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10-30 01:31:08

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中职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劳动大军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然而,贫困地区中职生道德教育受其特定环境因素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试图在遵循德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立足实际,对当前贫困地区的中职生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笼统,德育观念落后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总体要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德育目标注重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但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德育目标不明确,未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普遍存在重论教、重灌输、重他律,忽视中职生的道德养成,忽视自律能力的培养和脱离中职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没有遵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

(二)德育资源匮乏,德育内容陈旧

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条件差,无法提供让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加上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对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无法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无法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使学生个性无法张扬。德育内容单调、陈旧、脱离实际,不合学生“胃口” ,教学只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

(三)德育过程简单,德育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中职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四)德育工作实效性低,教学主渠道不畅

由于贫困地区中职德育目标笼统模糊,德育内容空泛,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形式化,造成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勉强应付,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主渠道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出来。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只注重抓行为规范和学校规范的教育,缺乏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二、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贫困地区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中职生德育工作造成巨大影响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实与德育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矛盾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脱贫致富是他们的迫切愿望。同时,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自身发展,不得不以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校出现了“重技能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

2.贫困地区的社会不良因素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存在冲突

贫困地区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非常有限,从而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甚至有的中职生与社会上的流氓结成犯罪团伙,到学校滋事、打架、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形成德育教育合力等方面还有大量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学校德育课的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对德育课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根本没有触及学生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使贫困地区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实效大打折扣

家庭问题是贫困地区中职生出现行为偏差,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首先,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不发达等原因,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极其狭窄,从而形成了保守、愚昧、固守传统、不思脱贫等贫困文化特征。很多家长不懂得起码的教育常识,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其次,近年来,依附土地而生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走出家乡,进入劳务产业,但大量的留守少年由此产生。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往往形成自私、任性、孤僻等性格特点,甚至少数人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中职生自身不良因素降低贫困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长期承受教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的歧视,在心理承受力、价值观念、自信心、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有的学生知识面广,但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生活要求高,但缺乏爱劳动的习惯;有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情绪不稳定,有时无法想通一些问题,出现了逆反心理或轻生的念头;有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立足学生实际,往往造成学校或家庭越反复强调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学生越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形成了学生与学校、家长唱“对台戏”的尴尬局面。

三、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立足标本兼治,为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全社会都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各级政府设法多建设一些健康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和设施,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文化空间,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教育形式,提高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积极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并将其逐步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在德育课的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改变在教学实际中只要求学生识记大量零碎的德育知识点的做法,使学生对德育知识内化。其次,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工作于各项活动之中,让德育走出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道德教育的魅力。比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在烈士陵园、敬老院、博物馆等地建设体验教育活动基地,并分期分批组织中职生到这些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满足学生扩大视野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

(三)家长要身先垂范,主动与子女沟通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因此,要营造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宽严适度。要求家长选择民主的教育方式,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的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学生家长自身素质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职业学校可结合当地实际开办家长培训班和家校论坛,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德育教育。

(四)凝聚力量,整体推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但贫困地区的中职生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为此,中职学校要不断地将教育活动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型德育教育网络。家庭是孩子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修养形成的“第一环境”,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社会在德育工作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因此要号召全社会成员精心构建有利于中职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只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三者的双向反馈机制,使中职生的思想行为随时随地都受到约束,才有利于他们健康思想、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家梅.浅析中职生德育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2011(6).

[2]田朝东.中专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

[3]甘成君.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09(20).

[4]孔德成.新时期学校德育创新工作的思路[J].素质教育论坛,2009(20).

[5]李海松.浅议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

[6]李后宏.生命教育对和谐校园的作用初探[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贫困地区中职生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项目(GS[2013]GHB0845)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农民刘顺勇巧种“万元田” 下一篇:中职校体育课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