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以计量观察中国

时间:2022-10-30 10:37:16

周林:以计量观察中国

经济学主要是观察,”周林说,“当年,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是因为它用理性来解决问题。”

而他能跻身世界一流经济学家,还得益于堪称经济学界幼童留美计划的“邹至庄留学计划”。当年,邹至庄亲自出题考试,结果,周林得了双百,名列第一。因此,邹至庄才将周林留在了他本人所在的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与周林一样通过这项计划改变命运的,还有杨小凯、李稻葵、朱民、许小年等。“渐渐地,我们都回来了。”周林说,他自己的回归,则是受到好友林毅夫再三游说的影响――林毅夫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经济的原动力”,“中国总有一天会再现汉唐盛世”。

其实,周林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国大陆唯一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或许这一身份能为他增添不少光环,但对他而言,这只是水到渠成。他在《计量经济学》、《经济研究评论》、《经济学理论期刊》以及《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等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过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其他学者的重复引用。也正是凭借这些贡献,他最终赢得了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的资格。

事实上,周林的研究领域很广泛。他数学出身,研究领域覆盖到微观经济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包括博弈论、机制设计、社会选择和福利经济。而他目前掌门的交大安泰学院,则以理工科著名。

在他看来,经济和管理是文理并重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但研究的方法可以高度量化,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对于具体的经济问题,则需要观察。

“作为经济学家,如果不去发表意见,反而显得你学问苍白。”所以他认为,经济学家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把握好平衡,一方面能够做出有创新性的学术贡献,另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有现实意义的贡献。

中国实体经济何去何从?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逝。由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偏高,研发、生产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并不像理想中的那样顺利。

周林提到,中国低成本优势正在消逝有三个表现: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其实就是劳动力供求形势在局部上、阶段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提高中国工人、尤其农民工的待遇,有积极意义。但是从竞争上看,人工成本的上升,要有消化能力,消化不了,竞争优势就减弱;第二是能源紧缺,这集中在油、煤、电的供应上;第三是土地资源的短缺,地价和房租还会继续上涨。比如像华为、中集这样的一流企业,要扩大生产,土地也是很大的限制因素。

那么中国制造业怎样往前走?

周林分析,以越南生产为例,它的人工成本几乎是中国的一半,但如果是生产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加上研发、生产等后续步骤之后,越南的整个生产成本却要比在中国高出1.7倍。

“这也就是说,企业现在最有效的战略是从全产业链上着手。”周林认为只有提高整个生产供应链的效率和水平,才可以有效降低总体成本。

以研发为例,在周林看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水平,尤其是在“高精尖”技术上,依然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首先是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这些一直掌握在海外个别企业手中,这始终是国内企业老总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比如宝钢集团,虽然在制钢、炼钢方面的能力卓越,但是参观过工厂后不难发现,他们的锅炉等炼钢设备全部依赖进口。”

事实上,目前中国机械行业的大部分液压件、传动系统等,都需从国外进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内企业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海外零部件企业经常会拖延供货周期、供应量也不足。至于如何追赶,周林建议:“想要在研发上获得最好的效果,就要参与大型研究项目,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看市场,从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未来制造业的高技术化趋势,不仅是中国,包括美国制造业在内,都面临着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才短缺。

“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制度,让大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焦点仅是考试、背书、做题,这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让创造性大打折扣。”周林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难诞生一个像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

引进人才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向全球过程中,解决人才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如何实现本地人才与海外人才的战略转变却是一个大问题。

周林对此表示感同身受:“在西方社会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人,到了东方可能就不适应了。这样的问题在外资企业初入中国市场时会遇到。关键是,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入乡随俗’,明白不同市场存在的不同差异,并为此做足充分的思想和战略准备。”

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在哪?

制造业只能反映中国经济的一隅,而要再上升一步,则是整个中国经济结构。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GDP的高速增长造就了中国的崛起。而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是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

尤其是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将GDP增速从原来的“保8”下调为7.省略

上一篇:被收购或许是最好的出路 下一篇:习酒:区域品牌的全国破局