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美、日三国语文教材

时间:2022-10-30 07:40:40

我看中、美、日三国语文教材

看了中、美、日三国的语文教材,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都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注重“义理”教育

“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文道关系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必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叶圣陶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由讲究文道统一,注重“义理”教育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占相当大的比例。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如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所指出的,“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又在“教学建议”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是课程标准所反对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应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循环往复,“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日本的《只要翻过那座山》等,也可见日本语文教材也较重视"义理"教育。长期以来,日本语文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可以说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是非常相像的。日本人采用汉字,日本学者有许多与中国学者一样能用汉文写作,既能赋诗,亦能著文。在日本教材中经常可以看到中文对它的影响。李庆是一个住日学者,他在日本执教十余年。他曾经在《日本汉学史》中对近代日本汉学史的全盘研究,主要以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20世纪的汉学为重点。在这之前也有涉猎,但只是提纲挈领,而于明治以后,则尽量详细论述,不厌其烦。所以这部著作计划要写五卷之多,现在出版的只是第一卷,只是讲日本近代汉学的起源与确立。这一卷的特点是材料详尽,读者尽可以将其当成工具书来使用,举凡日本近代汉学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著述,在这里都要涉及到,重要人物则加以详细介绍。而且该书的主体部分实际上就是以重要汉学家为主线来展开的。《日本汉学史》还试图解决日本汉学的来源,日本汉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及日本汉学与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的关系。其中如对“尧舜抹杀论”的论争就很有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不但从自己的角度研究汉学,而且接受西方诸如专门史一类的新概念,来编写中国的学术史,例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日本人就先于中国人本身。这一特点在本书也有所反映。与此同时,因为作者将日本汉学看成是世界汉学的一部分,所以每一个时期都简要地提及同期西方汉学的主要成就,以资比较,让人看出日本汉学的特点来。

二、都以学生的阅读培养为中心

阅读,对于一个正常的、当代人来说,大概和吃饭穿衣、婚姻嫁娶、成家立业、生老病死一样,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食”便成了生存的第一要义。人们在谋求生理需要之食、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在谋求精神需要之食、创造精神财富。因为人是有精神的。人不仅有生理之需,亦有精神之求。社会财富仅有物质财富是不完整的财富,物质财富加精神财富才构成了完整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需要交流,社会财富交流的方式是经济,精神财富即文化财富也需要交流,需要传承,需要载体,于是便有了语言,先是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作为文化、思想、情感的交流、传承的载体或形式,有它的局限性,受时空的限制,于是便有了文字,有了书面语言,也就有了文章。于是,便有了阅读。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写文章最直接、最简单的目的是让人读,读文章虽然是吃饱饭才能做的事情,虽不如吃饭那样重要,但经曹子桓这样一说,和吃饭这样人生第一大事也差不了哪去。吃饭可以养活肌体,读书则可以养活精神;由此观之,吃饭是人生大事,读书也是人生大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核心内容。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日本的语文教材都把它作为重点内容。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是重要的,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即谁对谁影响、作用更大一些;从阅读教学所占用时间和师生所投入的精力来看,从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来看,阅读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诸个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学的基础,对其他训练的影响、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着制约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道理很简单,一个不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他的写作能力则无从谈起,这是自不待言的事情。识字无非是手段,目的是为阅读和习作做准备。至于过去不被重视的口语教学,虽然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然其“度”再高,也不能与阅读教学比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虽然都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际的工具,但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来看,书面语言是比口头语言出现的晚的一种更高级的语言形式,使用书面语言是比使用口头语言更高级的语言能力,使用书面语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口头语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书面语言则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曾经在全国推广过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和目前进行的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学习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阅读教学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复旦附中学生汤玫捷曾作为国际交流生,在美国一所知名中学学习一年,她告诉记者,美国基础教育体制很重视针对学生的文学阅读训练。用英语文学课来举例,九年级有必读的《远大前程》、莎士比亚喜剧和历史剧任选、近代短篇小说选集、当代小说两本,及诗歌选。到了十二年级,则要以莎士比亚全集为课本,并加以哲学文化理论。阅读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日本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翻阅日本母语教材,阅读教材的数量占了全部教材的一半以上。同样,在我国母语教材中,也很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在这里就不做赘述。

三、编排体系不一样

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日本的教材编排自成体系,但总的特点是比较灵活。

四、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我国母语教材还做得不够

每年的诺贝尔颁奖,总能习惯性勾起国人的诺奖情结。无缘诺贝尔奖的现实一次次引发国人在观赏“花落谁家”中陷入失落,缩头深思。美国人为何频频获得诺贝尔奖?“大国梦上的诺贝尔奖瓶颈”“中国问鼎诺贝尔奖,除了时间还需什么”等连篇累牍的报道,更是让13亿国人陷入科研的悲情中久久不能散去。当然,个中的原因一言难尽。笔者认为,落伍的教材窒息了国人的创新思维,使“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科学家、文学家长期处在“慢半拍”的追随者境地,让国人长期与诺贝尔奖保持“一步之遥”。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何长期无缘诺贝尔奖?主流的意见是缺乏创新精神,而让创新精神疲软诸如科研体制、外行领导内行、科研立项体系等众多因素链中,教材具有“基因”般的地位。因为,诸如不合理的科研体制、外行领导内行、不完善的科研体系等因素是制约创新精神的“外因”,而低劣的教材能潜移默化的窒息创新精神,把保守、畏缩内化到人的无意识中里。作为知识的一种载体或曰媒介,教材不仅承担着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渊源,而且教材编写的体系框架,文字组合模式还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塑造着学生运用知识的潜在能力。优秀的教材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让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让其终生受益;低劣的教材仅为学生堆砌过时的知识,在考试指挥棒的驱使下不仅磨蚀学习兴趣还侵蚀学生自生的创新火化。而当众多的低劣教材构筑成学生获取新知的知识氛围时,创新精神也就在枯燥的教材营造的文字海洋中集体性的死去,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工、留声机,而不是知识的酿蜜蜂,吃草挤奶牛。

反观获诺贝尔奖最多的美国,其教材特色与中国大不相同。教材厚、案例多且与理论相结合,更新快且有系统,体系灵活、语言生动形象、哲理丰富,读之让人深思。1957年前苏联先于美国把卫星送上天,美国朝野为此震动,1958年出台《国防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改革力度,重视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最终让美国后来居上,至今称霸科研领域。不能否认,把长期无缘诺奖的责任打在弱小的教材身上,有让教材不能承受之重之嫌疑。然而,细节决定成败,教材问题仅是导致中国无缘诺奖因素链中隐蔽的一个细节。长期漠视这个细节,不获诺贝尔奖是小,窒息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害苦一代人为大。

美、日母语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大多数教材的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题,包括由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到需要推理、判断的问题,涉及思维能力的各个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如,日本教材上文所节选的《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要求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五、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我国语文教材却未体现,或体现不够

美国语文教材比较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每一个单元之后都有一个“connection”,即“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旨在使学生体会各学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综合思维和多种技能的培养。如,《上尉和他的马》一文的练习设计,就要求从百科或其他参考资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动物的资料;《火星上的罪恶》一文的练习,就要求学生找出美国的四个时区及其之间的时间差,还要求学生画一幅美国地图,表明不同时区的位置。我国的语文教材像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未曾体现。近年来,上海比较重视这一点,如,2011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考试卷(理科)首次出现了跨学科知识的题。题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学生正在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是学生提出的三个课题──上海入骨髓库的心态剖析: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区降雨酸度情况调查研究。要求:写出所选的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理由;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该课题最后成果的形式。虽然是理科的综合考试卷,其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却与本文所述的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有一致之处,故在此将其提出。尽管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连什么叫“陈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别是对“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类更是回答得千差万别,但它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能为我们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所以,笔者真心地期待着我们的语文教材多一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各国都有不同的国情,各国的教材各有千秋自是理所当然之事。本文尝试着将这两者进行比较,并非“妄自菲薄”,也并非“崇洋”,只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借鉴一点别人的优点,以使自己更趋完善。

上一篇:平行班的班级管理钥匙 下一篇:插图,阅读教学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