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9-09 09:37:27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自查报告

按照市政府办《关于做好2020年国务院大督查自查工作报告上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有关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及成效

1.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发挥重点项目引领,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项目储备与投资,努力做到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达效一批、储备一批。重点推进致远锂业“3万吨基础锂盐项目”、华光普泰“高端医疗器材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将经开区打造成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为主,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集群;推动深化合作,支持—生态经济产业园大力构建“一核两翼多支撑”的产业体系。经开区经省政府批复于2020年1月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产业园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工作。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以创新合作为基础,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企业和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制造”基地。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突破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装备制造行业逐步实现从零部件加工到成套设备制造的转变,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行业。二是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机械、实业、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实现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制造的转变。积极争取国省市在重型燃机、航空及其零部件制造、通用航空,非动力核技术等产业上的布局支持,围绕上述产业优选军民融合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以重点推进。三是推动实施军民融合企业培育计划,创建军民融合装备研发能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能力,以军民融合为契机,抓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四是做好磷化工企业提档升级工作。按照“控制总量、产业升级、产品高端、排用平衡”的原则,推动我市磷化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能结构、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市磷化工产业创新求进、稳中有为。

推进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推动实施军民融合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指导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民参军”。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制造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取得军工生产相关资质。推动机械、实业、机械等企业参加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等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对接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在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发科技等央属军工集团争取军工产品订单。鼓励企业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上的突破,积极争取国省市在重型燃机、航空及其零部件制造、通用航空,非动力核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可进行军民融合的产业上的布局支持,围绕上述产业优选军民融合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以重点推进。支持企业提升军工产品生产能力,实施技术改造。支持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水平研发机构、专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参与军工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经确认给予产业政策奖补。抓好重大短板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将重大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同时对项目在用地指标、用气用电、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按国家政策规定按季度办理免征军品增值税有关工作。探索设立市军民结合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军民融合发展领域。

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军民融合为依托,以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

2.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完善省级财政科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市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

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荐申报2020年度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2个,截止目前已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17个,已立项5个,争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资金359万元;推荐申报2020年度市产学研重点科技合作项目8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列入市产学研项目考察5个。

3.推动落实科研人员薪酬激励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市积极推动落实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鼓励支持企业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以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形式进行薪酬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经济待遇水平。

市委、市政府出台《市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市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切实解决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在购(租)房、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对科研人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励的,我市予以相应配套奖励;对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创造予以专利资助。

4.清理废止制约创新的陈规旧章、繁文缛节情况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及《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规章的决定》等有关决定。

按照规定取消了户外广告登记、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2016年国家商标局在设受理点,解决了市场主体商标注册难的问题。经市法制办清理,我市未发现无应废止而未废止政策规章文件。

5.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积极融入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对接成德绵科研、人才、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全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我市现已建成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市返乡青年创业基地、市女性创客服务中心、市电商孵化园、天一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及“耕读园.众创空间”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耕读园.众创空间”被市科知局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2020年重点推进了市“耕读园.众创空间”申报创建省级众创空间、市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加速器申报创建市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工作。

6.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市场准入、执法监管、风险防控方面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全力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营造宽松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一是实行“容缺登记”机制;二是放宽企业名称登记;三是允许使用新兴行业用语表述经营范围;四是支持企业多元化方式出资。五是服务企业融资发展。

建立包容审慎的执法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推行事前提醒告知、轻微违法约谈与告诫、严重违法行政处罚的监管方式。一是通过提醒、引导、宣传等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和做大做强。二是建立“容错机制”,对新设立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一般性轻微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对不予处罚。三是对严重违法行为,符合处罚情形的,依法予以审查并启动传统行政处罚程序,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流程,确保执法的规范化。四是着力构建信用监管机制。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文体旅康养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我市制定了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奖补措施;成立了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和完善了支持服务业发展工作运行机制,出台了《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市服务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7.扩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情况

2017年4月9日国务院出台“6项减税措施以来”,我市通过《今日》、微信、税企互动qq群、税务公告等形式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办税服务厅专设涉税优惠政策咨询台,发放《国务院6项减税措施》宣传资料100余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截止2020年8月20日,地区暂无创业投资企业。

8.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聚集创新创造人才

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出台了《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市优秀专家人才推荐选拔实施意见》《市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办法》,印发了《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在人才发展规划、引进、培育、选拔、奖励方面均作出相关规定。

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补助计划,支持白酒、年画、机械制造等具有优势产业的技能人才储备与培养,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不断提高我市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素养;依托职中、天一学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举行“工匠杯”职业技能比赛,打造人才交流平台,拓宽人才沟通渠道,不断优化我市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了市专家人才库,支持人才干事创业,2人入选市全面创新(国际)领军科技人才库。支持陈元汉(山牧农业)、黄丹(润格生物)、黄艳(华胜农业)等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在绵创新创业。落实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绿色通道,支持新西兰、德国、日本等国外专家与我市华胜农业、龙蟒钛业、机械等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9.推动双创服务升级、“双创”活力显现

认真落实国、省最新部署要求,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孵化载体建设,推动现有载体提质增效。推进经开区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建设,建设省级高新区。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品牌活动影响,着力打造创客与导师、项目与资本对接的平台,推动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推动双创服务升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建立科研仪器资源库。依托各类孵化载体,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服务机构。

2017年度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实现100.16亿元,较上年增长27.77%;研究与开发(R&D)经费达到6.22亿元,较上年增长20.30%;当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4548万元,较上年增长568.5%。截止目前全市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科技型企业36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市重点实验室2家;省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市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年度专利申请1184件,为各县市区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现有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充分调动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一方面部分企业对高企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等政策未能熟练运用,另一方面现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规范R&D投入统计等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未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尚不够健全

一是企业创新投入主体作用发挥仍然不足。部分企业追求短期效益,缺乏战略眼光,研发投入不足。二是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三是我市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及创业投资都较少,天使基金规模还很小,本土或在设立分支机构的VC、PE以及天使投资群体数量仍然不足。

3.“双创”载体平台综合水平不高

我市现有孵化载体专业化管理服务质量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综合水平及特色亮点不突出、缺乏能起到领军作用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品牌,与成都、绵阳等地差距较大。

4.高端要素集聚不够,创新创业人才不足

我市现无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粘附力仍然有待提高,对创新创业骨干力量的激励政策较为缺乏。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及工作建议

1.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一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结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国、省创新驱动实施纲要等现实需求,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推广,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宣传,让优惠政策深入人心,帮助各类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三是继续办好“梦想”特色创客品牌活动,加大活动宣传力度,从而进一步激发我市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2.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一是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创业投资等各类金融资本与科技型企业有效对接。二是积极引入更多的投资机构、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企业的投融资途径。三是继续支持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主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3.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一是实施孵化载体“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平台建设,提高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孵化质量。二是着力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能够提供市场化、增值化和个性化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加大成果交易、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领域服务。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管理政策与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

4.加快聚集创新创业人才

一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才聚”计划,构建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库与需求目录,聚焦外部人才引进和本地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在绵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创新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工作成效,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体系。三是优化人才服务,实施引进人才安心服务工程,盘活用好各类人才服务阵地,常态化举办人才交流联谊活动,拓展人才“朋友圈”,增强归属感、认同感。

上一篇:推进清廉企业建设工作方案 下一篇:全县师德师风建设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