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庭:医学攀高峰 肝胆写人生

时间:2022-10-30 05:28:15

【摘要】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养肝柔肝法防治胆色素结石机理的再研究”中,课题组不仅从动物实验方面证实了养肝利胆颗粒剂防治胆色素结石的临床疗效,而且,从基因表达与调控层次初步阐...

朱培庭:医学攀高峰 肝胆写人生

朱培庭教授是上海市的著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外科急腹症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尤其是在胆石病防治领域成就卓著。

提出“胆病从肝论治”学说

中医认为,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后则必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现代生理学认为,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其血管、神经均来源于肝脏的分枝,胆道系统由胆囊、肝外胆管、各级肝内胆管、肝脏毛细胆管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而成,胆红素、胆汁酸等胆汁成分通过肝细胞进行代谢;肝与胆共同发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细胞增生而成的肝憩室,肝与胆密不可分。临床研究表明,胆病多由肝而生,胆病易累及于肝,肝病及胆,胆病及肝,肝胆病临床互见。但是,胆病常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而同肝病相似。治胆必依赖于肝,肝五行属木,主疏泄,与脾胃升降密切相关。药食同性,药物发挥作用必依赖肝之正常疏泄以维持脾胃的运化,否则,药物难以见效。由此, 朱培庭教授提出了“胆病从肝论治”学说,编著《实用中医胆病学》,使中医胆病学从中医外科、内科等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设计了养肝柔肝的新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朱培庭发现很大一部分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病人临床辨证属肝阴不足,对274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作了辨证观察,发现其中属肝胆气郁者仅占44.53%,而属肝阴不足者却占55.47%。因此,他根据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将上海中医学院顾伯华、徐长生教授“阴气难成而易亏,在临床诊病中应注意护养阴液”的经验应用于胆石病的治疗,设计了具有养肝柔肝作用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的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已完成新药开发工作,获国家中药六类新药证书。

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养肝柔肝法防治胆色素结石机理的再研究”中,课题组不仅从动物实验方面证实了养肝利胆颗粒剂防治胆色素结石的临床疗效,而且,从基因表达与调控层次初步阐明了养肝利胆颗粒剂防治胆色素结石的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论据。研究结果认为,以养肝利胆颗粒剂为代表的养肝柔肝法,可以降低MCB,降低胆汁的成石性,显著降低豚鼠胆囊色素性结石的成石率,还能抗肝脏脂肪变性,逆转肝细胞超微结构异常变化,还可通过恢复肝脏组织的正常功能而防治胆色素结石。

用疏肝利胆法降低胆汁的成石性

“疏肝利胆法对肝脏B-UGT和胆固醇7α-羟化酶基因的调控”的研究是朱培庭教授主持的另外一项基金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疏肝利胆中药胆宁片与清胆胶囊能显著降低低蛋白饮食导致模型动物的成石率,他能对其作用机理是:上调肝组织中BUGTmRNA和胆固醇7α-羟化酶mRNA的表达,改善胆红素、胆固醇代谢,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抑制致石性胆汁形成,达到防治结石形成的目的。清胆胶囊是治疗肝胆气郁型胆石病胆道感染的新药, 经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清胆胶囊疗效略优于胆宁片,获国家中药六类新药证书。

“十五期间”,朱培庭教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二项,开发新药二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编的专著《实用中医胆病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科技著作奖一等奖,他先后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2002年度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2003年度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30强。

上一篇:引入竞业禁止机制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产权保护 下一篇:浅议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