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初探

时间:2022-10-30 02:07:16

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初探

内容摘要:

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当代青少年违法犯罪具体有低龄化、高犯罪率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呈结伙作案、多次作案,且手段残忍、社会危害较大。而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学生成长环境的、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方面的原因,又有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因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为此承担必要的责任,同时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控制体系以及切实做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刑事犯罪高踞不下的情况下刑事犯罪的低龄化日趋严重,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周口市公安机关统计,二OO一年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占违法犯罪人员总数的66%,而二OO二年则上升了4.5%,进入二OO三年,这一比例仍呈上升趋势。从今年初周口市公安机关相继破获的几起由青少年组成的抢劫、犯罪团伙来看,其成员之多、结伙时间之久、手段之凶残、后果之严重,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据《河南日报》载,郑州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抢劫、杀人犯罪团伙,其成员竟是由12至19年龄段的青少年组成。所以,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探索并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稳定社会治安大局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品质和性格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一般说都是在自己家中和父母一起度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想单纯、幼稚往往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模糊、善恶不识、是非不辩、荣辱不分。作为与子女有特殊血缘的父母,在这一时期对孩子如何进行教育、父母本人的思想、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有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其家庭教育以及其父母的不良行为等多种因素有直接关系。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子女养而不教、放任自流。出现这类问题,首先是某些家庭本身存在缺陷,有的家庭父母双亡,子女由于无人教养而走向邪路。有的是父母离婚,父母、继父母对子女的歧视、虐待、遗弃,使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的温暖而步入歧途。有的是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打架,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得不到家庭和睦,亲善气氛的熏陶,导致孩子从小就崇尚暴力,有的则是父母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不许,而无力管教孩子。其次,是父母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有的父母认为富贵天定,好坏天生,后天的教育无用,或认为“树大瞬息万变直”不用教育。有的认为“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对偶尔犯了错误的孩子,不是积极的帮助,耐心的教育,而是擅言“无药可救”。在上述种种原因的影响下,一些孩子从小就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得不到正确的教育、细心的帮助,导致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摧残,心灵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遇到诱因和拉拢,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子女过份地溺爱、娇宠,甚至纵容。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现今家庭人员结构的主要形式。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在父母、长辈的过度溺爱、娇宠下,很多孩子养成了自私、过份追求物质享受和好逸恶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的坏毛病,同时,有些家庭对待子女的特点、错误过分的迁就、宽容,更使这些孩子娇惯成性、放肆不羁、唯我独尊,长此以往,这些在心里、性格、个人素质方面畸形或者说有着很大缺陷的孩子,在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在他们的利益和自尊受到侵犯、在他们受到外界的引诱和不良刺激时,就很容易采取一些不当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报复。

(3)对子女教育方法失当。有些家长在子女出现问题时,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适当合理的教育方法,而是抱着“打是亲、骂是爱”及“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封建教子方法不放,对孩子经常打骂,有的甚至家中备有鞭子、板子等“家法”,并把此当作教子成材的灵丹妙药,来医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伤病”。其结果只能是不仅治不好他们的“病痛”,反而造孩子与家庭、与父母的对立。很多孩子离家出走,流浪社会,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此就有很大的关系。

(4)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对子女违法犯罪行为的包庇。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你教育孩子之前,请你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这一告诫深刻的指出家长榜样作用的至关重要性。青少年模仿能力特别强,容易受感染。父母的不良行为,极易成为青少年效法的榜样。因此,生活中的父母,如果作风不正,行为不轨,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个别家长对子女违甚至犯罪行为的包庇,则更助长了孩子违法犯罪思想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展,使孩子在违法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刘××,十四岁进就因偷窃被行政拘留,释放后,父母不仅不严加管教,反而把其领到饭馆大吃大喝,美其名曰:“给孩子补养身体。”十七岁时因盗窃案发,公安人员到刘家抓刘进,其父母竟将公安人员死死抱着,让其逃跑,在刘外逃的两年中,多次实施抢劫,并杀死两人,最终被判处死刑。

2、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是培养和造就接班人摇篮。作为学校,它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遵纪守法的教育,从而造就出合格人才。遗憾的是现今我们的很多学校,由于教学思想,教育目的的及教学方法的偏差,没有摆正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的关系,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片面强调以“智育”为中心。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迫使一些学校只注意教书而忽视育人,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能还有一些德育方面的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受到智育课的冲击得不到落实,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虽好,但胸无大志,成绩虽优,缺乏崇高的理想;于是有些学生利己主义严重,对生活玩世不恭,对同学缺乏友爱,对社会不关心,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是贪污实惠,见利忘义,追求“个人幸福”的目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往往是不顾一切,甚至是牺牲他人或国家的利益。很多青少年学生甚至学习优秀的学生违法犯罪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2)片面追求学率。一些老师只把注意力放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采邓歧视和遗弃的态度,以致一些学生失去了自信心、上进心、自暴自弃,甚至破罐破摔,加上老师疏以教育和管理,为这类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3)教师责任心不强。看过张艺谋执导的影片《一个也不能少》之后,除了对那位女教师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赞叹外,更多的是对现今有些老师责任心不强的优虑,他们对学生缺乏关心和爱护,对自己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毫不珍惜,个别老师甚至带着麻将桌上的遗憾或酒桌上的醉意走上讲台。对少数学习和表现不好的“双差生”,在感情投入和教育方法上更是存在偏差,甚至对这些学生产生“看不见省心,看见了恶心,识公安局抓走放心”的思想。因而,导致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训斥多于教育,责备多于引导,动不动就体罚、停课、请家长。而有些被停课或请家长的学生,怕遭到家长的责骂,就采取两头瞒,说瞎话的办法,既不到校学习,又不呆在家中,而是流浪街头,久而久之,既荒废了这些学生的学业,又使他们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从而走上歧途。

3、社会方面的原因。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实表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也是他们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1)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但同时也加剧了家庭之间的差距。富裕家庭子女优厚的生活条件和高档的消费水平,传播媒体宣染的各种大款一掷千金的派头,都深深地刺激着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少年,使他们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他们既缺乏经济来源,又难以抵当物质消费的诱惑,尤其是富裕同学或朋友的讥讽和看不起,更激起他们对金钱扼制不住的渴望,面对这一些青少年便寻机盗窃,甚至结伙抢劫,以获取金钱。同时,个别家长急欲致富的迫切心情和一些通过不当手段一夜暴富的典型事例,更对有些青少年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诱使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2)有学难上,无业可就。我国大多数地区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即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开入高中的学生实行考分录取,而很多学校的自身经济利益,把录取分数定得很高。以周口市为例,二OO一年录取的高中生,不到应届初中毕业生的30%,其余的学生要想升入高中往往要交巨额费用,这对一般的城市职工家庭和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交不起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就只能流失社会。由于这些初中生就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低,加上每年高考落榜生和城市下岗工人的竟争,社会很难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他们大多只能闲居家中。处于年龄段的年青人又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理想、事业和幸福,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追求逐步增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为以后人生的道路埋下隐患。

(3)封建意识和“黄毒”的影响。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哥们义气”思想较为普遍。这种思想崇尚所谓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中谁做到这些,就得到“哥们”们的尊重爱戴,违背了这些就遭到同伙的报复和惩罚。这中所谓的豪爽仗义观念,严重地毒害了很多青少年,致使他们将“哥们够意思”作为至高的信誉,从而置国家法律、他别人利益甚至家庭亲情而不顾,为所欲为、相互包庇、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同时,充斥街头的各种黄色的、暴力的非法出版物、录像带、光碟等,严重的毒害着我们的青少年,导致他们的犯罪。例如,某校7名学生在观看黄色的碟片后,将同校的两名女生诱至郊外实施。某校5名学生受非法出版物的影响,将邻居的孩子骗至一仓库内,然后向其实中敲诈巨额赎金,等等。

4、主观方面的原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作用。一个人实施的行为取决于本人主观上的意识和意志,因此,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还应根据了解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

(1)腐朽颓废的幸福观。一切动物因生存上的需要产生欲望,不但有物质上的欲望,而且有精神上的欲望和要求。但是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需要凭借伦理道德、法制观念来制约和支配自己的欲望,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指导自己的行动。青少年的可塑性大,他们的思想、性格没有定型,认识问题直观又缺乏理性,怀疑一切又盲目自信。有些青少年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他们不用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来支配自己的生需要,反而用生理需要去支配行动,这就导致低级的利己动因恶性循环。这种动因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个人享乐,追求个人幸福,他们把吃喝玩乐当成了人生的第一需要,人生的目标和最大的幸福,往往从一支烟、一杯酒…………的享乐开始,以致逐步走向犯罪:有些青少年为了满足个人业已膨胀的欲望,他们会不择手段的去偷、去抢、去骗、去、去杀人,把自己的这种“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些青少年他们认为“金钱、金钱、与命相联”“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在这种腐朽颓废的幸福观的支配下,他们变得贪得无厌、挥霍无度、道德论丧、精神空虚;有些青少年为了寻找精神刺激,吸毒成瘾,这反过来又会因吸毒而变本加厉地去偷、去抢,甚至有些女青年不惜出卖肉体。凡此种种,他们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有本事、有能耐,是享受人生的最佳方式,从而甘于沉沦。

(2)个人主义的“自由”观。青少年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自我意识萌发起来,个人活动能力逐步增强,独立自主的要求与日俱增,但由于有些青少年实际的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是非善恶混淆不清,他们整天想的都是及早摆脱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束缚,去追求他们的自由。有的青少年虽俱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由于受到西方自由化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盲目追求的是什么“西方的民主”“纯粹的自由”。在这种个人主义自由观的支配下,有些青少年,有学不上、有家不归,到处流浪。例如在一些车站,码头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青少年,他们信奉的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撬门拐锁,天天享乐,无忧无虑,游遍全国”。他们中有的已经多次被遣返,但每次遣返不久或释放以后又重新流浪到这里,或聚众成伙,或单挑独干。他们往往从小偷小摸做起,逐步发展到抢劫、杀人,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类青少年放荡不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不能管谁干涉他们,都可能激起强烈的敌对情绪和疯狂的报复行动。例如在郑州火车站,有个叫“小予东”的盲流,被遣送回家后,又要外出,父亲将其锁在家中,跳窗逃走时,被父亲发现,拦阻中竟用斧子将父亲砍伤。某女大学生,又如在校学习时期,与多人发生性关系,遭到大家的非议后竟在食堂的面汤中放置鼠药,报复众人。由此可见,正是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致使一些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绝路。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1、改进和完善家庭教育。搞好家庭教育首先要求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科学的教子方法,把自己的家庭建成有文化品味、有良好教养、团结友爱、温暖和睦的新型家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现在一些地方开办的家长学校,不失为值得推广的好办法;其次,每位父母都应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在搞好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孩子的精神文明教育,从小培养子女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礼貌待人、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再次,每个家长都应充分理解,正确对待子女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挫折,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合理的加以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克服期望过高、简单粗暴和娇纵溺爱等不正确的思想和作法;最后,家长教育子女,要做到言传身教的并重,在行动上为孩子作出榜样。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如果父母的工作出色,为人正直、道德高尚、倍受人们的赞扬和尊重,子女就会从内心感到钦佩、喜悦和自豪,并从中受到鼓舞、教育和鞭策。相反,如果游手好闲、酗酒、言行粗野、品质恶劣,经常受到人们的遣责、议论,其子女就必然会感到耻辱、沮丧、难以忍受,甚至学习、效仿。因此,作为父母,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作出良好榜样。

2、改革和发展学校教育。

(1)要改革以考分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以考分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和危害已有目共睹,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的长远来看,从为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大局来看,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学校要在搞好智商的同时,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即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克服重智商轻德育的错误认识。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不平,增强辩别是非、美丑和抵御不良思想侵袭的能力。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也能减轻单纯考分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由此产生的逆反心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辅平道路。

(2)要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抓好学校的日常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把学校的日常管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纳入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其次要很刹校内不正之风,树立正气,对校内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养虎为患;再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派一些思想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对学生教育工作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把在校生的违法犯罪情况,作为考核学校的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要抓好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校内的安全保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日常管理,而学校由于体制和权限的制约,对发生在校内的因学生纠纷引起的违法行为处理不彻底,对校内外结合的违法行为无能力,如何解决主一问题值得思考。据《人民公安报》载,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系统,试行聘请派出所民警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作法,探索出一条警校联手共建安全学校的新路子。这一做法,既改善了学校的周边治安环境,又帮助学校解决了一些校内治安问题,同时又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很值得推广。

(3)加强法制教育。前些年,为了适应全民普法的重要,各级学校都开设了法律常识课,但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法制教育课不但未得到加强,反而因很多学校为与文化课冲突而削弱了。实践证明,在各级学校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是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如今是法制社会,法制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示之不可为,晓之不能为”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有效措施,所以,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法制教育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内容由浅及深,形式丰富多彩,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结合学校,有的放矢的授课,同时对一些影响较大的案件可以组织学生观模公辅、公判活动、宣传栏、黑板报,开展法制宣传,努力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增强他们抵御违法犯罪的自觉性。

3、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控制体系。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法部门的通力协作。首先从家庭来讲,父母要从平时抓起,注意从寻常的小事中发现孩子的一些越轨苗头,及时加以纠正,从而做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其次是学校、老师要切实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加强日常管理,尤其是要认真作好“双差生”和一些有劣迹的学生的管理帮教工作。同时,力争把一些有违法犯罪苗头的青少年学生纳入管理视线,汇同家长和有关人员,作好管控工作;最后是社区街道,要提醒和教育居民,提高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未成年实施犯罪的机会。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政法部门要加大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整治力度,对营业性游戏厅、网吧,应呼吁政府立法加强管理,因为它们不仅强烈地刺激着青少年消费的欲望,耽误孩子的学习,而且诱惑着无钱的孩子去偷(先家中后邻居)、去抢(先同学后别人)。同时还隐藏着、黄毒传播等违法行为,所以应明确规定不得接待未成年人消费的禁令,如有违反实施重处。对容易用来销赃的废品收购站,二手货市场等,要严格登记制度,实行经常检查、整治,有效的堵塞销赃渠道。文化部门要经常清理,净化文化市场,减少和杜绝黄色、暴力等非法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另外,政法部门对已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要给予高度重视,全力侦破,依法惩外,以防止他们的犯罪行为继续发展,最终走上绝路。

4、切实做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作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不仅可以防止这些人从新犯罪,继续危害社会,而且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他们对家族对社会,对其他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政法部门、城市居委会、农村居委会的作用,建立建全对违法青少年的帮教组织,落实帮教人员实行责任制,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对基层组织的考核中去;其次要从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照顾。在城市可结合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在农村可结合扶贫和推广实用教育项目,偏重吸收有违法犯罪经历的青少年参加,为他们提供生活出路;最后,要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建立各种形式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文化教育场所,用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来占领文娱阵地,同时利用这一阵地向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法制教育,从正面引导他们走上正路。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减少和杜绝青少犯罪,现阶段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外根本的出路还在于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彻底消灭犯罪,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法理学》

2、《刑事诉讼法》

3、《人民公安报》

4、《中国法制报》

5、《河南日报》

上一篇:邮政汇兑会计核算办法设计分析及延伸思考 下一篇:论内幕交易引起的跨境监管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