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建筑与地域住宅文化的创新性

时间:2022-04-18 11:40:24

海南热带建筑与地域住宅文化的创新性

亚洲热带建筑的定义

热带建筑分布地域广泛,且建筑形式多样,但通常意义上它是以亚洲热带建筑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热带建筑。亚洲热带建筑因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以及受后殖民地时期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以绿色和可持续性作为主要建筑设计理念,在外观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热带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使亚洲热带建筑在设计时通常考虑建筑能耗及制冷能耗等问题。现今亚太地区的国家都已采用适应于自身气候条件的本土建筑设计理念,“以选材的便捷性、地形的适应性、气候的调节性为主要考量基准,将亚洲热带地区的建筑充分融入环境中”。例如,建筑外观上采用大坡屋顶、大屋檐等形式,就是为了达到遮阴避雨的效果。还有,在建筑之间通常采用连榄和首层架高的建造形式,也可以起到通风挡雨的作用。在建筑内部空间选取上,一般选用南北通透且大开间的室内格局,这样可以保证通风效果和起到防潮的作用。海南热带建筑发展现状美丽富饶的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地处我国最南端。作为我国的南大门,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也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海南热带建筑分别以海南黎族传统式船型屋建筑和海口骑楼式建筑为主,分别代表了海南最原始的传统式热带建筑和受西洋文化影响的现代化海南热带建筑。

1.海南黎族船型屋建筑

据考证,海南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海南黎族传统建筑——“船型屋”作为海南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作为海南黎族标志性建筑,不仅传承了古老的建筑营造技艺,还以可视化的形式记录了黎族人民长久以来的文化价值导向,肩负着弘扬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海南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推进,这种村落的发展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海南黎族村落发展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创新性发展思路,历史文化建筑缺少专业保护,导致海南许多黎族原始村落逐渐被开发并取代。海南黎族船型屋正面临急速消亡的困境。

2.海南骑楼式建筑

早在19世纪中叶,海口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位因素,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海南因此出现了最早的西式建筑,西方文化奠定了现代化海南热带建筑基础。1920年以后由于受到闯南洋风潮的影响,一大批海南人前往南洋并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番天地,同时受到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将毕生积蓄和南洋文化带回故乡并建立起海岛风格浓郁的骑楼建筑群。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海南骑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人口数量剧增以及复杂的产权问题导致骑楼空间布局错乱无序。骑楼建筑年代久远且无专业人员管理,大多数已出现老旧坍塌的问题。骑楼老街是海南主要旅游聚集地,当地在建筑保护方面对其做到了妥善维护,但在修复过程中未能对海南骑楼建筑原有风貌进行保护,使得骑楼建筑失去其原真性。现今骑楼老街已成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术机构的重视,这对骑楼老街的保护与文化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地域住宅热带适应性分析海南黎族传统建筑

1.干栏式船型屋

干栏式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的传统住宅建筑,“船型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千九百年前的河姆渡文明”,考古学者发现河姆渡遗址当中有干栏式建筑的存在,考古学界将其看作海南黎族船型屋的前身。海南黎族船型屋是在原始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干栏式船型屋在形态上发生着改变,巢居形式由最初的高架式船型屋逐渐向低架式船型屋演变。早期干栏式船型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居男妇,下畜鸡豚”。在当时黎族传统聚落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自然环境中,高架干栏式船型屋长期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通过减少下层建筑外立面面积以此达到减小阻力的作用,有效缓解洪水、泥石流对建筑的冲击,保障了上层建筑的安全性。同时上层建筑采用树皮、葵叶和芭蕉叶进行人字形捆绑铺设,形状呈半圆弧形并延伸至包裹整体上层建筑,建筑外立面则选用轻便的一体式低矮木板和竹编式墙体作拼接,最终呈现整体长度为3至5米,进深宽度为2至4米,上层高度不超过2米,下层架空高度为1至2米的干栏式船型屋建筑。随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野兽侵害和部落之间的冲突减少,黎族先民干栏式船型屋逐渐由过去的高架向低架转变,下层养殖家畜,也转为利用周边空地建造栅栏进行圈养家畜。干栏式船型屋下层空间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失去价值。与此同时,相较于早期的高架式船型屋,低架式船型屋在材料方面的选择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在建筑墙体材质的选择上由最初的拼接木板变为草根混泥墙,这种材质增强了墙体的强度,有效抵御了毒虫蛇蚁的伤害,也起到了遮阳、防潮、散热的效果。

2.落地式船型屋

随着黎族先民对船型屋建筑长期建造经验的积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落地式船型屋的形式由落地式逐渐取代底层架空式,成为黎族主要的住宅形态。1950年前后,船型屋檐墙逐渐升起,干栏式特征消失。聚落选址也从最初的丛林深处向河川、溪流等开阔地迁移,最终形成“三靠一爽二干净”的选址原则。在屋顶建造方面,落地式船型屋沿用葵叶和芭蕉叶等材质进行捆绑铺盖,在此基础上用明火烘烤竹子并将其压弯与红白藤一同编织成屋顶骨架,再将其架空处理延伸至可包裹左右墙体,进而形成“悬空式”屋檐,这种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式原理”,利用半圆形弧面设计在台风气流经过船型屋时产生上升气流,有效减少对屋顶的压力,房檐部分借鉴康达效应的原理解释空气流入房檐的中空部分时空气通道发生改变,使空气流速加快,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落地式船型屋内部在空间布局上进行了更加合理的设计,主要分为前屋、中屋和后部居室,提高了空间的使用价值。屋内依旧沿用干栏式支撑方法,利用二柱穿斗式的构建方式,加以榫卯技术的使用,并在前后两端各施以三根相同檐柱以此达到平衡、支撑的目的。墙体部分从木板、竹编转变成更为结实牢固的泥制墙体。内部构造主要以竹和红白藤进行捆绑固定,做成墙体木质骨架和地板,并用泥土与草根混合固定墙体,通过烘烤的方式,使墙体产生“瓷化”,以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这种墙体提高了落地式船型屋建筑防瘴、遮阳的能力,还有效避免了野兽虫蛇的侵袭。

海南骑楼式建筑

骑楼式建筑作为海南标志性热带海岛式建筑,因与南洋文化思想的结合、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理想与现实建筑理念的结合,最终形成了独具海南特色的骑楼式建筑。骑楼不仅在外观上能反映海南历史的变革,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更加凸显出当时的社会价值。骑楼建筑的显著特征是:一层用于商贸经营,二层向前伸出形成廊,支撑二楼廊的部分是左右两边方形或圆形石柱,石柱连接部分多为拱形。廊下部分可以行人,并起到防晒避雨的作用,此设计十分符合海南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在顶层设计上骑楼建筑有别于其他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屋顶,骑楼建筑屋顶多采用平顶式建造方式,在平顶上修建“空中花园”,此概念最早由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家勒·柯布西提出,此类设计是利用植被天然吸水性这一特征,有效收集雨水,避免了屋顶因长时间受雨水侵蚀而出现楼房漏水的情况。此设计元素对整体建筑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骑楼建筑也因此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时代背景下海南热带建筑与地域住宅文化的创新性融合—地域文化的变现形式如今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区,海南旅游文创产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热带建筑成为海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黎族船型屋成为海南热带建筑文化发展的首要理论基础,是塑造新时代背景下海南城乡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海南热带建筑与地域住宅文化的创新性融合成为当下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住宅环境中建筑形式的创新性融合

在传统黎族住宅环境中,受到原始条件的制约导致黎族船型屋建筑在住宅环境中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境地。反观热带建筑体系中,住宅环境的舒适性、制冷性、绿色性尤为重要,通过对黎族船型屋与现代化热带建筑在形式上的比较,得出在现代社会的设计中要遵循建筑原真性的原则,在保护黎族船型屋的建筑形式上加以继承,同时融合新型材料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审美标准进行实践创新。黎族船型屋材料的运用及地域文化符号等元素能最为直观地展现黎族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在形式上船型屋屋顶不仅有其独特的本土特征,同时也适应热带地区气候,能有效起到遮阳、避雨、防台风等作用,故在现代再生设计中屋顶在建造上可以沿用圆弧形设计理念,在材料上秉承传统和原始的理念。这将船型屋的形态特征延续到现代海南热带建筑设计中,展示了新形势下海南黎族人文特征。在承重用材选取上,兼顾黎族传统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再生建筑主体结构材料加以改进和创新。例如:第一,在建筑内部结构支撑上采用更具安全性的钢架复合型材料,利用焊接、拼装等工艺进行设计。第二,建筑外立面装饰结构采用“百叶帘”形态,以减少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蚀的影响。第三,外墙门板采用单独打开或关闭的形式,以调节视线及空气流动,兼顾保护隐私和安全。以上形式充分符合热带建筑的主要特征,加以创新可以有效满足海南热带环境下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也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是对黎族传统建筑外在形式上的继承,更是现代住宅形式的一种创新。

住宅环境中建筑功能的创新性融合

海南黎族传统聚落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海南黎族船型屋在建筑形态上较为单一,内部空间布局和居住功能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内部空间仅采用简单的直线型分布原理,呈现出前、中、后的格局分布特点,缺少层次感。功能上基本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层面仍处于空白状态。黎族传统住宅文化中没有将卫生间、客厅、储藏室等基础设施放置进船型屋室内的习惯。在现代住宅空间中,此类功能的具备不仅能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还能使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得到提高,如增添地台式或下沉区域营造空间的过渡性,同时使用黎锦纺织物或藤编作为软隔断,增强视觉层次感,同时增强局部空间的私密性,打造流动性的住宅体验。海南现代热带建筑应在继承干栏式船型屋形态方面,延续上层建筑的功能属性,下层空间可利用焊接的金属网和织物构建半私密性墙体,形成半开放式空间,供人漫度闲暇时光。此设计思路贴合设计心理学原理,让人在该环境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维罗妮卡·吴,黄华青.亚洲热带建筑[J].世界建筑,2019(03):10-15+129.

[2]郭建军.探析住宅建筑设计中问题与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8):512.

[3]吴永章.黎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4]阎根齐.海南古代建筑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作者:肖智仁 张引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如何突破核心素养课改中的瓶颈期 下一篇:建筑CAD课程教学如何融入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