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的调查比较

时间:2022-10-30 12:32:12

丽江市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的调查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取向的异同,为纳西族、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取云南省丽江市两所中学1000名初中生,采用性别角色量表测评。结果: 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未分化和双性化比例均高于单性化(P初三(P

【关键词】纳西族;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比较

【Abstract】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gender roles of Naxi and Han nationality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gender education. Methods:By applying Sex Role Inventory, 1000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two middle schools in Lijiang of Yu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The undifferentiated and androgyny rate of Naxi and Han nationalit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nisexuality rates (P

【Key words】Naxi nationality; Han nationality;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nder role;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随社会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性别角色取向不仅影响到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的发展。了解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对于指导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行为具有重要意义[2]。由于文化系统、社会环境的不同,在研究性别角色及其获得时,就必须把性别角色问题放置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比较之下进行研究[3]。目前国内对民族性别角色研究局限于质性的描述,缺少调查性的比较研究。基于此,本研究试图站在跨文化的视角,以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比较两个民族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共性和个性,反思造成纳西族与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现状的文化原因,试图为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塑造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云南省丽江市两所中学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方式测评。由心理学教师和班主任配合,在学生同意参加测试的前提下,利用自习课集体测试。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1000份,回收率100%。其中纳西族有412人、汉族有270人。纳西族有效问卷395份,汉族有效问卷234份。纳西族男生174人,女生221人;初一112人,初二132人,初三151人;独生子女108人,非独生子女287人。汉族男生121人,女生113人;初一65人,初二88人,初三81人;独生子女84人,非独生子女150人。

12工具

采用刘电芝编制的青少年性别角色量表[3]。该量表由男性量表、女性量表和中性量表组成,中性量表不计分,起干扰作用。量表评定分7个等级,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 1~7分。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和084,以BSRI为效标得到的效标效度分别为084和074。在本研究中,纳西族初中生男性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女性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汉族男性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女性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纳西族初中生男性量表和女性量表的相关为054。汉族初中生男性量表和女性量表的相关为050。表明CSRI-50适用于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百分比描述和χ2检验。

2结果

21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比较

纳西族初中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未分化179(453%)、双性化94(238%)、男性化68 (172%)、女性化54 (137%)。4种性别角色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n=395)=9530,P

汉族初中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未分化97(415%)、双性化55(235%)、男性化46(197%)、女性化36(154%)。4种性别角色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n=234)=3687,P

总体而言,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在4种性别角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纳西族和汉族不同性别初中生性别角色比较

纳西族和汉族男生男性化比例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纳西族和汉族各年级初中生性别角色比较

纳西族初中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汉族初中生男性化和双性化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初三>初一,双性化初一>初二>初三。在女性化和未分化上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纳西族和汉族各年级性别角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4纳西族和汉族不同家庭结构初中生性别角色分布

纳西族独生子女男性化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非独生子女双性化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均表现为未分化>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且纳西族和汉族在4种性别角色总体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者指出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是一个汉文化和纳西文化相互影响,最后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边地城市,是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相处,最后融合为一个群体的典型例子[5]。纳西族和汉族的相互影响、交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使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出现一致性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未分化和双性化比例均高于单性化。这与周波等[6]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民族中学生的调查一致。这说明在多元价值取向下,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已突破传统模式[6],初中生典型的单性化不再明显,个体的性别弹性增大。此外,纳西族和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均呈现未分化比例最高,女性化比例最低的现状。这一研究结果与何木叶[7]对摩梭初中生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初中生心理发展有关。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巨变使个体容易产生角色混淆,导致未分化比例较高。而初中阶段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的压力会强化带有工具性特质的双性化和男性化性别角色,弱化女性化性别角色。可见,初中阶段是性别角色的教育的重要时期。

纳西族和汉族男生男性化比例均高于女生,女生女性化比例均高于男生。这与纳西族和汉族均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有别”等传统性别角色观的影响仍然存在。已有研究表明纳西族对男女儿童有着不同的性别角色教育,致使其性别角色意识较高[8]。而汉族传统“男尊女卑”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性别角色观也影响到汉族初中生性别角色表明出明显的性别界限。此外,本研究发现纳西族女生双性化高于男生。这与和智勇[9]等对纳西族初中生性格特征的性别比较有一致之处,即纳西族女性的性格素质明显高于男性。已有研究表明纳西族女性无论是在传统农耕经济还是现代旅游经济中均表现出较强的主体参与意识,具有自立、自强、敢做敢为的品格[10]。而纳西族男人除了挣钱养家,把更多时间放在斗鹰走马、种花养鸟、琴棋书画等休闲娱乐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纳西族子女双性化形成,出现纳西族女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男生的现象。

纳西族初中生4种性别角色年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汉族初中生双性化明显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下降,而未分化在初三达到最高点的趋势。已有研究者指出纳西族存在竞争意识淡化等心理特征[11]。中考的竞争给纳西族初中生带来的困扰和压力相对较小,对性别角色影响不大。汉族初中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大,学习及就业竞争压力大[12]。伴随着年级升高,升学压力增大,心理的不确定性、动荡性更强。这可能是导致纳西族初中生和汉族初中生在性别角色年级差异有不同表现的原因。

纳西族独生子女男性化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纳西族生育观的显著转变有关。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纳西族以劳动力的多少决定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纳西族生育礼俗反应出很强的“多生多育”的生育观。在社会发展和国家生育政策的指导下,当代纳西族传统生育观得到了很大改变,纳西族人口出现负增长,独生子女数不断增加,二胎以上较少[13]。纳西族独生子女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在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社会角逐中占据上风,打破传统“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无形中会对独生子女强化男性化工具性特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纳西族独生子女男性化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现象。汉族非独生子女双性化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西族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在双性化上差异无统计差异,但也表现出非独生子女双性化比例高于独生子女的趋势。这与刘电芝[14]对大学生做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兄弟姐妹是个体重要的玩伴,通过榜样示范、建议、社会伙伴、争斗对彼此产生影响,兄弟姐妹的存在有助于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Bem 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 1974 , 42(2):155-162.

[2]周波,廖峻.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以云南省汉、回、白、傣、纳西族为例.教学与管理,2014(5):51-53.

[3]李静,赵伟.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114-117.

[4]申继亮,陈英和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90-296.

[5]杨福泉. 丽江古城纳西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整合. 思想战线,2005,31(2):48-53.

[6]周波,廖峻,余秋梅,等.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34-1636.

[7]何木叶,李昌庆,齐静怡. “90后”摩梭初中生性别角色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25-427.

[8]王云慧,马东频,李光裕. 汉、藏、佤、纳西族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比较研究.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8(2):46-52.

[9]和智勇,张锋. 丽江纳西族初中学生性格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性别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3):69-77.

[10]周爱萍.纳西族女性在丽江旅游业参与中的角色分析. 思想战线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10(36):143-148.

[11]颜兰.纳西族中师生心理发展及素质培养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5):45-49.

[12]库木斯,党海红,邹韶红,等.维、哈、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33-435.

[13]木灿华.纳西族人口负增长诸因素分析.大家健康,2014,8(8):339-340.

[14]刘电芝,徐振华,刘金光,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09(12):41-46.

(收稿日期:2015-01-05)

上一篇:促卵泡汤在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治疗中的应... 下一篇:太阳能在特种客车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