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30 06:03:21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近些年来,对比以往来说,我国对小学美术教学明显更加重视,这主要来源于美术中的蕴含着无尽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教师如果要让小学生更加深入、立体地体验到美术的美,就必然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怎样把美术与大自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未来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引言

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更好的挖掘自身审美能力的意识,与具有美术基础技能,更为重要是要推动学生智力工程的潜能开发,提升学生对客观存在规律的认知,强加学生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不是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所能给予的。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必须要着眼于对智力的开发上,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视为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1]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尽管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初中都实施了新一轮的教改,然而在实际小学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这主要可以表现为,教师不尊重小学生的视觉表达,并且一味的采取“填鸭式”的绘画式教学。很多教师依然将美术中的理论知识与应用美术时的技能,视作为发展小学生艺术素质的决定性手段,殊不知,美术这一学科是不需要紧抓细节不放的学科[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和压制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直觉”的应用,而美术中的“直觉”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由表天性。

而很多教师已经将教学发展成为“简笔画训练课”,教学模式普遍格式化。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向学生解释需要描绘的客体应当是怎样的形状、采取什么大小比例、应用什么色彩,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的脱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不仅直接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个性表达,而且极大的压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稳步发展。

二、提高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标准旨在强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更应当尊重并了解小学生在其特殊年龄段重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美术作品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用色大胆直接,不会受到所画对象的约束,拥有极为强烈的主观意识与印象成份,充满了随意性。但也正是如此,往往能够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在无形中产生奇特的,甚至是令人炫目的美术效果。故而,教师判断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可以只是从单纯的“像与不像”来对学生给的作品进行好坏定义,而应当从作品是否能够体现学生内心感受,作为“独特性”与“新颖”的标准。教师还教学课堂中,更应当引导好学生,使其发挥出创作热情。只有意识自由,才会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学生所流露出的视觉形象主要是直觉和想象的结合,并且会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累积以及技巧的不断成熟,才可以逐步的将其变转变成直觉和理解的再现[2]。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内在的巨大动力。学生惟有具备了强大的学习自信心,才可以真正的投入到美术学习中,进而产生一种优质心理。因此,当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行为必须要以学生视为课堂主体,在教师对学生展开学习质量判断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多种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互评或是自评等手段,使学生对于自己的美术作品有更加全面与立体的认识,而且,也能够观察出其他同学美术作品中的闪光点,在互评的激励下,学生逐渐消去了原本存在的一些疑虑,显得更有自信,而也只有具备了这种自信心,才可以更加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并且学习方式也更加积极主动。

3.因材施教,强化学生创新素养

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学生学术创新意识的重点环节。众所周知,美术创作离不开创新,任何艺术的最高精神都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小学生处于思维认知的启蒙器,大多数学生都乐于接收汲取新生事物,通常是来者不拒,热情大胆。但是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只处于萌芽状态,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及早地观察各个同学的潜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使学生早日选择出适合自身的正确的美术风格。教师在批改小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同一命题,学生所绘出的美术作品皆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更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美术作品中展现艺术才智的“亮点”,例如,有的学生在运用色彩方面表现的更为和谐、有的学生在比例上更加出色等等,在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后,鼓励学生可以积极地发挥这一方面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推动学生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形成[3]。另外,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运用多媒体,提高直观教学,利用直观的视觉形象来感知美术。[2]

4.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

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创新意识,必须要充分尊重与认可学生的独特个性,并且,给予学生自由的发挥创作空间。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沉重,应当引导学生美术学习应当立足于自身现实,把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自己的画笔大胆地表现出来,对其他人的美术作品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可亲的态度,温和的语言,热情的指导,是让学生得以敞开心扉勇于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品中的优势亮点,应当及时的当众进行表扬,对不足,可以耐心的引导,学生在民主、温馨的教学环境下,更加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拥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教师需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尝试,最大程度地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中蕴含的创新因素,进而引导学生热爱思考、探索更为合理的适合自身的美术方法,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明宝.当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科学教育研究,2013,19(3):84-86.

[2]王国立.美术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3,38(2):16-18.

[3]李华荣.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6(2):45-49.

上一篇: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下一篇:学习生活中的狼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