占据专用通信信道,卫星网络成本高;GPRS成本低,网络结构相对灵活,信息传输过程不受中央站与中央控制距离的影响,收集的原始数据简单高效,因此获得了广泛的使用。但不管选择哪种传感方式,都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由于大多数设备采用机器收集数据,如果机器发生故障,将导致数据异常,最终导致整个防汛决策的严重错误。

4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加强信息化管理理念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应当强调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必要性,把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充分意识到信息防汛管理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必要性,从而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克服传统管理中的信息缺失。这样不但能够增强人对水利建设项目防洪的意识,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建设所提取的数据能够有效弥补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缺失,从而增强水利防汛的时效性,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有必要提高对水利建设信息化发展的管理意识,进一步发挥工程信息化的功能与作用。除此以外,增强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一是,还可以提高管理工作人员决策水平与技术能力。为此,农田水利工程相关人员应不断研究、积极探索,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研发出先进的防汛物资产品与技术,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的损失。

4.2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主要取决于进行施工作业的工作人员,在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具备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其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意识,或者培养具有信息化意识的专业人才。首先,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或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对防汛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同时强化防汛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与使用方式。落实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保证水利项目工程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3]。其次,结合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为相关人员提供培训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广泛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水利防汛专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业等岗位,进一步扩大防汛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人才队伍,有效提高防汛工作对自然灾害的分析与判断能力,通过专业的人才及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汛方案,最大程度上减少旱涝灾害对人民经济、身体带来的损失。

4.3不断创新信息化技术

从信息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成果来看,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区域中的水利工程建设环节,对于信息技术都有着各自的需求与要求,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建设环节应用不同的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根据各个建设环节的实际要求与需求,不断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从水利部门的上级领导阶层来看,要加强防汛信息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及时学习并总结信息技术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完善。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人员来看,要明确防汛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建设环节提供更加有效的应用策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功能与作用。除此以外,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的数据库建设。水利防汛工作中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存在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进行分析与整合,从而为防汛工作的重要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据。为此,应配备专业的分析处理设备与专业工作人员,以方便对统计数据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应用。

5结束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为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亦是如此。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防汛工作,防汛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信息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更加高效的整合防汛信息数据,为中央决策层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降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绘图误差。水利防汛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不断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冰.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8(29):101-102.

[2]朱洪戬.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8(10):71.

[3]樊弋滋.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推进湖北水文信息化建设[N].中国水利报,2012-11-1(7).

作者:石萍 单位: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上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