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30 12:45:41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摘 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办学定位清晰,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实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形成,缺乏具有实践教学经验及技能的师资等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按照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流程,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改进管理机制,提高实验队伍整体素质。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从教育法规的最高层次界定了高等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必然性。2012年2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进一步从量化指标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强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育人成为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步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一方面,学科专业日益丰富,以适应日益应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以就业和需求为导向,突出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和投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总体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理念支撑实践教学

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决定了教育的宗旨、目的、目标、要求和原则。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转变,高等院校的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教育理念。

首先,对教育的认识从“传授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服务的直接对向是学生,社会需求成为教育的终极对象。这种转变改变了以往较为机械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做为教育的最终导向。第二,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是由老师的“教”所引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第三,教学目标的新演变,强化了教学的“双基观”、“智能观”和“素质观”,突出了基本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教育理念的这些转变使得高等院校逐步认识到,只有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实现学生的知识探索和运用,从而真正培育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二)实践教学模式日渐形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安排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从而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1.基于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嵌入式实践教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内,嵌入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理论认识感性体验模拟实验实训操作创新实践”推进方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对在校大学生实施与理论教学全过程相契合的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的实践教学,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2.基于能力结构的“逐级能训”式的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在能力要求上突出基本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和执业就业能力。与此相对应,根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践。基本能力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训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实训和专业综合性实训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岗位能力训练和执业就业能力训练则通过相关的执业能力培训、实习基地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方式达到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三)实践教学条件逐步完善

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体紧张的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投资建立多媒体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等改善基础教学条件;加强和完善院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教学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短板效应”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是确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依据。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决定目标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确定应该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析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总体目标,再将总体目标加以分解。实际上,部分高校在确定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过程中,缺少对用人单位岗位群进行调研、访谈、论证等环节,导致目标体系没有真正反映岗位群的实际能力需求,目标体系与社会的真实需求相脱节。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服务于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由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技术运用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在形式上存在着形式机械化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在形式上过度侧重课内实践,缺少综合性实践和跨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型实践过多而自主性实践少等问题;在内容上不够完善,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学时结构失衡,实践教学比例相对较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企业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人才培养的层度低、学生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

上一篇: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