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乡村中的订婚礼

时间:2022-10-30 05:02:08

一个古老乡村中的订婚礼

深秋时节,我们一行4人乘车穿越400里沙漠,沿着美丽的克里雅河去寻找它最终端的乡村——达里雅布依。在那里,我们不仅拜访了慈祥的老人、温和的妇女、质朴的青年男女和赤足玩耍的孩子们。还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幸运地遇上了达里雅布依人的订婚礼。这个古老乡村的乡情民风,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如果说,老人们的“绅士范”是达里雅布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与的积淀,那么,这种优秀的特征当然不应该只体现在老人们身上,那只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而已。同样的感动,也会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热孜万古丽与她的准新郎的婚约仪式中。

那是一个没有花朵、没有彩带、没有奥迪或桑塔纳、也没有鞭炮爆响与杯盏交酬的时刻,但却体现着无尽的仁爱、祝福与祈愿。在我看来,那其中所传达的情意,已经远远超乎于两位新人、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范畴,濡染着整个村落,乃至邻近村落或相距甚远的边缘人家。这一天,已成为这个离星月颇近而离城市甚远的社会聚落中所有成员共同的喜庆吉日。使我惊异的是,一碗碗热腾腾的浓茶,一盘盘酥脆的烤馕,外加一只肥绵羊,以及一大锅黄灿灿的手抓饭,这几乎就是支撑这个喜庆吉日的全部的物质基础。但是,它却能把整个村子整得香喷喷、喜滋滋、暖洋洋的。就其本质来看,这完全是一个内心祈福远重于物质渲染的美好的场合。

若仔细看,个中的奥秘,就存在于男人们真诚对视时那双闪光的瞳仁中,存在于女人们互施贴面礼时那一张张亲切的笑腼中,存在于那彼此紧握的一双双有力的手掌中,存在于那一幅幅由岁月的年轮勾勒成的面庞上,存在于那一部部或白、或灰、或黑、或络腮形、或山羊形、或八字形,但却都经过精心修剪的胡须后面,存在于那一条条虽显陈旧、却整治得平平展展、一尘不染的袷袢上,存在于那些静悄悄地忙乱在墙角下或灶火间里的女人身上。当然,也存在于那些托在老妈妈手中、用艾德莱丝绸巾包裹着的神秘小礼物当中。在达里雅布依所能提供的生存条件下,当物质的丰厚成为一种较为奢侈的追求时,精神的互慰反而因之得到升华,这也许就是令人心头发热的原因。

达里雅布依人的订婚礼无须司仪,更没有厨师,全凭众人操持。乡里乡亲,全部在彼此互助中得到认同。从大清早起,娘家的亲朋们就自动聚拢来,男性诵经杀羊,砍柴烧灶,女性洒扫庭除、清洗杯盘。当大块的羊肉在沸腾的铁锅里打着滚的时候,婆家的客人们已经陆续聚拢在娘家院落的红柳篱笆前,金胡杨树下,按照性别、年龄的不同分别聚集起来,彼此搭讪着,安静地等待着。某一时刻,当我正举着相机对准那一锅油汪汪的羊肉汤时,却见娘家的所有成员突然都动作起来,面对院落大门,排成两个弧形的阵列,男居左,女居右,微微欠下身体,以示尊敬。此时,那些白胡须、灰胡须、黑胡须、八字胡须、络腮胡须和山羊胡须的长者们便出现在院落门前,紧随其后的是按年龄排序的婆家亲友团中的男人队列。

当两列长蛇阵按照最虔诚的方式逐一握手进屋后,以德高望重的婆家女性为首的长蛇阵又步入院门,以几近相同的方式逐一施礼。最终,这百十号客人被井然有序地安排停当后,几大盆胡萝卜和半麻袋大米被倒进那口沸腾的大锅内,一盘盘的烤馕和一壶壶的茶水被送进厅堂、侧屋和连环套似的内间。那里面,是按照严格的辈分和性别原则,分别围坐在矮炕上的客人和陪客们。按照宗教礼节,主客双方首先起立施礼,然后面对食物,盘膝而坐,祥和的话语由此展开。不一会儿,空气中飘来诱人的饭香。

极度的朴素、虔诚、礼节和秩序感,是这场沙漠村庄婚约仪式的特别动人之处,是在达里雅布依之外的世界难以寻觅的。如果不是身后还有200公里路程要走,我们本应将这个美好的场景一直坚守到底。可是,最终,我们却不得不匆忙爬上那辆令人担忧的六缸巡洋舰,在婚约仪式的高潮中告别达里雅布依。

上一篇:两种运动负荷试验测定健康中年人功能能力的对... 下一篇:艾比湖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