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惶惑》中定语语义指向的异指现象

时间:2022-10-30 09:20:00

摘要:根据周国光的定义,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叫做语义指向。本文将以老舍所著《惶惑》为例,选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分析定语语义指向的异指现象,并且不考虑语气、语境、上下文等因素,仅采用静态分析法对《惶惑》中定语语义指向异指现象进行探究。

关键词:《惶惑》;语义指向;定语;异指

语义指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语义指向”国内语言学界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周国光先生根据已有的研究和有关的论述,把语义指向定义为“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①

一、定语语义指向研究概述

定中结构是偏正结构的一种,偏正结构指的是一个修饰词语和中心词语两部分组成的结构,并且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偏正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定中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词语叫定语,被修饰词语叫中心词语。

关于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最早注意到的是熙先生,他提出了与领属结构不同的三种类型:1、张三的原告,李四的被告;2、他的篮球打得好;3、我来帮你的忙,他称这里“张三的”、“他的”、“你的”为“准定语”。②他认识到这类定语与一般的偏正结构不同,但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却是在90年代后。

峻峡《间接修饰定语试探》是一个开端,作者把修饰性定语分为直接修饰定语和间接修饰定语两种,间接修饰定语是指定语不是直接修饰中心语,通过句中或句外其他成分的折射间接地对中心语进行修饰,如“快乐的星期天”。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作者讨论了六种类型,并从意义、结构、中心语的表义等方面探讨了间接修饰定语在构成和使用上的条件和特点。这篇文章作为定语语义指向研究的开端,对其后定语语义指向研究的方法和方向有一定影响,在峻文后学术界关于定语语义指向的研究开始增多。③

本文将以老舍先生所著《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为例,选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分析定语语义指向的异指现象,并且不考虑语气、语境、上下文等因素,仅采用静态分析法对《惶惑》中定语语义指向异指现象进行探究。

二、《惶惑》定语语义指向的异指类型

根据陆俭明先生提到的9种研究角度,我们知道把在一定的言语环境里,一个指向成分只跟一个被指成分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的指向模式叫做语义单指;相应地,我们把一个指向成分可能跟多个被指成分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的指向模式叫做语义多指。

(一)单指

1、指向主语

这类定语在语义上直接与句子主语相联系,往往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行为动作等的描写,如:

(1)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2)韵梅吃过了不很高兴的午饭,就忙着准备晚间供月的东西。(3)他丝毫没有轻视野求先生的意思,而只求早早的结束了这小小的一幕悲喜剧。(4)所以,他宁可多忍受老二夫妇一些冤枉气,而不肯叫老人们心中都不舒服。

例(1)中“最兴奋”不指向“一天”,“一天”是无生命的,不存在兴奋还是不兴奋,“兴奋”应该指人的精神状态,语义指向主语“祁家全家人”,该句子可理解为“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的一天+祁家全家人高兴”;同样例(2)、(3)(4)中“不高兴”、“悲喜”、“冤枉”都是指人精神状态,语义上不指向没有生命的“午饭”、“剧目”、“气”,而是应该指向施事主语“韵梅”、“他”。以上例句中定语所表属性不是中心语所指事物本身具有的,而是通过主体人的折射呈现出来的,所以他们的语义指向应该指向句子的主语。

2、指向谓语动词

定语语义指向谓语动词时,常常说明谓语动作持续的时间长短,主要起突显和强调时间的作用,如:

(1)擦了好几把眼,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2)敲了半天的门,没有人应声。(3)北平虽然作了几百年的“帝王之都”,它的四郊却并没有受过多少好处。(4)面上来了,他只喝了一口卤。(5)至不济,他还会唱几句二簧,一两折奉天大鼓(和桐芳学的)和几句相声!

这些数量短语“几把”、“半天”、“几百年”、“一口”、“几句”都不指向其后面的定语中心语,而是前指句子的谓语动词,说明谓语动词持续的时间,具有[+述动]语义功能,这些句子可以变换为:

(1)擦眼擦了好几把,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

(2)敲门敲了半天,没有人应声。

(3)北平虽然作“帝王之都”作了几百年,它的四郊却并没有受过多少好处。

(4)面上来了,他只喝卤喝了一口。

(5)至不济,他还会唱二簧唱了几句,一两折奉天大鼓(和桐芳学的)和几句相声!

3、指向其他定语

定语语义上有时候指向句中的其他定语,如:

(1)他的小四方脸上泛起一层笑意,准备和冠先生搭话。

“笑”在语义上指向主语中心语“小四方脸”的定语“他”,这类句子的特点是全句的主语部分结构上属于偏正关系,意义上一般属于领属关系,主语的中心语是身体的一部分,这类句子可以变换为:“他笑,准备和冠先生搭话。”

4、指向其他宾语

在有双宾语、介宾词组做状语或者带有补语的句子中,定语在语义上可以指向前面的宾语。如:

(1)他纳闷:为什么已经这样的疲倦了,还陪着朋友走冤枉路呢?

(2)瑞宣按着四爷的计划,先糙糙的在心中造了个预算表。

(3)日本人使她的丈夫整天的没个笑容,脸上湿碌碌的罩着一层忧郁的云。

例句中“冤枉”指向动词“陪着”的近宾语“朋友”;“糙糙的”在语义上指向“造”的宾语“预算表”;“忧郁”指向使役动词“使”的宾语“她的丈夫”,这类句子可以转化为:

(1)他陪着朋友走路,朋友很冤枉。

(2)他造了个预算表,表很粗糙。

(3)日本人使她的丈夫整天的没个笑容,她的丈夫的脸上脸上湿碌碌的罩着一层云,她的丈夫很忧郁。

5、指向句外成分

这类定语在语义上或是泛指,即对什么人都适用,或者是根据句子上下文语境,指向上下文中某一名词性成分,如:

(1)大槐树下两张最快活的脸,在一块儿笑了好几分钟,而后依依不舍的分开――一个进了三号,一个进到五号。

(2)对同事们,除非在嘴巴的威胁之下,他永远特立独行,说顶讨厌的话,作顶讨厌的事。

(3)可是野求先生很愿接受这善意的劝阻,他的贫血的瘦脸上已经有点发青,假若一直送下去,他知道他会要闹点毛病的。

(4)出殡的那天是全胡同最悲惨的一天。

(5)凉的,疲倦的,泪,顺着鼻子往下滚。

“最快活”指向句外成分,指人的状态;“顶讨厌”指向句外的别人;“善意”指向句外的人;“最悲惨”泛指句外的全胡同的人,“疲惫的”也泛指句外的人。表面看起来这种定语语义指向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但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和具体语境,就能明确定语的语义指向。

(二)兼指

有的定语语义既与中心语联系又与非直接的句法成分相联系,处于兼指状况的定中结构,其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是兼容交叉的。

1、宾语的定语语义同时指向谓语动词和中心语

(1)头没有梳,脸没有洗,虽然已是秋天,她的身上却只穿着一身象从垃圾堆中掘出来的破单裤褂。

(2)挨一顿饥,两顿饿,并不算什么!一年到头老是这样,没个盼望,没个办法,算怎么一回事呢?

这类句子中数量短语“一身”、“一顿”既可以修饰定语中心语,语义上可直接与定语中心语联系,又可以指向谓语动词“穿”、“挨”,补充说明动词的情况,“穿一身”、“挨一顿”。

2、定语语义同时指向中心语和整个句子

(1)院中的红黄鸡冠花开得正旺,他恨不能过去拔起两棵,好解解心中的憋闷:“人都死啦,你们还开得这么有来有去的!他妈的!”

该句中“院中的”既可以指向中心语“红黄鸡冠花”表明花的位置,又可以指向整个句子,去掉“的”单独做状语。

3、定语语义同时指向中心语和主语

(1)瑞宣明知道说及死亡必定招老人心中不快,可是他没法作善意的欺哄,因为钱家的哭声是随时可以送到老人的耳中的。

“善意”既可以指向“欺哄”,又可以指向句子的主语“他”,语义关系可以理解为“他很善意+善意的欺哄”。

(三)语义指向虚化

定语语义指向除了指向句子中明确的成分以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指向情况:

*(1)你做你的事,别管那么多闲事。

(2)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给死鬼买点纸烧也好,给……也好,都随你的便!

例(1)、(2)这类句子用“你的”充当定语,“事”并不是“你”的,实际上意义已经虚化,去掉“你的”毫无影响句子的结构,也不影响句子的基本表达意义,去掉定语之后,可以表达为“你做事,别管那么多闲事。”和“都随便!”

*(3)三天的工夫,他把一切都办好;给朋友们摆上了酒席,他告诉他们他是为要儿子而娶姨太太。

这类定语语义指向全句,是对全句的修饰限制。定语相当于时间状语,突出了时间的意义,这句话可理解为“三天工夫,他把一切都办好。”

*(4)“放你娘的驴屁!”

(5)好吧,我弄了一斤大饼,两个子儿的葱酱,四两酱肘子,先吃他妈的一顿再说。

(6)“这是他妈的怎回事呢?”军人见大家楞起来,发了脾气。

还有一类定语在语义上既不指向后面的中心语,又不指向其他句法成分,并且根本不体现明确的语义,只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这种类型在《惶惑》中也常出现,这种定语一般由称谓词“他妈”、“你妈”、“他娘”充当,其中的定语实际可以省略,一般出现在特殊的斥骂语境中,但句子具体没有斥责的对象,仅仅是一种宣泄不满或愤怒的情绪,带有强烈的感彩。

三、结语

语义指向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在句法平面上间接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本文主要结合《惶惑》中的大量例句对定语的语义指向异指现象进行了分析,来说明和解释显性句法关系背后复杂的隐性语义关系的语法现象,并且了解到构成定语的不同类型的词在语义指向上的特点,定语的语义指向哪个成分,说明定语在深层结构与哪个结构同现,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义,进一步分化歧义,分析定语语义指向所具备的语法意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解:

①周国光.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252页

②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第 145页

③峻峡.间接修饰定语试探[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周国光.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P252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P145

[3]峻峡.间接修饰定语试探[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4]老舍.惶惑[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5]杨淑芳.定语语义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上一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多义实词教学 下一篇:“舞”出不老的健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