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10-30 03:30:05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要努力回归生活,回归品德,并转向公民品德教育。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需溶入生活,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思考

1.1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感性直接经验,然后再达到理性思维。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又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而感性认识的源泉在于生活实践。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回归生活。

1.2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科学认识论与生活认识论关系的重建。在“科学认识论”看来,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而不是生活着的人。而“生活认识论”是从生活世界出发把认识本身视为生活,即把认识看做人生活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识性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在当代,突破与超越现行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科学认识论”,把“生活认识论”作为教学的新的认识论基点,是教学论的必然选择。

1.3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学生,正值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也渴望在课堂上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同时,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喜欢去寻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而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设置正是以学生的生活角色为中心进行教材编写的。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2.1 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真实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课堂,能够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一中自然的亲近感,学生的情感也能被真实的生活情境点燃,更易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知识的迁移,达到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2.2 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应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是从生活中来的,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的质疑才会源于生活,学生的思考才可能反馈于生活,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结合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以赋予新教材生活气息和活力。换言之,就是要善于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生活引入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观和道德观。

2.3 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实践生活。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实际上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通过实践,让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2.4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引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主张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出发,评价学生的各自的发展进程,并通过评价促进他们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课堂的总体表现情况,评价时要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现代教育评价的民主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赖,发展的关心。有助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

2.5 课堂作业设计生活化,引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能力。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布置作业往往面面俱到,作业的内容较多是现成的练习册的统一的题目,大多是使用了多年的版本,题目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也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这种作业的布置既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上完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的教学内容后,本人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分析题(利用课堂6分钟让学生完成):八年级学生荣荣和肖肖是同班同桌的好朋友,他两经常把自己的遇到的麻烦、产生的困惑、出现的烦恼向对方倾诉,甚至连自己的日记都互相交换看,并都要求对方为自己保密。荣荣对此做得很好,可是肖肖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他有时却把荣荣的“秘密”告诉其他同学,为此,荣荣很苦恼……如果你是他俩的好朋友,你会分别对荣荣和肖肖说些什么?这道课堂作业题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

上一篇:民族地区高中生的人格结构及其养成 下一篇: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确保毕业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