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电话实名制任重道远

时间:2022-10-30 12:59:11

史上最严电话实名制任重道远

从 9月1日开始,号称“史上最严格电话实名制”开始施行。根据工信部此前颁布的《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用户在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含无线上网卡)等入网手续时,需要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登记真实身份信息。

鉴于固定电话此刻已经如黄花落寞,业界其实将此规定主要针对的目标锁定在手机之上。然而,一个多月的实施下来,史上最严格的电话实名制却遭遇到破绽百出的尴尬。

4分钟少了27万之后

据《华商报》报道,9月21日,宝鸡的陈先生蒙受巨大财产损失。据其回忆,中午12时许,他接听手机时突然掉线,手机信号标识处显示无服务,而周围的用户都正常,他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出了故障。次日,他在网上营业厅查询,发现自己的手机业务中有一项补卡换卡已完成的信息,这才知道手机卡在9月21日12时29分26秒,在位于四川成都的营业厅被办理补卡。而在手机卡被补办的4分钟后,他在中国建设银行宝鸡分行宝桥储蓄所账户内的26.8万元,便被人以手机银行转账的形式,分三次转入一个陌生账号。

此案最大的关注点不在于4分钟少了27万元,也并非手机银行的安全问题,而在于在电话实名制实行近一个月的时候,竟然有人可以轻松地在异地完成补卡程序,且一点都不实名。尽管不属于办理入网手续,但补卡需要出示机主身份证明这一规则被“无情”击破,则显出了手机实名制最大的BUG。

“一个人拿别人的身份证办卡,即便证件齐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名。不是出示一个身份证,就可以领走一个手机号,而是必须确保对身份证与手机号申请人是同一个人,让号与人、证真正对应,才是真正的实名制。也就是说,销售人员履行严格的比对和核查义务,是保证实名制名副其实的重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在有关媒体上就电话实名制的发声,恰巧可以作为此事件的一个有趣注解。

笔者特意登录了淘宝网,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一些商家在页面中刊载了有关实名登记的通知,但也有商家用图片形式在销售界面打出“不记名手机卡”、“无需实名制”等招牌。而在街头的一些电信代办点上,笔者向店主询问办卡事宜时,一些店主纷纷表示,可以用过去别人办理的老卡,除了不能办理一些特定业务外,短信、通话等并不会受到影响。

而另据一些媒体的报道称,代办点上的情况也因为实名制而变得复杂,有的店主表示实名制实施后就不再售卖手机卡,因为“实名登记太麻烦”;有的店主表示可以帮助顾客进行实名登记,只要向其“提交身份证号码就可开通”;还有的店主则表示其继续售卖非实名制的手机卡。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3年6月底,3家电信企业包括合作厅、专营店、点在内的社会渠道共有200多万家。毫无疑问,社会渠道代售点将是实名制实施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而如何监管代售点购卡实名制,依然是令运营商最头疼的难关。

尽管已经实施实名制,但却似乎和早前的游戏实名制、银行实名制等一样,依然存在着诸多执行上的难题,如何破解之,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特别是有利益诱惑之时。”一位IT时评人如此调侃道,“现在实名的,往往只是那些无需实名监管的大大的良民。”

实名制乃大势所趋

尽管破绽多多,但电话实名制却必须如此这般强硬。

毕竟,早在3年前,手机实名制已经在实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据工信部统计,截至今年3月,约有2.8亿的用户没有进行实名登记。当然,这也印证了早前手机实名制在3年实施过程中基本被架空的现实。此次实施规定,则把所有通信工具或移动上网卡的用户都纳入实名范畴,尽管依然有破绽,但如果再不治理,则电话将带给用户的麻烦会逐步超过其带来的方便。

近年来,移动通信的发展为大众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但垃圾短信、诈骗信息的骚扰也让人不胜其扰,利用通信网络发送垃圾短信、散布有害信息、设置钓鱼陷阱等违法犯罪现象也比较突出。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中心调查显示,去年下半年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数量为10.7条,占其全部短信比例的22.5%,这些乱象对信息消费安全构成威胁。

而这些信息的源头,几乎都来自那些未实名的手机号码。

这在国外,亦曾一度成为社会难题,而最直接的解决之道也正是实名制。

在日本、韩国等通信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营商普遍采用机卡合一或者手机终端补贴等方式,移动用户多为签约后付费用户,电信企业在用户签约时,就登记和保存用户信息。以日本为例,其早在2006年开始全面实行手机实名制。上述法律规定,用户在入网或转让号码时,必须在移动运营商处登记姓名、住址、出生日期、性别、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信息,并提供能证明本人身份的材料以及可向公共机关照会的材料,还有本人名义的银行账户或卡号信息,用于扣费。

当然,国外为此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并没有因为国情不同而一蹴而就。而针对国内代办点的乱局,电信运营商也在寻找解决之道。“许多没有实名制的用户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商发展起来的。”电信业内人士称,考虑到商的不同情况,运营商提供的个人信息上传方式种类繁多,既可以用电脑输入信息后,通过网络上传;也可以用手机对着身份证拍照,通过3G发送;或者通过短信,把身份信息发给运营商。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谈剑峰更指出:“报刊亭目前还不具备核查实名制的条件,应暂缓在各报刊亭销售手机号卡。对各代售点应在不增加经营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考虑操作方便性、经济性几方面来进行实名制的实施。”

身份信息之忧

然而,对于公众来说,实名制依然让他们有所忧虑。

市民赵先生表示,从使用手机开始,因为自己使用母亲的名字办理的中国移动的手机卡,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尽管在购房、办各种会员卡等业务中无数次填写过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但他曾经接到过大量的诈骗电话,对方无一不是直呼其母亲名字,并反复套近乎。当然,这样的骗术很容易就被赵先生所识破。

与此同时,赵先生内心之中便产生了一种怀疑——自己手机登记信息的泄露显然不是因为自身在社会上填写的各种资料卡,而是来自移动公司的泄露,而且最终流失到了诈骗集团,否则对方不可能知道的是其母亲的名字。

也因此,新的实名制实施之后,他并没有计划改变本来有点错误的实名,“如果改回来,等于少了一个‘防火墙’,真保不齐被骗子的花招给伤了。”赵先生如是说。

类似来自电信部门内部监管不严而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此前也多有媒体进行过报道,因此这使得电话实名制出现了一个更为关键的BUG——以遏制欺诈行为当作目的之一的电话实名制,其本身也可以因为内部人为漏洞,变成辅助欺诈行为的一个重要“线索”。一些业内人士对电话实名制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即使电话实名制一切都如设定一样顺利实施,也不可能彻底根治垃圾短信、遏止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副主任辛阳教授就指出,实名制提高了违法成本,也便于监管。但其效果会受政府监管力度、公众配合程度、企业推动强度等因素影响。以垃圾短信为例,由于存在利益空间,可能会使得运营商纵容此类现象。史上最严电话实名制从出场伊始就露破绽,正如并没有太多用户对实名制能立马解决现在的社会信任危机一样,实名制未来之路,绝对不会那么顺畅。

上一篇:必须加快解决养老金“双轨制”的两个不公平 下一篇:语 录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