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产业同构测度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30 08:01:58

中部地区产业同构测度实证分析

摘要:运用结构相似系数法和区位商法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描述了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第二产业同构的现象,并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趋同化的特点。从错位发展产业优势,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促进中部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同构;工业;产业优势

基金项目: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海南省科技体系创新研究,编号:ZDXM20130103;海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农业经济管理。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结构性调整、区域性发展问题就是“产业同构”。中部地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位于我国中原腹地,是最大的商品粮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内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从中部地区发展历史上来看,工业始终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大。正是由于中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相似,历来受国家产业政策定位及产业布局限制,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突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市场不发达,在建构资源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时很可能出现产业结构同构的现象。此外,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一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转移过程中中部地区原有的产业结构势必会发生变化,当前的这种演化趋势是否对中部地区原有的高工业比重产生影响,是否对中部地区整体工业同构问题产生了影响值得各界引起重视。

一、三次产业结构相似性

在测度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产业同构现象之前,可以先从三次产业也就是总体上来把握中部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从中对中部地区整体产业分布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中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同构的程度。该系数于1979年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用于测度各国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并以此来衡量各个产业的同构程度。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Sij=■

式中,i和j是两个对比的区域;Xik为i区域k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Xjk为j区域k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计算出的Sij是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ij的值区间为0到1。如果两个相比较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则其为0;如果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则其值为1。两个相对比地区的产业同构度愈大其值愈大,反之越低。据国际经验,一般以0.85为标准来判断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以0.90为标准来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从动态来看,若相似系数趋于变大,那么产业结构趋同;若相似系数趋于减小,那么产业结构趋异。

将中部地区按三次产业划分计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Xik、Xjk代表各自地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通过计算各个省份两两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以发现宏观层次的产业同构程度非常严重,各子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值也都超过0.95。其中,最高为江西与河南之间,其结构相似系数达0.9998;其次为湖北与湖南;平均约为湖北安徽。从时间趋势的角度来看,中部六省中仅有湖北与安徽、湖南与安徽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其他省份之间的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导致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最近几年呈现出上升趋势,即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有学者指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承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新的产业同构趋势变得愈来愈明显。

二、工业结构相似性

1、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结构相似性

从微观层面,根据201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按年鉴的分类标准,选取了2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以工业总产值为指标计算出2012年中部六个省份按工业行业分类的结构相似系数(见表1)。Xik、Xjk代表各自地区第k个行业产值占各自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计算结果表明,微观层次各地区结构相似系数减小十分明显,其中山西与其他各省的结构相似系数均不超过0.50,说明山西的工业结构与其他各省存在较大差别。其他各省之间结构相似系数虽有一定程度降低,但多数仍然超过0.80,其中河南与湖南两省的规模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最高。

2、优势产业结构相似性

对区域生产贡献较大的为区域优势产业,可用工业区域配置系数(S)和区位商(LQ)来衡量。为了较客观的反映中部地区各省份的产业同构,克服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产业同构的局限性,可采用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这两个指标来分析各省优势产业的结构相似性。

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主要用来分析某一工业行业在该区域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判断其是否达到了成为该区域内主导行业应有的规模,一般介于0和1之间。其计算公式为:

S=(某区域行业产值/某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100%

区位商作为区分地域分工格局的指标之一,从区域分工角度出发,来衡量某个产业或者产品区域专业化的程度,考察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LQik为i地区k产业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指数,qik代表i地区k产业的产值,qi则为当地全部产业总产值,qk为全国范围内k产业的产值,q为全国范围所有产业的总产值。LQik越大代表该地区该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意味着该产业在全国范围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为了充分利用数据,在此使用中部地区27个行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过程略)。选取区域工业配置系数S较大且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以S值为依据,根据其中各地区的优势产业,排在湖北省前八位的优势产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质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排在湖南省前七位的优势产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排在安徽省前六位的优势产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在江西省前六位的优势产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河南省排在前七位的优势产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中部各地区整体来说总共拥有16个优势产业,其中10个产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省份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湖北、湖南、安徽及河南四个省份的共有优势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四个省份的共有优势产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为湖南、江西及河南三个省份的共有优势产业;湖北、湖南、安徽三个省份的共有优势产业为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质品业为湖北、江西、河南三个省份的共有优势产业;而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共有的优势产业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湖北、湖南的共有优势产业为烟草制造业;湖北和安徽的共有优势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安徽和江西的共有优势产业。可见,中部地区优势产业结构突出了各省微观层面依然存在较大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优势产业是各个地区所独有的。比如河南独有的优势产业是煤炭开采洗选业及食品制造业;湖北独有的优势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饮料制造业;湖南独有的优势产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江有的优势产业是医药制造业。这些特有的优势产业在各自地区的区位商都较高,说明其地区专业化水平较高。

三、针对中部地区产业同构的政策建议

1、错位发展优势产业,完善产业分工体系

要从宏观产业布局角度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重新统一规划和调整工业布局,来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中部各省份在注重区域性行业布局的规划和统筹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单纯用行政力量来追求GDP增长的非市场行为,例如一些重复性和相似性的建设问题。要从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各个地区的相对优势,也就是要实现产业错位“集群化”布局和发展,在当地乃至整个区域内形成相互促进、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长效发展的产业分工体系。

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打破市场分割体制

中部地区必须加快制度建设,形成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促使不同产业的利益在不同的地区实现合理分享。这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合理配合,使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能够实现差别利益,尽可能地估计到当地特殊的需求,使国家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融为有机的整体。同时,由于行政体制分割造成的市场与资源分割,必须打破如今的这一割裂状态,才能有力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中部产业结构

中部地区原来有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基地,技术老化是一个突出现象。中部地区亟需技术创新,更迭设备和工艺,特别是发展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部分城市技术能力具备一定的实力,可依托现有的优势,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产业等为重点,全面铺开,发展创新。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对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进行技术更新和优化改造,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注:本文的通讯作者为曾峰。)

参考文献

[1] 高萍、喻建齐: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

[2] 卢山、江行舟、江可申: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J].经济学研究,2010(2).

[3] 汪本强:国内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上一篇: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控制 下一篇: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补偿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