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社会价值

时间:2022-10-30 01:28:48

试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社会价值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主人公爱米丽始终兴致勃勃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她是一位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于精神失常,用悲惨而执着的一生完成了她对于爱情顽强的坚守。爱米丽这一形象,是美国南方腐朽体制的象征,是新旧秩序交替时的牺牲品。她的故事,表现了南方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而福克纳只是通过一系列不按时序排列的事件来表现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女人的悲剧,小说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福克纳;爱米丽;玫瑰;象征;牺牲品

一、故事梗概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其1930年发表的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文章中,作者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结构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son)这个艺术人物典型。小说写爱米丽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写了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堪称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通过颠倒的时间次序和用往事累积起来的一幅幅真实的画面,穿过事件的迷宫展示了一个名叫爱米丽的女人的一生:年轻的时候,她曾经和无数的少女一样,依偎着恋人的肩膀,驾着马车在乡村的田野上出游,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当她被恋人抛弃以后,整个后半生她都把自己封闭在一间古老的木屋里,足不出户,直到死亡。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陪伴她度过寡居岁月的竟是一具骷髅(她当初杀死的恋人),她与骷髅同床共枕,数十年如一日,小说中的爱米丽是世人眼中一个守旧的属于过去时代的女人,她始终兴致勃勃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仿佛是预见到了来自世俗的不可避免的嘲讽,所以直到死后,她才坦然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天地,用悲惨而执着的一生完成了她对于爱情顽强的坚守。这篇小说虽然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但是在小说中,从头至尾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提到有人给爱米丽献花。这似乎暗藏着福克纳通过小说所传达的喻意,在这篇名的隐喻中福克纳故意深藏着他秘而不宣的隐衷。在写作手法方面,《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始于爱米丽小姐的去世,转了一圈,在最后一节又回到她的死亡,首尾相接,天衣无缝。文中时序来回颠倒,故事悬念迭出,福克纳正是通过这种非传统的叙述手法来迫使读者注意故事的有关时间的主题。他没有用意识流的手法向我们展示爱米丽的内心活动,只是通过一系列不按时序排列的事件来表现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女人的悲剧。

本文简要回顾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惨一生,指出主人公爱米丽是美国南方腐朽体制的象征,是新旧秩序交替时的牺牲品。通过分析该作品的象征意义、悲剧色彩以及艺术手法,揭示了该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主人公形象塑成背景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生镇,第一部分从爱米丽的去世倒叙开始,讲述她在世时年轻一代的镇长官员上门追税的风f第二部分叙述她曾不顾邻居反对,拒绝清除从她家地窖中冒出的臭味的事件与她父亲的死;第三部分是爱米丽与荷马,巴伦的恋情和买毒药的事;第四部分是关于爱米丽的老年生活及她的去世;第五部分始于两个堂姐妹及镇上的人们来为爱米丽举行葬礼及最后在她为自己布置的新房中发现荷马,巴伦的腐尸终止。据福克纳所说,当头发已经铁灰的爱米丽小姐在70多岁去世的时候,镇上的居民虽然遭到这位刻板老姑娘的长期冷落,却鱼贯而入她的老屋深切吊唁。女人们多为琐碎的好奇心所驱使,有精神感应能力的男人们则是满怀崇敬爱戴,犹如瞻仰一座颓倒的丰碑。他们的心不知怎么地竟与冷漠傲慢孤僻的爱米丽小姐相通于一种对某种传统、某种职责和某种关切的模糊的追缅。奇怪的是,当爱米丽小姐下葬之后。人们在她楼上一个尘封的房间里一张盛装的新娘床上发现了一副男人骨骸和数根爱米丽小姐的铁灰色头发,却并不真的吃惊。

从表面上看,这五部分杂乱无章地堆集在一起,时序来回颠倒,但故事悬念迭出,福克纳正是通过这种非传统的叙述手法来迫使读者注意故事的有关时间的主题,运用回忆来描写爱米丽,格里尔森神秘的一生,讲述了一位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于精神失常的故事,表现了南方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格里尔森小姐长得矮小肥胖,“看上去胀鼓鼓的,犹如长期泡在死水里的青白的死尸”。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终身未嫁的女人还有一副极端固执死板高傲的脾气――沉默寡言,见人不理,我行我素,如何能成为美国南方文化传统的崇高象征呢?仔细想想,福克纳所列举的爱米丽小姐的壮举无非是不向镇里纳税达40年之久;平日端出与真实家境不符的高贵虚架子;不识好歹,把因她父亲去世前来慰问的邻居们一律拒之门外;还在30多岁时找了一个在镇里人看来地位底下的北方佬当情人,并大模大样地一起在街上兜风散步,令镇里人感到耻辱不堪。显然这些都不足以使爱米丽小姐成为那个南方小镇的一座精神丰碑。

三、作品呈现的悲剧色彩

如果说爱米丽小姐有什么非凡之举,那就是她对爱的一种近似于畸形的执着和捍卫,不惜用凶杀来表达极致的爱情,当她得知她的北方佬情人无意与她结婚后,就用砒霜毒死了他。吸引福克纳的也许正是爱米丽作为悲剧性人物在悲剧环境中所做出的悲剧性选择。也就是说,使福克纳激动的是爱米丽这样乏善可陈的女人却具有希腊悲剧英雄的火山般的激情和为了追求爱情而敢于毁灭的勇气,在福克纳笔下,爱米丽的激情是如此震撼人心,以至于即使爱米丽永远把自己隐藏在冷峻的沉默中,周围的人们仍然可以无误地察觉出她的不凡的热情的天性,其实镇上的人们在闻到从爱米丽家飘出的奇异恶臭之后即开始了对爱米丽的尊崇。40年后才发现的北方佬遗骨只不过证实了他们当时就有的猜想。由此不难看出当爱米丽小姐去世的时候,镇上的居民会鱼贯而入她的老屋深切吊唁。

这不是发生在久远年代荒山野岭间的鬼怪故事,因为爱米丽是生活在“我们杰弗生镇上”有名有姓的真人。但是她与普通人又不同,因为她“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不言而喻,她代表着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及贵族势力,是旧秩序、旧道德准则的化身。然而她又是旧制度、旧观念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镇上的人在把她看作“传统的化身”甚至是“一座纪念碑”的同时,就已经剥夺了她作为有血有肉的正常女人的权利,剥夺了她爱的自由,爱米丽几乎与世隔绝了一辈子,她唯一一次恋爱(与来自北方的铺设道路的工头――荷马・巴伦)在镇上传统势力的干预下,终告失败。为了拥有,巴伦,爱米丽毒死了他,也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从此,她便将自己封闭在破败的宅院里,与巴伦的尸体和银制用具上他的名字相伴度过了余生,于苦苦挣扎中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和骄傲。爱米丽的死象征着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彻底灭亡 和消失;反映了种植园经济,蓄奴制的瓦解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四、写作的艺术手法和象征意义

福克纳写这个故事的用意非常清楚能使一个谋杀故事成为伟大艺术作品的是对人的激情的非凡的充分表达。因为在现代西方诗学看来,激情是通向诗意的巅峰――崇高(sublime)――的桥梁。在这一意义上,爱米丽尽管丑陋而又固执,傲慢而又冷漠,却能不惜用凶杀来表达极致的爱情。福克纳的爱米丽小姐通过凶杀,即通过极度强烈的诗人激情,而进入了一个绝对主观的世界。细想之上,福克纳可能暗示了爱米丽小姐一生的顶点,所谓eudaimonia(亚里士多德用语,意思接近于中文的华彩,怒放,优秀、极度喜悦幸福),正是在她杀人的时刻实现的。一位美国教授在1991年出版了一本题为《谋杀的美学》(The Aesthetics of Murder)的书,他的结论是,真实生活里的凶杀比艺术表现的凶杀具有更大的美学力量,因此世人应该深思和重估谋杀犯的艺术作用。从这一点看,福克纳的爱米丽小姐正是一位存在主义的审美的生活诗人。对于福克纳的艺术世界来说,作为激情的最充分,最极致的表达,爱米丽小姐的谋杀超越了世俗的罪恶观念从而构成了美学的崇高品质。而爱水丽小姐的这一超越只在她自己这一边才是可以行得通的。也就是说,艺术的极致其实是高度个人的。

爱米丽的个性冲突、所作所为源于她南方古老而辉煌的家庭背景,福克纳用神秘,暗语、象征等写作方法来揭示爱米丽是南方腐朽传统的象征。在小说中,福克纳虽然猛烈抨击了爱米丽身上的传统观念,一再批评爱米丽的“无法接近”和“怪僻乖张”,但对于她悲惨的一生又给予了极大的同情,明确指出她的“无法逃避”和汇法出走,而生存一下去的希望竟来自本属于传统的“昔日的荣耀”,在那里人们才能找到“不朽的力量”。爱米丽最终选择了与世隔绝的死人般的生活,但她的内心何曾熄灭过生的希望?她那立在窗前如神龛中的雕像一般注视着窗外的身影着实让人心痛,而这种心痛决不仅仅是为了她一个人。对她在恶劣环境下仍然渴望过正常人生活的勇气和顽强的人性,福克纳深表敬意,为此他真诚地向爱米丽献上了一朵“玫瑰”。

五、作品艺术构思透彻出的社会价值

众所周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福克纳起这样一个虚幻的篇名似乎想要抹去读者头脑中固有的小说概念。这种自我颠覆的方式,使小说产生了仿佛是对一位已故人物作传记的幻象,或者说,这也是一种自我首肯的方式。福克纳故意在这悖谬中流出一丝让人错愕的空隙,从而引发人们去深思其背后的真正动机,透过这一悖论式的“破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福克纳对他小说中人物的偏爱,泄露了他对爱米丽小姐这一形象所含有的深切的怜悯之情。这篇小说犹如是对爱米丽小姐所做的一次满怀敬意的缅怀和充满深情的回忆。“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默诵这一句式,宛如瞥见了福克纳在深秋的落叶时节,手持鲜花、摘下礼帽正站在爱米丽的墓碑前凭吊。

福克纳写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篇名,并不是为了要增加小说的戏剧性,而是出于内心不由自主的需求,它道出了福克纳对爱米丽这类人物的迷恋与惋惜等复杂情愫,反映了他内心深层对业已湮灭的某些“东西”的追怀;是在暗示着他在对某些已逝事物的悼念,反映了他意识形态中对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等观念与价值存有的复杂心态,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浓浓的南方情结,也泄露了作者对美国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某些方式持有保留态度的真相。

福克纳始终把自己看作南方社会的一分子,保持着对于南方天然而深厚的情感。他反对资产阶级王商文明,为传统美德的沦丧,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而感到痛心疾首。尽管福克纳对南方社会中的各种罪恶和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他对南方社会,对南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之所以一生都在尖锐地批评南方,正是因为他是那样深深地爱着故乡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正如福克纳所说:“我爱南方,也憎恨它。这里有些东西我本不喜欢,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因此,我愿意继续维护它,即便是怀着憎恨。”这种矛盾恰好构成了福克纳情感意识及其小说世界的无穷魅力。这从镇上老一代对爱米丽的矛盾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她的贫苦与孤独。小说中随处可见“poor Emily”的字眼,人们关注她、可怜她,想方设法帮助她,甚至为她有所“寄托”,指她与巴伦在一起而“高兴”。但是他们却不希望她这么一个被他们看作是南方“传统的化身”、出身高贵的小姐嫁给他们所仇恨的北方佬。所以他们后来听说她买了毒药,以为“她要自杀”,竟然“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他们不能容忍她成为“全镇的羞辱、青年的坏榜样”。

爱米丽是个可怜的受害者,是她的至亲使她成为一个孤僻的人。也许她知道e人对她的关心,但是在她封闭的情感中又意图拒绝这种有限的关怀,哪怕是她最需要的感情。对于爱米丽这样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扭曲的人,无论读者对她的看法如何,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福克纳把爱米丽视为美国南方传统的代表,对她的爱情悲剧寄予深切的同情,向她献上象征爱情的玫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爱米丽作为悲剧性人物在悲剧环境中所作的悲剧性选择――为了追求爱情而敢于毁灭的勇气,震撼人心,值得敬佩,如果她能敞开心扉,她的人生就会像玫瑰那样鲜艳和美丽了。在奥地利,玫瑰是爱情、爱慕和敬仰的表示;而另一方面,爱米丽这一生中并没有任何点缀和光明,更没有鲜花所代表的生气,所以玫瑰是叙述者在影射自己。相信这朵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它不只是献给了属于过去时代的爱米丽小姐,它同时也献给了后来者,献给了今天和明天的人们。

[作者简介]李春燕,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论真实影像系统 下一篇:“海上旧梦”与“人性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