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功能成像在肝脏病变的应用进展

时间:2022-10-30 01:10:27

CT、MR功能成像在肝脏病变的应用进展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作为循证医学的现代医学,影像医学逐渐脱离传统的形态学检查,转而向由形态学和功能学(反映细胞分子生理生化的改变)相结合的方向发展。CT 灌注成像、M R 扩散加权成像、MR 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等均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对象,其中肝硬化和肝脏肿瘤等的肝脏病变的应对更是重中之重。 HAP 增加、PVP 下降两种变化通常是肝硬化病人灌注成像的特点;而HAF 明显增高则是肝脏恶性肿瘤的明显反应, 而在肝脏病变的良性与否则需要通过磁共振 DWI 及 ADC 值的测量即可鉴别。为了提高病变的诊断度和鉴别力,CT、MR两种成像技术与形态学检查的结合时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研究MR及特异性对比剂在肝脏病变中的起到的特殊变化。

关键词:肝脏病变,CT、MR成像技术

作为临床最大的证源――医学影像技术在全世界快速发展, 不仅因其简便易懂的影像处理减轻了医生的工作,更是因为其不断优化的图像清晰度及分辨率加大了医生对病例的诊断能力,而CT、MR成像作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沿科技更是将观察和获取人类活体组织代谢变化化为可能。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各地相应的各种功能成像研究迅速开展, 并逐渐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地研究CT、MR成像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本文以肝脏为例进行研究探讨。

一、CT 功能成像进展

CT灌注技术最早由Miles于1991年提出,并先后对肝、脾、胰、肾等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了CT灌注成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随着CT技术速度(包括扫描速度、重建速度和后处理功能速度)的不断提高,图像质量的不断改善,新功能的开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以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微循环血流改变的血流灌注成像正是现如今CT功能成像中的热门研究对象[1]。相对而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及多普勒超声等古老而传统的测定活体组织灌注的方法因其检查时间较长且图像分辨率低等原因而受到各种使用限制。因CT、MR 血流两者都拥有着的时空分辨率, 而在反映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组织器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上相持不下。

但随着新型CT――螺旋CT的出现,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这种新型CT不仅能提高病变检出率,提高了扫描速度,可建立重叠扫描层面;同时减少了X线照射剂量,可任意设定的扫描层面以及可引多层面及三维重建。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CT 灌注成像的应用范围。特别是目前科技的发展使CT 灌注技术在单血供器官的灌注上也有所突破,进一步扩大了CT 灌注技字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二、CT功能成像在肝脏病变的技术及原理

所谓CT灌注成像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放射学对比剂,因通过左心室再到靶器官的过程中具有了药物动力学原理,因而对选定层面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同层动态扫描,从而获得该层面上对比剂的运动时间-密度曲线,其曲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映了组浓度的变化。CT 灌注成像技术正是以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为理论基础。因此,借助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理即可对动态 CT 进行研究[2]。增强CT所用的碘对比剂与非弥散型示踪剂相类似,所以同样可以借用灌注成像原理。通过利用构建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局部组织的血容量、血流量、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肝动脉灌注指数 (HAF) 、对比剂峰值时间 (TTP)等参数, 同时也可以模拟计算出门静脉期灌注量 (PVP), 肝动脉灌注量 (HAP)以及门静脉灌注指数 (PPF) ,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CT灌注成像使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非去卷积法和去卷积法。第一种先忽略对比剂的静脉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假设在对比剂没有外渗和消除等各种现象发生下,也就是说对比剂从第一次进入毛细血管开始到进入静脉前的时间内,没有进入静脉再次循环的现象的情境下,来计算BF、BV、MTT等参数。而去卷积数学模型概念复杂,主要是通过观察计算注射对比剂后组织器官中存留的对比剂随时间的变化量来考虑的,而这种模型概念则不需要像第一种方法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关于组织器官血流状况的假设,只需综合考虑流入动脉和流出静脉就可以了,因此相较于非去卷积法更能真实反映其的内部情况。

三、MR功能成像进展及在肝脏病变的应用进展

MR技术和CT技术的发展相仿,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随着发展,肝脏MR检查不仅能检查出病理生理等信息,同时也可以一定限度的提供解剖学图像。在本文中,仅讨论MR技术在肝脏病变上的进展。

肝脏扩散加权成像随着MR技术不断发展及完善,应用前景日趋广阔。其原理便是基于水分子的布朗运动。DWI成像时,当水分子扩散不受限时,质子失相位较明显,信号较低;反之一旦水分子扩散受限制,则失相位较少,信号也显得较高。扩散敏感梯度可与任何脉冲序列融合[3]。在此采用的是单次激发SE- EPI的序列。扩散加权的方法是通过调整一对梯度场的场强(G)、持续时间(δ)和间隔时间(Δ)从而调整扩散敏感度(b),可以通过下式计算:b=γ2G2δ2(Δ-δ/3),式中γ为磁旋比。 肝脏DWI近年来在肿瘤疗效预测及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中日趋广泛,体现出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如在DWI上,由于恶性肿瘤组织中的水分子扩散受限制,较少失相位,而表现出高信号,易被检出肝恶性病灶。

目前随着影像医学在全世界大范围扩展,影像医学逐渐脱离传统的形态学检查,转而向由形态学和功能学(反映细胞分子生理生化的改变)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捷,杨立,肖越勇,邢宁,李功杰.原发性肝癌肝脏灌注的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05).

[2] 陈再智,吴玉林,徐忠飞,杨正汉,陈敏,周诚,谢敬霞.肝脏局灶病变血供对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10).

[3] 杨正汉,谢敬霞,胡碧芳,章跃武,周诚.肝硬化组织表观扩散系数改变及其可能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09).

上一篇:隆昌县2009~中小学生龋齿流行趋势和特征分析 下一篇: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