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探究

时间:2022-10-30 11:06:34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探究

面临着悄然到来的新的时代,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改革现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等等,这些将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课改的成败,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不断的总结,我想,给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尤为重要。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现在的初中生,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教师答案不完全一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不少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即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

在《黔之驴》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同学们谈论纷纷,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多种精彩的答案,气氛非常活跃,我适时地给予鼓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其乐融融――师生对话创设平等的宽容境界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得最活跃。唯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师生对话中,教师没有大声呵斥、指责,而是以宽容、博大之心顺势利导,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放飞自己的真情,自然学生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也纷纷向你敞开。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爱、理解、宽容,才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素,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散文文笔非常优美,我们应该美美地读。”可是学生读得都是死气沉沉,令人失望,我耐着性子说:“你们还没有放得开,尽管读得很流利,不过还没有读出语句的美,离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你读读看!”一语惊天,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齐刷刷地投向他――脸上分明写着“挑衅”的男孩身上,我当时也很气愤,真想狠很地训斥他一顿,可有一想,也许他并无恶意,于是我顺势说:“也对啊,老师读了,也许你们还并不满意呢,要不咱们今天就来比试比试!我先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我声情并茂地朗诵完,教室里竟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一脸崇拜,一脸向往!

“那我们就好好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吧,你们可能会比老师读得还好呢!”

这堂课在平等的师生对话之后,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学习交流,课堂教学出奇的精彩!

三、巧妙的设计问题,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如入了一股清风,让学生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可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上课所提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我们就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来谈一谈。

(一)要抓住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求新事物的心理倾向。老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教育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如,我在导入《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问:“同学们从电视上看过皇帝,知道皇帝的衣服是什么样儿的?”“质地很好的,柔柔的”、“很漂亮的龙袍。”“雍容华丽的!……”学生情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别急,看看课文中的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的,学生们一个个急不可待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抓住发散点提问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问题的发散点设问 ,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新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旅游结束回到皇宫后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一个个踊跃的举起了手:“我认为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所以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那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并不存在衣服珍藏起来,而且要下令抓住那个小孩,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有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进行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三)抓住矛盾点进行提问

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问题的重难点,仍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以及那些农民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看到,但他们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即“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慕虚荣,而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书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回上当受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语文教材改革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今后我将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总结和积累经验,努力锤炼出人性化、民主化、弹性化的教学模式,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下一篇: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