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早期应用

时间:2022-10-30 04:00:46

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早期应用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运动疗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41-02

1 临床资料

2008――2012年期间我科收治小儿脑瘫高危儿1-6月龄114例,其中唐氏综合征2例、母亲患胆汁淤积综合征2例,妊娠高血压18例,妊娠心肌病1例,前置胎盘出血3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40余例,巨大儿2例,多胎妊娠1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5例,新生儿黄疸12例,剖宫产8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5例,营养不良7例,试管婴儿1例,小头畸形4例。临床表现肌张力增高64例,肌张力低下23例,其他发育落后。经过运动疗法治疗3-6个月大多数患儿康复,随访一年运动功能正常,少数脑损伤严重患儿后期治疗1-2年后恢复正常,特别严重放弃治疗5例。

2 结 论

小儿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运动疗法主要作用是通过运动训练控制肌肉与异常肌张力,缓解或增强其紧张度,增加肌肉活动能力,改善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运动模式的发育,又因小儿神经发育半成熟性,又在不断生长发育,且损伤属非进行性,具有可塑性,所以运动疗法广泛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且治疗越早越好,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必要手段。

3 治疗前的准备

3.1 加强健康教育 让家长理解,重视早期康复的重要意义,树立信心,取得配合。

3.2 收集资料 包括胎龄、月龄、体重、产前、产中、产后等一切高危因素,身体一般情况,包括营养、智力、视力等,有无姿势异常,肌张力改变,神经发育程度及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程度等。有效评估患儿,制定治疗计划,早期运动治疗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促进抗重力功能的发育;②促进手、口、眼、足协调发育;③促进平衡功能的发育;④促进分离运动、体轴回旋的发育;⑤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或异常姿势,促通正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反应的发育;⑥给予逗引、声音、音乐、抚触、颜色鲜艳的玩具等刺激,促进感觉统合的发育。

3.3 训练强度根据患儿月龄、身体状况等而不同,以不引起过度疲劳为宜,一般小于3月龄的患儿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大于3月龄患儿每天1-2次,每次40分钟,每项运动训练3-5分钟,为防止呕吐呛奶,在喂奶半小时后进行。运动结束后喂适量温开水。

4 具体操作方法

4.1 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坐于其面前,活动双下肢,先右后左,髋、膝、踝三关节最大范围内活动,肌张力偏高者可给予牵拉,做降肌张力训练;肌张力低者给予叩击、压缩、挤压、关节肌肉训练,以增加肌肉紧张度,然后行双下肢分离运动,交替踢蹬双下肢。

4.2 双上肢关节活动训练 取同样,从右到左活动肩、肘、手三关节,肩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手掌打开,各指关节活动等,促进手功能发育。

4.3 仰卧位滚球训练 先让患儿手抓同侧足,治疗师再握住患儿手足,四肢握在一起,颈前屈,患儿似球形,左右晃动患儿至侧卧位保持片刻,此方法可抑制头背屈,左右不对称,促进头立直反射,促进手、口、眼、足协调发育。

4.4 仰卧位拉起训练 ①单手拉起,治疗师一手握患儿手腕部,另一手扶持患儿对应手前臂,握手腕部的手拉起患儿至体轴与床面成45度时稍停片刻,诱导患儿主动收缩上肢,可见肘关节屈曲,颈前肌收缩抬头,同时另一手扶持患儿做肩、肘、手支撑,侧拉侧放,左右交替训练。②双手拉起,治疗师双手同时握住患儿对应的手腕,旋转拉起,同样拉至体轴与床面成45度时稍停片刻,此方法可提高患儿竖头能力,增加手、肘支撑力量,增加腰腹肌力。

4.5 俯卧位抬头训练 月龄小的患儿胸前可垫一圆枕,双肘支撑在枕上或床面上,偏大患儿可俯卧于治疗师一腿上,调节腿的高度,患儿肘、手支撑,肩、背部适量加压、叩击,同时治疗师的腿来回滚动,患儿用双上肢、双膝支撑体重,并用玩具逗引,诱发抬头,保持头与躯干成直线,锻炼患儿手、肘支撑能力,体会重心移动,为四爬做准备。

4.6 长坐位头直立训练 患儿取长坐位,治疗师坐于其身后,腰腹部力量差者,治疗师可用两大腿支撑其腰部,握患儿双手,手掌打开,上举双上肢成内旋位,使患儿头居中,左右回旋躯干,注意患儿头不宜过伸,上举上肢时臀部不要离开床面,此方法可抑制角弓反转、斜颈,帮助竖头、体轴回旋,缓解躯干肌张力,增加躯干力量。

4.7 体轴回旋运动 ①患儿取坐位,治疗师坐于其身后,一手握患儿双上肢于胸前或握其对侧肩部,一手扶其对侧髋部,协同用力,扭转患儿躯干作回旋运动。②患儿取侧卧位,治疗师一手置于其肩部,另一手置于同侧髋部,协同用力作扭转运动[2]。此方法调节躯干肌张力。

4.8 BoBath球上训练 ①俯卧位肘支撑、手支撑,缓慢前后移动BoBath球,促进脊柱伸展,抬头训练,球上俯冲、抓物,促进保护伸展反应。②仰卧位,前后左右缓慢滚动BoBath球,观察患儿身体各部做出调节反应,行球上平衡训练。③仰卧位坐起训练:治疗师双手握持患儿腰部,用双前臂压其双下肢,使其双下肢外展,旋转其躯干,缓慢坐起,观察患儿腰腹用力、单手支撑坐起、抬头情况。④颈立直训练:患儿取扶腰坐于BoBath球上姿势,前后左右缓慢滚动BoBath球,观察患儿身体向对侧调整,保持头部直立。

4.9 平衡板上仰卧、俯卧平衡训练,4-5月患儿可促通翻身训练,6月以上患儿行坐位平衡练习。

4.10 抑制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促通患儿向正常运动模式生长发育。

以上步骤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做相应选择性增减,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辅以逗引、音乐、玩具等刺激,让患儿愉快接受治疗,达到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2] 刘振寰,戴淑凤.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9.

上一篇:用分型方法检测溯源副溶血性弧菌 下一篇:加强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