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时间:2022-10-30 03:56:24

常见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462-0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临床表现有头痛,多发生在后脑部,并拌有头晕、头胀、颈部扳住感、耳鸣、眼花、健忘、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也是造成肢体偏瘫,心力衰竭,脑梗死,脑出血,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因高血压病发生致残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故有“隐形杀手”之称。

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六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临床用药达100余种。以上常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急性发作、高血压危象及围术期高血压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不良反应也大,可明显影响水、电解质、血脂、血糖等的代谢,直接损伤心、脑、肾等器官。

1 利尿剂

最有价值的降压药物之一,作用温和,廉价、剂量小。其通过利尿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并通过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降低血管张力。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如下。

1.1 电解质紊乱:是利尿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尤其容易发生,低钾和低钠血症最常见。临床上通过适当补充电解质,如口服或静脉补钾法,或与保钾利尿剂或ACEI合用法避免或减少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1.2 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心衰应用利尿剂情况下加用ACEI时,要从小剂量开始。

1.3 血尿酸升高、糖耐量减低、脂质代谢紊乱:是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心力衰竭患者应定期测定血尿酸水平,必要时加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对于剂量不能降低的患者,应注意适当减轻体重、增加活动量。如血糖明显升高,可适当应用胰岛素。

2 β受体阻滞剂

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主要有非选择性的,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和选择性的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压明显减少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另外,β受体阻滞剂还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一线药物,也是心肌梗死后防止复发和意外突然死亡的重要药物之一。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伴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首选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性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脂质代谢异常、乏力、抑郁、掩盖低血糖症状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应及时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引发支气管痉挛,肢端循环障碍等,对于呼吸道阻塞疾病和周围血管疾患者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3 钙离子拮抗剂

目前临床常见长效和短效两类。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维拉帕米)和冠心病心绞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1)性低血压:并非很常见,多发生于老年患者。患者用药后,变换时速度应慢可以减少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必要时减少药物剂量。(2)心动过速:为药物扩血管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必要时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以减少其发生。(3)头痛、颜面潮红、多尿:为药物的扩血管作用所致,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如症状明显或患者不能耐受,可以换用另一类的降血压药物。(4)便秘:为药物影响肠道平滑肌钙离子的转运所致,是钙拮抗剂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同时服中药缓泻剂可以减轻症状。(5)胫前、踝部水肿:为常见不良反应。临床发现与利尿剂合用时可以减轻或消除水肿症状。(6)抑制心肌收缩力:多见于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由于钙拮抗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不肯定,故目前普遍认为对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使用任何钙拮抗剂,除非患者存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4 α受体阻滞剂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作用于外周的α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哌唑嗪、多沙唑嗪、乌拉地尔等。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1)性低血压:为这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在首次给药时、老年患者容易发生。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建议首次给药放在睡觉前,并且首剂减半,变化时动作应慢。(2)心动过速:为药物扩血管作用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临床上为减轻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常和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高血压。(3)水钠潴留:长期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这种不良反应,同时药物的降血压作用减弱。(4)头晕、乏力、口干、恶心、皮疹等,必要时停药。

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目前这类药物广泛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治疗。大量证据表明,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见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苯那普利、雷米普利等。它们具有类似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 咳嗽最为常见,发生率为10%~30%不等,与给药的剂量无关,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不呈缓解趋势。临床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在服用ACEI出现咳嗽症状的患者,在减少用药剂量并给予止咳药物后,患者能继续耐受治疗,真正需要停药的患者为数很少。(2)低血压:首剂低血压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在老年、血容量不足和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发生。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推荐采用小剂量起始。(3)肾功能减退、蛋白尿:由于ACEI主要降低肾小球的滤过压,使肾小球滤过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出现血肌酐升高现象,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起始,密切观察用药后的血肌酐变化,调整使用ACEI。(4)高钾血症:为用药后抑制醛固酮的释放所致。在合用保钾利尿剂或口服补钾时更容易发生。因此,在服用ACEI的患者,同时口服补钾应非常慎重。(5)肝功能异常、味觉和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一般不影响治疗。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而不能坚持服药,可以试用另一种ACEI或者停药。(6)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为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

6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拮抗作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病理作用而发挥疗效。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洛沙坦和缬沙坦等。就洛沙坦而言,其半衰期长,每天服用1次就能有效控制24h血压。它能降低左室充盈压和后负荷,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减轻蛋白尿和延缓肾小球硬化。另一个独特的作用是使血浆尿酸水平下降。沙坦类药物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无力等,突然停药无反跳现象,偶有肝功能升高及高血钾症。

收稿日期:2007-07-18

上一篇: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