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斋”主刘扬忠

时间:2022-10-30 06:41:41

清明时节雨纷纷。61岁的刘扬忠和家人一行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贵州省大方县,祭祖探亲。抵达大方后,刘扬忠第一件事就是去“百里杜鹃”。

书生挥意气,诗酒道风骨

“四万斋”是刘扬忠书斋的名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且加上另两个‘万’――饮万斤酒,吟万首诗,此谓‘四万’,‘万卷书’是内在的沉淀,‘万里路’是外在的眼界和胸襟。”刘扬忠这样解释道。

他思索了一下,说:“估计这辈子是写不了一万首诗了,但吟过的诗词却远远不只10万首。”何止10万首呢?光《全唐诗》就5万首,《全宋词》5本共2万首,这些刘扬忠不仅吟过,还做过深入的研究。另外,《全宋诗》20万首,他虽未通读,但主要名家的诗作都读了很多遍,比如苏轼的2700首、陆游的9000首……都是刘扬忠一一细读过的。

谈起诗与酒,刘扬忠很兴奋,“文人大都离不开酒。史上那些个著名诗人,无一不好美酒,很多佳作也都是喝酒之后写出的。”

“那您喝酒吗?”有人问。

刘扬忠哈哈一笑,“我来自酒乡,怎会不喝酒?大胆地说,我还认为自己是精于酒道的。喝酒会增加创作的灵感。”说至此,刘扬忠有一点感慨,“现代物质生活发达了,虽是好事,但也失去了古时‘花间一壶酒’的雅趣,古诗中的很多意境现在只能去想象了。不过可喜的是,自由放达的‘诗酒风骨’倒传承至今。”

爱酒又喜诗词的刘扬忠,于1994年1月出版了21万字的著作《诗与酒》。有学者评价这部著作是继鲁迅、王瑶之后,第一次认真地从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揭示了诗与酒的内在联系。书中论述了中国酒文化对历代诗人精神、创作心态的影响,从而呈现了中国酒史的特殊筋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书评认为,正因刘扬忠自己是个诗人,又是个饮者,才能从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中找寻到文学创作的一些普遍规律,探索出文学研究的新鲜路径。

《诗与酒》一书完稿之时,他还填了一首《金缕曲》以代序:“仪狄传佳味,几千年、神州多士,竞相沉醉。嵇阮刘伶夸任达,陶令酣歌栗里。算更有,八仙崛起。李杜苏辛皆狂客,向尊前、诗句如潮水。好饮者,有深意。……”

刘扬忠喜欢养鱼。儿子刘睿回忆,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和妹妹去挖红线虫喂鱼,春天的时候还会带着兄妹俩去山上挖兰花。

他的生活就像他研究的诗词一样。

刘扬忠经常出去游玩,南去北来,游方怀古,泽畔吟诗,也留下了上百首诗作。他去山西应县木塔,赋诗道:“孤标突兀耸雁门,塞上风烟荡晓昏。远古鏖兵窗映火,近今攻垒弹留痕。千年人事千番改,百丈浮图百劫存。登览适逢秋雨霁,恒山遥对漫销魂。”他在上饶参加辛弃疾研讨会上写“问宜豪宜婉,能收能纵,千年下,人知否?”

跟刘扬忠交谈,会发现他非常严谨,几乎对每个问题都会认真思索良久。

但读刘扬忠的诗词,不经意间发现老先生风趣幽默的一面。比如一首《阮郎归》:

诗万首,酒千钟,雅怀今古同。怜公四十便称翁,欣吾健比松。

这是他在滁州醉翁亭游览时的诗作,他把自己与醉翁相比,充满谐趣。

黔西北一才子

年轻的时候,刘扬忠是大方县远近闻名的才子。他的才气让邻家妹妹郑丹颇为倾心。后来,能歌善舞的郑丹成为刘扬忠的妻子。有一次,两人共同在当地一幕革命剧中饰演角色,郑丹演女英雄刘三姐,身材魁梧的刘扬忠演坏蛋肖队长。通常这时,刘睿就会插科打诨的说,至今都不能接受的是他妈一枪把他爸打死了。

郑丹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也是中国儿童歌舞学会理事,经常带着一帮孩子去全国各地演出。她烫着卷发,衣着大方得体,活泼又亲切。相对于寡言沉静的刘扬忠,郑丹显得开朗健谈许多。郑丹评价丈夫:“他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家庭观念强,非常顾家。”

1968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刘扬忠在大方县当了10年中学语文老师。后来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吴世昌先生,专攻唐诗宋词。当时刘扬忠夫妇两地分居,妻子就经常拖儿带女去北京看望他,俩人的积蓄几乎全贡献给铁路,生活很清苦。提起这些,郑丹感慨不已。刘扬忠却仍旧在一旁沉默。

刘扬忠一家可谓“音乐之家”,全家除女儿外从事的职业几乎都和音乐有关:郑丹就不用说了,歌舞一生。儿子刘睿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跑去征求父亲的意见,刘扬忠指着一屋子的书说,“你不用考虑这些书,我有那么多博士生,有他们读就行了”。刘睿自己也觉得“我要读中文肯定干不过父亲”,于是便填报了北师大历史专业。但后来他从事的却是音乐制作,还在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女声”比赛上当评委,火了一时,刘睿被大众所熟知的名字是“黑楠”。

而刘扬忠所研究的宋词本身就是“古代的歌”,开始是在教坊、青楼盛行的艳乐,后来文人介入才渐渐发展而成文学。

在大方时,刘扬忠家里经常聚集一堆人,大家一起唱歌。每每此时,刘扬忠会高歌一曲,兴致高了还会拉起二胡,用儿子的来话说,叫:“杀鸭子”。

二十年书卷相亲,

填词多带稼轩气

刘扬忠对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备至:“辛弃疾并非单纯的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他能文能武,还曾带兵打仗。他的词风格多样,一改宋初词载风花雪月的旖旎风貌,他的词有男儿的热血抱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仞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有文人的闲情雅致、优美的田园风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美人迟暮的多愁善感,像‘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也有儿女情长,‘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提到这些诗词,刘扬忠意兴很高,记忆力又好,每首词都能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差。

刘扬忠对辛弃疾作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辛弃疾词心探微》、《稼轩词百首译析》等书。有学者这样评价《辛弃疾词心探微》一书:“此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家个体研究的‘诗――史范式’向‘诗――心范式’的转换。”

他受辛弃疾的影响很深,也像辛弃疾一样时时关心国事、心忧苍生。他在《望海潮・澳门书感》里写:

百年国史堪伤。愤东瀛似虎,西帝如狼。残我版图,戕吾黎庶,遗民血泪琳琅。大地喜重光。次第明珠返,庆典辉煌。翘首台澎,神州一统早相商。

他在台北街市游览时有感:

摩天厦,耸百零一级,俯视东洋。荒唐,何物宣扬,谓宝岛居然另一邦?叹一春“选战”,族群撕裂;黎民忧郁,政客披猖。

他每天都看新闻,尤其对“”相关新闻非常关注,并常常和儿子讨论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看法。讨论时,刘扬忠有先认真倾听完毕对方的观点,然后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许多时候,别人已经结束这个话题了,他自己仍在一直默默沉浸在思考中,等到观点和理据充分了,刘扬忠开始反驳或者总结。他身上有一股文人的执拗脾性,学者的穷究精神,年至花甲而热血不改。“读书常不寐,嫉恶终难改”这是他的老师吴世昌先生亲笔书赠给他的《千秋岁》词中的句子,一直被这名乖学生奉为治学为人的准则。

对于今日取得的成就,刘扬忠认为除了努力以外,还有幸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志业;而在现实中从事的工作是职业。我比较幸运,能够将志业与职业统一起来。”他感叹道。

他重感情。他的恩师吴世昌先生,有深厚的国学功力,又具严谨的西学思维,堪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且个性豁达直爽,疾恶如仇,不但在学术上敢破能立,为人处世也光明磊落,学生们对吴先生十分敬佩。吴世昌对刘扬忠的影响很深:“余自1978年起从先生治词学,受业八载,学专业,亦学其高风亮节。”

那年,吴先生病重,刘扬忠与师兄整夜服侍在病榻边,先生临终前的一言一语深深铭刻在他心里。后来,吴先生病逝,刘扬忠挥泪吟成了《金缕曲・哭先师吴世昌先生》:

伏日飞霜雪。莽尘寰、百身难赎,斗倾山裂。梦里慈颜犹在眼,怅恨幽冥路隔。止不住、哀鹃啼血。只道新来楼懒下,岂前宵谈笑成长诀!抚往事,空悲切。京华负笈他乡客,最难忘、重茵绛账,师生情热。促膝传经兼论世,诫我言真行直,慎莫逐、波涛浮灭。潜志读书常不寐,更刚肠嫉恶殊难得。铭遗训,奉圭臬。

百里鹃花入梦

车在行驶,儿子忽然说道:“我记得小时候家乡有很多杜鹃花,每到春天。漫山遍野,漂亮极了。”

刘扬忠望着窗外,又陷入了一贯的沉思中。

多年前,大方县举办杜鹃花会,以书相邀,刘扬忠因故未能赴会,深感遗憾,赋词叹曰:

客子衣轻,九逵风暖,骤惊春满京门。乡关回首,迢递渡离魂。百里杜鹃入梦,偕旧侣,共赏霞芬。风流会,清丽词句,笔底斗尖新。氤氲,山水际,繁英嫩蕊,颠倒游人。尽残醉相扶,灯火黄昏。推枕恍然坐起。怅佳约、终未成真。频翻检,故人书札,归意逐南云。

抵达大方以后,刘扬忠第一件事就是去“百里杜鹃”。尽管天气很冷,他们一家人依然满面笑容,穿梭在花丛中。

有那么一刻,他独自站在峰顶,俯瞰连绵百里的杜鹃花,表情那样的深沉。或许,这深沉里包含了太多的情感。

上一篇:吴祖爱:走进学生心灵 下一篇:坚持依法治税 奋力提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