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造字者

时间:2022-08-24 09:01:35

说到造字,仓颉当然居功至伟。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名官员,十分能干,什么祭祀的安排,猎物的分配,人丁的增减,统统都有他的份。最初,他靠结绳子、挂贝壳之类的法子来计数、记事,后来,人多了,物增了,事杂了,老办法行不通了,仓颉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想到了符号这玩意。这样一来,仓颉的管理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堪称远古时期CEO的代表人物。而他画的那些符号,广泛推广,也就成了文字。

汉字诞生以后,历代的人们奇思妙想、集思广益,将汉字不断整理和丰富,日臻成熟。而具体的有名有姓的造字者也不在少数。

西汉扬雄是写辞作赋的高手,写作之余,扬雄还研究文字,他的《方言》流传至今,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为了记录通语里没有的方言字词,扬雄曾一度无奈,同音字用多了,心烦意燥,索性自己造起字来。诸如啊、啊、妦啊,都是他造的字。这类奇字怪字,今人都少用或不用了。但有的字,大伙耳熟能详,如“小崽儿”、“兔崽子”里的“崽”,“唧唧咕咕”、“唧唧啾啾”里的“唧”等,也都是他造的。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的名气非常大,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是一个痴心佛学的皇帝。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者和一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都称作“魔”。而这个“魔”一开始是“折磨”的“磨”,梁武帝认为受折磨比撞鬼还可怕,“字宜从鬼”,把“石”换成“鬼”,也就有了“魔”字。可见,“魔”原本不是指什么魔鬼、魔王,而是让人身心受到折磨的一切人、事、物。按说,梁武帝的悟性也算高了,可他不知正法,大肆崇佛,最后走火入魔,导致众叛亲离,落得个饿死台城的下场。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一代女皇名正言顺登上了历史舞台。武则天为了察看群臣对自己的顺逆、忠诚程度,特在凤台侍郎宗楚客帮助下造了十几个新字,如载、初、证、圣、照、君、臣、人、月等,都是她的专利。武则天还造了一个“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取“日月当空普照大地”的意思。

与武则天相比,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国皇帝刘龑就差远了。刘龑这家伙,也给自己造过字。他的本名叫刘陟、刘岩、刘龚,都是挺好的名字。一日,他梦见“白龙见南宫”,于是屁颠屁颠地拿出《周易》算了一卦,取《周易》中“飞龙在天”之意,创造了一个“上龙下天”的“龑”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这也无可非议,可刘龑这条龙,不是什么好龙、神龙,而是一条恶龙、暴龙。史书上说,刘龑“聪悟而苛酷,为刀锯、支解、刳剔之刑,每视杀人,则不胜其喜,不觉朵颐,垂涎呀呷,人以为真蛟蜃也。”说白了,这家伙人性泯灭,简直一变态狂。

自古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佬儿想造字,那是易如反掌。但是,平头百姓想造字,就没那么顺畅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刘半农注意到了女性的第三人称问题。在一番思索后,他主张造一个“她”字。之前,一个“他”字,不分男女,不论人物,全部可指。刘半农的主张一出,立马引来围攻,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可“她”的生命力很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过后,“她”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到后来,格外珍惜的东西也都成了“她”。还要一说的是,刘半农认为,除“她”之外,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这个建议也被广泛认可。

和刘半农一样,鲁迅也是个勇敢而创新的人。只是,在造字方面,鲁迅迈的步子远没有刘半农大。鲁迅写《故乡》一文,多次用到一个“猹”字:“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这个“猹”是啥玩意呢?鲁迅说大约是“獾”一类动物。鉴于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后人编《辞海》时,给足了他面子,将“猹”字收录进去,释义为“獾类的野兽”。

上一篇:多元文化时代美术教育探索 下一篇:说法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