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中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探讨和思考

时间:2022-10-30 10:44:16

关于浙江省中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探讨和思考

作者:郑燕娜 孙菊枝 冯红德

【关键词】 浙江 中医院 生存与发展

近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国务院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国家16个部委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另外,国家《中医药教育发展纲要》与中医药专业设置、临床基地、人才培养等标准也在起草中,并计划将中医药科普知识纳入全国的中小学教材;部门协调加快落实中医药特色优势及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资金等。近年来,浙江省也在逐步推进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转变,不断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矛盾和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政府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方面,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笔者的调查分析表明,浙江省中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1 整体规模效益无法显现,中医医院的竞争与发展受限

近年来,随着基建投入的增加,浙江省中医院房屋差、设备旧、家底薄等境况得到改善,但由于建院时间普遍较短,基础条件差,服务功能不全,在规模配置、基础设施和综合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与综合医院存在显著差距。据《浙江省卫生统计资料汇编》统计,2006年,浙江省综合医院(同等级、数量比较)固定资产总值为中医医院的2.95倍,设备总值为2.59倍,床均固定资产为1.49倍,床均设备总值为1.23倍。中医院的人员编制、床位设置、业务量等,不足综合医院的1/2。上述数据表明,浙江省中医医疗机构整体规模不大、实力薄弱,从资源上难以保证其发挥中医药特长与优势,规模效益无法体现,竞争与发展受限。一方面,发展中医药意义重大,政府鼓励挖掘、培养和发扬中医药优势;而另一方面,中医优势和中医院的特殊性却常被忽略,政府以公平竞争和提高效率为先,弱化了对中医药扶持力度。中医院能否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能否继续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 费用低、价格廉成为劣势,中医药特色优势面临萎缩和定位转变

2007年,笔者抽样调查了浙江省8家县级中医院。结果显示,这8家县级中医院平均单次门诊费用中,纯中医诊疗门诊医药费比纯西医低30.26%;15个单病种总平均单次门诊医药费比纯西医低50.92%;纯中医诊疗方法仅3~5个项目,纯西医则包含检查、治疗、材料等多至6~10个项目。这说明中医具有诊疗方法简单、医药费尤其是中草药费用低廉等显著优势。但中医药技术的简便廉价虽然与卫生事业宗旨具有同质性,却动摇了中医院经济运行的基础;中医个性化诊疗尽管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却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现行的卫生经济政策对中医院经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迫使许多中医院逐步在摒弃以中医药服务为主和承担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学任务的办院宗旨[1];也使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医医院规定的有关标准变成一纸空文或流于形式,导致其大量引进西医人才和大型仪器设备,期望通过手术和其它业务进行经济补偿。由此出现了偏离中医药技术主导方向,造成名存实亡或有名无实,甚则使部分中医院濒临破产倒闭。

3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多项政策落实不到位

《浙江省卫生事业费决算资料(2004-2006)》显示,2006年浙江省政府对全省中医事业投入了2.57亿元,比2004年增加8354.21万元;中医事业费占当年卫生财政拨款5.91%,占中医院同期总支出4.66%。尽管政府对中医事业拨款的绝对数额逐年有增,但其投入所占比例仍很低。2003年,国家的《中医药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中医、民族医、部分专科医疗机构要给予适当照顾”。1997年4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增加中医事业的财政投入,中医事业费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卫生事业费增长比例,到2000年,中医事业费应当达到或者高于卫生事业费的百分之十”。2001年,浙江省《卫生事业补助政策实施意见》中又重申了上述要求。但就现已制定的中医财政补偿政策而言,各地均不同程度未予落实或不到位。如2006年浙江省中医院各类医疗欠费(包括绿色通道等费用)总额达到4.05亿元,离退休人员支出费用为7 287.93万元,这些成本均未享受应有的减免支付和足额的政策性补贴,政策性亏损补助在多数地区未得到有效执行。这表明现行的《中医药条例》和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效力低微。

4 亏损面与亏损额不断加大,中医医院生存与发展陷入危机

《浙江省卫生事业费决算资料(2004-2006)》显示,2004-2006年,浙江省中医院工作效率呈快速提升,门诊诊疗人次和出院患者数年均增长分别为21.14%、20.79%,为有效缓解广大居民,尤其是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及大力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各级中医医院却呈现亏损额与亏损面逐年加大。2006年,县级中医院占全省亏损总数的81.81%;3家省级中医院亏损,其中2家亏损额达千万元以上。另外,2004年执行顺加作价改革即“低进低出、高进高出”的药品购销政策,对较少使用新药、特效药、进口药、中高价药品的中医院经济运行影响极大;2005年7月执行医疗服务价格新政后,全省中医院亏损面从当年44.3%扩大到2006年的70.97%,如再加上临界亏损,则接近74%。上述情况表明,中医院对相关政策敏感性极高,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相对弱化;同时,也充分说明中医医疗服务在补偿机制方面有其特殊性。中医医院资金积累少,还贷能力低,不具备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能力。2006年,全省中医医院负债总额达18.30亿元,部分中医院的高负债率已造成其经济运行和生存危机。

5 欠发达地区中医院前景堪忧,成为制约全省平衡发展的瓶颈

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的优势特点,主要体现于非药物治疗疾病、操作简单方便、见效快、疗效好,非常适于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推广应用。中医药低廉的服务费用,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卫生最薄弱环节和最迫切的问题,使欠发达地区尽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但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医院窘境令人堪忧,成为制约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平衡与快速发展的主因和瓶颈。据《浙江省卫生事业费决算资料(2004-2006)》统计,2006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21家中医医院(注:全省25个欠发达地区中,景宁县、莲都区、柯城区、衢江区未设置中医院)资产总值为4.7亿元,院均总资产仅2241万元;院均占地0.8 hm2,最小仅0.063 hm2;院均财政补助为95.24万元,而同期累计的患者欠费达到1295.6万元,院均欠费为61.69万元;而且,这21家医院连续3年全部收不抵支,亏损额逐年上升,经济运行步履维艰;人员素质结构差,人才培养资金缺乏(2006年为215.3万元),吸引留住人才难。欠发达地区中医卫生事业投入的严重不足,综合服务条件未能明显改善,中医院生存危机、发展滞缓,这对处在大部分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能力有限、地方病和慢性病居多的当地农民,欲提供质优、价廉、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都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

6 建议

目前,我国正积极致力于构建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中医药具有肯定和潜在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和城乡卫生服务中的促进作用,是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刺五加不同药用部位及不同组织有效成分含量比... 下一篇:HIF-1α、VEG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