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理解尊重学生

时间:2022-10-30 03:40:54

教师如何理解尊重学生

所谓“理解”,就是教师要与学生心心相印,懂得学生的所做所想,所好所求,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谓“尊重”,就是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要理解学生

师生之间的理解,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个人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的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动。例如:有的学生重视友谊,同学做了不该做的事,为了“不出卖”朋友,则去撒谎,甚至做出不该做的事。教师面对此事,如果一味训斥,给以疏远,甚至产生反感。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友谊的正确内涵,晓之以正确的友谊观,让学生从以内心体会教师的真诚帮助。

真诚热爱学生的教师,都很重视细心的去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规律,理解学生的心理,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加以指导。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它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实践证明: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教师如果单一地从学习上去肯定学生的好与差,这样就会导致差生失去自信心,感到自己什么希望也没有,在差的基础上更差,怕罐子破摔。如果教师注意从其它方面发现他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那么笨,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因而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有了信心,学习就会有进步。因此,对教师来说,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

2.理解学生的具体表现

2.1 走近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陶先生十分强调“师生接近”,他告诫教师要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是的,要理解学生,必须先接近学生,深入学生,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我平时注意和学生进行双向式的交谈,并专心倾听,从学生的言谈中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我更是经常接触,平时有意识地摸摸他们的头,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课余跟他们玩一玩、聊一聊,多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从交谈、交往中,我发现了他们的某些真实心理,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当老师与学生打开心灵,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

2.2 老师和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每逢学生出现认识、行为上的偏差,教师如果与学生置换一下角色,就会发现,学生产生某种想法、做某件事是情有可原的;要是自己碰到这类事,也难免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或做法。这样,教师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就会为学生着想,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学生也会觉得教师是和他(她)站在一起的,于是就会比较容易接纳教师提出的建议。

2.3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以必要的帮助。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达到在原有的起点上有所提高。当然,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更要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帮助。

3.爱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谨慎小心,决不能主观武断。当老师因某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架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教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更会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就像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的:“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的重要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含着对学生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个口号非常形象地说明必须尊重学生使其产生自尊心。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即是发泄自己愤怒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不能泼灭学生“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

尊重学生,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责骂,更不能体罚。体罚只能摧残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丧失自尊心、自信心,使之麻木不仁。体罚是教师缺乏理智的表现,是束手无策的标志,而绝不是什么严格要求。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马卡连柯认为,抑制能力是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他说:“不能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了机器。”对调皮学生做工作,要求教师必须沉着、冷静和耐心。

实践表明,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在教育中采取命令式、强制性的粗暴态度,动辄就训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作为教师最忌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理解,不深入调查就下结论。如听到某种反映就轻信,对偶然发生的事情不调查无证据便定论,发现学生某一过失后,不进一步推论,抱有成见,对激怒自己的事不能冷静对待,而凭感情下决断等等,这些都是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缘故。面对事实,教师应理智地作出符合实际的决断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来。

总之,教师要时刻对学生充满信任和鼓励,通过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种鼓励的安慰,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爱,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更有可能。相反,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不仅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又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近教师,从而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收稿日期:2011-05-07

上一篇:如何做好英语词汇的教学工作 下一篇:提高教师语言素养 把握好课堂教学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