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形势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思路分析

时间:2022-10-30 11:32:34

“金融脱媒”形势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思路分析

【摘要】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已基本确定并将加速发展,银行业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银行对公业务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金融脱媒也给银行对公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将金融脱媒与银行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辩证地分析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加快业务创新、加强同业合作、优化客户和业务结构、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推进对公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金融脱媒 商业银行 对公业务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出现大约是九十年代,随着金融体制的变革、监管方式的转变以及信息科技等的发展,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的媒介作用正日益淡化,股票、证券、信托、私募基金等金融业态发展迅猛,它们通过资金的银行体外循环,实现更高效率的资金对接。这就是金融脱媒,其核心内涵是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应绕开商业银行,直接由资金供给方流向资金需求方的经济现象。受金融脱媒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影响更直接、更剧烈。

一、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的影响

(一)带来的挑战

1.银行对公资产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在2002至2012年,由2万亿元扩大到15.76万亿元,年均增长23%;人民币贷款占比从2002年的92%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52%,直接融资占比从2002年的4.9%上升至2012年的15.9%。随着股票、证券、信托、私募基金等快速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债券、股权、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优质客户被分流。

2.银行主体业务获利能力下降。随着我国债券、期货以及其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揭牌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日臻完善。金融市场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将逐步市场化,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的主动地位逐步削弱,长期占据的金融体系核心地位受到冲击,银行对公业务市场获利空间被挤压。

3.银行传统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在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业发展战略的差异化和经营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对银行调整内部资源配置、改革体制机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个金融体系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裂变”,银行体系内部的裂变趋势更明显,商业银行只有根据自身规模和经营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国外银行相比,应对“金融脱媒”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还相对不够全面。与花旗、汇丰等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负债的占比相对较低,对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压力较大。

(二)带来的机遇

1.有助于优化银行对公业务结构。资本市场在分流银行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运营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回流至银行,同业存款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存款增长点。而且,金融脱媒的发展将催生新的资产业务,银行可借此开展并购贷款、企业过桥贷款以及针对券商融资融券、证券抵押贷款等的新型资产业务。结合基金、保险、券商集合理财等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将有力推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产品代销、托管等业务的发展。

2.增进了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市场的逐利性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按照市场和监管要求,研发推出适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不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而且可实现合作上的双赢。

3.为高端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赢得了广阔空间。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理财融资、租赁等多种产权制度和经营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其在资本运作及咨询等方面将产生更多的需求,银行凭借资金、网络、品牌等优势在这些领域中能够扮演重要角色。

二、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思路分析

面对金融脱媒给银行对公业务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或创造内部优势和外部环境机会,因势利导,加快多元化转型,促进对公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一)转变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加快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构筑全流程、多层面、多链条的银客互利共赢合作模式,注重金融产品整合,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强化公私联动的全盘性思维,扩大产品渗透覆盖的广度与深度。

(二)加强同业合作

国内商业银行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要注重加强与投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与金融同行联手做大“蛋糕”,有效提升综合经营效益。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通过内部资源合理调配,各业务良性互动,实现集团整体的“比较优势”。

(三)优化客户和业务结构

深挖同业存款的增长潜力,稳定对公存款;深化与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的合作,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实施更高效的价值链金融;聚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大力拓展产业前景好、综合回报率高的小微企业客户,实施产品的交叉销售。

(四)加快产品创新转型

充分发挥银行熟悉各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依托,重点发展高端投资银行业务,树立品牌;开发设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理财产品体系,不断提高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业务;构建跨市场的支付结算服务平台,研发畅通个人、公司、金融市场之间的资金转划渠道,更好地服务金融市场交易业务;积极研究为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交易环节提供的新兴融资服务。

(五)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适应资本市场“融智型”业务发展要求;建立快速市场响应机制,实现客户开发、市场服务、产品维护的协同合作,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支持;建立专业考核机制,适应金融脱媒发展新兴业务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加大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组合、目标客户挖掘、业务运作、账户监控、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支持平台;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切实防范产品创新及业务发展中的政策风险与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汤长保,陈森发.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09,(1).

[2]卢盼盼,张长全.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3,(1).

[3]李延宏.整合资源应对金融脱媒[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6.14,(A02).

[4]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11,(6).

[5]李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06,(14).

作者简介:庄国立(1981-),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研究方向:金融学。

上一篇:单位银行结算账户频繁开销隐藏的问题应予重视 下一篇:银行客户选择与市场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