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抗灾救荒措施初探

时间:2022-10-30 01:52:32

摘 要 在西周276年的历史内,水、旱、雹、震、虫、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西周人民在同灾害斗争的过程中,除了由于科学知识的有限而向天、祖和自然神祷告之外,还采用兴修水利、储蓄粮食等荒政来同自然灾害及饥荒作斗争,其中《周礼・地官・大司徒》所记载的十二荒政则涉及到抗灾救荒措施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西周 自然灾害 荒政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Famine Disaster Measures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QU Hongshi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9)

Abstract In the 276 year history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ter, drought, hail, earthquakes, insects, wind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cours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People struggle with the disaster, in addition to due to the limited scientific knowledge beyond the day, ancestors and nature of God in prayer, but also the use of irrigation, grain and other savings for Famine Relief to struggle with natural disasters and famine, which "Week o official ceremony .Tai Situ "recorded twelve famine relief is related to the famine disaster measures various aspects.

Key words western Zhou; famine disaster; Famine Relief

1 西周时期的抗灾措施

水、旱、雹、蝗等各种灾害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低下,科学技术手段的落后,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极其微弱。面对自然灾害,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他们不了解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而是把它们都归属于天、自然神以及先祖的操纵。因此,每逢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古人们首先要祈求于神祖,西周时候亦是如此。《周礼・春官・大祝》:“国有大故,天灾,弥祀社稷,祷,祠。”又《周礼・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疚。”又《周礼・春官・小宗伯》:“大灾,及执事祷祠上下神示。”

大旱祈雨之事,在我国的起源很早。《周礼・春官・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雩。”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桓公五年曰:“雩,旱请雨祭名。使童男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说文》在释“雩”时也言:“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又《周礼・春官・女巫》云,“旱则巫雩。”《礼记・月令》云,“命有司为民祀山川百原乃大雩。”

在雩祭时,亦经常是乐舞相伴,其目的无非是告知并取悦神祖。《诗・小雅・甫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诗・大雅・云汉》就是周宣王时期的一首祭天求雨的诗,其诗文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谨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性。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下土,宁丁我躬?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余。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人并不了解旱灾造成的真正原因,只是按照旧礼,向上天祷告。从祭文我们可以看到旱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所谓“周余黎民,靡有孑余。”是指旱灾造成粮食失收,有许多人吃不上饭而饿死。

堤防的起源较早,至少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国语・周语》记载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警语,可见当时堤防已有一定的规模了。

劳动人民在征服水旱灾害的斗争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兴建沟洫和渠系工程来抵御水旱自然灾害的侵袭。起初,灌溉大约是依靠人力提水。但当农业进一步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后,单纯依靠人力提水灌溉,就不能满足需要了。据文献记载,很早的时候我国人民就注意对农田进行灌溉规划了。相传周族的祖先后稷“好耕农,……为农师”。后稷的曾孙公刘是周民族的一位著名的首领,《诗・大雅・公刘》叙述他带领周族发展农业灌溉的情况曰:“笃公刘,既溥既长,即景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到了西周沟洫工程有了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了新的进步,《诗・小雅・白桦》:“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即是引用“彪池”里的水来灌溉稻田。当时的沟洫布置,《周礼・地官・稻人》中载:“稻人掌稼下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泻水。”《周礼・地官・遂人》曰:“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考工记・匠人》中也有记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三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制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是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这里所说的浍、洫、沟、遂、畎、列等都是渠系中的逐级渠道,其中“沟”的作用是引水、输水,即所谓“荡”;遂的作用是分配灌溉水到田间,即所谓“均”; “列”则是停蓄灌溉水的田间垄沟,即所谓“舍”;“浍”则是起排泄余水的作用,无疑是排水沟。而“专达于川”则是渠道与河流相连接,从河中取水或排水入河的意思。可见西周时期的井田上,不仅有灌溉渠道,而且有排水渠道,形成了有灌有排的初级农田灌溉系统。

另《周礼・秋官・雍氏》;“雍士掌沟、渎、浍、池之禁,凡害于国家者。春为阱、、沟、渎之利于民者,秋令塞阱杜。”可见已设专门的官职人员来管理农田水利工程。

2 西周时期的救荒措施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给农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破坏,从而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在饥荒发生以后,如何救荒则是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剂余粮,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贾谊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不成?”①晁错曰:“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不损瘠者,以积蓄多而备先具也。②

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年储蓄多余的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需的。《礼记・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之食,日举以乐。”

《周礼・地官・仓人》:“仓人掌粟入之藏:辩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就是把丰年多余的粮食储蓄起来。西周储蓄之法,据《周礼・地官・遣人》:“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季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在这种储粮备荒思想影响下,自西周时期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措施――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故有“委积”之出现。仓储制度延续历朝历代而不衰,只是名称各异,做法有别罢了。如战国时期叫平籴仓,汉代常平仓,隋义仓,社仓,唐代常平仓, 五代后周惠民仓,宋代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明代预备仓,济农仓,清代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

有仓储才能在荒年放粮,以救贫乏。《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西周时期的“大荒……舍用赈穷……开廪同食。”③就是一种荒年开仓赈济饥民的活动。

另《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移民:郑玄《注》:“避灾就贱。”就贱,杨天宇《周礼译注》曰:“就贱,谓就谷多而价贱处。”通财:贾公彦《疏》:“财是米谷也。其有留守不得去者(即不得迁移者)则贱处通谷米与之。”董曰:“谨按注:大荒,大凶年也,大札,大疾疫也。移民者,辟灾就贱也;其有守不可移者,则输之粟。梁王移民移粟之举,正得《周礼》救荒之遣意,而孟子不取者,非不取夫此也,特讥其平居无事,不能行仁政,徒知罪罗面已耳。”④

《秋官・士师》亦云:“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可见,“移民”,“通财”亦是一种荒年救荒的主要措施之一。关于移民《地官・廪人》亦云:“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釜,上也:人三釜,中也;人二釜,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釜,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

以上所引诸条救荒措施,亦有:“舍禁”,“弛力”,“薄征”,“缓刑”及“杀邦用”。所谓:“舍禁”就是放宽有关市和山泽的禁令;“弛力”就是免除力役;“薄征”就是减轻租税;“缓刑”就是宽缓刑罚;“杀邦用”就是节减开支。

《周礼》中关于这些方面的记载亦见于其它章节,如:《地官・均人》“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分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才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秋官・朝士》“若邦凶荒、札丧、寇戎之故,则令邦国,都家,县鄙虑刑贬。”贬,郑《注》曰:“犹减也。谓当图谋缓刑,切减国用,为民困也。”

而《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驰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则,全面而备至地论述了救荒的各个方面。

宋儒吕祖谦曰:“聚万民者,札瘥凶荒,民皆转徙四方,故以政聚之。散利,是发公财已藏者;薄征,是减民租之未输者。此两者;荒征之大纲。缓刑,谓民迫于饥寒,不幸有过,缓其刑以哀之;驰力者,平时用民力,岁不过三日,今则休息之;舍禁,谓山虞林衡,皆舍去其禁,恣民取之;去几,谓去关防之讥察,使百货流通,商贾来市,此是救荒之要术;眚礼,谓凡礼文可省者省之,如有币无牲之类;杀哀,谓凡丧纪之节,一皆减损,专理会荒政;蕃乐,谓闭藏乐器不作;多昏,谓杀札多昏,使男女得以相保;索鬼神,谓靡神不举,并走群望之类。前说缓刑,后又说除盗贼,是经权皆举处,不幸民有过,固可哀矜,至于奸民,亦有伺变窃发者。凶荒之岁,民心易动,一夫叫呼,万夫皆集,故以除盗终之。”⑤论述可谓至微至细矣。

注释

①②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③ 逸周书・籴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④ 董.救荒活民书.中国荒政全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16.

⑤ 陈龙正.救荒策会.中国荒政全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651.

上一篇: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少学时高等数学现状及对... 下一篇: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