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支点”

时间:2022-10-30 02:23:50

激发兴趣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支点”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突显个性,让学生亲师信道

“要使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这句话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我们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只有孩子们先接受了我们,才会接受我们的教育!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数学数理思想,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与沿革,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二、重视探究,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独特见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允许学生“插嘴”。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比如,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下面一组练习,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5+5+5+5(2)3+3+3+2(3)2+2+2(4)6+6+6+9。(1)、(3)题学生很顺利地改写了,而对(2)、(4)题则表示否定。但通过仔细观察,有学生说:(2)还可以改写成3×3+2、3×4-1,(4)还可以写成6×3+9、6×4+3,虽然改写的是乘加、乘减算式,但却说明学生善于提出意见,体现了创新意识,像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你真会动脑筋!”、“你真聪明!”,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以好奇激发兴趣

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性,这一认知特点,作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造数学情境“串联”数学知识,创设优美的动画“表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创设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四、联系生活,感受数学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火车票、门牌号码、站牌、车牌、篮球的比分……学生从这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学过的20以内的数已经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数了,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认识100以内数以后,我又要学生运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好。

在展现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上一篇:The interest of public artistic design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中排水与降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