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定性研究

时间:2022-10-30 05:29:04

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定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咨询师有关自我表露的认识、态度,以及自我表露的决策过程。方法:对18位咨询师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然后以协商一致的定性研究(CQR)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咨询师自我表露涉及认识、态度、内容、情境、动机、考虑因素和变化7个主题。咨询师普遍认为自我表露有积极作用,对自我表露持接受、认可的态度。咨询师在4种典型情境中较容易自我表露:当事人有不合理的观念或想法;咨询不顺利,难以进行下去时;咨询师有类似的经历;当事人主动要求。在进行决策时,咨询师会考虑是否要表露、何时表露及如何表露三方面的问题。结论:咨询师的自我表露具有积极作用,咨询师自我表露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关键词】咨询师;自我表露;定性研究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会谈互动中,咨询师的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一个重要又普遍的现象。Lazaraus指出,治疗者的言语性的自我表露具有开辟治疗渠道的功效。很多研究发现超过90%的咨询师对当事人进行自我表露。尽管自我表露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有大量的研究者讨论此问题,但是它依然是咨询实践、研究领域备受争议的话题。

首先,对于自我表露概念的界定一直是争议的热点。之前的研究者大多是从其内容和对其类型区分来定义自我表露的。不同研究采取不同定义,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致。其次,自我表露和治疗效果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目前也是观点各异。很多研究发现咨询师自我表露频数和当事人、咨询师或者观察者评估的咨询效果之间没有关系。也有研究认为咨询师自我表露的频数和咨询师评估的当事人问题的改善之间呈负相关。因此,Audet和EveraU指出自我表露的频数和治疗效果之间可能并不是线性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研究以自我表露的频数作为测量指标,用相关方法来考察自我表露和治疗效果的关系,但没有考虑自我表露的品质。最后,Henretty和Levitt提出已有的研究忽视了情境因素对咨询师表露与咨询效果和过程的关系的影响。表露信息的性质、表露信息和当事人的相似性、是咨询师主动表露还是被动表露等等,可能在自我表露和咨询效果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或者调节作用。

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们选择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咨询师的自我表露及其影响。有运用会谈录像评定方法或者加入对照组然后请当事人去评定会谈的效果;有些利用叙事或对话分析的方法,还有些则直接请当事人结合自己的咨询经历,回忆他们对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印象及其对会谈过程的影响。也有相当多的研究依据咨询师自我报告,其中案例研究是最常见方法之一。它聚焦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决策过程,也让咨询师有机会考虑这个决策是如何满足其自己的需要和兴趣。

近年来有人指出咨询师自我表露的研究焦点已发生转移。Gelso等就明确提出,如果咨询师自我表露的研究要向前推进,研究者现在就必须关注咨询师“何时何地对谁表露及表露什么”这一类问题。从实践价值角度考虑,最好聚焦于咨询师在做出自我表露时的内心过程,这样就能从现象学视角理解其动机和影响因素。

另外,文化背景会影响咨询中双方的自我表露。中国文化背景下咨询师的自我表露的研究刚刚开始,只有徐露凝等调查研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治疗师自我表露的特征。本文以定性研究的方法,了解中国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认识咨询师的自我表露以及他们是如何使用自我表露的。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武汉某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门诊值班的心理咨询师为研究对象。该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一所以服务本校大学生为主,同时面向社会服务的心理服务机构。先通过电子邮件给各位咨询师发送访谈邀请函,详细说明研究目的和内容、如何收集研究资料,以及相关的保密措施。最后有18位咨询师回复愿意参与本研究。受访者中,咨询年限为0.8~10年,平均(3.4±3.0)年;男性5人,女性13人;理论取向:5人偏精神分析,13人偏人本主义。随后研究者通过面谈或者电话跟这些咨询师联系,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在访谈之前,先给参与者发邮件告知访谈提纲,以便他们在访谈之前有时间思考访谈的问题。

1.2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采用“协商一致的定性研究”(consesus qualitative research,CQR)方法。先组建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独立分析资料,然后在合作、平等、尊重的氛围内相互商讨最后达成共识。

1.3程序

1.3.1确定操作性定义

本研究采用Knox等在1997年一项定性研究中给出的定义:咨询师的自我表露是一种干预措施,它包括咨询师表达个人信息、对当事人的感受,以及对当事人提出问题的回应三方面内容。但有时候咨询师的自我表露是出于一种不自觉的反应,本研究对此不作考虑,只研究咨询师有意识的自我表露。

1.3.2收集资料

根据事先确定的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实施访谈,每次访谈约30~90min,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访谈者为本文第一作者,系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有10个月(约120 h)咨询实习经验。访谈结束之后对访谈录音进行文字转录,记录下所有听到的信息,并对访谈文本进行仔细核对,隐去文稿中显示参与者身份的信息,用代号(casel,case2,case3……)表示。本文中所举的实例均用简化的代码表示,如C1、C2、c3……。

1.3.3组建研究小组

本研究的访谈文字转录工作有11位心理咨询方向的在读研究生参与,其中有7人愿意参加本研究小组。在确定小组成员之前,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和CQR的研究方法,然后商定小组讨论的时间和要求,最后确定5人参与本研究。其中有3人是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正在进行心理咨询理论课程的学习;1人刚结束心理咨询课程的学习正在进行临床实习;1人已经结束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有1人曾经进行过定性研究,并且参与过1个CQR小组的研究。此外,还邀请2名心理咨询方向研究生(博士生和硕士生各1名)作为审核者对本研究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外部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1.3.4数据整理和分析

18个访谈个案中,有1个个案沟通困难,整理录音发现受访人表述很不清晰,因此最终选择另外17个表述清晰的个案进行资料分析。

1.3.4.1建立主题(topic areas)

小组成员先通过部分访谈文本中与咨询师自我表露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初步总结出谈话主题,在此基础上,继续分析其他的访谈文本,不断修正主题的结构。确定主题之后把每个个案文本内容中与咨询师自我表露有关的信息划分到各个主题下。

1.3.4.2建构核心观点(core idea)

以个案为单位,在每个个案中寻找每个主题下的核心观点,即主要观点。要求尽量忠实原意,并用较为精炼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意思。核心观点是在相应的主题下进行总结归纳,不能脱离主题;归纳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整个个案的情境。小组成员先独立归纳,然后再在小组内讨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待每个个案的核心观点归纳并达成一致之后,小组成员对主题和核心观点进行内部审核,考察主题的划分和核心观点的归纳是否合适。本研究中只采用小组成员的内部审核。外部审核者在交叉分析后对结果进行整体审核。

1.3.4.3交叉分析(cross anlysis)

待核心观点和主题都审核并修改完后,将每个个案在各主题下的核心观点放在一起,寻找个案间核心观点的相同点,抽取出相应类别。并总结各类别下各个个案的数量,以衡量类别的代表性,依次有3个等级:普遍的、典型的、特别的(分类标准见表1注)。

交叉分析之后将整个分析的结果请2名外部审核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审核:主题的划分和核心观点的总结是否准确并反映了源数据;抽取的类别是否合适。

1.3.4.4稳定性检验

审核工作完成后,研究者结合审核者意见进行修改之后,进行稳定性检验,看加入新的个案之后,之前所确定类别的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本研究进行资料分析时随机保留了2个个案(case3和casell)做稳定性检验。结果发现之前确定的类别没有变化。这表明本研究结果比较稳定,能够涵盖所有个案的信息。

2 结果

对17个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7个主题:认识、态度、内容、情境、动机、考虑因素、变化。然后将每个主题下的核心观点进行个案间的归纳总结,提取出若干类别。所有的主题、类别及子类结果见表1。

2.1认识

认识是指咨询师对自我表露作用的认识。其中,咨询师认为其自我表露可以促进咨访关系,是一个典型的结果,如“可以拉近和当事人的心理距离”。此外,咨询师普遍认为其自我表露可以帮助当事人。其作用途径包括促进当事人获得新的认识、感到被理解、学习到新的行动方式。还有少数咨询师谈到其自我表露可以体现咨询师的真诚。

2.2态度

研究访谈的17位咨询师中,所有的咨询师不论其咨询年限和理论取向都运用自我表露。他们对个人隐私信息的表露态度谨慎,对个人身份、受训背景等的表露比较开放。

2.3内容

表露内容涉及咨询师个人化的信息和当事人带给咨询师的感受。其中,咨询师向当事人表露个人生活经历在咨询中很常见,几乎接受访谈的每位咨询师均有过个人生活经历的表露,并且多是与当事人相似经历。表露对当事人即时l生的感受也是典型的反应,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咨询师在此时此刻对当事人的感受,它被看成是“(咨询师)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在会谈中经常使用。

2.4情境

情境是指咨询师自我表露是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在以下情况下咨询师较多自我表露:①当事人有不合理的信念或想法;②当咨询不顺利,难以进行下去时,咨询师会表达对当事人及咨询过程的感受,或者讨论咨询关系;③咨询师有类似的经历;④当事人主动要求咨询师表露。在这4种情境中,后2种情境更为典型。 2.5动机

动机是指咨询师自我表露的目的。“为了帮助来访者”这类最为普遍,在其子类别中以促进当事人领悟、理解和自我认识更为典型。然后是想维护、挽救和推进咨询关系,如“想把咨访关系再推进”、“让当事人对咨询师有信心”、“建立信任关系”。此外受到咨询师个人需求的驱使也是一类典型的原因,其中在非压力情境下咨询师想跟当事人表露这种情况较为典型,而咨询师感受到了一种压力,觉得自己需要做点什么以减轻压力这种情况相对比较特殊,只在新手咨询师中存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半以上的咨询师提到这样的情况:本以为是为帮助当事人,但表露之后再反省,发现其中更多的是夹杂个人心理需求。C13提到了另外两种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情况:当事人的问题正好咨询师感兴趣,以及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咨询师“施加压力”要求咨询师表露和给建议,这时候咨询师很容易在表露时失去控制。

2.6考虑因素

是否表露及何时表露是咨询师进行自我表露决策时考虑最多的因素,少数个案还考虑如何表露比较合适及表露态度问题(各类别下包括的子类别参见表1)。

表露对当事人有无帮助是决定咨询师是否表露的重要因素。而判断是否对当事人有帮助的标准,如C14所言:“(咨询师)是想帮助当事人,还是想让自己舒服一些,重要的是要区分谁的需要”。少数个案提到要根据当事人的需要来确定是否表露以及表露内容。

咨访关系和咨询进展被认为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对咨询师个人隐私信息的表露和对当事人感受的表露,要考虑咨询关系是否稳定,关系稳定时咨询师才会表露。另外,咨访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咨询师自我表露的方式,如某个案提到,咨访关系越稳定,咨询师表露方式更直接。

咨询师对当事人问题理解比较全面,能够发现当事人身上的问题,才会表露。当事人的状态和承受能力也是咨询师考虑的因素之一。如C15说的“当事人有没有这个力量来接咨询师的表露,这个很关键。”要是觉得当事人状态不稳定或者状态不好,或者当事人还没有能力去承受咨询师的表露,咨询师就不表露。

少数个案提到,他们会考虑当事人的反省能力和领悟力,他们会据此来选择表露的内容。如果当事人有较好的反省能力和领悟力,咨询师表露的程度会比较深,更多的引导当事人去思考。反之,咨询师表露得会相对比较浅。

决定表露后还要考虑如何表露,个案反映表露内容与当事人相关,程度不能太深,语言组织简洁易懂,态度真诚,这样的表露比较合适。

2.7变化

随着咨询经验的增加,咨询师运用自我表露方面的变化体现了6种不同的层面:态度更谨慎,表露时“考虑更多,监控会多些”,有时候会“考虑筛选琢磨”;表露过程的体验更轻松自如,这一变化趋势非常典型;方式更灵活,如摆脱之前“模仿”,表露方式会委婉自然;表露的表现形式也更多,同样的情境可以选择从多个方面去表露;数量更多;程度更深入,“更多地是去关注一种领悟性的自我表露和对此时此刻的自我表露”;效果更合适,“反应(自我表露)得更好一些”。3讨论

本研究表明,受访咨询师对自我表露普遍持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均在咨询中有意识的使用这项技术,认为咨询师“有必要”使用自我表露。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自我表露的情境因素是先前研究中被忽视的变量。本研究中归纳出了4种咨询师容易自我表露的情境(表1)。从促进咨询进程角度看,前2种情境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后2种情境则不那么简单。

咨询师因类似经历而自我表露,从积极角度看,可能因为相似经历而拉近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从消极角度看,可能因咨询师对自己的反应失去监控和节制,而使互动焦点从当事人转移到咨询师。当事人主动要求咨询师表露时,例如当事人突然抛出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不会是这样的吧?”,咨询师往往会感到压力,新手咨询师很容易“被套进去”,直接回答当事人,而缺少考虑和权衡。因此当觉察到自己要表露之前,咨询师尤其需要仔细考虑。

从结果中在动机主题下报告的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种情况来看,咨询师受到个人心理需求的驱使而表露这种情况往往在表露之前最不容易觉察,也最容易出问题。众所周知,咨询师个人心理需求通常是需要监控,不能影响互动过程。正如西蒙(simmone)等所说,有效的自我表露最终需要“一种对道德和临床问题的意识,以便维持专业的界限和始终关注求助者及其需要。”(转引自参文)另外,在压力情景下减少咨询师个人压力的需要这种情况只在新手咨询师中存在,可能是由于咨询经验不足而缺少对自我的监控,而这种监控能力会随着咨询经验的积累而增强。

自我表露是一个理性决策过程,还是一个直觉决策过程,还是二者兼有,目前尚无定论。Shawver的研究发现,咨询师的自我表露决策非常迅捷,至少部分是受直觉驱使的。但本研究却发现,咨询师基本上是审慎、理性地决定是否进行自我表露。考究起来,主要原因可能是两个研究样本不同。Shawver的研究对象是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平均咨询年限为10年;而本研究中新手咨询师占比例较大,咨询年限均值为3.4年。如果这个原因成立,那么可以进一步推测,自我表露的决策方式跟咨询经验有关。新手较偏于理性,专家较偏于直觉。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样本来自同一咨询中心,新手咨询师占比例较大,流派取向比较单一。这都会限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另外,由于定性方法在样本代表性、观察和分析过程的客观性等方面有天然的局限,所以本研究所得结果,包括基本的主题,以及主题下的类别,是否是准确、合适的概括,还需要以定量研究来进行检验。

上一篇:精神障碍者的依法诊疗与权利保护 下一篇:促进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