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

时间:2022-07-27 03:24:45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

内容摘要: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紧密相连,而利率作为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连接点,是金融资源配置信息的集中体现。基于此,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计量模型将利率市场程度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进行回归分析,进而探究我国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就如何深化利率市场化以及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回归分析;影响机制;现代经济体系

引言

利率市场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市场对我国利率的影响也在逐年增大,这必定也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金融资产存量在不断增多,金融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旧面临着流动性不足等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致使整个金融体系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由上可知,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影响,进而作用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可见,怎样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使得金融资源充分发挥提高产出与经济水平的作用,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简要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层面重点探讨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基于所得出的结论全面探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所起到的作用,就如何深化利率市场化以及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以期为深化利率市场化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所裨益。

一、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影响探究

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展经济学中新古典复兴在金融领域的表现,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伊始,该理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纷纷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道路。自1996年开始,我国央行开辟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形成,这也标志着我国利率改革正式启程。1998年央行逐渐取消了贷款利率上浮限制以及对贷款等利率的管制。在存款利率管制方面,我国放开对商业银行计息方式的管控是在2015年,而且也逐渐取消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也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我国经济要想实现由政府主导转向为市场主导,进而助推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是关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行与持续深化,我国资源错配与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金融资源等的配置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与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作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极富现实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央行开始放松对利率的管控,实现利率的大小及其变动态势由市场来决定,进而通过供求关系均衡等机制来实现资金价格的自主调整。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因此,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也由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决定的。同时,以我国市场经济为例,市场要想配置资源就必须通过对资金进行配置来起作用,因此,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必须要与市场规律相符合。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机构保有自主定价权的重要体现,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多元化程度,也有助于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目的的实现。具体来说,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在不断下跌,在此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直接融资,如发行债券等方式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会助推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农业农村等领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现状,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实现整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综上可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降低经济结构扭曲的关键是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特别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此时就必须要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即让利率由供需关系决定,而不是由政府来决定。

二、利率市场化影响金融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作为资金价格,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市场上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本部分基于前文的理论探讨,引入计量模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利率市场对我国金融资源配置造成的影响,以期能为我国央行制定与完善金融经济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一)模型引入与数据处理

为了验证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为了保障所选取的变量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特征与态势,考虑到改革实际,本部分选取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并将其进行简单年化处理后的结果乘上经过加权平均的利率市场化参数作为衡量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变量。同时,本部分采用Wurgler模型(投资弹性)中关于测度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方法,模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的主要的来源是各类金融经济统计年鉴、央行网站、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等。此外,为了降低变量数据的偏度,将各变量作对数化处理。计量模型引入。利率市场与金融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性过程,因此,为了更为准确的探究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本部分在修正的Wurgler模型基础之上,加入与我国央行利率政策行为等相关变量和利率市场化的诸多变量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的面板数据模型。一般来说,若β2大于0,此时就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正向的作用,即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的;若β2小于0,此时就表明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产生反向的影响,即利率市场化的水平越高,反而会抑制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的提升,此时就产生了替代效应。

(二)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通过 估计法对式(1)进行回归估计,模型估计及实证结果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1)代表没有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模型回归结果,模型(2)到(6)列代表的是引入了不同的控制变量之后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除了模型(2)中的利率市场化程度的系数在置信水平10%下是显著的,其他模型中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结论显示: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会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助推作用。与此同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小,这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不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增加,即其助推作用是有限的。基于此,我国应不断优化利率政策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实证结果分析

由理论与实证的分析结果可知: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改善我国的金融抑制的程度,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可以助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第二,我国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即利率的传导途径是多元化的,且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具体实际来说,我国经济与投资总量的不断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也有一定程度地增加,但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资金由低效率部门流转到高效率部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也有待进一步优化。由此可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二元经济的限制,降低资金的摩擦成本,顺畅资金的流通路径,创新资金的流通方式,进而提升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相对稳定程度。利率市场化并非仅是政府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政策,而是包括放松对利率的限制之后如何通过该利率水平实现市场化的合理定价,充分发挥发挥价格机制调节作用。因此,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一是有针对性的建立与利率市场化新要求相适应的基准利率的定价体系来作为我国整体利率体系形成与完善的标准、参考与支撑;二是要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来助推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因为利率必须通过金融机构这一媒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与调控的作用和空间;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由不断深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各类金融风险。良好的竞争环境与风险防控体系才是我国金融与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四是央行要进一步优化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并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利率市场化并非是减轻了央行的金融工作任务,反而是对央行监督管理我国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与要求。此时,央行需要找准站位,转变管理模式,通过多种途径为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论

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现阶段拓宽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以及维度的需要,其关键之处就在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利率市场化机制,即让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大多数利率,而不是由政府或央行来决定所有利率。基于此,本文在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历程及其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计量模型将利率市场化程度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回归分析,探究我国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而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就如何深化利率市场化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合理的市场化利率对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与提升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基于此,我国应该根据发展实际制定与调整相关的利率政策与策略,优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职能,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更好地发挥利率机制对资源配置,特别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助推作用。

作者:谢喻江 副教授 单位:南首尔大学

上一篇:高层建筑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思考 下一篇: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