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色彩 激活体验

时间:2022-10-30 11:32:49

趣玩色彩 激活体验

色彩游戏是指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借助不同的材料媒介与色彩进行互动、游戏,从而感知色彩、认识色彩,获得美的享受,并学会用色彩元素进行表现的活动。普辛曾讲过: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儿童对美的发现是从色彩开始的,所以应让幼儿从小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色彩游戏既能满足小班幼儿积极主动表现美的愿望,也能弱化美术技能,帮助他们通过色彩游戏的体验达到审美享受。

一、“斑驳陆离色参差”――小班幼儿色彩游戏现状剖析

现状一:重形式轻色彩

由于颜料的特殊性和认识偏差,色彩游戏更多存在于亲子活动或艺术机构里,相当多的幼儿园老师潜意识中认为色彩游戏就是用颜料乱涂,不愿随意让孩子玩色,担心孩子玩颜料时把衣服、教室弄脏。就算开展色彩游戏,也是注重形式,用颜料画出某个具象的东西,忽略色彩这一主体。

现状二:重创新轻儿童

一味“创新”新材料,或把某些艺术网站上的游戏和材料照搬来(如:剃须泡沫、修正液等,没有考虑这些材料是否有害幼儿身体健康);有时为了创新运用新材料,而忽视了小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现状三:重结果轻过程

有些色彩游戏高结构化,幼儿完全照搬范例的色彩去表现。整个活动中游戏化不足,无视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不能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玩色经验,幼儿没有“自我”和“感觉”。

现状四:重技能轻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不追求技能训练等。但在幼儿园中还是会出现很多技能式的色彩涂鸦,而忽视了幼儿在色彩游戏中的体验,模式化倾向严重,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体验。

二、“怎得兴尽忘归家”――小班幼儿色彩游戏的支持性策略

借用宋代诗人范成大《儿时拾趣》这首诗,引申到色彩游戏中,结合具体的案例谈一谈小班幼儿需要什么样的色彩游戏以及支持性策略。

(一)“黄花垂髫儿,握枝向泥沙”――探寻适宜的生活化游戏素材

诗中小儿以地为“纸”,以树枝当创作工具,生活化的材料和随意的创作空间,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创作感受。

1. 寻找生活材料为作画材料。

色彩游戏中,水粉笔、颜料是最常见的材料,除此之外,幼儿可以自由收集生活化的材料。如散步时捡的一根枝丫、一片叶子、一捧松果,厨房里的刷子、喷壶、浴缸刷,都可以拿来与色彩互动,带给幼儿不一样的视觉冲击。例:按摩锤敲击,出现了点状的色彩;浴缸擦印染,留下了大块的色彩;喷壶的喷洒,让色彩灵动;“秋天的树林”就在生活材料的玩色体验中变得绚烂多彩。

2. 探索色彩游戏的不同表现形式。

色彩游虮硐中问娇闪榛疃嘌、不拘一格。探索的主体是幼儿,在同样的主题下,幼儿自由探索材料与表现形式的互动,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去呈现主题,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例:在《秋天的色彩》游戏中,幼儿探索用刮刀刮丙烯颜料;彩色装饰物、彩纸粘贴;彩泥揉捏,用不同形式表现出秋天色彩的绚丽场景。最后将每个孩子的作品拼成了一幅秋天色彩的大幅作品,秋的气息扑面而来。

(二)“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弱化色彩游戏技能

“信手”生动地诠释了诗中小儿随性创作,“乱涂鸦”就是没有技能的要求,完全是自主创作。

1. 游戏化的活动情境下玩转色彩。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小班幼儿尤其应在游戏中进行艺术活动。在游戏氛围中,玩色彩更受孩子们欢迎,因为没有技能的要求,幼儿有着愉悦的玩色体验,充满着快乐和想象。例:色彩游戏《弹弹球的艺术》。幼儿将弹弹球放在手上、腿上、活动室的各个角落去尽情地弹一弹,弹弹球调皮地去颜料里滚一滚,再到黑色的卡纸上弹一弹,卡纸上就留下了弹弹球彩色的身影,一幅美丽的画就跃然纸上。幼儿将美丽的画面想成了“美丽的烟花”“ 五彩的气球”“夜晚的星空”等。

2. 开发适宜的色彩游戏主题素材。

在传统的理念下,色彩游戏的素材基本是各种材料与颜料。除了这些素材,还可以是纸、名画等。适宜的色彩素材能够弱化技能,幼儿在没有技能要求的背景下自由创作,获得创作体验。例:色彩游戏《彩纸宝宝来跳舞》中素材就是各种颜色的彩纸,小班幼儿尽情撕各种颜色的纸,玩一玩、抛一抛、任意拣一片彩纸去想象,然后将彩纸宝宝贴在纸板上,一幅带有装饰效果的画作就自然出现了。

(三)“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营造开放的色彩游戏氛围

小桥边潺潺流水,树梢已然挂着即将落幕的夕阳,多么迷人的意境。

1. 在大自然的情景中,激发审美体验。

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心灵的自由舒展,激发幼儿对于色彩游戏的审美体验。例:深秋季节,小班幼儿穿着护衣、胶鞋,提着小桶来到公园,欣赏秋天树叶绚烂的美景,随处捡拾落在地上的小果子、小树枝等,小心翼翼地放在小桶里。公园一隅,洁白的画布在等待着“小画家们”,幼儿或用树枝拍打、或用小果子滚画、或用小脚踩踏,画布上留下了孩子们释放心灵的色彩,秋天的画报留在大自然中,与秋景融为一体。

2. 构建生动的、开放的色彩游戏场景。

利用园所空地,构建自然、开放的色彩游戏场景。这些场景并不需要有固定的主题要求,幼儿可以在审美情境中自由地表现。例:小班活动室在一楼,推开门便来到了户外。教师可提供一些废旧的纸盒、树枝与花盆,营造浓浓秋意的场景。在这里,幼儿可以随时创作(拓印、画、小手印)彩色的秋叶,或坐在树下欣赏飘到“小路”上的秋叶,并和它诉说着秋天的秘密。而幼儿的作品就可以放在树下展示,以便其他幼儿欣赏或再创作。

(四)“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激活幼儿色彩游戏审美体验。

小儿边呢喃边创作,在表达自己的体验,完全投入地去创作,连回家都忘了。

1. 激活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发幼儿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小班幼儿处在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的时期,常常通过体验认识人、事、物,“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到的,体验到的才是最深刻最鲜活的”。因此,审美感知、情感、想象都必须在体验中获得。

例:小班色彩游戏《有趣的格子王国》跟中大班幼盒郎兔傻吕锇驳淖髌凡煌。教师别具匠心地巧用范例,将大师的作品放大,并引导幼儿围坐在作品前去体验、欣赏。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幼儿:“当然是红格子啦!”这是幼儿最直接感知到的。对于冲击力最强的红块,幼儿展开了进一步的想象,他们认为像红房子、红布、窗户、大大的饼干。接着,孩子还发现了色块的形状大小不一,当教师将画作竖起来,幼儿视觉感受又产生了变化。因为幼儿对于作品中的色彩最为敏感,所以在创作时,教师提供了红黄蓝色的小点点,幼儿先进行连线画出表格并给格子涂鸦色彩,整个游戏过程呈现出幼儿对色彩的体验和敏锐捕捉。

2. 多通道参与,深化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

加德纳认为视觉表象与听知觉表象联结并沟通起来,充分显示出通感的审美效应。在色彩游戏中,幼儿多通道参与其中,通过与艺术对象不断对话与碰撞,能够使其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相互交融,获得打动心灵的艺术体验。在色彩游戏《飞舞的彩带》中,幼儿先欣赏艺术体操队员飞舞彩带的场景,自己跟着音乐手持彩带尽情舞蹈,充分感受彩带在空中流动的形态后,幼儿在用挤画颜料瓶在白布上自由创作,白布上就留下飞舞的彩条。

三、“谁持彩练当空舞”――基于小班幼儿色彩游戏的反思

幼儿在色彩游戏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年龄特征,提供最适宜的材料开展色彩游戏,并在丰富的游戏化情景中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玩、去体验、去创作。

(一)“赤橙黄绿青蓝紫”――在彩色的世界里幼儿自由探索、尽情玩色。

小班幼儿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一般喜欢纯度高的、鲜艳明快的原色,对于色彩的感知较为敏感,瑰丽斑斓的色彩世界以其神奇美妙的魅力撞击儿童的天真爱美的心灵。从实践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对色彩的吸引力胜过造型,所以刚开始教师可提供多彩的颜色让幼儿尽情发挥、尝试探索材料与色彩间的互动,在自然的游戏状态下达到与色彩的感流。

(二)“淡妆浓抹相宜”――适宜引导,帮助幼儿提升对于色彩的审美体验。

实践中发现,幼儿对于色彩还存在概念化的认识,如红花、绿叶、蓝天,认准了一种色彩总喜欢去使用。而在生活中,无论绿叶还是白花都有它美的一面。教师可以利用散步、郊游、户外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去观察万物的色彩:红的烈、黑的静、蓝的纯、绿的清,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感知不同色彩的美,为幼儿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丰富的审美客体。幼儿游戏时,教师既可以按冷暖色去摆放材料,也可适当地提供一些中性色,这样就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对于色彩的审美经验。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 关注不同幼儿在色彩体验游戏中的需要。

笪重光说:“墨之沉凝,色同碎锦”,大致是说:在那些有鉴赏力的人看来,只一种墨色的再现形象,却能发出万紫千红的色彩。那是因为,在100个孩子的眼里就有100个对于色彩的独特想象。因此在色彩游戏中,应关注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幼儿需要,从小班开始,唤醒幼儿与生俱来的审美和艺术性本能。通过各种视觉形象的欣赏、创作,使幼儿在色彩游戏的探索和体验中不断获得审美经验。“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的景象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给人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同样说来,每个幼儿都具有审美和艺术的潜质,幼儿园注重小班幼儿的色彩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丰子恺先生所言“儿童是以艺术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儿童的世界和艺术的世界是相通的。”幼儿审美经验的建构必须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来获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唯有经历体验,他们的经验、情感和创造力才会丰富并得以升华。体验与游戏、游戏与体验两者结合,才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色彩游戏开展的源泉。

上一篇:舒婷陪着儿子玩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