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再现三个“真实”

时间:2022-10-10 11:09:20

语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学科,有人曾说过,在优质课中展示最好的是语文课,展示最差的也是语文课。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就犹如那一枝独秀,花样翻新不断,各类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教学状况可谓甚为壮观。

当大家都在揣摩如何教语文时,我们是否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看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当以生为本,再现三个“真实”:以生为本,创设真实的自主;以生为本,组织真实的活动;以生为本,做真实的“明师”。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更明确点说就是“信仰学生”,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其实,我们常讲到要“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课堂的一切学习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开展,否则注定会失败。然而,时至今日,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仍有很多时候是老师独霸讲台,不理学生的反应,一味喋喋不休。“学生中心”不能体现,“因材施教”不能实行,“尊重差异”形同虚设。这样,不少教师最多关心的只有“优秀生”,其他都作陪衬。而最苦的,要数那些后进生了,宛如“坐文明监狱”。请看我与一位学生的对话:

师:当课堂上教师提问时,你在想些什么?

生:这个问题我不会,那就祈祷:快点啊,快点啊,谁会谁举手啊。

师:要是老师提你回答,怎么办?

生:不会啦,老师才不会那么傻呢!有人听课时,只要有同学回答就好了。有人举手了,有人回答了,我们跟着读读就没事了。

可以说,出现此种情况就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教师的失败。那么,这种状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那就是要了解学生,以生为本,再现真实的自主、真实的活动,做个真实的“明师”。

因此,语文教师当有一种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勇敢地行走在其他教师前头,因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也是最易于体现人性的学科。我们应抛弃短视心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积极、自信、幸福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一、以生为本,体现真实的自主

真实的语文学习,一定是让学习语文的人真正自主。而真正自主,首先表现为每一学习个体――学生独立的学习。什么是独立的学习?也就是几乎每一课堂都必须有学生自己的较多静思默想的时空。这样的时空,既然明确了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空,作为学生学习组织和指导者的老师,就应该抱着让学生主动尝试学习的态度,带着对学生的信任走进课堂。

品味百家讲坛,还是以展示教师为主的“讲堂”,“以教为主”一直统占着霸主的地位,“以学为主”只能成为心中的桃花源。为什么想转变就这样的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不说,就是教师过度张扬自己的表现力,我们不可否认,众多的名师多是通过“讲”得优秀、“讲”得出彩而“名”起来的。但我们不可过于迷信语文老师那张能说会道、极善雄辩、挑动煽情的嘴,不可以自信地认为只有滔滔不绝地引导、创设和讲解才可以训练出学生语文的优秀,或者是以为没有自己感人的“张力”,别人又怎么发现和认识乃至钦服“鄙人”的才华(也确实有人正是以此来判断一个语文老师的水平和能力高低的)。但语文老师也应反躬自问,我们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学好语文的呢?想想自己的成长史,有几位是光听、光记、不实践、不说话就成长起来的?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更多提示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只有让学生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中,在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成长起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每一个人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们任何一个语文老师语文学习的成功也几乎没有例外。这与老师过度的“引导”成为主流和主体,实在是两回事。我想这种教师课堂上的“退位”并不是“无能”的表示,而更多的是教师魅力所在。导演应“导”在可导之处,“演”在必演之时。再看这种真实自主课堂中学生的状态,就如那海浪翻天中毅然劈波斩浪的勇敢海燕,又如在浪平沙细的海湾上的一叶扁舟轻帆卷,这种经历,这种尝试,这种自主虽不能说每次都会成功,但一定是有所收获。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找到了通往语文课堂精彩与成功的路――自主尝试,还课堂给孩子,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吗?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学,就是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再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就是保障每一个个体生命色彩的绽放,就是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因为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学,自己先悟,才可以使他们智慧得以增长,能力得以培养,人格得以提升,这才是真实的自主!

二、以生为本,做好真实的活动

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语文需要学生自己咀嚼,消化、吸收和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一对动态的矛盾结合体,教与学在动态的平衡中,学应该是占主体地位的,教是占主导地位的,学应该是外显的,教应该是内隐的。学生的真实活动,应该是他们的阅读、讨论,应该是他们的实际演练和学会教授他人。

正如科学家们用实践和大量数据证明的“学习金字塔”:在塔尖的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却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所以,我们课堂上真实的活动不应该是效率最低的讲授方式(虽它仍旧是最流行的讲课方法)。给人的感受是枯燥无味,孩子很少有讲解自己想法或者是帮助别人的机会!老师很少组织互帮互助,很多人也认为帮助别人纯粹是浪费时间!但事实证明帮助别人的活动,自己是获益很大的。

故而,面对教材文本,我们真实的活动不仅应该是多给学生自读默思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想像和思索的机会更多一些,让他们对于精彩的语段多读一些,读的方式再丰富一些,必背的就即时背诵出来,更应该让学生动手点评、互帮互助、交流研讨,让他们将自己的所得及时表述,及时交融,知识的积淀才会愈加深厚,还要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实际演练,教授他人的机会更多一些,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岂能离开语言的实践和训练,授予他人知识的同时,自己就是更好的学习!

三、以生为本,做个真实的明师

我们曾将教师这样分类:自己都不知道,课堂上告诉学生的是错的,此不能为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此为庸师;把自己是怎样知道的告诉学生,此为常师;把自己是怎样知道的不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此为良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的理解,此乃高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的理解,而这种引导以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结果能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此乃大师,这也是“明师”最佳的境界。明师之明,是明白、开明、明智。明白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变“由教而学”为“以学定教”;开明于让学生站在课堂的舞台上,变“唯师”为“唯生”;明智于教师只在学生学习的紧要处给予一些助力,变“抱他走”为“看他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一场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主角”的双边活动,它展示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技艺,而是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说教不是教学,表演更不是教学。

想一想那些舞台式课堂,教师表演欲炽烈,声情并茂,声嘶力竭,学生或随声附和、有口无心、懵懵懂懂、似梦非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爱与奉献的旗帜下堂而皇之地霸占着课堂,还自我解嘲地说着“或许现在你们还不甚全懂我今天所讲的话,将来有一天你们会懂得的。”仔细想来,好像就是因为“教”得优秀,“讲”得出彩,“设计”得独特才能成为“名师”,似乎已经将小学语文的“说教”升级为“表演”,似乎已成为一道教育景观,再次反思这样的课堂,是有问题的吧?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淡忘了语文学科的体验性之本质,更多的老师恐怕还是灌输与管制的思想作祟,总想抱着孩子走,宁可嚼碎了喂养,也不愿放手培养孩子自己的觅食能力。

老师,要先做“明师”,再做“名师”!我想说的是,“在21世纪,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盲目与学生竞岗,那就得下岗。”我们不是说教师得下岗,而是教师不能与学生去抢这个“岗”。也就是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素养、幽默以及情调,但是,教师是点燃学生的人,点燃后熊熊燃烧的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本身,优秀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

正如宋代教育家、思想家朱熹认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问处,同商量而已。”其实,细细品味这段话,我们就应该知道,学习的过程绝不是教师搀扶学生走,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已经是非常明了,那就是学生要靠自己学习,再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充其量是个同行者、见证者、可以商量者,但同时也是个引路的人。只有教师引得到位,引得其当,引得科学,课堂才能真正精彩,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故此,在教学中,其实是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一条是教师的引,一条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明线,教师的引就是暗线,教师的作用就在这条暗线中得到体现。

教育说白了,其实就是方法和方向的问题,“如果方向错了,速度越快,那离正确的地方就越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这样的,方向确定好,只要是对的,是为了学生主动发展,那么利用方法去解决怎么走的问题就行啦!把这样高深的问题分解到一节语文课中,其实又是那么的简单。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创设真实的自主,让语文学习充满真实的成长气息;以生为本,还原课堂,组织真实的活动,让语文学习满载真实的生命活动;以生为本,掌握好讲的分寸,做真实的“明师”,让语文学习绽放真实的智慧花朵!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东山小学)

上一篇:“校长”是什么 下一篇:魅力教师的五重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