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30 06:20:44

不同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 方法 8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观察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1.12±15.08)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16.5±3.1) h,明显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23±1.62) d,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痛率达40.0%(16/40),对照组患者术后无痛率达20%(8/40)。随着患者疼痛程度的增加,观察组不同程度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观察组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对照组复发率达12.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并发症;疼痛

[中图分类号] R656.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156-02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近年发病率较高。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疼痛明显[1]。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年被广泛开展的手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2],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年龄 18~78岁,其中男75例,女5例。临床表现为站立后腹股沟包块出现,平卧后消失,无腹痛、腹胀等,偶伴下坠不适。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18例,糖尿病22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其他8例。入选的80例患者中40例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设立为观察组,其余40例应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设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具体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麻醉后高位切断,结扎疝囊颈。观察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在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后两侧分离范围相当于成型补片大小。钝性分离提睾肌找到疝囊,游离精索,将疝囊安全游离至疝囊颈部。 疝囊较小的完整游离至颈部,行高位缝扎。较大疝囊于体部横断,远端止血后留原位,近端疝囊继续分离至颈部,高位缝扎疝囊颈。提起精索,上拉腹内斜肌,显露腹横筋膜缺损,间断缝合1~2针,缩小内环口,以不压迫精索为度。根据患者腹股沟后壁情况,修剪补片于中部预留孔穴,刚好让精索通过,将补片平铺置入腹股沟管后方,间断缝合固定于腹股沟韧带、联合腱、耻骨结节筋膜上,查无出血后,精索前方缝合腹外腱膜、皮肤。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3.2 疼痛强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3]。

1.3.3 并发症及复况 并发症包括切口积液(皮下脂肪液化)、阴囊血肿、切口感染。复发根据随访情况,以随访至今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的形式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1.12±15.0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16.5±3.1)h,明显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23±1.62)d,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无痛率达40.0%(16/40),对照组患者术后无痛率达20%(8/40)。随着患者疼痛程度的增加,观察组术后不同疼痛程度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及复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观察组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对照组复发率达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讨论

随着对腹股沟区解剖、生理功能及疝发生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腹股沟疝修补术取得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疝修补术需要广泛游离腹股沟区,将不在正常解剖位置的组织作强行拉拢、缝合,改变了原有生理解剖、组织不易粘合、或缝合组织在张力下撕裂、致腹股沟管后壁缺损、不符合外科手术原则、手术复发率高、手术困难大等缺点[4]。而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等特点。无张力疝修补术以腹股沟区解剖为基础,用人工材料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在修补时做到正常解剖层次的对合且对合无张力,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正常解剖的干扰[5]。手术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各种初发和复发的腹股沟疝、切口疝及膈疝等,许多老年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偏瘫、肺心病、肝硬化等病,无法接受传统手术方法,均可采用此种术式[6]。无张力疝修补术能采用由聚丙烯材料制成的补片,具有极好的组织相容性及较大的抗张力强度,可耐受弯曲和折屈的外力,通过刺激补片周围及其内部的纤维原细胞的快速反应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产生纤维反应,与补片形成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层,加强并修复了腹壁,锥形充填物分散腹壁压力,达到疝修补的目的[7-10]。本研究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与王玉芳[11]报道的观点相符。本研究表3~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进一步说明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更符合腹股沟管解剖,使腹股沟疝修补术适应证更广泛,具有操作简单、缝合无张力、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8-395.

[2] 王宇,姜洪池. 外科学[M]. 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08-219.

[3] 郑华.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52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487-4488.

[4] 刘卫东.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对照研究[J].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8):691-692.

[5] 喻毅林. 不同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 中国医疗前沿,2011,6(9):31,63.

[6] 吕秉俭.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42例[J]. 中国实用医刊,2011,38(4):112-113.

[7] 袁平,潘扬,骆晓鸿,等.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7例临床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1):60-61.

[8] 谭雪敏,萱永杰.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0例[J]. 山东医药,2010,50(6):37-38.

[9] 许鑫.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72例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6):44-45.

[10] 张景泉.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44-45.

[11] 王玉芳.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0例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122-123.

(收稿日期:2013-05-30)

上一篇: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科学发展 助推富民兴渝 下一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