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

时间:2022-10-20 10:21:13

安阳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

摘 要:本文在提出安阳地区商周分界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新辨识出一批重要的西周遗存。在分析陶器形制和器类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初步建立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关键词: 安阳地区; 商周分界; 西周遗存; 分期

Abstract:Based on the criterion of boundary betwee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Anyang region, a pile of Western Zhou remains ar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ttery patterns and combinations, Western Zhou remains are divided into 3 archaeological phase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 of Western Zhou in Anyang region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Key words: Anyang region, boundary betwee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Western Zhou remains, archaeological phases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曾是商代晚期的都邑所在。根据文献记载,周公二次东征后,“大邑商”遭废弃,“殷遗多士”被强行迁往洛阳等地。然而,商王朝灭亡之后的殷墟遗址并未变成无人区,殷墟遗址以外仍然存在众多小型聚落。本文对安阳地区①的西周遗存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提出安阳地区商周分界的全新判断标准,新辨识出一批重要的西周遗存,在分析陶器形制与器类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对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进行系统分期研究,初步建立安阳地区西周时期的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一、 考古材料与以往研究

根据以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安阳地区发现西周遗存的地点有30处②(图一),经过考古发掘并已公布材料的有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③、刘家庄北地(电业局)④、刘家庄南地⑤、孝民屯⑥、西北冈⑦、小屯东北地⑧、西高平⑨、黄张⑩和大寒南岗11等9处。此外,侯家庄南地亦发现有西周车马坑和墓葬12。

发掘者曾将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清理的26座西周墓分为四期,推测“四期应是紧密相衔接的,墓地的总体时间跨度不长”,“与关中地区的西周墓葬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刘家庄西周墓的年代大体在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偏早阶段”13。有学者将西高平遗址西周时期遗存的典型单位分为四组,认为“应该是从早到晚的四个发展阶段”,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晚至西周晚期偏早14。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安阳地区的西周遗存进行过全面梳理,安阳地区尚未系统建立西周时期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二、 典型单位及层位关系

本文选取典型单位的原则:(1)所出陶器的时代特征较为一致,陶器的类型和数量较多;(2)尽管所出陶器的类型和数量较少,但时代特征较为一致,能够填补分期上的缺环。依此选取的典型单位有西高平H18、H24、H88、H89、H90、H91、M1、M4,黄张H19、H64,孝民屯M742、M788、M843、M872、M882,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79、M81、M82、M85、M97、M104、M129,刘家庄北地(电业局)96T1⑧+96T2⑧15、M27,刘家庄南地M64,侯家庄南地M4、M13,大寒南岗M5、M7和小屯东北地M2。上述典型单位间可用的层位关系仅有“西高平H90H91”和“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2M81”两组。

三、 陶器形制分析

安阳地区西周遗存所出陶器的常见器类有鬲、簋、豆、罐、盆、甑、瓮等,以鬲、簋、豆、罐最为常见,且特征变化最为显著,故选取为典型器类进行形制分析。

皆为夹砂陶,多为灰陶,颈部以下饰绳纹。根据足部特征可分为三型。

A型 肥袋足,无实足根。根据器体、颈部、口沿、腹部和袋足特征可分为五个亚型。

Aa型 扁方体,无颈,宽斜沿,斜腹微鼓,袋足外撇。根据沿面和腹部绳纹特征可分为三式。

I式 沿面无凹槽,腹部饰纵向绳纹。标本刘家庄南地M64:2(图二,2)。

II式 沿面有粗细不均的凹槽,腹部饰纵向绳纹。标本西高平H18:25(图二,3)。

III式 沿面有粗细均匀的凹槽,腹部饰纵向左曲绳纹。标本西高平H24:11(图二,4)。

Ab型 扁方体,无颈,宽斜沿,鼓腹,袋足内收。根据沿面、腹部绳纹和裆部特征可分为三式。

I式 沿面有粗细不均的凹槽,腹部饰纵向绳纹,裆。标本西高平H18:27(图二,6)。

II式 沿面有粗细均匀的凹槽,腹部饰纵向左曲绳纹,裆。标本西高平H88:10(图二,7)。

III式 沿面有粗细均匀的凹槽,腹部饰纵向左曲绳纹,裆下鼓。标本小屯东北地M2:2(图二,8)。

Ac型 扁体,无颈,宽斜沿,斜腹微鼓,袋足外撇。根据沿面特征可分为二式。

I式 沿面无凹槽。标本孝民屯M788:2(图二,9)。

II式 沿面有粗细不均的凹槽。标本西高平M1:1(图二,10)。

Ad型 扁方体,无颈,宽斜沿,微鼓腹近直,袋足内收。暂不分式,已有标本的式别特征为沿面有粗细均匀的凹槽。标本黄张H64:2(图二,11)。

Ae型 扁方体,束颈,窄斜沿,鼓腹,袋足内收。暂不分式,已有标本的式别特征为沿面有粗细均匀的凹槽。标本侯家庄南地M4:1(图二,12)。

B型 柱足。根据肩部和腹部特征可分为两个亚型。

Ba型 肩部无戳印纹,腹部无扉棱。根据器体、沿面、颈部和裆部特征可分为五式。

I式 扁方体,沿面无凹槽,无领,低裆。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5:1(图二,13)。

II式 扁方体,沿面无凹槽,矮领,低裆。标本孝民屯M872:2(图二,14)。

III式 接近方体,沿面无凹槽,矮领,高裆。标本孝民屯M843:4(图二,15)。

IV式 接近方体,沿面无凹槽,高领,高裆。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79:3(图二,16)。

V式 接近方体,沿面有粗细均匀的凹槽,高领,高裆。标本侯家庄南地M13:1(图二,17)。

Bb型 肩部通常饰一周戳印纹,腹部通常有扉棱。根据器体、颈部和裆部特征可分为三式。

I式 扁方体,肩部的戳印纹与折沿之间留白形成一道“假领”,低裆。标本西高平M4:2(图二,18)。

II式 扁方体,矮领,低裆。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97:3(图二,19)。

III式 接近方体,矮领,高裆。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104:2(图二,20)。

C型 尖足。根据器体、肩部和裆部特征可分为二式。

I式 长方体,肩部无旋纹,高弧裆。标本刘家庄北地(电业局)96T2⑧:1(图二,21)。

II式 扁方体,肩部饰旋纹,低弧裆。标本大寒南岗M7:4(图二,22)。

皆为泥质灰陶。根据口部和唇部特征分为二型。

A型 侈口,厚唇。根据口沿特征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口沿外折。根据口部、腹部和圈足特征可分为四式。

I式 口部微侈,腹部微鼓,粗圈足。标本孝民屯M788:3(图三,2)。

II式 口部外侈,腹部外鼓,粗圈足。标本孝民屯M882:2(图三,3)。

III式 口部外侈,腹部外鼓,细圈足。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104:6(图三,4)。

IV式 口部外侈更甚。标本西高平H89:44(图三,5)。

Ab型 口沿内错。根据口部可分为二式。

I式 口部外侈。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1:1(图三,6)。

II式 口部外侈更甚。标本西高平H90:32(图三,7)。

B型 敞口,薄唇。根据腹深、腹部纹饰和圈足特征可分为三式。

I式 深腹,腹部饰S形卷云纹,粗圈足较矮。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104:9(图三,8)。

II式 浅腹,腹部饰S形卷云纹,粗圈足较高。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79:1(图三,9)。

III式 浅腹,腹部素面,细圈足较高。标本侯家庄南地M13:2(图三,10)。

皆为泥质灰陶。根据腹深以及盘和柄外壁的纹饰特征可分为四型。

A型 深腹,盘和柄外壁素面。根据口部和唇部特征可分为二式。

I式 侈口,厚唇。标本西高平M4:1(图三,11)。

II式 敛口,尖唇。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1:7(图三,12)。

B型 深腹,盘和柄外壁饰旋纹。根据口部、唇部和柄的特征可分为二式。

I式 敛口,尖唇,粗柄。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104:4(图三,13)。

II式 侈口,方唇,粗柄稍细。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79:5(图三,14)。

C型 浅腹,盘外壁下部多饰旋纹。根据盘和柄的特征可分为四式。

I式 盘圆折,腹较浅,盘外壁下部饰数道旋纹。标本西高平H18:30(图三,15)。

II式 盘方折,腹稍深,盘外壁下部饰数道旋纹。标本西高平H89:18(图三,16)。

III式 盘方折,腹稍深,盘外壁下部饰少量旋纹,细柄,柄上有粗凸棱。标本大寒南岗M5:1(图三,17)。

IV式 盘方折,腹稍深,盘外壁素面,柄更细,柄上有细凸棱。标本小屯东北地M2:3(图三,18)。

D型 深腹,盘外壁有密集凸棱,柄素面。根据腹部和盘外壁凸棱特征可分为三式。

I式 鼓腹,盘外壁凸棱靠下。标本黄张H19:5(图三,19)。

II式 直腹,盘外壁凸棱靠下。标本大寒南岗M5:3(图三,20)。

III式 直腹,盘外壁凸棱靠上。标本小屯东北地M2:1(图三,21)。

皆为泥质灰陶。根据器表纹饰可分为四型。

A型 肩部饰旋纹。根据器体、口沿、肩部和底部特征可分为四个亚型。

Aa型 长方体,窄折沿,近折肩,小平底。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97:2(图四,2)。

Ab型 长方体,宽卷沿,圆肩,平底。根据口部、颈部、肩部和底部特征可分为四式。

I式 大口,高领,高肩,小平底。标本孝民屯M788:1(图四,4)。

II式 大口,领稍矮,肩稍低,小平底。标本孝民屯M882:3(图四,5)。

II式 中口,领稍矮,肩稍低,小平底。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104:1(图四,6)。

III式 中口,领稍矮,肩更低,小平底。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79:2(图四,7)。

IV式 小口,矮领,肩部低至通高的一半,大平底。标本侯家庄南地M4:3(图四,8)。

Ac型 方体,宽卷沿,折肩,平底。根据肩部旋纹特征可分为二式。

I式 肩部饰稀疏旋纹。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2:3(图四,9)。

II式 肩部饰密集旋纹。标本小屯东北地M2:4(图四,10)。

Ad型 扁方体,窄折沿,折肩,平底。暂不分式,已有标本的式别特征为肩部饰密集旋纹。标本大寒南岗M5:2(图四,11)。

B型 素面。根据器体特征可分为两个亚型。

Ba型 长方体。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129:2(图四,12)。

Bb型 扁方体。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1:6(图四,13)。

C型 肩部饰旋纹,腹部饰绳纹。根据口沿和肩部特征可分为两个亚型。

Ca型 卷沿,圆肩。标本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27:1(图四,14)。

Cb型 折沿,折肩。标本孝民屯M742:1(图四,15)。

D型 肩部和腹部饰绳纹。标本侯家庄南地M13:3(图四,16)。

四、 分组及相关问题

根据上述器物形制分析,可将典型器物中式别特征相同、文化面貌近似的典型单位归为6组。

第1组:刘家庄南地M64,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5,西高平M4、孝民屯M788。

第2组: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97,刘家庄北地(电业局)M27,孝民屯M742、M872、M882。

第3组:西高平H18、H91,黄张H19,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1、M104,孝民屯M843。

第4组:西高平H89、H90,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79、M82、M129。

第5组:西高平H24、H88,大寒南岗M5,侯家庄南地M4、M13。

第6组:小屯东北地M2。

根据可用的两组地层关系“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2M81”和“西高平H90H91”可证第3组早于第4组。检验各典型器物的式别顺序,应为由第1组依次发展至第6组,无颠倒现象。各典型器类及其型、式在典型单位中的分布情况见文后附统计表(表一、表二)。

五、 分期与年代

考虑到除第3组与第4组以外的其它组之间缺乏层位关系,典型器物的式别特征存在上下浮动的可能,另有部分典型单位暂无法细分入上述分组,因此有必要根据式别特征之间的差异大小进行并组。

第1组与第2组的B型鬲皆为扁方体,第3组与第4组的B型鬲均接近方体,第1组与第2组的A型簋为粗圈足,第3组的A型簋为细圈足,第1组与第2组的Ab型罐为大口,第3组与第4组的Ab型罐为中口,可见第2组与第3组之间的差异较大。第3组与第4组的Ba型鬲的沿面无凹槽,第5组的Ba型鬲的沿面有粗细均匀的凹槽,第3组与第4组的B型簋腹部饰S形卷云纹,第5组的B型簋腹部素面,第3组与第4组的豆为粗柄,第5组与第6组的豆为细柄,第3组与第4组的Ab型罐为中口,第5组的Ab型罐为小口,可见第4组与第5组之间的差异较大。尽管第3组与第4组之间有明确的层位关系,但这两组的器物形制差异明显小于第2组与第3组以及第4组与第5组之间的差异。据此可将第1组与第2组合并为第一期,第3组与第4组合并为第二期,第5组与第6组合并为第三期。

在对上述各期进行具体断代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第一期的年代已进入西周,而非商代晚期或“商末周初”16。之所以判断第一期的年代已进入西周,标准如下:

1. 西周早期周式联裆鬲的出现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刘家庄北地(电业局)所出C型I式鬲96T2⑧:1(图五,2)的长方体、高弧裆、饰细绳纹的特征与周原IVA1H4:217(图五,3)相似,后者为周式联裆鬲,年代为西周早期。96T2的地层堆积与邻方96T1相同,96T1所出Aa型I式鬲96T1⑧:1(图五,1)为商式分裆鬲,形制特征与殷墟四期相同,但年代已经进入西周早期。

2. 柱足鬲的出现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至殷墟四期,殷墟遗址普遍流行无实足根的A型鬲(图二,1),少量鬲有小尖足(图二,5),极罕见柱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发现的西周墓葬随葬陶鬲皆为B型鬲,最初形态的M85:1(图二,13)是在典型商式鬲的基础上增添柱足而成,属于商式鬲的变体。相同形制的陶鬲亦发现于洛阳摆驾路口M167(陶鬲015号)(图五,10),与之共出的有西周早期周式联裆鬲(陶鬲016号)(图五,11)18。

3. 扁体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出现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殷墟四期流行的肥袋足无实足根鬲多为扁方体,洛阳北窑铸铜遗址在西周早期出现扁体肥袋足无实足根鬲H83:219(图五,24),相比商末周初的陶鬲标本苗圃北地PNM238:120(图二,1)器体更扁,邢台南小汪遗址的西周早期遗存亦出有形制相同的陶鬲H89:3421(图五,25)。孝民屯M78822的随葬陶器组合为鬲、簋、罐,随葬Ac型鬲M788:2为扁体肥袋足无实足根鬲(图五,21),共出的陶簋M788:3(图五,22)较商末周初的侈口厚唇簋标本后冈圆形祭祀坑H10:2623(图三,1)圈足增高,但仍具备粗圈足特征,共出的圆肩旋纹罐M788:1(图五,23)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器型,相比商末周初的圆肩素面罐标本GM233:624(图四,3),在肩部新出现数道旋纹。

4. 高圈足侈口厚唇簋的复出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安阳地区在殷墟三、四期流行侈口厚唇簋(A型簋),腹部通常饰三角划纹内填细绳纹,演变规律为由高圈足变为矮圈足,商末周初的侈口厚唇簋标本后冈圆形祭祀坑H10:2625(图三,1)为粗矮圈足。进入西周,侈口厚唇簋的圈足重新由矮变高,同时也有由粗变细的趋势(图三,2、3、4)。另外,Aa型簋在商末周初为窄折沿,进入西周变为宽折沿,且外侈逐渐明显(图三,1、2、3、4)。

5. 敞口薄唇簋的出现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商末周初墓葬小屯西地GM233出有仿铜陶簋GM233:4126(图六,1);西周早期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27所出陶簋M1:397(图六,2)的形制几乎与之完全相同,惟腹部新出现S形卷云纹,长子口墓所出陶簋M1:395(图六,3)已摆脱仿铜作风,腹部亦压印有S形卷云纹;西周早期墓葬洛阳摆驾路口M16728和洛阳车站6:0129已出现典型形制特征的敞口薄唇簋(图五,13、19)。可见,敞口薄唇簋脱胎于商末周初的仿铜陶簋,成型于西周早期。目前的材料显示,腹部压印S形卷云纹的敞口薄唇簋(图六,4、5)在安阳地区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

6. 豆的复出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至殷墟四期时,居址中的豆已近绝迹,墓葬中的豆基本被盘取代30。西高平M4随葬柱足鬲M4:2(图五,5)和豆M4:1(图五,6)各1件,柱足鬲的出现表明年代进入西周,豆的复出也表明年代进入西周。洛阳摆驾路口西周早期墓葬M16731亦有豆(014号)(图五,12)复出的现象。

7. 圆肩旋纹罐的出现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商末周初墓葬小屯西地GM23332新出现圆肩素面罐GM233:6(图四,3),由于该墓为仿铜陶礼器墓,其形制可能是由铜简化而来。与殷墟文化流行圆肩绳纹罐的情况不同,圆肩旋纹罐(Ab型罐)常见于周原33、沣西34等地,亦见于西周早期墓葬洛阳摆驾路口M16735(01号)(图五,14)和洛阳车站6:0136(图五,20),为西周时期的常见器型。

8. 墓葬随葬单鬲或鬲、罐组合的出现表明年代进入西周

殷墟商墓的随葬陶器组合以明器化的陶觚、爵为核心37,也有部分墓葬随葬陶鬲,甚至有以随葬单鬲为主的墓群38,但这些墓葬通常随葬典型商式鬲。安阳地区西周墓葬随葬陶鬲多为柱足鬲,但也有西周早期墓葬随葬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由于后者的器物形制与殷墟四期无明显差异,故对其年代的判断需要借助考古背景进行综合考量。如,刘家庄南地M64出有肥袋足无实足根鬲M64:2(图五,15)和柱足鬲M64:3(图五,16)各1件,柱足鬲M64:3的折沿、微鼓腹、低裆、柱足的特征与洛阳车站西周早期墓葬6:0139所出陶鬲(图五,18)相似,据此推知肥袋足无实足根鬲M64:2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刘家庄南地M64还出有陶罐残片,表明该墓的随葬陶器组合为鬲、罐组合。

鬲、罐组合应是受到了周人的影响40,鬲、罐组合出现在安阳地区表明年代已进入西周。如,刘家庄北地(电业局)M27为鬲、罐组合,随葬陶鬲M27:3(图五,26)的扁方体、低裆的特征与张家坡M175:5(图五,28)相似,随葬陶罐M27:1(图五,27)的卷沿、圆肩、下腹斜收、平底、肩部饰旋纹的特征与张家坡M175:2相似(图五,29),张家坡M175的年代被定为昭穆时期41,可知刘家庄北地(电业局)M27实为西周墓葬。

上述标准并非孤立,也并非绝对,必要时需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由于陶鬲在安阳地区西周遗存的居址和墓葬中最为常见、数量最多,且为器物组合的核心,故将上述分期成果中陶鬲的典型形制与周原、洛阳、邢台、琉璃河等地西周遗存已有的年代分期标准中陶鬲的典型形制进行比对,佐以上文的判断标准,对上述分期成果的绝对年代进行推定。

第一期:上文已论证Aa型I式鬲、Ac型I式、Ba型I式鬲和C型I式鬲的年代为西周早期。Bb型II式鬲的扁方体、矮领、低裆的特征与洛阳北窑M93:442相似,后者的年代为西周早期。Bb型I式鬲、Bb型II式鬲与Ba型I式鬲、Ba型II式鬲除肩部饰戳印纹以及腹部有扉棱外,其余式别特征相同,故可将年代均定为西周早期。

第二期:A型鬲的沿面有粗细不均的凹槽、腹部饰纵向绳纹的特征与琉璃河97LG10H11:10相似,Ba型IV式鬲的接近方体、口沿无凹槽、高领、高裆的特征与洛阳北窑M186:143相似,Bb型III式鬲的接近方体、高领、高裆的特征与洛阳C3M198:144相同,后者的年代均为西周中期。Bb型III式鬲与Ba型III式鬲除腹部有扉棱外,其余式别特征相同,年代应为西周中期。

第三期:A型鬲与Ba型V式鬲的沿面上有粗细均匀凹槽的特征与琉璃河95LF10H106:245相似,Aa型III式与Ab型II式、III式鬲的腹部饰纵向左曲绳纹的特征与邢台南小汪T13④:3446相似,C型II式鬲的扁方体、肩部饰旋纹、低弧裆的特征与周原H98:1847相似,后者的年代均为西周晚期,据此可将第三期的年代定为西周晚期。

六、 小 结

根据出土陶器及层位关系,本文对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典型器类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总结,将以陶器群为核心的安阳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为三期,年代大体与西周早、中、晚期相当。通过对安阳地区西周遗存所出陶器的系统梳理,初步建立安阳地区西周时期的陶器分期年代框架。该年代框架的建立,为判断安阳地区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分期年代,以及进一步探索西周时期商人故地的文化、聚落与社会提供了一把比较详细的年代标尺。

注释:

① 本文所指的“安阳地区”包括今安阳市辖区和安阳县在内的洹河中游地区。

② a.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洹河流域的考古调查》,《考古学集刊》(第3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c.安阳市博物馆:《豫北洹水两岸古代遗址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 d.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殷墓与西周墓》,《考古》2005年第1期。

④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⑤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铁西刘家庄南殷代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行文简洁起见,本文将“刘家庄南地85AQMM64”简写为“刘家庄南地M64”。

⑥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遗址西周墓》,《考古》2014年第5期。

⑦ a.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上、下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b.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三本・1002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 c.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四本・1003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7年; d.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 e.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八本・1550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年。

⑧ a.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西高平遗址商周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6年第4期。行文简洁起见,本文将西高平遗址的器物单位编号进行了简写,如“04AXH41”简写为“H41”。

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张发掘队、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安阳市黄张遗址两周时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4期。

11 a.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洹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考古》1965年第7期;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安阳大寒村南岗遗址》,《考古学报》1990年第1期。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资料。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殷墓与西周墓》,《考古》2005年第1期。

14 豆海锋:《太行山东麓地区西周文化分期研究》,《华夏考古》2013年第2期。

15 刘家庄北地(电业局)96T2的地层堆积与邻方96T1相同。

16 已有的研究认为:“殷墟第四期文化IV4段以前都属晚商时期,而IV5段文化跨商末周初。”(唐际根、汪涛:《殷墟第四期文化年代辨微》,《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17、33、47 黄曲:《周原遗址西周陶器谱系与编年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18 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9册,1955年。

19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5期。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21、4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商周遗址》,文物出版社,2011年。

22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遗址西周墓》,《考古》2014年第5期。

23、24、25、26、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2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28、31、35 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9册,1955年。

29、36、39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二队:《洛阳的两个西周墓》,《考古通讯》1956年第1期。

30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34、4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38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徐家桥村殷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40 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42、43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44 刘富良:《洛阳西周陶器墓研究》,《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45 杨勇:《论琉璃河遗址西周陶器编年及相关问题》,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

上一篇:傅抱石后期九歌题材画风格变迁试论 下一篇:圈足上的镂孔:试论商代青铜器的泥芯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